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一:蒙古包骂人是什么意思 呵呵,有重度骂人的意思
问题二:蒙古包象征着什么 蒙古包的形状是圆满和完整的象征。
蒙古包的形状在某一方面受到了佛教文化的影响。蒙古族往往以八宝为蒙古包的象征,且把八宝视为平安吉祥的象征。
1.蒙古包的乌尼是宝伞,也叫“华盖”。蒙古包的乌尼插到套瑙后呈打开的伞形。而伞是佛教仪仗器具,象征遮蔽魔障,守护佛法。“虽然宝伞的大小不一,但构造相同。用黄白色或各种颜色的绸缎装饰伞圈,顺圈边用几柞宽的黄白色或各色的绸缎全盘下垂做伞罩。佛经说举过宝伞或看过宝伞的众生会增寿增福”⑩。宝伞象征着尊贵、高尚和权威。
2.蒙古包的门像金鱼的嘴,门扇像金鱼的眼睛。吉祥八宝中的金鱼是用金子做成的阴阳双鱼,叫做阴阳鱼或吉祥金鱼。蒙古族的文化意识中金鱼被视为有预知灾害的慧眼,是安宁吉祥的象征。
3.蒙古包的前后顶盖像莲花的叶片。吉祥八宝之莲花,藏语叫“巴德玛”。生长于印度的白荷花。有着百瓣之称的白荷花既有雪白的颜色,又飘着清香,象征着纯洁。蒙古族的文化意识中自莲花被视为清廉、平安、吉祥的象征。
4.蒙古包的颜色为近似白海螺的颜色。吉祥八宝中的白海螺以右旋转,右旋的海螺寥若晨星,所以右旋的白海螺最显尊贵。“吹鸣白海螺会使上天喜悦,消除听者的罪孽”。海螺象征着神圣。因此,蒙古人视之为驱除愚昧、清除世间一切秽浊的象征。 ・.
5.蒙古包的形状似宝瓶。吉祥八宝中的宝瓶,藏语叫“奔巴”,球形,用金、银、铜之类制成的盛物之罐,内炼甘露及宝石,宝瓶象征真理。在蒙古族的文化意识中,宝瓶也被视为如愿以偿、圆满吉祥的象征。
6.蒙古包的毡墙也叫“胜嶂”、“旗帜”或“宝幢”。分吊幢和立幢两种。吊幢是指用五彩布缎一层层卷成环形缝制的筒状彩饰,吊挂在寺庙大殿内的屋顶和立柱之间触不到地面处。立幢是指刻有佛像和密乘的顶珠帽似的铜顶盖,下面有五彩布缎缝制的下垂彩饰。“寺院正门外的两边悬挂着一对几丈高的桅杆”。胜利幢是避邪除恶,一帆风顺的象征。蒙古族的文化意识中,把胜利幢视为战胜一切罪恶、带来永久幸福吉祥的象征。
7.蒙古包的套瑙所象征的是金轮。金轮也叫“法轮”。寺庙大殿内部或顶部放置的铜或金银轮。它象征着佛经、佛书。在佛教文化中没有比法轮更有力度的东西了。所以,金轮是镇压一切邪恶的象征。蒙古人也认为法轮是镇压敌人或邪恶、普度民众的象征。
龚8.蒙古包哈那交叉形成的网格很像吉祥结。吉祥结也叫。盘长”,象征着智慧和永恒。蒙古族文化意识中吉祥结是吉祥幸福象征。 蒙古族把吉祥八宝图用于蒙古包的器具和哈达上,也雕刻在石木上或绣于绸缎上,表达自己从善弃恶、平安吉祥的愿望。 总之,蒙古包的构造饱含着蒙古人的智慧,也是他们游牧生产生活经验的结晶,蒙古包的结构体现了游牧文化的深刻内涵。
问题三:网上经常看别人骂人说 蒙古包 是什么意思 蒙(M)古(G)包(B)。。。
问题四:蒙古包周围的小彩旗是啥意思 蒙古包周围常见的彩旗有两种:
一、彩色经藩。经藩就是印有经文的藩布经。这是因为藏族同胞虔诚地信奉藏传佛教,希望时刻都能朗读经文,但是历史上 的生活条件艰苦,必须辛苦的劳动才能维持生计,于是他们就造就了风转经,希望通过风吹动经藩,来代替他们诵读,帮助心灵升华。
二、三角彩旗。这是近些年出现很多的民俗游后,为了装饰蒙古包、增加欢乐气氛才增加的装饰用材料,没有特别的意义。而实际生活中的蒙古包也不用三角旗装饰。
