钻戒指代小指什么义思?

钻戒指代小指什么义思?,第1张

国际上比较流行的戴法是:食指———想结婚,表示未婚;中指———已经在恋爱中;无名指———表示已经订婚或结婚;小指———表示独身。

至于右手,在传统上也有一个手指戴戒指时是有意义的,那就是无名指。据说戴在这里,表示具有修女的心性。

在古代,戒指在最初并不是作为装饰品用的,而是宫廷中的嫔妃们每月避忌君王“御幸”时的一种特殊标志, 故称为“戒指”。在今天,戒指已不仅是美化生活的装饰品,还成为了爱情的信物。国际上有一种约定成俗的戴法:

戒指决不戴在大拇指上,双手其他的各个手指都可以佩戴。

戒指戴在食指上,表示本人已有情人,想结婚而尚未结婚。

戒指戴在中指上,表示本人正在寻求对象或正处于热恋之中。

戒指戴在无名指上,表示本人已经订婚或已经结婚。

戒指戴在小指上,表示本人决心过独身生活,也就是表示本人终身不嫁或终身不娶。

  能力解说  记叙文阅读中经常考查到词义的理解,迅速准确地把握词语在特定语境中的含义是衡量阅读水平高低的重要标志之一。理解词义的关键是要把握它所处的具体语言环境,主要包括两方面:一是指对文章全局的整体把握(大语境);二是指具体的词语所处的上下文,即通常所说的语境(小语境),这两种语境同时起作用。词义理解要求同学们能联系文章的中心思想、作者感情以及上下文意等,准确地把握词语与文章整体之间的关系,从而准确理解词语在具体语段中的深层含义及其表达效果。

应对策略

一、考查内容

1把握词语的语境含义;2理解词语在文中的表达效果;3把握代词和具有临时指代作用的词语的含义;4理解蕴涵在词语中的作者的特殊感情。

二、解题策略

1.浏览全篇,把握主旨。文章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同学们要从宏观上把握全文,理清文章的层次,领会文章的要义,要利用题目、题干来弄明白作者的写作意图,揣摩命题者的考查意图。文章的语言材料,作者所用的每一个词语,都与全文的中心息息相关,把握文章主旨,才能深刻体味、理解词语的表达作用。

2词不离句,深入分析。每一个词语除其基本含义外,往往还有比喻义、引申义;从感情色彩来看,还有褒义贬义的区别,但一旦进入特定的语言环境当

中,它的意义就应该是确定的。因此,只有结合语境、认真推敲,同学们才能揣摩出词语的确切意义。

3指代意义,上下寻找。代词往往出现在它所指代的事物、人物之后,因此代词所指代的内容落实在本句中是找不到答案的。 要辨析代词的含义,就应该从代词的上下句入手,由近及远地从上句或下句中找到它指代的具体对象,从而理解它的指代含义。辨析那些非代词的指代含义,也应该利用上下文。一般说来,在指代词语的上下文中,都会有阐释这些词语的句子,找到了这些句子,才能明白指代词语的含义。

4修辞手法,表情达意。不同的修辞手法,其作用和表达效果也是不同的。比如运用比喻,是把抽象的事理具体化、形象化;运用排比,是为了增强气势,增强叙述的形象性和生动性以及讽刺意味;运用夸张是为了深刻、生动地揭示事物的本质,增强语言的感染力。同学们应结合具体情况来分析不同修辞手法中词语的不同意义及其作用。

5.掌握技巧,巧妙寻找。有些词语比较抽象,较难理解,所以作者往往会在提出之前对它们进行解释,

而这些解释往往就是我们所要寻找的问题答案,在文章常表现为同义互解(不同地方用不同形式反复表

达)、连义互解(语义上下连贯构成互解关系)等,这些阐释性的句子往往在抽象词语之后,因此同学们在解题时必须从下句中去找答案,由近及远地去寻找。

美文展示一

把挫折当成上坡路

□崔鹤同

他是一个不幸的孩子,17岁的妈妈生下了他一年后,他的生父便抛弃了他们。生活的艰辛使妈妈不得不再嫁,男孩却被继父当成“杂种”,在他14岁时,妈妈含泪带着他离开了那个恶棍。

