桑黄有什么功效?

桑黄有什么功效?,第1张

功效:活血,止血,化饮,止泻。

桑黄,中药名。为多孔菌科真菌火木层孔菌Phellinus igniarius (L ex Fr) Quel[Fomes igniarius (L) Fr; Boletus igniarius L; Polyporus igniarius Fr]的子实体。

分布于华北、西北及黑龙江、吉林、台湾、广东、四川、云南、西藏等地。具有活血,止血,化饮,止泻之功效。常用于血崩,血淋,脱肛泻血,带下,经闭,症瘕积聚,癖饮,脾虚泄泻。

药理作用

1、抑制汗腺分泌的作用;

2、洋地黄样作用;低浓度能兴奋平滑肌,大剂量则发生抑制作用;

3、中毒量可引起延脑血管运动中枢、呼吸中枢先兴奋后麻痹;

4、抗肿瘤作用,抗癌作用,抗纤维化作用,抗氧化作用,镇痛作用;

5、抗菌作用;

6、免疫调节作用。

相关论述

桑黄始裁于《药性论》。《本草图经》云:“桑耳一名桑黄,有黄熟陈白者,又有金色者,皆可用。”并附有“信州桑黄”图一幅。《纲目》在“桑耳”条“释名”项下云:“桑黄以下皆硬菰之名。”

这里“桑黄以下”,是指“桑黄、桑臣、桑上寄生”之名,认为此三名指一种硬菰,不是“软耳”,说明桑黄是生于多种树上的硬质的大型真菌。据《本草图经》“信州桑黄”图呈不规则块状,有毛,并参考现代有关文献考证,认为其代表种即指多孔菌科的火木层孔菌。

又唐代《西阳杂俎》裁:“代地(今河北尉县)有树鸡如桮棬,呼为胡孙眼。”其形态描述亦为本种。

别名黄榉、土厚朴[广西]

来源胡桃科黄杞Engelhardtia roxburghiana Wall[E chrysolepis Hance],以树皮、叶入药。

生境分布福建、台湾、江西、湖南、广东、广西、四川、贵州、云南。

化学成分树皮含鞣质。

性味归经

树皮:微苦、辛,平。

叶:微苦,凉。

功能主治

树皮:行气,化湿,导滞。叶:清热止痛。

脾胃湿滞,胸腹胀闷,湿热泄泻:树皮2~3钱,水煎服。

疝气腹痛,感冒发热:叶4~5钱,水煎服

摘录《全国中草药汇编》

树黄即是树黄连、土黄连、刺黄连(《广西中药志》),学名叫黄疸树(《江苏药材志》) 。又叫长叶小檗、土黄柏(《中国高等植物图鉴》),三颗针(《广西中草药》)等。

药用价值:

清热解毒,治肝炎,胆囊炎,肠炎,菌痢,咽喉炎,结膜炎,尿道炎,疮疡肿毒。

《广西中药志》:"治消化不良,腹痛,肠炎下痢等症。"

《广西中草药》:"清热解毒。治细菌性痢疾,肠胃炎,咽喉炎,口腔炎,尿道炎,急性结膜炎,疮疡溃烂。预防流脑。"

苏医《中草药手册》:"治急性肝炎,胆囊炎。"

扩展资料:

黄疸树的植物形态

落叶灌木,高约1~35米。茎多分枝,枝有细沟纹,并具针刺,刺通常不分叉,偶为三分叉,长1~25厘米。叶簇生;倒披针形至匙形,叶基渐狭而呈柄状,全长约4~8厘米,宽约12~26厘米,全缘,表面光滑。

花序略呈总状,或近伞形,腋生;小苞片披针形;萼片6,两轮,内轮3枚较大;花瓣6,椭圆状倒卵形,长约2~3毫米,较萼片略狭,内侧墓部具二蜜腺;雄蕊6,与花瓣对生,花药呈二瓣裂;子房上位,花柱不明显,柱头扁平而大,胚珠1,直立。浆果矩圆形,长9毫米,红色,微有粉,无宿存花柱。

