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朝,商朝,周朝,青铜的造型是什么,纹饰是什么?

夏朝,商朝,周朝,青铜的造型是什么,纹饰是什么?,第1张

夏代青铜器最初发现的地点在河南偃师二里头,发现青铜器数量和种类已不少,主要是青铜容器、兵器、乐器、工具和饰件。青铜容器有明显的仿陶器特征,器壁匀薄,由简单的几何纹装饰。荣其中有酒器和食器,其组合的雏形表明青铜礼器制度开始出现。青铜兵器和工具已经脱离了石器的影响而初具规范。陶范法是这一时期青铜器的主要铸造方法,青铜饰件和一些兵器已有绿松石镶嵌的纹饰。这一切都表明当时的青铜器正处于萌芽生长的阶段。二、育成期(公元前16世纪~公元前13世纪)育成期包括商代早期和中期,这一时期,青铜器在黄河、长江的中游地区都有发现。青铜容器、兵器的种类和数量有明显的增长。青铜礼器的使用已有一定的组合关系。青铜器的造型逐步摆脱了陶器的影响,开始形成自身的形制规范。兽面纹、龙纹、鸟纹等青铜器的主要装饰题材已广泛运用,并开始向成熟的装饰工艺发展。青铜器铸造中,分铸技术已被娴熟运用,大型青铜容器的铸造也比较普遍。青铜器上文字,在这一时期较晚的时候也有发现。此时的青铜工艺,正处在向鼎盛期发展的哺育成长时期。三、鼎盛期(公元前13世纪~公元前11世纪)青铜艺术在商代晚期达到了灿烂辉煌的鼎盛时期,并一直延伸到西周早期。青铜器的种类与器形在这一时期已基本齐全,造型成熟,大器、方器多见,且比较多的运用动物形象作为纹饰。器物组合关系明确,礼器中重酒的体制在商代晚期臻于完善,到西周早期则开始向重食的体制转变。青铜器纹饰空前发达,器物往往满饰花纹,平雕与浮雕相结合,使青铜器纹饰富有层次感,立体感强烈。铭文在相当数量的青铜器上出现,商代晚期已使用者的氏族徽记为主,稍晚也出现了记事体铭文。到西周早期,青铜器普遍铸有铭文,出现长达数百字的记事铭文。四、转变期(公元前11世纪末~公元前7世纪上半叶)从西周中期开始,中国青铜艺术出现一个比较大的转变。这一转变是由民族文化、意识形态和社会习俗所致。西周中晚期,青铜工艺开始由鼎盛期的豪华精丽向端庄厚重转变,器形的简洁实用和纹饰的朴实简约相得益彰。食器在这一时期有较大的发展,出现了一些新的器形,酒器逐步消失,列鼎和编钟制度确立。花纹由具象转变为抽象,由兽面纹、龙纹等变形产生的曲波纹、兽体变形纹等成为纹饰的主体。长篇记事铭文屡见不鲜,内容丰富,字体规范。五、更新期(公元前7世纪~公元前221年)春秋中期以后,旧礼制的衰落消除了对青铜工艺的束缚,诸侯国的经济发展促进了青铜铸造业的振兴,青铜艺术的更新面貌逐渐显露。旧的器形在式样上有较大的改观,新的器形开始出现,器形的设计由于注重与实用的结合,式样更富于变化。以龙纹为主的青铜器纹饰细密繁缛,以人类活动为题材的纹饰,开始以类似绘画的形势装饰与青铜器上。镶嵌、错金银、鎏金、彩绘等表面装饰新工艺,使青铜器出现了全新的艺术风貌。长篇记事体铭文逐渐减少,物勒工铭的铭文内容开始出现,铭文中鸟虫书等艺术化字体流行。失蜡法、印模法等新的铸造工艺,使造型奇巧的青铜器铸造成为可能,并大大提高了铸造工艺的效率。诸侯国的青铜器因地域文化的差异而呈现出不同的风貌。战国中期以后,尽管青铜器的形势依然丰富多彩,但随着铁骑使用的盛行及其他工艺的发展,青铜铸造业逐渐退出历史舞台。战国晚期的青铜器明显的反映出这种趋势。

