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花瓷器有几种青花料

青花瓷器有几种青花料,第1张

经查阅相关资料:一苏麻离青 ,又叫苏尼勃青,元末明初景德镇青花瓷的专用料,用苏麻离青料绘制的青花瓷,蓝色浓艳,有银黑色结晶斑,并会出现晕散现象。(原因是苏料含铁量高,含锰量低,与国产青料有明显的区别。

二坡塘青,又名“平等青 ”,成色淡雅清亮,明成化朝至嘉靖朝中期所用的青花料,产于今江西乐平。明正德朝官窑青花。曾用平等青,但用量较少。

三 石子青又名石青,产于瑞洲(今江西高安,宜丰,上高等地)。明代中期民窑青花瓷多用石子青描绘纹饰,《江西省大志》“有回青行,石子青废”的记载。可知景德镇青花瓷器使用回青之前使用过石子青。

四回青,进口青花料;宋应星《天工开物》中写到“回青乃西域大青,美者下曰佛头青”。从明正德晚期起,官窑青花改用回青。明万历的《明会典》吐鲁番条款中有“嘉靖三十三年进贡回青三百一十八斤八两”的记载。证明嘉靖青花瓷使用回青料,一般于石子青按比例掺和使用,发色纯然一色,蓝中透紫。明隆庆,万历官窑继续使用回青。

五无名子,又名“画烧青”,明中期使用的一种青花色料,产于瑞洲(今江西上高),明正德的《瑞洲府志》中的产“物条”条有“无名子出天则冈,景德镇用此绘画瓷器”的记载。

六 浙料,产于浙江绍兴、金华一代出土的青花料,又叫浙青。国产的青花料中浙为最佳,色重浓艳,轻则淡雅。有“元子,紫料,天青”等品种,其中以元子为最好。明万历中期以后至清朝前期景德镇官窑均用此料。

七明珠料,产于云南宜良,崇明,沾益,曲靖,富源等地,由钴土旷料煅烧而成,烧成后成黑色,为不透明状,清代多用此料。色调青翠明亮。

八 ,韭菜边;清雍正 乾隆朝,景德镇青花瓷使用的一种色料“韭菜边”之名见于唐英《陶治图说》摙选青料条有,青料摙选有料户专司其事,黑绿润泽光色全者为上选,仿古,齐青,青花细器用之;虽黑绿而欠润泽,只供粗器;至光色全无者,一切选弃青中有韭菜边一种,独为清楚,入火不散,细器义用之。供您参考。

1、雍正青花的钴料大多用浙江所产的青料。这点可以从文献上得到确认。明代万历以后,官窑青花器的精品开始采用浙江所产的青料,从明末宋应星的《天工开物》也可得到证实。

2、这种以浙料为贵的情况一直延续到清乾隆时期。例如清《南窑笔记》比较详细地记载了清前期青花料的产地和品种优劣:“料有数种,产于浙江、江西、两广。以出于白土者为上品,红土次之,沙土最下。其浙料有元子、紫料、天青各种。

3、清唐英于乾隆八年成《陶冶图说》,对于青料的产地及拣选也有详述:“瓷器青花、霁青大釉,悉借青料。出浙江绍兴、金华二府所属诸山。采者入山得料,于溪流漂去浮土。其色黑黄,大而圆者为上青,名顶圆子。携至镇,埋窑地三日。取出重淘洗之,始出售。其江西、广东诸山产者,色薄不耐火,止可画粗器”。

4、“青料拣选,有料户专司其事。黑绿润泽、光色全者为上选。仿古霁青、青花细器用之。虽黑绿,而欠润泽,只供粗瓷。至光色全无者,一切选弃”。

元明清三代是中国瓷器继宋代以后的又一个发展高峰,青花、釉里红,还有各色的彩瓷等,都是先前所没有的名贵品种,代表了元明清三代瓷器的高度工艺水平。

“青花”是指用钻料在瓷胎上绘画,然后上透明釉,在高温下一次烧成,呈现蓝色花纹的釉下彩瓷器。青花瓷特点是素雅、蓝白相间。与此前的各种瓷器相比较,青花瓷器的优点十分明显:

(1)青花的着色力强,发色浓,成色稳定,窑内气氛对它影响小,烧成范围较宽;

