钟姓的家谱

钟姓的家谱,第1张

全国颖川郡钟氏族谱,(清)锺鳌编辑,清道光十五年(公元1835年)木刻活字印本一册。现被收藏在南开大学图书馆。

浙江萧山钱清钟氏宗谱六卷,(清)锺廷灿辑,清咸丰七年(公元1857年)承启堂木刻活字印本八册。现被收藏在美国犹他州家谱学会。

浙江鄞县鄞东钟氏家谱二卷,(清)锺和祯纂修,清宣统元年(公元1909年)追远堂木刻活字印本一册。现被收藏在浙江省宁波市天一阁文物管理所。

湖南平江钟氏族谱三十卷,著者待考,清光绪二十九年(公元1903年)松霞阁木刻活字印本,今仅存第三十卷。现被收藏在湖南省图书馆。

广东新会钟氏族谱一卷,(清)钟淇增辑,木刻活字印本。现被收藏在广东省新会县修志会。

四川成都钟氏族谱,(清)钟人纪、钟德超等纂修,清同治年间木刻活字印本三册,现被收藏在四川省图书馆。民国三十一年(公元1942年)铅印本,现被收藏在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图书馆。

四川成都蜀西钟氏族谱,(清)钟翼达修,清宣统三年(公元1911年)木刻活字印本三册。现被收藏在四川省图书馆(另有一部仅存一册)、重庆市图书馆。

钟氏宗谱,(清)钟廷贤、钟万福编修,清咸丰十一年(公元1861年)木刻活字印本两册。现被收藏在中国国家图书馆。

钟氏族谱,(清)钟宾鸿修,清光绪二十四年(公元1898年)木刻活字印本一册。现被收藏在台湾。

钟氏三修族谱三十二卷,(清)钟瑞戮纂修,清光绪二十八年(公元1902年)颖川堂木刻活字印本三十二册。现被收藏在中国国家图书馆。

钟氏族谱,(清)钟炳江修,清宣统三年(公元1911年)木刻活字印本一册。现被收藏在中国国家图书馆。

浙江金华钟氏三塘族谱,著者待考,清朝年间木刻活字印本六册。现被收藏在中国家谱网站档案馆。

江西万载深塘钟成公支谱,(清)钟华朗等修,清同治年间颖川堂木刻活字印本四册。现被收藏在中国家谱网站档案馆。

江西万载钟氏族谱,(清)钟国英修,清道光十九年(公元1839年)孝思堂木刻活字印本十五册。现被收藏在中国家谱网站档案馆。

钟氏族谱三十卷,著者待考,清光绪癸卯年(公元1903年)颖川堂木刻活字印本三十册。现被收藏在中国家谱网站档案馆。

江西万载钟氏福房支谱十三卷,首一卷,著者待考,清光绪丁酉年(公元1897年)思孝堂木刻活字印本十四册。现被收藏在中国家谱网站档案馆。

兴国岑口钟氏三修族谱,著者待考,清道光十年(公元1830年)木刻活字印本一册。现被收藏在中国家谱网站档案馆。

钟氏重修族谱,著者待考,清同治八年(公元1869年)木刻活字印本两册。现被收藏在中国家谱网站档案馆。

全国江东钟氏族谱,(民国)锺愈、锺人杰重修,民国十七年(公元1928年)天津华新印刷局铅印本八册。现被收藏在中国国家图书馆、中国科学院图书馆、河北大学图书馆、上海市图书馆、日本东京国立博物馆、美国犹他州家谱学会。

江麻常州毗陵钟氏续修宗谱二十二卷,首一卷,(民国)锺守忠等纂修,民圃三十三年(公元1944年)慎德堂木刻活字印本二十二册。现被收藏在中国国家图书馆。

浙江萧山钱清钟氏宗谱十二卷,(民国)钱福球等重修,民国四年(公元1915年)承曾堂木刻活字印本十二册。现被收藏在中国国家图书馆、吉林大学图书馆。

浙江鄞县新江钟氏家乘八卷,首一卷、末一卷,(民国)锺昭沧、锺穆宝等纂修,民国二十二年(公元1933年)树德堂木刻活字印本两册。现被收藏在浙江省宁波市天一阁文物管理所。

浙江浦江浦阳潮溪钟氏宗谱十二卷,(民国)锺士瀛总理,民国十五年(公元1926年)爱敬堂木刻活字印本。现被收藏在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图书馆。

