帝王的玉玺上面都刻有什么

帝王的玉玺上面都刻有什么,第1张

从秦代以后,皇帝的印章专用名称为“玺”,又专以玉质,称为“玉玺”,共有六方,为“皇帝之玺”、“皇帝行玺”、“皇帝信玺”、“天子之玺”、“天子行玺”、“天子信玺”,在皇帝的印玺中,有一方玉玺不在这六方之内,这就是“传国玉玺”。“传国玉玺”又称“传国玺”,为秦以后历代帝王相传之印玺,乃奉秦始皇之命所镌。其方圆四寸,上纽交五龙,正面刻有李斯所书“受命于天,既寿永昌”八篆字,以作为“皇权神授、正统合法”之信物。嗣后,历代帝王皆以得此玺为符应,奉若奇珍,国之重器也。得之则象征其“受命于天”,失之则表现其“气数已尽”。凡登大位而无此玺者,则被讥为“白版皇帝”,显得底气不足而为世人所轻蔑。由此便促使欲谋大宝之辈你争我夺,致使该传国玉玺屡易其主,辗转于神州赤县凡二千余年。然终于销声匿迹,至今杳无踪影,辄令人扼腕叹息。

传国玺或传国玉玺,为中国古代皇帝的信物,史书记载传国玉玺乃蓝田玉雕成。 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灭六国统一中国後,秦始皇以一蓝田玉琢为传国玉玺,命李斯丞相在其上篆「受命於天,既寿永昌」八个虫鸟字,由玉工孙寿刻到上面。秦二世死後,由子婴把传世玉玺献给汉高祖刘邦,授之为「汉传国玉玺」。王莽篡权後,向孝元皇太后逼索玉玺,皇太后怒,把国玺狠狠砸在地上摔崩了一个角,王莽让人用黄金镶补,尽管手艺精巧,但宝玺终究留下缺角之痕。 东汉末年各路诸侯讨伐董卓时,率先攻入洛阳城的孙坚,在井中得一宫女之尸身上有一红色盒子,匣中之物正是传国玺。(见《吴志》)之後孙坚之子孙策将玉玺献与袁术以借兵马。孙策用此玺从袁术处换来三千兵将,从而奠定了孙吴霸业之基。袁术称帝失败後,玉玺归属曹操。之後玉玺经过魏、西晋、前赵、冉魏、东晋、宋、南齐、梁、北齐、周、隋,传到唐朝,至五代后梁、后唐时失去踪影。 即便真的玉玺失踪。。但是以后历朝都还是那八个字「受命於天,既寿永昌」

所谓的“传国玉玺”是一个专用名词,专指秦始皇嬴政称帝时用和氏璧雕刻的传国玉玺,所以只有一个,其方圆四寸,上纽交五龙,正面刻有李斯所书“受命于天,既寿永昌”八篆字,环刻“双龙戏珠图案”,以作为“皇权天授、正统合法”之信物。

传国玉玺:简称“传国玺”,是秦代丞相李斯奉始皇帝之命,用和氏璧镌刻而成,为中国历代正统皇帝的证凭。

秦始皇的玉玺上刻的:受命于天,既寿永昌。

附资料:

传国玺又称传国玉玺、传国宝,秦以后历代帝王相传的玉玺,为秦始皇所作,方圆四寸,上纽交五龙,正面刻李斯所写篆文“受命于天,既寿永昌”。传国玺贯穿中国历史长达1500多年,忽隐忽现,秦以后历代帝王争以得玺为符应。确为天下所共传宝,国之重器。

传国玉玺刻的是“受命于天,既寿永昌。

“康熙囗翰”

“康熙御笔之宝”

“戒之在得”

“七旬清健”

“受命于天,既寿永昌

玉玺从秦代以后,皇帝的印章专用名称为“玺”,又专以玉质,称为“玉玺”,共有六方,为“皇帝之玺”、“皇帝行玺”、“皇帝信玺”、“天子之玺”、“天子行玺”、“天子信玺”,在皇帝的印玺中,有一方玉玺不在这六方之内,这就是“传国玉玺”。“传国玉玺”又称“传国玺”,为秦以后历代帝王相传之印玺,乃奉秦始皇之命所镌。其方圆四寸,上纽交五龙,正面刻有李斯所书“受命于天,既寿永昌”八篆字,以作为“皇权神授、正统合法”之信物。嗣后,历代帝王皆以得此玺为符应,奉若奇珍,国之重器也。得之则象征其“受命于天”,失之则表现其“气数已尽”。凡登大位而无此玺者,则被讥为“白版皇帝”,显得底气不足而为世人所轻蔑。

李世民的玉玺上字体是篆体的。

该玉玺,黄玉材质。麒麟钮。麒麟裹挟着钱,蜷身伏云,为左侧面雕刻图。整个玺件呈八棱柱体。八棱柱体转动视图,为小梯形、大梯形相间隔,并为倒置相间隔。

该玉玺,高23公分,八边形体最宽处55公分,最短处5公分,内心是35公分的正方形。重量为150克。正方形中,篆刻着“李世民印”四个篆体字。为阳刻。

该玉玺,品相好。字体:疏朗,流畅,淳朴,厚实,婉转,富态,华贵,雄浑。

秦始皇叫人用蓝田玉刻"受命于天,既寿永昌"八个字。不是和氏壁,下落不明。秦始皇的玉玺汉朝时还在,所以司马迁记载不会错。西汉未年时王莽抢过玉玺然后自己创立新朝。在抢的时候还碰缺一个角后来补回去。到东汉光武帝又回来了。三国时给孙坚拿到了,后来被袁术抢了。后来袁术给曹操灭了。玉玺又回来。到了宋朝,被蒙古人灭了,玉玺就落到元朝手中。到了明朝时朱元章把蒙古人打跑了,元顺帝逃跑时把传国玉玺带走。现在不知所行踪。明清两朝的玉玺有很多,基本上一个皇帝就有一个。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liwu/4147135.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8-21
下一篇2023-08-21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