  青铜器中纹 1兽面纹古称饕餮纹,(饕餮为传说中贪食猛兽之名),古人认为此兽有首无身极为恐怖,实际上这类纹饰是各种各样动物或幻想中神兽的头部正视图案。后另名为兽面纹,比之饕餮纹更确切、明了。 兽面纹主要的装饰对象是鼎,青铜鼎除了作为实用器之外,还有一个重要用途,就是作礼器使用。兽面纹大都以夸张的兽面、简洁的线条来修饰器物,相信这同当时人们的宗教信仰和社会宗法制度有着密切的联系,这也是研究古中国的社会、经济与宗教的主要依据。 兽面纹的特点是以鼻梁为中线,突出正面造型,两侧作对称排列,上端第一道是角,角下有目,较具体的兽面纹在目上还有眉,目侧有有耳,多数有爪,两侧有左右展开的体躯或兽尾,少数简略形式的则没有兽体和尾部。可以说所有的兽面纹基本上是按这一模式塑造的,只是在表现方法和技巧上,随着时代的发展而不同。

  亦称“兽面纹”。青铜器上常见的装饰纹样之一。纹样象征古代传说中一种贪食的凶兽饕餮的面形,图案多有变化。

  饕餮一词见于《吕氏春秋·先识览》:“周鼎著饕餮,有首无身,食人未咽害及其身,以言报更也。”

  商代至西周时常作为器物上的主题纹饰,多衬以云雷纹。西周后期以后逐渐推动主题纹饰的突出地位,常用仿器耳或器足上的装饰。

  自宋代宣和时的《博古图录》称此类纹饰为饕餮纹后,历代沿用这一名称。

  23龙纹包括夔纹和夔龙纹。这里的"夔"古称是一角一足的动物,实际上则是双足动物的侧面像。龙在古人心目中的形象是多种多样的,因此纹饰也各有不同,按图案结构分,有爬行龙纹、卷体龙纹、交体龙纹、双体龙纹、两头龙纹等。

  青铜器上的装饰纹样之一。龙是古代神州传说中的动物。一般反映其正面图象,都是以鼻为中线,两旁置目,体躯向两侧延伸。若以其侧面作图象,则成一长体躯与一爪。

  龙的形象起源很早,但作为青铜器纹饰,最早见于商代二里冈期,以后商代晚期、西周、春秋直至战国,都有不同形式的龙纹出现。

  商代多表现为屈曲的形态;西周多表现为几条龙相互盘绕,或头在中间,分出两尾。

  传说龙的出现与水有关,《考工记·画缋之事》谓:“水以龙,火以圜。”是用龙的形象来象征水神,因此在青铜水器中,龙的图卷或立体形象有更多出现。

  根据龙纹的结体大致可分为爬行龙纹、卷龙纹、交龙纹、两头龙纹和双体龙纹几种。自宋代以来的著录中,在青铜器上,凡表现为一爪的这样纹饰,又称为“夔纹”或“夔龙纹”。

  夔纹 图案表现传说中的一种近似龙的动物——夔,多为一角一足,口张开,尾上卷。自宋代以来的著录中,在青铜器上,凡是表现一足的类似爬虫的物像,都称之为夔或夔龙,这与古籍“夔一足”的记载有关。《说文·攵部》:“夔,神也,如龙一足。”有的夔纹已发展为几何图形化的装饰,变化很大。常见的有身作两岐,或身作对角线,两端各有一夔首。盛行于商和西周前期。

  4凤鸟纹

  凤凰始见於《诗经》,原为“凤皇”,汉代毛亨解释为“雄为凤,雌为皇”。凤和龙同为古代的祥瑞动物。“天命玄鸟,降而生商”,说明玄鸟就是商的图腾,在古代,凤鸟就是鸟图腾的代表。

  凤鸟纹按照构图形象分为长喙鸟纹,体躯是鸟,头部有一较长的喙;鸱枭纹,正面,大圆眼,毛角大翅,盛行於商代中晚期;雁纹,是鸟纹中写实的形象,属春秋晚期北方的风格。凤鸟纹多饰於鼎、簋、尊、卣、爵、觯、觥、彝、壶等器物的颈、口、腹、足等部位。