(2)青花为釉下彩,纹饰永不褪色;

(3)青花原料是含钻的天然矿物,我国云南、浙江、江西等地都出产,也可进口,也可用国产料;

(4)青花白地蓝花,明净素雅,具有类似中国传统水墨画的效果;

(5)青花具有实用美观的特点,深受国内外人士的喜爱。

正是因为青花瓷具有上述这些优点,它一出现便以旺盛的生命力迅速发展起来,其他一些传统的装饰手法,如刻花、划花、印花之类的技法, 相继退居次要地位,而让位于青花。

元青花三顾茅庐罐

裴格瑟斯基金会藏

此罐将三国中三顾茅庐中的主人公,诸葛亮的高逸潇洒,刘备的求贤若渴,以及关、张二人的焦急烦躁都刻画得神乎其神。

如上图,罐腹的一侧,诸葛孔明头包软巾,身穿长袍,坐在苍松下的山石之上。头梳双髻的童子手捧书匧侍立一旁,左前方一双髻童子正倾身禀告。画面的另一侧,只见枝繁叶茂的垂柳,树下刘玄德头戴官帽,着长袍,躬身拜谒。而一旁的关羽和张飞,用窃窃私语状表现出他们内心的愤愤之情。

目前,美国波士顿博物馆藏有同此题材的青花带盖梅瓶,但画面上有所变化。除此外,至今尚未发现第二件元青花三顾茅庐图大罐,其青花色泽能像此罐,既有青翠艳丽的色泽,又在绘画功力上能够表现的如此精美绝伦。

青花瓷最早出现于何时一直是一个争论的问题。现在学界较多倾向于青花瓷出现于唐代的说法。虽唐三彩中的蓝彩是用钻呈色的,但唐三彩属陶器,还不能看作青花瓷。20世纪70年代,考古工作者在扬州收集到一些唐代青花瓷枕碎片,证实唐代已有青花瓷器制作,但不知道在何处烧造。2006年3月,有媒体报道说,考古人员在“巩义市黄冶村大片耕地和民宅下发现唐代青花瓷片和接近于青花的蓝彩白瓷”,认为该处极可能是唐代青花瓷的发源地。(见“唐青花瓷发 源地在河南巩义”,载《新民晚报》2006年3月14日)

与元青花相比,唐代青花还只是处于原始的阶段。“元青花”虽说已经成熟, 但尚未达到精湛地步,所用钻料主要是从波斯进口的“苏渤泥青”,又称“苏麻离青”(音译关系),色泽浓艳,釉面有黑色斑点称“铁锈斑”。国产的青花料含镒高, 含铁低,色调不如进口料浓艳,也没有黑色锈斑。元青花的釉不十分透明,釉色略偏蓝,故影响到青花光彩,青花色带灰暗调(因火候掌握未能恰到好处),不甚鲜艳,纹饰简单草率。

明宣德青花云龙纹大罐,“宣德年制” 四字楷书横款,高485厘米,估价6000万至8000万港元,成交价14亿港元。

2016年5月30日,在香港佳士得春拍“三十周年志庆拍卖:世纪珍藏”中,一件明宣德青花五爪云龙纹大罐以2200万港元起拍,14亿港元落槌。

此罐源自一个法国私人家族。该家族的一位成员于20世纪初在中国买下此罐,此后就在其家族中代代流传至今。现任藏家是一位瑞士籍女士,大罐曾是其外祖母MLegrand女士(1883-1978)的藏品。MLegrand女士来自巴黎北部,在巴黎度过了大半生,1926年时继承了此罐,后传于其子(现任藏家的舅父),而这件大罐曾被纪录于一张1981年的清单之中。1997年现任藏家的舅父过世后,由她继承了此罐,并将其置于宅邸穿堂作摆放杖之用,因而曾配有一层金属内里作保护。

此罐唇口、直颈、鼓腹、浅圈足,器内外施釉,圈足及底无釉,通体绘青花纹饰,口沿外侧绘云朵纹,肩部绘四兽面纹,中间书“宣德年制”楷书横款,腹部画一条五爪回龙游戏于云朵间,龙作回首状,睁眉瞠目,炬眼炯炯,张牙舞爪,刚劲有力,胫部绘一圈莲瓣纹,青花发色浓艳青翠,浓处有铁锈斑痕。

