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中十八罗汉的寓意各为什么?谢谢!

佛教中十八罗汉的寓意各为什么?谢谢!,第1张

宾度罗跋罗堕阁尊者——坐鹿罗汉

迦诺迦代蹉尊者——欢喜罗汉

诺迦跋哩陀尊者——举钵罗汉

苏频陀尊者——托塔罗汉 

诺距罗尊者——静坐罗汉

跋陀罗尊者——过江罗汉

迦理迦尊者——骑象罗汉

伐阇罗弗多罗——笑狮罗汉是佛教十八罗汉的第八位

戍博迦尊者——开心罗汉

半托迦尊者——探手罗汉

罗怙罗尊者——沉思罗汉

那迦犀那尊者——挖耳罗汉

因揭陀尊者——布袋罗汉

伐那婆斯尊者——芭蕉罗汉

阿氏多尊者——长眉罗汉

注茶半托迦尊者——看门罗汉

上面是十六罗汉。说法是佛的16个弟子。

后来中国增加了:降龙罗汉、伏虎罗汉。

十八罗汉

佛经中讲,十六罗汉是释迦牟尼佛的弟子,他们遵佛的嘱托,不入涅盘,常住人间,普度众生。最早北凉、道泰译的《入大乘论》中说:“尊者宾头卢、尊者罗骺罗如是等十六诸大声闻----守护佛法,”但未列出其余十四人的名字。最早十六罗汉的名字,是从何处来的呢?是唐、玄奘法师译的《大阿罗汉难提蜜多罗所说法住记》(简称《法住记》)中最早记载的。

“阿罗汉”有三义:

其一曰“杀贼”,杀灭烦恼之贼;

其二曰“应供”,谓应受人天供养;

其三曰“无生”,谓不在受生死轮回的束缚,已达不生不灭的境界。

十六罗汉的名称:宾头卢突罗奢(俗称“坐鹿罗汉”)、迦诺迦伐磋(“喜庆罗汉”、知一切善恶法)、迦诺迦跋厘惰奢(“举钵罗汉”)、苏频陀(“托塔罗汉”)、诺矩罗(“静坐罗汉”)、跋陀罗(“过江罗汉”、意思为贤者)、迦理迦(“骑象罗汉”、佛的侍者)、伐奢罗弗多罗(“笑狮罗汉”、意思为“金刚子”)、戍博迦(“开心罗汉”、意思为“贱民”或“男根断者”,出家前是个宦者)、半托迦(“探手罗汉”、意思为“路边生”)、罗骺罗(“沉思罗汉”、释迦牟尼的亲生儿子)、那伽犀那(“挖耳罗汉”、意思为“龙军”,习惯上称“那先比丘”)、因揭陀(“布袋罗汉”)、伐那娑斯(“芭蕉罗汉”)、阿氏多(“长眉罗汉”、佛的侍者)、注荼半托迦(“看门罗汉”、是半托迦的弟弟)。

十六罗汉的形象:是后来的艺术家凭着自己的想象画出来的,原本没有定型的形象。现存最早的十六罗汉雕像在杭州烟霞洞,是吴越王的妻弟发愿所造。

后来如王维、贯休、李公鳞、张僧鹞、仇英等著名画家都画过十六罗汉图。

十八罗汉是怎麽来的呢?古代的中国人认为“九”是吉利数,因此总认为“十六”没有“十八”(两个“九”)好,如“十八般武艺”、“十八学士”----唐朝以后,十六罗汉又被加了两个尊者,成“十八罗汉”。

最早知道“十八罗汉”的是北宋的苏东坡,他自民间得到蜀、简州、金水张氏所画之“十八罗汉图”,但十八罗汉的名字苏东坡却未列出。

宋代的志磐在其《佛祖统记》中认为:第十七位罗汉和第十八位罗汉应该是迦叶尊者与君徒钵叹尊者(《弥勒下生经》中记载)。

直到清朝乾隆年间,乾隆皇帝和章嘉呼图克图活佛认为:十八罗汉的最后两位应该是降龙罗汉(迦叶尊者)和伏虎罗汉(弥勒尊者),降龙伏虎很合中国人的口味,在加上是钦定,从此十八罗汉便被规定了下来。

西藏认为嘎沙雅巴尊者是降龙罗汉,纳达密答喇尊者是伏虎罗汉。

有些寺庙除十六罗汉外,另加上玄奘和弥勒,或错将第一尊者宾头罗跋罗惰奢分为二人再加庆友,有的将《因果见识颂》作者摩那罗多和《法住记》作者难提密多罗认为是降龙和伏虎,都不对。

