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能介绍一下《佛陀传》的产生背景、作者和主要思想。

谁能介绍一下《佛陀传》的产生背景、作者和主要思想。,第1张

  清凉界主人 2005-10-3 03:56

  《佛陀传》

  第一章 请你们看这个「人」

  为人间榜样的释尊 我说请你们看这个「人」。是因这里有能助我们提高人生境界的最佳榜样。

  『人生境界究竟能提升到什麼程度?』且慢这麼问,因为,我们现在多沈沦於贫苦、恶行、放逸、自私、薄幸、污秽和不近人情之中,这些团团地把我们环绕著。被置身於这种『恶劣环境』中的我们,不但无法升高,宁可说,当务之急在谨防更沈沦下去!在这绝望快要肆虐我们的灵魂之时,好在还有一个「人」能帮我们从绝望的黑暗中指出光明,并指点人们走向光明离苦的正道中去。那个人我们惯常叫他释尊——出自释迦族的圣者。

  功利主义的哲学家约干.史都华.穆勒曾经说:『以前在这个世上,有一个叫做苏格拉底的人,他是人类多麼多次地想起他都不会太过的人。』他的这一句话,对於我们也可以毫无掩饰地,适用於释尊本人身上。有一个被称为释尊的人,他以前住在这个世间,他达到人间所能成就的佛陀,对於我们所给与的感铭,没有比它更深的。所以我们,也是多麼多次地想起他也不为太过的。因为,我们每一次想起他的存在都会受到鼓励,想起他的行履都会得到道理的教训,而且也只有在仰视他所达到的人生境界的最高峰时,才能够得到答覆『人究竟能够升高到什麼程度』的问话根据。

  因此,我们应该要不断地策励我们自己,鞭挞我们自己,『请你们看这一个人』。因为,看这一个人,可以使我们得到勇气,得到道理的教示结果。虽然是很少的精进,也能意味我们,有著多少的向上。所以我要请你们看这一个人,理解这一个人的教示,向著这一个人所指示的方向,热心精进。能将这些完成时,我们才能够踏进佛陀的大道一步。

  以往的佛传 那麼,我们要怎麼样才能够与这一个人面晤?要怎麼样才能够看到这一个人?很遗憾的,这绝不是容易的事。因为走向这一个人的路,已经被歪曲得很厉害,这一个人的真正形象,也和我们隔开得很远。阿多福.凡.哈尔纳克,在他的有名讲演『基督教的本质』里,对于耶稣也发出同样的慨叹说:『很遗憾的是,现代的一般教育,很不适於使我们对于基督的形象有著很深的印象,而且将他据为自己所固有。』而对于释尊的我们的情形,明显地,比对於他们的耶稣的情形,其恶劣的程度却更加厉害。

  古经的话语告诉我们,直接被释尊所教化的人们的归依心境——『除了这个师的教示以外,我想其他没有可依据的。』我们对于那些原始佛教徒的仰视师的面容,耳闻师的声音,紧紧地将师的教训把握在心内,除了师之道以外他们没有别的路的归依表白,实在使我们羡慕不已。可是从师入灭以后已经二千五百多年的现在,却无论如何都不能够仰视他的面容,耳闻他的声音。所以,唯有明显地描画他的行履,正确地理解他的教示,而在我们的心内去看这一个人,与这一个人面晤以外没有别的方法。虽然,记述这个师的行履文献,其数并不少,但是在这些当中,能够印象很深地传出师的真正形象,而且能够让我们以亲近感与他面晤的却没有。

  於前世纪,欧洲的学者们,开始对于佛教有了认识时,他们当中,有的人所得到的结论是教祖释迦本人并不是在这个地上实在有过的人物。譬如,西拏尔於他所著『关於佛陀的传说』,否定这种人物的存在,并说有关他的传说是出自太神秘的神话,是它的代表。幸好是,这个控诉不久即在学问的法庭,以物证而被明确驳回。因为於一八九八年,佩佩於尼泊尔南境皮不拉瓦发掘舍利瓶。於该瓶侧面用印度古代文字刻有『这一个佛陀世尊的舍利瓶,是释迦族的兄弟姊妹妻子一起,以信心安放他的地方。』的字句。於『游行经』其所他记载的佛骨八分记,说释迦族的人们也得到他的一份,将他安放於迦毗罗城。该古经典所记述的,现在得到物证在证实它。所以,今后应该没有人会再怀疑,这个人跟我们一样曾经活在这个世上。

  可是,我们必须要用深切的关心加以考虑的问题,却依然存在著。诚如上面说过那样,记述释尊生涯的文献并不少。其中,马鸣的『佛所行赞』,是古来被称为佛传文学中的白眉。又『佛本行集经』六十卷,也是在佛传中的最详细的。可是我却不得不说,那些对於我们,绝不是杰出的佛传。因为,那些并没有为我们,传出释迦的真正形象。而且也不容许我们用亲近感觉去跟这位大师晤面。那些传记作者的用心,很明显地,要把他装扮得很庄严,而将他捧到幽玄的那一边去。当然那是出於善意,而我们对于他们的敬虔善意也并不怀疑。因为他们以为这样做,才是对于释迦的敬虔表现,而且他们的时代也的确要那样做。神话的手法是比现在的很多手段更加有效,将他神秘化可以感动现在人们所不能想像的敬虔之情。