  青铜器上的装饰纹样之一。鸟长翎垂尾或长尾上卷,作前视或回首状。在青铜器上大多作对称排列。

  良渚文化出土的玉琮上已有明确的鸟纹。青铜器上最早出现的是二里冈期的变形鸟纹。殷墟时期已有鸟纹作为主要纹饰。西周早期起鸟纹大量出现,一直到春秋时期。

  商代鸟纹多短尾,西周鸟纹多长尾高冠。鸟纹包括凤纹、鸱枭纹、鸾纹及成群排列的雁纹等。

  5 蟠螭纹 民间有龙生九子,蛟和螭都是龙子的说法,而蟠则指“盘曲而伏”。古代表铜器上的蟠螭纹,其身体和腿似龙,而面部似兽。此纹于商、明、周,是春秋战国和汉代玉器上的主要纹饰。战国的蟠螭纹,圆眼大鼻,双线细眉,猫耳,颈粗大且弯曲,腿部的线条变弯曲,脚爪常上翘。身上多为阴线勾勒,尾部呈胶丝状阴刻线。汉代,眉上竖且内色,眼眶略有下坠,鼻梁出现了细线划纹,身体与战国时没有差别,只是尾部出现由两个卷纹只有三条腿。南北朝时期,眼睛稍长且有弯度,嘴边两腮多有凹槽,头上有的长角,有的无角,腿短,一般前腿只有一个,所以也是三条腿,有时,前腿伸出一点作为第四条腿,尾部的卷云纹较以前宽了一些。宋代,最大的特征是在鼻子下有一条很宽的阴线,极富立体感。元代,头额宽而高,其眉、眼、鼻、口都集中在整个面部的下方,仅占面部的三分之一,颈项低下,许多地方已被发毛掩住、上升、伏地、盘旋等形象,其气势磅礴,形态美观。直至清代,则出现了以前各个时代均未有的独特纹饰。

  6蟠虺纹

  蛇纹 青铜器上的一种纹饰。有三角形或圆三角形的头部,一对突出的大圆眼,体有鳞节,呈卷曲长条形,蛇的特征很明显,往往作为附饰缩得很小,有人认为是蚕纹。个别有作为主纹的,见于商代青铜器上。

  商末周初的蛇纹,大多是单个排列;春秋战国时代的蛇纹大多很细小,作蟠旋交连状,旧称“蟠虺纹”。

  蟠虺纹

  青铜器上的装饰纹样之一。以蟠屈的小蛇的形象,构成几何图形。盛行于春秋战国。

  7云雷纹是变形线条纹的一种,大都用作地纹,起陪衬主纹的作用。用柔和回旋线条组成的是云纹,有方折角的回旋线条是雷纹,盛行于商中晚期。

  8涡纹 又称火纹。顾名思义,近似水涡,故为涡纹。其特征是圆形,内圈沿边饰有旋转状弧线,中间为一小圆圈,似代表水隆起状,圆形旁边有五条半圆形的曲线,似水涡激起状。有人认为,涡纹的形状似太阳之像,是天火,又故称火纹,商代早期的涡纹是单个连续排列的,商代中晚期至春秋战国时期,一般与龙纹、目纹、鸟纹、虎纹、蝉纹等相间排列。涡纹多用于罍、鼎、斝、瓿的肩、腹部,它盛行于商周时代。