7岁时,男孩拥有了一辆山地车。他用这对轮子在家乡的山路上来回碾压着苦涩的童年。五年级时他一举夺得校长跑冠军,又在州游泳比赛中夺得第4名和州少年组铁人三项赛冠军。这时,他已经懂得,为了生存,必须拼命。他开始疯狂地训练。15岁那年,一天下午,他在高速骑行中被一辆卡车撞飞,头缝了9针,大腿17针,膝盖骨错位,而他6天后就用指甲剪拆了线,借了辆自行车,歪着脖子上了赛场,并闯入三甲。几年后他又改写了1990年新墨西哥州自行车计时赛的纪录,并在参加世界青年自行车锦标赛时被选入国家队。

1993年美国职业冠军赛开出了高达百万美元的冠军奖金。在比赛中,他一路尖叫着,高呼着:“妈妈!我们再也用不着受穷了!”第一个冲刺过终点线,然后扑在妈妈怀里放声大哭。

就在他向着更加美好的未来飞驰疾进时,他25岁生日后不久,被确诊患了睾丸癌并已广泛扩散,遍布全身,虽及时做了手术,但医生告诉他妈妈,他治愈的概率只有3%。但令人不可思议的是,一年后,医生告诉他,他的肿瘤消失了!

一年后,他试着参赛,并准备参加1999年的环法赛。他开始在阿尔卑斯山和比利牛斯山中强化训练,为此他选择在大雨、闷热、云雾天气进行强化训练。在最艰苦的赛段“圣母山口”,他一举平了这个赛段的世界纪录。他有点不敢相信,立即回去重骑,结果又提高了47秒!他坚信胜券在握了!结果他以绝对优势摘取了当年的环法赛桂冠。他将奖杯高高举起时,禁不住泪流满面,跳下领奖台,与妻子和母亲紧紧拥抱。“他战胜了癌症!”美国沸腾了,这是美国人第一次取得环法赛的冠军。耐克公司派专机接他回国,纽约市长出席了招待会,华尔街请他去敲响交易所大钟,上百万市民夹道迎接这位民族英雄。

不错,他就是美国的兰斯·阿姆斯特朗。但事情远远没有结束!小伙子将这个神话一直延续了下去。

2005年7月,阿姆斯特朗史无前例地夺得了第七个环法冠军,他成了现实生活中的“超人”,他的传记《重返夕阳下》也成了畅销书。

人生又何尝不是一场比赛。不管你面临什么样的挑战,只要树立远大的目标,把挫折当成上坡路,坚定信念,矢志不渝,全力以赴,就一定能完成自己的比赛,到达辉煌之巅。

(选自《哲理·文摘版》2010年第7期,有删改)

阅读感悟

当命运的绳索无情地束缚了阿姆斯特朗灿烂的前程时,他选择的是把挫折当成上坡路,咬紧牙关与命运抗衡,最终创造了奇迹,成就了自己人生的辉煌。每个人的生活道路都不会一帆风顺,都会有这样或那样的曲折,但人们经常缺乏的是面对人生不幸

时的坚强,阿姆斯特朗的传奇经历或许会让我们思

考许多。

悦读悦练

1文章第二段中“苦涩”一词在文中的意思是什么?

2.结合语境,品读下面两个句子,说说黑体词语的表达效果。

(1)而他6天后就用指甲剪拆了线,借了辆自行车,歪着脖子上了赛场,并闯入三甲。

(2)他将奖杯高高举起时,禁不住泪流满面,跳下领奖台,与妻子和母亲紧紧拥抱。

1 代替某人或某事物。例如:“我不能出席会议,你可以代表我去。”“他们的意见不同,需要选出一位代表作出决定。”

1 代替某人或某事物。例如:“我不能出席会议,你可以代表我去。”“他们的意见不同,需要选出一位代表作出决定。”

3 指代某种意义或象征。例如:“这个标志是公司的代表,代表了公司的形象和品牌。”“我们应该学会尊重和爱护国家的代表——国旗和国歌。”

2 代理某项事务。例如:“他是我的律师,代表我处理法律事务。”“公司派他去代表公司参加国际会议。”

总之,“代表”这个词汇在汉语中非常常用,既可以作为动词,也可以作为名词使用。不同的场合和语境下,其含义和用法也有所不同。

3 代表某种意义或象征。例如:“这朵花代表着友谊和爱情。”“五星红旗代表着中华人民共和国。”