  不过,对于我们,事情已经有了变化。因为对于我们那只是『以善意,将这一个人格的真相,推到诗想和空想的背后。』而已。而使活在这个世上的大师活生生的形象,反而被冲淡,而以那种天上的师的空想的形象来取代它。

  经典的成立 鲁南在他的『耶稣传』里,攻击於福音书中的有关耶稣言行描写的话语,对于我们有将它做『他山之石』玩味的价值。

  『原来传述耶稣的形象给我们的福音书记者们本身,都是比他所谈的人物以下的人,所以无法爬到他的高度,而始终将他描错。他们所写的东西,充满著缺陷和误会。我们在每一行,都可以看出崇高优美的原作,被编者们的手所伪作。那是因为他们无法了解原作,而且他们也只能把握思想的一半,其他的以他们自己的思想来充塞它。要之,耶稣的性格,不但没有被传记作者的手将它加美,反而被变小。所以批评说,如要知道耶稣的真正形象,必须要远离因弟子们的庸碌精神所造成的一连串误会。弟子们照著他们的见解描画耶稣,往往为著要使他伟大,其实反而使它变小。』

  不用说,福音书对于他们,是信仰的最高依据。而鲁南也想超越它,以接近耶稣本人的真相。所以我们想,如果他没有这种决心,这个卓越的实证主义宗教史家,也绝不能够将耶稣.基督带来近代人的身边。

  『佛所行赞』,和『佛本行集经』,都同样在我们的所谓的『大藏经』里占有著它的位置。经对于我们,也同样,一定是信的最高依据。释尊临死时,对比丘们这样说:『我所讲所教的教法和戒律,在我死后就是你们的师。』那是很适合於做这个师的最后教示,该教示所有的意义非常重要。所以记载著那些教法和戒律的经,对于想做释尊灭后的弟子的我们,应该将它当做师本人予以尊崇敬仰。不过,虽然这样说,却要容许我们尖锐地发挥我们的批判精神,去检讨是那一部经,较为正确地记载著那些教法或戒律。

  经是梵文Sutra的译语,音译为修多罗。 它的本来的意思『经系』——所以译为经——好像摘花的孩子们用『经系』穿花圈那样,将释尊所讲所教的话语,贯串在一起使它不散佚的,那就是经。所以,应该要以能够正确地记载释尊的言行,或精神的,做经典的第一义是不待言的。但是,能充足该第一义,并不是容易的事。我们知道释尊灭后的弟子们,为著它,多麼地用力。

  释尊的十大弟子中,有一个叫做大迦叶的。他与释尊分道,和很多的比丘们一起游行,在途中碰到一个婆罗门才知道师已经入灭。那时,在悲叹著的比丘们当中,有一个人放言说:『朋友,不必悲伤。我们现在已经得到自由。』耳闻著它的大迦叶,因忧虑著真正的教法和戒律不久将淆乱和污浊,所以聚集主要的长老们,从事所谓的结集工作。结集,简单说,就是经典的编纂事业,可是在文字还没有被常用的当时,只有靠各人的记忆,将它确立,以外没有别的方法。据所载,该结集方法如下开。

  阿难,因为是师的侍者,所以关於师在什麼地方讲什麼教示,他最清楚。所以,关於教法以他为中心。优波离,持戒最严,於持戒为弟子中的第一。关於戒律以他为诵出者。於是,以诵出者为中心,来检讨师在什麼地方,对什麼人,讲什麼教示,或师在什麼地方,以什麼因缘制定什麼戒律。检讨的结果,若以为是真正的,列座的比丘们,同声诵念。

  因此,结集又被称为『等诵』。比丘们全部都以同样的文言,经由该『等诵』所确认的教法或戒律,在各人的记忆中加以确立。到此,教法和戒律被加以整理和统一,得对于异端邪说的侵入确立自守的准备。那种精神,经典中有大迦叶於提倡结集时的话语,记载说::『朋友们,我们应该将法和律结集以免非法兴而使正法衰,非律兴而使正律衰,说非法的强而说正法的弱,说非律的强而说正律的弱。』

  可是,这样却不能完全防止非法非律的侵入。因为结集的历史本身,很明白地将它告诉我们。第二次结集,於它之后一百年举行。关於它的因缘,经典说,遭到『十事非法』。对于非法非律的主张或行为,又必须重新讲说正法和正律,自己卫护。第三次结集,又於经过一百年后举行。经典关於它的因缘说,因『於圣教生出种种的浊、垢、和障』,所以必须将它『洗掉』。

  我们以为那些人们的努力是很宝贵的。与它同时,不能不觉得要将教法或戒律正确地承传是多麼地困难,而且又须要不断的努力。又,如将这种努力一时的放松的话,会变成怎麼样呢?或者,以那种努力,也许不能完全阻止非法非律的侵入也有可能。所以我们,对于那一部经比较能正确地承传该教法或戒律,便不得不发动尖锐的批判精神,理由也就在这个地方。

  阿含部经典的价值 佛教的经典,将它总称做『三藏』。藏,是将一切文义收藏的意思,大别之,为法藏(经藏)和律藏及论藏三种,所以,叫做三藏。其中,法藏是载录释尊一代教法的有著经典总括之称的释尊之教,因为是全部根据法、符合法而为正法的表现,所以称它做教法,或单纯地叫它做法。而将这种教法全部收集的为法藏,或称经藏。要从其他二藏,识别属於这种藏的当然要看它的内容,又从它的形式於冒头有『如是我闻』或『闻如是』句子的也可以知道。

