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龙山文化的黑陶有什么特点?

山东龙山文化的黑陶有什么特点?,第1张

龙山黑陶,是继仰韶文化彩陶之后的优秀品种,古老的传统制陶技艺。是距今4千多年前中国新石器时代晚期的一种文化。它以黑色陶器为其特征,所以称之为“黑陶文化”。因1928年首次发现于山东省济南市章丘区龙山街道的城子崖,所以又称“龙山文化”。

黑陶工艺主要利用陶轮轮制的方法。它不以装饰取胜,而是以造型见长。黑陶在烧制时采用了封窑烟熏的渗炭方法,器表呈现出深黑色光泽。它表面磨光,朴素无华,纹饰仅有少数弦纹、划纹或镂孔。黑、薄、光、纽为黑陶的四大特点。其中有一种薄胎黑陶,漆黑乌亮,薄如蛋壳,称蛋壳陶,代表看这一类型陶器的杰出成就。

黑陶的造型千姿百态,以复杂造型为主,简单者较少,但都端庄优美,质感细腻润泽,光泽沉着典雅,具有一种如珍珠般的柔雅沉静之美,欣赏价值极高。常见器型有碗、盆、罐、瓮、豆、单耳杯和鼎等。

新一代龙山黑陶在烧制工艺上,是根据当地泥质特点和古代制作方法研究产生的。具有实用、巧妙、节约的优点。在成型制作上,主要有可塑法和注浆法两大工艺流程。

可塑法有选料、球磨、压滤、真空炼泥、陈腐、拉坯、干燥、修坯、压光、刻制、磨光、干燥、烧制等17道工序,它主要用于瓶、器等型状变化大和比较不规则的制品生产。先将精制的可塑泥块放到成型机上拉坯成型,当干燥到一定程度时,再将坯体放到成型机上修坯、压光,坯体含水为8—12%时,进行刻制,随后磨光,待含水率再降至一定程度,即可装窑烧制。

注浆法有选料、配料、选型、翻模、注浆、干燥、脱模、修坯、压光、烧制等14道工序,它主要用于圆雕、浮雕类异形制品的生产,比可塑法工艺流程短,是一种较先进的制作方法。

在烧制上,则重点采用传统技术与现代技术结合的循序升级渗炭法,使产品达到通体透黑,产品黑度越高,表面越亮,充分展现黑陶的特色。

由于选料考究,做工精细,不仅器物均有镂孔和纹饰,而且姿态万千、品种多样,纹饰与造型、色泽与形象和谐自然,具有高雅、简炼、明快等特点,给人以美的艺术享受。

这种技艺是在福建省南平市

建窑建盏烧制技艺,福建省南平市的地方传统技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建窑建盏烧制技艺工序繁杂,一般要经过选瓷矿、瓷矿粉碎、淘洗、配料、陈腐、练泥、揉泥、拉坯、修坯、素烧、上釉、装窑、焙烧等13道工序,最终形成一件建窑建盏。

2011年5月23日,建窑建盏烧制技艺经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三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项目编号Ⅷ-188。

城市也叫城市聚落,一般包括了住宅区、工业区和商业区并且具备行政管辖功能。城市的行政管辖功能可能涉及较其本身更广泛的区域,其中有居民区、街道、医院、学校、公共绿地、写字楼、商业卖场、广场、公园等公共设施。

城市是“城”与“市”的组合词。“城”主要是为了防卫,并且用城墙等围起来的地域。《管子·度地》说“内为之城,外为之廓”。

历史沿革

建窑建盏是我国古代黑釉瓷的巅峰之作,对建窑建盏烧制技艺的保护、传承与发展有着巨大的现实意义,它对认识我国悠久的历史文明,促进我国对外交流,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都有着无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建盏多是口大底小,有的形如漏斗;且多为圈足且圈足较浅,足根往往有修刀(俗称倒角),足底面稍外斜;少数为实足(主要为小圆碗类)。

——建窑建盏烧制技艺

  

  1、釉用原料:选矿,化验,试验,确定配方,原料冲洗,精选,破碎,石碾粉碎,配料加水,球磨加工,除铁,细度浓度测定。

  2、坯用原料:可塑性泥料,配料加水,球磨加工,除铁,抽真空,滤泥,练泥,陈腐。

  3、模具制作:旋母仔,制母模,翻母子,修整,晾干。

  4、注浆成型:固定母子,注浆(按坯品要求确定厚度),放浆,凉坯,下母,修坯,旋口,旋底,擦坯,凉干。

  5、手拉坯成型:杀泥,揉泥,拉坯,凉坯,拍花,旋坯,旋底修整。

  6、施釉:坯品烘干,入窑素烧(760~800摄氏度),出窑甩坯,浸釉(抺釉),二次素烧,施釉,烧成(1280摄氏度),分级,包装。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liwu/4146974.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8-21
下一篇2023-08-21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