  9重环纹 由略呈椭圆的环组成纹带,环有一重、二重、三重,环的一侧形成两直角或锐角。有时也与其他纹饰相配出现。盛行于西周中、后期。

  10窃曲纹 是由两端回钩的或“S”形的线条构成扁长图案,中间常填目纹,盛行于春秋战国。

  夔纹:表现传说中的一种近似龙的动物,图案多为一角、一足、口张开、尾上卷。有的夔纹已成为几何图形化的装饰。多作为器物上的主纹。

  龙纹:图案取传说中龙的形象。基本上有三种形式:屈曲形态,几条龙相互盘绕,头在中间分出双身。

  蟠螭纹:形状象夔,张口,卷尾,图案以蟠屈的小蛇(虬)构成图形。

  鸟纹:图案有的长翎垂尾,有的长尾上卷,头前视或作回首状。也有的鸟头上作仰起或下垂的高冠,这种形状的鸟纹,也通称为凤鸟纹。鸟纹多作为器物上的主题纹饰。

  蝉纹:图案大多数在三角形中作蝉体,无前后足,四周填以云雷纹。也有作长形,并有前后足的,中间再填以云雷纹。

  蚕纹:头圆,两眼突出,体屈曲状。多饰于器物的口部或足部。

  象纹:图案表现象的形态,有长鼻构成明显的特征,也有单以象头、象鼻为图案的。

  鱼纹:图案表现为鱼的形态,有的鱼形象较为呆板,有的形象生动。脊鳍与腹鳍各一个或两个。鱼纹常饰于盘内,反映器物装饰和器物的造型是密切结合的。鱼纹也常施于铜洗和铜镜上。

  龟纹:其状一般是刻画出龟的全形,在铜器中见到的不多,多施于盘内。

  贝纹:形状作贝壳状,将单独的贝壳连接起来组成图案。

  云雷纹:青铜器上的一种典型纹饰图案。它的基本特征是以连续的回旋形线条构成的几何图形。有的图案作圆形的连续构图,称为云纹;有的图案作方形的连续构图,称为雷纹。云雷纹常作青铜器的地纹,用以烘托主题纹饰。也有单独出现在器物颈部或足部的。

  勾连雷纹:由近似T形互相勾连的线条组成。

  乳钉纹:青铜器上最简单的纹饰之一。纹形为凸起的乳突排成单行或方阵。另有一种图案,乳钉各置于斜方格中,称为斜方格乳钉纹

商周时期青铜器最常见花纹之一,是饕餮纹,也叫兽面纹。

商时已蝉纹为主,西周以花纹为主;

青铜器铭文拓片:

商周青铜器中数以万计的铜器留有铭文,这些文字,现在一般叫金文。对于历史学者而言起着证史、补史的作用。 中国青铜器的铭文,文字以铸成者为多。凹入的字样,称为阴文,少数文字凸起,称阳文。商代和西周,可以说铭文都是铸成的,只有极个别用锋利的工具刻字的例子。 西周晚期,开始出现完全是刻成的铭文。战国中期,大多数铭文已经是刻制的,连河北省平山中山王汉墓的三件极为典重的礼器,都是契刻而成,其刀法异常圆熟,有很高的艺术价值。

1、陶范制作,且一器一范,手工制作,铜和陨铁合铸;

2、青铜上的纹饰还是按照为礼器服务的思想不断发展,商代的许多纹饰在西周时期仍然在使用,如,商代晚期兽面纹的变化的形式“环柱角形、牛角形、外卷角形、羊角形、内卷角形、曲折角形、双龙角形、长颈鹿角形、虎头形、熊头形兽面纹”等纹饰,在西周早期仍在使用。而在西周中后期形成了西周时期特有的纹饰特征,如,西周中后期,主要流行环带纹、窃曲纹、重环纹、垂鳞纹、波曲纹、凤鸟纹、瓦纹等,另外,还出现了许多无纹饰的素器,在这些素器当中有的也有饰几道纹的。西周时期的青铜器,有时候用雷纹为地,这实际上是延续了青铜器礼器化的进程,但西周时期的青铜器上的云雷纹没有商代普遍,这从另一个方面也说明了在西周时期人们崇拜的对象,逐渐从天上回到了人间。但我们应明白,商代和西周时期虽然在纹饰的种类上不同,但这些纹饰的本质和功能没有变,仍然是为了增强青铜器的神秘性,加强了其礼器的地位。

3、铭文是西周器的重要特征。西周铸铭多具系年记事性质,成为编年分期研究西周铜器的重要依据。其内容又多可与古文献相互印证,字体则直接构成古文字研究的依据,故西周铭文对于考古学、文字学和历史学等都具有珍贵的价值。早期虽无规范统一的格式,但已明显比商代繁详,且有创制,如册命性质的铭文已经出现。穆王以后,册命记录增多,并渐成定式,一直流行到西周晚期,典型的册命记录包括时间、地点、右者、受册命者、册命辞、称扬辞、作器祝愿辞等内容。其中册命辞记述受封受赐的缘由和内容,成为了解西周封赏礼仪、官制和舆服等级制度的重要资料。

