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起如意,这是我国自古以来已经流行了很长时间的一种传统工艺品。在历史上的如意,大多数都是以首、柄两个部分组成的,柄的部分多半是弯曲的拱形,形状一般都是灵芝的形状或是祥云的形状。由于追求美好生活,渴望幸福光明是人们的普遍心理,基于如意名称吉利,因此人们常借助如意之音,以求事事称心,万事如意,如意长期以来受到人们的喜爱。
最初,如意的原型是我们北方人称作“老头乐”,南方人称作“不求人”的日常用品——痒痒挠。随着魏晋南北朝时期玄学和佛教的盛行,在形制上保留着痒痒挠原始形态的如意,开始在魏晋名士和僧徒间广泛流传,如在江苏丹阳南齐景帝肖道生夫妇墓中出土的砖印壁画上就有如意的图像。又如唐著名画家阎立本所绘《列帝图》中的陈文帝,就身着南朝流行的隐逸高士之服,手玩如意,其如意“首”为山字形,呈孤形长柄,整个如意显得宽大。
及至唐代经济的发展和佛教的昌盛,如意的地位不断攀升,不仅是帝王、士大夫阶层显示威仪和权威的象征,如《潜确类书》载:“文宗(唐文宗李昂)延学士于内廷,命李训讲易时,方盛夏。上命取冰玉腰带,及避暑犀如意赐之。曰:‘如意与卿为谈柄’。”
而且更重要的是如意开始侧重表达佛教的教义,在装饰图案上以表现宗教主题为主,一跃成为了佛教的一种重要法器——法杖。关于此,在最初只是用作挠痒工具的“如意”,因何成为了佛教的重要法器一文中已经论述。
那么原本具有多种实用功能和宗教功能的如意,因何退化成为了只具备单一“祥瑞”功能的器物了呢
一、道教对如意的关注,引发了灵芝形如意的产生,为后代如意脱离宗教,发 挥单纯的吉祥功能奠定了重要基础
中国有三大宗教,佛教、儒教和道教。佛教作为外来宗教,在中国传播的过程中,不断吸收中国传统文化与宗教信仰,虽然有其攻奸辨难,但在长期的交流过程中,三教的关系是相互借鉴融合的。可以说,不管什么样的宗教,都要借大众喜闻乐见的美好事物来传播自己的教义,吸引自己的信徒,因此被佛教奉为法器的如意,也是道教宫观和斋蘸科仪坛场常用的法器之一。道教认为如意的造型有三点,首尾两点作灵芝形,中央一点作圆形,取三位一体之义,即一心尊三宝也。如道教宫观神灵造像中有天尊手捧如意像,斋蘸科仪中高功法师代天说教时,也手执如意。
由于道教对如意的关注,就引发了灵芝形如意的产生,如宋人所绘的《果老仙踪图》:仙翁坐于一蟠桃树下,有二位仙女侍立左右,其中一位仙女手执如意,旁边有竹林,白鹤在林中嬉戏,另有灵芝长于石缝之间,我们知道在我国民间民俗文化中,蟠桃、仙鹤、灵芝自古就是长寿的象征,鹿与禄谐音,而且图中仙女所持的如意与灵芝的形状极为相似。由于张果老是道教八仙人物之一,因此说灵芝形如意的产生是源于道教改造的结果。
灵芝作为一种稀少而又可以制药的菌科植物,常被称作“仙草”,在魏晋南北朝时期就已被道教赋予了极大的神异形,被看作是可以使人得道成仙,食之可与天地同在的妙物。如葛洪《抱朴子仙药》:“‘草芝’曰:凡此草芝,又有百二十种,皆阴干服之,则令人与天地相毕。”
而且灵芝还被历代的统治者所推崇,被看成是吉祥的象征物,是祥瑞之兆,甚至以灵芝标榜圣德,如《宋书符瑞志》载:“芝草,王者慈仁则生。食之令人度世。汉武帝元封二年,甘泉宫内产芝,九茎连叶。汉宣帝元康四年,金芝就茎,产于函德殿铜池内。汉明帝永平十七年春,芝生前殿宋从帝升明二年,宣城山中生紫芝一株,在所获以献。”
由于如意在形态上和灵芝极为相似——都是由柄、首两部分组成,而且如意本身也如同灵芝一样,具有丰富的内涵,因此在宋代社会上层人物的广泛推崇和社会上下崇拜灵芝之风的盛行下,使得如意与灵芝实体观念——健康长寿,吉祥的意念模式相结合,赋予了如意长寿、祥瑞的含义,使如意的发展开始偏向世俗化。如宋人所绘的《仙岩寿鹿图》:仙女执持如意,有一鹿相伴,可见,中国传统民俗文化中的“福、寿”观念也被纳入了如意的艺术造型。
