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雕是中国最古老的雕刻品种之一。
商周时期 ,制玉成为一种专业,玉器成了礼仪用具和装饰佩件。玉石历来被人们当作珍宝,在中国古代,玉被当作美好品物的标志和君子风范的象征。 玉雕的品种很多,主要有人物、器具、鸟兽、花卉等大件作品,也有别针、戒指、印章、饰物等小件作品。中国的玉雕作品在世界上享有很高的声誉。
玉雕是中国独有的技艺,具有悠久的发展历史和鲜明的时代特征,不同的朝代,玉雕有着不同的造型与特色。
(一)新石器时代
简单玉雕时期郑州大河村仰韶文化距今5000年,出土文物有两枚绿松石鱼形饰物;新沂市出土有绿松坠、绿松石蝉与蛙等工艺品;河南安阳殷墟出土有硝玉、绿松石、玛瑙等饰品,在郑州有一枚阴雕弦纹骨质指环是最古老、最完美的戒指。较多的玉雕有玉斧、玉铲、玉刀,以生产工具为主;形态简单的玉壁、玉璜、玉珏、玉珠,以岫玉为主。
(二)商、周、春秋、战国--玉石工艺时期
出现了祭天玉壁、祭地玉琮、传今玉圭、封官爵玉佩等,以玉佩出上较多,它属随身佩戴装饰玉品,亦属礼品。从新石器晚期的良诸文化河姆渡遗址中出土的种类较多。商代出现了玉鸟佩、人首佩、人洛佩等。玉璜是一种弓形弧状玉器,春秋战国时期,琐的造型优美,如春秋白玉龙纹璜、战国黄玉龙首璜。
(三)汉、唐时代--玉雕装饰盛行期
河南独山玉始采于西汉,土地文物证实辽宁峭岩玉属于装饰品的主要玉料。西汉的金缕玉衣是2000片岫岩玉联缀而成,汉代咸阳出土的"汉玉马"也是一件珍品。今安徽无长市出土的汉代环状玉龙首尾相连卷曲如环,径x厚=5x05cm,还有大小各异的玉壁,其中较大者有青玉壁,径 x厚 =23 x0 5 c m,雕工精湛;牙壁乳白色,径x厚=9 xo5 c m,玲巧可爱。唐代佛教盛行,玉石多用于装饰佛像,唐代"幼学琼林"中有玛瑙盘较有名。19 70年,陕西何家村出土了唐代一千多种珍贵文物,其中兽场瑙杯就是一件贵重之宝(现藏陕西历史博物馆),酱红色,高自5cm,长156 cm,造型独特,令中外人士心驰神往。
(四)宋、元时代--玉雕飞跃发展期
玉雕工艺已达到质的飞跃,宫廷中设有"玉院",已有浅磨深琢,浮雕圆刻。元朝开国元勋忽必烈在开国大典宴请群臣盛酒用的"渎山大玉海",就是一件巨型玉雕品。用南阳独山玉经5年雕琢而成,重 1750kg,可储酒 3 0余担。除大型玉雕外,中小型玉雕很多,如元朝青石玉虎鹿鹰佩等。福建寿山石1500年前被作为雕刻石,南宋时,已大规模开采,到元朝价值倍增,属玉雕主材料。
(五)明、清时代--玉雕鼎盛期
明末宋应星所著《天工开物》记载,有良玉虽集京城,工巧则推苏州。明代苏州玉雕艺人陆子冈最有名,发展了"刀刻法以及"连环会"制作工艺,创造了各种阴阳浮雕于一体的玉雕工艺制品,得到朝廷的赏识,至今仿者不断,是收藏家梦寐以求的珍品。清代玉雕工艺已达到高峰,宫廷设有玉器造办处,督办玉料,宫廷中御用玉器极多。最有代表性"大禹治水图玉山子"巨作,是世界上最大玉件之一,是我国古代玉雕之王,高 224米,径长帕厘米,重8吨。小型玉件不胜枚举,如明代的青玉蓬生贵子佩、清代的嵌宝石点翠管,民间广为流传。
(六)近代--玉雕最盛时期