生长于林下、沟边。分布广西、江西、江苏、浙江等地。

-黄疸树

栀子是一味常用的“清热燥湿”类中药材,在日常生活中也有很多人用栀子泡水喝,其助人清解热毒的效果是非常好的。

今天就和朋友们简单分享一下,关于栀子的功效及食用禁忌等问题。

栀子的功效及作用

栀子味苦,性寒,苦寒之性最能清热,所以栀子在清热解毒方面有较高的药用价值。

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之中也说到,栀子入药,能“泻三焦火邪,清胃脘,解郁热,行结气”,可见栀子的清热解毒范围还是比较广的,对于人体一身上、中、下三焦的热毒火邪皆有较好的清解之效。

1、栀子可以除湿热

栀子苦而沉降,寒能清热,中医认为其药效最能降火,使湿热火邪从小便而出。

比如下焦湿热蕴结导致的湿热黄疸、小便不畅、热淋涩痛之症,就可以使用栀子入药缓解。

2、栀子可以去脏腑内热

栀子能泻三焦之火,故而对上下脏腑之内的郁热,栀子也是可以起到清泻之功的。

比如我们心火旺盛的时间,常会出现心中烦热、心慌难眠等症;胃火旺盛的时间,常会出现口干舌燥、口臭口疮等症;肝火旺盛的时间,则还会伴有情志不畅、胸腹痞满等症……

对于此类情况,栀子都是有一定的缓解之效的。不过更多时间是将其和其它药材配伍使用,这样可以起到更好的效果。

3、栀子可以消疮痈肿毒

当我们体内有火邪,热毒炽盛的时间,最容易在皮肤表面生出一些无名的疮痈红肿,对于这种热毒疮肿之症,栀子也是有很好的消除之效的。

而且一般情况下,轻微的热毒疮痈单用栀子就可以奏效;若是比较严重的话,还可以配伍连翘、蒲公英、金银花等同用。

栀子的食用禁忌

栀子属于苦寒类中药材,此类中药材虽有极好的清热泻火之功,但是对人们的正是也是有所损害的。所以栀子入药用量不宜过大,一般10g以内即可。而若是日常养生使用的话,每次5g以内就足够了。

尤其是那些本身体内并无热毒火邪,又加上体质虚寒、脾胃功能较弱的人群,生活中是要尽量避免食用栀子的。

核心功效

清热燥湿、抑菌杀菌

简介

黄连别名味连、川连、鸡爪连,属于多年生草本植物,有清热燥湿,泻火解毒之功效。其味入口极苦,有俗语云“哑巴吃黄连,有苦说不出”,即道出了其中滋味。

功效作用

1、清热燥湿,黄连性味苦寒,具有清热燥湿,泻火解毒等功效。

2、抑菌杀菌,临床药理表明,黄连对大肠杆菌,痢疾杆菌,金**葡萄球菌等,都有很强的抑制和杀灭作用。

适宜人群

一般人群均适宜

禁忌人群

脾胃虚弱者、肾阴虚津者

不宜同食

鱼虾

原因:二者同食会影响药效的发挥,还有可能会产生一些副反应。

食用方法

1、黄连姜汁茶

将绿茶、黄连用沸水冲泡,5分钟后倒人姜汁红糖,调匀即可。

2、黄连附子饮

将附子洗净先煎30—60分钟,去水备用,煮过的附子和上述药材装入锅内,加水适量,大火煮沸,再用小火煎煮30分钟,滤去渣,加入白糖搅匀即可。

倒吊黄根的功效与作用

1、健脾利湿。黄花倒水莲有健脾利湿的作用,在治疗黄疸、肾炎水肿、阴挺、带下病、风湿痹痛等症方面效果显著。还可用于急、慢性肝炎,营养不良性水肿等症。

2、活血调经。黄花倒水莲活血调经的功效,对于妇女月经不调、痛经、崩漏等症有很好的调节作用。此外,黄花倒水莲还能用来治疗跌打损伤,鲜叶,捣烂敷患处。

3、补益气血。黄花倒水莲有补益气血的作用,对于那些病后体虚、劳倦乏力、腰膝酸痛、产后血虚的患者有很好的治疗效果,如贫血患者可配伍土党参、鸡血藤以水煎服。

扩展资料

倒吊黄是一种落叶灌木,全株有甜味,树皮灰白色。叶互生,膜质,披针形或倒卵状披针形。先端渐尖,基部渐狭或近。圆形,全缘。具端柄,总状花序顶生,下垂,花**,左右对称,萼片5,内面2枚大。呈花瓣状,花瓣3,下部合生。中央的一瓣较大,近顶端处有流苏状附属物。雄蕊8,花丝先不合生,子房上位,2室,蒴果阔肾形,扁平,种子有毛,一段平截,一段突起。花期夏季,生于山坡疏林中或沟谷从林中,分布于广东,广西,湖南,江西等地。

