诫子书意义

诫子书意义,第1张

1、懂的宁静的价值,懂得志向不等于金钱,懂得有不良行为并虚度时光的危害,对青少年的人生观有正面引领作用。

2、《诫子书》: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澹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怠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冶性。年与时驰,意与岁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

这一篇《诫子书》文章内容精炼,言简意赅,把人生的大智慧三言两语说尽。

一、人生要有志向。这辈子来到世间来是干什么的?要有一个志向,有了志向才不至于随波逐流、人云亦云,毫无方向感。有志向,才能清楚的知道自己该干什么,不该干什么,不至于在物欲横流的社会中迷失。

二、“静”字的重要性。这里的“静”有两层意思:一是心灵的平和宁静,做事要有平和的心态,不急躁、不骄傲,遇见事情时,要理性思考。二是指心念专一。“绝利一源,用师十倍”,当我们将所有分散我们注意力的东西杜绝,注意力集中在一点上,所产生的效果跟分散的状态相比,会提高十倍。

三、多学习,知识改变命运。一个人的见识与他所处的空间和时间是息息相关的,在现有的基础上如何提高眼界,提升见识,只有通过不断地学习,扩充自己的知识,站在古人或者过去各种贤人志士的肩膀上才能看的更高和更远。

四、精神不要耗散太多。上篇提到的“俭”不光指节省用钱,还指自己的身体精神也要“俭”,不能耗散的太快,也要保养。

五、要懂得谦虚。多接受他人的意见,自己不懂的要请教他人,不能自我主观意识太强。比如碰到一个问题的时候,往往觉得自己的角度是正确的,忽略了他人的不同角度。

原文:

《诫子书》三国蜀国:诸葛亮

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慆慢则不能研精,险躁则不能治性。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

释义:

君子的行为操守,从宁静来提高自身的修养,以节俭来培养自己的品德。不恬静寡欲无法明确志向,不排除外来干扰无法达到远大目标。学习必须静心专一,而才干来自学习。所以不学习就无法增长才干,没有志向就无法使学习有所成就。

放纵懒散就无法振奋精神,急躁冒险就不能陶冶性情。年华随时光而飞驰,意志随岁月而流逝。最终枯败零落,大多不接触世事、不为社会所用,只能悲哀地坐守着那穷困的居舍,其时悔恨又怎么来得及?

作者简介:

诸葛亮(181年-234年10月8日),字孔明,号卧龙,徐州琅琊阳都(今山东临沂市沂南县)人 ,三国时期蜀国丞相,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外交家、文学家、书法家、发明家。

扩展资料:

《诫子书》的主旨是劝勉儿子勤学立志,修身养性要从淡泊宁静中下功夫,最忌怠惰险躁。文章概括了做人治学的经验,着重围绕一个“静”字加以论述,同时把失败归结为一个“躁”字,对比鲜明。

在《诫子书》中,诸葛亮教育儿子,要“澹泊”自守,“宁静”自处,鼓励儿子勤学励志,从澹泊和宁静的自身修养上狠下功夫。他说,“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

意思是说,不安定清静就不能为实现远大理想而长期刻苦学习,要学得真知必须使身心在宁静中研究探讨,人们的才能是从不断的学习中积累起来的;不下苦功学习就不能增长与发扬自己的才干;没有坚定不移的意志就不能使学业成功。

诸葛亮教育儿子切忌心浮气躁,举止荒唐。在书信的后半部分,他则以慈父的口吻谆谆教导儿子: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这话看起来不过是老生常谈罢了,但它是慈父教诲儿子的,字字句句是心中真话,是他人生的总结,因而格外令人珍惜。

这篇《诫子书》,不但讲明修身养性的途径和方法,也指明了立志与学习的关系;不但讲明了宁静淡泊的重要,也指明了放纵怠慢、偏激急躁的危害。诸葛亮不但在大的原则方面对其子严格要求,循循善诱,甚至在一些具体事情上也体现出对子女的细微关怀。

在这篇《诫子书》中,有宁静的力量:“静以修身”,“非宁静无以致远”;有节俭的力量:“俭以养德”;有超脱的力量:“非澹泊无以明志”;有好学的力量:“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有励志的力量:“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

有速度的力量:“*慢则不能励精”;有性格的力量:“险躁则不能治性”;有惜时的力量:“年与时驰,意与岁去”;有想象的力量:“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有简约的力量。这篇文章短短几十字,传递出的讯息,比起长篇大论,诫子效果好得多。

