制玉领域最大的变化是制玉工具的进步。过去靠双脚不断地登踏制造动力,现在换成了电动马达,过去切磨工具一分钟转几百转,现在一分钟能上万转。手工制玉虽更温润但其费时费力是难以想象的。张广文先生在《玉器史话》中有一段记述,可见手工制玉的繁复。“玉器制造的工序极复杂,碾制一件玉器需要画样、锯料、做胚、做钿、磨光、刻款等主要工序。玉材硬度一般在七度左右,质地非常硬,普通金属刀具不能刻动,加工时需要用琢磨法碾制。一般是在一个桌凳上安上脚踏皮带传动装置,带动一个砣子旋转,砣子有大有小,依加工需要更换,最小的砣子仅有钉头大小,砣子上加水,再加着一种极硬的“解玉砂”在玉材需要加工的部位,旋转碾磨,因而加工速度极慢。一件玉器,不仅材料贵重,制造时所用工时也非常浩繁,特别是清代宫廷制玉,速度极慢,成本相当高。例如乾隆三十年七月苏州解办的青白玉大碗,高三寸五分,口百五寸八分。每件做胚用六七十工,打钻掏膛九十一工,做钿六十三工,光玉四十一工,镀刻年款四字做四工。由此而知清代制玉用工之一斑。
故宫博物院玉器馆有《制玉图》一套,约为清人所绘,共 12 副。制玉图风格写实,记录描绘出制玉的主要步骤。每图分上下两部分。上部描绘出制玉的手法,下部描绘出此手法所使用的工具。
第一幅“捣沙研浆图”。过去制玉的砣,本身的硬度不足以琢磨掉玉的一部分。它是靠着在砣与玉之间的沙,一点一点地磨掉玉石的某部分。琢玉用的沙是从天然纱中中淘出的,分红纱、黑沙、黄沙,黑沙硬度最高,可以达到 8-9 度。捣沙、研浆是琢磨用的沙加工到要求的粗细程度。把捣制研好的沙,放到器皿中沉淀,沉淀过程中,粗细自然分层。
第二幅“开玉图”。把大块的玉石分解,要用类似于锯的工具。过去多用竹板弯成弓形,又称弓子。图中画的更象锯。开玉的弓弦是铁丝制成的,几根铁丝拧成麻花股。开玉时在弦上加解玉沙,并不断加水,慢慢把玉材“磨”开。
第三幅“扎砣图”琢磨玉的轮子叫“砣”,扎砣的主要作用相当于“切”。把玉材切开,或切掉部分。大材要用大弓,小材用小弓,更小的或部分的就用扎砣。
第四幅“冲砣图”。冲砣是粗磨,相当于做胚。
第五幅“磨砣图”。相对冲砣来说是进一步加工,在胚的基础上磨出细节。
第六幅“掏堂图”。掏堂即掏膛儿。如鼻烟壶、瓶、碗、笔筒、杯等玉器,都要掏膛儿要在玉器上先钻出一个眼,然后用特别的砣一点一点地把内部的玉磨掉。
第七幅“上花图”。在磨好的器物上,琢磨出各种花纹。从图中可以看到,上花用的砣,更小,种类也更多。
第八幅“打钻图”。打钻是用一个管状的磨具,在玉器上钻出圆圈状的沟槽。钻到一定深度,把中心的圆柱打掉,即可掏膛儿。图中还有个细节,即在横杆上挂了一个重物,以增加向下的压力,提高工作效率。
第九幅“绣花图”。即做透雕、镂空。
第十幅“打眼图”。在玉器上磨出一个眼儿。
第十一幅“木跎图”。木跎是磨光的砣,一般是用葫芦瓤作的。
第十二幅“皮砣图”。皮砣是牛皮制成的,是玉器的最后工序抛光上亮用的。
制玉的机器很象现在车床。前面是转动的砣,右边有一个盛水的盆,收集从玉器上流下来的水和沙,所以这个车床样的机器也叫“水凳”。现在的制玉工具非常先进,能制作出非常精细的花样。现在琢磨玉器只在磨的时候不断加水,再不用加沙了,因为沙已经跟砣合二而一了。
古代想要做成一件金缕玉衣,那是相当的废时废力。
先科普一下金缕玉衣是怎么来的。金缕玉衣最早出现在西周晚期。不过那时候还没有金缕玉衣这一说,只有人的面部会被玉给掩盖。
比如在西周晚期的虢国墓地发现了一种缀玉面饰,这种缀玉面饰,就是将做成眉、眼、鼻、口形状的玉石片,按一定形状排列,缀饰在织物上,于殓葬时覆盖在死者面部。
到了战国时期,缀玉面饰已成为一种颇为流行的丧葬礼俗,皇帝与贵族死后,都要用玉覆面做陪葬。缀玉面饰算是玉衣的雏形了。
缀玉面饰
真正的玉衣出现在汉武帝时期,为什么出现在这个时期了?
