蚌埠玉雕的产品荣誉

蚌埠玉雕的产品荣誉,第1张

代表作之一“龙顶五环炉”,线条流畅,造型活泼,在1980年全国玉雕质量评比会上被评为一级产品。玉雕产品行销海内外。2007年全省首届民间工艺品精品展评出金奖12件、银奖12件、铜奖9件。蚌埠市选送的玉雕喜获4金。分别是杨其鹏的《玉石刻字艺术》、孔德佩的《碧玉龙缸》、赵敏的《白玉慈容观音》、王本龙的《跪俑尊》。

古人做玉是料有所选、形有所意、工有所敬、神有所求,这是我们要处在古人的位置来思考古人做玉的一个前提,也是我们辨别老玉新工的一个尺寸。因为古玉价值非凡,动则上万,所以仿古玉的生意从宋以来一直随着太平盛世而兴旺起伏,而仿古玉中用老玉来仿老玉是仿古玉中最难鉴定的。宋时就有用汉玉中的边脚料来仿的。高水平的吃药和走漏大部分都和老玉新工的看法有关,这种现象已有近千年了,连聪明绝顶的乾隆皇帝也为古玉新作而龙颜长思。下面就介绍几种鉴定老玉新仿的方法:第一,天生玉纹。老玉新工的鉴定,最简单的就是从玉纹上入手。玉纹是玉石在几百万年前甚至与地球同时的岩浆喷射流动中形成的,一层一层的,边线很明确。大理石纹也是如此,在很多地方玉种,如蓝田玉、岫玉中都可以看见这类天生纹,很多仿品都是用这类天生纹来做旧的。天生石纹还好鉴别:注意纹纹之间的边线,一般来讲一层一层的天生玉纹的边线都是很清楚的,就象北方花卷的一层层卷边一样,几乎没有浓淡相溶的过渡层。一般来讲,从夏商周老三代到明清,都是用质地纯净的玉种,几乎不用有天生玉纹的玉料的,认为那是杂质杂色杂料,做玉时首先去掉的,所以看见有天生玉纹的都要小心。另外要注意的是玉筋和玉纹的不同,玉纹是有色的,而玉筋是玉质本色的,所以古玉中还是有用玉筋的。有一个诀窍: 玉筋比玉肉要坚硬、密度高,所以玉筋反而很不容易被沁浸入,高古玉自然的沁色中,遇到玉筋的地方,沁色就淡了少了,甚至沁浸不入,连蚀斑或老斑遇见玉筋也是如此,而仿的沁色或蚀斑都染蚀成一片,连有玉筋的地方也染蚀成一色。第二, 籽料老皮老沁纹。和田有籽料,其他所有玉类也都有籽料,蓝田籽料、岫玉籽料(河磨料)、独山籽料、俄玉籽料、青海籽料等。籽料就是大大小小的玉矿石在自然风化中被风和雨水冲刷到河川里、山沟里、平原里,经过几千年、几万年乃至几十万年长时间的流水冲浸,玉质就慢慢越来越细润盈亮。在青铜器以前,古人无法开矿,都是用各种籽料来做玉件的原璞,红山文化和良渚文化都是如此。但古人都是用纯色的或去老沁的籽料为多。据说,红山里已有巧雕,但不为主流。所以看见红山良诸玉中带原皮的都要小心了,不要误以为是沁色,现在的仿品反而喜欢用老皮老沁来冒充真品,就是所谓的老玉老沁新工做旧。第三,紧紧抓住老玉老工老沁这个顺序。真品都是老玉老工老沁,先有此玉料,再有玉工,再有沁生。一般都是看沁在工上来鉴别的,注意看砣或刀工的沟底和沟边。砣工的沟底是仿者的头痛之处,为了满天过海,仿者常常将沟底弄脏弄乱,所以,先看跎工以及沟底干不干净,再看沁色和沁纹是不是自然地爬进沟边,爬过沟底,爬出沟头。如果沁盖工,就是真沁,反之则仿。要看跎工干净利落,沟底亮亮的 ( 包浆 ) ,沁色沁纹自然地爬过沟底而上,找不到人工切割沁色的剖面。还要注意,看沟底和沟边时,小心不要被做旧的假沁迷惑。那些假沁故意做在工上,盖住工。这时需要静下心来细细地看,千万不要心烦气懆。假沁是无根的,没有在玉里玉外的来龙去脉的,孤零零的一块沁都要小心细辩的。第四,从玉沁纹的纵向和横向来看。