  『如是我闻』——『我所听到的是这样』。所有的经於它的冒头这样说的理由不是别的,因为那些都是释尊为比丘们,或为在俗的信徒们,或为外道们所讲的,所以是如来的教法。因此,因为是经,所以必须是任何人都可以说『我所听到的是这样』。可是,据现在的学者们研究结果,『如是我闻』这句话,在很多的经都只是形式而已,是所谓的『后人的假托』。虽然采取释尊说法的形式,其实是后人所作,那些都不是真正的『我所听到的是这样』,是单纯地具备著经的形式而已。所谓的大乘经典,全部都是这种情形。

  当然,我们於那种场合,也不怀疑作者们的善意。而且还可以认为是作者们的高迈精神,为著要即应时代而遂行佛教原理的新的展开。因此,那些经典也成为很多人所尊崇的对象。

  可是朴实的释尊活生生的形象,是无法在这里找到它的。不经修饰的释尊活生生的话语,也无法在那里看到它。那是因为,那些作者们,并不是亲自见到活生生的释尊形象,也没有亲耳听到活生生的释尊所说的话语。

  那麼,那一部经典,是真正『我所听到的是这样』的经?那,除了所谓的『阿含部』的经典以外其他没有。 阿含,是梵文Agama的音译,它的意思是『来』。是指所传来的或所传承的而说。即我们在上面已经说过那样,是初期的佛教教团长老们,将大师在某某些地方,讲某某些教示,它的因缘是这样这样,以他们的眼睛所看到的,耳朵所听到的彼此回应,互相订正错误,互相诵念,而在各人的记忆中确立它的那种结果,不久用文字将它写定的,就是阿含部的诸经。所以,那些,历史的看待不但是佛教经典中的最古的,也可以说所传的是最接近释尊的思想言行真相的经典。

  当然,阿含部诸经,也并不是完全不含有误谬和其他夹杂物的。因为也有先於师去世的舍利弗,竟然出现在记载入灭前后事情的『游行经』里的矛盾。又很明显地,也有出自弟子们『庸碌的精神』的误会,或者也有『要使他伟大,其实反而使他变小』的描写。所以,我们的批判精神也不能对於它无所发动。不过,我们如想要见师,想与师面晤,阿含经是最可信凭的资料,这无可怀疑。

  清泽满之,将阿含经做他自己的『三部经』之一,他曾经说:『特别是阿含经,释尊谆谆地教训弟子们的光景,现在涌在我们眼前,令人感激不尽。』而该经的最大价值,也就在这些地方。我在这里,深深地觉得用多麼巧妙的表现,多麼地堆积庄严的言词,也万万不及它所有的那朴素真实的坚韧。冒头词的『如是我闻』,告诉我们可以完完全全的毫无折扣地接受的经文就在这里。所以,在那里的释尊形像,使我们觉得他在我们的身边,在那里所说的释尊话语,充满著人间的亲切。那些已经是与天界的神话完全无关,而为跟我们一样在这个地上营生,实现了人们所能穷究的最高生活方式与言行思想。那个人对于我们,已经不是神龛里的礼拜对象,而是鼓励我们引导我们的不折不扣的导师。

  我想根据这种资料,描画这样的大师的真正形象。而且祈愿我能因见到他的真正形象而赐给我勇气,往人间向上的一路走去。

  产生背景

  二千五百多年前北印度的迦比罗卫国诞生了一位太子—悉达多,他游历了整个印度大陆,从对人世间的生老病死、起灭无常的隐忧,到立志出家,寻求解脱、救渡众生,经历了各种艰苦的行持和考验之后,终于证得了无上正等正觉

相信即拥有

当我们知道有前世今生来世,我们就会开始研究

我是谁

我从哪里来,到哪去

来的意义在哪里

我们所生活的现实世界其实是我们自己在做的一个梦,我们看似晚上睡觉早上醒来,其实我们醒来也是在自己造的梦里,虽然那么的真实,我们的疼痛我们的亲人我们的欢喜都那么真实,因为我们没有真正醒来

佛陀是真正醒来的,他知道了自己的梦,所以他就有了掌管自己业力的能力

不以物喜,不以己悲,保持中道,启发智慧

他放下了舍弃了,傲慢,自尊,面子,得失心,用爱来回应一切看似真实的伤害,那是真正心的解脱,那是真正的无我状态,没有人可以伤的了他,反而被他的宁静自在他的爱所包容

他的爱超越了亲人的,爱人的,他的爱装得下众生是因为他醒了

他看到了世间是一体,万物是一体,没有谁不是谁,树叶是我,对面的人是我,小狗是我,所有都是我,同时我也是万物,我也是大家,我也是树叶,我也是小狗,我也是臭狗屎

当都是我,我都是万物,哪有谁伤害谁,所谓的伤害都是业力的呈现,我们没有醒来就会被业力所牵引,得到了就喜悦失去了就伤心,悲欢离合总是脱离不了苦海

当我们醒了,我们就是应对业力的勇士,直到彻底解脱

超越了时间轴,空间轴,一念

当我们越明白,我们就知道回向是有力量的,念头是有结果的

面对打骂以爱来回应,如果这样能让你喜悦,那我可以

当我们醒来,我们还是生活,还是做事,我们通过做事来达至圆满

这次看佛陀乞食,看到了自己做的事,销售其实也是乞食的一种表现,透过这种方式让自己当下自尊,放下面子,放下傲慢,执着,是一种修炼

不为世人的误解与诋毁

菩提树下的佛陀

1不追忆过去 不妄想未来 仅仅安住于当下的每一刻

2四圣谛 第一 无可避免 苦如影随行 第二 苦之聚集 执着他物 而无餍足 其终归易散 又以何为凭 第三 解脱之道 在于意识思辨 专注自身 不以物喜 不以己悲 方至和谐圆满 第四有一道路 可以引领我们远离诸苦 达至真理