问题一:文言文语境义及推知义是什么意思? 1、联系上下文

词语大都有几个义项,孤立地看,这些义项都是抽象、概括的,在词典上能够查得到的。记住这些义项有必要,但远远不够,因为词语进入文章后,就立即与周围的词、句、段乃至篇发生联系并受到制约,这时词义就变抽象为具体,变多义为单义,只有根据词语出现的语境,联系上下文仔细分析,才能确定其含义。

2、借助固有含义

有的词语在特定语境中与固有含义相去甚远,但大多数词语,语境中的含义与固有含义还是密切相关的,通常既要结合上下文,又要借助固有含义,才能理解准确。

3、紧扣关键词句

对内涵丰富的词语,理解时要全面,对文中揭示其内涵的关键词语不可遗漏

4、分析修辞特点

有的词语用了修辞手法,如果仅就其字面意思来解释,与实际要表达的意思必然大相径庭。

5、明确指代内容

代词或具有指代作用的词和短语,在文中如果运用得当,可以使语言简洁流畅,避免重复拖沓,但对于读者来说,有的指代内容,并非一目了然,须将代词的指代内容确定后才能理解文意。能否确认代词在文中指代的内容,取决于对词与词、句与句及上下文是否透彻的理解。通过理解上下文,再由近及远地捕捉相关信息,经过分析、归纳来推断才能确定指代义。指代义确定以后,可代人原文检验一下,看看是否符合上下文的意思,如果符合,就是正确以上讲了准确理解文中词语含义的几种方法。

在解题时,几者并不是孤立的,通常综合运用才能得出正确答案

问题二:多数语境什么意思 高语境:传媒学概念。美国学者霍尔曾提出了高语境传播与低语境传播。高语境传播(HC)的指的是,在传播时绝大部分信息或存于物质语境中,或内化在个人身上,极少存在于编码清晰的被传递的讯息中;低语境(LC)正好相反。东方社会很多都是“高语境”社会,例如:中国、日本。在剧烈变化的社会中,人们面对的往往直接就是信息的内容本身,很好涉及社会背景和说话人背景,就导致了传播内容的复杂和多变。在低语境文化中,语言传达了大多数信息,语境和参与者方面只包含极少的信息。每次他们和别人交流的时候都需要详细的背景信息,这样才能达成比较好的交流效果。

1 文言文中的莫什么意思

莫 mò

副词义:

1、表示否定,相当于“不”。

莫相知。——唐·柳宗元《三戒》

莫敢过其门。——唐·柳宗元《童区寄传》

故莫能知。——宋·苏轼《石钟山记》

莫能得。——《史记·魏公子列传》

2、表示劝戒。不要;不可;不能。

慎莫留。——《玉台新咏·古诗为焦仲卿妻作》

莫愁前路无知己。——唐·高适《别董大》

莫用众人之议。——《资治通鉴》

代词义:

1、没有谁;没有什么(指处所或事物)。

莫能守。——《墨子·公输》

莫之许。——《三国志·诸葛亮传》

莫敢违。——《资治通鉴·唐纪》

莫不然。——明·刘基《郁离子·千里马篇》

名词义:

1、通“膜”。生物体内部的薄皮组织。

搦脑髓,爪荒莫。——《韩诗外传·卷十》

2、通“漠”。沙漠。

狄之广莫,于晋为都。——《国语·晋语》

3、通“幕”。幕府。

莫府省约文书籍事。——《史记·李将军列传》

4、通“瘼”。疾苦;病。

监观四方,求民之莫。——《诗·大雅·皇矣》

辞之怿矣,民之莫矣。——《诗·大雅·板》

动词义:

1、通“谟”。谟划。

秩秩大猷,圣人莫之。——《诗·小雅·巧言》

2、通“劘”。削。

而刀可以莫铁,则刃游间也。——《管子·制分》

3、通“慕”。思慕;向往。

君子之于天下也,无适也,无莫也。——《论语·里仁》

形容词义:

1、通“漠”。广漠。

广莫之野。——《庄子·逍遥游》

2、通“漠”。寂静。

田莫不见禽而后反。——《管子·小匡》

莫 mù

名词义:

1、会意字。甲骨文字形。从日从茻(mǎng)。太阳落在草丛中,表示傍晚天快黑了。是“暮”的本字。本义:日落时。

莫,日且冥也。——《说文》

莫,夜也。——《广雅》

不夙则莫。——《诗·齐风·东方未明》

谁夙知而莫成?——《诗·大雅·抑》

维莫之春。——《诗·周颂·臣工》

及莫又圣。——《礼记·文王世子》

旦莫日进食。——《战国策·齐策》

星辰莫同。——《书·洪范》

莫夜月明。——宋·苏轼《石钟山记》

莫春者。——《论语·先进》

2、通“幕”。如莫府:即幕府。

3、姓

2 文言文中的莫什么意思

,“莫”兼有代词和副词两种词性。

一、“莫”作代词 “莫”字本来就是一个否定性的无指代词,可以单独充当主语,有 指代人和事物的作用,表示“没有什么人”“没有什么物”“没有什么 事”等等。例: (1)莫我知也夫!(《论语?宪问》) (2)君仁,莫不仁;君义,莫不义。

(《孟子?离娄上》) (3)吾有老父,身死莫之养也。(《韩非子?五蠹》) (4)保民而王,莫之能御也。

(《孟子?梁惠王上》) (5)溥天之下,莫非王土。(《诗经?小雅?北山》) (6)三患莫至,身常无殃。

(《庄子?天地》) (7)人谁无过,过而能改,善莫大焉。(《左传?宣公二年》) 关于例(5)(6)的“莫”字前的先行词,朱振家先生认为: “‘莫’字与其先行词共同作主语, ‘莫’字指代其中的一部分。”

我们 不赞同这一观点。杨树达先生指出“莫”的先行词是“省去介字之状字用 名词”,因为“莫”的先行词并不作主语,而是作限定“莫”字所否定和 指代的范围的状语,为确解。

贾延利(1997年)以“群臣莫对”(《战国 策?楚策》)为证反对“莫”为代词,认为若“莫”为代词,则“莫”代指“群臣”,进而二者构成同位成分,但实际并不具备同位成分的条件。 因为同位成分可以省略,前后意思不变;且二者中间不能插入其他成分, 以此矛盾来反对“莫”的代词性。

借着杨树达先生的观点,我们很清楚的 看到,“莫”作代词,语法意义上的确包含“群臣”的指代义;但是语法 结构上,二者并未构成同位成分,因为“群臣”不作主语,而是充当 “莫”的状语,对其指代和否定的范围进行限制。需要强调的是“莫”作代词,同时具备指代和否定两种功能。

这就 可以解释何以“莫”具有使谓词后代词宾语前置的功能了。具体地说: “莫”的指代功能使其可以充当主语,而其否定功能又使“莫”作主语的 句子具有否定句的特点,因而代词宾语可以前置。

这就驳回了周生亚先生 认为“莫”只有作否定副词才能使谓词后代词宾语前置的观点(《“莫” 字词性质疑》中国语文,1964年第4期)。 二、“莫”作副词 “莫”作副词的用法由来已久,“莫”用作副词,金文中已有,崔永 东《两周金文虚词集释》中即举及其例,《国语》《诗经》《礼记》中亦 见之。

细分下来,又有否定副词、禁止副词以及表测度的疑问副词。如: (8)何斯违斯,莫敢或遑。

(《诗?召南?殷其靁》) (9)硕鼠硕鼠,无食我黍。三岁贯女,莫我肯顾。

(《诗?魏风? 硕鼠》) (10)人知其一,莫知其他。(《诗?小雅?小旻》) (11)早图之莫如尽灭之。

(《左传?哀公六年》) (12)德音莫违,及尔同死。(《诗?邶风?谷风》) (13)莫为盗!莫为杀人。

(《庄子?则阳》) (14)共去刚卯,莫以为佩;除刀钱,勿以为利。(《汉书?王莽 传》,中) (15)文,莫吾犹人也?(《论语?述而》) (16)阳不克,莫将积聚也?(《左传?昭公二十四年》) (17)莫朕无天分?(《汉将王陵变,敦煌变文集36页》) 以上例(8)~(11)“莫”表否定,用在动词前,同“不”。

例(12)~(13)“莫”分别用在“违”“为”的前面,表示禁止或劝阻, 同“勿”。例(14)“莫”与“勿”对举出现,更能说明其为否定副词。

例(15)~(17)中“莫”表测度的用法在先秦文献中并不多见,只有 零星用例。 三、关于“莫”作动词 “莫”为动词由韩学重先生提出,有两组文句为证: (18)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者,凡可以辟患者何不为也。

(《孟子? 告子上》) (19)民之憔悴于虐政未有甚于此时者也。(《孟子?公孙丑上》) (20)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死亦我所 恶,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辟也。