张骞出使西域之后,西域各国的和田玉开始运往内地,玉衣的制作材料也就多了,于是就有一套完整的玉衣,包括头罩、上身、袖子、手套、裤筒和鞋子六部分组成。玉衣从此成为汉代皇帝和皇亲国戚专用的殓服。比如下面这套陈列在徐州博物馆展厅的金缕玉衣。
这件玉衣用了4248片玉片,穿缀的金丝重近1600克,是目前国内出土玉衣中年代最早、玉片最多、玉质最好、工艺最精美的一件。
玉衣大多都由上等和田白玉制成,玉片有正方形、长方形、三角形、半圆形、月牙形等形状,最大的鞋底片近9平方厘米,最小的手套片不到1平方厘米,有的厚度还不到1毫米。
从遥远的新疆运来玉料,再对每块玉片钻孔和磨光,编缀玉片还需许多特制的金丝,制成一套“金缕玉衣”所费的人力物力十分惊人。但对永生的狂热追求,导致古代丧葬用玉高度发达。那么古人是如何制造出一套金缕玉衣的?
金缕玉衣最主要的组成部分就是它身上的玉和金线了,在科技不发达的古代,治玉工具主要是砣具,而金线制作起来也很麻烦。
在故宫博物院玉器馆有一套《制玉图》,是清光绪十七年李澄渊所绘,可以看到古人制玉的过程。
一、捣沙和研浆
主要是弄出硬度比较高的沙石,以备随后琢磨玉器之用。
二、开玉
还没雕琢的玉料叫做“玉璞”。图中玉工正在用钢丝锯子削除玉石外表的石质部分。由于钢丝硬度往往低于玉石,因此,在剖开过程中,必须不断添加解玉沙。
三、切玉(扎碢)
扎碢,即是利用碢具解玉成方块或方条,图中玉工将剖开的玉石进一步解成毛坯。
四、冲碢
图中厚厚的钢圈,称“冲碢”。通过冲碢,玉工将上一步得到的毛坯的棱角磨去。
五、磨碢
磨碢,是用来磨细玉料的表面。与薄而锐利的扎碢不同的是,磨碢厚一些,约06~09公分。
六、掏堂
掏堂,便是挖空容器的内部。
七 上花
上花是用小型的轧碢,又称丁子,在玉器表面雕琢花纹。不同形式的轧碢会留下不同的花纹。
八、打钻
打钻的工具主要是弯弓和轧杆,轧杆底端镶有金钢钻。图中玉工坐在桌子的一端,用左手握着玉器,抵在轧杆下端佣金钢钻的下面,右手来回拉动弯弓,弯弓会带动轧杆一来一回的旋转,杆尖所嵌的金刚钻就可以把玉钻出一个圆洞了。
战国至西汉的玉工,便十分擅于利用钻圆洞的技法,营造线条回旋转折处流利饱满的效果。
九、透花
透花,就是用搜弓制作镂空花纹。
十、打眼
打眼主要用于小见而又有固定形状的玉器。
木碢是磨光的碢,一般是用葫芦瓤作的。把已雕琢好了的玉器再次磨光。
皮碢是牛皮制成的,是玉器的最后工序抛光上亮用。
古人制玉的技法,在比拟任何古代手工技艺可说是难度最高的。这种技艺自五十年代失传后,曾经是一种无法再恢复的绝代技艺。
看完这么高难度的制玉的技法,我们在看看金线的制作。金缕玉衣上的金线算是非常的粗长,其实这种金线确实是黄金打造,只是它并非是实心的,而是内部包裹着粗线外面以金箔缠绕做到。