如果是老沁老纹新工,老沁老纹的纵横纹一定会被切断或切开,寻找沁纹的切断和切开面就成了关键。先要看整个玉件的拐角处,除非是天然的拐角,否则一定有人工切割的剖面。注意看拐角的上下左右是不是沁色纹路浑然一体,左右自然,上下联片。如有断面或不协调的沁纹出现,就要小心判断是不是人工切割面了,浑然一体找不到人工切割沁色老纹的剖面才对。现在最难辨别的是用老玉原形少工的仿古玉。很多造假者知道大家都在看工和沁的关系,所以就尽量的少用工,而且是在玉皮玉沁处几乎不用工,这样皮沁和工就没有关系了,这一招在仿新石器文化古玉中用的最多也最成功。造假的人四处去找合适的老玉料,通常都是籽料,如岫玉的河磨料。如果是圆形的料,就在边上无沁处跎出几道线来,做成一个乌龟样子,背上和腹部都是老皮老斑,再打一个象鼻孔出来,一件高仿的红山玉就成型了;如料是长柱形的,就打个对钻孔出来,外面全是老皮老沁,就是一件高仿的良诸玉了。辨别老玉原形少工的仿古玉,除了细看那仅有的几道工外(通常这几道工都仿得很好 ) ,还要远看其神近看其形。先放远处,左右上下前后多看看,是不是神在形中?然后拿在手上近近地仔细看看,是不是形在神中?也就是说,远近都要一样的形神一致,如有不符,都要再三细细审核。换句话说,形神的远近细看,就是鉴别老玉原形少工高仿品的最好办法。因为造假者无法顾及到形状规正,如头部过大或背部过长等等。古人造玉是一项很高尚很重要的任务,几乎都是给部落的首长阶层或英雄们做的,都是料有所选、形有所意、工有所敬、神有所求,决不会是随意乱来马虎将就的。记住这几句话,再回头看看很多高古玉,特别是老玉原形少工的仿古玉,真假就自然会有新的认识。料有所选形有所意工有所敬神有所求沁有所生符合这五句话的古玉,都是好藏品,都是我们祖先的鬼斧神工的创造,这是辨别老玉新工的一条分水岭。高古玉水太深,造假也最猖獗,且形成了一条龙式的生产过程,造假人结伙成帮。有专门负责购材料的,做“老玉新工”精仿品,先到陕西咸阳附近购买无纹饰的出土素玉片。有专门负责加工的,再到浙江、杭州去做纹饰,按要求仿雕古代花纹。若新玉仿旧,雕好纹饰后再到安徽蚌埠去做“皮”,即根据雕好的花纹做旧,做出各种沁色。做旧的方法也是参照古文物书籍上介绍的那些方法。但有一步“改进”,这却是一个了不起的骗死人的绝招,造假人向挖墓人购买“尸泥”。搞考古工作的知道,春秋战国墓底,很多有薄薄一层腐泥,是当时人的尸体和各种布类陪葬物长久腐烂造成。古代人殡葬爱用朱砂,很多出土商周古玉沾着尸泥和朱砂。造假人就利用人们这一心理,从挖墓人那里掏钱购买尸泥,伴了朱砂沾在做好“旧”的假古玉上,仿制新出土的古玉,再打上蜡,专骗那些有一定鉴定知识的“二把刀”。曾接触过的一个造假的人,他夸口说,在广州古玩市场,那些港台来的古玩商人,鉴定古玉最爱凑鼻子嗅一嗅,闻闻有没有古尸臭味,再看看古玉洞眼里有没有朱砂,往往上当。朋友们买古玉,首先一点就是先把沁色看准,看是真沁,还是借玉皮巧雕,看清楚是沁下工还是工破沁,请把古玉的时代风格掌握准确,最要紧的是加工方法。古玉用砣磨出来的花纹同现代电动玉雕机刻出来的不一样,古玉的线条用肉眼看流畅,十倍放大镜下可见迟迟纯纯,边有毛刺。另外是看光,古代磨玉的砂石没有现在磨玉的金刚砂锋利,人力加工的转速也没有现在电动的转速快。古玉手摸的感觉会很温润,放大镜下却显坑凹不平,光线散射。仿古玉却磨的很平,光色很强。看玉光要分清是“柔润”还是“光亮”。辨认老玉新“工”,注意纹饰内外光色不一。