问题五:蒙古包还叫啥名字有知道的吗请回答 蒙古包古代称作穹庐、“毡包”或“毡帐”。
据《黑鞑事略》记载:“穹庐有二样:燕京之制,用柳木为骨,正如南方罘思,可以卷舒,面前开门,上如伞骨,顶开一窍,谓之天窗,皆以毡为衣,马上可载。草地之制,以柳木组定成硬圈,径用毡挞定,不可卷舒,车上载行。”随着畜牧业经济的发展和牧民生活的改善,穹庐或毡帐逐渐被蒙古包代替。蒙古包呈圆形尖顶,顶上和四周以一至两层厚毡覆盖。普通蒙古包,顶高10-15尺,围墙长约50尺左右,包门朝南或东南开。包内四大结构为:哈那(即蒙古包围墙支架)、天窗(蒙语“套脑”)、椽子和门。蒙古包以哈那的多少区分大小,通常分为4个、6个、8个、10个和12个哈那。12个哈那的蒙古包,在草原是罕见的,面积可达600多平方米,远看如同一座城堡。过去几蒙古包十个如此大的蒙古包聚在一起,十分壮观。
蒙古包自匈奴时代起就已出现,一直沿用至今。蒙古包外观呈圆形,顶为圆锥形,围墙为圆柱形,四周侧壁分成数块,每块高160厘米左右,用条木编围砌盖;游牧区多为游动式。游动式又分为可拆卸和不可拆卸两种,十分方便,前者以牲畜驮运,后者以牛车运输。哈萨克、塔吉克等族牧民游牧时也居住蒙古包。
在辽阔的蒙古高原上,寒风呼啸,大地点缀着许多白色的帐篷,它们就是蒙古包。
蒙古包是许多蒙古人的日常居住地。多数蒙古人终年赶着他们的山羊、绵羊、牦牛、马和骆驼寻找新的牧场。蒙古包可以打点成行装,由几只骆驼运到落脚点,再起帐篷。
蒙古族传统民居。流行于内蒙古自治区等地牧区。一圆形天空,通烟气。包门小,朝南或朝东南。具有制做简便,便于搬运、耐御风寒,适牧等特点,多用在蒙古语中“家”、“屋”的意思。古时候称蒙古包为“穹庐”、“毡帐”或“毡房”等。
蒙古包搭好后,人们进行包内装饰。铺上厚厚的地毯,四周挂上镜框和招贴花。现在一些家具电器也进了蒙古包,生活十分舒畅欢乐。蒙古包的最大优点就是拆装容易,搬迁简便。架设时将“哈那”拉开便成圆形的围墙,拆卸时将哈那折叠合回体积便缩小,又能当牛板。一顶蒙古包只需要40峰骆驼或10辆双轮牛车就可以运走,20小时就能搭盖起来。
问题六:蒙古包前面立着滴杆子上有个叉子是啥意思蒙古 风俗 苏勒德
是这个吗
baikebaidu/VDNhdu
问题七:蒙古包的民俗意义 蒙古包(Mongolianyurts)是蒙古族牧民居住的一种房子。建造和搬迁都很方便,适于牧业生产和游牧生活。蒙古包呈圆形,有大有小,大者,可容纳600多人;小者可以容纳20个人。蒙古包的架设很简单,一般是搭建在水草适宜的地方,根据蒙古包的大小先画一个画圈,然后便可以开始按照圈的大小搭建。蒙古包看起来外形虽小,但包内使用面积却很大,而且室内空气流通,采光条件好,冬暖夏凉,不怕风吹雨打,非常适合于经常转场放牧民族居住和使用。蒙古包是对蒙古族牧民住房的称呼。“包”是“家”、“屋”的意思。
蒙古等民族传统的住房。古称穹庐,又称毡帐、帐幕、毡包等。蒙古语称格儿,满语为蒙古包或蒙古博。游牧民族为适应游牧生活而创造的这种居所,易于拆装,便于游牧。自匈奴时代起就已出现,一直沿用至今。蒙古包呈圆形,四周侧壁分成数块,每块高130~160厘米、长230厘米左右,用条木编成网状 ,几块连接,围成圆形 ,上盖伞骨状圆顶,与侧壁连接。帐顶及四壁覆盖或围以毛毡,用绳索固定。西南壁上留一木框,用以安装门板,帐顶留一圆形天窗,以便采光、通风,排放炊烟,夜间或风雨雪天覆以毡。