3生与死 是人生中的必然 我们深入思考 常省己身 使自己不至于迷失于欲望

4真理之路 只有两种错误 其一半途而废 其二从未开始

5人最大的敌人 就是自己 我们所为 既是所想 善念成就善行 恶念成就恶行 这就是自然法则

6解脱之道有三第 持戒 禅定 与智慧 我们持戒正行 禅定修行自会增长 于禅定中 又生智慧 而人人 择善而行 也就能战胜 情欲 嗔怒 与愚痴 收货解脱 平和与喜悦

7现世躯体非此世所有 躯体消失后乃不能脱轮回 正如种什么业 受什么果

8生命之奥秘 为离脱恐惧 无人能预知未来 无论你我 不可依赖他人 也就得到了完全的解脱

9正法与僧团 住于每个人的内心 觉醒之能力 是为佛 觉悟者助于你的思维 觉醒之道是为法 将你全部的身心 投入修行者 是为僧

10无论读了多少典籍 或是记住了多少内容 他们不构成你生命的核心 那其实什么都没有发生

11有三条真理 每个人都该做到 广袤之心 友善之辞 以慈悲根性奉献终生 这三句真言 将重塑人性之本

12所谓生而智慧者 绝不会惧怕死亡 这具躯体将腐烂 但我们的声音 经典 会永远闪耀在人们的心中

13任何的只是 无论你们自己阅览 还是听智者宣讲 都不要轻易相信 要用自己的学识和智慧 去加以分别 验证

14无明生起痛苦 忧伤与妄念 嗔怒 贪婪 傲慢 自负 嫉妒 皆由无明而起 幻象将人诱入歧途 虽为二相 但生死无别 竟为一体 我们为妄见所障碍 一旦障碍破除 那我们整个的生命 将无依无著 独立而生 戒 定 慧及八正道 可破除种种妄见 正见 正思维 正语 正业 正命 正精进 正念 正定

15人们会因他人的善行或者恶行有所转变 而人 有何种命运 取决于他做下的业行 我们生于大地 所受皆苦 轮回世间 悲苦充斥其中 世间却非痛苦滞留之处 这世间是觉悟者得居处 但觉悟者须得觉醒 现在这便是汝等之责

16点亮自己的灯火 做自己的一盏灯 行持正法 专注你的内心 向自己皈依 勿依赖他人一切皆无常 将自己安住其中 精进不懈 永不认输

17觉醒之能力 是为佛 觉悟者助于你的思维 觉醒之道是为法 将你全部的身心 投入修行者 是为僧

18由灭中见不灭 悲伤中见欢喜 残暴中见人性 丑恶中见至美 无明 遮蔽了人们的视线 我们扒开这样的幻想 那一切苦 一切忧自然息止 我们的内心 慈爱与宽容开始觉醒 众生情感皆是一般 倘若你非觉悟者 便不能发现觉悟之趣 倘若你生起觉悟之趣 那你也将成为佛陀

milla兄 好有一问!

末学就自己阅读经典所知,供养大众:

菩萨之所以被说为不究竟,原因无他--尚未成佛,故智慧不究竟、无量善巧亦不究竟。

兹再详细说明如下:

成佛之道的究竟圆满,必定要满足一切种智的修证,而一切种智的圆成,必须从亲证真心--如来藏开始,才是真正入佛法大门,之后继续深观如来藏的种种体性,如七种性自性、七种第一义等,之后对於如来藏以及其於七识妄心基本的体性有所验证之后,才能进入一切种智--即如来藏所含藏的一切功德种子的现观智慧。而满足了一切种智的修证,才是到达究竟佛地,而菩萨纵然开始修学一切种智的内涵,只要还有一分遗漏,就只能称为道种智,因为一切种智的修证还不究竟故。

既然了解此道理后,便知菩萨为何不究竟。

接著菩萨的执著:

菩萨到了初地时,其实早就可以如阿罗汉灭除最后一分我执,而将自我全数灭尽(此灭尽非断灭空无,灭尽自我后,仍然有如来藏真心独存),取证无余涅盘。但是为了众生,不忍众生苦,以及要完成佛道,满足一切种智的修证,因此留下最后一分微细的润生惑而不断尽我执,继续利乐众生以及进修智慧。然而要满足一切种智的种种无量无边之智慧,还是得从与众生相处的过程中,引发许多亲证种智的因缘。

虽然菩萨尽心尽力的渡化众生,但是初地以上的菩萨,已经能现观初分的法无我了,能够现前观察自身都是从如来藏真心所出生,而一切众生也无非从如来藏真心所出生,乃至於世间种种的功能都无非直接、间接、展转从如来藏真心而出生。因此菩萨登入初地时,对於世间以及自身是无所执著的,唯除一分润生惑--利乐众生的最后一分我执。