神人面纹玉杖形器嵌松石人面纹玉琮鱼蛙纹玉璧索纹玉瓶三角齿棱玉钺近日,央视在“新闻直播间”和“每周质量报告”栏目中,以两天三次的播出频率曝光了齐家玉的造假内幕,让齐家玉一时成为收藏界的热议话题。节目里,主编过十五卷本《中国出土玉器全集》的古玉专家古方认为“齐家玉都是素面器,表面没有纹饰”;馆藏最多齐家玉的甘肃定西众甫博物馆馆长刘岐江称齐家玉“比较简单、造型古朴、大器型相当少”;而甘肃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所长王辉则提到齐家玉出土量也就在千件左右。那么,这些专家们所谈到的观点是不是完全为学术界所认可呢?齐家玉在纹饰、器型方面是否真正缺乏“创意”?民间齐家玉的分布状况如何?针对这些问题,国内知名玉器专家展开了探讨。中国国家博物馆原中国文物交流中心主任、研究员雷从云:大量齐家玉“流落”民间古方讲的齐家玉主要是简单粗糙的平面片状器和无纹饰的特点,这是《中国出土玉器全集》第十五册甘肃、青海、新疆卷玉器作者的观点,完全没有什么新意。我以为从考古发掘的情况看,这种说法是比较符合考古发现实际的。但也并非绝对,其实《中国出土玉器全集》里面就收录了一件甘肃静宁地区出土的青玉弦纹玉琮,弦纹做得非常均匀、精细,抛光也很好,是静宁某地施工时民工发现的,现在收藏于静宁县文管所。我曾经跟人开玩笑:“如果不是因为施工发现并交给了文管所,那现在的考古可能连弦纹玉琮都还没有见过。”考古发现为什么会出现某些“空白”甚至“交白卷”?这是由于从上世纪50年代以来,我国的文物考古就有一条规定,那就是不主动进行考古发掘。为什么做这样的规定?主要原因在于当时虽然盗墓的现象不多,但考古工作者光抢救基本建设、土木工程中的出土文物都忙不过来。到上世纪80年代以后,不仅全国的各种土木工程量更多、更大,同时盗墓情况空前猖獗,考古队光去“善后”都来不及。但事实上考古队所能抢救到的好文物已经所剩无几了,很多东西都“流落”到民间,甚至流失海外,这其中自然也包括齐家玉。近年来,为了编辑出版《民间收藏玉器全集》,我和其他几位古玉专家清清楚楚地看到,原来在考古发掘中没有出现过的东西,许多新的器型,许多不曾见过的形制和纹饰,不仅在民间有,而且数量非常大,品类非常多。但因为它们并非考古发掘品,这些东西都没有“出生证”;另外,我们有的考古工作者、有的博物馆工作者为了守护“个人的阵地”,凡不是考古出土的东西都一概不承认。这种情况不仅落在齐家玉和其他古玉器头上,在陶瓷界也是如此。我要再次强调,民间收藏的齐家玉,数量、品类、等级不可小视。其中不仅有各种平面片状器,还有各种图像、纹饰的齐家玉,有大件器,有立雕的神器、神物,有圆雕人物、动物,如甘肃、青海收藏家协会的一些头面人物,就收藏了许多齐家玉。以他们所处的环境条件以及对于齐家玉的认知程度,怎么可能去买一大堆赝品呢?我在声明中也说了,我研究齐家玉器超过10年。其间,两次到甘肃、青海,一次在宁夏考察齐家文化和齐家文化玉器,先后发表关于齐家玉的论文7篇,专著三部,并多次在海内外作齐家玉的专题演讲和讲座。2006年我还在文章里第一次讲到了清宫收藏的齐家文化玉器。现在台北故宫博物院的图录里,北京故宫博物院出版的《玉器全集》里面,都分别著录了几十件清宫收藏的齐家玉。我在《齐家玉韵》著录的183件东西,敢说绝大部分都是真品和珍品。因为我一件件看过、搬弄过这些东西,而且当时还不止我一个人看过。这些跟这次“事件”的卖家、买家、制假方做的“齐家玉”,没有任何关系!我也与他们任何一方的任何人没有联系。而节目中无端地将我和“齐家玉”的卖家、买家和制假者牵扯在一起,将我及著作作为反面专家、反面教材,不仅完全是混淆视听,而且是对我和我的作品的极大侵害,对我声誉的极大破坏,并对社会相关事业与活动造成恶劣影响。