一坐鹿罗汉 寓意:高官厚禄

  他曾经乘坐他的鹿骑进皇宫劝说国王学佛修行。

  二欢喜罗汉 寓意:自得其乐

  他清楚世间一切善丑恶,所以在很久以前,他是古印度一名雄辩家,他在辩论时,常带笑容。

  三举钵罗汉寓意:衣食无忧

  他是一位托钵化缘的行者,所以手中一直拿着钵盂。

  四托塔罗汉寓意:佛法常在

  他是佛陀所收最后一名弟子,因为佛主怀念佛陀而常手托佛塔。

  五静坐罗汉 寓意:坚如磐石

  又名为大力罗汉,因为他过去是武士出生,所以力大无穷,能搬动任何重物。

  六过江罗汉寓意:通达四海

  他是一名贤者,过江似蜻蜓点水。

  七骑象罗汉 寓意:道路平坦

  骑象罗汉是佛主的侍者,他原本是一名驯象师。

  八笑狮罗汉 寓意:百病不侵

  意为金刚子,原现是一名猎人,因为学佛,所以不再杀生,狮子来谢,故有此名。

  九开心罗汉寓意:心口相应

  开心罗汉在出家前身是一名乞丐,曾袒露其心,使人觉知佛于心中,所以就叫做开心罗汉。

  十探手罗汉 寓意:大彻大悟

  探手罗汉是一个路边生,因打坐完经常把手举起伸懒腰,所以叫探手罗汉。

  十一沉思罗汉 寓意:深思熟虑

  沉思罗汉是释迦牟尼的亲生儿子,佛陀十大弟子中,佛法道行居首位。

  十二挖耳罗汉 寓意:六根清净

  意思为龙军,习惯上称那先比丘,以论耳根清净闻名,所以称挖耳罗汉。

  十三布袋罗汉 寓意:内有乾坤

  因为布袋罗汉经常背着一个布袋,没事都是笑口常开。现今也被叫做布袋弥勒。

  十四芭蕉罗汉 寓意:勤奋向学

  因为他是出家后常在芭蕉树下修行,有一天终于在芭蕉树下修成正果,所以叫芭蕉罗汉。

  十五长眉罗汉 寓意:长寿有方

  跟骑象罗汉一样,也是佛的侍者,传说自从出生时就有了两条长眉了,所以叫做长眉罗汉。

  十六看门罗汉 寓意:取之有道

  是半托迦的弟弟,为人尽忠职守。

  十七降龙罗汉 寓意:平定四方

  因为早在古印度之时,龙王偷佛经,他就降幅过龙王,夺回佛经,所以立了大功,所以叫做降龙罗汉。

  十八伏虎罗汉 寓意:不畏艰险

  因为在寺庙外经常遇到有一只饥饿的老虎,他把他的斋饭分给这只老虎吃,所以就叫伏虎罗汉。

在佛教寺院中,供俸着许多种佛像,因为其身分不同,佛像的形象、材料、种类也不相同,佛相依其身分,可分为佛、菩萨、明王、天等数种。

佛陀圣像

在狭义上说,是指释迦牟尼佛的意思,但是,随着佛教教理的发达,“佛陀观”便分为法、报、应三身。遍满宇宙寂静之无色无形的理佛,称为法身佛;为着救度众生经过长时间积功累德的结果而显现出佛身,并建立净土的是为报身佛;因化益众生,而出现在娑婆世界的,是为应身佛。如大日如来为法身佛,弥陀如来为报身佛,释迦如来为应身佛。诸佛的名字在经典上记载的,有卢舍那佛、大日佛、释迦佛、阿弥陀佛、药师佛等,还有宝生佛、开敷华王佛、天鼓雷音佛、阿閦佛、不空成就佛、多宝佛、定光佛(大庄严佛像制)等是较少听到的。佛有时称如来,这是梵语多陀阿迦度的意思。

菩萨圣像

菩萨,有文殊、普贤、弥勒、日光、月光、虚空藏、地藏,以及随侍阿弥陀佛的二十五菩萨、观世音等,不胜枚举。其中观世音菩萨尤为著名。观世音菩萨又称观世音大士、观自在、白衣大士等。菩萨两字是梵语菩提萨埵的缩写,也有译成大道心众生、大士、高士、觉有情等。

天人神像

天的种类更多,形象较威猛的,有四天王、梵天、帝释天等;较温柔的,有辨才天、吉祥天、技艺天。另有所谓天龙八部、十二天、药师十二神将、般若十六善神、观音二十八部众等,其中的男性均手持剑戟,身穿甲胄,勇猛异常;女性均美丽、高雅,好似仙女下凡。

在佛教的殿堂,有各种不同的佛、菩萨、罗汉守护神像,这些塑像有时是代表某种教义上的理想,博爱的象征,或具有力量而为众生膜拜的目标。

三门殿

两大金刚 佛寺三门殿内,在门的两旁塑两大金刚像。此即手侍金刚杵(印度古代最坚固的兵器)警卫佛的夜叉神,又叫“执金刚”。传说佛常有五百执金刚随从持卫,其主要者名“密迹金刚”。

天王殿

三门殿内的第一重殿叫天王殿,殿内供俸四大天王、弥勒菩萨、韦驮天,有的还有帝释天、梵天、伊舍那天、罗刹天、焰摩天、阿修罗王、那罗延天、干闼婆天,正中间供的是弥勒菩萨。弥勒菩萨像后供韦驮天,面向北,东西两旁供四大天王像。弥勒菩萨 名“阿逸多”,是释迦牟尼的弟子,南天竺人,后来由人间生在兜率天内院中教化菩萨。据佛经上讲,释迦牟尼佛的教法流传一万二千四十九年,如果众生能够依正法行持,可以护持法命的。再过八百余年后,弥勒菩萨由兜率天下生此世界成佛。

韦驮天 传说唐道宣律师曾与天人会谈,说及南立天王部下有一位韦将军常周行东南西洲,护助诸出家人。宋代以后,使在寺中塑了韦驮天像,又和佛经中所说的韦驮天相混,一般称为韦驮菩萨。

四大天王 东方天王名“提名罗吒”,此云持国,能保持国土,是帝释天的主乐神,手中琵琶以作标帜,护东方弗提婆洲人民。南方天王名“毗琉璃”,能令他人善根增长,所以手中持剑,护南阎浮提州人。西方天王名“毗留博叉”,此云广目,能以净眼观察护持人民,领诸龙及富单那,所以手中缠绕一龙,护西瞿耶尼洲人。北方天王名“毗沙门”,此云多闻,有大福德,护持人民财富。右手持伞,表福德之义,护北郁单越洲人。

帝释天 梵名为因陀罗,全名为释提桓因,为忉利天的主神。常持如意宝瓶,现慈悲柔软相,统帅三十三天,依其自己的本誓,可操纵自如。传说在迦叶佛灭度后,有一贫女发心修造一座佛塔,当时有三十二人愿同心协力完成,后来此贫女即依此功德,成为忉利天王,此三十二人亦辅弼西方,成为三十三天。他的形象,依《金刚顶瑜伽护摩仪轨》:“乘白象,住五色云中,身作金色,右手持三钴当心,左手托左胯,左脚下垂,有三天女,各手持莲华盘,盘中盛青莲华,或盛杂华。”除此种形像外,有右手执独钴,乘六牙白象者,有坐荷叶座或坐金山,受莲华供养的等等不一。

梵天 常与帝释天并称,亦名大梵天。《十二报恩经》说他“为天王之主,众生之父,此天喜时,器世间安稳,无。劫初时,此天创世间,众生不乱,此为天主喜之故。此天嗔时,世间不安,有种种病,连草木悉皆苦恼,迷惑众生,各各如醉人”。其形像有二臂、四臂不等,《大日经》说“戴发髻冠,坐七鹅车中,四面四手。一手持莲华,一手持数珠,以上是右手;一手执军持,一手作唵字印,以上是左手。此印稍屈食指,余指皆伸……而作语状,名为净行者之吉祥印。”

伊舍那天 伊舍那为梵名,译作欲乐,或说是摩酰首罗天的变化身,亦名大自在天。其形像为:乘黄丰牛,左手持劫波杯,盛皿,右手持三戟枪,肉色清青,三目忿怒,二牙上出,以髑髅为璎珞。头冠中有二仰月,持二天女花。

罗刹天 他曾窃取释尊的舍利,逃亡时,为韦驮天所追击,因他诚心诚意地奉侍北方多闻天王,是护持佛法的善神。其形象:乘白狮子,身着甲胄,左手持刀竖起,右手拇指押中小二指,赤肉色,二天女侍于左右,持二罗刹鬼三股戟。又,在胎藏界外金刚部的形像是:通身**,披甲,发上有冠,冠有缯,两头飘上,目稍作怒视,右手当腰侧执刀,左手竖掌向左,屈无名指及小指,为大拇指所押,面向右方。

焰摩天 俗名阎罗王,常住阎浮洲南方,铁围山外部的地狱。统率十八冥官,八万狱卒,审判堕来此处者,加以惩罚,其别名为遮止王,或静息王即由此而来。一说焰摩王与其妹,协力主宰地狱界,兄焰摩主审判男性,其妹专惩罚女性的罪恶,兄妹并称,故名双王。焰摩王形像是:乘水牛,右手抱人头幢,左手仰掌,有二天女为其侍从,二鬼使者持刀、持戟,赤黑色,右脚下垂。又一种形像是:右手侧仰掌,指头向右少竖,左手向内执檀荼杖,头上有金半月形,上有一人头幢,乘卧白水牛,垂左脚,其牛在(左毛右包)座上,面向右方。此为外金刚部院的形像。

阿修罗王 阿修罗王为八部众,或六道之一,是阿修罗界的主宰者,常与三十三天猛烈交战,就中与忉利天的帝释交战最为激烈,从未终止。他的形像为遍身赤色,表示为猛恶无比的忿怒形,三面,立火焰发,二手合掌,二手合捧宝玉而立。