而这个我执是到了七地时,证得念念入灭尽定方才断尽,此时佛陀会来传授引发如来无量妙智三昧,让这位七地菩萨登上八地,而此八地菩萨已经断尽最后一分我执,却不会如同阿罗汉灭尽自我而入无余涅盘不再利乐众生。然而虽然断尽我执,可是还有烦恼习气随眠尚未究竟断除以及一切种智的修证还未圆满,因此还是不究竟。

八地菩萨继续进修到佛地以后,既不住生死,也不住涅盘,就这样永无止尽的利乐众生,而之所以会不断利乐众生而不止息,是因为登入初地时,所发的十无尽愿,因为这个大悲愿,一定会无止尽的利乐众生而不取灭度。因此成佛后,依然继续实践往昔初地时所发的十无尽愿。

然而对於执著,必须再做一分说明:

执著的根源,是第七识末那识或者称为意根的作用,此心有覆无记性,只依著习性而运作,而这个习性其实也可以说是一种执著,凡夫之人贪爱自身以及贪爱世间种种,造成末那识养成对於自身以及身外之物的执取,进而造成众生流转六道,特别是三恶道,轮回下堕不已。

而菩萨始从断除我见开始,就已经确认自身的虚妄性,包含身体、意识觉知心、以及意识觉知心的见闻觉知性之功能,都是因缘所生,虚妄不实。然后渐渐断除对於这些功能的贪爱,因此末那识便渐渐不再执著於这些功能差别,而倾向於清净的习性,乃至於一直到佛地,才是真正究竟清净的末那识。

各位师兄应该知道,执著是有恶有善、有染有净,不同的执著会导致不同的来世果报以及生生世世的修行或环境。

因此菩萨度众生、求佛道的历程中,是不会对於众生有眷属欲的、何况是贪爱,如果对於度众生有执著的话,必然会对於众生的接受度、以及度众生的多寡而生烦恼。求佛道的过程也是自然而行的,如果有所强求,那必定连我见也尚未断除。

而最后 佛陀示现人身来度化,也是因著过去初地所发的十无尽愿而无尽实践,只有阿罗汉才会因为灭尽自我--灭度,而不再度化众生,因为灭尽自我以后,又有谁能够继续利乐众生呢

《重聚》-《啊,喜乐》

佛陀对家人说起自己离开七年的经历,向他们宣说无常、无我和缘起法,他告诉他们在日常生活中要修习专注和觉察,使自己可以深入体会一切事物,这样痛苦才得以终止,才能得到平和与喜悦。他又说拜祭、供奉和诵经并不是解脱的有效方法。 除了生老病死之苦,其他很多痛苦都是自创的 , 由于无名与妄见,人所说所做的往往都会给自己和他人带来痛苦, 愤怒、多疑、嫉妒、气恼都会产生痛苦,这全部都是由于 缺乏觉察 。人们自创的苦恼,就像一间火宅将人们困在那里不能自拔,向神祷告无法重获自由,人们必须看清楚内心和处境,以能拔除所有妄见,因妄见才是痛苦的根源,找到了痛苦的根源才能明白痛苦是什么,一旦明白了痛苦是什么,才能不为它所缠缚。

如果有人对你发怒,你当然也可以对他发怒,但这只会增加痛苦,如果你行觉察之道,你便不会以发怒做反应,你会把心平定下来,去寻求那人对你发怒的原因,经深切的查思,你一定可以找到令人烦恼的原因。假如你所发现的是与你自己的错误行为有关,你一定会愿意承担令他恼怒的责任,如果你发觉自己没错,你便应该尝试找出他对你误会的原因,这样你才可以帮助他去明白你真正的本怀而避免再令大家增加痛苦。

所有的痛苦都可以因深切的了解而排除,在觉察之道上,我们以细观呼吸来保持专注,我们以守持净戒来建立定力和达到了悟。戒律是导致平和快乐的生活原则,持戒可以帮助我们更容易集中,因而使我们在生活上可以做到更加觉察和专注。专念能培出我们照亮自信和处境真性的能力,有了这种能力,我们才会真正了解一切事物,有了理解我们才可以去爱,当我们了解一切,所有痛苦也就可以消除, 真正解脱之道就是了解之道,了解就是慧 , 这种了解只可以从深入洞察一切事物的真性而得 , 而戒、定、慧就是导致解脱之道 。

痛苦只不过是生命的一方面,生命的另一方面是美妙的一面,我们一旦看到这一面,幸福、和平与喜悦便唾手可得,当我们的心摆脱了缚缠,我们便可以直接与生命的神奇美好接触,真正掌握到无常、无我和缘起法的真谛。 我们可以看到自己的心怀是如何的奇妙,我们可以看到自己的身体,紫竹的枝叶,金黄的菊花,清澈的泉水和皎洁的月亮,都是如何的美妙神奇 , 因为我们一直被困在自己的痛苦中,我们便失去了对生命美好一面的感觉, 我们破了无明,那无限平和、喜悦、解放以致涅槃的境界便会显现,涅槃就是去除贪嗔痴,它是平和喜悦和自由的出现。

找点时间去细望一缕清泉或一线晨光,你可经验到平和喜悦和自由吗?如果你仍是被困于苦恼哀伤的牢狱之中,你便没有体会到宇宙的奥妙与美好,包括你自己的呼吸和身心,佛陀所发现的 消除忧悲和苦恼之道是需要去 深深体会 这些痛苦的真性 ,他与很多人分享此道,而他们都可以替自己成功找到此道。

