禅悦的解释
佛教语。谓入于禅定,使心神怡悦。 《 维摩 诘经· 方便 品》 :“虽服寳饰,而以相好严身;虽复饮食,而以禅悦为味。” 南朝 陈 徐陵 《东阳双林寺傅大士碑》 :“非服名香,但资禅悦。” 宋 黄庭坚 《赋盐万岁山中仰怀外舅谢师厚》 诗:“禅悦称性深,语端入理近。” 清 包世臣 《艺舟双楫·<旧业堂文钞>序》 :“至被诬废弃之后,其能放情山水,逃心禅悦者,已为越绝流俗。”
词语分解
禅的解释 禅 (禅) á 佛教指 静思 :坐禅。参(乶 )禅。 禅心 。禅机(佛教禅宗启发门徒悟道时使用的隐语、 比喻 以及带有 暗示 性的动作等)。禅宗。禅定。 特指佛教的:禅师。禅杖。禅林。禅堂。 禅 (禅) à 帝王的 悦的解释 悦 è 高兴, 愉快 :喜悦。 愉悦 。 和颜悦色 。心悦诚服。取悦于人。 使愉快:悦耳。赏心悦目。 姓。 部首 :忄。
星云大师经典禅语精选
人生最大的悲哀,是自己对前途没有希望;人生最坏的习惯,是自己对工作没有计划。我为大家带来星云大师经典禅语,喜欢就收藏起来吧。
星云大师经典禅语 语录 精选1 人活了数十载,往往做人不得其分,处事不得其法。尽管有很多的道理告诉我们如何做人,怎样处事,若我们只知理论,不能起而行,也是徒劳无功。
2 龙要游到大海里应付猛浪,才能活动自如;狮要跑到山林里击败群兽,才能展现英姿;鸟要飞到虚空里接受挑战,才能学会遨翔;人要走到社会里承担考验,才能快速成长。
3 金钱可以买得到奴隶,但买不到人缘;金钱可以买得到群众,但买不到人心;金钱可以买得到鱼肉,但买不到食欲;金钱可以买得到高楼,但买不到自在;金钱可以 买得到美服,但买不到气质;金钱可以买得到股票,但买不到满足;金钱可以买得到书籍,但买不到智慧;金钱可以买得到床铺,但买不到睡眠。
4 愚者以为幸福在遥远的彼岸,聪明者懂得将周遭的事物培育成幸福。
5 目不能自见,鼻不能自嗅,舌不能自舐,手不能自握,惟耳能自闻其声,故为人应“慎言语以养其德”。过头的饭可以吃,过头的话不可以说。聪明人想过才开口,愚蠢的人说后才回想。
6 不忧不惧精进奋发,是袪病第一良方;不排不拒放下执着,是除恼第一秘诀。
7 能成就不世伟业,皆因胸怀壮志;因为有大愿心有大企图心,故能有所成就。力量的来源要靠发心,我们常说鼓励会增加力量,信心的建立会增加力量,对未来有希望会增加力量,从事有兴趣的事会有力量。学佛的人要在佛法中禅悦里体会力量。
8 『学习吃亏』能养德,『人我互调』能慈悲;『当然如此』能自在,『享有就好』能常乐。
9 飞鸽千里传书,才有人豢养;骏马万里奔驰,才有人喜爱;海豚尽力演出,才有人喝采;做人力争上游,才有人欣赏。
10 懂得利用时间的人,便是懂得永恒的智者;懂得利用空间的人,便是懂得无边的圣者。
11 人的心,是高山海洋所不能比的,所谓“心如虚空”,就是放下顽强固执的己见,解除心中的框框,把心放空,让心柔软,这样我们才能包容万物洞察世间,达到真正心中万有,有人有我有事有物有天有地有是有非有古有今,一切随心通达,运用自如。
12 人生没有真正的绝望。树,在秋天放下了落叶,心很疼,可是整个冬天,它让心在平静中积蓄力量。春天一到,芳华依然。只要生命还握在手心,人生就没有绝望。一时的成败得失对于一生来说,不过来了一场小感冒。心若累了,让它休息,灵魂的修复是人生永不干枯的希望。