可以说,灵芝形如意的产生为后代如意完全脱离宗教,发挥单纯的吉祥功能奠定了重要基础。
二、道教信仰与民俗信仰的相互关联,使得如意从宗教器物向普通民众生活靠拢,走向世俗化
在中国历史上,宋元金辽时期,是道教发展的高峰时期,出现了许多新道派,如北方,以全真道、太一道、真大道为代表,而南方,则以正一道、净明道为代表。随着道教信仰的极度繁盛和深入民间,进一步使得如意逐渐从宗教器物向普通民众生活靠拢,如明代的民俗绘画《天妃圣母碧霞元君众神像》就是最好的证明。
我们知道,天妃是道教神仙,而元君是道教对女仙、女神的尊称。由于在我国民间传统观念中,碧霞元君是被视为生育的女神,因此《天妃圣母碧霞元君众神像》表现出来的是民间对求子的期盼和愿望,可以说,不仅天妃和元君这两者都变成了民间俗神,而且《天妃圣母碧霞元君众神像》中的“如意”也具有了“如民众之意”、“满足民众意愿”的重要内涵,由此可见,如意的吉祥观念已深入民间。
此外,明代的如意实物也显示出了世俗化的发展趋势。根据资料记载,明代的如意多以名贵木材制成,雕有各种吉祥图案,比如明代的一柄檀香木如意:本身就是一枚大灵芝了,又在上面雕刻了九枚小如意。我们知道,在民俗观念中,九是一个吉祥数字,这源于《诗经小雅天保》:“如山如阜,如冈如陵,如川之方至,以莫不增如月之恒,如日之升。如南山之寿,不骞不崩。如松柏之茂,无不尔或承。”由于这“九如”代表了美好吉祥之愿,因此后代民间就有了九九(久久)如意之说。而数字九与灵芝图案的结合,又使得这柄如意具有了九如长寿的象征意义。
又如明代的一款白玉福禄寿的如意:上雕刻鹿、鹤等吉祥图案,如意不仅有首尾一大一小两个如意头,而且在柄的中部还另加了一个椭圆形如意头,因为有三头,故称“三镶如意”。道家认为,三镶如意“三位一体”,代表道教“一心尊三宝”或“道化三清”之意,因而这种新式如意特别受到道教的偏好,如道教宫观神灵造型中,灵宝天尊就常常手持如意,赋予其吉祥辟邪的含义。另外,这柄如意尾部还饰有一串**穗坠,由红色珍珠穿缀而成,坠子上部还编织有一小型盘长结,不但增加了如意的富贵性和整体的视觉美感,而且与三个如意头上所刻之吉祥图案构成一个整体,寓意福禄寿永延,极富民俗色彩。
总之,建立在祈吉愿望基础上的如意造型工艺较之以前,显示出了极大的进步性,不仅选材更加讲究——偏重珍贵木材和玉石,而是形制也变得更加复杂——从一首一柄式发展成了三镶如意,工艺更加精美,雕刻更加细腻精致,呈现出雅而不淡的特色。可以说,明代时期如意的世俗化特征为后代如意的发展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
三、清代吉祥文化的盛行,促使如意丧失了原有的各种功能,完全退化为了“祥瑞”的象征符号。
清代,在经历了清初尖锐的民族矛盾斗争和对反清武装斗争的镇压之后,清王朝的统治于清代中期才趋于稳定,显示出一派“太平盛世”的景象。统治者希望这种安定和谐、健康富贵的社会局面能不断延续,以巩固自身的统治地位,因此在清代中期,吉祥文化发展至高峰,忌讳不详事物,凡事都求吉祥如意,皇家行君臣之礼时也少不得以“吉祥”作为问候语。
由于宫廷吉祥文化的盛行,器物如意不管是从名称上还是寓意上,都迎合了清代中期人们普遍的求吉心理,因而获得了很大的发展。制造如意的各种珍贵材料进入宫廷,如意在材质上体现出多样化的特点。再加上清代工艺水平集前代之大成,达到巅峰,因此不论是在如意的材质、形制,还是雕琢图案等各个方面都将如意的“祥瑞”主题推向了极致。如清代的雕花玉如意,由新疆上品和田白玉制成,不加任何辅料,柄身光滑不加雕琢,但三个如意头上布满蝙蝠、玉磐等纹样,由于蝠与“福”同音,“磐”与“庆”同音,因此此柄如意寓意“福庆寿康”。又如清代的一柄“牡丹如意”,虽是木制,但遍涂金漆,富丽堂皇,宛若金制,如意柄为象形的牡丹花枝,三个如意头就是三朵怒放的牡丹花,无论从色泽还是造型来看,该柄如意充满了富贵之意。