当佛陀和舍利弗要返回寺院时,一家人都一起陪同他们行到大门。佛陀问难陀愿不愿意在寺庙呆上一星期,以便深入了解比丘的生活,难陀一向敬爱长兄,因此欣然答应,而且他真的向往比丘的闲恬生活。一星期后佛陀又问他愿不愿意在他的指导下出家数月,他也绝无犹豫的答应了。佛陀知道,弟弟虽是个良好青年,但缺乏做未来君主的坚毅性格和决心,佛陀认为他能帮助弟弟建立清醒的思维和坚决的意志,大王也十分赞同。

但是不到一个月难陀开始思念自己的未婚妻,虽然极力掩饰自己的思念,但佛陀清楚地知道他的感受,有一天他对难陀说,如果你想达到你的目标,你必须要克服你对情感的牵挂,全然投入修行锻炼心念,这样才可以成为一个服众的君主。佛陀又安排他到未婚妻所居住的地区乞食,难陀获悉后,心里对佛陀既感激又怨恨,他知道佛陀能看透他的心思和需要。

罗睺罗很羡慕叔叔可以在寺院寺院里居住,可以天天跟父亲相处,一天佛陀在王宫附近乞食的时候,耶输陀罗说你为何不到下面叫声佛陀,再问问他有什么要传授给你的。罗睺罗追上父亲,佛陀笑着把手伸出来,虽然春天的阳光已经热烈,但罗睺罗感到有自己父亲的爱和荫蔽保佑,他抬头望着佛陀说,在你身边很凉快啊。

佛陀把儿子带回了寺院,罗睺罗问,是否可以让自己也受戒,佛陀点头答应了。但他年龄太小了,佛陀说我们可以训练他准备将来受具足戒,现在先让他发愿成为初学僧,他可以替坐禅的比丘赶走来骚扰的乌鸦。于是罗睺罗成为了一个小初学僧,由于上了年纪的比丘都是日中一食,但舍利弗恐怕罗睺罗在这个当长的年龄缺乏足够的营养,因此给他晚上多吃一餐,在家众特此也为小比丘带来乳汁和多一点食物。

消息传出来,净饭王很不高兴,大王、王后都非常思念罗睺罗,他们感到没有孙儿在家异常的寂寞,耶输陀罗悲喜交加,她虽思念儿子,但是对孩子可以多年后与父亲亲近感到非常安慰。一天下午他们三人前往寺院探望佛陀和罗睺罗,大王向佛陀抱怨说,你当初出家时我备受煎熬,不久前难陀也离开了我,我再也无法忍受失去罗睺罗了,一个如我一般以家庭为重的人,与儿子孙子的关系都非常的重要,你离开以后我心如刀割,我认为你应该重新考虑自己的所作所为,未获父母批准不应该替小童披剃。佛陀重复地解释,无常无我的真理,他告诉大王,唯有不断修习,觉察观念才是摆脱痛苦之门,现在弟弟和儿子都有这个机会,大王应该替他们高兴,并鼓励大王也在生活中好好修习觉察之道以达到真正的快乐,王后和耶输陀罗也被他这番话安定下来。当天的稍后佛陀对舍利弗说,从现在开始我们没有小童父母的批准,不要接纳他们加入僧团,这条请加入僧规里。

时间过得很快,佛陀与僧团已在释迦国逗留了6个多月,他希望可以赶回竹林精舍,于是净饭王最后宴请他一次,希望他能为一家人和家族的成员说法。这次佛陀开始宣说如何在政治上行道,他说大道能光明政界,能帮助当政的人带来社会的平等与公正,修行大道会令人增长智慧与慈悲,这样可以将民众治理得更好,完全不需要用暴力就可以为国家带来幸福和平,不用对人施行处决、酷刑或囚禁也不需要充供财物。这不是一种理想,而是真正可以实现的。当一个政治家有足够的智慧去了解和爱,才可以看到苦难悲哀与压迫的真相,这样的人才可以有方法改革政治以拉平贫富的悬殊和终止施压。净饭王希望佛陀留下来接替自己的王位,他认为他的德行、诚信和才智可以让万民在背后支撑,振兴自己的国家。佛陀没有答应,他微笑着望着自己的父亲说,我不再是一个家庭,民族或国家的儿子,我的家庭是众生,我的家乡就是大地,我的岗位就是有赖所有人包容的僧人,我选择了这条道路,这并不是政途,但这是我最可以为众生服务之道。

接着对大家说,如何将五戒实行于社会和家庭中,五戒是家庭平幸福的基石,如果人民想团结,必须先得到人民的信任,如果政界领袖都受持五戒,人民的信任必定增长,有了这等信任,国家自然事事能成。和平幸福和社会平等必可保证。创造以觉察为本的生活吧,过去的教理和主义未能建立信任,更没有鼓励人人平等,让觉醒之道贡献一条新道路和新信念吧。

释迦国有几个王族血统的年轻人,他们决定追随佛陀。在跨越边境时,把身上的首饰全部摘除下来,他们将戒指,项链,手环等裹在斗篷内,决定找一个穷苦人把首饰送给他,他们注意到路旁有一个小的理发店,里面有一个年轻男人,虽然衣着简陋,但样貌端好,于是这几个年轻人进去问他的名字,他说自己叫优婆离,他们问这位年轻人可否指引他们越过边境,优婆离乐意亲自带领他们,在分别时他们把所有的珠宝都给了他说道,我们欲追随佛陀为比丘,这些珠宝对我们没有用了,我们想把它送给你,这些应该够你下半生过的衣食无忧。