文章短小精悍,言简意赅,文字清新雅致,不事雕琢,说理平易近人,这些都是这篇文章的特出之处。

——诫子书(诸葛亮作品)

——诸葛亮(三国时期蜀汉丞相)

《诫子书》全文不足百字,言近旨远,含意隽永,是诸葛亮处世立身的智慧结晶。对我们而言,今天仍大有裨益,富有启迪。

一、勤于开卷,敏于探索。

《诫子书》中说:“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在今天学习不仅意味着多读书、读好书,同时也是一种责任,一种必备的素养。一般而言,一个肯读书、肯学习的人,总会给人以彬彬有礼、豁达雅量、涵养深厚的印象。

一个不学习的人,决不可能做到理论上和行动上的清醒与坚定,决不可能在复杂多变的形势面前明辨是非、把握自己,决不可能在不断涌现出来的新情况、新问题面前思深虑远、处变不惊。有些人之所以不注重学习,导致信念上的动摇、意志上的衰退以及人生道路上的迷航是重要原因。

二、立于清廉,致于高远

清廉是人的立身之本,高远是人的境界所在。《诫子书》中说:“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内心宁静才能戒骄戒躁,内心淡泊才能含英咀华,内心开阔才能登高望远。

人如果没有一种清明清廉、自律自控的大修养,没有一种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大襟怀,那么,他就不可能深刻地认识到自己所肩负的政治责任和社会责任。清代学者胡达源说:“简默沉静者,大用有余;轻薄浮躁者,小用不足。”

人要用一种超然的心态对待眼前的一切,少一点计较、多一点大度,少一点浮躁、多一点务实,少一点杂念、多一点公心,不为名所累,不为利所羁,用超越功利的境界,踏踏实实地干一番事业。俗话说:“高飞之鸟,死于美食;深水之鱼,亡于诱饵。”

面对灯红酒绿的诱惑,面对权力、金钱、美色的考验,人不能心态失衡,以身试法。要时刻坚守道德防线。

三、勇于开拓,敢于作为。

《诫子书》中说得好:“慆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冶性。”人不管处身于何种工作环境、何种工作岗位、何种工作条件,不管自己的年龄、资历、经验、水平如何,都不能放松对自己能力方面的严格要求。

既要立足当前求发展,努力满足当代人的需求;又要着眼长远谋发展,为子孙后代留下足够的生活和发展空间。

我们只有将“淡泊”、“宁静”作为座右铭,来安放自己的灵魂,静下心来,不受干扰,沉下心去,抓紧时间学习,提高学习效果,提升自身修养。使自己的思想境界,道德情操处于最佳状态,做一个精神上的自养自足者,才是学习本文的现实意义之所在。

品德高尚、德才兼备的人,是依靠内心安静精力集中来修养身心的,是依靠俭朴的作风来培养品德的。不看清世俗的名利就不能明确自己的志向,不身心宁静就不能实现远大的理想。学习必须专心致志,增长才干必须刻苦学习。不努力学习就不能增长才智,不明确志向就不能在学习上获得成就。

整体赏析

古代家训,大都浓缩了作者毕生的生活经历、人生体验和学术思想等方面内容,不仅他的子孙从中获益颇多,就是今人读来也大有可借鉴之处。三国时蜀汉丞相诸葛亮被后人誉为“智慧之化身”,他的《诫子书》也可谓是一篇充满智慧之语的家训,是古代家训中的名作。

文章阐述修身养性、治学做人的深刻道理。它可以看作是诸葛亮对其一生的总结,后来更成为修身立志的名篇。

《诫子书》的主旨是劝勉儿子勤学立志,修身养性要从淡泊宁静中下功夫,最忌怠惰险躁。文章概括了做人治学的经验,着重围绕一个“静”字加以论述,同时把失败归结为一个“躁”字,对比鲜明。

在文章中,诸葛亮教育儿子,要“澹泊”自守,“宁静”自处,鼓励儿子勤学励志,从澹泊和宁静的自身修养上狠下功夫。他说,“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

意思是说,不安定清静就不能为实现远大理想而长期刻苦学习,要学得真知必须使身心在宁静中研究探讨,人们的才能是从不断的学习中积累起来的;不下苦功学习就不能增长与发扬自己的才干,没有坚定不移的意志就不能使学业成功。诸葛亮教育儿子切忌心浮气躁,举止荒唐。

在书信的后半部分,他则以慈父的口吻谆谆教导儿子: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这话看起来不过是老生常谈罢了,但它是慈父教诲儿子的,字字句句是心中真话,是他人生的总结,因而格外令人珍惜。