浙江常山定阳钟氏宗谱,(民国)锺法茂重修,民国十五年(公元1926年)木刻活字印本。现被收藏在浙江省常山县金源乡井河村(有两部)。

湖南蓝山钟氏八修族谱十二卷,(民国)钟才濬、钟才让等纂,民国二十六年(公元1937年)长沙排印本,今仅存第一~十一卷。现被收藏在湖南省图书馆、四川省图书馆。

湖南益阳钟氏八修族谱四十八卷,首二卷、末二卷,(民国)钟怀德、钟发正修,钟达辉等纂,民国六年(公元1917年)木刻活字印本四册,今仅存卷首二卷、卷末二卷。现被收藏在湖南省图书馆。

广东钟氏家谱,钟兴会修,木刻活字印本五册。现被收藏在中国科学院图书馆。

广东南海大沥龙腹乡钟氏家谱七卷,(民国)钟相彦、钟北麟续修,民国十年(公元1921年)木刻活字印本两册。现被收藏在广东省中山图书馆。

四川成都钟赁氏宗谱一卷,(民国)钟永成、钟正常等纂修,民国二十三年(公元1934年)成都石印本一册。现被收藏在四川省图书馆(有两部)、重庆市图书馆。

四川内江新修钟氏瑞龄公派下支谱,(民国)钟高榜、钟俊明纂,民国二十年(公元1931年)排印本一册。现被收藏在重庆市图书馆。

四川内江钟氏族谱四卷,(民国)钟炳先续修,民国二十五年(公元1936年)石印本。现被收藏在四川省内江县凌家乡街村。

四川内江钟氏复周祠族谱六卷,(民国)钟泽南修,民国二十七年(公元1938年)自贡明光石印社石印本六册。现被收藏在中国家谱网站档案馆。

四川内江威远钟氏族谱,(民国)钟永玉纂修,民国年间石印本。现被收藏在四川省图书馆(仅存两册)。

四川资州西乡大有场钟氏族谱六卷,首二卷,(民国)钟肇芬编,民国元年(公元1912年)资州木刻活字印本五册。现被收藏在南京大学图书馆。

四川云阳钟氏家乘十六卷,(民国)钟汉章修,民国六年(公元1917年)大宗堂木刻活字印本十六册。现被收藏在河北大学图书馆。

四川仪陇钟氏族谱一卷,(民国)钟培植、钟喆修,民国四年(公元1915年)篡修,民国三十四年(公元1945)木刻活字印本。现被收藏在四川省仪陇县档案馆。

香港新界元朗大旗岭颖川钟氏族谱,著者待考,民国三十八年(公元1949年)钟振业木刻活字印本一册。现被收藏在美国犹他州家谱学会。

江西万载昌田钟氏福房支谱十二卷,首一卷、末卷上下两册,著者待考,民国二十五年(公元1936年)孝思堂木刻活字印本十五册。现被收藏在中国家谱网站档案馆。

钟氏族谱,(民国)钟家勤编,民国六年(公元1917年)华阳钟氏石印本一册。现被收藏在南京大学图书馆。

江西万载昌田钟氏寿房支谱,(民国)钟吉良等修,民国二十六年(公元1937年)孝思堂木刻活字印本十七册。现被收藏在中国家谱网站档案馆。

江西万载钟氏寿房支谱,(民国)钟吉良等修,民国二十六年(公元1937年)孝思堂木刻活字印本十六册。现被收藏在中国家谱网站档案馆。

湖南益阳钟氏九修族谱,著者待考,民国三十六年(公元1947年)木刻活字印本二十五册。现被收藏在中国家谱网站档案馆。

江西万载昌田钟祠牌谱,(民国)钟天乐等修,民国三十年(公元1941年)孝思堂木刻活字印本五册。现被收藏在中国家谱网站档案馆。

云阳钟氏家乘十六卷,(民国)钟汉章纂修,民国六年(公元1917年)大宗堂木刻活字印本十六册。现被收藏在中国家谱网站档案馆。

钟氏复周祠族谱六卷,(民国)钟泽南纂修,民国二十七年(公元1938年)石印本六册。现被收藏在中国家谱网站档案馆。

钟氏族谱,(民国)钟应光纂修,民国三十年(公元1941年)铅印本四册。现被收藏在中国家谱网站档案馆。

钟氏族谱,(民国)钟人纪纂修,民国三十一年(公元1942年)铅印本四册。现被收藏在中国家谱网站档案馆。

钟氏三修支谱十卷,著者待考,民国四年(公元1915年)颖川堂木刻活字印本十册。现被收藏在中国家谱网站档案馆。