中国收藏家协会玉器委员会主任姚政:把民间齐家玉说成赝品是无知我到蚌埠等地做过调查,很多店里的东西一看就知道是真古董,但他们硬说是他们自己做的高仿品。你问他图案谁设计的,为什么设计这样图案,玉料在哪买的,剩下的玉渣在哪里,他们一个问题都答不上来。景德镇有些所谓能做高仿瓷的“专家”,也都是拿老东西在包装自己,他们的窑摆在那里,却从没点过火。那他们为什么偏要把老东西说成“今货”呢?为的就是要掩盖盗墓的事实,因为盗墓是要判刑的。央视播出的节目里,甘肃那个卖“齐家玉”的店主之所以说他做的是当代仿品,就是这个道理。我跟几个收藏界的朋友都认为他的店里放在地上、包了泥土、有阳刻纹的齐家玉应该都是真品。在齐家玉中存在着很多阳刻的纹饰,这是西北地区的特色美学,很难仿造。因为阳刻是凸出来的,需要把边上的所有材料都一点点地打掉,这叫减地法,才能最后突出这些纹饰。阳刻非常费时费力,一个造假的人不可能花这个心力去造一件才卖几百块钱的东西;而且齐家玉的图案都是非常抽象生动的,没有一定文化功底的人是无法设计出来的。而以齐家文化近千年绵延不断的发展历程来说,如果其玉器总量不过千八百件,平均算起来,每年也就制作一件半件,这听起来就是个大笑话!考古资料上也明明白白地记载了,甘肃武威皇娘娘台一座墓葬出土的玉璧就有83件,更不要说民间藏了多少宝。我始终认定,中国即便算是五千年的历史,也一定创造了无数的财富和古代艺术品。最近就有一位藏家拿了两件有纹饰的齐家玉到获得司法部认可的鉴定机构北京瀛方斋做鉴定,无论是四面带纹饰的小玉琮还是镶嵌绿松石的玉人,通过微痕检测都确定是齐家玉无疑。所以,所有不懂的东西,所谓的专家最好不要轻易去否定。假如存世的只有千八百件齐家玉真品,那么那些“赝品”你敢让它流出海外吗?再以另一个角度看,现在流出海外的很多宝贝,是不是就因为我们某些“专家”的无知才流出去的?事实上,现在国外的一些集团,在拼命打压中国的民间收藏,就是想把这些我们老祖宗留下的财富打压成赝品后能以低价收购了去。所以我们现在要进行的是一场文化保卫战、文物保卫战。南京博物院研究员、中国文物学会玉器研究会理事汪遵国:民间齐家玉要鉴定先行据我所知,考古发掘出来的齐家玉,数量不多,品种不多;但民间出土的齐家玉,在数量上是考古发掘的上百倍,在品种上也是大大增加。就我个人看过的齐家玉真品,就有三千多件,但我还不是国内见过齐家玉最多的人。当然,民间挖出来的东西,脱离了原来的地层,就有了一个鉴别真假的问题,因为现在的古玉造假的确也比较普遍。判断古玉的真假是有规律可循的。我们首先是看玉料的产地,像齐家玉多数出于甘肃、青海,那就要看这件玉器是否为这一带出土的;第二,齐家玉已有四千年的历史了,这么长的时间肯定经历了第二次氧化。二次氧化是有一定特征的,譬如包浆变了,颜色变了,硬度变了,根据这些特点我们就可以判断出绝大部分齐家玉的真伪了。造假的人虽然也有他们的“绝招”,像酸浸把今玉放到硫酸、醋酸或草酸里浸泡,或是烘烤把今玉加温到五百度或一千度使其变色,但人工色沁的效果,跟天然的二次氧化一定是有差别的。所以我们这些专门研究玉器的专家,如果能够接触到大量民间出土的齐家玉,能够准确地判断其真伪,就能比考古出土的玉器了解更多有关中国古代的历史、文化信息。因为民间出土的齐家玉比考古发掘的齐家玉,在器型、纹饰方面都更多样;在做工上,除了切磋、抛光外,还有镶嵌绿松石的;而且也发现了很多大件的玉器,像玉鼎,比青铜鼎还大的我都见过;另外,民间出土的齐家玉中,有些表面上还出现刻符,这些符号可能是早期的文字,可以和甲骨文、金文相比对相印证,比如说“一”、“日”、“王”,就跟甲骨文、金文基本一致。