西周时期,玉资源完全是被王侯贵族们所垄断,用玉制度作为国家重要的典章制度之一,由朝廷最高层的官员来领导,上上下下多个部门的中层官员分工管理,设专职玉人具体操作,组织严密,制度完善,管理严格。玉器的使用已经遍及王侯贵族们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比如朝聘、会盟、祭祀、丧葬、货贿、服饰、服食等等。无论是天子王室,还是公、侯、伯、子、男爵位者,卿、大夫、士之有官位者,对其使用玉器的等级、组合、形制、度数都有严格的规定和限制,成为等级身份的标志,任何人不得僭越。

精美的玉器当然也是彰显财富的象征。西周青铜器卫铭文记载,贵族矩伯为了携璋参加周王举行的典礼,用十三田与裘卫换得一件玉瑾璋和几件小皮货。有专家认为这十三田相当于一千三百亩地,时玉器价值之高,可见一斑。

玉之珍贵还不仅于此。因为玉本是物之精华,具有温润、缜密、靓丽、精光内蕴等良好品质,由此被周人进一步推崇为玉德。

古之君子必佩玉,君子于玉比德焉。玉德又化作君子品行的范式,凝结为君子的高贵气质和灵魂,所谓温文尔雅,所谓仁、义、礼、智、信。

在这样的社会大背景之下,西周玉器就非同一般了,它不仅美化生活,满足喜好,更承载了政治、经济、道德、文化的内涵,并在玉器纹饰的艺术表现上鲜明地反映出来,其中最具代表性的就是精心琢刻在西周玉器上的凤鸟纹。

早在史前仰韶文化时期就有了凤鸟纹饰。商人信奉天命玄鸟,降而生商,所以各种鸟纹经常出现在商人的青铜器上。殷墟妇好墓中出土的一件玉凤十分漂亮,有人说这是最早的玉凤鸟纹,也有专家说这件玉凤不是殷商的作品,而是属于石家河文化。

周人也有商人类似的美好传说,国语周语:周之兴也,鸣于岐山,这种叫作的鸟,就是凤凰。因为周文王敬德保民,故有凤来仪,凤鸣岐山,保佑周人兴旺起来,最终这个不够发达的小方国,战胜了强大的文明程度相当高的殷商。周人觉得这种差别悬殊的以弱胜强,绝不仅仅是一己之力所能为,一定是上天的意志,一定有神力相助。而这种幸运,正是源自凤鸣岐山。所以,凤鸟形象在西周人那里得到特别的尊崇,就像是祖灵一般。

凤鸟纹玉柄形器长20厘米,宽48厘米,厚08厘米。主体纹饰为一侧面凤鸟纹,昂首凸胸,长弯勾喙,圆眼,头顶高冠前倾,尾羽从身后向上翘升,翻过头顶,从前面垂下,端部再卷起。凤纹的上面、脖后、尾羽、爪下等处均采用了西周常用的变形卷云纹,可谓锦上添花。长弧形线条穿插于上下左右,婉转流畅,恰到好处。玉柄形器主体纹饰均以勾撤一面坡技法琢出,使凤鸟纹之形象愈加鲜明夺目。此种凤鸟纹傲视天下,惟我独尊,庄重雄强的姿态,成为周人以小邦周取代大邑商,赢得天下之精神力量的完美艺术写照。

这便是典型的西周玉器上的凤鸟纹。它承继了商代青铜器之鸟形,而一改前期的质拙写实,朝着图案化、装饰化、艺术化、程式化的方向完成了根本性的转变。由武王克商成功而在思想上得到空前解放的西周人,其艺术想象力也实现了空前的升华。

龙凤纹玉饰长72厘米,宽37厘米,厚04厘米。主体纹饰为一侧面凤鸟纹,精雕细刻,布局大方,雍容华贵,形态端庄。在其上方是一龙纹,臣字形眼,龙鼻上卷,寥寥数笔,其貌不扬。