星云大师经典禅语1 活的好,不要太得意,因为她会变化;活的不好,也不要难过,因为它可以改变。所有的生命的意义,就是创造生命;生命的意义就是要给人一些缘分,让别人的生命存在,我们也将在这个大我的生命里,得到很多的好处和利益
2 给人信心,给人欢喜,给人希望,给人方便。
3 人的健康,主要在身心健全,而非勇武有力;人的长寿,主要指延续慧命,而非长命百岁。
4 人生最大的收获是知足,古谚也说知足者常乐。拥有一颗流云似水的心,超然洒脱地面临现实,尽情地享受生活,这正是生活快乐的源泉。
5 凡事顺遂并非就等于幸福,在追求幸福的途中,或许才是最幸福的时刻。过着什么也不缺的生活的人,是无法了解何为生活的幸福,欲望愈少,愈能享有幸福的人生。荣华富贵者并不一定就永久快乐,贩夫走卒也不是一辈子劳苦,一个人只要心安理得,适如其分地做其“本分”事,即是幸福。愚者以为幸福在遥远的彼岸,聪明者懂得将周遭的事物培育成幸福。
6 以力服人,时间短暂,功效浅;以德感人,时间久长,功效深。与其用力服人,不如用德感人;与其用力做事,不如用德做事。
7 凡事皆有利弊,只要懂得权衡之道,往大处着眼,枯石朽木也能入药;凡人皆有长短,只要懂得用人之道,取彼之所长,破铜烂铁也能成钢。
8 不忧不惧精进奋发,是袪病第一良方;不排不拒放下执着,是除恼第一秘诀。
9 不想改过的人,无法调教;不想向善的人,无法得度。
10 好心肠一条,慈悲意一片,道理三分,敬人十分,道德一块,信行要紧,老实一个,中直十成,豁达全用,方便不拘多少,此十味药,用包容锅炒,用宽心炉炖,不要焦,不要躁,去火性三分(脾气不要大),于整体盆中研碎(同心协力)三思为本,鼓励做药丸,每日进三服,不限时,用关爱汤服下。
11 一个人可以什么都不信,但不能不信因果;因果业报,如影随形,谁也逃不了。
12 人生当中,唯有信仰满足欢喜惭愧结缘平安健康智慧等,才是真正的财富,才能让我们的心灵感到踏实与充足。
13 各人有各人的愿力,不必去问别人的愿力,先问自己愿为大众做什么
14 人可以穷,心不能穷,心里的能源,取之不尽;身可以残,心不能残,心里的健康,用之不竭。
15 世人遭遇的种种“苦”,其形成的原因,“不外我与物我与人我与身我与心我与欲我与见我与自然的关系不调和。这一切都起因于我们心中有了种种分别执着妄想,因此才会迷惑颠倒烦恼重重。”那么,如何消灭这些“苦”,让我们的人生“苦尽甘来”呢那就需要“觉”,需要“宽心”。
16 以言语讥人,取祸之大端;以度量容人,集福之要术;以势力折人,招尤之未远;以道德化人,得誉之流长。
17 以金相交,金耗则忘;以利相交,利尽则散;以势相交,势去则倾;以权相交,权失则弃;以情相交,情逝人伤;唯心相交,静行致远。
18 以力服人,时间短暂,功效浅;以德感人,时间久长,功效深。与其用力服人,不如用德感人;与其用力做事,不如用德做事。
星云大师经典禅语摘抄1 有道之书尽读,明事之书多读,闲杂之书少读,邪妄之书不读。
2 少看少听眼目明,少言少论耳根静,少思少虑绝缘虑,少执少求心态平,少争少斗少机心……少食少醉少病心,养生之道少为贵,少去杂心留凡心。
3 世间,只要有人的地方,就有是非与好坏,就有光明与黑暗,说好的未必好,说坏的未必坏。
4 愿力 可大可小,例如:我愿做一头牛,为众效劳;我愿做一棵树,普荫大众。当然我们也可以发愿,成圣成贤,成佛成祖,因为愿力的推动,能让我们忍苦耐劳,甘愿做 众生马牛,故所做一切自然会成就,只要愿不虚发,必定能完成。发心,才有力量来完成自己的理想,完成自己的志愿。愿力,是一切成就的根本。