倒吊王可以补虚健体,祛湿解毒,通经活络。治虚弱虚肿,急慢性肝炎,腰腿酸疼,跌打损伤,用于炖、煲小母鸡或各种骨、肉类,煲好后去渣喝汤。

注意事项:

需要注意黄花菜根是可以直接口服的,对身体没有危害,在食用黄花菜根的时候,只需要取6到9克的黄花菜根放入水中煮开,或者把黄花菜根捣成汁状服用即可。

同时也可以将黄花菜根进行外用,只需要把黄花菜根捣碎后敷在需要敷的皮肤表面即可。需要注意的是,黄花菜根是不可以食用过多的,因为如果食用过多,就会对视力造成一定的损伤。

参考资料;倒吊黄

 熟地黄是生活中常见的一种中药材,性温对于肝经以及肾经都有很不错的保健作用,熟地黄可以发挥出滋阴补血以及生精补髓的功效。下面是我为大家精心挑选的生地黄熟地黄的功效,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生地黄的功效

 鲜地黄清热生津,凉后,止血;用于热风伤阴、舌绛烦渴、发斑发疹、吐血、衄血、咽喉肿痛。生地黄清热凉血,养阴,生津;用于热病烦渴、发斑发疹、阴虚内热、吐血、衄血、糖尿病、传染性肝炎。

 1清热凉血。该品味甘苦、性寒而入血分,能清营血分之热而凉血。用于温热病之高热、口渴、舌红绛,处方如清营汤。另外,该品通过凉血尚有止血之功效,可用于血热的各种出血症。

 2养阴生津。该品质润多液能养阴,味甘性寒能生津,有养阴润燥生津作用。用于温热病后期、邪热伤津者。另外,取该品滋阴清热作用,常用于治疗阴虚火旺的口干口渴、头晕目眩,处方如六味地黄丸。消渴病属热盛伤津者亦可用生地治疗。

熟地黄的功效

 中药材熟地黄为生地黄的炮制加工品,其表面乌黑有光泽,质软而柔韧,味甘,性微温,具有滋阴补血、益精填髓等功效。主治肝肾阴虚、腰膝酸软、骨蒸潮热、盗汗遗精、内热消渴、血虚萎黄、心悸怔忡、月经不调、眩晕耳鸣、须发早白等症。

 凡血虚心脾失养,面色萎黄,眩晕,心悸,失眠者,宜与当归相须为用;凡肝肾阴虚,头目昏眩,耳聋耳鸣,腰膝酸软,盗汗,遗精者,可与山茱萸,山药,牡丹皮等配伍;若在此基础上,加知母、黄柏,可治阴虚火旺,骨蒸潮热,盗汗梦遗,尺脉有力者。

熟地的功效与作用

 熟地功效:

 熟地味甘微温质润,既补血滋阴,又能补精益髓。如熟地配以当归、白芍、川芎就是大名鼎鼎的治疗血虚症的“四物汤”。熟地配白芍能养肝,配柏子仁养心,配龙眼能养脾,配麻黄则通血脉。脾胃气滞,痰湿内阻的脘腹胀满,食少便溏者忌服。药用时可煎服,10~30g。滋阴补血,益精填髓用于肝肾阴虚,腰膝酸软,骨蒸潮热,盗汗遗精,内热消渴,血虚萎黄,心悸怔忡,月经不调,崩漏下血,眩晕,耳鸣,须发早白

