前言
复仇
小学校的钟声
老鲁
鸡鸭名家
戴车匠
囚犯
艺术家
邂逅
异秉(一)
异秉(二)
受戒
岁寒三友
大淖记事
鸡毛
徙
晚饭花
皮凤三楦房子
鉴赏家
八千岁
求雨
昙花、鹤和鬼火
小姨娘
露水
辜家豆腐让的女儿
薛大娘
小娘娘
名士与狐仙
礼俗大全
侯银匠
七里茶坊
云致秋行状
讲用
虐猫
八月骄阳
安乐居
子孙万代
祁茂顺
金冬心
瑞云
双灯
鹿井丹泉
1 急求介绍汪曾祺的作文
汪曾祺的散文没有结构的苦心经营,也不追求题旨的玄奥深奇,平淡质朴,娓娓道来,如话家常。汪曾祺曾说过:“我觉得伤感主义是散文的大敌。挺大的人,说些姑娘似的话……我是希望把散文写得平淡一点,自然一点,家常一点的。”因此品读汪曾祺的散文好像聆听一位性情和蔼、见识广博的老者谈话,虽然话语平常,但饶有趣味,如《葡萄月令》。
文如其人,汪曾祺散文的平淡质朴,不事雕琢,缘于他心地的淡泊和对人情世物的达观与超脱,即使身处逆境,也心境释然。在被打为右派下放劳动的日子里,他奉命画出了一套马铃薯图谱。他认为在马铃薯研究站画图谱是“神仙过的日子”,画完一个整薯,还要切开来画一个剖面,画完了,“薯块就再无用处,我于是随手埋进牛粪火里,烤烤,吃掉。我敢说,像我一样吃过那么多品种的马铃薯,全国盖无二人。”
汪曾祺小说中流溢出的美质,首先在于对我们民族心灵和性灵的发现,以近乎虔敬的态度来抒写民族的传统美德。他说:“我写的是美,是健康的人性”。而美与健康的人性,不论在多么古老的民族传统中,永远是清新得如同荷风露珠一般。为此他写成了脍炙人口《受戒》和《大淖记事》。《受戒》中一对活泼可爱的小儿女之间萌发的天真无邪的朦胧爱情,蕴含着对生活和人生的热爱,洋溢着人性和人情的欢歌。这种内在的欢乐情绪同古代乐府和民间情歌相同。《大淖记事》的爱情故事略为曲折。娟美可人的巧云和年轻风流的锡匠十一子纯真赤诚的爱情遭到野蛮的蹂躏,然而无比坚贞的爱竟可使生者死、死者生。这是令作家“向往”和“惊奇”的美,它深藏在民间,深藏在我们民族的传统中。
然而,它在展示美与健康的人性的同时,也常常对人性的丑恶发出深沉的叹喟。 《钓人的孩子》反映的是货币使人变魔鬼,《珠子灯》揭示的是封建贞操观念的零落,《职业》写的是失去童年的“童年”和人世多辛苦,《陈小手》更揭示了封建主义、男权专制的残暴。当然,作者也无意掩饰我们民族心理和性格的弱质。《异秉》中对市井平民沿袭为常的僵硬刻板生活,于生无望而求助于“异秉”的猥琐心理,也进行了不无调侃的讽刺:《八千岁》中米店老板的心理自我调节也颇似阿Q。
对于自卑、平庸、麻木的心理状态,作者都有所针砭,但毕竟同情与悲悯要多于批判。因为在作者看来,今天写过去的事,需要经过反复沉淀,除净火气,特别是除净感伤主义。所以即使在《八月骄阳》中写老舍之死时,也只是将一腔愤懑深藏在凄清和冷寂中。除净火气、感伤,达到恬静、淡泊,可说是汪曾祺小说的主要风格,也是他自己饶有特色的“抒情现实主义的心理基础”。但也诚如林斤澜所说:“‘除净火气’,也可能除净了‘血气’。除净了‘感伤’,也可能除净了‘创伤’。”
2 有关汪曾祺的作文素材
沈从文(1902-1988),原名沈岳焕,笔名休芸芸、甲辰、上官碧、璇若等,乳名茂林,字崇文,湖南凤凰县人,苗族,祖母刘氏是苗族,其母黄素英是土家族,祖父沈宏富是汉族。
沈从文是现代著名作家、历史文物研究家、京派小说代表人物。沈从文14岁高小毕业后入伍,15岁随军外出,曾做过上士,后来以书记名义随大军在边境剿匪,又当过城区屠宰税务员。
他看尽人世黑暗而产生厌恶心理。接触新文学后,于1923年寻至北京,欲入大学而不成,窘困中开始用“休芸芸”这一笔名进行创作。
沈从文一生创作的结集约有80多部,是现代作家中成书最多的一位。早期的小说集有《蜜柑》《雨后及其他》《神巫之爱》等,基本主题已见端倪,但城乡两条线索尚不清晰,两性关系的描写较浅,文学的纯净度也差些。