这篇《诫子书》,不但讲明修身养性的途径和方法,也指明了立志与学习的关系;不但讲明了宁静淡泊的重要,也指明了放纵怠慢、偏激急躁的危害。诸葛亮不但在大的原则方面对其子严格要求,循循善诱,甚至在一些具体事情上也体现出对子女的细微关怀。

在这篇《诫子书》中,有宁静的力量:“静以修身”,“非宁静无以致远”;有节俭的力量:“俭以养德”;有超脱的力量:“非澹泊无以明志”;有好学的力量:“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有励志的力量:“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有速度的力量:“*慢则不能励精”。

有性格的力量:“险躁则不能治性”;有惜时的力量:“年与时驰,意与岁去”;有想象的力量:“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有简约的力量。这篇文章短短几十字,传递出的讯息,比起长篇大论,诫子效果好得多。

这篇《诫子书》短小精悍,言简意赅,文字清新雅致,不事雕琢,说理平易近人,这些都是这篇文章的特出之处。

诫子书 嵇康

      原文

      人无志,非人也(1)。但君子用心,有所准行(2),自当量其善者,必拟议而后动(3)。若志之所之,则口与心誓,守死无二,耻躬不逮,期于必济(4)。若心疲体懈,或牵于外物,或累于内欲,不堪近患,不忍小情,则议于去就(5)。议于去就,则二心交争。二心交争,则向所以见役之情胜矣(6)!或有中道而废,或有不成一匮而败之(7)。以之守则不固,以之攻则怯弱,与之誓则多违,与之谋则善泄;(8)临乐则肆情,处逸则极意(9)。故虽繁华熠耀,无结秀之勋;终年之勤,无一旦之功(10)。斯君子所以叹息也。若夫申胥之长吟,夷齐之全洁,展季之执信,苏武之守节,可谓固矣(11)!故以无心守之,安而体之,若自然也。乃是守志之盛者也。(12)

      所居长吏,但宜敬之而已矣(12)。不当极亲密,不宜数往,往当有时(13)。其有众人,又不当宿留(14)。所以然者,长吏喜问外事,或时发举,则怨或者谓人所说,无以自免也(15);若行寡言,慎备自守,则怨责之路解矣(16)。

      其立身当清远,若有烦辱,欲人之尽命,托人之请求,当谦辞□谢(17):其素不豫此辈事,当相亮耳(18)。若有怨急,心所不忍,可外违拒,密为济之(19)。所以然者,上远宜适之几,中绝常人*辈之求,下全束修无玷之称,此又秉志之一隅也(20)。

      凡行事,先自审其可不,差于宜(21)。宜行此事,而人欲易之,当说宜易之理。(22)若使彼语殊佳者,勿羞折,遂非也(23)。若其理不足,而更以情求来守,人虽复云云,当坚执所守,此又秉志之一隅也(24)。

      不须行小小束修之意气,(25)若见穷乏而有可以赈济者,便见义而作。(26)若人从我,欲有所求,先自思省。(27)若有所损废,多于今日,所济之义少,则当权其轻重而拒之(28)。虽复守辱不已,犹当绝之(29)。然大率人之告求,皆彼无我有,故来求我,此为与之多也(30)。自不如此而为轻竭,不忍面言,强副小情,未为有志也(31)。

      夫言语,君子之机,(32)机动物应,则是非之形著矣,故不可不慎(33)。若於意不善了,而本意欲言,则当惧有不了之失,且权忍之(34)。後视向不言此事,无他不可,则向言或有不可;然则能不言,全得其可矣。(35)且俗人传吉迟传凶疾,又好议人之过阙,此常人之议也。(36)坐言所言,自非高议。(37)但是动静消息,小小异同,但当高视,不足和答也。(38)非义不言,详静敬道,岂非寡悔之谓?(39)

      人有相与变争,未知得失所在,慎勿预也(40)。且默以观之,其是非行自可见。(41)或有小是不足是,小非不是非,至竟可不言以待之。(42)就有人问者,犹当辞以不解。近论议亦然。(43)若会酒坐,见人争语,其形势似欲转盛,便当无何舍去之。此将斗之兆也(44)。坐视必见曲直,党不能不有言,(45)有言必是在一人,其不是者,方自谓为直,则谓曲我者有私於彼,便怨恶之情生矣(46);或便获悖辱之言,正坐视之,(47)大见是非,而争不了,则仁而无武,於义无可,故当远之也。(48)然大都争讼者,小人耳。(49)正复有是非,共济汗漫,虽胜可足称哉?就不得远取醉为佳。(50)若意中偶有所讳,而彼必欲知者,若守大不已,或劫以鄙情,不可惮此小辈,而为所挽。引以尽其言。(51)今正坚语,不知不识,方为有志耳(52)。