全部的秘密不能说,这里只说染红色。

1、着色工艺

将要着色的玉石材装入密闭容器内脱气处理后,向容器内注入预先配好的所要着色色相的着色液。静置2-3小时后,取出石材进行洗涤干燥。再将石材加热300-400度,恒温1-3小时,自然冷却至室温,最后用石腊(硅酮类处理剂)处理石材表面。在上述操作过程中,可根据需要改变着色液中二价铁和三价铁的含量及工艺控制条件等因素,对色调加以调节,使灰白色或浅色玉石着色或红色、褐色、**、褐红色、黄褐色等色彩。色彩的着色深度可达5MM以上。

2、着色液及其配制

以二价铁盐、三价盐及铝盐为着色物质,且以二价铁盐为主。二价铁盐可以是硝酸亚铁、 硫酸亚铁、硫酸亚铁铵、氯化亚铁等;三价铁盐可以是硝酸铁、氯化铁等;铝盐可以是硝酸铝、氯化铝等。溶剂为水或有机溶剂,有机溶剂以醇类为宜。

表面活性剂可以是离子型或非离子型表面活性剂、氟表面活性剂、高分子表面活性剂等。以烷基苯磺酸盐、聚氧乙烯烷基醇醚为宜。

着色液中二价铁的含量在06%-65%范围内为宜,三价铁的含量在001%-020%范围内为宜。

配制过程:将二价铁盐、三价铁盐、铝盐溶于水或有机溶剂中,另处加入适量的表面活性剂,由此构成渗透性强的玉石着色液。

目前在玉器的识伪中没有仪器进行有效的测试,但是利用我们掌握的科技文化知识,利用客观科学的理论分析,完全有能力对玉器真伪进行有效识别。 1、历代玉器被广泛使用的玉石材料主要有白玉、青玉、黄玉、碧玉、岫岩玉等,而目前赝品有相当一部分使用的新开发的石料、矿料,或用黄岫岩假冒黄玉。在实践中必须掌握和分清真伪玉器材料上的差别,分清同一种材料的新旧差别。 2、要认识各种玉器材料的基本结构特征,并且要知道硬度、密度的不均匀性及玉石材料的可渗透性。当掌握了玉石材料的基本特性以后就能够分析古玉在特定环境和条件下,埋藏的时间长短,对玉器本身应该造成的影响,有哪些氧化腐蚀特征,并掌握其演化过程的各种特征规律。而赝品不是根据材料的特性,也不根据真品的各种特征,只是根据真品的表面效果进行模仿,违反了自然氧化和演变的规律,与真品有本质上的差别。 3、要掌握真品玉器材料方面的老化特征。这种受浸蚀而老化的现象与赝品使用新材料或老旧残料进行重新切割磨制加工,成形后所暴露出来的新工艺面会产生明显的色差或破坏原有的氧化皮层。 4、不能把区别玉器材料作为辨别玉器真伪的决定依据,因为从古至今所使用的都是千百万年形成的同一种材料,在辨伪中只能把识别材料作为单荐辨伪的依据,如果材料上无法有效地确认差别,应该从其他方面继续搜寻真伪的差别证据。 5、目前赝品所使用的是一些质量极差、价格极低的玉石杂色料或石性严重的次料进行伪造,成形以后再进行人为强化腐蚀,造成玉器表面形成极厚的氧化腐蚀皮层。这种皮层容易脱落而且脱落后根本没有洁净透润的质地。这种花地杂色料是历代古玉不使用的,只是现代骗人用的一种石料。 6、要认识和掌握历代玉器绘画风格及表现风格,并掌握各时代玉器造型风格结构特征。在辨伪中,有些玉器可以从造型结构上确认真与伪,但是有些高仿赝品极难识别。在这种情况下,要从其他方面搜寻真与伪的差别证据由于民间玉器的风格造型极其古怪复杂,因而不能以器型风格决定其真伪,而只能作为感觉效果判断的一项参考。 7、玉器艺术的工艺与美术的完美结合体,古玉完美地体现了工艺效果。而赝品在这方面有明显缺陷和不足,要么结构造型美而工艺技术磨制却达不到这种效果,要么工艺设计有缺陷。 8、我们必须承认,机械化程度的高低必然会对产品的工艺质量和标准造成程度不同的影响。从古至今制造玉器设备工艺和工具材料在不断地改革发展提高,因此不同的历史时期也就产生了不同的工艺技术特征。当我们掌握了真品的基本特征,就会认识到现代赝品哪些部位工艺不对,哪些工艺技术磨制有缺陷。 要认识到玉器的加工方式从古至今始终利用的半手工半机械化的方式,在实践中必须分析工艺效果,哪些是机械设备本身的性能造成,哪些又是人为手工操作的不稳定性造成,从这方面区别真伪。另一方面要有能力认识玉工磨制水平的差异所造成的某些工艺效果,识破赝品故意制造工艺误差或某些工艺技术缺陷,对比真伪玉器工艺死角部位的差异。 如果想学这方面的知识,您可以参加瑞丽国际珠宝的相关培训班,有十天左右的短训班。翡翠玉石鉴定师培训课程以翡翠成品及半成品的真伪鉴定为中心,系统介绍翡翠有关的基础理论与相关学科的理论知识,训练使用常规仪器鉴定翡翠的实践技能。

“河南造”是一个让收藏界和鉴定界都头疼的词,不少专家都曾经栽在“河南造”上。

近年来民间收藏热潮使得对于文物艺术品鉴定的需求暴涨,随之而来的鉴定骗局和乱象层出不穷。梳理了近年来文物艺术品鉴定领域内的重大骗局,以探析当下文物鉴定的技术缺漏和现实瓶颈。文物鉴定走在商业化和文物保护的双轨上,能否摆脱分裂的痼疾,尚不明晰。

