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现实生活中,戒就是必须远离,不然就会有危险了,好像医生说你患了某某病,这个不能做,那个不能吃,就是为了保护自己的健康利益使然。
修行里也是一样,如果你要在修行里,想得到利益和成就,就必须遵守修行的戒律,才能有效的修行,不然就是徒然无功了。
佛法里推荐的修行,戒,定,慧,就是以戒为修行之本,因为有了戒,才能产生定,在定中才会有真正的智慧生起。
学佛不论修何法门等,总以持戒为本。如不持戒,纵有多智,皆为魔事。修学者必须依佛戒,戒为无上菩提本。如依佛戒,则不论参禅、念佛、讲经,无一不是佛法;若离佛戒,纵参禅、念佛、讲经,亦与佛法相违,入于外道。
戒是无上菩提之本,因戒才可以生定,因定才可以发慧,若不持戒而修行,无有是处。楞严经四种清净明诲告诉我们,不持戒而修三昧者,尘不可出,纵有多智禅定现前,亦落邪魔外道,由此可知道持戒的重要。持戒的人,龙天拥护,魔外敬畏。破戒的人,鬼言大贼,扫其足迹。
从前在罽宾国近著僧伽蓝的地,有条毒龙时常出来为害地方。有五百位阿罗汉聚在一起,用禅定力去驱逐他,总没法把他赶跑。后来另有一位僧人,也不入禅定,仅对那毒龙说了一句话:“贤善远此处去。”那毒龙便远跑了。众罗汉问那僧人什么神通把毒龙赶跑?
他说:“我不以禅定力,直以谨慎于戒,守护轻戒,犹如重禁。” 我们想想,五百位罗汉的禅定力,也不及一位严守禁戒的僧人。
持戒的用心处
佛虽说种种法门,无论大小乘戒,皆以三归五戒为根本。务使受持者,诸恶莫作,众善奉行。依之立身齐家治国,则人道主义尽。且苦因既息,苦果自灭,解脱三涂苦,生人天中,易入佛乘,则学佛主义亦尽。故三归五戒,是导世之良津,拔苦与乐之妙法。
欲脱生死黏,去烦恼缚,非五戒不为功。故云:“五戒不持,人天路绝。”夫 “戒”者,生善灭恶之基,道德之本,超凡入圣之工具。以从戒生定,从定发慧,因戒定慧,方由菩提路而成正觉。故才登戒品,便成佛可期,故曰:“戒为无上菩提本”也。
若欲不犯此五戒,重在摄心。妄心若摄,分别不起,爱憎自无。种种恶业,何由而生?故《楞严经》云:“摄心为戒,因戒生定,从定发慧。”当知“摄心”二字具足戒、定、慧三无漏学,断除贪嗔痴,则诸恶不起,自能众善奉行。故“摄心”二字,岂独挽救人心,维持世道;果能摄心一处,无事不办,日久功深,菩提可冀。
“戒、定、慧”三字,如鼎三足,缺一不可。这是我们每个学佛的人,应特别注意的。
文/扬蹄
2019年3月1日 星期五 晴
俗话说,“由俭入奢易,由奢入俭难”。随着年岁的增长,越来越发觉这句话是很有道理的!但在学习《道次第》第三课,思考阿底峡尊者出身与家族已经圆满,为何仍要修学佛法,对自己严格要求——修习戒定慧,过着苦行僧生活这个问题的时候。我有些困惑了!
在生活中,阿底峡尊者既有王子般尊贵的地位,还有富二代般的财富。以一个正常人的眼观来看,这已经是世俗中人梦寐以求的境界。放眼在现实生活中,有不少老师和家长反映,“为什么现在的中学生不爱读书?”答曰,“家里有房有车,对孩子来说已经没有房贷、车贷的压力。父母的,等到了父母百年之后就会是自己的。读书赚钱还有何用?”细思极恐!这是一个非常可怕的、崇尚经济、物资的后遗症。如果所有的孩子都是这样的思想,都不懂得为别人付出的意义。这个社会也就不再温暖。
佛陀并不是一世成佛,而是生生修炼成佛。阿底峡尊者已具有人间福报,但他并不满足于此——21岁已精通声明、因明、工巧、医药等世间学问;除此之外,29岁的时候尊者跟随很多在密宗上修行有成的大德,修习金刚乘法;31岁就遍学显教;此后12年多都在研究《大毗婆沙论》,精熟经部、有部、唯识、中观。用时之短、进步之大,从侧面可以反映出阿底峡尊者无论是修学资质还是修学状态都是一等一优秀的。反观自己…一是慧根不足——仅仅只是亲近佛学而已,对《金刚经》、《波罗蜜心经》并没有与生俱来的天赋;二是努力不够——自修、共修做得不够到位,有时还会请假缺席。既影响自己修学状态,也不利于班级良好修学氛围的营造。十分惭愧!