钟尚公祠牌谱五卷,著者待考,民国三十年(公元1941年)颖川堂木刻活字印本五册。现被收藏在中国家谱网站档案馆。

钟氏九修族谱一百零一辑(三十卷,三编),著者待考,民国三十六年(公元1947年)印本,今仅存二十七册。现被收藏在中国家谱网站档案馆。

江西兴国赣县鹭桃溪钟氏联修族谱,著者待考,民国三十八年(公元1949年)石印本八册。现被收藏在中国家谱网站档案馆。

钟氏九修族谱,著者待考,民国年间木刻活字印本二十五册,缺少第二~五卷。现被收藏在中国家谱网站档案馆。

江西万载昌田钟祠牌谱五卷,著者待考,民国三十年(公元1941年)思孝堂铅印本五册。现被收藏在中国家谱网站档案馆。

江西万载昌田钟氏宁房谱十四卷,首一卷、末一卷,著者待考,民国二十四年(公元1935年)孝思堂木刻活字印本十五册。现被收藏在中国家谱网站档案馆。

钟氏四修支谱十一卷,首末一卷共十六册,著者待考,民国三十二年(公元1943年)光裕堂大宗堂爱敬堂树德堂承曾堂慎德堂思孝堂孝思堂颖川堂松霞阁追远堂承启堂木刻活字印本。现被收藏在日本东京国立博物馆、中国家谱网站档案馆。

钟氏族谱,著者待考,民国年间排印本。现被收藏在四川省图书馆(仅存一册)。

钟氏家谱32个字辈是:高山德俊,世守传芳。元会衍庆,贻呈有光。兰胜桂发,凤兆麟祥。嘉乐申锡,泰华永章。

钟姓是一个多民族、多源流的中国姓氏群体,尊钟烈为得姓始祖。钟姓源出有四:其中最为钟姓认可的是源于子姓一说,属以邑为氏。

相关信息:

宋朝时期,钟姓大约有12万余人,约占中国人口的016%,排在第一百位。钟姓第一大省是江西,约占中国钟姓总人口的317%。

在中国的分布主要集中于江西、湖南、湖北、江苏,这四省的钟姓大约占钟姓总人口的83%,其次分布于安徽、四川、浙江、河南,这四省的钟姓又集中了15%。钟姓的重心在江南,中国已形成了以江西、湖南为中心区的南方钟姓人口聚集区。

吉林省农安县两家子村钟氏一族祖籍是辽宁和黑龙江。吉林省农安县两家子村位于吉林省长春市农安县农安镇。其中钟氏一族的祖籍在辽宁和黑龙江。集中于辽宁黑龙江北京的钟姓家族,其满族钟氏,有来自宗佳氏、觉罗氏等姓氏者。辽宁大连钟氏族谱,清代自北京抽调八旗戍边,二世祖钟石图固因迁金州。钟氏主要分布于北京、辽宁、黑龙江。

一、钟字繁体字是钟,钟笔画是20画,写法如下:

二、释义:

1、响器,中空,用铜或铁制成。

2、计时的器具,有挂在墙上的,也有放在桌上的:挂钟。座钟。闹钟。

3、指钟点、时间:六点钟。由这儿到那儿只要十分钟。

4、(情感等)集中:钟爱。钟情。

5、姓。

6、同“盅”。

三、相关组词:

时钟、钟表、闹钟、钟爱、钟馗、电钟、龙钟、钟情、台钟、洪钟、钟楼、丧钟、酒钟、钟头

扩展资料:

一、字形演变:

造字本义:名词,古人贵族或官宦人家由小盲奴侍击的金属报时器,以杵撞击时发出有穿透力的宏亮的“咚咚”声。

文言版《说文解字》:钟,乐钟也。

秋分之音,物穜成。从金,童声。古者垂作钟。銿,钟或从甬。

白话版《说文解字》:钟,乐钟。代表秋分时节的音律,秋分时物种成熟。字形采用“金”作边旁,采用“童”作声旁。古昔时代一个叫垂的智者创造了钟。“銿”,有的“钟”采用“甬”作边旁。

户籍制度,一直都是在中国社会中权重占比很大的管理制度。

如今,为了孩子升学买学区房,就是现代户籍制度的一个缩影。在明清时期也是一样,老百姓为了能参加科举,最基本的条件就是户籍,还有田产。

朱元璋上任后,执行“里甲制”一百十户为一里,每10年编修一次。这个制度以保障部分公民在就业、教育、社会福利等方面的权益,以个人为本位的人口管理方式。通过这种登记,老百姓的田产就得到了官府的认可。