当然了清代如意的装饰图案远不止这些,有的雕刻佛手、石榴和桃,用来寓意“三多”,即多寿、多子和多福的,也有雕刻八仙或暗八仙寓意吉祥喜庆的等等很多。
总之,清代如意装饰图案融合了我国艺术、宗教和民俗等多种文化要素,将如意的“祥瑞”主题充分表现了出来。
结语
现如今,如意不仅被陈列于博物馆供人观赏,还为文化交流、收藏玩耍、弘扬中华历史文化做出了贡献。如1999年澳门回归时,全球华人将一柄历时8个月完成的、制作精美、雕有凤鸣朝阳、双龙护珠、寓意深刻的巨型玉如意“中华如意”作为礼物赠送给澳门特区政府,可见,如意在现代生活中也被赋予了祖国统一和民族团结的深刻含义。
总之,随着历史的发展,如意虽然在形制、材质和功能等各方面都发生了深刻的演变,但是,如意艺术作为是我国特有的一种民俗文化,在中国传统文化有着其独特的价值和地位。
如意最早用于器物名。梵语“阿那律”的意译。古之爪杖。用骨、角、竹、木、玉、石、铜、铁等制成,长三尺许,前端作手指形。脊背有痒,手所不到,用以搔抓,可如人意,因而得名。或作指划和防身用。又,和尚宣讲佛经时,也持如意,记经文于上,以备遗忘。
什么叫如意?它的由来和用途是什么呢?
如意的形状像长柄钩,钩头扁如贝叶。明、清两代,取如意之名,表示吉祥如意,幸福来临,是供玩赏的吉利器物。
“如意”一词出于印度梵语“阿娜律”。最早的如意,柄端作手指之形,以示手所不能至,搔之可如意。也有柄端作“心”形的,用竹、骨、铜、玉制作。讲僧持之记文于上,以备遗忘。古有手持如意的菩萨像。我国古代有“搔杖”(如今叫痒痒挠),又有记事于上的“笏”(亦称“朝笏”、“手板”),如意则兼二者之用。
如意是何时从印度传到我国的,无据可考。《晋书·王敦传》记载:孙权曾得如意柄,“每酒后,辄味魏武帝乐府歌:‘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以如意打唾壶,壶边尽缺。”唐人段成式《酉阳杂俎》中有段故事:“梵僧不空,得总持门,能役百神,玄宗敬之。……又与罗公远同在便殿,罗时反手搔背,不空曰:‘借尊师如意。’殿上花石莹滑,遂激窣至其前,罗再三取之不得。上欲取之,不空曰:‘三郎勿起,此影耳。’因举手示罗如意。”唐代诗人李贺《始为奉礼忆昌谷山居》诗中有:“向壁悬如意,当帘阅角巾”之句。可见晋唐时代,我国已有如意,是用来搔痒的。
古代作为工艺美术品的如意,以清代为多,明代亦有但少见。康熙年间,如意成为皇宫里皇上、后妃之玩物,宝座旁、寝殿中均摆有如意,以示吉祥、顺心。如意的品类有珐琅如意、木嵌镶如意、天然木如意、金如意、玉如意、沉香如意等等。清代的皇帝、皇后用如意作为赏赐王公大臣之物;民国时代,如意成为贵重礼品,富有之家相互馈赠,祝愿称心如意。
您好
如意可以说是我国最为传统的吉祥物,经过了多年的流传发展,已经慢慢被人们大众所接受和认可,如意以其简单大方,线条流畅的特点,受到人们的广泛青睐,一般来说,如意通常是由祥云、灵芝等做成头部配以其他吉祥元素的造型,如意在古代的使用比较广泛,防身、指挥、装饰都有使用,在民间百姓甚至达官贵族心目中有着无法超越的地位。
如意,单是从名字上我们就可以看出,如意两字简单明了,表示着佩戴之人做什么事情都很顺利,万事如意,虽说很简单,但这是所有人内心最真切的愿望。
事业—如意之所以受到人们的广泛青睐,主要是由于佩戴如意,不单单是权利的象征,更重要的是她预示着做什么事情都可以如愿以偿,如意头呈灵芝或云形,寓意万一如意,好事连连!
