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原诗句为“宁为玉碎,不为瓦全”。
2这则成语的意思是宁可做玉器被打碎,不愿做陶器完整保全。
3比喻宁愿保持高尚的气节死去,而不愿屈辱地活着。
4宁可什么也不要,也不要不好,不完美的东西。
5成语出处:《北齐书·元景安传》:“初永(元景安父)兄祚袭爵陈留王,祚卒,子景皓嗣。
6天保(齐文宣王帝高洋年号)时,诸元帝世近者多被诛戮,疏宗如景安之徒,议欲请姓高氏,景皓(元景安堂兄)曰:‘岂得弃本宗,逐他姓?大丈夫宁可玉碎,不能瓦全。
7’景安遂以此言白显祖(指高洋),乃收景皓诛之,家属徙彭城,由是景安独赐姓高氏。
宁为玉碎不为瓦全:
宁做玉器被打碎,不做瓦器而保全。比喻宁愿为正义事业牺牲,不愿丧失气节,苟且偷生。
《渑池之会》主要讲述,公元前279年,秦王与赵王相会于渑池(今河南渑池西),他随侍赵孝成王,当面斥责强大的秦国,不辱国体,使赵王没有受到屈辱,因而立功的故事。
蔺相如完璧归赵的第二年,赵惠文王十七年(公元前282年),秦借口赵不跟它联合攻齐,派兵攻下赵的两座城池。赵惠文王十八年(公元前281年),秦兵侵赵,攻下石城(约当今河南林县西南)。赵惠文王十九年(公元前280年),秦将白起率军攻赵,取光狼城(约当今山西高平县西),斩杀赵国三万人。秦在对赵进行军事威胁的同时,又在外交方面迫使赵国屈服。赵惠文王二十年(公元前279年),秦王派使者通知赵王在西河外渑池(今河南渑池县西)地方作友好会见。赵王畏惧秦国,想要辞谢不去。廉颇、蔺相如两人商量之后对赵王说:"大王不去赴会,显得我们赵国软弱、胆怯。"于是赵王决定去和秦王相会,带蔺相如同行。廉颇送到国境上,与赵王诀别时约定说:"大王出发之后,估计来回路程及会见的礼节完毕,前后不过三十天。要是过了三十天还没有回来,就请让我们立太子为王,用以断绝秦国扣留您作为要挟的念头。"赵王答应了。
赵王到了渑池与秦王相会。席上,秦王酒喝得很畅快的时候,对赵王说:"我听说您喜欢弹瑟,请弹一曲给我听听。"赵王就在筵席上弹了一曲。秦国的史官走上前来,写道:"某年某月某日,秦王与赵王会饮,命令赵王弹瑟。"蔺相如上前对秦王说:"赵王听说秦王擅长秦国的音乐,现在我奉献盆缶,请秦王敲敲以相娱乐。"秦王怒,不肯答应。蔺相如捧着盆缶上前,跪着献给秦王。秦王还是不肯敲。蔺相如说:"我跟大王的距离不满五步,大王要是不答应我的请求,我可要把颈上的血溅到大王身上了!"秦王的侍卫们要杀蔺相如,蔺相如瞪起眼睛,大声呵斥他们,吓得那些人直向后退。秦王很不高兴,只得勉强在缶上敲了一下。蔺相如回头叫赵国的史官写道:"某年某月某日,秦王为赵王击缶。"秦国的群臣说:"请赵王送十五座城给秦王作为献礼。"蔺相如也说:"请秦王把国都咸阳送给赵王作为献礼。"直到酒筵完毕,秦始终不能占赵的上风。赵国调集了大军提防秦国进犯,秦国也不敢有什么举动。