但这里有一个前提,就是入籍。

入了籍,向朝廷纳了粮,等于行使了自己对国家应尽的义务。于是,也就有了可以参加科考的权力。而那些流民们耕种的土地,由于自身无户籍,当然,就没有合法性了。户籍,如此之重要,所以,在各家的族谱中,都会“浓墨”的书写一番入籍的地位等等。

这是一个因果关系,有了户籍,才被认可是国家的“子民”,才能有去开发、利用土地的资格,以及可以参加科考的资格。

这里就有一个案例:

说的是蓝山的一个家族,从记载这个家族入籍祖以及土地纠纷案,就可以看出当时户籍制度的“强大”功能。《钟氏族谱·阖户宗祠》非常浓重地介绍了入籍祖,并将其和始迁祖并列,是“百世不祧之宗”。虽然,二人只差一代,但“入籍”的功劳却显得意义非凡。

再来看《钟氏族谱·阖户田租表》,至“民国二十五年”(1936年)止,这位钟姓户祖的祭田数量排列第一,地位更是无人可撼动。根据族谱记载,开立户籍是在明初,祖先于元延祐间,从江西迁至湖南蓝山,并定居在黎家头。

因为,黎家从宋朝开始,就是当地的大户,到了元代中期,家族没落,到了钟家第三代时,黎家的很多家业,陆续归钟氏,钟家开始起家。就家业而言,第三代贡献更大些。但若是没有户祖的“开立户籍”,这里所有的一切,都不会得到官府的认可。

当然,他人也不会认可。

到了修谱的1936年,其家业已相当雄厚,山场的南北长度有三十来里。之后,也正是有了户籍,名下的所有产业,才得到了官府的认同。也因此,如果发生土地纠纷时,就会占据有利的一方。光绪十六年(1890年),钟家就发生过一起和雷家的土地纠纷。

根据族谱记载的官方判词,判雷姓族谱所写为假。因为,字迹不符是伪造的,所以,有争议的土地一概为钟姓管业。可见,两家为了争夺土地资源,都出具了族谱。甚至于,雷姓一家为了利益制作假的族谱。从这里也可以看出,族谱的作用是不可小觑的,除了记录先祖的事迹,还能成为证明“家业”的有利证据。

还有一个类似事件,是发生在同治十二年(1873年),钟姓和崔姓的一桩墓地纠纷。根据文字记载,崔土保兄弟立了一份契约,保证不在“坟山顶脑上开挖、栽种生理”,还请了公证人。虽然,崔家买的土地和钟家的墓地挨着,但未必一定会跑到隔壁墓地去开挖栽种。而钟家却认为这会坏了风水,要求崔家立下契约,否则,就会以此为据告官。

再来看看户籍和科考的关系。

根据《大明会典》,洪武十七年(1384年),朝廷规定:各府、州、县生员乡试前要“各具年甲、籍贯、三代”。

清代的规定更加详细,就是为了防止“冒籍”。如有违反者会有重罚,“生童有籍贯假冒者,尽行褫革,仍将廪保惩黜。”除此,还规定:祖上要入籍20年以上者,且名下的家业在官府有登记,才有考试的资格。

那么,为何科考如此重视户籍?

因为,有名额的竞争,今天亦是如此。以《蓝山县图志》记载的一个事件为例:在康熙年间,湖南蓝山、宁远二县,就出现了一桩户籍争端事件。

大慈乡四十六村原属于蓝山县,和宁远县距离较近,便到宁远县购置田产庄粮,向宁远县交纳钱粮。那时,新来了一位县令,“不查来历”,就将四十六村村民归了宁远县籍。但老百姓不愿意了,因为,当时每个县的科考名额是有规定的。根据该县的整体“文风高下”,以及缴纳钱粮人口的多少作为基准。

最终,四十六村的村民不仅回到了蓝山县,还为蓝山县令建祠树德政碑。

由此可见,户籍对于科举有多重要。

当然,人口的自然增长以及移民迁入,都会让和土地、科举密切关联的户籍地位越发重要。除了这些,如:身份认同、社会地位等,都和户籍有关系。即使放到现在,户籍依旧被视为一种特殊的社会“资源”。

时至今日,户籍在我国的地位还是非常的重要。因为,它贯穿于生活的方方面面,小到日常出行,大到结婚生子,买房买车等。试想,如果你没有户口,没有身份证,那将没有一个合法的身份。这样的你,还怎样在现今的社会生活呢?简直是寸步难行。