那罗延天 此天本誓为排恶劝善,力大无穷,手执杵柄,常乘迦楼罗鸟,自由自在地飞翔于空中。后世欲得非凡力量的人,专祈请此天。他的形像为周身青色,赤发,有三面,正面三目,两边面貌为兽形,左面似猪头,青色,右面未祥,白色。又有一种形像没两边面,冠上系缯,两端飞上,右手开肘竖掌,屈中、无名、小指三指,舒食指,承轮腰,左手作拳叉腰,乘迦楼罗鸟,右脚垂下,其鸟张翼,面向右。此天形像不一,有二臂、四臂,或八臂等数种。但独立一尊的形像尚不多见。

乾闼婆天 此王专食香而飞行于虚空中。传说是当燃香时,在刹那间所发生的一中微妙的香气,把他神格化而成,其食香、寻香的名称即由此而得名。传说此天缚有十五头恶鬼,专守护婴儿胎儿。其形像为着甲胄,披狮子冠,身黑赤色,左手持如意珠,右手执三股戟,持十五鬼头。左右安摩利支天及诃利帝母,围绕十五鬼神。此神又为观音二十八部众之一。

释迦牟尼佛像大雄宝殿即是正殿,或称大殿,大殿是称赞释迦牟尼佛威德高上的意思。释迦牟尼像有各种不同的姿式,主要的有两种:一种是结跏趺坐,左手横置左足上,名为“定印”,表示禅定的意思;右手直伸下垂,名为“触地印”。这种姿势的造像名为“成道像”。一种是结跏趺坐,左手横置左足上,右手向上屈指作环形,名为“说法像”。另外有一种立像,左手下垂,右手屈臂向上伸,名为“旃檀像”像;左手下垂,名“与愿印”,右手上伸,名“施无畏印”。

十八罗汉 一般汉族地区寺庙的大雄宝殿两边供有十八罗汉像,这十八罗汉到底是谁是根据什么经典,什么时代才开始塑造他们的像呢

十八罗汉是由十六尊者再加上其他两尊罗汉组成的,因此,要谈十八罗汉,须先从十六尊者谈起。这十六位尊者,在庆友(即难提蜜多罗,斯里兰卡人)所著《法住记》中的名字是:

①宾度罗跋堕阇(即宾头卢颇罗堕)尊者,②迦诺迦伐蹉尊者,③举钵罗汉(即迦诺迦跋厘堕阇尊者),④苏频陀尊者,⑤诺距罗尊者,⑥跋陀罗尊者,⑦迦理迦尊者,⑧伐阇罗弗多尊者,⑨戌博迦尊者,⑩半托迦尊者,⑾啰怙罗尊者,⑿那伽犀那尊者,⒀因揭陀尊者,⒁代那婆斯尊者,⒂阿氐多尊者,⒃看门罗汉(即注荼半托迦尊者,也即周利盘陀伽)。这十六罗汉,又称为住世十六尊者。

在十六尊者之外加上嘎沙鸦巴(降龙)尊者和纳达密答喇(伏虎)尊者即成为十八罗汉。因为这两位尊者都各具神通,能降龙伏虎,因此他们加入十六尊者之中而成为十八罗汉,是比较合理的。

关于十八罗汉的名称,兹略举如下:

举钵罗汉(迦诺迦跋厘堕阇尊者) 是一位化缘的和尚。他化缘的方法是举起铁钵向人求乞。修成阿罗汉果后,人称举钵罗汉。

伏虎罗汉(宾头卢尊者) 他修行出家的寺门外常有虎啸,他认为虎是饿了,便将食堂上众和尚的饭菜取出一些给虎吃。这样一来,老虎就被他收伏了,故名伏虎罗汉。

喜庆罗汉(迦诺迦伐蹉尊者) 是古代印度的一位雄辨家。有人问他什么叫做“喜”他解释说:“由听觉、视觉、嗅觉、味觉和触觉而感到的快乐谓之喜。”又问:“什么叫做‘庆’”他说:“不由眼耳鼻口手所感觉的快乐,就是庆,例如诚心向佛,心觉佛在,即感快乐。”

看门罗汉(注荼半托迦尊者) 他到人家化缘,常用拳头拍门叫屋内的人出来布施。后来佛陀赐一根锡杖,他化缘时用以在人家门前摇动,人家听到这声音果然开门布施。这锡杖后来成为和尚的禅杖。

长眉罗汉(阿氐多尊者) 他生下来就有两条长长的白眉毛。原来他前世是一位和尚,因为修行到老,毛发都脱落,只剩两条长眉毛,死后再转世为人,他的父亲就送他出家,终于修成阿罗汉果。

罗汉(诺距罗尊者) 是一位大力罗汉。原是一位战士,后来出家,他的师父叫他,放弃从前当战士时那种粗野观念。所以他在时仍现出大力士的体格。

挖耳罗汉(那伽犀那尊者) 他是一位论师,因论“耳根”,而闻名印度。所谓“耳根”是由于觉醒而生认识,是人类认识世界的六种根源之一。佛教讲六根清净,其中耳根清净最为第一。因为那伽论耳根最到家,所以取挖耳形状以示耳根清净。

骑象罗汉(迦理迦尊者)他本是一位驯象师。象是佛法的象征,比喻象的威力大,能耐劳又能致远。他出家后证阿罗汉果,故名骑象罗汉。

坐鹿罗汉(宾度罗跋罗堕阇) 原是印度优陀延王的大臣,忽然发心出家,优陀延王苦劝不听,遂循入深山修行。一天,他骑鹿回宫,劝导国王出家,用种种比喻说明欲念之可厌,结果国王让位于太子而出家。故人称他为骑鹿罗汉。

开心罗汉(戌博迦尊者) 他是中天竺太子,其弟不服而作乱,他说:“我心里只有佛,没有想当国王。”遂打开衣服,弟弟见他心中果有一佛,遂不作乱。故人称他为开心罗汉。

探手罗汉(半托迦尊者) 因他打坐时常用半跏趺坐法。打坐完毕即双手举起,长嘘一口气,故人称他为探手罗汉。

托塔罗汉(苏频陀尊者) 是佛陀的最后一位弟子。由于塔是瘗藏佛骨的,因而塔也成为佛的象征,他为了纪念佛陀,特制一塔随身携带,故名托塔罗汉。

芭蕉罗汉(伐那婆那尊者) 相传他出生时雨下得正大,后园的芭蕉树被大雨打得沙沙作响,遂取名“雨”(伐那婆那梵文是雨的意思)。他后来出家常在芭蕉下用功,故名芭蕉罗汉。

过江罗汉(跋陀罗尊者) 他的母亲怀孕临盆产他于跋陀罗树下,因取名跋陀罗,后遂往出家。相传东印度群岛的佛教,最初是由他传去的,他由印度乘船到东印度群岛中爪哇岛去传播佛法,因此称他为过江罗汉。

布袋罗汉(因揭陀尊者) 他是印度一位捉蛇人。他常携带布袋入山捉蛇以方便行人免被蛇咬,并拔去蛇的毒牙复放生于深山,因发善心而证阿罗汉果,他的布袋原作装蛇之用,故称布袋罗汉。