蒙古包最小的直径为300多厘米,大的可容数百人。蒙古汗国时代可汗及诸王的帐幕可容2000人。蒙古包分固定式和游动式两种。半农半牧区多建固定式,周围砌土壁,上用苇草搭盖;游牧区多为游动式。游动式又分为可拆卸和不可拆卸两种,前者以牲畜驮运,后者以牛车或马车拉运。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蒙古族定居者增多,仅在游牧区尚保留蒙古包,即蒙古人所称的“格尔斯”。自从有蒙古族以来,人们就开始使用蒙古包。这已经有很长时间了。但究竟是何时开始使用的,无人知道确切的时间。蒙古包成为蒙古人的日常居所。大多数蒙古人是游牧部落,终年赶他们的山羊、绵羊、牦牛、马和骆驼寻找新的牧场。蒙古包可以打点成行装,由几头双峰骆驼驮着,运到下一个落脚点,再重新搭起账篷
在内蒙古,有许多的这样的厂商可以为您提供个性化的蒙古包制作,比如内蒙古比较有名气的内蒙古心意达蒙古包厂,它们不但在为蒙古居民提供着家居式的蒙古包,还在为中央电视台提供演出用蒙古包,在一个追求个性化的今天,这或许是一个不错的选择。
蒙古人用羊胃形容自己的毡包,因为十三世纪的蒙古包其形如此。蒙古包顶上圆中有尖,中间宽大 ,下面可以算作准圆这种形式特点,使草原上的沙暴和风雪,受到蒙古包的缓冲以后,会在它后面适当的距离,形成一个新月形的缓坡堆积下来。这是因为蒙古包没有菱角,光滑溜圆,呈流线型形状。包顶是拱形的,承受力最强(如桥梁之拱形)形成一个强固的整体。大风来了,承受巨大的反作用力。上面的沙子流走了,下面的沙子在后面堆积起来。搭盖坚固的蒙古包,可以经受冬春的十级大风。 蒙古民族一直自己制造蒙古包。蒙古高原有的是山林,木料不用发愁。剪下羊毛擀毡子,外面搭的东西就有了。剪下驼马鬃、尾,就可以搓成围绳和带子。所用的料全是因地制宜,就地取材。 蒙古包的各个组成部分都可以拆卸。哪个部件坏了、旧了,就可以把它换掉。蒙古包可以扩大,可以缩小。但是习惯上,蒙古人不喜欢缩小。儿子成家的时候,都要盖一座小巧的新包。以备今后生儿育女,扩大毡包。扩大毡包的时候,把套瑙换掉,增加乌尼、哈那就行了。蒙古包这种制作容易,修理简便的特点,使蒙古人使用它到现在。
永恒日晷
蒙古人通过对日出日落的长期观察,按着太阳照进蒙古包的日影来计算时间。蒙古人使用日晷大概很久。据学者考证,从匈奴时代开始,蒙古包就向着太阳升起的地方搭盖。计算时刻最标准的蒙古包应是四个哈那(十四个头)。六十根乌尼(门头>>
问题八:蒙古包的来源,以及蒙古包代表什么寓意?要交作业了,急急急 应该是起源于匈奴人的房屋叫穹庐或毡帐。据《史记・匈奴列传》记载匈奴人的先祖就居住 “北地”,穿皮革,披毡裘,住穹庐(毡帐)。后经以后的回鹘、柔然、突厥、鲜卑、契丹等多个民族传承、改造,最后形成了室韦(蒙古族祖先)的主要建筑形式,也更趋实用、舒适和美观。
蒙古包的包门开向东南,可避开强冷空气,也沿袭着以日出方向为吉祥的古老传统。帐内的中央部位安放火炉。火炉的东侧放着堆放炊具的碗橱,火炉上方的帐顶开有一个天窗。火炉西边铺着地毡,地毡上摆放矮腿的雕花木桌。包门的两侧悬挂着牧人的马鞭、弓箭、猎枪以及嚼辔之类的用具。帐内的西侧摆放着红漆彩绘木柜,木柜的北角上敬放着佛龛和佛像,佛像前供放着香炉及祭品。
大概简介:
吊脚楼为土家族人居住生活的场所,多依山就势而建,呈虎坐形,以“左青龙,右白虎,前朱雀,后玄武”为最佳屋场,后来讲究朝向,或坐西向东,或坐东向西。依山的吊角楼,在平地上用木柱撑起分上下两层,上层通风、干燥、防潮,是居室;下层是猪牛栏圈或用来堆放杂物。房屋规模一般人家为一栋4排扇3间屋或6排扇5间屋,中等人家5柱2骑、5柱4骑,大户人家则7柱4骑、四合天井大院。4排扇3间屋结构者,中间为堂屋,左右两边称为饶间,作居住、做饭之用。饶间以中柱为界分为两半,前面作火炕,后面作卧室。吊脚楼上有绕楼的曲廊,曲廊还配有栏杆。 从前的吊脚楼一般以茅草或杉树皮盖顶,也有用石板当盖顶的,现在,鄂西的吊脚楼多用泥瓦铺盖。吊脚楼的建造是土家人生活中的一件大事。第一步要备齐木料,土家人称“伐青山”,一般选椿树或紫树,椿、紫因谐音“春”、“子”而吉祥,意为春常到,子孙旺;第二步是加工大梁及柱料,称为“架大码”,在梁上还要画上八卦、太极图、荷花莲籽等图案;第三道工序叫“排扇”,即把加工好的梁柱接上榫头,排成木扇;第四步是“立屋坚柱”,主人选黄道吉日,请众乡邻帮忙,上梁前要祭梁,然后众人齐心协力将一排排木扇竖起,这时,鞭炮齐鸣,左邻右舍送礼物祝贺。立屋竖柱之后便是钉椽角、盖瓦、装板壁。富裕人家还要在屋顶上装饰向天飞檐,在廊洞下雕龙画凤,装饰阳台木栏。 土家人还在屋前屋后栽花种草,各种果树,但是,前不栽桑,后不种桃,因与“丧”、“逃”谐音,不吉利。 吊脚楼有很多好处,高悬地面既通风干燥,又能防毒蛇、野兽,楼板下还可放杂物。吊楼还有鲜明的民族特色,优雅的“丝檐”和宽绰的“走栏”使吊脚楼自成一格。这类吊脚楼比“栏干”较成功地摆脱了原始性,具有较高的文化层次,被称为巴楚文化的“活化石”。土家族爱群居,住吊脚楼。所建房屋多为木结构,小青瓦,花格窗,司檐悬空,木栏扶手,走马转角,古色古笆,院后有竹篁,青石板铺路,刨木板装屋,松明照亮,一家过着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田园宁静生活。
特点
最基本的特点是正屋建在实地上,厢房除一边靠在实地和正房相连,其余三边皆悬空,靠柱子支撑。吊脚楼有很多好处,高悬地面既通风干燥,又能防毒蛇、野兽,楼板下还可放杂物。
结构
依山的吊脚楼,在平地上用木柱撑起分上下两层,节约土地,造价较廉;上层通风、干燥、防潮,是居室;下层是猪牛栏圈或用来堆放杂物。房屋规模一般人家为一栋4排扇3间屋或6排扇5间屋,中等人家5柱2骑、5柱4骑,大户人家则7柱4骑、四合天井大院。4排扇3间屋结构者 ,中间为堂屋,左右两边称为饶间,作居住、做饭之用。饶间以中柱为界分为两半,前面作火炕,后面作卧室。吊脚楼上有绕楼的曲廊,曲廊还配有栏杆。
有的吊脚楼为三层建筑,除了屋顶盖瓦以外,上上下下全部用杉木建造。屋柱用大杉木凿眼,柱与柱之间用大小不一的杉木斜穿直套连在一起,尽管不用一个铁钉也十分坚固。房子四周还有吊楼,楼檐翘角上翻如展翼欲飞。房子四壁用杉木板开槽密镶,讲究的里里外外都涂上桐油又干净又亮堂。
底层不宜住人,是用来饲养家禽,放置农具和重物的。
第二层是饮食起居的地方,内设卧室,外人一般都不入内。卧室的外面是堂屋,那里设有火塘,一家人就围着火塘吃饭,这里宽敞方便。由于有窗,所以明亮,光线充足通风也好,家人多在此做手工活和休息,也是接待客人的地方。堂屋的另一侧有一道与其相连的宽宽的走廊,廊外设有半人高的栏杆,内有一大排长凳,家人常居于此休息,节日期间妈妈也是在此打扮女儿。
第三层透风干燥,十分宽敞,除作居室外,还隔出小间用作储粮和存物。