根据2007年公安部最新统计显示,钟姓人口约为440万,约占汉族人口的 035 %,在姓氏人口排序中位列第五十五位。据台湾省文献会的调查统计,目前,钟姓是台湾的第五十一大姓。钟姓子孙遍及台湾各地,其中以新竹最多,台北次之,嘉南地区又次之。 钟姓是一个典型的南方姓氏,人口分布广泛,以广东、江西、四川、广西、湖南、浙江、福建、重庆、湖北等省份为多,其中,广东、江西、四川、广西四省,合占钟姓人口的65%。其次在湖南、福建、重庆、浙江。这四省市的钟姓又占据19%。广东居住了钟姓总人口的26%,为钟姓第一大省。全国形成了两广、湘赣闽、川渝三个钟姓聚集中心区。 就起源看,钟姓来源主要有三: 一出自子姓,为商汤的后代,以邑为氏。据《名贤氏族言行类稿》以及《新唐书宰相世系表》等所载,相传上古帝的妃子中有一个叫简狄的,因拣到一只燕子蛋,简狄吃了以后生下了契。后来契辅助大禹治水有功,被封于商。传至商纣王时,有一庶兄名启,被封于微,见商朝管理不好,上书商王,商王又不听,于是出走。周武王灭商后,微子投奔周武王,后来他被封为宋。至宋桓公时,宋桓公的儿子敖在晋国任职,敖的孙子伯宗为晋国大夫因勇于直言遭人嫉恨而被害。他的儿子州犁逃到楚国,任楚太宰,食采钟离,他的后人于是以地名为氏或单称钟氏。代代相传。 二出自嬴姓,为钟离氏改钟氏。周代伯益的后人封钟离国,春秋时被楚国吞并,国人称钟离氏。是为安徽钟氏。 三出自少数民族改姓。如北魏高祖时有羌人钟岂内附,又满洲钟吉氏、裕固族钟鄂勒氏改单姓钟,又当今台湾土著、犹太后裔、拉祜、蒙古、回、畲、苗、彝等民族均有此姓。 尽管源流颇多,但最为钟姓认可的是源于子姓一说。子姓是商朝王室之姓,《史记。殷本纪》就记载,殷的祖先契帝被帝舜“封于商,赐姓子氏”。钟姓是殷朝贵族微子启之后裔。唐代林宝的《元和姓纂》说:“钟,宋微子之后,桓公曾孙伯宗仕晋,生州犁,化楚,食采钟离,因氏焉,子孙或姓钟氏。楚有钟仪、钟健。又钟子期与伯牙为友。项羽将钟离昧,昧中子楼(按:“楼”为“接”字之误,行近而讹),亦单姓钟氏。”南宋末年的抗元民族英雄文天祥,在戎马倥偬中为江西赣县桃溪钟氏族谱写的序中说:“按钟氏出自微仲之后,至钟离接为颍川长葛(今河南长葛东北)令,去离而姓钟,为钟姓受姓始祖。食邑于其乡。子孙蕃衍称盛。”两说基本契合,为我们勾勒出了钟姓起源与播迁的大致轮廓。稍有不同的是,林宝认为钟姓的始祖是微子,文天祥则说是微仲。其实,两种说法并不矛盾,微子与微仲是昆仲,微子是兄,微仲是弟。微子是钟姓的“远古伯祖”,微仲则是钟姓的“受姓始祖”,仅此而已!

四川内江钟氏字辈:“高山德俊世守传芳元会衍庆贻呈有光兰胜桂发凤兆麟祥嘉乐申锡泰华永章”。

重庆江津钟氏字辈:“泽永昭崇德源长立世芳光前绳祖武裕后发祯祥”。

四川自贡钟氏字辈:“仲从庭德广天锡凤翱翔永兴君国泰万代赐荣昌道统延先泽洪图正大帮纲常明礼仪文学世尊光”。

四川钟氏一支字辈:“元盛世为茂忠训显远久毓寿再加增福大万年有承继业宏昌克俭族兴旺春催浪涛涌廉助贤良光择捷登科峰学思定吉祥濒传智慧路永恒序安康裕煜笃丹青繁茂照群芳金鹏展翅宇鸿鹄创辉煌功勋振五洲仁伦流远长德孝谦恭让楷模后世仿”。

这个仅供参考,具体你得问问你们那边钟氏祠堂族谱,应该有人编辑的。

我们是江津的,族谱最近几年专门有人重新弄了的。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qinggan/7534999.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9-06
下一篇2023-09-06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