昌化田黄的对比鉴别

昌化田黄的对比鉴别,第1张

田黄是二次再生石,田黄的优劣取决于母石的质地,取决于二次培育的环境与条件。目前被市场广泛关注的田黄有寿山田、昌化田、老挝田,客观的说:顶级寿山田是田黄石的标杆,昌田、挝田难以企及。然,优质的昌田胜于劣质的寿田;劣质的昌田又远逊于优质的挝田。如此就要设定一个标志:田黄,只能用细、温、凝、腻、洁来区分,而不是以格、纹划界线。皮,二次再生石都具备。如果该观点成立,我们在鉴定田黄,判断田黄优劣时就设立二个标准:1、二次再生地开石;2、细、温、凝、腻、洁。这样勉去几多争端与是非曲直,也是对田黄石正本清源的验证。

支撑这个观点的理由:清中期前传承下来的寿山田黄,基本没有格、皮,那时田黄的价值与现在的价值不可同日而语,工匠在雕刻时把皮、格作为“挖脏去绺”先处理干净再作工艺设计;体量大的寿山田很可能一半有萝卜(橘囊)纹,另一半则无纹。寿山田黄最奢华、烨丽的群体就在清中期前,如果以皮、格、纹来要求这一族寿山田岂不让人哑然无语。

寿田,母石与二次再生的环境、条件远胜于昌田与挝田;昌田整体质扡胜于挝田(母石与再生条件决定)。有了昌田与挝田更拓宽了田黄领域,满足市场需求,解渴于田黄爱好者。不能把此田黄独尊而排斥彼田黄,田黄领域的扩大更彰显寿田无穷的魅力(一个人的游戏是孤独的)。这就象中国画,只要用毛笔在宣纸上作画都是中国画,但其价值会相去万里之外。你不能说张大千是国画,李大千非国画也,只是二者不能相提并论。

玉石是一种文化现象,这种文化现象蕴含着史料价值与经济价值。我们用堂正的心态去面对它:就事论事、以质取胜。惟此,滋润心田、乐在其中。如果以经济目的来扭曲事物则有失公允与大雕;把昌田、挝田充寿田交易却又蔑视昌田、挝田的存在,又让人作何感想呢?!

笔者曾到过浙江杭州岳王古玩市场《石语轩》游览,该店的田黄在本地算得上冒尖,然店主在介绍各地田黄时保持中规中矩的态度:“任何玉石都只能以优劣来划分等级,这个地区产的优质玉石多自然就冠以其名,但不代表其它地区的玉石都不及,只是精品的量多少而已“。”我们面对的是藏家与玩家,如果仅是利益驱动为目的,好景不会长,任何事物随着时间的推移都会真相大白”。

是的,石不能言最可人,好的石头会说话。《石语轩》寓意在此否!

中国人是仁厚、包容的民族,有一天再产生李田、张田的,只要质地好,我们都应该接受。不失泱泱大国的风范。

汉石堂主

田黄原石的石皮指甲划不动。去皮加工雕刻成器,指甲划过后有划痕了。

关于寿山田黄,不管他们是著书立传的学者、还是夸夸奇谈的专家,但是如果你把实物放在他面前时,他们就会不知所以,但他们还会打肿脸充胖子、盲人摸象、胡编乱造,用惯用的伎俩、用套话来忽悠你,什么、石皮、红筋、萝卜纹、六德俱备等苍白无实的废话。在有的玩家及“专家”学者中,尽管他们在大庭广众之下夸夸其谈,喋喋不休自认为很内行、真正认识田黄石的不足十万分之一。

玩田黄的国内几千人吧,没有田黄的天天做文章,嗨嗨叫人无可奈何

田黄石必需具备六德

(1)细:指质地细密,如婴儿之肤;

(2)结:内质脂密有光泽,手有滑感;

(3)温:与人有相亲的宝气,无火气;

(4)润:在手心能生成露珠般的滋润,如露之欲滴;

(5)凝:指凝灵,如半透明的冻状;