5 人依靠因缘生存在这个世界上,一个人的力量是单薄的,应多多广结善缘,因缘愈多,成就愈大。有时一句好话一件善事一个微笑,都能给我们的人生广结善缘成就大好功德。所以,每个人都不能轻易放弃任何结缘的机会。结缘,使我们的人生更宽阔,前途更平坦。积德结缘的人生,才是幸福的根源。
6 不愿说理是固执,不会说理是愚者,不敢说理是奴隶,不肯说理是无知。
7 纵使过着清贫的生活,只要觉得心安,日日都是花红柳绿。倘若坐拥华厦的巨富,不知回馈社会,福利大众,身陷在贪欲的火宅,怎能听到清脆的鸟语,闻到芬芳的花香
8 看一切都是佛,唯我一人实是凡夫。
9 目不能自见,鼻不能自嗅,舌不能自舐,手不能自握,唯耳能自闻其声,故为人应“慎言语以养其德”。过头的饭可以吃,过头的话不可以说。聪明人想过才开口,愚蠢的人说后才回想。
10 万法相互缘起,世事不必强求;只要因缘具足,自能水到渠成。
11 聪明的人,凡事都往好处想,以欢喜的心想欢喜的事,自然成就欢喜的人生;愚痴的人,凡事都朝坏处想,愈想愈苦,终成烦恼的人生。世间事都在自己的一念之间。我们的想法可以想出天堂,也可以想出地狱。
12 成功的里面,包含了多少辛酸;名人的双肩,承受了多少压力;荣耀的背后,付出了多少代价;伟大的成就,奉献了多少牺牲。
13 一个有用的人,即使是小事,也能做得轰轰烈烈;一个无用的人,大事交给他,最终必然偃旗息鼓。
14 用感情换取他人的信仰,无法长久;用道德建立他人的尊敬,历久弥深。
15 在心量方面,要能容纳不喜欢的人;在做人方面,须具备谦虚卑下的心;在事业方面,要有舍我其谁的愿力。
16 只要耐烦有恒,时间的浪潮会将小人物推向时代的前端;只要脚踏实地,历史的巨手会将「小」因缘聚合成丰功伟业。
17 我们的心胸有多宽广,就能包容多少事物。身体固然是我的,国土众生地球也都是我的。在大自然的世界里,树木因为承受风吹雨打,所以浓荫密布,众鸟栖息;海水因为不辞百川,所以宽广深邃,水族群集;人,也唯有秉持“不比较,不计较”的胸怀,才能涵容万物,罗致十方。
18 最好的管理,就是自己管好自己;最坏的管理,就是自己言行不一。最高明的管理原则,是让团体产生共识,能让上下打成一片。
19 能勤,时间自然比他人多;肯动,空间自然比他人广;耐苦,成功自然比他人大。
20 在心量方面,要能容纳不喜欢的人;在做人方面,须具备谦虚卑下的心;在事业方面,要有舍我其谁的愿力。
;世界上很多人都在练习打坐冥想。他们发现 ,通过打坐冥想可以调整不良情绪、提高专注力。其实 ,在佛家的禅定中,打坐冥想的作用还有许多更加神奇的妙用。比如说,你能体验到常人无法形容的禅悦。随着禅定的深入,你甚至能体会到佛祖证悟的神通。看到你的前世今生 ,看透所有人的思想感情等等 。最后,禅定的最高境界,便是修炼成佛。释迦牟尼修炼成佛,经历了九个阶段——即九次第定,前八定被称为四禅八定。
四禅八定分别是 : 初禅、二禅、三禅、四禅、空无边处定、识无边处定、无所有处定、非想非非想处定 。其中诸定都是由低而高、次第而入,修证到四禅八定后,便可进一步修证第九第定:灭尽定。前四禅代代表的是初级的色界定,后四定代表的是高级的无色界定。那么,什么叫色界?什么叫做无色界呢?