2013年5月中旬,北京保利国际拍卖公司、北京中贸圣佳两家拍卖公司先后发出公告,要拍卖钱书书信手稿,遭到钱书遗孀杨绛反对后,两家公司陆续宣布撤拍。在保利撤拍的3封信中,有两封被通信人、上海古籍出版社前社长魏同贤指为伪造,对此保利方面表示:“相关拍品已撤拍,不予回应。”

2012年3月16日发布的《2011年国际艺术市场:艺术品交易25年之观察》报告披露,中国已超越美国成为世界最大的艺术品和古董市场,结束了美国数十年来在该领域的领导地位。据《2011中国文物艺术品拍卖市场统计年报》显示,2011年度,全国共举办779场文物艺术品拍卖会,成交额达55353亿元。

此外,近年来民间收藏热潮使得对于文物艺术品鉴定的需求暴涨,随之而来的鉴定骗局和乱象层出不穷。北京琉璃厂东西两条街上,存在众多贴有“文物鉴定”字样的商铺,“只要肯出钱,即便你拿来的东西是新货,也有人能够把它包装出历史背景,即便你拿来的是块石头,也有人能‘指鹿为马’。事实上,这种明码标价的艺术品鉴定证书,在任何场合都不具有法律效力,但出于各种目的,仍有人愿意出钱做鉴定。这个市场非常火爆,而且水太深。”

2004年9月25日,“中国青铜器鉴定第一人”、上海博物馆前馆长马承源去世。他的死,被挚友称为“丧失了一个天才,一位如此热爱文物的大师”。

早年,马承源为海内外收藏家鉴定文物,不收分文。马承源一生著作等身,出版了80余部青铜专著和论文。同行、著名历史学家李学勤评价:“他的16册《中国青铜器全集》是目前中国最好的一部青铜器书。”对于马承源的离世,官方报道称其因病逝世,但台湾《中国时报》曾发文《上海博物馆馆长马承源2004年自杀之谜》,透露马承源或因受到伪造竹简的谣言刺激而跳楼自杀。

文章提及2002年马承源接受《中国时报》专访时谈到这批竹简,称1994年春,香港古玩市场陆续出现一些楚简,其中有真的,但是假的也不少,几可乱真,多数是大陆不肖文物专家伪造。那几年,香港、台湾都买过伪造竹简,日本书法家也买过。当时香港中文大学汉学家饶宗颐取得一批竹简,经过鉴定,排除假的,有十枝为真的战国楚竹简。在香港非常关注战国竹简文字编纂的张光裕教授迅速把古玩市场消息告知上博,并电传一批摹本。马承源和专家研究后,竹简文字文体及墨色与已出土的战国楚简文字一致,证明这批楚竹书确实是真品,决定立即抢救这批竹简。

收购竹简后,上海博物馆投入巨量人力及经费整理竹简,但当2002年古竹简出专书发表研究成果后,“用国家经费买的楚竹简是假的”这样的消息陆续传出。文物鉴定的难度和纷乱从上述顶级专家云集但真相却渺茫的事件中可见一斑,而近年来曝光的文物鉴定骗局更是屡屡击穿舆论底线。

上世纪90年代,河南洛阳孟津南石山村高水旺烧制的仿北魏陶俑的工艺品,于1994年夏在北京古玩市场上被国家机构列为“抢救性收购”的“北魏珍贵文物”。

2011年9月5日,原华尔森集团董事局主席兼总裁谢根荣继一审被判无期徒刑之后,接受二审。自此,“金缕玉衣”的惊天秘密被公众知晓。

金缕玉衣本是汉代规格最高的丧葬殓服,大致出现在西汉文景时期。商人谢根荣的“金缕玉衣”是他找来一堆玉片,请北京中博雅文物鉴定中心鉴定委员会主任牛福忠串成的。牛福忠又请来中国收藏家协会前秘书长王文祥、故宫博物院前副院长杨伯达、北京大学宝石鉴定中心前主任杨富绪、国家文物鉴定委员会前副主任委员史树青,5位专家在装“金缕玉衣”的玻璃柜子外“走了一趟看了看”,为这件“文物”估价24亿元。

谢根荣用这一纸估价说明骗银行放出7亿元贷款。

另一场闹剧曝光于2012年初。汉代玉凳由北京中嘉国际拍卖有限公司于2011年初拍出22亿元天价,成为当年拍卖市场的“最贵玉器”。汉代玉凳为汉代青黄玉龙凤纹化妆台之组件,曾被拍卖公司说成是一套“让今人看后叹为观止,具有极高的收藏和历史价值”的文物珍品。

但一年之后,关于这套玉器到底是国宝还是赝品的争论突然爆发。2012年2月23日,邳州宝玉石行业协会会长汪如棉公开表示,这个所谓的“汉代玉凳”2010年产自邳州市,当初是作为高仿工艺品出售的,由向阳村几个小伙子忙活一年多,他们还几次请自己去做指导,提出造型、纹饰及图案的设计建议,最初以230万元的价格卖给了一个外地人。汪如棉说,“不知怎么回事,弄到今天竟成为一件价值连城的文物进行拍卖了”。