(6)腻:指肌里油溢,用手稍微盘玩一会就会出现由里往外冒油,如油之欲滴。其他石头,没有这种油腻感,更谈不上由里向外冒油,油之欲滴了。

(二)田黄的比重2。6克/cm3, 摩尔硬度为25—29度。与人指甲硬度差不多。若田黄加热上腊后,石质会变硬些。

(三)田黄肌理应有萝卜纹,在灯光透视下可见。《印石辩》石巢先生首次提出了田黄石萝卜纹六种表现形式,是石巢先生的又一贡献。

(1)象萝卜皮内层的纹理,网状而且长眼,由密渐疏。

(2)像粽粒状,如糯米粽子蒸熟后,米粒似化未化形状,有时也成条纹状。

(3)网眼较圆,又断续分散分布。

(4)如东瓜内心纹,或明或暗不规则分布。

(5)如水波纹状。

(6)基本上不见萝卜纹,仅有少数网状纹,是最上品者。

(四)田黄石有无外皮不作为鉴定标准,仅作为参考。格裂是田黄石瑕疵,无格无裂是极美品。“无格不成田,无皮不成田”,只作参考,不作鉴定标准。

“无纹不成田”,作为鉴定标准之一。有萝卜纹不一定是田黄,但田黄必须要有萝卜纹。

(五)仪器检测,用红外光谱分析(IR)、X射线能谱分析(EDS) 分析,田黄石主要成份有的是纯净的地开石组成,其中有极少量辉锑矿;有的除地开石外, 还含有其他矿物成份;田黄冻石主要矿物成份由珍珠陶石组成(1996年、崔文元发表《田黄及其鉴别研究》一文确定)。其矿物主要成份是地开石或珍珠陶石不一定是田黄(浙江昌化田黄,其矿物主要成份也是地开石),但田黄的主要矿物成份必须是地开石或珍珠陶石。

只要具备上述条件,就可以确定是田黄真品。

三. 与田黄石相近或相似主要有以下几种

(一)鹿目石:石内有红褐色透出,没有萝卜纹。

(二)连江黄:干燥易裂,纹粗且直,石质脆硬,石屑呈颗粒状,矿物成份是伊利石。

(三)善伯洞石:肌里多含金属细砂点,闪闪发光,俗称金砂地,有的有粉白色的浑点,俗称花生糕。其矿物成份是高岭石。

(四)溪管田石:也称溪蛋,是芙蓉石的石性,矿物成份叶腊石。

(五)牛旦黄石:石内含砂点,没有萝卜纹。

(六)坑头田石:石内有俗称“虱卵”的白点。

(七)巴林福黄石:矿物成份是高岭石,其黄冻产量稀少,目前己是黄金三倍价。

(八)河南黄冻石:其主要矿物成份不是地开石。

(九)巴林殊砂冻:其主要矿物成份不是地开石。

(十)寿山高山冻:温、润、腻不如田黄。矿物主要成份是高岭石。

(十一)浙江昌化田黄:刀感要硬、涩一点,刀痕有小小结晶闪闪发光,石质较粗,较松,内有浅色小点,杂质,没有寿山田黄莹澈、温粹、凝腻的境界。

特别注意,只有浙江昌化田黄石,其主要矿物成份是由地开石组成,与寿山田黄石相同;高山坑、都成坑、坑头坑的寿山石有的也含有地开石,但颜色为灰白、白色、肉红色;其余成份都不是地开石或珍珠陶石,用仪器检测很容易区别。

四. 其他方面

田黄石颜色是经过溪水浸润,田土覆盖,经过几百年、几千年仍至几百万年,由内部矿物染色变化才形成。

真伪辨别

概述

据专家介绍,田黄石自从由母矿中分裂出来再埋藏到田间,其间历经了数百万年之 糖稞黄田原石

久,在特殊的环境和特殊条件下,田黄石逐渐地改变了它原来的形态、色彩和质地,出现了其独具的外观特征。归纳起来主要表现在石形、石质、石色、石皮以及萝卜纹、红筋等六个方面,我们可依此来鉴定。

石形

田黄石的外形多呈卵石状,光嫩圆滑,没有明显的棱角。这是由于矿块在迁移滚动过程中,受到溪水不断冲刷研磨的结果。

石质

田黄石的质地湿润可爱,为微透明或半透明体。如果仔细观察,会焕发出一种其它石材品种所不具备的迷人光彩。

石色

“田黄石”顾名思义,是一种黄颜色的宝石。 极品白田所雕的《弥勒佛》

尽管按照色相来区分,有田黄、白田、红田、黑田以及银裹金、金裹银等品种,但无论什么色彩的田黄石都是以**作为它的基调,只不过偏白、偏红或偏黑而已。比如“红田石”其色近橙黄如桔皮,绝不可能出现桃红、朱红和血红的色彩;“黑田石”则黑中带赭;即使被称作“白田”的田黄石,也并非纯白如雪,而是白中稍带淡黄或蛋清色。