当这位年轻的理发匠把包裹打开时,他被闪闪发光的宝石吓到了,他来自社会底层,从来没有拥有过一两金或者一枚小小的戒指, 现在他眼前却是整包的珠宝,但他并没有觉得高兴,反而慌张起来。

抱着这整包的珠宝, 他一向以来的安全感消失了,他知道有人会为了得到这些东西而起杀念 ,优婆离细心反省, 这些王族公子宁舍名利财富以成为比丘,他们肯定意识到名利财富带来的,只是危险与忧虑。 一念间,他想放下这包珠宝,选择与这些贵公子 一起去寻找真正的平和,喜悦与解脱 。没有了丝毫犹豫,他便将包裹挂在树枝上,任由路过的第一个人拿去,他自己越过边界,很快赶上这几位王孙公子。

其中一位公子曾是北方省的总督,统领着很多军队,加入僧团后,他终于可以全心全意的研究精神生活的学问,他精进专注的修行,把全部时间用于修禅,宁可睡在树底也不睡在屋子里,有一天他在树下禅坐时,亲身体验到从未有过的大喜悦,他不期然地高声赞叹啊,喜乐!啊,喜乐!第二天佛陀问道,你可否告诉我们昨夜你高声呼唤的原因。他说道,上人,昔日我为总督,生活在名利权势之中,哪里都有四个士兵保护,府中日夜有守卫巡逻,但我从没有觉得安全,我时刻感到担忧和畏惧。但现在却不同我可以自由地在森林里坐卧,全无一点恐惧,反而充满了轻松平和,感到从未有过的喜悦。 师父,过了比丘的生活,我再也没有任何放不下的人和物,这给我带来无限的喜悦和满足,我就像在森林里自由奔放的一只鹿 ,昨天在禅坐时这种体悟,使我高呼,啊,喜乐!佛陀在众人面前称赞他,好极了,你已在自足和断执的修行上跨了一大步,你所感受到的安乐是诸天人神都向往的。

《一把申恕波树叶》-《以禾盖土》

佛陀的住处附近都是申恕波树,而佛陀最喜欢在炽热的下午在树下禅坐一天。禅坐完毕,他手拿一把树叶回到僧团中问,比丘们,哪个数量多,我手里的树叶,还是森林里的树叶比丘答道,森林里的树叶。

佛陀说,我所证悟到的比我所教的多太多了,为什么?因为我只教那些真正有用于修行正道的义理。 他之所以说这些话是因为有太多的比丘把自己迷失在哲理的推论和揣测之中 ,他特别提醒弟子 不要在密法的问题上纠缠 , 因为这是修行所不需要的。

弟子们一向喜欢问佛陀有关宇宙是有限还是无限,有尽还是永恒,但佛陀一直对这些问题拒绝回答。一天一个弟子找到佛陀说决定再问一次这些相关的问题,如果佛陀再拒答,他便会还俗。

佛陀望着他说,你当初受戒的时候我说过会解答这些问题吗?

-没有,上人,你没有这么说过。

那你现在为什么要让我这样做呢?你就像一个被毒箭射中的人,当医生把毒箭取出来时,他却叫医生先回答一些问题,他要知道谁发射毒箭,那支毒箭用的毒又是什么配置而成的,那个凶手射他的原因是什么,凶手用的弓箭又是哪一类?这些人想必到死去时还未能知道他想得到的答案。修行大道的人也一样, 我只会教一些可以对修行证道有帮助的东西,其他没用或不需要的我都不会说教 , 无论有宇宙是有限还是无限,永恒或有尽,你都要接受一个真理,那就是生命里存在着的苦。而要消除痛苦又必须先明了苦的成因 ,我所教的都是能帮助你达到无着、平等、平和与解脱的,我拒绝解说一切对证道没有帮助的。

佛陀鼓励所有比丘专注于修行上,以免浪费时间在不必要和没用的哲学辩论上。一次经师和戒师发生了一次冲突,他们的争论是由很小的事情引起的,但却演变成了僧团里的严重分歧。原因是那位经师没有把盆清洗,而被戒师认为是触犯了戒律。

经师是一个骄慢的人,他认为自己不是故意污染的,不应该受责。他们各自的学生纷纷支持自己的老师,情况日益恶化,双方互相重伤,一些中立者都感叹这次事态严重了,恐怕会造成僧团的fenlie。佛陀知道此事后与戒师面谈说,我们不可以太执着自己的见解,我们也应该去了解他人的观点,我们应该尽可能避免僧团的fenlie。接着佛陀又到经师那里说同样的话希望他们两个可以和解。但佛陀的介入并没有得到预期的效果,因为彼此说过太多对方的坏话,造成的伤害已经非常的严重,中立的比丘也没有能够影响他们和好如初,这些纷争传到了在家众的耳中,很多zongjiao团体也知道佛陀的僧团出现了问题,这对僧伽的声誉大为不利,佛陀的随从希望佛陀出面调停,佛陀穿上外衣来到金色的大礼堂,对他们说,请你们不要再争辩,这只会造成僧团fenlie,请回去继续修行吧,我们是真修行就不应该成为傲慢的受害人。