明清两代,青花瓷发展成为主流。明初永乐和宣德时期的青花瓷以其胎、釉精细,青色浓艳, 造型多样和纹饰优美而久负盛名,被称为我国青花瓷黄金时代。这一时期,青花瓷主要用郑和下西洋时从伊斯兰地区带回的“苏麻离青”,这种青花料含镒量 低,含铁量较高,烧成后,色彩像宝石蓝一样浓 艳,但含铁量高,青花部分出现黑疵斑点,此黑斑 无法模仿,属自然形成,与浓艳青蓝色相映成趣。 这黑疵斑点也成为这一时期用进口钻料烧造青花瓷的重要特征。

明代成化、弘治、正德时期,青花料进口和国产的杂用。青花瓷风格以胎薄 釉白而青色淡雅为特征,所用国产青料叫做“平等青”,含铁量少。正德时期还用 国产青料“石子青”,呈色浓中带灰,不如“平等青”那样淡雅,故正德青花有部分 是浓中带灰的色泽,与成化、弘治时期的有别。

明嘉靖以后,开始部分使用云南产的国产青料“珠明料”。嘉靖、隆庆和万历时期,将从西域进口的“回青料”和国产的“石子青”按一定比例配合使用,青花色 泽一反成化时期的浅淡和正德时期浓而带灰的色调,呈现一种蓝中微泛红紫的 浓重、鲜艳的色调(回青料中铁与钻比值低),既无黑铁斑,也无灰色调,又比“平 等青”显色浓艳,故嘉靖青花是明清青花中较佳者。

明世宗嘉靖帝在位时期青花瓷器是当时的最主要产品。嘉靖官窑瓷器烧造的数量十分巨大,据文献记载,朝廷征瓷量庞大,在四十五年的时间里景德镇烧造了近百万件瓷器,青花得到迅速发展,成为当时瓷器工艺的主流。

嘉靖窑是明代官窑中造型品种最为丰富的,几乎无物不有,风格趋于多样化。继承与创新兼而有之,形体设计实用与审美相结合。从宫中传世品看,大件器皿明显增多,胎体接痕明显,如:大龙缸、大盖罐、绣墩、大盘等,形体古朴厚重,气韵粗犷。

另外还有各类盘、碗、碟等生活用具,以及瓶、壶等陈设瓷,瓶的耳部多加上圆环能转动。也有精巧的文房用具如笔架、笔山、笔洗、印合、水丞、砚台等。仿青铜器式样有出戟尊、爵杯、鱼耳炉等。还有一些特殊器形,如方斗杯、方形多角盖罐、壁瓶等。最突出的是葫芦瓶的盛行,有四方、六方、八方、上圆下方(天圆地方)、瓜棱形等多种式样。

嘉靖青花纹饰题材十分广阔,装饰技巧高超,总体风格繁缛富丽,构图多层次,生活气息浓厚,形象严谨生动,特征鲜明。采用双勾勒平涂画法,笔划圆润,流利有神韵。常见有植物纹(四季花卉)、花鸟纹(喜雀、孔雀)、动物纹(龙、凤、羊、马、狮子)、人物纹(历史人物、风俗人物)。比较流行的是婴戏图和鱼藻图。

清代康熙时期,对青花瓷用的青料进行加工,并且在烧温技术上已有发展和提高,故青花呈宝石蓝色泽,极为鲜艳,蓝色透底,莹澈明亮,色泽比明代后期的美丽。

康熙青花层次分明,有“青花五彩”之誉,说明当时的工匠能成功地运用多种浓淡不同的青料,有意识地造成多种 不同深浅层次的色调,这在表现一些较为复杂的图案和人 物故事装饰时尤为重要,故康熙青花装饰有反映文人士大夫风尚的《竹林七贤》、《水浒》、《三国演义》等人物画的题材内容,青花色彩的浓淡变化表现出中国水墨画的“墨分五色”效果。

故宫博物院藏清康熙青花璎珞纹贲巴壶

1644年,清王朝定都北京。随着清初顺治时期社会经济和政治上的初步稳定,至康熙时社会生产力和人民生活都有了不同程度的恢复和发展。而康熙皇帝本人作为中国历史上在位时间最长的皇帝,他在潜心于汉文化的同时学习和引进了大量西方先进技术,各方面都取得了光辉的成就。