2012年,十位中央美院油画系首届研修班的学员联名发表关于“徐悲鸿油画造假”的公开信,针对2010年6月在北京九歌国际拍卖有限公司春拍中以7280万元成交的名为《人体蒋碧微女士》的“徐悲鸿油画”,信中指这幅画只是当年他们研修班的习作。宋徽宗《千字文》被疑作假、唐大禧被拍卖画作系仿作等事件,一再将那些新高迭创的拍卖会变成了赝品闹剧。

伴随层出不穷的鉴定丑闻,各地文物造假的内幕也浮出水面。从制假到售假的产业链条在中国已经发展成熟,作假的手段五花八门。

2012年3月,一份涉及中国文物的《地下作旧产业调查》公布。该调查对中国庞大的文物造假体系产业链进行了分析,并对文物造假按照类型进行分区。

陶瓷造假重灾区以江西景德镇、河南(洛阳孟津南石山村、禹县神镇、宝丰县)、浙江龙泉地区、广东潮州等地为重;

青铜器造假重灾区则是以河南洛阳伊川县烟涧村为代表的制假村;

玉器造假重灾区:河南(南阳镇平县石佛寺镇)、安徽(蚌埠),这些地区主要是汉代玉器造假地,辽宁是全国90%的仿制红山玉的聚集地;

书画造假重灾区:天津鼓楼地区为最广,北京潘家园、琉璃厂等地的假书画多是由地方流入,南京夫子庙和清凉山古玩市场则多为当地书画家,作品被造假严重。

众多造假地区中,“河南造”是一个让收藏界和鉴定界都头疼的词,不少专家都曾经栽在“河南造”上。

走进北京大大小小的古玩市场上,每个青铜器销售点上都有产自河南的青铜器。历史留给了这里的人们铸造青铜器的工艺,在这片土地上,青铜时代铸造了夏商周“九鼎帝王”;进入20世纪末,随着收藏热的大潮,河南地区的一个个制假村应运而生。

河南省伊川县烟涧村是中国著名的“青铜器之村”,因为出产高仿青铜器而闻名中国甚至世界。数据显示,这个村子的专业加工户达到300多家,从业人员1880余人,年创产值9000余万元,主要产品有东汉马踏飞燕、东周天子驾六、战国方鼎、春秋莲鹤方壶及各种造型壁挂、仿古台灯等1000余种。

此外,以洛阳为中心的河洛地区也存在着数量众多的“青铜村”、“制假村”,村子里不论男女老少都能制作青铜器。每天成千上万的仿古青铜器从这里流向全国和世界。

河南目前有很多村镇都以生产赝品作为当地的支柱产业。河南省宝丰县汝瓷研究所所长马聚魁2009年接受《北京科技报》记者采访时说,一个只有300多户人家的村落,成规模的文物仿制厂就有20多家,小作坊更是为数众多。他们除了仿造、复制三彩、陶器等作为工艺品出售外,同时也仿造、做旧“文物”,当作另一种价格稍高的“工艺品”公开出售,销路都非常好。

马聚魁介绍了当地农民将器物做旧的过程。对于瓷器,他们会将刚烧制成的器具埋入土中,时间长的可以达两三年;然后再将盐酸和无水乙醇涂抹到器具上,让瓷器与土结合得更加紧密,给人一种在地下埋藏多年的沧桑感。对于铜器,工匠会戴上厚厚的手套,对着铜器的边缘使劲摩擦,并用铁棒打磨铜器边缘,为的是让铜器有使用过的痕迹,最后再涂抹上化学试剂让其形成腐化层。

此外,作为全国最大的古玩市场,北京潘家园的字画造假早已形成系统产业链,2000年后开始繁荣起来。当时涌现了大批造假者和大量假字画,齐白石的虾、郑板桥的竹、范曾的“关公”,启功、欧阳中石以及刘炳森的书法,王沂东、张晓刚的油画,还有郎世宁、左宗棠、鲁迅的作品,用潘家园不少卖主的话说:“哪个名家的都有,如果找不到,那肯定是刚卖完。”

北京大学文物学院院长李彦君曾提供一组数据:2007年,全国的艺术品拍卖行拍出的官窑瓷器达2万件。2006年到2009年乾隆玉玺共拍出100多件,而实际上乾隆玉玺真品流出的仅有3方。李彦君解释,之所以没有人追究,是源于中国艺术品市场的霸王条款。这个条款由拍卖行业制定:拍卖行不负责拍品的真伪和瑕疵。