 1、血虚萎黄,眩晕‘心悸失眠,月经不调,崩漏等

 2、肾阴不足,遗精,盗汗等

 3、腰酸腿软,头晕眼花,耳鸣耳聋等

 4 熟地黄吃多了会有碍消化,使得痰多,腹胀食欲不振,大便溏稀

 功能主治功效:熟地味甘微温质润,既补血滋阴,又能补精益髓。如熟地配以当归、白芍、川芎就是大名鼎鼎的治疗血虚症的“四物汤”。熟地配白芍能养肝,配柏子仁养心,配龙眼能养脾,配麻黄则通血脉。脾胃气滞,痰湿内阻的脘腹胀满,食少便溏者忌服。药用时可煎服,10~30g。

 性状鉴别:为不规则的块状,内外均呈漆黑色,有光泽,外表皱缩不平。断面泣润,中心部往往可看至光亮的油脂状块,粘性大,质柔软。味甜。 以块根肥大、软润、内外乌黑有光泽者为佳。

 药膳:地黄花粥、生地黄粥、百合地黄粥。

生地黄和熟地黄的区别

 中药地黄为玄参科植物的根茎,晒干即成生地,将生地以砂仁、酒、陈皮为辅料,反复蒸晒至颜色变黑,质地柔软即为熟地。生地与熟地药理作用是不同的,切不可将两药互相替用。

 外形区别:

 生地黄:多呈不规则的团快状或长圆形,中间膨大,两段稍细,长6~12cm,直径3~6cm,有的较细,长条状,稍扁而弯曲。表面棕黑或棕灰色,极皱缩,具不规则的横曲纹。体重,质较软而韧,不易折断,断面棕黑或乌黑色,有光泽,具粘性。味微甜。

 熟地黄:为不规则的块片、碎块,大小、厚薄不一。表面乌黑色,有光泽,粘性大。质柔软而带韧性,不易折断,端面乌黑色,有光泽、味甜。

 药效区别:

 生地黄:性寒,功能凉血清热、滋阴补肾、生津止渴,常用于治疗热入营血、骨蒸痨热、咽喉燥痛、痰中带血等症。由生地为主所制的六味地黄丸,就是千古著名的补肾良方,临床还常用于慢性肾炎、高血压、神经衰弱、肺结核等病的治疗。

 熟地黄:性温,其功用也发生变化,为补血要药。配伍当归、白芍、川芎就是大名鼎鼎的“四物汤”,常用于治疗血虚症。熟地配白芍能养肝,配柏子仁养心,配龙眼肉能养脾,配麻黄则通血脉。但熟地滋腻滞脾,有碍消化,故脾虚者少食,腹满便溏者不宜服用。

 所以生地黄和熟地黄还是有一些差别的,无论在外型上还是药效上都有所不同,所以购买时一定要多加注意。

熟地黄的食用方法

 1、熟地黄当归酒

 配方:熟地黄30克,当归30克,川芎20克,白芍20克,黄芪30克,白术30克,香附15克,白酒3斤。

 制法:将上述各药加工成碎末,用纱布袋装,扎紧袋口,放入酒中,密封浸泡,每日摇动1次,15天后开封,取去药袋,过滤装瓶备用。

 功效:补益气血,理气解郁。适用于血虚气弱,气郁不舒所致的妇女月经不调,痛经,身软乏力,食欲不振,神疲声微等。

 服法:每日2次,早晚各服15――20毫升。

 2、熟地黄猪蹄煲

 材料:猪蹄500克、油菜100克、,葱段、姜片各10克、药包1个(内装熟地黄20克,酸枣仁10克)、料酒10克、精盐3克、味精1克、胡椒粉05克、清汤1000克、芝麻油5克。

 制作:

 1、油菜从中间顺长剖开。猪蹄治净,从中间顺骨缝劈开,再从关节处斩成块,下入沸水锅中焯透捞出。

 2、沙锅内放入清汤、料酒,下入药包烧开,下入猪蹄块、葱段、姜片烧开,煲至猪蹄熟烂,拣出葱、姜、药包用。

 3、下入油菜、精盐烧开,炖至熟烂,加味精、胡椒粉,淋入芝麻油即成。

 功效:有补血滋阴、益精填髓的功效,此款菜肴能滋阴补肾,补血安神,对妇女更年期综合征月经紊乱、眩晕、心悸、失眠多梦、心烦不安、宫冷干燥、潮热盗汗者有较好的食疗功效。