20世纪30年代后,他的创作显著成熟, 他的作品被译成日本、美国、英国、前苏联等四十多个国家的文字出版,并被美国、日本、韩国、英国等十多个国家或地区选进大学课本,两度被提名为诺贝尔文学奖评选候选人。 新中国成立后,沈从文在中国历史博物馆和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工作,主要从事中国古代服饰的研究,1981年出版了历时15年的《中国古代服饰研究》专著。
沈从文1988年病逝于北京。从 文 认 错1915年,沈从文由私塾进了凤凰县立第二初级小学读书,半年后转入文昌阁小学。
因沈从文天性活泼好动且贪玩,常常逃学去街上看木偶戏,书包就藏放在土地庙里,有一次,他照样把书包放在土地庙,看了一整天的戏,戏看完了,别的孩子早已放学回家,他再回到土地庙里取书包,才发现书包不见了。这时他急了,但转念一想:书包不见了,也不是什么大事。
第二天,他硬着头皮照样上学,刚走到校园里一株楠木树下,就遇见了他的级任老师毛先生。毛老师面带怒色,罚沈从文跪在那株楠木树下,大声责问沈从文昨天到哪里去了。
沈从文知道隐瞒不住,干脆回答:“看戏去了。”毛老师见沈从文贪玩逃学还如此理直气壮,便狠狠地批评说:“勤有功,戏无益,树喜欢向上长,你却喜欢在树底下,高人不做,做矮人,太不争气了!”大约跪了半个小时,毛老师才叫他起来。
这时,毛老师用温和的口吻问沈从文恨不恨老师罚他跪在树下。沈从文毫不掩饰地说:“当然恨,恨你不该在同学面前罚跪侮辱我。”
后来,毛老师把沈从文带进办公室慢慢开导说:“树木是往上长的,你却要往下跪。人必须要求进取,不能自轻自贱而要自尊自贵。”
经毛老师耐心地说服教导一番后,沈从文知耻而后勇,一改以往的顽劣脾气,勤奋学习,成绩提高非常快。从 文 卖 字虽然沈先生一直爱好书法,而且在圈子里颇有声名,但从来视书法于自己是件好玩的事情,从没想到卖字,以此谋利。
只是有一回例外。 抗战胜利以后,沈先生从云南回到北平,其时,他在当教授之余,利用一点时间为一家报纸编辑副刊。
有一个诗歌作者叫柯原的,因家庭困难,不得已给经常发表自己诗作的编辑沈从文先生写了一封信,请求他的帮助。沈从文知道情况后,也因为自己当时手头不宽裕,就在1947年9月20日的天津《益世报》文学周刊上登了一则启事:“有个未谋面的青年作家,家中因丧事情形困难,我想作个‘乞醯’之举,凡乐意从友谊上给这个有希望青年作家解除一点困难,又有余力作这件事的,我可以为这个作家卖20幅条幅字,作为对于这种善意的答谢。
这种字暂定为10万元一张。我的办法是凡要我字的,可以来信告我,我寄字时再告他如何直接寄款给那个穷作家。”
同时,他还想推而广之,“你们若觉得这个办法还合理,有人赞助,此后我还想为几个死去了的作家家属卖半年字。”1949年后,柯原做了广州军区的专业作者。
因种种原因,1980年,他才知道沈从文的下落,于是专门到北京找到沈先生,说当年如何如何帮了大忙。可是沈从文自己却早忘了此事。
从 文 情 书青年时代的沈从文就因写过一些新潮的白话小说而在文坛崭露头角,由于诗人徐志摩的介绍,他被中国公学校长胡适聘为教师。然而木讷的沈从文第一堂课就洋相百出,他万万没有想到在那些目睹他出洋相的女学生中,就有以后成为他夫人的张兆和。
二姐张允和曾取笑说沈从文大约只能排为“癞蛤蟆第十三号”。沈从文从看到张兆和开始,就动心了。
自卑木讷的他不敢当面向张兆和表白爱情,于是悄悄地给兆和写了第一封情书。 老师的情书一封封寄了出去,点点滴滴滋润着对方的心。
女学生张兆和把它们一一作了编号,却始终保持着沉默。后来学校里起了风言风语,说沈从文因追求不到张兆和要自杀。
张兆和情急之下,拿着沈从文的全部情书去找校长理论,那个校长就是胡适。张兆和把信拿给胡适看,说:“老师老对我这样子。”
胡适回答:“他非常顽固地爱你。”张兆和马上回他一句:“我很顽固地不爱他。”
胡适说:“我也是安徽人,我跟你爸爸说说,做个媒。”张兆和连忙说:“不要去讲,这个老师好像不应该这样。”
没有得到校长胡适的支持,张兆和只好听任沈老师继续对她进行的感情文字的狂轰滥炸。沈从文开始了他马拉松式的情书写作。