在瓷器的生产烧制方面,清政府首先于顺治二年宣布:“除辖直省匠籍,免征京班匠价。”废除了明代以来的匠籍制度。而后又于康熙二年实行“班匠价银,改入条鞭内征收。”这一系列制度的改革,在一定程度上减轻了农民和工匠在封建人身依附关系上的束缚,促进了陶瓷业的长足发展。但由于瓷器的主要产地江西,一直处在南明抗清活动最为频繁的地区,再加之康熙十三年(1674年)平三藩战争的影响,陶瓷生产受到了一定程度的破坏。直到康熙十九年(1680年)景德镇首先恢复了御器厂,陶瓷生产也逐渐走向正轨,而后又实行了将一定量宫廷官窑瓷放置于民窑里最好的位置中烧制,即所谓“官搭民烧”。这种烧制方式的实行,使得民窑烧造技艺有所发展。另一方面,民窑瓷器也同样的发挥着重要作用。康熙民窑瓷器以青花瓷为主,与官窑瓷器相比,虽然总体质量逊于官窑,但在艺术表现上,它不受形式上的约束,且勇于探索,大胆创造将实用与观赏融为一体,绽放着旺盛的生命力。官窑瓷器的烧造,虽有种种限制,但由于宫廷的财力和威信,优秀的工匠常被聚集起来,在文人士大夫的参与指导下,表现出他们对美的理想,创造出美的作品。正如《清史稿》卷五O五中记录的那样:“参股今之式,运从新意,备诸巧妙,于彩绘人物、山水、花鸟各极其胜,及成,其精美过于明代诸窑。”

故宫博物院藏清康熙青花稚鸡牡丹纹凤尾尊

康熙年间烧造的瓷器,品类之盛,数量之多,流传之广,蜚声海内外,可谓空前。

例如十七世纪末的德国国王奥古斯特·斯,特别喜爱中国瓷器,他曾买过约两万余件中国瓷器,并且亲自为这批瓷器编号入库。这还不够,他立志要效仿中国烧制瓷器,因为烧制瓷器需要特殊的土,当时德国还没有这种土,他便下令四处寻找,并参与设计瓷器样本。功夫不负有心人,最终烧制成功了。现在非常有名的德国麦森瓷器就是这位喜爱中国瓷器的德国国土领导研制的。这位外国国王尤其偏好康熙青花瓷,他曾经用他军队中的一个兵团向奥地利国土交换了一组清代康熙青花瓷器。这组瓷器,至今仍保留在德国;它们包括两个大罐,两个瓶和一个尊。这里借用瓷器鉴赏家耿宝昌的话来形容它们“我曾见过这些文物,它们确实非常精美。”

故宫博物院藏清康熙青花山水人物纹盖罐

这时瓷器的生产,正如前文所述,仍以青花瓷为主,艺术成就达到了一定的高度,此点亦可从古代文献中找出依据。例如:“硬彩、清花均以康熙为极轨”,(节录自《饮流斋说瓷》中的“说彩色第四”一节)。清代人陈浏在其著作《陶雅》一书中称:“雍(正)、乾(隆)两朝之青花,盖远不逮康(熙)窑。然则,青花一类,康(熙)青虽不及明(代)青浓美者,亦可独步本朝矣。”对于这段话,我们可以按照《中国陶瓷史》中的观点理解,那就是:从浓美角度讲,康熙青花是否一定不如所有的明代各朝青花,还可以再研究,但康熙青花却可以“独步本朝”。因此,康熙时期的青花瓷器,在我国的陶瓷发展史上有着极其重要的历史地位,它以胎釉精纯,发色青翠,造型多样,纹饰优美而久负盛名,这是清代历朝青花瓷器都无法与之相比的。正是如此,自清朝末年便掀起了一次又一次的崇尚康熙青花瓷的浪潮。

故宫博物院藏清康熙元年青花双龙戏珠纹三足香炉

雍正、乾隆时期的青花则不如康熙时期的那样艳丽,雍正青花多为仿明代和嘉靖时期的作品,雍正青花器中以青花黄彩和青花金银彩为名贵。

铕元素。稀土元素中的镧(La)、铈(Ce)、钕(Nd)、铕(Eu)等元素可以用于青花瓷的发色。其中,铕元素是青花瓷中最常用的稀土元素之一,可以使青花瓷呈现出深蓝色的色调,所以好。青花瓷的发色注意事项有,青花瓷是采用高温还原焰烧制的,在烧造的过程中不能有氧气进入到窑内。