除了造假井喷带来的鉴定困难,造假技术“升级”,也使文物鉴定亟需寻找新方法。

以书画复制技术的进步为例,“现在北京就有很多电脑复制、打印的东西,很多博物馆的老专家之前没接触过。如果按照传统鉴定方法,对图章、气息、神韵,查著录,等等,都已经失效了。”湖南省文物鉴定专家李智勇说,现在吴冠中的油画或水粉都可以打印出来,而且具有立体效果,现代科技已经到了肉眼无法辨识的地步,“我们以前就是靠眼睛,靠手摸一摸就可以知道,现在靠鼻子闻,靠耳朵听。”

此外,不同的文物鉴定难度亦不同。“书画在中国市场最大,制假手段丰富,鉴别复杂。那么多名头那么多画家,每一个画家创造那么多东西,都不一样,无法归类和标准化,甚至不能用一个标准来看同一个画家的东西。”甘学军告诉本刊记者,瓷器鉴定相比书画稍微单纯一些,“玉器有材质和工艺水准的高下指标,在鉴别上相对便利,书画就更麻烦了。”

现实中,文物鉴定难以在商业化和文物保护之间平衡,在巨大利益纠葛之下,假文物被鉴定为真、真文物被鉴定为假的荒诞实例屡有发生,且利益勾兑层出不穷。

2003年,故宫博物院与嘉德拍卖行协议,以2200万元购买了一幅有争议的书法作品《出师颂》。《出师颂》自唐朝以来,一直流传有序,1945年后失落民间,2003年7月突然在中国嘉德2003年春季拍卖会上亮相,引起业界轩然大波。8月21日,时任故宫博物院副院长肖燕翼公开承认,他和嘉德拍卖行周末拍卖部的肖洋是父子关系,舆论一时更加质疑故宫此次收购存在暗箱操作。

2003年8月22日,故宫博物院举行《出师颂》学术研讨会,时任财政部教科文司文化处处长王家新对收购价格、收购理由和收购程序等作出详细解释,关于收购程序,王家新介绍,首先是故宫给文化部、财政部、北京文物局打报告,接着由专家对原件进行鉴定,判断评估其价格,后来动用了国家优先购买权从嘉德拍卖公司购得。

虽然有澄清,但《出师颂》收购风波已然使得外界对于文物鉴定的权威性产生了怀疑。而大量鉴宝类电视节目的诞生,更是将文物鉴定推上了风口浪尖。

2012年5月,《天下收藏》节目组将王刚6年里砸掉的315件民间持宝人带来的、被节目组专家团鉴定为赝品的“宝贝”碎片拼贴,与首都博物馆馆藏真品对比展出。展览到8月,中国收藏家协会玉器委员会主任姚政先后带30个专家和收藏者,看了5次展览,得出的结论是:王刚砸掉的90%是真品,其中30%是珍品。

对于“错砸”,《天下收藏》制片人韩勇表示,节目专家由专业机构的专家、拍卖公司的高级从业人员以及高端艺术品行业当中的经纪人等三部门组成。“我们拿这些东西也不是什么疑难器物,对于鉴定结果我们是完全可以负责任的。”

虽然有解释,但由于拍卖市场的增速发展、全民收藏热的袭来等,文物鉴定不断受到商业利益的冲击,被疑为早已走上为商业背书的歧路。

2011年3月15日,央视3 15晚会曝光一起关于文物鉴定的黑幕,央视记者拿着从古玩市场花300元买下的一幅齐白石画作,来到北京金坤国际拍卖有限公司。鉴定师颜仲省断定这幅画是赝品,但在收下了1000元鉴定费后,还是开了写着“齐白石本人画”的证书。随后,记者花200元买的小瓶,在北京聚宝斋文物鉴定中心鉴定师刘育新过目后,摇身一变又成了价值20多万元的光绪仿品。

长垣市有做高仿玉石的。就是长垣县姗姗吉祥玉石批发店。地址在长垣县美景天诚3号楼15号商铺。他们主要加工订做各种各样的玉器,礼品,玉石,商务礼品,可来料来样,加工,玉手镯,玉摆件,玉挂件,玉把件,观音佛像,玉器,玉玺,玉章,玉雕九龙壁,玉貔貅,玉麒麟,玉关公,可电脑雕刻,也可超声波,更可手工雕。SLA技术是基于液态光敏树脂的光聚合原理工作的。这种液态材料在一定波长和强度的紫外光照射下能迅速发生光聚合反应,分子量急剧增大,材料也就从液态转变成固态。SLA工作原理:液槽中盛满液态光固化树脂激光束在偏转镜作用下,能在液态表而上扫描,扫描的轨迹及光线的有无均由计算机控制,光点打到的地方。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liwu/3749202.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8-17
下一篇2023-08-17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