(《孟子?告子上》) (21)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使人之 所恶莫甚于死者,则凡可以辟患者何不为也。(《孟子?告子上》) 从字面上看,例(18)(19)“莫”与“未有”相对应,但实际上 不构成对应关系。

因为我们知道“未”字句中, “有……者”是古汉语 的一种固定结构,表示人或事物的存在,不能拆开。“未”是副词,对其 后的结构起否定作用。

同样,例(20)“有……者”用法与例(19)同。综上,我们可以得出以下结论: 1“莫”在古汉语中,最初作为否定性的无指代词,可以作主语, 表示“没有谁”“没有什么物”“没有什么事”之意。

2“莫”还可以作副词,表示否定、禁止或测度,作状语。 3“莫”的前面有时有先行词,但一般不作主语,而是作“莫”的 状语,限定“莫”的否定范围。

4“莫”不能作动词。 (杨 惠,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

3 文言文的莫是什么意思

莫,基本释义为没有,不,不要如莫名其妙,请莫见怪,莫如也表示揣测或反问,如莫非,莫不是另作姓

通假字,古同“暮”

莫 mò

(1) 表示否定,相当于“不” [not]

莫相知——唐· 柳宗元《三戒》

莫敢过其门——唐· 柳宗元《童区寄传》

故莫能知——宋· 苏轼《石钟山记》

莫能得——《史记·魏公子列传》

又如:莫得(没有);爱莫能助;一筹莫展;莫可奈何(犹言无可奈何);莫之奈何(对它们无可奈何);莫或(没有);莫奈何(无可奈何)

(2) 表示劝戒不要;不可;不能

莫愁前路无知己——唐· 高适《别董大》

莫用众人之议——《资治通鉴》

又如:闲人莫入;莫怪(不要怪罪);莫教(休教,别让);莫得(休得,不得);莫道(休说,不要说)

(3) 表示揣测或许;大约;莫非 如:莫不成(难道说);莫成(莫非,莫不是);莫是(莫非是;或许是);莫须(也许)

词性变化

◎ 莫 mò

〈名〉

(1) 通“膜”生物体内部的薄皮组织

搦脑髓,爪荒莫——《韩诗外传·卷十》

(2) 通“漠”沙漠 [desert]