青花,修型手串,通过以下方式可以盘玩出油:

1,青花料,属于新疆和田特有的和田料,本身致密度普遍较好,便于盘玩出油,这是基础。

2,先戴棉质白手套,天天盘玩几次,坚持一个月以上,使玉体表面便于附着油脂。(和田玉出油,并不是玉神奇,自产油脂,而是粘附人体的油脂)。

3,然后,每天净手后,把玩三十分钟左右,渐渐的就出油了。

青花料画不上去用钴料填花纹画。先设计底稿花纹样式,一般是用传统花纹,把设计好的花纹用毛笔在烧好的花瓶素胎上勾墨线,用钴料青花颜料填花纹或直接画花纹,干后,上釉水烧制,完成。

青花瓷的衍生品种

青花瓷又可以被称为是白地青花瓷,常常被简称为青花,属于釉下彩瓷,是我国汉族陶瓷烧制工艺的珍品,为瓷器的主流品种之一,在国内外都非常有名。青花瓷在清朝康熙年间已经发展到了顶峰。

青花瓷的花纹是用含氧化钴的钴矿为原料,在陶瓷坯体上描绘纹饰,再罩上一层透明釉,经高温还原焰一次烧成。钴料烧成后呈蓝色,具有着色力强、发色鲜艳、烧成率高、呈色稳定的特点。

原始青花瓷于唐宋已见端倪,成熟的青花瓷则出现在元代景德镇的湖田窑。明代青花成为瓷器的主流。明宣德时发展到了顶峰。明清时期,还创烧了青花五彩,孔雀绿釉青花,豆青釉青花,青花红彩,黄地青花,哥釉青花等衍生品种。

状况发生的原因有以下,请对号入座~

情况一,水料画在未烧成坯体上,而未能上色的话。首先来检查一下坯体是否完全干燥,不干燥的坯体是无法涂上水料的。如果你用的是青花而未能涂上干燥坯体上,可以看看是否青花料里加入了过多的桃胶。一两青花配一勺桃胶即可,勺子约肯德基新地雪糕勺子大小。

情况二,新彩料画在烧成釉面上,而未能上色的话。首先来检查釉面上是否有未擦净的流质,像水啊,油啊,洗洁精啊可是大忌。如果釉面足够清洁的话,请检查画笔上是否有过多的油。用两手指从上到下顺一下笔刷,如果手指上油的分量没有流滴的话,还是比较适宜的。还有不要弄混调料用的樟脑油和洗笔用的松节油哦。

情况三,市面上购买的微波炉陶瓷颜料画在烧成釉面上,而未能上色的话。因为原理与情况二基本一致,除了参考情况二以外,还请考虑是否蘸取过多颜料,形成流。

情况四,矿物质颜料画在干燥坯体上而未能上色的话。请检查颜料是否兑过多的水,但是由于矿物质颜料画在坯体上马上未烧成之前是不会显现颜色的,就像涂了水,一般都是烧成以后才能显现哦。

分水时分为“五色。

青花顾名思义就是青色的花,也就是用染料在瓷器上画出青色的花,这种染料叫做青花料,主要成分就是钴。制作青花瓷时,分为四个步骤,分别是:成形、画青花、上釉、烧制。成形很好理解,就是用泥巴做成想要的样子,比如一个盘子。成型后等待晾干,接着就可以画青花了。

画青花首先是用铅笔描边,定大概的花型,也叫做打草稿,类似于我们在试卷上答题前先在草稿纸上打个草稿。

第二步就是参照样板画在坯上作画,样板画一般来说是必须的,这样可以做参考,不容易走偏,类似于我们答题的时候旁边有个标准答案,我们参照着标准答案来答题,基本不会答错。参照样板画并不死板,根据器型的不同,可以在样板画的基础上做适当修改。

第三步是修整,这是分水前的必备动作,我们不是神仙,画画时一定会出错,这时候发现错误的地方可以用刀刮掉,但分水后就刮不掉了。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liwu/4002935.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8-20
下一篇2023-08-20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