降龙罗汉(庆友尊者) 古印度有恶魔波旬,他煽动那竭国人,四出杀害和尚,尽毁佛殿佛塔,将所有佛经刦带到那竭国去,当时龙王发动洪水淹没其国,把佛经收藏于龙宫,后由庆友尊者降服龙王取回佛经,因此取名降龙罗汉。

笑狮罗汉(罗弗多尊者) 原是一位猎人,后出家戒杀,将证阿罗汉果时,有两只小狮走到他的身边感激他放下屠刀。他得道后,常把小狮带在身边,故称笑狮罗汉。

沉思罗汉(罗怙罗) 佛陀十大弟子之一,以密行修行著名。“密行”就是在沉思中能知人所知,在行动时能行人所不能行,他的沉思,就是在思智慧与行动,故称沉思罗汉。

三大士 在正殿的佛像背后,往往有坐南向北的菩萨像,一般是观音或是文殊、普贤、观音三大士的像,文殊骑狮子,普贤骑六牙白象,观音骑金毛犼。文殊“头戴五髻冠,右手持智剑,左手执青莲华”代表智慧。普贤右手执金钢杵,左手执金钢铃,头戴五佛宝冠。

海岛观音一般是在大殿背后修海岛,面北设观音像,立海岛上。四周依《法华经普门品》作观音救八难的塑像。在观音像两旁有善财童子。

观音殿

观音殿又名大悲坛,此殿供奉观世音菩萨。三十三体观音 三十三体观音,是我国唐宋时代及日本民间信仰的观音集合而成三十三体的,兹分别解说如下:

杨柳观音 观音的利生是随顺众生的愿望,恰似杨柳随风荡漾,因而得名。此形像为:右手执杨柳枝,左手掌张开,举手胸前。

龙头观音表示出在云中乘龙的姿式,是三十三身观音内的天龙身。

持经观音 坐于崎岖的岩石上,右手执经卷,是三十三身观音内的声闻身。

圆光观音在圆光中现出色身,合掌坐于岩石上,若有人不幸遭遇刑戮时,念此观音,可使刀折,而身免危害。

游戏观音 乘五彩云,左手安放于偏脐处,作游戏法界像,即是《普门品》中“堕落金刚山”一句的象征。

白衣观音坐于敷有软草的石上,结定印,作结跏趺坐姿势,是三十三身观音内的比丘、比丘尼身。

卧莲观音 合掌坐于池中长出的莲华座上,是三十三身观音内的小王身。

泷见观音倚于断岩上观瀑布的姿势,即是《普门品》中“火坑变成池”一句的象征。

施乐观音 右手撑颊,倚于膝上,是《普门品》中“如日虚空住”一句的象征。

鱼篮观音 司排除罗刹、毒龙、恶鬼等障碍。其像一为乘于大鱼背上,一为手提盛有大鱼之篮,是《普门品》中“或遇恶罗刹”一句的象征。

德王观音趺坐于岩上,左手置于膝上,右手持绿叶一枝,是三十三身的梵王身。

水月观音在月下乘一莲华舟,荡于海上,静静地飘荡在波浪上赏月,是三十三身的辟支佛身。

一叶观音乘一片莲华,悠然飘荡于水面上,是三十三身内的宰官身。

青颈观音 坐于断岩上,左膝立起,右手放在膝上,左手扶着岩壁,是三十三身内的佛身。

威德观音左手持莲华,右手着地,在岩上观水的姿势,是三十三身内的天大将军身。

延命观音 右手掌颊,倚于水边岩上,悠然而欣赏水面景物,是《普门品》内“咒诅诸毒药”一句的象征,能除此诸害,而得延命。

众宝观音 右手着地,左手置于立着的膝上,是三十三身内的长者身。

岩户观音端坐在岩窟内,悠然地欣赏水面,是《普门品》中“蚢蛇及蝮蝎”一句的象征。

能净观音 伫立海边岩上,作静寂相,是《普门品》中“假使黑风吹”一句的象征。

阿耨观音左膝倚于岩上,两手相交,眺望海景,若有人在海上遭遇龙鱼诸鬼大难时,念此观音,可免风波之险。是《普门品》中“龙鱼诸鬼难”一句的象征。

阿摩提观音 其形像为白肉色,三目四臂,乘白狮。身有光焰,天衣璎珞,慈容谛视左方。在三十三身内所现是左膝倚于岩上,二手置于膝上,是三十三身中的毗沙门身。

叶衣观音 坐于敷草的岩上,身披千叶衣,头戴宝冠,冠上有无量寿佛像,璎珞环钏,身有圆光,四臂,右第一手持吉祥果,第二手施与愿印;左第一手持钺斧,第二手持(上皿下绢)索,是三十三身中的帝释身。

琉璃观音 别名香王观音,乘一片莲华,轻浮水面,双手捧香炉。是三十三身中的自在天身。

多罗尊观音直立乘云的姿势,是《普门品》中“或值怨贼绕”一句的象征。

蛤蜊观音 此尊形象出现于蛤蜊贝壳中,是三十三身内的菩萨身。

六时观音 右手持梵夹的立像,是三十三身中的居士身。

普照观音 双手披衣,立于山岳之上,是三十三身内的大自在天身。

马郎妇观音自披天衣,两手重立,是三十三身内的妇女身。

合掌观音合掌立于莲华台上,是三十三身内的婆罗门身。

一如观音 坐于云中莲华座上,立左膝,是《普门品》中“云雷鼓掣电”一句的象征。

不二观音两手垂重,乘一片莲叶,浮于水面,是三十三身中的执金刚神身。

持莲观音 乘坐莲叶,两手执莲茎的姿势,是三十三身内的童男童女身。

洒水观音右手执洒杖,左手执洒水器,作洒水相,是普门品中“若为大水”一句的象征。

观世音菩萨又作千手观音、十一面观音、圣观音、如意轮观音、准提观音、不空(上皿下绢)的年代,索观音、大白衣观音、叶衣观音等等。

大白衣观音

大白衣观音 形像均为二臂,但印契则不一:1.身白**,左手持莲花,右手施与愿印;2.左手持棒或(上皿下绢)索,右手执般若梵夹;3.右手杨掌,左手持未开莲华;4.左手垂下,右手持莲华;5.左手施与愿印,右手持宝珠;6.左手持宝剑,右手执杨柳枝;7.左手捻念珠,右手持印文;8.右手持念珠,左手拇指、无名指相捻;9.左手持念珠,右手覆于左手上;10.二臂印钥及持杨柳枝像;11.左手持红边华,右手印合曳下持印等。

四臂观音

四臂观音 时轮院和欢喜金刚院多供奉此圣像,其形象有四头,为蓝、白、红、灰色,有四臂两腿,身体蓝色,两脚踏仰卧男体像,为藏传佛教密宗本尊之一。

六观音

千手千眼观音即大悲观音,简称千手观音。观世音在过去无量劫,听千光佛静住如来说《广大圆满无碍大悲心陀罗尼》,发誓要利益一切众生。于是长出千手千眼。寺院一般造型是两眼两手下,左右各具二十手,掌中各有一眼,共四十手四十眼,各配二十五“有”(三界中二十五种有情存在环境,包括欲界十四种、色界七种、无色界四种等)而成千手千眼。