3 作文:走近汪曾祺(600字)汪曾祺,1920年3月5日生于江苏省高邮市,中国当代作家、散文家、戏剧家、京派作家的代表人物。被誉为“抒情的人道主义者,中国最后一个纯粹的文人,中国最后一个士大夫。” 汪曾祺在短篇小说创作上颇有成就,对戏剧与民间文艺也有深入钻研。作品有《受戒》《晚饭花集》《逝水》《晚翠文谈》等。
1935年秋,汪曾祺初中毕业考入江阴县南菁中学读高中。1939年夏,从上海经香港、越南到昆明,以第一志愿考入西南联大中国文学系。1950年,任北京市文联主办的《北京文艺》编辑。1961年冬,用毛笔写出了《羊舍一夕》。 1963年,发表的《羊舍的夜晚》正式出版。1981年1月,《异秉》在《雨花》发表。1996年12月,在中国作家协会第五次全国代表大会上被推选为顾问。
1997年5月16日上午10点30分因病医治无效去世,享年77岁。
汪曾祺一生经历了无数苦难和挫折,受过各种不公正待遇,尽管如此,他
始终保持平静旷达的心态,并且创造了积极乐观诗意的文学人生。贾平凹在一首诗中这样评价汪曾祺:“是一文狐,修炼成老精。”
汪曾祺博学多识,情趣广泛,爱好书画,乐谈医道,对戏剧与民间文艺也有深入钻研。他一生所经历的轰轰烈烈的大事可谓多矣,例如启蒙救亡、夺取政权、反右斗争、“文革”、改革开放等等。但他深感现代社会生活的喧嚣和紧张,使读者形成了向往宁静、闲适、恬淡的心理定势,追求心灵的愉悦、净化和升华。
4 作文《汪曾祺其人》怎么写汪曾祺(1920-1997),江苏高邮人,现代作家、散文家、文体家。著有小说集《邂逅集》,散文集《蒲桥集》,大部分作品,收录在《汪曾祺全集》中。
小时候受过正规的传统教育。1939年考入西南联大中国文学系,1940年开始写小说,受到当时为中文系教授的沈从文的指导。1943年毕业后在昆明、上海执教于中学,出版了小说集《邂逅集》。1948年到北平,任职历史博物馆,不久参加中国人民解放军四野南下工作团,行至武汉被留下接管文教单位,1950年调回北京,在文艺团体、文艺刊物工作。1956年发表京剧剧本《范进中举》。1958年被划成右派,下放张家口的农业研究所。1962年调北京市京剧团任编剧。1963年出版儿童小说集《羊舍的夜晚》。“文革”中参与样板戏《沙家浜》的定稿。1979年重新开始创作。80年代以后写了许多描写民国时代风俗人情的小说,受到很高的赞誉。出版了小说集《晚饭花集》、《汪曾祺短篇小说选》,论文集《晚翠文谈》等。所作《大淖记事》获1981年全国优秀短篇小说奖。比较有影响的作品还有《受戒》、《异秉》等。所作小说多写童年、故乡,写记忆里的人和事,在浑朴自然。清淡委婉中表现和谐的意趣。他力求淡泊,脱离外界的喧哗和干扰,精心营构自己的艺术世界。自觉吸收传统文化,具有浓郁的乡土气息,显示出沈从文的师承。在小说散文化方面,开风气之先。
汪曾祺同别人不一样之处,在于他接受过西南联大正规的高等教育,当属科班出身。他虽也喜欢做学问,但同那些大学者不同的是,他多半陶醉于辞章考辨之类的“小学”,做的是阐幽发微的工作。他喜爱《世说新语》和宋人笔记,继承明清散文传统和五四散文传统,倾心晚明小品集大成者张岱的文章,同晚明公安派“独抒性灵、不拘格套”的文学主张也息息相通。中国传统文化修养深厚、从事过京剧编剧的汪曾祺,深谙“绚烂之极归于平淡”的东方古训和布莱希特标榜的“间离效果”的西方现代理论,加上个人身世浮沉的沧桑之感,促使他不去追求反映时代精神的最强音,而是以含蓄、空灵、淡远的风格,去努力建构作品的深厚的文化意蕴和永恒美学价值。他长于江南,定居于京城。翻阅他的作品,不乏风和日丽、小桥流水的江南秀色和小四合院、小胡同的京城一景,极少见到雷霆怒吼、阔大无比的壮观场景。汪曾祺凭着对事物的独到颖悟和审美发现,从小的视角楔入,写凡人小事,记乡情民俗,谈花鸟虫鱼,考辞章典故,即兴偶感,娓娓道来,于不经心、不刻意中设传神妙笔,成就了当代小品文的经典和高峰。