在《西游记》中,常常听到“三界”这个词,这个是佛家用语。佛祖把世界分为三种:欲界、色界和无色界。欲界是被七情六欲掌控的物质世界,没有经过修行的人、动物、鬼、阿修罗等,都是 生活在欲界。色界是指摆脱了七情六欲的控制、享受禅悦的物质世界。色界的生灵,虽然和欲界一样,有容貌、有形体,但他们超越了情欲的束缚,他们不吃不喝、不贪不嗔,以禅悦为食。而无色界不是物质世界,是一种虚无的存在,在那儿的生灵,没有七情六欲,没有容貌形体。
禅定是一个修炼由最初级的初禅到最高级的灭尽定的过程,也是一个 由欲界升往无色界的过程。
初禅 是九第定中最低等级的禅定,但初禅也并非轻而易举就能达到,很多人 修了一辈子 都没有达到初禅的境界。其实,在初禅之前,还有四个更低的阶段:粗心住、细心住、欲界定、未到定。这四个阶段是很多普通人一辈子都无法跨越的鸿沟。比如说欲界定,至少要达到整天静坐都不感觉到累、不用特意去集中注意力就能轻松静下来,这才算达到了欲界定。不要小看了初禅,很多天天在寺庙里修行的僧人也不一定 有初禅的体验。那么,初禅到底是种什么体验呢?
首先,会看到一些平时没有见过的画面,比如曼陀罗花、鬼神等等。
其次,身体内会出现一股神奇的真气,就是佛经 上说的八触: 痛、痒、轻、重、冷、暖、涩、滑 。身体会不受控制地感受到各种变化,或痛或痒,或冷或热,要么轻飘飘得要飞起来,要么像被一块大石压住,身体还可能不由自主地乱动。
之所以会出现那些奇怪的征兆,那是因为你已经从 欲界来到了色界,色身出现了蜕变。
初禅最大的特点,佛经上也有说道: 诸恶不善法,有寻有伺,离生喜乐 。进入色界的你,将完全摒除五种遮盖智慧的烦恼—— 五盖:贪、嗔、睡眠、掉悔、疑 。不再贪恋男女之色、不再贪恋美食钱财、不再有仇恨愤怒之心、不再昏昏欲睡有气无力。你的大脑时刻保持着清醒。掉悔就是散乱心,你能轻易地进入专注地状态而不受外物地打扰。同时,进入色界地你将衍生出新的智慧,完全抛弃怀疑的心性。所以,当你疑惑自己是否进入初禅的境界时,本身就代表你没有进入初禅。
什么叫诸恶不善法呢?人之所以没有智慧,在于五盖放大了人的欲望,遮住了智慧。但是,进入了初禅,没有了男女之欲,没有了饮食之欲,没有了眼、耳、口、鼻、身之欲,那么活着还有什么意思呢?欲界之乐,是通过 六根(眼、耳、鼻、舌、身、意) 获得的短暂快乐,快乐随环境的变化而变化,可瞬时产生 ,也可瞬时消失。而色界之乐,是佛家所说的“离生喜 乐”,这是一种超越了欲界之乐、凡人难以感受到的快乐,是一种不受外界干扰、长久的快乐,也就是禅悦。
色界的天人,不吃不喝 ,以禅悦喂食。禅悦的欢喜心是最好的养分,无任何副作用。所以色界的天人是不生病的,只有到了寿命终点,他们才会感到痛苦。永远年轻,没有衰老,他们不是胎生,而是化生(变化而生)。佛家说的“离生喜乐”,并不是 我们平时说的欢乐,而是舒适的意思,佛经上形容“处处润泽,处处敷悦,举身充满,无不满处”。享受禅悦欢喜心的修行者,可能会无缘无故 地笑起来,甚至沉迷于禅悦无法自拔而忘记出定。佛陀经常劝诫弟子:色界的禅悦和欲界的七情六欲一样,不要过分沉迷,禅定的最终目的是修炼成佛、跳出六道轮回。禅悦只是修禅中的一个过程,要向更深的禅定练习 。