近代玉雕集历史文化之大成,在北京"珍宝馆"不仅收集了中国玉雕"四大国宝"一岱岳奇观、群芳揽胜、含香聚内与四海腾欢,还有各种出类拔萃的玉器,其中有著名的一代玉器宗师潘秉衡(1912-1970)的玉雕作品,品种繁多,作工精湛,被誉为"东方瑰宝"。潘老佳作有"珊瑚黛玉戏鹦鹉","俏色玛瑙嵌宝蚌佛","珊瑚六臂佛锁蛟龙"潘老的创作不仅列为国宝,而且被法国巴黎卢浮宫、美国费城博物馆、日本名古屋博物馆珍藏,为世界艺坛所瞩目。玉雕"怪杰"王树森(1919-1989)的玉雕有三绝:一绝是艺术精品,料、工、艺三合一;二绝是善用俏色;三绝是思路广泛,做工精湛。
作者:刘伽伽
玉雕技法不仅运用石器加工技术,还掌握了用硬度很高的石英砂兑水后琢磨成器的技术,使玉器的装饰花纹技术大大提高。仰韶文化、大汶口文化、良渚文化、红山文化、龙山文化遗址中,均出土有精美的玉器。被誉为“天下第一龙”的红山文化大型碧玉猪首龙,体高26厘米,龙身蜷曲,吻部高昂,毛发飘举,极富动感,是目前中国出土时代最早的龙形玉器,其形体和重量显然不是人们随身携带佩饰之物,很可能是特定场合被悬挂供人们祈求拜谒的物品。
新石器时代的石雕
距今一万年前后,原始先民告别了采集、狩猎经济,结束了颠沛流离的生活而转入了定居的新石器时代,人们开始从事以农耕和畜牧为主的聚落生活。
当原始人告别山林的采集、狩猎环境,移居平野河岸和丘岗,过去那些栩栩如生的狩猎艺术也不复重现。
人们发现,新石器时代的彩陶图案,往往都是简练、概括抽象变形乃至几何形式化了的动物纹饰,因而在新石器革命蓬勃发展的地区,石刻岩画已退居次要乃至绝迹。
中国新石器时代的先民,大约在距今一万年左右,已会烧制陶器,但在距今七八千年左右,才开始进入彩陶时代。
相比而言,中国古人类发明磨制石器的技术,在旧石器晚期就得到了运用,山顶洞人的石质装饰品,是经琢磨穿孔而成,这是中国古代雕刻史上的里程碑,因为,只有研磨技术的发明,石料才会成为人类攻无不克的雕刻质材。
裴李岗、仰韶文化时期,中华大地的冰川期结束,是非常适宜于人类生存发展的气候温暖期。
定居的农耕民,他们乐天知命、相安无事地编织着和平的颂歌。
他们制作各式各样的陶器,喜欢采用抽象简练、概括的人面鱼纹以及各式几何纹作装饰,人们对形式美的认识大为扩展,造型艺术也扩大到雕塑的各个领域。
中国新石器时代较早的石雕作品,可以裴李岗文化的石磨盘、磨棒为代表。
它是用砂岩加工而成,外观被设计成鞋底状的几何形,工整而大方,重心稳定,其加工难度很大,需要敲打、切割、琢磨修整,涉及到各种石雕加工的基本技法。
与同时的各种磨制石器相比,它更具有形式感。
它不仅是对原始人生产劳动的忠实记录,还体现了较高的审美价值。
这种凝聚着双重性质劳动的石工具,往往被作为随葬品置于死者的身旁,正是宗教般的感召力才能促使艺术家创造出这种罕见的石雕作品。
然而在拳石器时代,由于陶塑易于造型,质材随处可得,因而它始终是雕塑的主流。
一直到铁器发明之前,石雕仍然是罕见的艺术品,所以,我们的注意力还得转向石刻岩画。
石刻岩画,在条件适宜的边区,仍是原始行艺术家创作的主要形式,而且经久不衰。
例如阴山岩画中就有不少新石器时代作品。
阴山岩画的表现风格,其影响是十分深远巨大的。
事实上,我国北方和西北的古代游牧民创作的岩画,多属凿刻石璧而成,其源头则应溯至阴山岩画。
另外,狩猎与动物的描写始终都是永恒的主题。
商周金文中的图画字,战国铜器的写实纹样,秦画像砖的人物狩猎图,都是这样技法的延伸,只不过后者日趋精确化、形式化和韵律化而已。
由此可见,黑影技法的抽象概括和夸张的特点,最能体现中国古典艺术不重形似,追求气韵生动传神的审美理想。