汪曾祺博学多识,情趣广泛,爱好书画,乐谈医道,对戏剧与民间文艺也有深入钻研。他一生所经历的轰轰烈烈的大事可谓多矣,例如启蒙救亡、夺取政权、反右斗争、“文革”、改革开放等等。但他深感现代社会生活的喧嚣和紧张,使读者形成了向往宁静、闲适、恬淡的心理定势,追求心灵的愉悦、净化和升华。人们都有这样的体验:狂泻喧腾的大瀑布之美固然可敬可畏,然而置身清丽澄明的小溪边,观鱼游虾戏,听流水潺潺,不是让人忘掉精神疲惫而顿感其乐融融吗?汪曾祺把自己的散文定位于写凡人小事的小品,正是适应了中国读者文化心态和期待视野的调整。
建议楼主去查资料去选部分资料,删减。很简单的。
5 仿写汪曾祺的散文600字他的文字是可一眼识穿的,因为他的文字大都拧得出水来。
第一个发现这点的是一个聪明的法国女士。
他的解释很平常:他家乡高邮是一个水乡。
来自水乡的作家并非他一人,然而后来那些人都离开了水,上岸去了。上了岸的水族有的演化成爬行类,有的则期期艾艾,成了两栖类。从生物意义上说这当然是一种进化,而当这种生物意义又被引进社会意义时,这种选择在今天看来也就变得合乎“规律”而无可非议了。
惟有他留了下来。
在水边。偶尔抬眼望一望天气,复又低头看眼前属于自己的那一片寂寂的白白的水。
6 写一篇端午节的文章仿照汪曾祺老先生的写作风格不少于600字我家乡的端午节 农历五月初五端午节,是我国最大的传统节日之一端午亦称端五,“端”的意思和“初”相同,称“端五”也就如称“初五”;端五的“五”字又与“午”相通,按地支顺序推算,五月正是“午”月又因午时为“阳辰”,所以端五也叫“端阳”五月五日,月、日都是五,故称重五,也称重午此外,端午还有许多别称,如:夏节、浴兰节、女儿节,天中节、地腊、诗人节等等 端午节到了,我乖乖地在奶奶身旁耳染目睹,认为简单的包粽子根本难不住天才的我,不学自通谁知,当我真正去包时,才明白包粽子是门手艺,能包得漂亮而结实非常不容易 初四下午,我就跟着妈妈学包粽子,妈妈拿了一张粽叶,用手一卷,粽叶便成了一个空心的圆锥形我学着妈妈的样子,拿了一张粽叶,想 把它卷成圆锥形,可就是卷不好,卷来卷去还是一个直筒妈妈见了,就在旁边指点:“左手捏住粽叶一角,右手将粽叶的另一角往里卷,下面用力拉紧,上面放松一些”在妈妈的指点下,我卷好了粽叶 接着,妈妈在空心圆锥形的粽叶里插上一根筷子,拿调勺舀一些糯米放在里面,然后均匀地摇动筷子,直到把糯米包得紧紧的我也在粽叶里插好筷子,放好糯米可摇动筷子时,不是把粽叶弄破了,就是糯米包不紧妈妈说:“摇动筷子的时候要轻一些,把粽叶捏紧些你看――”妈妈边说边示范,我边听边学哈哈!我包的粽子像点样子了 最后一道工序捆绳只见妈妈两手捏紧粽叶,用绳子在粽子尖角附近缠了两圈,结上绳头,一个漂亮的粽子就包好了 吃着自己包的可爱的粽子,幸福极了通过这次包粽子,我懂得了一个道理:要学好一种本领,就必须诚心、细心,还要有恒心。
7 作文汪曾祺笔下的食物六百字汪曾祺(1920年03月05日——1997年05月16日),江苏高邮人,现代作家、散文家、文体家。
早年毕业于西南联大,历任中学教师、北京市文联干部、《北京文艺》编辑、北京京剧院编辑。在短篇小说创作上颇有成就。
著有小说集《邂逅集》,小说《受戒》《大淖记事》,散文集《蒲桥集》,大部分作品,收录在《汪曾祺全集》中。小时候受过正规的传统教育。
1939年考入西南联大中国文学系,1940年开始写小说,受到当时为中文系教授的沈从文的指导。1943年毕业后在昆明、上海执教于中学,出版了小说集《邂逅集》。
1948年到北平,任职历史博物馆,不久参加中国人民解放军四野南下工作团,行至武汉被留下接管文教单位,1950年调回北京,在文艺团体、文艺刊物工作。1956年发表京剧剧本《范进中举》。
1958年被划成右派,下放张家口的农业研究所。1962年调北京市京剧团任编剧。
1963年出版儿童小说集《羊舍的夜晚》。“文革”中参与样板戏《沙家浜》的定稿。
1979年重新开始创作。80年代以后写了许多描写民国时代风俗人情的小说,受到很高的赞誉。