初禅有一个很大的缺点,就是“ 有寻有伺 ”。修行者进入禅定,最常见的方法就是数息。静坐的时候,只把注意力集中在自己的呼吸上,其他什么事情都不要想。万一想到什么事情 ,要立刻再把专注力转回到呼吸上 ,直到最后听不见呼吸,完全地安静下来。你去观察呼吸,结果却被其他妄念带走,然后又去寻回呼吸,这个过程叫做“寻”。寻回之后,需要一段时间来平复,才能把注意力重新集中在呼吸上。而这段重新把注意力集中到呼吸上的时间就叫做“伺”。每个初禅修行者都必定会经历有寻有伺的过程,这就是初禅的缺点。
当经过初禅,迈入 二禅 时,初禅的缺点就会消失。二禅的最大特点是:“ 无寻无伺,有喜乐 ”。进入二禅的时候,是不需要寻伺过程的,能立刻将专注力集中在呼吸上。色界天人的沟通,是通过意识进行的。初禅天人的意识,需要有一寻伺的过程,才能让其他禅定的天人理解他的意思。而二禅以上的天人,他们的意识之间可以直接进行交流,无需寻伺的过程。这是二禅和初禅的最大区别。
其实佛家的修行,是一个不断做减法的过程。从欲界到色界,抛弃了七情六欲。从初禅到二禅,又抛弃了有觉有观(寻伺)。但是,二禅和初禅还有一个 共同点,那就是有喜有乐的。
佛家认为喜也会让人不清净,为了让自己更加的清净,就要继续 专注 呼吸,达到抛弃喜的境界,这样就进入了三禅!
三禅 最大的特点是:离喜妙乐。修到三禅定,喜熄灭了,那种初禅和二禅时的欢喜心没有了,但是还有乐,被称为妙乐。这种 乐和初禅二禅的乐完全不一样,妙不可言的乐,表示极度的舒适。三禅的妙乐是世界上最大的快乐,一旦进入三禅,很多修行者都不想出定,这种快乐是无法用语言来形容的,修行者只能自己去修行体会。
四禅 最大的特点是: 舍念清净 。
妙乐虽然妙不可言,但是如果要修炼成佛,那么这种妙乐也必须舍弃。舍弃了妙乐,最后就只剩下意念乐。此时,你将清净到了极点,听不到任何声音,呼吸完全停止了,脉搏也完全不跳动了。这便是进入了四禅阶段。感受不到身体上的变化,心理上面也没有任何感受。
没有苦受,没有乐受,只剩下舍受,也就是舍念清净。佛家说,人的感受分为 苦受 、乐受和舍受 ,也就是痛苦的感受、快乐的感受、既不痛苦也不快乐的感受。四禅的天人太清静了,感受不到快乐,也感受不到痛苦,只有一种不苦不乐的感受。
修行者如果进入四禅,他所学的一切事情都能随意成就,乃至他要修神通,就能立刻修成五神通 : 天眼通、天耳通、他心通、宿命通、神足通 。天眼通可以无视任何距离障碍,想看什么就看什么;天耳通可以无视任何距离,想听什么就听什么;他心通可以看透所有人内心的思想;宿命通,可以无视时间,看透所有人的过去、现在和未来 。神足通可以无视空间和时间的障碍,瞬间到达任何你想去的地方。
但是,即使神通如此玄妙,佛陀却经常劝诫弟子们说,千万也不要贪恋这个神通。它只是你修行路上的见证而已。如果说你沉迷于它,那你就永远也到不了佛祖的境界。如果你沉迷于它,那么你就永远也到不了更高的无色界。
修行完四禅,继续深入地修炼,你将会离开色界,去到更高层级的无色界,在无色界里,首先进入第一层定: 空无边处定 。
色界的修炼,是不断的专注自己的呼吸,从而达到更深的清净。而在四禅时,呼吸和脉搏都已经停止了,心里没有任何感受,只剩下我们的意识 。那么又要如何修炼呢?