石皮

多数田黄石的外表都有**或黑色的皮层包裹着,或厚或薄,或全裹,或稀疏挂皮,形态变幻无常,虽然也有一些田黄石因为色皮极薄,一经雕刻打磨即被清除,但田黄石的颜色都不是表里如一的,通常是由表皮向里层逐渐转淡,乃至泛白。这种色彩的变化规律,块头大的田黄石尤为明显。

萝卜纹

凡是透明度较强的田黄石,在强烈的光线下观察, 绿田照片

它的肌理往往隐约可见到一条条细而密的纹理,其形状犹如刚刚出土的白萝卜纤维,故有“萝卜纹”之称。

红筋

红筋是指田黄石表层偶尔出现的红色筋络,红如血,细如丝,俗称“红筋”又叫“血丝”。它是田黄石在迁移过程中产生的细裂纹,经土壤中氧化铁渗透而形成的格纹。

综述

田黄石的真伪鉴定,主要是依靠肉眼进行,根据上述外观特征基本可以辨别清楚。 田黄石是寿山石系中的瑰宝,素有“万石中之王”尊号。其色泽温润可爱,肌理细密,自明清以来就被印人视为“印石之王”。数百年来田黄石极受藏家至爱,正如俗语所说:“黄金易得,田黄难求”。

  切开看看就知道了

  中国著名田黄石就是产于福建的寿山石,用作制作印章。是属于印章中的极品石。由于全球只有福建寿山不到一平方公里的地方产。所以很稀少。在明清两朝都是贡品进攻皇帝。由于原石太少。造假的便多了起来。请藏友们要谨防一些造假的伎俩。

  常见的一些造假方法

  1:冒充法这种方法由来已久,主要是用产于寿山一带的其他石种如掘性高山石、掘性坑头、掘性都成、鹿目格、善伯洞、溪蛋、牛黄蛋、连江黄等来冒充田黄石。这些石种表象类似田黄石,但自身各有一些独特的特点,如鹿目格没有萝卜纹而有“鸽眼砂”、善伯洞具有“金沙地”和“花生糕”、溪蛋无萝卜纹无红格、牛黄蛋没有萝卜纹和比重大,连江黄比重大和干燥易裂等,经仔细观察是可以识别的。

  2:拼接法拼接法是指将许多不成才的小田黄石即小于30克的“田黄仔”粘合成大块田黄石,然后在拼接部经过工艺处理以掩盖拼接痕迹。

  3:染色处理,田黄石的主要典型颜色是**,当选用的上述各种石料颜色不符合时,就采用染色的办法来解决,主要是用各种**化工颜料将石料染成似田黄石的**。

  4:造型处理 按照田黄石的砾石形状特征,经过切割和琢磨,制成大大小小各种各样的似田黄石的砾石形状。

  5:造皮处理 按照田黄石的各种石皮特征,经过加热、蒸煮、烟熏、酸浸、上色等多种方法制造出各种颜色的外皮,以**为主,也有黑皮和白皮。

  6:雕琢 按照田黄石的一些传统题材进行薄意雕刻,最后抛光,打腊成型。这类田黄石仿制品目前在市场上数量最大,由于它是按照田黄典型的质地、颜色、石型、石皮精心仿制的,外观特征与田黄石十分相似,因而欺骗性最大,使不少人上当受骗。识别这种假田黄石需要仪器分析和感官分析结合,方能准确以予识别。

  如何鉴别田黄石

  首先,“石皮”是田黄石的主要标志之一,绝大多数田黄石外表都有皮层包裹,有无石皮是鉴定田黄石原石的一个重要依据;其皮质比其他寿山石或巴林石细嫩,用刀轻刮,刀感流畅而微沉,粉粒细腻均匀。

  再者,田黄石的肌理表皮组织比较有特点。表皮都会出现密如织网的细萝卜纹,而且疏密有致、条理不乱,如新出萝卜去皮,而青天石、巴林石等石头的纹理比较杂乱。同时,大部分田黄石或多或少都带有裂格,多呈现于表层,交叉状,如龟裂纹。

  最后,田黄石的手感类似软玉,质地温润、细腻、凝嫩。其在光线透照下,石心皆泛黄红之光,灿烂醒目,即使在寒冬腊月,也感觉温润,但如果用指甲划田黄应该不留痕迹,因为田黄寿山石的硬度大于人类的指甲。而其余相似石头的手感则明显干燥许多。符合手感、表皮特征,并且同时拥有“石皮”的石头,一般可初步鉴定为田黄石。