圣观音 亦称正观音、圣观自在,是诸观音的总体代表,其形像具如上述。即通常所说的观音。

马头观音以马置于头,亦称马头大士,观世音的自性身。形像愤怒威猛,摧伏妖魔,故亦称“马头明王”。

十一面观音 即大悲普照观音。其形像:一瞋面,化恶有情;二慈面,化善有情;三寂静面,化导出世净业。这三面教化三界便有九面。九面上有一暴笑面,是表示教化事业需要有极大威严和极大意乐方能

无懈而成就。最上有一佛面,是表示以上一切总为成佛的方便。

准胝观音 即天人丈夫观音。“准胝”意为清净,是自性净洁的意思。其形象为三目十八臂。

如意轮观音 即大梵深远观音,手持如意宝珠和轮宝,分别表示满足众生祈愿和转。密号(密教又称灌顶王)名持宝金刚,有六臂,即“手执如意宝,六臂金色身。”

白观音

因菩萨常着白衣,亦称“白衣大士”;又常坐于白莲华中,故亦称“白处观音”。白表示心之洁净;又白者,即是菩提之意,住此菩提之心,即是“白住处”。

绿度母

度母,是梵名,全称圣救度佛母,我国古代称多罗菩萨、多罗观音,共有二十一尊,皆为观世音菩萨的化身。绿度母即二十一尊度母之一,此尊现少女像,全身绿色,一面二臂,现慈悲像。头戴五佛宝冠,身佩各种珠宝,着各色天衣,下身重裙,以示庄严;坐菩萨座于莲花月轮上,右足呈蹍踏伏,左足卷屈。右手向外置于右膝上,作施愿印,持乌巴拉花,左手置于胸前,亦持乌巴拉花。修持此尊密法,能断生死轮回之苦,消除一切魔障、业障、病苦等,并能消灾、增福、延寿、广开智慧,凡有所求,无不如愿成就,且命终往生极乐世界。

地藏殿

供奉地藏菩萨,地藏菩萨是大乘经中所说的菩萨,形象一般是结跏趺坐,右手持锡杖,表示爱护众生,也表示戒修精严;左手持如意宝珠,表满众生的愿。也有的是立像。

祖师殿

供奉达摩禅师,殿的正中是禅宗初祖达摩禅师,左方是达摩六传弟子慧能法师,右方是慧能的三传弟子百丈怀海禅师。

罗汉堂

供奉五百罗汉,佛经中所说的随侍佛陀的五百个罗汉,也有的说是佛灭度后,结集三藏的五百个罗汉。

佛菩萨像有什么姿势和形象

佛菩萨像,有立像、坐像、倚像和卧像四种。其中佛与菩萨像多为立像或坐像;倚像一般少有。天部像多为立像,有直立,有向前伸出一脚的,有身躯微向前倾的,有合掌的,此即侍立像。

坐像有正结跏趺坐像,两膝跪地的长跪像,还有右膝跪地左脚直立的等等种类。

卧像,又称涅槃像,此像只有释迦如来涅槃像一种。

佛菩萨的形像,大体上可分为:佛形、菩萨形、声闻形、童子形、天女形、忿怒形、神王形、鬼形以及畜牲形等。

佛形:具有三十二相,头部有圆形隆起,称为肉髻,这是佛的特相之一。发型如螺髻发,或波状发,除身披宽袈裟外,不用环钏等装饰。但大日如来,除头戴发髻天冠,身穿轻妙衣服外,又有璎珞环钏等,这是因为他是在色究竟天成道所准许的仪相。

菩萨形:除地藏菩萨外多为在家居士像,大都身穿裙,披天衣,头戴宝冠,以耳环、颈璎、腕钏、臂钏、足钏等装饰其身。

声闻形:又称比丘形。光头,身披天衣,与佛形相似,但头上无肉髻。

童子形:简称童形。顶上结发,其颜貌为天真活泼的少年形。

天女形:又称女形。具有乳房以表现女性,如般若菩萨、吉祥天、辩才天等。

忿怒形:全身作极忿怒形像,或以蛇为璎珞,或以虎皮为裙,手持剑、轮等器杖,后背有大火焰,状貌可怖,如明王部形像。

神王形:是身穿甲胄的护法善神。

鬼形、畜形:罗刹夜叉的像貌和鸟兽的形像为鬼畜二形。如深沙大将、迦楼罗王等。

佛菩萨无论是坐像或立像,普通都穿着袈裟、裙或甲胄等。袈裟披在两肩的叫通肩;披在左肩,右肩袒露着的叫做偏袒右肩。明王、天诸神像有围着猛兽的皮,有穿甲胄的以表示勇猛雄健。

佛菩萨的冠戴、服饰及大小:

宝冠,种类很多:在大日如来头部所见的为五佛宝冠,虚空藏及弥勒菩萨的宝冠亦属此类;观音的宝冠多安置化佛;大势至的安置宝瓶;弥勒宝冠安置五轮塔婆;虚空藏安置三十五佛等。

其他诸天所戴之冠多为鸟兽形。

佛像的大小,是依释迦如来在世时的身长为准,即所谓丈六像。“丈六像”说是身高一丈六尺,这是指立像的高度;坐像即矮一半,约为八尺,此坐像出叫“丈六像”。另有一种叫“半丈六像”的,其立像的高度约八尺,坐像的高度为四尺左右。

此外,还有等身像及一搩手半像等:

等身像,是指等于自己的身长,佛的等身像是指丈六像;在人世间的等身像,是随造像人自己的身长,通常以五尺像为等身像。

一搩手半像,印度的尺寸,其换算法不一:有的说一搩手等于八寸,一搩手半,即一尺二寸;另一说一搩是五寸,一搩手半即七寸五分像。但通常以一尺三寸像为一搩手半像。

我们到寺院,会见到造型各异的雕塑和绘画,观音菩萨等能识得,而大多数是说不清子丑寅卯的。比如十八罗汉造像,艺术形象生动,他们都是有故事的人。骑鹿的、骑象的、手持宝塔的……都是受释迦牟尼佛的嘱托,长住世间,弘扬佛法,利益众生。花一点时间,了解佛教文化,也是挺有趣的事情。这儿,盘点一下十八罗汉的前生以及俗称和寓意。

第一位宾度罗跋罗堕阁尊者。出身婆罗门贵族,原来是拘舍弥城优填王的大臣。出家成道后,常骑鹿回宫,劝导国王出家,并用种种比喻说明欲念之可厌,终于说动国王让位给太子而出家,所以世人俗称他为“骑鹿罗汉”,寓意禄入丰富。

第二位迦诺迦伐蹉尊者。他是知道一切善恶法的声闻弟子,为古印度的一位雄辩家。有人曾问他:“什么是喜?”他解释说:“由听觉、视觉、嗅觉、味觉和触觉而感到的快乐谓之喜。”又问他:“什么是庆?”他说:“不由眼耳鼻口手所感觉的快乐,就是庆。比如诚心向佛,心觉佛在,即感快乐。”因此被称之为“喜庆罗汉”,寓意表情舒服。