学业—除了权利事业,如意线条简单流畅明了,饱满清新,学生佩戴,寓意学有所成、学业顺畅如意!
婚姻爱情—一般来说,雕刻大师在设计雕刻如意的时候,都是首尾相连的,反映到现实生活中,就像是婚姻里的两个人至始至终都相伴在一起,相爱的两个人佩戴如意寓意婚姻爱情甜甜蜜蜜、忠贞不渝,婚姻爱情自然也就事事如意。
生活—如意即是"如意",就是说拥有她是主人事事如意,把烦恼都抛之九霄云外,每天的生活开开心心,称心如意。
健康—如意在设计的时候,融入了很多吉祥元素,比如灵芝、祥云等等,这样的话就自然的给如意附上了吉祥驱邪的寓意!
希望回答可以帮助您
故宫展出160件套如意,如意在古代是何用途?
为迎接即将到来的辛丑年春节,故宫博物院将于2月10日至5月9日在神武门展厅举办“吉祥如意——故宫博物院典藏如意展”,展期3个月。
如意,又名“握君”“谈柄”,由古代搔杖演变而来,取材骨、角、竹、木等,因最初被做成长柄指爪状,用于搔挠解痒,尽如人意,故称“如意”。汉晋之际,如意被赋予更多文化涵义和功能,成为文人雅士交游、清谈、乐舞的助兴之物,其造型演变为云头式的首、弯折的颈部和扁平的柄。宋代之后,如意发展为室内陈设品。至明、清时期,以灵芝造型为主的如意被赋予吉祥驱邪的涵义,成为承载祈福禳灾美好愿望的贵重之物。如意在清代宫廷备受推崇,不但观赏性大幅提升,而且成为权力和财富的象征。每逢宫廷节庆、帝后寿诞、皇室婚庆等重要活动,大臣和皇亲国戚进呈宫中的礼品多以如意领先。帝后赏赐或赠与地方官员与外国使节的礼品,也常有如意出现。
故宫博物院藏有2000多柄明、清时期的如意,材质涵盖玉石、竹木、金属、牙骨、瓷等,从一个侧面反映出明、清工艺的盛况。本展览特从中遴选158件(套)予以展示,力求全面反映明、清时期如意的丰富材质、优美造型、精湛工艺和众多题材。
展览分为五个单元。第一单元“玉石如意”,包括芝草、贺寿、铭文、祥瑞等四类题材,突出玉石材质如意在清代如意制作中的主流地位。第二单元“竹木如意”,分为竹制、木制和木柄镶嵌等三类,展示明清时期用作文人雅士案头清玩如意的素雅韵致。第三单元“金属如意”,展示宫廷用如意的精湛工艺。第四单元“九九如意”,通过成套如意的集中展示,反映宫廷节庆与皇帝、皇后寿诞之际所用如意。第五单元“其他材质如意”,展示上述门类之外以牙骨、珊瑚、琥珀等珍稀材质以及大漆、玻璃、陶瓷等材料制作的精品如意。
紫禁城里过大年,吉祥如意两相欢。本展览旨在注重知识性和趣味性的基础上,呈现一柄柄精美的如意,期待观众朋友通过观赏富有吉祥含义的如意,深入了解我国传统的节庆文化,同时在浓郁的喜庆氛围中传递对新春佳节的美好祝福。
先说说我的了解,我记得如意在清朝时有被皇帝用来选皇时用过,如意代表的就是吉祥如意,一般是皇家用品,接下来是资料。
如意是什么?