此外,中国古石雕技法的另一源头——线雕,也是出现于新石器时代。
发现于江苏连云港将军崖的石刻雕像,据认为就是新石器时代末期的原始先民凿刻的。
这种线刻石雕形式,在历代的石雕创作中,被运用得最为广泛。
新石器时代的石雕虽然出土不多,但其风格并不单纯,也是完全不同于石雕岩画的另一番天地。
出自辽宁东沟后洼的几件滑石雕刻,皆为圆雕小人头像,刀法显得粗犷奇 水兽石雕拙,形象古朴、生动,表明它们是象征性的作品。
人首石雕尽管表现手法稚缺陷抽象,但并不意味着当时雕刻技法低下。
如大溪文化的浮雕人面就采用了刻磨的技艺,而且其形象还具有一种无形的宗教力量。
显然,当时的雕刻家是把他们主要的精力放在创作玉石雕刻品这上了。
因为我们在红山文化和良渚文化中,已看到了许多精湛绝伦的玉雕作品以及小石雕工艺品。
红山文化的玉龙是罕见的杰作,它是用硬度较高的岫岩玉制作的,这是石雕技法应用于玉石雕刻创作的证明。
众所周知,古代雕刻品中,玉与石的质料是很难区分的,在专家的鉴藏分类标准中也只有相对看法。
但是有一点我们可以确认,在石器时代和青铜时代,古代雕刻家是将玉和石同等对待的,所以我们在红山文化和北阴阳营文化中,见到与五雕并存的还有鱼形石坠、雨花石装饰品。
另一方面,原始的艺术家还把他们的技艺广泛应用于实用器具加工的领域,制作石杵、石臼、研磨盘以及各种石农具,同时还用于雕琢石室类型的墓冢和石椁。
尤其是后者的出现,在中国古代石雕建筑艺术史上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
发现于辽宁海城的新石器时代晚期石棚,就是其中的代表作。
在旧石器时代晚期,巨石建筑是不加雕琢的天然巨石的简单组合,显得沉稳有力,是使人超脱于尘世的原始巨石崇拜的产物。
它一度盛行于欧亚草原,后流传至东亚大陆,无国时入文明时代,在边区仍然可以找到它的遗迹。
辽宁海域的石棚形式,其石板已被雕琢成规整的几何体,人为的力量得到加强,自然力和宗教精神显然就减弱了。
它当为巨石建筑的尾声。
这咱石棚建筑,据认为是墓葬。
在史前人的心目中,巨石通常被认为是灵魂或神的住所,因而它常被用作界石、棺椁或宗教崇拜的对象。
迄今为止,考古发现新石器时代的石雕作品,可大致划分为几类。
第一类为传统石雕,包括传统的典型细石器和小件饰物;第二类为磨制实用器,包括日用品、器皿和生产工具、武器;第三类为具有宗教性质的偶像;第四类为具有生活气息的动物石雕、琢制的石磐。
其中以器具和动物石雕最能代表当时石雕造型的最高水平。
我们后来能在商代妇好墓中,见到众多的现实动物和幻想神性动物雕刻品的存在,不能不归结于新石器时代这种热衷于讴歌自然生命的石雕传统。
另外,我们还可以从新石器时代先民创作的实用器具中,颔略到几何造型这种艺术语言的美妙之处。
事实表明,新石器时代的石制品,如生产工具和武器都具有能够引起人们视觉美感的点、线和轮廓,它们再现在装饰形式上,便构成了前所未见的几何艺术语言的系统。
不以规矩,则不足以成方圆,这是古人对形式美感最本质的观察和体验。
所以,中国早期的象形文字,都是一些由方、圆的线条结合点、划构成的精巧图形。
这咱象形字是把语言文字同美学结合而成的艺术创造。
事实上它与原始石雕的几何造型同 乾陵石雕出一源。
古代人类是在创作生活用具的同时,创造了点、线、方、圆等几何形象,我们中人仔细地浏览一下新石器时代晚期典型的石制品,就禁不住会赞叹古代先民怎么会有如此高超的造型技巧。