出版了小说集《晚饭花集》、《汪曾祺短篇小说选》,论文集《晚翠文谈》等。所作《大淖记事》获1981年全国优秀短篇小说奖。
比较有影响的作品还有《受戒》、《异秉》等。所作小说多写童年、故乡,写记忆里的人和事,在浑朴自然。
清淡委婉中表现和谐的意趣。他力求淡泊,脱离外界的喧哗和干扰,精心营构自己的艺术世界。
自觉吸收传统文化,具有浓郁的乡土气息,显示出沈从文的师承。在小说散文化方面,开风气之先。
汪曾祺同别人不一样之处,在于他接受过西南联大正规的高等教育,当属科班出身。他虽也喜欢做学问,但同那些大学者不同的是,他多半陶醉于辞章考辨之类的“小学”,做的是阐幽发微的工作。
他喜爱《世说新语》和宋人笔记,继承明清散文传统和五四散文传统,倾心晚明小品集大成者张岱的文章,同晚明公安派“独抒性灵、不拘格套”的文学主张也息息相通。中国传统文化修养深厚、从事过京剧编剧的汪曾祺,深谙“绚烂之极归于平淡”的东方古训和布莱希特标榜的“间离效果”的西方现代理论,加上个人身世浮沉的沧桑之感,促使他不去追求反映时代精神的最强音,而是以含蓄、空灵、淡远的风格,去努力建构作品的深厚的文化意蕴和永恒美学价值。
他长于江南,定居于京城。翻阅他的作品,不乏风和日丽、小桥流水的江南秀色和小四合院、小胡同的京城一景,极少见到雷霆怒吼、阔大无比的壮观场景。
汪曾祺凭着对事物的独到颖悟和审美发现,从小的视角楔入,写凡人小事,记乡情民俗,谈花鸟虫鱼,考辞章典故,即兴偶感,娓娓道来,于不经心、不刻意中设传神妙笔,成就了当代小品文的经典和高峰。汪曾祺博学多识,情趣广泛,爱好书画,乐谈医道,对戏剧与民间文艺也有深入钻研。
他一生所经历的轰轰烈烈的大事可谓多矣,例如启蒙救亡、夺取政权、反右斗争、“文革”、改革开放等等。但他深感现代社会生活的喧嚣和紧张,使读者形成了向往宁静、闲适、恬淡的心理定势,追求心灵的愉悦、净化和升华。
人们都有这样的体验:狂泻喧腾的大瀑布之美固然可敬可畏,然而置身清丽澄明的小溪边,观鱼游虾戏,听流水潺潺,不是让人忘掉精神疲惫而顿感其乐融融吗?汪曾祺把自己的散文定位于写凡人小事的小品,正是适应了中国读者文化心态和期待视野的调整。当今社会,由于复制技术造成的那种虚拟幻化的“大文化”、“大话语”、“大叙事”,因为它们的虚幻和刻板,已经不再具备可体验的审美特征。
真正具有可体验的美的特征的,恰好是真实的个体生存中的无时无刻不在的“小文化”“小话语”“小叙事”。汪曾祺在中国当代文坛上的贡献,就在于他对“大文化”“大话语”“大叙事”的解构,在于他对个体生存的富有人情味的真境界的昭示和呼唤,在于他帮助人们发现了就在自己身边的“凡人小事”之美。
美在身边,美在本分。汪曾祺散文的精神气质和艺术神韵之所以能对读者产生强大的魅力,就在于他对“凡人小事”的审视,能做到自小其“小”,以小见大,而不是自大其“小”,以小媚“大”。
必须指出,汪曾祺写“凡人小事”的小品文深蕴着他独特的人生体验,但其效用并不只是自娱一己的性情,他强调自己的作品还应于世道人心有补,于社会人生有益,决不是要把个人与社会隔离开来,对立起来。他的作品间或也流露出道家主张的随缘自适、自足自保的悠然任化的意趣,但断然有别于魏晋文人的清谈和颓废,在本质上他对人生的理解和描绘是乐观向上的,相信“人类是有希望的,中国是会好起来的”。
现代艺术,太多的夸饰,太多的 ,太多的借助声光电气。汪曾祺则是要从内容到形式上建立一种原汁原味的“本色艺术”或“绿色艺术”,创造真境界,传达真感情,引领人们到达精神世界的净土。
现代人的生活节奏越来越快,身边的“凡人小事”还没来得及完全呈现自己的意义就被抛到记忆的背后。由此看来,人们除了被“忙”包裹、挤压之外,似乎根本体验不到人生还有什么其他乐趣。
汪曾祺的散文在向人们发出这样的吁。
汪曾祺(192035~1997516),江苏高邮人,中国当代文学史上著名的作家、散文家、戏剧家,京派作家的代表人物。早年毕业于西南联大,历任中学教师、北京市文联干部、《北京文艺》编辑、北京京剧院编辑。在短篇小说创作上颇有成就。
主要作品