狄之广莫,于 晋为都——《国语·晋语》

(3) 通“幕”幕府

莫府省约文书籍事——《史记·李将军列传》

(4) 通“瘼”疾苦,病

监观四方,求民之莫——《诗·大雅·皇矣》

辞之怿矣,民之莫矣——《诗·大雅·板》

◎ 莫 mò

〈动〉

(1) 通“谟”谟划

秩秩大猷,圣人莫之——《诗·小雅·巧言》

(2) 通“劘”削

而刀可以莫铁,则刃游闲也——《管子·制分》

(3) 通“慕”思慕,向往

君子之于天下也,无适也,无莫也——《论语·里仁》

(1) 通“漠”广漠

广莫之野——《庄子·逍遥游》

(2) 通“漠”寂静

田莫不见禽而后反——《管子·小匡》

4 初中文言文中莫的意思多义

莫:mò。

副词义:1、表示否定,相当于“不”。莫相知。

——唐·柳宗元《三戒》莫敢过其门。——唐·柳宗元《童区寄传》故莫能知。

——宋·苏轼《石钟山记》莫能得。——《史记·魏公子列传》2、表示劝戒。

不要;不可;不能。慎莫留。

莫相忘。——《玉台新咏·古诗为焦仲卿妻作》莫愁前路无知己。

——唐·高适《别董大》莫用众人之议。——《资治通鉴》3、表示揣测。

或许;大约;莫非。代词义:1、没有谁;没有什么(指处所或事物)。

莫能守。——《墨子·公输》莫之许。

——《三国志·诸葛亮传》莫敢违。——《资治通鉴·唐纪》莫不然。

——明·刘基《郁离子·千里马篇》名词义:1、通“膜”。生物体内部的薄皮组织。

搦脑髓,爪荒莫。——《韩诗外传·卷十》2、通“漠”。

沙漠。狄之广莫,于晋为都。

——《国语·晋语》3、通“幕”。幕府。

莫府省约文书7a64e59b9ee7ad9431333361316631籍事。——《史记·李将军列传》4、通“瘼”。

疾苦;病。监观四方,求民之莫。

——《诗·大雅·皇矣》辞之怿矣,民之莫矣。——《诗·大雅·板》动词义:1、通“谟”。

谟划。秩秩大猷,圣人莫之。

——《诗·小雅·巧言》2、通“劘”。削。

而刀可以莫铁,则刃游闲也。——《管子·制分》3、通“慕”。

思慕;向往。君子之于天下也,无适也,无莫也。

——《论语·里仁》形容词义:1、通“漠”。广漠。

广莫之野。——《庄子·逍遥游》2、通“漠”。

寂静。田莫不见禽而后反。

——《管子·小匡》莫:mù。名词义:1、会意字。

甲骨文字形。从日从茻(mǎng)。

太阳落在草丛中,表示傍晚天快黑了。是“暮”的本字。

本义:日落时。莫,日且冥也。

——《说文》莫,夜也。——《广雅》不夙则莫。

——《诗·齐风·东方未明》谁夙知而莫成?——《诗·大雅·抑》维莫之春。——《诗·周颂·臣工》及莫又圣。

——《礼记·文王世子》旦莫日进食。——《战国策·齐策》星辰莫同。

——《书·洪范》莫夜月明。——宋·苏轼《石钟山记》莫春者。

——《论语·先进》2、通“幕”。如:莫府(即幕府)。

3、姓。

5 古文中“莫”这个字的所有解释

莫 读音 mò

1 不要:~哭。

2 没有,无:~大。~非。~名其妙(亦作“莫明其妙”)。

3 不,不能:~如。~逆。~须有。~衷一是(不能得出一致的结论)。爱~能助。

4 古同“漠”,广大。

5 姓。

--------------------------------------------------------------------------------

莫 读音 mù

◎ 古同“暮”。

6 初中文言文中莫的意思多义

莫:mò。

副词义:

1、表示否定,相当于“不”。

莫相知。——唐·柳宗元《三戒》

莫敢过其门。——唐·柳宗元《童区寄传》

故莫能知。——宋·苏轼《石钟山记》

莫能得。——《史记·魏公子列传》

2、表示劝戒。不要;不可;不能。

慎莫留。莫相忘。——《玉台新咏·古诗为焦仲卿妻作》

莫愁前路无知己。——唐·高适《别董大》

莫用众人之议。——《资治通鉴》

3、表示揣测。或许;大约;莫非。

代词义:

1、没有谁;没有什么(指处所或事物)。

莫能守。——《墨子·公输》

莫之许。——《三国志·诸葛亮传》

莫敢违。——《资治通鉴·唐纪》

莫不然。——明·刘基《郁离子·千里马篇》

名词义:

1、通“膜”。生物体内部的薄皮组织。

搦脑髓,爪荒莫。——《韩诗外传·卷十》

2、通“漠”。沙漠。

狄之广莫,于晋为都。——《国语·晋语》

3、通“幕”。幕府。

莫府省约文书籍事。——《史记·李将军列传》

4、通“瘼”。疾苦;病。

监观四方,求民之莫。——《诗·大雅·皇矣》

辞之怿矣,民之莫矣。——《诗·大雅·板》

动词义:

1、通“谟”。谟划。

秩秩大猷,圣人莫之。——《诗·小雅·巧言》

2、通“劘”。削。

而刀可以莫铁,则刃游闲也。——《管子·制分》

3、通“慕”。思慕;向往。

君子之于天下也,无适也,无莫也。——《论语·里仁》

形容词义:

1、通“漠”。广漠。

广莫之野。——《庄子·逍遥游》

2、通“漠”。寂静。

田莫不见禽而后反。——《管子·小匡》

莫:mù。

名词义:

1、会意字。甲骨文字形。从日从茻(mǎng)。太阳落在草丛中,表示傍晚天快黑了。是“暮”的本字。本义:日落时。

莫,日且冥也。——《说文》

莫,夜也。——《广雅》

不夙则莫。——《诗·齐风·东方未明》

谁夙知而莫成?——《诗·大雅·抑》

维莫之春。——《诗·周颂·臣工》

及莫又圣。——《礼记·文王世子》

旦莫日进食。——《战国策·齐策》

星辰莫同。——《书·洪范》

莫夜月明。——宋·苏轼《石钟山记》

莫春者。——《论语·先进》

2、通“幕”。如:莫府(即幕府)。

3、姓。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liwu/4173846.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8-21
下一篇2023-08-21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