凤鸟纹在商代玉器上并不多见,常见的是高冠鹦鹉、鸱枭、燕子等纹饰,而且圆雕作品稍多。相反,可以理解的是,凤鸟纹在西周玉器上频频出现,地位十分尊贵。即使和龙纹一并琢刻在玉器上,凤鸟纹也往往成为主体占得上风,这在后世是不可想象的。西周凤鸟纹圆雕玉器较少,大部分属于平面作品,然而琢纹自然而然、优美流畅、大刀阔斧、毫不做作的娴熟刀工,还有浅浮雕效果之艺术表现力,给我们留下了不能忘怀的深刻印象。

凤鸟纹三联璜玉璧外径141厘米,内径57厘米,厚04厘米。琢有三幅纹饰一样的凤鸟纹,随形就势,将典型的凤鸟纹略加变形,分别琢刻在三块圆弧形的玉平面上,联结起来就组成一件完整的玉璧。图案仍旧精细,格局同样疏朗,刀工甚是精湛,线条愈加飘逸,凤鸟风采依然。

玉璧出现的时间很早,曾经作为礼器、瑞器、祭器、葬器,从良渚文化时期一直流传下来。文献所载,西周礼天玉璧属六器之首,是第一等的国家重器。考古发掘告诉我们,无论是良渚文化遗址的高台大墓,还是殷商和周代诸侯贵族大墓,墓主人身体周围往往随葬众多的玉璧。生前玉璧随其往来庙堂,死后玉璧还要贴身陪伴其灵魂出入,玉璧之珍贵无此为甚。西周以前的玉璧差不多都是素面的,在玉璧上琢刻具有艺术性和装饰性的纹饰,于西周时期首开先河。将典雅而强健的凤鸟纹琢于玉璧之上,尽显凤鸟纹身份的高贵和显赫。

凤鸟纹玉柄形器长111厘米,宽45厘米,厚04厘米。西周时期精美的凤鸟纹多见于玉柄形器。各地西周墓葬曾出土了许多素面无纹的玉柄形器,其中有纹饰的也为数不少。类似图4这种凤鸟纹玉柄形器,在陕西、山西、山东、河南等西周高等级墓葬中均有出土。历史文献和考古发掘表明,在西周社会,玉柄形器保有数量很多,它们经常被随身携带,比较频繁地出现于各种礼仪场合,尤其是高等级的玉柄形器,例如琢刻凤鸟纹的有牙饰柄形器,仅身份地位尊崇者才可能拥有,而事实上它们也几乎都见于第一等级墓葬中这再次说明凤鸟纹玉柄形器已经成为了西周贵族上层之玉礼器家族的一员。

龙凤纹玉饰长48厘米,宽26厘米,厚03厘米。器身琢一凤纹和一龙纹。周边切割出突棱,形象地表现出凤鸟头、胸、爪、尾,以及龙身和龙首。上部有一穿孔,下面镂空一个上窄下阔的长圆形通孔,使凤头突显。凤眼为圆形,尖勾喙,昂首凸胸,凤身饰卷云纹,儿形纹。凤尾上翘至头顶,再向上呈S形,逐渐变幻,融为龙身,直至龙首,终于龙凤一体,完美结合。龙首饰卷云纹,儿形纹,圆形眼,张口,卷鼻,有额突。整体纹饰刻画采用单阴线、双阴线和勾撤一面坡阴线,配合钻孔、镂空和外形切割技法,布局疏朗,简洁有力,线条精准,优美华贵。尤其是上与下,左与右,昂首凤与低头龙的对比;凤与龙互相的转换变化,S形线条的连接结构,斜角对称,比例均衡;凤与龙所饰卷云纹,儿形纹和形纹之和谐一致,无不恰到好处地体现了天才的想象力和图案装饰艺术的美学原则,令人拍案叫绝。

西周首创组玉佩。凤鸟纹玉饰便是西周贵族身饰组玉佩上的小挂件,长4厘米,宽36厘米,厚04厘米,比一枚邮票大不了多少,但是经过西周玉人的巧妙设计和卓越刀工,将玉饰上的凤鸟纹既形象生动又特色鲜明地刻画出来。其中西周凤鸟纹的典型纹饰,例如:弯勾喙,圆眼圆头,逗号式卷云纹,形纹,长弧形曲线,一应俱全,简单明了,主体突出。尤其是在如此之小的玉料平面上运用勾撤一面坡等刀工技法来表达主题,以小见大,视感强烈,从审美的角度看,亦是神采飞扬,妙不可言。西周玉人的智慧和能力真是超乎我们后人的想象。