第三位迦诺迦跋厘惰阁尊者。原是一位化缘和尚。他化缘的方法非常特别,是高举铁钵向人乞食,成道后,世人称其为“举钵罗汉”,寓意食之无忧。

第四位苏频陀尊者。佛陀最后一位弟子。因他是佛的象征,为纪念和追随佛祖,他特制一塔随身携带,因此被称为“托塔罗汉”,寓意佛法通灵。

第五位诺矩罗尊者。武士出生,师父为了让他摒弃以往粗野的性格,让他学静坐。但他静坐中仍然现出大力士的体格,被称“静坐罗汉”,寓意稳如磐石。

第六位跋陀罗尊者。他是佛的侍者,主管洗浴事,故有些禅林浴室供他的像。据传,东印度群岛的佛教是他乘船渡江海而传播过去的,被称为“过江罗汉”,寓意江上无碍。

第七位迦理迦尊者。他是佛的一般侍者,驯象师出生,力大无比,耐劳又能致远,被称“骑象罗汉”,寓意门路平展。

第八位伐阁罗弗多罗尊者。原为勇猛的猎人,出家戒杀,有两只小狮子陪伴他,感激他放下屠刀,被称为“笑狮罗汉”,寓意百兽不侵。

第九位戍博迦尊者。原是中天竺太子,弟弟曾与他争夺王位。他对弟弟说:“我心里只有佛,而没有王位。”后打开胸膛,弟弟见他心中果然出有一佛,遂不作乱。成道后世人称他为“开心罗汉”,寓意笑口常开。

第十位半托迦尊者,意思是“路边生”,原来这个罗汉是个私生子。他弟弟也是个“路边生”,所以他该叫“大路边生”。据说,他们的母亲是大富长者之女,与家奴私通,逃避他国,久而有孕,临产归来,在途中生二子。后来,兄弟二人,均出家成为罗汉。他被称为“探手罗汉”,寓意体勤无病。

第十一位罗喉罗尊者。意译“障月”、“执月”。他是释迦牟尼唯一的一个儿子。据说,佛出家之夜,释迦牟尼在俗时的妻子怀孕,6年后佛成道之夜月食时降生,故名。他出家后成为释迦牟尼的十大弟子之一,号称“密行第一”。所谓“密行”,就是在沉思中能知人所知,在行动时能行人所不能行。故世人称他为“沉思罗汉”,寓意智者其能。

第十二位那伽犀那尊者。原来是一位理论家,因论“耳根”而闻名于世。佛教造像常将他的形象塑造成挖耳状,世人称“挖耳罗汉”,寓意身无尘垢。

第十三位因揭陀尊者。古印度捕蛇人,常携带袋入山捉陀以免行人被毒蛇咬伤,抓到的毒蛇拔去毒牙又放生山林。因其善心得到验证而成道,被称为“布袋罗汉”,寓意囊中不足。

第十四位伐那婆斯尊者。原为生意人,出生时雨下得正大,后院的芭蕉树叶被大雨打得沙沙作响,故被取名为伐那婆斯(梵文“雨”的意思)。出家后,他常在芭蕉树下用功并因此成道,被称“芭蕉罗汉”,寓意学业不弃。

第十五位阿氏多尊者。和尚,生下来就有两条长长的白眉。修行到老,头发脱落干净,只剩下两条长眉毛,死后投胎转世,长眉毛还是带着的。修成正果后,人们称他为“长眉罗汉”,寓意长命无极。

第十六位注荼半托迦尊者。原是第十罗汉的弟弟,即“小路边生”,但哥哥聪明而他愚钝。他化缘的办法是用拳头拍门,佛认为不妥,就赐他一根锡杖。再化缘时,就用摇动锡杖,看人家是否开门布施。果然,人家听到声音都开门布施。这锡杖,也就是禅杖,和尚出门随带的法器。所以被称为“看门罗汉”,寓意守财有道。

第十七位迦叶尊者。原为古印度恶魔波旬,他曾扇动那羯国人四出杀害僧人,尽毁佛殿佛塔,将所有的佛经都劫到那竭国里。龙王用洪水淹没了那竭国,将佛经收藏于龙宫。后来,庆友尊者降服龙王,取回佛经,故世人称他为“降龙罗汉”,寓意天海无恙。

第十八位弥勒尊者。原为僧人,宾头卢尊者的寺庙外,常有虎啸。尊者认为是虎饿了,便将自己的饭食省下一些给虎吃,时间长了,老虎被他的善心收服了,所以称他为“伏虎罗汉”,寓意入山不惧。

这儿,需说明一下。十八罗汉,原来只有十六位。佛教传入我国,经过不断的发展,到了五代时,对罗汉的尊崇开始风行,绘画中十六罗汉便增加到十八罗汉。后来增加的二位,说法不ー。有的说是写《法住记》的庆友和尚和大译经家玄奘,还有的说是迦叶和布袋和尚。最后乾隆皇帝把第十七罗汉定为降龙罗汉(即迦叶尊者),第十八罗汉定为伏虎罗汉(即弥勒尊者)。经皇帝的御定,以后的十八罗汉就以此为准了。后两位是没有什么经典依据的。(文/蔡驷读历史 图/源于网络)

问题一:须眉的意思 5分 1、胡子和眉毛。

《汉书张良传》:“四人者从太子,年皆八十有馀,须眉皓白,衣冠甚伟。”

2借指男子。

《红楼梦》第一回:“我堂堂须眉,诚不若彼裙钗。”

3男子代称。

《践踏的喜悦》:“三太太是自命为不让须眉的,相貌也长得有点男子气魄。”

4比喻事物细微处。

《四书评孟子离娄下》:“叙事刻画,须眉如画。”

5画笔的一种,用以描绘画面细部。

《红楼梦》场四二回:“大南蟹爪十支,小蟹爪十支,须眉十支。”

问题二:古代的须眉是什么意思? 须眉

1[man]∶古时男子以胡须眉毛稠秀为美,故以为男子的代称

我堂堂须眉,诚不若彼裙钗。曹雪芹《红楼梦》

2[beard and eyebrows]∶胡须和眉毛

问题三:须眉的意思是什么 须眉 [xū méi]

1古时男子以胡须眉毛稠秀为美,故以为男子的代称

2胡须和眉毛

问题四:八须眉是什么意思 须眉xū méi

中文解释 - 英文翻译

须眉的中文解释

以下结果由汉典提供词典解释

基本解释

1

[man]∶古时男子以胡须眉毛稠秀为美,故以为男子的代称

我堂堂须眉,诚不若彼裙钗。――曹雪芹《红楼梦》

2

[beard and eyebrows]∶胡须和眉毛

详细解释

1

亦作“ 须麋 ”。1胡子和眉毛。

《荀子・非相》:“ 傅说 之状,身如植鳍; 伊尹 之状,面无须麋。” 杨 注:“麋,与眉同。”《汉书・张良传》:“四人者从太子,年皆八十有馀,须眉皓白,衣冠甚伟。” 清 龚自珍 《己亥杂诗》之一一八:“荷衣说艺心兵,前辈须眉照坐清。”

2

借指男子。

清 周亮工 《书影》卷七:“教 邓 子孙,止於保姓;教 济河王 子,意在维城。有此远识,须麋不逮。”《红楼梦》第一回:“我堂堂须眉,诚不若彼裙钗。”《海上花列传》第三三回:“磊落须眉浑不喜,偏要双鬟窈窕。”