“宁为玉碎,不为瓦全”这则成语的意思是宁可做玉器被打碎,不愿做陶器完整保全比喻宁愿保持高尚的气节死去,而不愿屈辱地活着宁可什么也不要,也不要不好,不完美的东西这个成语来源于《北齐书元景安传》,大丈夫宁可玉碎,不能瓦全公元550年,北朝东魏的孝静帝被迫将帝位让给专横不可一世的丞相高洋从此,北齐代替了东魏高洋心狠手辣,次年又毒死了孝静帝及其三个儿子,来个斩草除根高洋当皇帝第10年6月的一天,出现了日食他担心这是一个不祥之兆:自己篡夺的皇位快保不住了于是,把一个亲信召来问道:“西汉末年王莽夺了刘家的天下,为什么后来光武帝刘秀又能把天下夺回来” 那亲信说不清这是什么道理,随便回答说:“陛下,这要怪王莽自己了因为他没有把刘氏宗室人员斩尽杀绝” 残忍的高洋竟相信了那亲信的话,马上又开了杀戒:把东魏宗室近亲44家共700多人全部处死,连婴儿也无一幸免消息传开后,东魏宗室的远房宗族也非常恐慌,生怕什么时候高洋的屠刀会砍到他们头上他们赶紧聚集起来商量对策有个名叫元景安的县令说,眼下要保命的唯一办法,是请求高洋准许他们脱离元氏,改姓高氏元景安的堂兄景皓,坚决反对这种做法他气愤地说:“怎么能用抛弃本宗、改为他姓的办法来保命呢大丈夫宁可做玉器被打碎,不愿做陶器得保全我宁愿死而保持气节,不愿为了活命而忍受屈辱!” 元景安为了保全自已的性命,卑鄙地把景皓的话报告了高洋高洋立即逮捕了景皓,并将他处死元景安因告密有功,高洋赐他姓高,并且升了官但是,残酷的屠杀不能挽救北齐摇摇欲坠的政权三个月后,高洋因病死去再过18年,北齐王朝也寿终正寝了
宁为玉碎,不为瓦全的原义是宁愿做高贵的玉器而破碎,也不愿做低贱的瓦器得以保全。比喻宁为正义事业而牺牲,也不苟且偷生。该成语最早出自于《北齐书·元景安传》:“岂得弃本宗,逐他姓?大丈夫宁可玉碎,不为瓦全。”
用法:该成语在句中一般作谓语、定语,也作状语;含褒义。
示例:
1、清·吴楚材、吴调候等编选《古文观止·袁宏道(徐文长传)》:“深入寸余,竟不得死。”清·吴楚材等注:“宁为玉碎,不为瓦全,可伤可痛!”
2、近代·章炳麟《为〈民报〉封禁事移让日本内务大臣平田东助书》:“本编辑人兼发行人宁为玉碎,不为瓦全。”
3、现代·姚雪垠《李自成》第一卷第十二章:“咱们宁为玉碎,不为瓦全。能突围就突围,万一出不去,就跟他们拼到底吧。”
宁为玉碎,不为瓦全
语出《北齐书·元景安传》:“初永(元景安父)兄祚袭爵陈留王,祚卒,子景皓嗣。天保(齐文宣王帝高洋年号)时,诸元帝世近者多被诛戮,疏宗如景安之徒,议欲请姓高氏,景皓(元景安堂兄)曰:‘岂得弃本宗,逐他姓?大丈夫宁可玉碎,不能瓦全。’景安遂以此言白显祖(指高洋),乃收景皓诛之,家属徙彭城,由是景安独赐姓高氏。”
宁为玉碎不为瓦全(景皓)
元景安的堂兄元景皓坚决反对,他说:“怎么能用抛弃本宗、投靠他姓的办法来保命呢 大丈夫宁可做玉器被打碎,不愿做陶器得保全!我宁死也不改姓。” “宁为玉碎不为瓦全” 比喻宁愿为气节牺牲。 (出自《北齐书·元景安传》)
“逐他姓”则生,“不逐他姓”则死,最终元景皓因不易姓而被杀,表现出对自己人格尊严的坚决维护。
后来,这一典故被抽象出来,含义也大大升华,用以比喻宁愿为高尚、正义的事业做出牺牲乃至献身,也不为小利而苟全,千百年来一直沿用
意思是宁愿做玉器被打碎,也不愿做陶器完整保全。比喻宁愿保持高尚的气节死去,而不愿屈辱地活着
宁为玉碎,不为瓦全
宁做玉器被打碎,不做瓦器而保全。比喻宁愿为正义事业牺牲,不愿丧失气节,苟且偷生。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