  真品难求,小编提醒各位田黄石收藏的爱好者,若真心想收藏田黄石真品,切莫轻易相信市面上泛滥的中介机构,花大钱买赝品。而应在正规收藏机构咨询,以防上当受骗。参考:cnartnorg/6/11/5003html

鸡血石原石鉴定方法:

1、看颜色

鉴定鸡血石可以看颜色,真正的鸡血石颜色是深浅交换的,有一种渐变的感觉,表面的花纹是很自然流畅的,而假的鸡血石花纹不自然,颜色看起来比较呆板。

2、用火烧

此外鉴定鸡血石也可以用火烧,真正的鸡血石用火烧后会出现少量的蜡油,血色会变成紫色,冷却后又会变回本色。而假的用火烧会变成黑色,冷却后颜色不变。

3、感受手感

鸡血石还可以通过感受手感来鉴定,真的鸡血石马贴在皮肤上会有一种冰凉的感觉,外观看起来有一种油腻腻的感觉,而假的鸡血石握在手上的感觉是比较温和的。

鸡血石介绍:

鸡血石是辰砂条带的地开石,因鲜红色似鸡血的辰砂而得名。鸡血石含有辰砂、石英、玉髓35%-45%,磁铁矿、赤铁矿6%-12%,辰砂约5%-8%。

鸡血石主要用作为印章或是工艺雕刻品材料,中国最早在浙江昌化发现玉岩山鸡血石,后来又发现了内蒙古赤峰市巴林右旗的巴林鸡血石。20世纪90年代又在贵州、陕西、甘肃、四川、湖南、云南、新疆等地发现了鸡血石。

鸡血石与田黄石、青田灯光冻石被誉为印石三宝。鸡血石为中国印文化的发展做出了独特的贡献,同时在玉雕工艺中形成了“鸡血”雕独特流派,其作品以“瑰丽、精巧、高雅、多姿”著称。

蜜蜡和田黄石最明显的区别在硬度不一样,形成方式与本质不同。

田黄石,是出产于中国福建省寿山乡寿山村的一种著名珍稀篆刻名石,莫氏硬度为23~3度。辩识田黄的三要素是皮、格、丝,三要素。皮就是天然形成的一层石皮,有无石皮是鉴定田黄石原石的一个重要依据;格是田黄在迁徙中留下的裂痕,呈红色或者**,多呈现于表层,交叉状,如龟裂纹;丝就是一种天然的貌似切开的新鲜萝卜的纹路,而且疏密有致、条理不乱,如新出萝卜去皮,只有具备这三要素才能够确定为田黄石。田黄石手感类似软玉,质地温润、细腻、凝嫩。

蜜蜡颜色多样,**,白色,红色均比较多见,其中鸡油黄为上品。它是由琥珀进一步石化而形成的,因此蜜蜡质地为半通明到微透明,而琥珀质地为全透明,高品质的蜜蜡应当具备整体微透明的特性,也就是所谓的“满蜡”。 因此要特别注意。高品质的蜜蜡饰品应当外观无裂,无杂,同时加工工艺应当到位,抛光,孔道都应当完美,即使对于老蜡,也同样是以少磕碰的全品相为上品。蜜蜡性脆、硬度低,不宜受外力撞击,应避免磨擦、刻划,防止划伤、破碎。蜜蜡熔点低,怕高温,怕阳光曝晒,宜避免放在阳光直接照射,和靠近热源的地方。最好的保养是长期佩戴,人体油脂可使蜜蜡越戴越光亮。

蜜蜡性脆,在干燥的环境中容易产生裂纹。而田黄因其为无机石头,所以耐热耐温程度比蜜蜡要强很多。

您好

仅仅一张照片不能完全判断是否是田黄石

首先看您发现和开采这块原石的地点在哪里,这个很重要,田黄石是我国特有的“软宝石”。全世界只有我国福建寿山的一块不到一平方公里的田中出产,因色相普遍泛**,又产在田里,故称田黄石

其次您可以试验以下,田黄石硬度低,一般的硬物都可以使其表面易划伤的

请补充产地和硬度试验描述,这样才能佐证是否是田黄石的判断

当然您要以权威检测鉴定结论为准

希望回答可以帮助您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liwu/3768686.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8-18
下一篇2023-08-18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