古代贵族人衣服上的金线
据《隋书》记载,隋初波斯国曾献金线锦袍,而巧匠何稠仿织了一件,其华丽更过于波斯所献原物。在唐代,织金技术得以进一步发展,唐玄宗曾得臣下所献两件金鸟锦袍,他与杨贵妃在华清池温泉浴罢,则各着其一。
金线的制法为:
(一)褙金:就是粘贴金箔。
(二)砑光:在野梨木板上用玛瑙石对纸金箔砑光。
(三)切箔:根据织物不同粗细的要求,将砑光后的金箔切成02至05毫米宽的片金线。
(四)捻金线的制作,是用本色或红、**蚕丝作芯线,在其上涂粘合料,将片金线旋绕于芯线的外表即成。
放大镜下的金线
一件金缕玉衣的制作可以说是非常的麻烦。而古代皇帝们为了能永远地活下去,无所不用其极,寻找长生不老药、喝强身健体的甘露、吃金枪不倒丹丸等。而这些帝王在尝试各种“长生”未果之后,便退而求其次的把“长生”的欲望寄托在了死后的裹尸衣上,于是乎,把时间浪费在金缕玉衣的上。
玉沙的解释 (1)白沙。 南朝 梁 沉约 《弥陀佛铭》:“瀢沱玉沙,乍来乍往;玲珑宝树,因 风韵 响。” 唐 韦述 《 奉和 圣制送张说上集贤 学士 赐宴》:“云散明金阙,池开照玉沙。” 宋 杨 万里 《新晴西园散步》诗:“池水 初生 盖玉沙,雨馀碧草卧堤斜。” (2) 比喻 雪花。 宋 苏轼 《小饮 清虚 堂示王定国》诗:“天风淅淅飞玉沙,诏恩归沐休早衙。” 宋 范成大 《次韵陈仲思经属西峰观雪》:“起望天南陲,玉沙满 长风 。” (3)指星斗,亦以喻棋子。 唐 王建 《夜看美人宫棋》诗:“巡拾玉沙天汉晓,犹残织女两三星。” 清 刘献廷 《洞庭秋月》诗:“纤云不动金波浮,玉沙万里开 清秋 。” 词语分解 玉的解释 玉 ù 石头的一种,质细而坚硬,有 光泽 ,略透明,可 雕琢 成工艺品:玉石。玉器。玉玺(君主的玉印)。抛砖引玉。 金玉良言 。玉不琢,不成器。 美,尊贵的,敬辞:玉泉。玉液(美酒)。玉言。玉姿。玉照(敬称 别人 的 沙的解释 沙 ā 非常 细碎的石粒:沙子。沙石。风沙。沙尘。 沙砾 (沙和碎石块)。沙漠。沙丘。沙滩。沙洲( 江河 里由泥沙淤积成的陆地)。沙暴。沙浴。沙疗。沙鸥(文学上指 栖息 岸边沙地的鸥一类的水鸟)。 像沙的 东西 :沙糖。
简单的说,古代玉雕使用人工旋车,上面用的砣子或者钻筒+解玉砂进行雕刻
早期旋车是一人踩一人雕,两人配合后来就有了自己踩自己雕的,单独操作
楼上给的资料不错
复杂的说,有一套叫《玉石传奇》的纪录片,可以去看看,一般视频网站应该有,在cctv记录频道播放过,可以去找找另外就是一些关于出土文物的片子,里面间或夹杂部分古代玉雕的常识,还有各种介绍古代玉雕书籍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