短篇小说:《受戒》《大淖记事》《鸡鸭名家》《异秉》《羊舍一夕》。
小说集:《邂逅集》《晚饭花集》《茱萸集》《初访福建》。
散文集:《逝水》《蒲桥集》《孤蒲深处》《人间草木》《旅食小品》《矮纸集》《汪曾祺小品》。
艺术小品集,手稿《羊舍一夕》;《汪曾祺:文与画》。
文学评论集:《晚翠文谈》。
剧本京剧:《沙家浜》(主要编者之一)。
京剧:《范进中举》。
扩展资料
汪曾祺1920年3月5日(农历正月十五,元宵节)傍晚出生于江苏高邮城镇的一个旧式地主家庭。
祖父:是清朝末科的“拔贡”。
父亲:汪菊生(1897-1959),字淡如,多才多艺。
生母:姓杨,在汪曾祺三岁的时候因肺病去世;
第一个继母:姓张,后也死于肺病;
第二个继母:姓任,伴随汪曾祺的父亲度过漫长而艰苦的沧桑岁月,汪曾祺对她很尊重。
长子:汪朗
儿子:汪朗,汪明,汪朝
参考资料:
鱼肚白,珍珠母,珠灰,葡萄灰(以上皆天色),大红,朱红,牡丹红,玫瑰红,胭脂红,干红(《水浒》等书动辄言“干红”,不知究竟是怎样的红),浅红,粉红,水红,单杉杏子红,霁红(釉色),豇豆红(粉绿地泛出豇豆红,釉色,极娇美),天竺,湖蓝,春水碧于蓝,雨过天青云破处(釉色),鸭蛋青,葱绿,鹦哥绿,孔雀绿,松耳石,“嘎巴绿”,明黄,赭黄,土黄,藤黄(出柬埔寨者佳),梨皮黄(釉色),杏黄,鹅黄,老僧衣,茶叶末,芝麻酱(以上皆釉色,甚肖)原文是竖行排列的
世界充满了颜色
这是汪曾祺先生写于1996年的文章,初读时,有些不解——罗列了一排颜色的名称用意何在?
后读了先生的另一篇文章——《无事此静坐》,文章里有一段写着: 虽是犹然独坐,然而浮想联翩。一些故人往事,一些声音,一些颜色,一些语言,一些细节,会逐渐在我的眼前清晰起来,生动起来。
读到这里我便想起了汪曾祺先生的一本书《生活是很好玩的》。
也许先生是静静地坐着,在颜色的世界里徜徉,玩味生活呢吧——感受着唯有自己懂得的别样的乐趣——也许偶尔还露出点淡淡的好玩的微笑……
于是我也沏上一壶香茗,听着轻柔的音乐,静静地静静地放空遐想……
你瞧, 还真有意思呢——
鸽子灰,鲨鱼灰,雾霾灰,中性灰,页岩色(也是灰色,页岩——由黏土脱水胶结而成的岩石)。哎哟,都是灰色嘛,这么复杂!
充满亚热带风情的蓍草粉红,淡山茱萸粉,舞鞋粉,珊瑚粉,石英粉;灵感取材于日本武士道的侍魂红,血红色,砂红色,石榴红,桑巴红,伦巴红,盛典红,勃艮第酒红,极光红……
有时候还有点儿迷茫——桑巴和伦巴的颜色怎么区分?
船坞蓝,墨水蓝,运河蓝,麝香蓝,清亮缥缈的帽贝蓝,静谧蓝,尼加拉蓝,绿松石蓝,超蓝色,岛屿天堂蓝,深牡丹蓝(据说这是唯一和黑色媲美的颜色)。
颜色的世界还很神秘,你说岛屿天堂的蓝色会是什么样的蓝色,想象不到,只是觉得好像应该带点儿仙气……
芥末黄,樱草黄,毛莨黄,桃橙色,泰国橙;浅黄褐色,波特褐,秋枫褐(被形容为“秋天化身”的秋枫褐,混合着大地土色和橘红色),兰姆酒棕,驼色,沙漠驼,臻果褐,冰咖色;云杉绿,荧光绿,青柠色,羽衣甘蓝绿,香豌豆色(香豌豆是什么,没见过),蓝烟色等等等等。
颜色的世界真奇妙,这里是另一个“百科全书”,动物、树木、空气、河流、瀑布、水果、酒……甚至舞蹈都能成为独特而有个性的颜色。你看原来不太懂酒的我,今天却在颜色的世界里邂逅了它们——兰姆酒,波特酒,勃艮第酒……还都是洋酒哩。
在颜色的世界里悠然自在地漫步,饱览五彩斑斓、琳琅满目的色彩,心中油然生出对汪曾祺先生的敬佩之情,先生是何等可爱之人?
汪曾祺先生是热爱生活之人,油盐酱醋茶,花鸟虫草兽,美味或拙食,美好的或不美好的,在他那里都能成为好玩的。
他的通达,宽容,激情,坚忍以及广泛的兴趣,使他在那个灰暗的不美好的年代里也能寻找出斑斓的好玩的东西来——只因为他热爱生活。
汪曾祺先生说: 爱,是一件非专业的事情,不是本事,不是能力,是花木那样的生长,有一份对光阴和季节的钟情和执着。一定要,爱着点什么,它让我们变得坚韧,宽容,充盈。业余的,爱着。
先生还说: 慢点走,品品茶,喝喝酒,听听曲,写写字,人生少忧虑,生活才好玩!