一个比丘站起来却说师傅请你不要插手此事,回去静修吧。我们已是成人,这些事情我们懂得自己解决。接下来是鸦雀无声的沉默,佛陀站了起来,离开了礼堂,回到房中拿起乞钵步行前往森林,没有通知任何人。

走进了一位弟子独居的森林中,当问到修行情况的时候,他告诉佛陀,他只有一个人独修,却体验到了喜悦和自在, 佛陀说有时候一个人独居要比与人一起更愉悦。 佛陀继续前行,来到了东竹林,林中一共有三位比丘在此处修行,佛陀问他们你们感到满意吗?你们的修行进展如何?在这里乞食和教化曾遇到过困难吗?其中一人答,上人,我们彼此关怀备至,生活非常和谐,我认为能和他们二人在一起修行是我的福气,我很珍惜与他们的友谊。我们在做每件事情之前,无论他们在或不在,我都会停下来,先问问他们的反应将会如何,我的言行会让他们不不愉快吗?如果有怀疑,我便会立刻抑制自己,上人, 我们虽是 sanwei ,但犹如 yiti 。

佛陀点头表示赞许,第二人说我们和平相处、相互关怀,第三人说从食物到修行的见解体验,我们什么都一起分享。佛陀嘉许地说道,好极了,我真高兴看到你们如此融洽相处,一个真正的僧团就是应该和平共处,你们真的觉醒了,才能挣得这种和谐。

佛陀在这里和三位比丘住了一个月,他观察他们每天怎么在禅修后乞食,哪一位比丘先回来,便替他人准备座位取水清洁和摆好一只空钵,在他自己用前会把一些食物放进空铂中以防其他的比丘乞不到食物。当有人发觉到茅厕需要清理便立刻去做,需要别人合力的工作,他们都一起合作,他们又时不时坐下来一起交换修行上的心得和经验,在离开他们之前,佛陀说道,比丘们,僧团本来的性质就应该是和谐的,我认为依照下列的原则和谐共处是可以达到的。

第一,共享一处公用的地方,比如森林或家居。

第二,共同享用日常必需品。

第三,一起守持戒律。

第四,只要有利于和合的言语,避免导致僧团分歧的言说。

第五,互相交换见解与心得。

第六,尊重他人的观点,不要勉强别人跟随自己的看法。

如果僧伽能够依照这些原则,必能获得喜乐与和谐,以后就让比丘们遵照这六条原则。坐在娑罗树下,佛陀沐浴在平和,喜悦和自在中,在这个可爱的森林里有碧绿的山坡,清澈的泉水,更有一个湖,他享受独居的宁静,他想起那些比丘的纷争,忧虑在家弟子也受困惑, 他对比丘不肯听从他的指令,感到失望 。但他明白他们是被嗔心所蒙蔽。

佛陀回去之后,他的弟子们告诉他,由于这些纷争在家众表示不再给比丘供食,他们说你们不值得佛陀的爱护,你们不能和谐共处,你们是遵从佛陀的,应该彼此和谐和解,并找佛陀向他认错,只有这样做我们才会对你们恢复信心。

佛陀说道,当你评判这些事物的时候呀,细听双方的陈词,绝不要有偏帮。留心考虑你们所听到的再断定是否符合正法,只有符合正法才会导致平和喜悦和解脱,这也就是我自己所修习的,我曾经责斥过不修习的行为,不符合正法,当你们了解到什么是符合或不符合正法便会知道怎么帮助他们达到和解。

当晚经师去找戒师,他合掌跪在戒师面前说,我明白我犯了错,尊者,你谴责我是对的,我已准备在僧众面前认错。戒师也跪在地上说道,我也承认自己太过缺乏谦恭和委婉,请接受我至诚的道歉。此事终告一段落。目犍连尊者提议召开大会,集会的目的是要从这次事件中学习,以免再次发生。他们阐述了佛陀在东竹林说的六条和谐共处的原则,并且在会中比丘们制定了七项僧团内调停纷争的和解议程,他们称之为七灭诤。

在修行的时候,很多人对于神通非常感兴趣,并且想要去追求,但是真正的神通应该是在平和的修行中慢慢发展来的,也许有,也许没有,可以被视为一件礼物,但一味想要以追求神通来修行,那就是走偏了方向。佛陀也说不要在密法的问题上纠缠,因为对于修行来说,这并不是必要的东西。

哪怕开悟的圣人如佛陀,也有寻常的烦恼,在僧团中并不是每个人的修行都非常的精湛,每一个人都达到了无我的境地,因此他们还是会有贪嗔心。在面对批评的时候,修行已有小成的经师也不愿意接受,而戒师则因为傲慢,没有考虑过同修的心情。这些矛盾哪怕是佛陀本人在前期也是无法调和的,佛陀也会因僧团内部的分歧和争论感到忧虑担心,他也有着在生活中寻常的烦恼。所以如果想要避世躲开人群,躲在一处地方,静静修行也是无意义的。因为只要有人的地方就有就有江湖,有规则,有争端,就有需要解决的矛盾。无论在哪里,唯一的方法就是像佛陀一样去总结,去反思,去面对,去解决这些问题。就算是修行人聚集的僧团也会有寻常的人际烦恼,看来人际的问题是人类社会悠久的议题呀。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qinggan/801155.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7-09
下一篇2023-07-09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