“如意”是一种象征吉祥的传统工艺美术制品。其形状像长柄钩,钩头扁如贝叶。
如意的起源
资料来自于
“如意”一词出于印度梵语“阿娜律”,是自印度传入的佛具之一,柄端作“心”形的,用竹、骨、铜、玉制作,法师讲经时,常手持如意一柄,记经文于上,以备遗忘。陕西扶风法门寺地宫中曾出土一柄佛僧如意,银质鎏金,首为云头,柄为直柄。据故宫博物院资料,如意的起源与我们日常生活中俗称 “ 不求 ”的搔背工具有着密切的关系。最早的如意,柄端作手指之形,以示手所不能至,搔之可如意,故称如意,俗叫“不求人”。清《事物异名录》云:“如意者,古之爪杖也”。我国古代有“搔杖”(如今叫痒痒挠),又有记事于上的“笏”(亦称“朝笏”、“手板”),如意则兼二者之用。后来,其形态发生分化,一支保留实用功能,在民间流传;另一支强调吉祥含义,向纯粹陈设珍玩演化,有手持如意的菩萨像。
如意的中国发展史
魏晋南北朝时期,如意得到了普遍的使用,它在这期间非常走红,成为了帝王及达官贵人的手中之物。它与民间的一种“不求人”挠痒痒用的东西,在器型上相结合,实用性上除用它搔痒,还用它显示权杖的作用。最初原型结合如意的头部呈弯曲回头之状,被人赋予了“回头即如意”的吉祥寓意。“君子比德如玉”,玉如意的出现,将玉的坚润不渝美德与如意的吉祥寓意结合,成就了具有中国特色吉祥文化的如意器物。
从梁简文帝萧纲的诗中:“腕动苕花(苕华喻指美人)玉,衫随如意风”,可以推测出当时的玉如意有随身佩带之大小。清雅悠闲之时,文人雅士吟诗咏赋,和着“如意舞”利用它作为打节拍之物。到了明、清时期,它从实用品逐渐转向了一种艺术陈设品,供人们欣赏娱乐。如意头部呈弯曲回头之状基本不变,而柄端由直状变为小灵芝形、云朵形多种形状。头尾两相呼应,主体呈流线形,柄微曲,造型美观华丽。
古代作为工艺美术品的如意,以清代为多,明代亦有但少见。康熙年间,如意成为皇宫里皇上、后妃之玩物,宝座旁、寝殿中均摆有如意,以示吉祥、顺心。《清朝野史大观》卷一载: “如意,物名也,唐宋前已有之。”
如意的分类及应用
如意的品类有珐琅如意、木嵌镶如意、天然木如意、金如意、玉如意、沉香如意等等。清代的皇帝、皇后用如意作为赏赐王公大臣之物;在皇帝选妃时,若将如意交入一人手中,那就意味着她将成为皇后;民国时代,如意成为贵重礼品,富有之家相互馈赠,祝愿称心如意。
另外,又有种种如意图案,以喻吉祥之意,例如年年(鲶)如意、万(万年青)事(柿)如意、吉祥(大象)如意、平安(花瓶)如意、四艺(琴棋书画)如意、必(笔)定(锭)如意、四合(四个)如意等等,它们被古代的绘画、建筑、家具、服饰、玉器、瓷器、竹木牙雕广泛运用。
如意的艺术价值及影响
虽说如意出于各自不同的用途,但最初的如意无疑都是摹仿人的手形,这种创造的构思,也可以说是人的意志的外延。而手形如意演变成卷云形、灵芝形、心字形及团花形如意,是唐以后的事,并用金玉珠宝制作,不仅使其成为一种艺术品,而且还增加几分仙气与祥和的神韵。至清代,如意工艺达到了登峰造极的地步,它的功能也达到空前的高贵,凡值年节,王公大臣督抚,必进如意于朝,以取兆吉祥,故有 “椒戚都趋珠宝市,一时如意价连城”的诗句。现在北京的故宫、颐和园可欣赏到清代皇家的如意。在民间,大型如意为厅堂的一种陈设,小型如意成馈赠之物,以示吉祥的祝愿。常见材质有金、银、玉、角、牙、翡翠、珊瑚、铜、竹、木等。
中国传统吉祥物中有不少与年节相关,如意即为家喻户晓的吉祥物。