自问为什么自己会是这样的情况?为什么和大多数人一样做不到自律?法义中阿底峡尊者已经用他活生生的例子告诉了我们。佛语常说, “依戒生定,依定生慧。”每持一条戒,就能从一种执着和烦恼中解脱出来。 所以,我们对“戒”的态度,直接影响着我们的生活。如果我把自修、小共修和大共修的时间固定下来,并且把它们 的重视程度与“戒”相当,那修学的苦恼和愧疚之心便会少一分。自我的努力和鞭策便会多一分。这难道不是一个使自己灵魂向上的力量么?
在小组讨论的时候,我们小组有同学提出来,“现在都是人工智能时代,倡导‘人的无用论’。好像还是有那么点道理的。因为人再怎么努力,终究也是会被机器所取代。就像现在一部小小的手机已经取代了电话、取代了短信、取代了计算机、取代了手电、取代了数码相机…等等等等”。迟早有那么一天,人在科技面前也会显得特别无能为力的。
不过这个问题在小组中,已经被另一个同学回答了。她说,“时代变了。那 人们之间的竞争力和竞争点也就不一样了 。以往都是人和人之间的较量,以后可能会是核心技术之间的比较。而这些东西,不都是人所创造出来的么?”所以我们要不断地学习,不断地自我提升;不断地努力,不断地创新。
有些人在读完大学后,就死了;有些人在生完小孩后,就不再成长了;有些人在退休时,迷茫了;有些人在临死前,后悔了。把握当下,有多么重要?很重要!
此刻,是曾经的花朵结出的果,也是未来花朵种下的因。 观察自己的起心动念,关注自己每一刻思想的变化与更新。这样的话,重复的每天、每时、每分、每秒都是不再是简单的重复。而是自己润物细无声的成长与发展,每刻都不一样。待多年以后再回头看看,应该会觉得此生是无憾的一生,便足矣!
《佛理》篇,纯属个人心得体会
本着学习一点,分享一点的心态,呈现出的是个人对佛理的理解
佛理博大精深,加以个人的想法和同学们在读书会上的经历分享,更加贴近生活
一路学习,一路成长
本人认识尚浅,敬请谅解包容
如有理解不当,欢迎探讨指正
感恩
参考文献:济群法师的《菩提道次第略论第三课》
参考资料:
戒是三无漏学之一,很重要的。
戒定慧合称为三学,即三项训练。 [佛陀教导我们需要培育的就是这三学:
1 修戒——完善道德品行;
2 修定——致力于内心平静;
3 修慧——培育智慧。
戒定慧三学是次第的关系,即循序渐进的关系。先要完善自己的品德;有了品德,就应尝试让自己的心平静;内心平静了,应进一步提升智慧。
有些经典也将戒定慧三学分为八个部分,称为“八支圣道”:正见、正思惟,正语、正业、正命,正精进、正念和正定。其中,正见和正思惟属于慧学,正语、正业和正命属于戒学,正精进、正念与正定属于定学。也就是说:修习八支圣道即是在培育戒定慧。
不要认为修行就是枯坐蒲团、不吃人间烟火。所谓的修行,就是修习戒、定、慧,培育品德、平静和智慧。
烦恼根深蒂固,想要断除烦恼不是件轻而易举、想断就断的事,它是一个漫长的过程。
烦恼由粗到细分三个层次,修行也是由低到高分三个阶段。修行的三个阶段分别可以去除三个层次的烦恼,即:
1 通过持戒去除违犯性烦恼;
2 通过修定去除困扰性烦恼;
3 通过修慧去除潜伏性烦恼。(编辑整理:念定寺释德政)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