      自非知旧、邻比,庶几已下,欲请呼者,当辞以他故,勿往也。(53)外荣华则少欲,自非至急,终无求欲,上美也(54)。不须作小小卑恭,当大谦裕;不须作小小廉耻,当全大让(55)。若临朝让官,临义让生,若孔文举求代兄死,此忠臣烈士之节(56)。

      凡人自有公私,慎勿强知人知(57)。彼知我知之,则有忌於我。今知而不言,则便是不知矣(58)。若见窃语私议,便舍起,勿使忌人也。(59)或时逼迫,强与我共说。若其言邪险,则当正色以道义正之。(60)何者?君子不容伪薄之言故也。(61)一旦事败,便言某甲昔知吾事,是以宜备之深也。(62)凡人私语,无所不有,宜预以为意(63)见之而走者,何哉?或偶知其私事,与同则可,不同则彼恐事泄,思害人以灭也(64)。非意所钦者,而来戏调,蚩笑人之阙者,但莫应从小共,转至於不共(65);而勿大冰矜,趋以不言答之。势不得久,行自止也。(66)自非所监临,相与无他宜适,有壶榼之意,束脩之好,此人道所通,不须逆也(67)。过此以往,自非通穆。匹帛之馈,车服之赠,当深绝之。(68)何者?常人皆薄义而重利,今以自竭者,必有为而作鬻,货徼欢施而求报,(79)其俗人之所甘愿,而君子之所大恶也。(70)

      又愦不须离搂,强劝人酒。(71)不饮自已,若人来劝,己辄当为持之,勿诮勿逆也(72)。见醉薰薰便止,慎不当至困醉,不能自裁也。(73)

家训家风三国诸葛亮《诫子书》《诫外甥书》

官宦家训。

1.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君子的品行,以宁静来提高自身修养,用节俭来培育自己的道 德。不恬淡寡欲就不能使自己的志向突出、鲜明,不宁静下来就无 法确立和筹划远大的抱负。学习必须安静下来,才华的提升要靠 学习,不学习就难以扩大才华,没有志向也就难以成就学问。心智 迷乱和轻慢就不能振奋精神,偏激、暴躁就不能调理性情。耐光一 刻不停地飞驰而去,激情一天天地淡漠下来,最终落得意志消沉, 与社会相隔绝,无限伤悲地困守在家中,想要恢复当年的机遇怎么 可能达到呢!

周围的事务像鸟巢一样包裹着我们,无休无止地分解着牵扯 着我们的注意力,它使我们日复一日地吆三喝五、急如星火地奔走 不休,它使我们慌乱的足迹毕生围绕着环境的鸟巢画出了一个 半径很短的圆周,使我们的志向变成了那些散落在圆周之内的纷 乱的很短的半径;这鸟巢是一个碾碎意志和激情的石磨。要想 实现自己的志向,就要运用思想的力量把环境的鸟巢淡化下去, 让自己的志向在生活中高昂起来,鲜亮起来;并使之成为自己和环 境中的唯一的统帅。志向不是孤立的意志,它必须佐以才华的羽 翼。才华不受天资的限制,后天的学习能使才华得到增补和扩张。

学习是一段孤独而宁静的历程,只有安静的心海才会泛出智慧的 灵光,才会把遂志之路辉映得更加真切和远大。

2.夫酒之设,合礼致情。

关于酒的最初设计的创意,是出于合于礼节、表达感情、适宜 身体并使人回归本性的需要的。完成了礼节可以停杯不饮,就达 到了和乐的极致。如果设宴的主人酒兴未尽,宾客也还有余兴,可 以陪饮到醉,但不可醉到迷乱的地步。

这是一段论及饮酒智慧的小品文。酒为礼节而设,具有表达 感情的妙用;这种酒文化的特殊习俗至今仍能历演不衰。至于酒 还具有使人身体舒适和使人性情复归的妙用,大概只有善饮者才 能独享其乐。但在席间行尽礼节就洁身停杯,这种饮酒智慧,既能 在酒席间创造出一种尽礼致和的最高境界,体现出酒文化的深刻 内涵,也能提升饮酒的品位和风度。

人的志向应该向高远处树立,要仰慕先贤,杜绝贪欲,抛弃有 害身心的思想障碍,使自己期望实现的志向,能够鲜明地保持下 来,时刻在心里致诚可感;能够忍受屈伸的变化,摒弃细碎的情怀, 广泛向人咨询、请教,革除小气量和嫉妒心,这样做下去,即使命运 滞留不显,也对自己美好的志趣无丝毫损伤,还愁于不能实现自己 的志向吗?如果立志不坚强刚毅,情怀不博大、激昂,就会仅仅滞 留在世俗中庸庸碌碌,无声无息地被世情所捆绑,永远在凡庸之中 匍匐不起,难免不落入下流中人!