龙凤纹玉柄形器取其局部放大,可以较为真切地感受玉柄形器上凤鸟纹饰的刀工效果,尤其是西周著名的勾撤一面坡琢玉技法。在商代,玉器纹饰大多用双勾阴线来表现,即两条阴刻线相夹中间凸显出一条平阳线,俗称双阴挤阳。殷商中后期再有发展,将双阴线的一边用斜刀琢成一条倾斜面,名为撤。虽然中间仍是一条阳线,但阳线的一侧是窄阴线,另一侧已改为一边竖直加一边倾斜面的勾形宽阴线了,俗称勾撤一面坡。西周玉人继承了殷商琢玉技法,并将其发扬光大。首先改进了前期勾不深,撤带弧度的不足,将一边阴线作成深细,中间阳线再削窄,另一边撤线的斜面作成又宽深又平直,从而使纹饰效果达到一个新的境界。虽然纹饰琢刻在玉器的平面上,但是我们看到此种线条,阴阳结合,宽窄对比,错落有致,刚柔相济,转换角度,光影异,呈现出立体浅浮雕式强烈的装饰艺术效果,大大优化了线条的形式美感,使玉器纹饰大放异彩,图像栩栩如生。

用勾撤一面坡双阴线来表现长弧形线条以及逗号式卷云纹,是西周时期玉器纹饰琢制中最具代表性、最有表现力的典型刀法。西周将商代质坚古朴的折铁线,去尖角,修圆弧,并且大量采用长弧型线条,特别注重曲线的琢磨,着力营造曲线的审美感,使窄阴线、细阳线和宽撤线如影随形,相得益彰,商之朴拙的纹线遂变为西周线条之婉转流畅,优美而富有韵律。西周玉器上的凤鸟纹为什么能够如此精神抖擞,意气风发?那是因为西周玉人运用勾撤一面坡琢玉技法,巧夺天工,其神韵后世难以企及也。

在江西清江吴城早商晚期遗址中出土的印纹硬陶器,品种增多,烧成温度和质量比以前均有很大提高。印纹硬陶至西周后更为兴盛,形制多为瓮、坛、瓿等,纹饰有云雷纹、方格纹、折线纹、叶脉纹等。印纹硬陶仍主要在长江以南烧制,并常和原始瓷器同时出土,在春秋时甚至发现有同窑烧制的。

在雕刻装饰图样的技法上,西周玉器除承袭商代的双线勾勒外,也有独到之处,就是独特的斜刀技法、鸟形玉刻刀、虎佩是其代表作,至于装饰图案由于设计较为工整,致使图案不如商代活泼而有拘束之感。

西周玉器饰纹颇具特色并与前后各期略有所别的,共有二式:一式纹饰相对简化,具体表现是在一件玉器上往往以数道阴线表示所需的主要纹图,有“画龙点睛”的特殊美感和效果,所谓简洁典雅者即指此;二式纹饰繁密布局式,其特点是凡要表现人物或像生时,其眉发、羽毛和足爪等,无不形象具体。

西周玉器上饰纹的另一特点,是表示上述简繁两式,粗略一看有如殷商期相似,既有单阴线,亦有双钩两种,但细加审视,其刻纹表现手法有些差别。

如单阴线,多用斜砣琢饰,线条两侧深浅不同且呈坡状,形同斜刀剖刻而成。若为双钩线,其双线粗细不等,细者如商代相似,似用直立刀刻成,两边无深浅之感,而粗者,形如上述单阴线表现法,亦用斜砣琢饰。西周玉器上的人身或像生器的眼睛,形式与商代特别是殷商时相似,亦惯用“臣”字目,但此时的“臣”字目与目纹的两侧眼角,有一段延长线纹。

此外,西周玉器饰纹,多以龙纹、凤纹或人神纹为主,讲究纹饰的神秘威严,抽象变形和线条流畅等艺术效果。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liwu/4245753.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8-22
下一篇2023-08-22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