形式
吊脚楼的形式多种多样,其类型有以下几种:
单吊式,这是最普遍的一种形式,有人称之为"一头吊"或"钥匙头"。它的特点是,只正屋一边的厢房伸出悬空,下面用木柱相撑。
双吊式,又称为"双头吊"或"撮箕口",它是单吊式的发展,即在正房的两头皆有吊出的厢房。单吊式和双吊式并不以地域的不同而形成,主要看经济条件和家庭需要而定,单吊式和双吊式常常共处一地。
四合水式,这种形式的吊脚楼又是在双吊式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它的特点是,将正屋两头厢房吊脚楼部分的上部连成一体,形成一个四合院。两厢房的楼下即为大门,这种四合院进大门后还必须上几步石阶,才能进到正屋。
二屋吊式,这种形式是在单吊和双吊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即在一般吊脚楼上再加一层。单吊双吊均适用。平地起吊式,这种形式的吊脚楼也是在单吊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单吊、双吊皆有。它的主要特征是,建在平坝中,按地形本不需要吊脚,却偏偏将厢房抬起,用木柱支撑。支撑用木柱所落地面和正屋地面平齐,使厢房高于正屋。
原因有:
1、结构简单:蒙古包的结构非常简单,由一个折叠式的木架和一块圆形的毡布或帆布组成,没有墙体和地基,因此不需要大量的建筑材料。
2、材料易得:蒙古包所需的材料主要是木材和毛毡或帆布,这些材料在草原地区非常常见,易于采集和加工。
3、拆装方便:蒙古包的结构非常简单,可以迅速拆卸和搭建,适合于需要经常迁移的游牧民族使用,在拆装过程中不会损坏材料。
朋友,不管是蒙包料,还是全博料,还是开窗料,能否出手镯,不是只和大小有关系。
当然比一个圈口还小的原石,肯定出不了手镯。
比手镯圈口大,或大很多,也不能保证能出手镯。
因为翡翠的内裂仅从表皮看不出来,再大的原石,如果里面裂多,一样出不了手镯。
退一步说,蒙包料,你即使博出手镯,又有什么意义呢?
不是说是翡翠手镯就值钱的,品相差的,几十元一条,带在手上,和石头无二。
个人建议,仅供参考。
适合蒙古高原的自然环境
蒙古人用羊胃形容自己的毡包,因为十三世纪的蒙古包其形如此。蒙古包顶上圆中有尖,中间宽大浑圆,下面可以算作"准圆"这种形式特点,使草原上的沙暴和风雪,受到蒙古包的缓冲以后,会在它后面适当的距离,形成一个新月形的缓坡堆积下来。这是因为蒙古包没有菱角,光滑溜圆,呈流线型形状。包顶是拱形的,承受力最强(如桥梁之拱形)形成一个强固的整体。大风来了,承受巨大的反作用力。上面的沙子流走了,下面的沙子在后面堆积起来。搭盖坚固的蒙古包,可以经受冬春的十级大风。
蒙古包还能经得住草原上的大雨,这归功于它的形态构造。雨季蒙古包的架木要相对搭得“陡”一些,再把顶毡盖上,雨雪很难侵入。包顶又是圆的,雨水只能从顶毡上顺着流走。但是,雨天蒙古包的压力会增加,而且蒙古包承受二千---三千斤的压力,是很寻常的事。蒙古包能承受这么大的压力,是因为蒙古人很懂得力学知识,架木制造的十分科学,把压力都分担了。
蒙古地方自古奇寒,然而蒙古人世世代代居住蒙古包,没听说一个冻坏的。因为其一,包内有火,牛羊的粪就是最好的燃料。其二,冬天毡包外面加厚,里面又绑毡子一层,隔风性能较好。其三,还可以在包内盘暖炕,加上皮褥皮被怎么会冷呢?