无色界是一片虚空的存在,只剩下意识 ,意识存在于一片虚空之中 。在这种状态下,分不清东南西北。唯一的修炼方法 ,就是像观呼吸一样 ,观想这个虚空,以此达到更深的禅定。
所以这个阶段叫做空无边处定,就是观想这无边无际的虚空。
随着禅定的加深,你就会发现,就连这个虚空也是多余的,于是你把这个虚空也灭掉了,随后将进入下一定:识无边处定。
虚空灭了,就只剩下你的意识了。禅定的深入,会使你感觉就连自己的意识也会让人不自在,所以最后就将自己的意识给灭了,这一阶段叫做 识无边处定 。
虚空灭了,意识也灭了,那还剩下什么呢?还剩下 “什么都没有了”这个 想法,修炼到只剩下 一个 “一无所有”的想法的时候,就叫做 无所有处定 。
当你把这一想法都给灭掉时,就进入了下一定:非想非非想处定。
物质身体熄灭了,虚空熄灭了,意识熄灭了,一无所有的想法熄灭了,那我这个人还存在吗?继续修炼下去,就会连我这个人也不存在了,于是便停留在这里。这个阶段叫做 非想非非想处 定。至此到达了四禅八定的顶点。
凡人禅定的顶点就达到这里了,他们不敢再继续修行下去,否则就连自己这个人都被灭了。但是佛家的圣人破除了“我见”,进入了第九定: 灭尽定 。
佛家说:一切众生的肉体和精神,都是因缘所生法,本无我的实体存在。也就是说,人的肉体和精神都是虚构的幻象,破了就破了,灭了也就灭了,将其破灭反而能看清楚世界 的本质,才能进入佛的世界。所以说第九定叫做灭尽定,将世间的一切都灭了。
当修行者进入初禅之后,喜乐就会遍满全身。这种喜乐不是世俗间那种间因为某件事情悦意,由此感到高兴的快乐,而是一种就像从内心中喷发出来的喜悦。
这种喜乐是从身体中突然涌出,遍布全身,而且源源不绝的,没有中断的。勉强要做比喻的话,就像有人拿了一个器皿,在里面装了可溶于水的粉末,然后在其中加水搅拌使之均匀。
就像这些粉末完全融化入水中,没有一处漏过一样。修行者在得到初禅的时候,那种无以名状的喜乐会遍满全身,没有任何一个地方会例外。
那种禅悦可以说是直接喷发出来,满溢全身。喜悦之盛,连他周围的人都可以感受到他的这份喜悦,甚至有些感觉敏锐的人也会受其感染而随之喜悦不已。
二、《释禅波罗蜜次第法门》中对初禅体验的描述
智者大师在《释禅波罗蜜次第法门》中,曾经说道:“行者于未到地中,证十六触成就,即是初禅发相。云何是证?若行者于未到地中,入定渐深,身心虚寂,不见内外。或经一日乃至七日,或一月乃至一年,若定心不坏,守护增长,于此定中,忽觉身心凝然,运运而动。当动之时,还觉渐渐有身,如云如影动发。或从上发,或从下发,或从腰发,渐渐遍身。上发多退,下发多进。动触发时,功德无量。”
这其中大意是说:
如果修行者进入到未到地定中,然后证得十六触的成就,就是初禅的发相。
而修行者在未到地定中,随着入定的渐渐深入,身心就会进入一种虚寂的状态,不再有身心内外之别,感觉十方一切都消融殆尽了。
这样经过了一天或者七天,又或者是一个月或一年,如果修行者的定心不坏不退的话,能够渐渐守护正念,使定力不断地增长。那慢慢地从上座到进入未到地定的时间间隔就会越来越短,心境也会越来越纯熟。
等到因缘成熟的时候,修行者就会感觉自己的身心就像凝住了一样,慢慢地似乎有东西在其中萌发,渐渐地活动,心对身体的感知又会恢复,但又不同于出定之后对身体所说感知的那种感受。而是仿佛身体在云中、在影中,仿佛身在梦幻之中的感觉。虽然修行者能够感知身体,却又觉得身体不知真实存在。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