3

比喻事物细微处。

明 李贽 《四书评・孟子・离娄下》:“叙事刻画,须眉如画。” 明 李贽 《四书评・孟子・万章上》:“刻画 大舜 情事,须眉毕见。”

4

画笔的一种,用以描绘画面细部。

《红楼梦》第四二回:“大南蟹爪十支,小蟹爪十支,须眉十支。”

5

亦作“ 须麋 ”。1胡须和眉毛。

《左传・昭公二十六年》:“有君子白,须眉,甚口。” 陆德明 释文:“须,本又作须。” 明 王世贞 《玄狱太和山赋》:“像帝之真,理别须麋。”《花月痕》第五一回:“迄今诵其言,犹觉须眉间勃勃有生气焉。”

6

男子代称。

《水浒传》第一○八回:“帅府前军士居民,都来看 宋 军中人物,内中早恼怒了一个真正有男子气的须眉丈夫。”《再生缘》第六回:“莫非他,不是须眉是女人。” 罗洪 《践踏的喜悦》:“三太太是自命为不让须眉的,相貌也长得有点男子气魄。”

问题五:长须眉菩萨是什么意思 你说的应该是十八罗汉中的长眉罗汉。

在十八罗汉当中,有一位罗汉眉毛很长,被称为“长眉罗汉”。长眉罗汉神通广大,法力无边,根据经典的记载,他现在仍在世间,应该有二千六百多岁了。一天,长眉罗汉出外托钵乞食。街上有个妇人卖着包子,长眉罗汉站在一旁,向她化缘。买包子的妇人心里不是很欢喜,驱赶他说:“喂!出家人站旁边去,不要妨碍我做生意。”长眉罗汉静默的坐下来,闭起双眼就入定了。妇人气得想拉走他,却怎么使劲,他仍然纹风不动,甚至请来三个彪形大汉,也移动不了他半寸。长眉罗汉像座高山,屹立不摇。妇人又怒又急,向前探他的鼻息上没有了呼吸。妇人怕闹出人命,慌张地向罗汉说:“我给你包子,你不要再坐在地上了。”罗汉睁开眼睛,起身站在妇人的面前。妇人心不甘情不愿,包一个最小的包子,打发古怪的罗汉。长眉罗汉透析她的心意,施展神通法力,让妇人包的小包子,黏到左右两边的大包子,不论妇人怎么使力,甚至用刀,也无法将大小包子分离。悭吝的妇人,终于明白他不是凡夫俗人,而是个正道有神通的修行人。沉默的长眉罗汉说:“我是个正果的阿罗汉,不吃饭也不会饿死,我自有神通法力,能以禅悦为食。只是我的同道他们身体不好,不能出来托钵化缘,我拿这些包子给他们食用,让他们气力充足,可以安心办道。”这位妇人听完,感动长眉罗汉护念同道的慈悲,生起欢喜心.把整笼热腾腾的包子布施出去。长眉罗汉临走前,向妇人祝愿:“以此欢喜心,喜舍无悔意,应得人天福,生于无忧国。”布施,表面是舍,其实是得。没有舍去我们内在的悭贪,怎么得到无有恐惧的自在?无求的布施,令我们所行纯净,端严高贵;无悔的布施,令我们鄙陋俱除,身心福乐光明。罗汉与包子的故事,向我们化缘,化一颗无求无悔、欢喜布施的美丽因缘。

问题六:不让须眉指的是什么意思 巾帼不让须眉 与梁红玉有关:梁红玉出生在淮安,从小热爱劳动,习文练武。当金兵侵犯到淮河流域时,为避兵祸,随母亲到镇江,与当时作为下级军官的韩世忠一见钟情,结为夫妻。婚后,在梁红玉辅佐下,韩世忠屡立战功,升官至浙西制置使。北宋灭亡以后,康王赵构一路狂逃来到临安,建立南宋王朝,改国号为建炎,史称赵构为宋高宗。公元1130年上半年,金兀术大破杭州城后,率领10万大军,满载劫得的金银珠宝,经现在的嘉兴、苏州,沿着大运河来到镇江,企图通过镇江北撤,当时43岁的韩世忠和夫人梁红玉率领8000水军守卫镇江。敌众我寡,韩世忠急与夫人梁红玉商量计策。梁红玉提出用埋伏之计御敌,韩世忠大喜。这天,韩世忠带领夫人梁红玉到金山察看地形,寻找埋伏的地点。韩世忠望着白茫茫的江面说:“夫人,你看江面如此宽阔,敌众我寡,据守不易,不如把人马撤到下江,等待增援的将士到了后再战。”梁红玉指着西面的鲇鱼套说:“将军,你看这是一望无际的芦苇荡,如果我们先把伏兵藏在鲇鱼套的芦荡里,然后把金兵蒙骗进来,打他个措手不及,定可大获全胜。”韩世忠听了后,连声喊妙计,说:好,那我前去诱敌!那我就在山顶上给将军击鼓助威!俩人定下计策后,早有探子来报:“金兀术带兵来了。”韩世忠站在楼船上一眼望去,只见江面上来了黑压压一片船只。那是金兀术率领的500多艘战船。他们耀武扬威,横冲直撞,由焦山朝金山方向驶了过来。梁红玉在金山顶上看得清清楚楚,她英姿飒爽,猛然击起战鼓。一通战鼓,韩世忠立即指挥水军,扯帆驶出鲇鱼套的芦苇荡,迎战金军。二通战鼓,韩世忠佯装失利,且战且退,转眼间隐进了茫茫芦荡。金兀术以为他们与以前遇到的宋军一样,贪生怕死,不堪一击。于是急令紧紧追赶,一路追进了埋伏圈。对金兵的举动,梁红玉在金山顶上看得一清二楚,随即挥舞令旗,擂响了第三通鼓。随着震天动地的鼓声,埋伏在芦荡里的战船,脱掉伪装,嗖地飞向敌军。守军大多来自长江中下游,个个惯熟水性,梁红玉平时又十分注重操练他们,现在个个都以一当十,派上了大用场。他们有的钻进深水,用凿子凿金兵的船;有的用火炮、火箭猛击金兵。江面上烟雾腾腾,杀声冲天。由于金兵大多不通水性,自入浸以来又从未遇到过这样猛烈的打击,早已死伤过半,溃不成军。金兀术急令回撤,一直逃到现在句容附近的黄天荡。韩世忠指挥宋军乘胜追击,把金兵包围在长江南侧的黄天荡里,使其进退无路。这一围就是48天。金兀术急于逃跑,便在阵前哀求韩世忠“成全”,愿以掠得的全部财宝,求他让出道路。韩世忠义正辞严地提出:“还我两宫,复我疆土,方可饶你性命!”无奈之下,金兀术派出大批探子向老百姓问路,觅及黄天荡西端有一条原来通江的河道,由于这条河道的淤塞才使得黄天荡成为死荡,于是急令士兵星夜凿渠,挖通老鹳河(即今天句容市的大道河、便民河)进入长江,往南京方面逃走。逃到南京后,金兵惊魂未定,又遇到岳飞率领的“岳家军”打击。金兵不敢停留,带着残兵败将绕道逃到瓜洲。在瓜洲,金兀术(完颜亮)被部下杀死在龟山寺。这一战役,韩世忠以8000水军,打得号称10万的金兵丢盔弃甲,元气大伤。从此后,金兵再也没敢侵犯江南,为南宋王朝的建立和稳定奠定了基础。后来,大家都以巾帼不让须眉来称赞梁红玉~~~~~~~~~~成语解释:巾帼是指女子;须眉是指男子。巾帼不让须眉:封建传统歧视女性,所以当一个女人很有作为时,就叫巾帼不让须眉,是说女人不比男人差。