尽管尚未发明铁质凿刻工具,但他们已能用最概括的点、线反映出对象的客观实际。
这些器物的形、线都是那样优美,是那样对称精确。
古代先民已完全懂得,最美的形式同时也是最为便利实用的器型。
商代的石雕
继二里头文化之后,是二里冈文化,代表商代中期的遗存。
这时的石器生产仍占重要地位,当时盛行各种陶塑制品,却罕见引人注目的石雕作品。
直到殷墟文化时期,进入中国青铜时代的鼎盛阶段,石雕艺术又重新绽放出夺目的光彩。
晚商著名的人物雕像,还有出自安阳侯家庄1004号大墓的臼石人残像,殷墟妇好墓的376号石人。
这些人物刻画细致,服饰发式清晰可辨,是古代雕刻家对社会生活的直接表现,从而为后人留下了可供观摩的范本。
商代社会中盛行万物有灵的原始宗教观,动物也是时人崇拜的神灵,因而石雕艺术家尤其善于表现形形 的动物世界。
大型的动物石雕多见于王都安阳殷。
侯家庄出土的石鸭,造型粗重,周身有线刻纹饰,是一种不拘泥原形的再创造,其尖喙和突目勾活了猛禽的本质特征和凶狠的个性,其余细部皆被略去,其下双足粗细不一,是为了支撑平衡,也避免了单调感,其身上的羽毛和双翼则用线刻纹表示:这种于圆雕造型中融入图案装饰的手法,是商代雕塑区别于史前雕塑而形成独自风格的显著特点。
明清的建筑石雕
明清时代是中国封建社会由动乱、复苏、繁荣又走向崩溃的最后一轮循环的周期,当时的建筑艺术,还是沿着古典艺术析传统向前发展,从而形成了中国古代建筑艺术史上的最后一座高峰。
明代的宫苑、陵邑的规模都十分宏大,附丽其中的建筑石刻艺术也取得了不少创新的成就。
清肛的离宫园林,更是在规模质量上超过了明代。
石刻华表古已有之,但明代天安门的白石华表却自有其时代的特点和艺术成就。
它是以多种雕刻手法塑造的空前建筑装饰,华表柱身的主体龙纹,以压地隐起的浅浮雕刻画出蟠曲而上的龙形,间夹以云纹华饰,使得华表瑰丽而庄严,其柱头上满饰异彩纷呈的透雕云朵,莲瓣石盘上饰以圆雕的雄狮。
其下还有华丽的八角座,围以雕刻精致的龙纹栏板和雕刻有狮子的望柱。
综观华表的总体造型,它是在传统形式基础上的升华,同时我们也看到,华表本质上也是中西文化合璧的完美象征。
事实上,
故宫主殿的台基、阶梯栏杆、走道、中庭、石桥,皆为各种石雕艺术形式有机组合。
这些石雕是乾隆二十五年下令凿去原有的明代纹饰后重新雕刻而成的。
不过,从现有的石栏杆边饰花纹,我们仍可看出明清故宫石雕还是承袭了宋元以来的装饰纹样和技法。
综观明清的皇宫园林,其建筑石刻运用的广泛,可说是到了无以复加的程度。
它们雄辩地反映了一个事实,那就是世界上最优秀最伟大的建筑都离不开石雕装饰构件。
在清代的皇家园林中,圆明园是被称为“万园之园”的伟大园林,令人痛心的是它于1860年被焚毁于八国侵略联军之手。
如今我们从园中废墟残存的石雕建筑遗迹,仍可窥视到这座绝冠古今的园林建筑艺术的一些风貌。
明清建筑广泛运用石刻艺术形式的例子,可说是不胜枚举。
如众所周知的北京天坛,那是明清两朝皇帝祭天与祈祷丰年的场所,其主体建筑之下的基座、白石圆坛、石构件上都雕刻有十分精丽的装饰。
它们都是在朝廷官府的控制之下,为适应封建统治以及奢侈豪华的生活等各种需要创作的,这在陵墓建筑上也反映得十分突出。
如今,在安徽凤阳的皇陵、南京的明孝陵、北京的十三陵、河北遵化的清东陵、河北易县的清西陵等处,都保留有大量的明清陵墓石刻。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