 3、熟地黄祛颤汤

 配方:熟地黄20克、木瓜20克、枸杞子20克、何首乌20克、当归10克 川牛膝10克、白芍10克、丹参10克、鸡血藤10克、乌鸡1只(500克)、料酒20克、姜10克、葱15克、盐4克。

 制作:

 1、配方中几味药物除熟地黄、当归、枸杞子、何首乌外,均装入纱布袋内扎紧口;何首乌润透切片;熟地黄切片;当归切片或节,枸杞子洗净去杂质;乌鸡宰杀后,除去毛、内脏及爪;姜切片,葱切段。

 2、将乌鸡放入炖锅内,抹上料酒、盐,把药包放入鸡腹内,加入姜、葱、枸杞子、熟地黄、何首乌、当归,注入清水1000毫升。

 3、将炖锅置武火上烧沸,再用文火炖煮1小时即成。

 食法:每日2次,喝汤200毫升。吃鸡肉50克,吃枸杞子、当归、何首乌。

  安宫牛黄丸的功效:  安宫牛黄丸是由牛黄、犀角、郁金、黄芩、黄连、麝香、栀子、朱砂、雄黄、冰片、珍珠、金箔等药物组成,主要功用为清热开窍、豁痰解毒,是用以治疗温热病热陷心包,中风昏迷,小儿惊厥的方剂,

症状为神昏谵语、烦躁不安等。

  1)牛黄、犀角和麝香为方中主药;牛黄性凉,能清心及肝脏之热、透达包络之邪,有清热解毒、豁痰开窍之功;犀角性寒,主清心肝实火,能解心包热邪,并能入营血而解血中热毒;麝香能芳香开窍、通达经脉。这三味药配伍具有清心、通脉、开窍、醒脑之功效。

  2)黄连、黄芩和栀子是方剂中的辅药,而且也是方剂中清热降火的要药。黄连能清心火,黄芩以清上焦火为主,山栀子除能泻心火之外,尚能清三焦火热,因此,黄连、黄芩和栀子配伍用于清除人体三焦火盛而引起的高热烦躁、神昏谵语、惊厥抽搐、小儿惊风等症有较好的治疗效果。

  3)此外,方剂中的郁金能清热开窍、冰片能清心宁神,雄黄涤痰解毒、朱砂、珍珠金箔镇静、安神。由这些药组成的安宫牛黄丸具有清热、解毒、豁痰开窍之功。

  安宫牛黄丸的作用:

  安宫牛黄丸主要用于治疗因高热及心脑血管病症如流行性脑脊髓膜炎、乙型脑炎、中毒性痢疾、中毒性肝炎、中毒性肺炎、肝昏迷、尿毒 症、脑血管意外等病所至的神昏、谵语、抽搐、惊风、狂躁、四肢厥凉、牙关紧闭、偏瘫失语、休克昏厥等症。对于风温、春温、暑温疫毒,燔灼营血,热陷心包,痰热上蒙清窍所致高热烦躁;神昏谵语,或舌蹇肢厥;以及中风痰壅,突然昏迷,面赤气粗,口眼□斜;小儿外感,热极生风,风痰上扰,高热烦躁,喉间痰鸣,神昏谵妄,惊厥抽搐者适用。 西医诊为流行性脑脊髓膜炎、乙型脑炎、中毒性肺炎、中毒性痢疾、脑血管意外、肝昏迷、败血症等均可用此药。

  特别注意:

  1、本药是一种急救药,一般在发病初期应用效果最佳。

  2、由于本药中含有麝香、雄黄等药物,

孕妇应慎重服用。

  功效:解热去毒,通窍镇静。

  主治:太阴温病;手厥阴暑温;阳明温病,斑疹、温痘、温疹、温毒。

  用法用量:脉虚者,人参汤送下;脉实者,银花、薄荷汤送下。每服1丸,大人病重体实者,日2次,甚至每日3次,小儿服半丸,不知,再服半丸。

  用药禁忌:孕妇忌服。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liwu/4191180.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8-21
下一篇2023-08-21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