是的,生活是好玩的,充满着丰富多彩的颜色,且各有各的美好——灰有灰的成熟,黑有黑的深沉,粉有粉的可爱,红有红的热烈,白有白的纯净……好不好玩,美好不美好全在自己的心境。
在这充满颜色的纷扰的世界里,用心去爱着点什么吧,热爱着热爱着,就少了些烦恼,多了些美好来。
读汪曾祺,那用筷子轻轻一敲便流出红油的高邮鸭蛋,让人口水直流;
读孔乙己,那一粒粒就着小酒的茴香豆,让人好似唇齿留香;
读我的叔叔于勒,那船上雍容贵妇人吸食的牡蛎,让人不禁口中感觉嫩滑鲜美;
这些看似简单的食物,在书中的文字下变得如同眼前的美味一般味色增香,甚是诱人。这些浸润着五味的食材,饱具色、香、味,而配于形、器跃然纸上,让你在当下不免真真的感到灵魂碰撞激荡出的悠扬且具有节奏的频率。
这个周六,READYOU就给你一次从纸面到心底的真实碰撞,为你准备一间厨房,我们自己动手,来一次书与美食的别样邂逅。
“味”就如同书中所说那般,神奇,且充满了无限可能,虽源于饮食,却不局限于舌之所尝、鼻之所闻,真切的味之感早已超越其本身,成为了我们心的寄托。
因此,在组织REAYOU读你的第10期活动的时候,我们想以什么来庆祝,以什么来留念?想像平平常常一样,我们一起吃个饭吧,却不想和平常一个样。
我们依然有着的还是起初的那份倔强,在平谈无奇的生活中,想要更好的自己的倔强,看清了这份平凡之后,安然接受,却依然为自己而活的倔强,所以,我们不如自己动手做顿饭吧。
还是这个分享知识、分享爱的群体,我们为变成更好的自己而努力,也为更好的你而欣喜。
孤独的时候,除了饭,还有我们,毕竟唯有美食与爱不可辜负。
第一期
第二期
第三期
第四期
第五期
第六期
第七期
第9期
这里是分享知识、分享爱的READYOU读你,读懂你,与你在一起。
暑尽天凉,月色如水,听纺织娘在扁豆架上沙沙地振羽,至有情味。——汪曾祺
清幽,静谧,汪老笔下的秋夜真好,带着暖暖的烟火气。
相逢秋月满,更值流萤飞。——王建
明月辉映,流萤飞舞,这是一个宁静美好的秋夜,两位乡居的老朋友不期而遇在乡间的小路上,是多么的欣喜。
晚风习习,月色清幽,虫鸣成阵,秋天的夜晚有着夏日沉淀后的恬静和怡然,有着小小的满足感。
秋夜闲适,古代的诗人们都在做什么呢?现在就和我一起到下面的 古诗中 寻找答案吧。
赏析 :秋夜泠泠,月凉如水,在这个凄清冷寂的夜晚,诗人去拜访借园主人。
入得园来,还没有见到要拜访的人,就先听到了从水面上传来的笛声。
悠悠的笛声在如水的月色里萦绕,那是醉酒的借园主人在抒发自己的心绪。
诗人没有惊动主人,而是静静地伫立倾听,笛声高亢处,仿佛能阻遏夜空中的碧云。
低回婉转时,又仿佛和水中红藕的香气交织在了一起,就连乐声 都带着 红藕清香的气息。
一曲终了,宾主相见,二人却久久地相对无语,月光下,显得分外宁静,秋夜的清露打湿了彼此的衣襟。
欲把心事付笛声。因为有着相同的人生际遇,所以懂得和理解彼此的心声,不必言语,无须多问,此时无声胜有声,就是最高的默契。
因为自觉升迁无望,看透世俗的袁枚四十岁即辞官归隐,筑随园,收弟子,吟诗作赋,虽是乐在其中,却也心有戚戚焉,随园主人当属此类,所以二人从感情上是相同的。
这个秋夜,虽然凄清寒凉,但是,有心意相通的知音默默相伴,亦是温暖的。
诗人简介 :袁枚,字子才,号简斋,乾隆四年进士,是乾嘉时期的代表诗人之一。
赏析: 一个秋天的傍晚,诗人和几位好友兴致勃勃地聚在裴迪的书斋饮酒吟诗。
夜色渐浓,月上中空,月色如水,深深的庭院里,门户紧闭,万籁俱寂,一阵清风吹过,树叶沙沙作响,带来阵阵寒凉。
秋天的月光皎洁明亮,那些栖息在树上的喜鹊以为天亮了,都扑棱棱地飞了出去,震落了一片片秋叶,萤火虫在远处的烟霭中若隐若现。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今夜月色如此清幽美好,不知会引起多少人的满腹愁绪。
秋意泠泠,碧宇深邃,月华如练,这个秋天的月夜是如此的清静悠远,本是热闹饮酒赋诗的一众好友,不知不觉地都陶醉在这一泻千里的月色里了。
酒和知己饮,诗与会人吟。夜色清幽,荧光明灭,这个秋夜浪漫又温馨,充满诗情画意,令人沉醉。