问题七:桑梓是什么意思?须眉是什么意思?巾帼是什么意思? 桑梓:指家乡,故乡

须眉:男子的代称

巾帼:指女子

罗汉,是阿罗汉的简称,梵音译(Arhat)。含有杀贼、无生、应供等义。杀贼是杀尽烦恼之贼,无生是解脱生死不受后有,应供是应受天上人间的供养。在小乘佛教中,是伟大的佛陀得法弟子修证最高的果位。

罗汉者皆身心六根清净,无明烦恼已断(杀贼)。已了脱生死,证入涅盘(无生)。堪受诸人天尊敬供养(应供)。于寿命未尽前,仍住世间梵行少欲,戒德清净,随缘教化度众

民间意译上有三层解释:

一说可以帮人除去生活中一切烦恼;

二说可以接受天地间人天供养;

三说可以帮人不再受轮回之苦。

含有杀贼、无生、应供等义。杀贼是杀尽烦恼之贼,无生是解脱生死不受后有,应供是应受天上人间的供养。是伟大的佛陀得法弟子修证最高的果位。已了脱生死,证入涅盘(无生)。堪受诸人天尊敬供养(应供)。于寿命未尽前,仍住世间梵行少欲,戒德清净,随缘教化度众。

阿罗汉在大乘佛教中的地位:

阿罗汉,即自觉者,在大乘佛教中罗汉低于佛、菩萨,为第三等,而在上座部佛教中罗汉则是修行所能达到的最高果位。

释义

阿罗汉,梵语arhat,巴利语arahant。我们常说的"罗汉"实为"阿罗汉"的简称。为声闻四果之一, 如来十号之一。又作阿卢汉、阿罗诃、阿啰呵、阿黎呵、遏啰曷帝。略称罗汉、啰呵。意译应、应供、应真、杀贼、不生、无生、无学、真人。指断尽三界见思之惑,证得尽智,而堪受世间大供养之圣者。此果位通于大、小二乘,然一般皆作狭义之解释,专指小乘佛教中所得之最高果位而言。若广义言之,则泛指大、上座部佛教中之最高果位。

据《成唯识论》卷三载,阿罗汉通摄三乘之无学果位,故为佛之异名,亦即如来十号之一。另据俱舍论卷二十四举出,阿罗汉乃声闻四果(四沙门果)之一,为上座部佛教之极果。可分为二种,即:

(一)阿罗汉向,指尚在修行阶段,而趋向于阿罗汉果者。

(二)阿罗汉果,指断尽一切烦恼,得尽智而受世间大供养之圣者。证入此果位者,四智圆融无碍而无法可学,故称无学、无学果、无学位;若再完成无学正见乃至无学正定之八圣道,以及无学解脱、无学正智等十种无漏法,则称为十无学支。

蓝丽娜国画《罗汉》

关于阿罗汉之语义,据 《大智度论》 卷三、 《大乘义章》 卷十七本、翻译名义集卷一、卷二等举出杀贼、不生、应供三义,称为阿罗汉三义,为自古以来最常见之说。即:

(一)杀贼,贼,指见、思之惑。阿罗汉能断除三界见、思之惑,故称杀贼。

(二)不生,即无生。阿罗汉证入涅盘,而不复受生于三界中,故称不生。

(三)应供,阿罗汉得漏尽,断除一切烦恼,应受人天之供养,故称应供。梵语arhan,为梵语arhat(阿罗汉)之单数主格,意译受供养、受尊敬,故上述三义中,以应供一义较为适切。此外,慧远于大乘义章卷二十末亦以应化一切众生、断尽诸惑等四义解释阿罗汉。《善见律毗婆沙》卷四云:出打坏三界车辐、远离一切恶业、无覆藏等五种阿罗汉之释义

108罗汉的寓意是:

1 坐鹿罗汉:简称“禅”,别名大力鹿,传说曾为国王,因想通过修行来改变自己的容貌,然而无济于事,后来发现一鹿,紧追不舍,最终得以坐于其背,因而得名。 寓意高官厚禄。

2 举钵罗汉:简称“过”,别名忍辱尊者。 传说为印度古代的行者,注重忍辱修行,因德高望重,被释迦牟尼佛任命为管理僧人纪律的“察僧”。 寓意衣食无忧。

3 静坐罗汉:简称“净”,别名静坐神。 传说为古印度的苦行僧,因专心静坐修行而闻名。 寓意坚如磐石。

4 骑象罗汉:简称“勤”,别名普眼,传说为佛的大弟子,因有天眼,能看见过去未来。 寓意一帆风顺。

5 笑狮罗汉:简称“护”,别名金刚勇猛护法神。 传说曾为一位驯服师,对狮子实行“菩萨行的感化”,因而得到“笑狮罗汉”的称号。 寓意百病不侵。

6 开心罗汉:简称“晓”,别名开心神。 传说原是一名乞丐,四处流浪,曾袒露其心,使人觉知佛于心中,所以就叫做开心罗汉。 寓意心口相应。

7 探手罗汉:简称“申”,别名申公豹。 传说为封神演义中的角色,因与姜子牙有隙,而不断向姜子牙挑战,但每次都被其打败。 寓意大彻大悟。

8 沉思罗汉:简称“悟”,别名伽诺迦。 因违反佛规,被逐出僧团,在半路上经过反思后,深悟出道理,后来重新回到佛陀的身边。 寓意深思熟虑。

9 挖耳罗汉:简称“净”,别名挖耳神。 传说为那先比丘在世间时,因喜好挖耳朵,所以世尊为了教训他,使其开悟而得道的罗汉。 寓意六根清净。

10 布袋罗汉:简称“戒”,别名弥勒尊者。 因肚大口阔,常笑口常开,被弥勒菩萨选中接班。 寓意招财进宝。

11 长眉罗汉:简称“增”,别名长眉神。 与骑象罗汉一样,同为佛的侍者,传说出生时就有两条长眉。 寓意长寿有方。

12 看门罗汉:简称“觉”,别名看门神。 为佛陀的侍者之一,传说曾为古代的将军,出家后仍然带有火辣的性格,所以看守寺庙大门时十分勇猛。 寓意取之有道。

13 降龙罗汉:简称“密”,别名密先尊者。 与伏虎罗汉一样,都是最早的佛教僧团中的一员,因早于伏虎罗汉入教,所以名列第二。 寓意不畏艰险。

14 伏虎罗汉:简称“封”,别名降龙神。 与降龙罗汉一样名列佛教最早的僧团中的一员,因为早于降龙罗汉入教,所以名列第三。 寓意不畏艰险。

以上就是108罗汉的寓意介绍,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liwu/4251102.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8-22
下一篇2023-08-22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