蒙古包冬暖夏凉。因为它系球体,通体发白,有较好的反光作用。其背面还可以开风窗,还可把围毡边撩起来。
适应游牧生活
蒙古族是游牧民族,从事游牧生产,蒙古包的应运而生,给千万里长距离的自由迁徙带来了极大的方便。
(1)搭盖迅速 : 搭盖蒙古包,什么季节,什么地方都行。只要地面平整一些,周围水草好就行。蒙古包因为是一种组合式的房屋,各个部件都是单独的,一个女人都可以搭起来。到一个新的地方,把它从车上或骆驼乘上卸下来,等人生着火熬好茶的时间,一座蒙古包就搭起来了。
(2)拆卸容易 : 拆卸蒙古包,比搭盖还容易几倍。围绳、带子都是活叩,很容易解开。带子一解开,毡子和架木就自动分离。哈那、乌尼、套瑙都是分根分片的,三下五除二就可以拆卸开并折叠起来。紧急情况下,一个人很快能卸完。
(3)装载方便 : 蒙古包的架木--哈那、乌尼、套瑙、门、都是分开的。外面覆盖的顶毡、围毡都是单个的,任何一件,一个女人都可以举起来放在车上。蒙古包用骆驼驮运,用车装载,都特别适合。千百年来已经形成固定程式,想也不想就装载完了。
(4)搬迁轻便 : 除了套瑙以外,架木全用轻木头做成,以便搬迁是轻便易行。蒙古包自古以来就是为游牧经济服务的,除了必要的生活用品,没有多余的东西。如果是有钱人家,就把东西放在轿车里,去什么地方都很方便。一般的人家,有两三峰骆驼或两三辆勒勒车就行了。
放牧也好,打仗也好,都是连家一起走的。所以蒙古语有一个习惯的说法,把"家园"称为---格日特日格(家车)。
修造方便
蒙古民族一直自己制造蒙古包。蒙古高原有的是山林,木料不用发愁。剪下羊毛擀毡子,外面搭的东西就有了。剪下驼马鬃、尾,就可以搓成围绳和带子。所用的料全是因地制宜,就地取材。
蒙古包的各个组成部分都可以拆卸。哪个部件坏了、旧了,就可以把它换掉。蒙古包可以扩大,可以缩小。但是习惯上,蒙古人不喜欢缩小。儿子成家的时候,都要盖一座小巧的新包。以备今后生儿育女,扩大毡包。扩大毡包的时候,把套瑙换掉,增加乌尼、哈那就行了。蒙古包这种制作容易,修理简便的特点,使蒙古人使用它到现在。
蒙古包主要由架木、苫毡、绳带三大部分组成。制作不用泥水土坯砖瓦,原料非木即毛,可谓建筑史上的奇观,游牧民族的一大贡献。
1.蒙古包的架木: 蒙古包的架木包括套瑙、乌尼、哈那、门槛。
(1) 套瑙
蒙古包的套瑙分联结式和插椽式两种。要求木质要好,一般用檀木或榆木制作。两种套瑙的区别在于:联结式套瑙的横木是分开的,插椽式套瑙不分。联结式套瑙有三个圈,外面的圈上有许多伸出的小木条,用来连接乌尼。这种套瑙和乌尼是连在一起的。因为能一分为二,骆驼运起来十分方便。
(2) 乌尼
乌尼通译为椽子,是蒙古包的肩,上联套瑙,下接哈纳。其长短大小粗细要整齐划一,木质要求一样,长短由套瑙来决定,其数量,也要随套瑙改变。这样蒙古包才能肩齐,能圆。 乌尼为细长的木棍,椭圆或圆形。上端要插入或联结套瑙,头一定要光滑稍弯曲,否则造出的毡包容易偏斜倾倒。下端有绳扣,以便于哈那头套在一起。粗细以哈那决定,一般卡在哈那头的丫性叉子中,上端正好平齐为准。乌尼一般由松木或红柳木制作。
(3) 哈那
哈那承套瑙、乌尼,定毡包大小,最少有四个,数量多少由套瑙大小决定。 哈那有三个神奇的特性:
其一,是它的伸缩性。高低大小可以相对调节,不像套瑙、乌尼那样尺寸固定。一般习惯上说多少个头、多少个皮钉的哈那,不说几尺几寸。皮钉一般有十个皮钉,十一个皮钉等等(指一个哈那)。皮钉越多,哈那竖起来越高,往长拉的可能性越小;皮钉越少,哈那竖起来越低,往长拉的可能性越大。头一般有十四、十五、十六个不等。增加一个头,网眼就要增加,同时哈那的宽度就要加大。这一特点,给扩大或缩小蒙古包提供了可能性。做哈那的时候,是把长短粗细相同的柳棍,以等距离互相交叉排列起来,形成许多平行四边形的小网眼,在交叉点用皮钉(以驼皮最好)钉住。这样蒙古包可大可小、可高可矮。蒙古包要高建的话,哈那的网眼就窄,包的直径就小;要矮建的话,哈那的网眼就宽,包的直径就大。雨季要搭得高一些,风季要搭得低一些。蒙古人四季游牧,不用为选蒙古包的地基犯愁,这样的房子是无论如何不能比拟的。由于哈那这一特性,决定了它装卸、运载、搭盖都很方便。
其二,是巨大的支撑力。哈那交叉出来的丫形支口,在上面承接乌尼的叫头,在下面接触地面的叫腿,两旁与别的哈那绑口叫口。哈那头均匀地承受了乌尼传来的重力以后,通过每一个网眼分散和均摊下来,传到哈那腿上。这就是为什么指头粗的柳棍,能承受二三千斤压力的奥妙所在了。
其三,是外形美观。哈那的木头用红柳,轻而不折,打眼不裂,受潮不走形,粗细一样,高矮相等,网眼大小一致。这样做成的毡包不仅符合力学要求,外形也匀称美观。
哈那的弯度要特别注意掌握。一般都有专门的工具,头要向里弯,面要向外凸出,腿要向里撇,上半不比下半部要挺拔正直一些。这样才能稳定乌尼,使包形浑圆,便于用三道围绳箍住。
(4)门
哈那立起来以后,把网眼大小调节好,哈那的高度就是门框的高度。门由框定。因此蒙古包的门不能太高,人得弯着腰进。毡门要吊在外面。
(5)支柱
蒙古包上了八个哈那要顶支柱。蒙古包太大了,重量增加,大风天会使套瑙的一部分弯曲。连接式套瑙多遇这种情况。八---十个哈纳的蒙古包要用四根柱子。蒙古包里,都有一个圈围火撑的木头框,在其四角打洞,用来插放柱脚。柱子的另一头,支在套瑙上加绑的木头上。柱子有圆、方、六面体、八面体等。柱子上的花纹有龙、凤、水、云多种图案。王爷一般才能用龙纹。
2.苫毡的裁制:
由顶毡、顶棚、围毡、外罩、毡门、毡门头、毡墙根、毡幕等组成。
(1)顶毡
顶毡是蒙古包的顶饰,素来被看重。顶毡是正方形的,四角都要缀带子,它有调节空气新旧、包中冷暖、光线强弱的作用。顶毡的大小,以正方形对角线的长度决定。裁剪时,以套瑙横木的中间为起点,向两边一乍一乍地来量,四边要用驼梢毛捻的线缭住,四边和四角纳出各种花纹,或是用马鬃马尾绳两根并住缝在四条边上,四个角上钉上带子。
(2)顶棚
顶棚是蒙古包顶上苫盖乌尼的部分。每半个像个扇形,一般由三到四层毡子组成。里层叫其布格或其日布格。以套瑙的正中心到哈那头(半个横木加乌尼)的距离为半径,画出来的毡片为顶棚的襟,以半个横木画出来的部分为顶棚的领,把中间相当于套瑙了么大的一个圆挖去,顶棚就剪出来了。剪领的时候,忌讳把乌尼头露出来。苫毡的制作讲究看吉日。裁剪的时候,都分前后两片,衔接的地方不是正好对齐的,必须错开来剪。这样才能防止雨水、风、尘土灌进去。里层苫毡子在哈那和乌尼脚相交的地方必须要包起来,这样外面的毡子就不会那么吃紧,同时也使蒙古包的外观保持不变。
顶棚裁好后,外面一层周边要镶边和压边。襟要镶四指宽、领要镶三指宽。两片相接的直线部分也要镶边。这样做,可以把毡边固定结实,同时看起来也比较美观。