诗人简介 :钱起,字仲文,唐天宝十年进士,大历十大才子之中的佼佼者,与郎士元齐名。
赏析 :秋天的夜晚,诗人一边散步一边感叹天气变凉了,不由得牵挂起在临平山学道的好友丘员外。
空山寂寂,松子落地的声音清晰可闻,山中的秋夜显得愈加的宁静清幽,想必,此刻那个幽居隐逸的好友应该还未入睡。
前两句写怀人之人,后两句写所怀之人,人居两地,情牵一处,从容落笔,语浅情深,这发自内心的 情感 ,如涓涓溪流般令人感到温暖。
长长的路,慢慢地走,深深的情,浅浅地说,细水长流的情谊才会走得长远,牵挂着,惦念着,这就是朋友间最好的相处之道吧。
人生最大的幸福就是有一两个心意相通的至交好友,这个秋天的夜晚,不论是诗人还是诗人的朋友丘员外,都是温暖幸福的。
诗人简介 :韦应物,唐代诗人,世称韦苏州,诗风恬淡高远,有《韦江州集》等作品传世。
“小宴追凉散,平桥步月回。”晏会散后,步月平桥,这个新秋夜,白居易悠闲又惬意。
“两地俱秋思,相望共星河。”圆魄上夜空,皆言四海同。望月怀远,这个新秋夜,韦应物思念着家中的弟弟。
“绝顶新秋生夜凉,鹤翻松露滴衣裳。”山中的秋夜,夜色如水,露华生凉,静谧安闲。
秋天的月亮纯净明亮,像水洗过一样,那月光都带着干净的气质,秋夜因为月亮,更加的令人心生美好。
秋夜真好,清风徐徐,月色清幽,既可以聚会,也可以思念,还可以访友,古人的秋夜真浪漫……
短篇小说:《受戒》《大淖记事》《鸡鸭名家》《异秉》
小说集:《邂逅集》《晚饭花集》《茱萸集》《初访福建》
散文集:《逝水》《蒲桥集》《孤蒲深处》《人间草木》《旅食小品》《矮纸集》《汪曾祺小品》
艺术小品集
手稿《羊舍一夕》
:《汪曾祺:文与画》
文学评论集:《晚翠文谈》
剧本京剧:《沙家浜》(主要作者)
京剧:《范进中举》
文集:《汪曾祺自选集》(1987年);
《汪曾祺文集》(共四卷,《小说卷》《散文卷》《文论卷》《戏曲剧本卷》1993年,江苏文艺出版社);
《汪曾祺全集》(共八卷,《小说卷》《散文卷》《戏剧卷》《其他卷》1998年,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汪曾祺》(共五卷,《说戏》《五味》《谈师友》《文与画》《人间草木》,山东画报出版社)
《邂逅集》,1949年4月,文化生活出版社。
《羊舍的夜晚》,1963年,中国少年儿童出版社。
《汪曾祺短篇小说选》,1982年8月,北京出版社。
《晚饭花集》,1985年3月,人民文学出版社。
《寂寞和温暖》,1987年9月,台湾新地出版社。
《汪曾祺自选集》,1987年10月,漓江出版社。
《晚翠文谈》,1988年3月,浙江文艺出版社。
《茱萸集》,1988年9月,台湾联合出版社。
《受戒》(法文版),1989年,中国文学出版社。
《蒲桥集》,1989年3月,作家出版社。
《晚饭后的故事》(英文版),1990年,中国文学出版社。
《旅食集》,1992年4月,广东旅游出版社。
《汪曾祺小品》,1992年10月,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中国当代作家选集丛书•汪曾祺》,1992年12月,人民文学出版社。
《汪曾祺散文随笔选集》,1993年6月,沈阳出版社。
《菰蒲深处》,1993年6月,浙江文艺出版社。
《榆树村杂记》,1993年9月,中国华侨出版社。
《草花集》,1993年9月,成都出版社。
《汪曾祺文集》(4卷5册),1993年9月,江苏文艺出版社。
《塔上随笔》,1993年11月,群众出版社。
《老学闲抄》,1993年11月,陕西人民出版社。
《异秉——汪曾祺人生小说选》,1994年9月,甘肃文艺出版社。
《五味集》,1996年1月,台湾幼狮文化事业公司。
《矮纸集》,1996年3月,长江文艺出版社。
《逝水》,1996年3月,中国青年出版社。
《汪曾祺散文选集》,1996年,百花文艺出版社。
《独坐小品》,1996年11月,宁夏人民出版社。
《去年属马》,1997年,北京燕山出版社。
《中国当代才子书•汪曾祺》,1997年,长江文艺出版社。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