如意在古代又称“握君”,多呈 S形,形似北斗七星之状。魏晋南北朝时期,如意形制以柄首屈曲掌形为主流,唐代发展为柄扁平,柄尖弯折而成颈,柄首呈三瓣卷云形。明、清,如意发展到全盛时期,因其珍贵的材料和精巧的工艺而广受欢迎,以灵芝为造型主体的如意更被赋予了吉祥驱邪的含义,成为承载祈福避祸等美好愿望的贵重礼品。臣常进献如意以贺寿,臣亦以如意赏赐大臣,如意逐渐成为上流社会权力与财富的象征。但到了明末清初,如意更是以其特有的雅致,成为崇尚古风的文人墨客的居所玩赏物品。
如意最早是一种兵器,也可以说是痒痒挠,在远古时代,人们使用的兵器都比较简单,就是把一根棍子随便拿起来当武器,这根棍子有很多用处,比如可以当拐杖,还可以当痒痒挠,以及当武器,这看起来的确是如意,所以叫如意。
一直到战国时期,才演变成一种权力的象征,许多贵族手中都会拿着这种东西玩,这是一种身份的象征,当然还有一个作用,就是还能挠痒痒,就像挠在背上一样,这当然可以,当然可以。唐朝时,“如意”已变得较为流行,不仅贵族手中能拿来挠痒,一般人家也能用,其作用就是挠痒。在后来的朝代中,这种如意的材质也发生了变化,以前大多是木制的,但后来又出现了许多材质,其中有不少是玉制的,当然这些都不能说拿来当痒痒挠。
如意在风水中有它的用途,以宝物为质的如意能藏风聚气,改变一地风水环境。平凡的如意,可以改变一个人的家庭风水。古时,人们行路艰难,路途险峻,当时有赠人如意的习俗。现在有很多高僧都会手持如意的说法,因为佛教的信徒比较多,有些人认为如意是来自佛教。事实上并非如此,据《帝皇至道太清玉册·修真器用章》记载:“如意黄帝所制,以蚩尤为武器也。后来,成了骨朵,天真执之,以辟众魔”此处说如意最初是兵器,后人为了追求攻势,将如意做成了骨朵,因为如意最初是兵器,所以如意本身就有辟邪的作用!
最后,这样的如意有吉祥如意的意思,可以送朋友。包括皇宫里的妃子在内,也可以放置这样的如意,在享受和送人的同时,也表示吉祥如意。这种如意有这样的作用。
“如意”是供玩赏的吉利器物。玉如意始于魏晋,盛于明清。如意的形状像长柄钩,钩头扁如贝叶。明、清两代,取如意之名,表示吉祥如意,幸福来临。“如意”一词出于印度梵语“阿娜律”。最早的如意,柄端作手指之形,以示手所不能至,搔之可如意。也有柄端作心形的,用竹、骨、铜、玉制作。讲僧持之记文于柄端,以备遗忘。古时还有手持如意的菩萨像。我国古代有“搔杖”(如今叫痒痒挠),又有记事于上的“笏”(亦称“朝笏”、“手板”),如意则兼二者之用。
古代作为工艺美术品的如意,以清代为多,明代也有但少见。康熙年间,如意成为皇宫里皇上、后妃的玩物,宝座旁、寝殿中均摆有如意,以示吉祥、顺心。如意有多种品类,均极为精美。有珐琅如意、木嵌镶如意,天然木如意、金如意、玉如意、沉香如意等。如意多雕有龙纹,有的还在玉制的如意上嵌上由碧玺、松石、宝石所雕成的花卉,大多是桃果、灵芝、蝙蝠之类。这种如意上的蝙蝠寓意多福,桃寓长寿,是明清常见的祝颂图案。
清代创造出有首、中、尾的三镶、五镶形式的如意。其中有一种少见的如意,它是在玉如意的头上,先按图样琢出槽子,然后用五颜六色的宝石嵌进去,这种做法十分费工,故而难得。例如有这么一个如章头,在洁白如脂的整块玉石上,镶嵌着一对鹌鹑与一组成熟丰满的谷穗,颜色鲜艳,形象逼真。因“穗”与“岁”,“鹌”与“安”同音,这个如意就叫“岁岁平安如意”。清代的皇帝、皇后用如意作为赏赐王公大臣之物;民国时代,如意成为贵重礼品,富有之家相互馈赠,祝愿称心如意。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