(3)围毡
围绕哈那的那部分毡子叫围毡。一般的蒙古包有四个围毡。里外三层,里层的围毡叫哈那布其,围毡呈长方形。
裁缝围毡的时候,比哈纳要高出一乍。围毡的领部要留抽口,穿带子。围毡的两腿上也有绳子。围毡外边露出来的部分要镶边和压条。东北围毡和东横木相接的地方用压条。有压条的围毡要压在没压条的围毡上面。围毡的襟没压条,也不镶边。
(4)外罩
外罩用蒙古语叫胡勒图日格,是顶棚上披苫的部分,它是蒙古包的装饰品,也是等级的象征。
裁缝胡勒图日格的时候 ,其领正好和套瑙的外圈一般大。胡勒图日格的腿有四个,和乌尼的腿平齐。外罩的襟多缀带子。它的领和襟都要镶边。有云纹、莲花、吉祥图案,刺绣的非常美丽。胡勒图日格的起源很早,从前一般的人家都有,后来才变成贵族喇嘛的专利。
(5)门
门,原指毡门,用三、四层毡子纳成。长宽用门框的外面来计量。四边纳双边,有各种花纹。普通门多白色,蓝边,也有红边。上边吊在门头上。门头和顶棚之间的空隙要用一条毡子堵住,有三个舌(凸出的三个毡条),也要镶边和纳花纹。
3.制作带子和围绳:
蒙古包的带子、围绳、压绳、捆绳、坠绳的作用是:保持蒙古包的形状,防止哈那向外炸开,使顶棚、围毡不致下滑,在风中掀起来。总之,对保持蒙古包的稳固坚定和延长寿命都有很大的关系。
(1)围绳 围绳是围捆哈那的绳子,用马鬃马尾制成。分内围绳和外围绳。把马鬃马尾搓成六细股,三股左三股右搓成绳子,再用二、四、六根并排起来缝成扁的。这种围绳的好处是能吃上劲,不伸缩。内围绳是蒙古包立架时,在赤裸的哈那外面中部捆围的一根毛绳。哈那的压力很大,内围绳的质量一定要特别结实。内围绳一旦断裂或没有捆紧,哈那就会向外撑出来,套瑙下陷,蒙古包就有倒塌的危险。外围绳捆在围毡外面,分上、中、下三根。围绳的颜色有的搭配得很好,搓出来是花的。外围绳不仅能防止哈那鼓出来,还能防止围毡下滑。
(2)压绳 压绳也叫带子,分内压绳和外压绳。立架木的时候,把赤裸的乌尼横捆一圈的绳子叫压绳。内压绳蒙古包内有四或六根,也用马鬃马尾搓成,较细。这些压绳和乌尼压绳一样粗细,防止套瑙下陷或上翘,是蒙古包顶保持原来的形状。
外压绳分为普通八条压绳、网络带子和外罩带子三种。普通压绳比内压绳要粗,外压绳用在苫毡的外面。前面四根,后面四根。网络带子和普通压绳不同,套在顶棚上,从包四周流苏一样垂下来。尤其是顶棚襟边的制作更为精致,垂下来缝压在围毡上。外罩带子是有外罩的蒙古包才有的。有外罩的毡包不用其它外压绳,外罩本身就起了包顶压绳的作用。外罩与其说是苫毡,不如说成是压绳更准确。外罩脚上、领上钉的带子,将顶棚的襟、锅捆压得更妥贴,大风吹不起来。
(3)捆绳和坠绳
捆绳是把相邻两片哈纳的口绑在一起,使其变成一个整体的细绳,用骆驼膝盖上的毛和马鬃马尾搓成。坠绳是套瑙最高点拉下的绳子。蒙古人对这根带子分外看重,用公驼和公马的膝毛或鬃尾搓成。大风起时把坠绳拉紧,可以防止大风灌进来把毡房吹走。
4.哈雅布琪:
哈雅布琪,是围绕围毡转一圈将其底部压紧进行封闭的部分。春、夏、秋三季主要由芨芨草(枯枝)、小芦苇、木头,冬天用毡子做成的。暖季的哈雅布琪是卷成一个圆棒形的,无风天折起来放好,有风时围上。冬天用的哈雅布琪是用几层毡子摞起来做的,上面纳有花纹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