通向志向的道路,注定是对现状的打破和跨越,志向无疑要高 出现状。现状的阻力主要在三个方面:其一是盘踞在自己内心的 思想迷障,它让人迷恋困境危局,不肯慷慨上路。其二是纠缠在身 边的俗务的诱惑,它让人陷入到处插手、事事计较的心结,在广泛 的无休止的忙碌中掏空了自己的志向。其三是来自一把藏在心头 的嫉妒的剪刀,它把身边朋友的进步变成自己心灵的内伤和剧痛, 在平静的岁月如坐针毡。这是一颗狭小得难以承受壮志的心灵 啊!只有让心灵宽舒和激昂起来,才能突破现状的重围,开辟出一 条遂志的道路。

诸葛亮

1、国之大务,莫先于戒备。诸葛亮

2、士之相知,温不增华,寒不改叶,能四时而不衰,历夷险而益固。诸葛亮

3、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诸葛亮

4、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诸葛亮

5、志当存高远。诸葛亮

6、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诸葛亮

7、图以于易,为大于细。诸葛亮

8、静以修身,俭以养德。诸葛亮

9、统治者必须具备外柔内刚的气质。诸葛亮

10、勿以身贵而贱人,勿以独见而违众,勿持功能而失信。诸葛亮

11、圣人之治理也,安其居,乐其业。诸葛亮

12、怠慢则不能不开精,险躁则不能理性。诸葛亮

13、贵而不骄,胜而不悖,贤而能下,刚而能忍。诸葛亮

14、将不可骄,骄则失礼,失礼则人离,人离则众叛。诸葛亮

15、劝农业,无夺其时。诸葛亮

16、淡泊以明志,宁静而致远。诸葛亮

17、善将者,必有博闻多智者为腹心,由沈审谨密者为耳目,勇悍善敌者为爪牙。诸葛亮

18、非宁静无以成学。诸葛亮

19、势利之交,难以经远。诸葛亮

20、大事起于难,小事起于易。诸葛亮

21、恢弘志士之气,不宜妄自菲薄。诸葛亮

22、刑罚知其所加,则邪恶知其所畏。诸葛亮

23、不傲才以骄人,不以宠而作威。诸葛亮

24、不学者,虽存,谓之行尸走肉耳。诸葛亮

25、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诸葛亮

26、不爱尺壁而重爱寸阴,时难遭而易失也。诸葛亮

27、鞠躬尽瘁,死而后已。诸葛亮

28、有文事必有武备。诸葛亮

29、欲思其利,必虑其害,欲思其成,必虑其败。诸葛亮

30、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诸葛亮

31、喜不应喜无事之事,怒不应怒无怒之物。诸葛亮

邓文迪小编宋卫平小编董卿小编 诸葛亮名言警句

诸葛亮名言警句

1、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2、怠慢则不能不开精,险躁则不能理性。 诸葛亮

3、喜不应喜无喜之事,怒不应怒无怒之物。 (三国)诸葛亮

4、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诸葛亮

5、刑罚知其所加,则邪恶知其所畏。诸葛亮

6、夫学须志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 诸葛亮

7、非宁静无以成学。 诸葛亮

8、淡泊以明志,宁静而致远 三国诸葛亮

9、君子之所取者远,则必有所待;所 三国诸葛亮

10、淡泊以明志,宁静而致远。 (三国)诸葛亮

11、势利之交,难以经远。诸葛亮

12、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 诸葛亮

13、士之相知,温不增华,寒不改叶,能四时而不衰,历夷险而益固。诸葛亮

14、志当存高远。

15、将不可骄,骄则失礼,失礼则人离,人离则众叛。诸葛亮

16、不傲才以骄人,不以宠而作威。 诸葛亮

17、统治者必须具备外柔内刚的气质 三国诸葛亮

18、有文事必有武备 三国诸葛亮

19、不傲才以骄人,不以宠而作威。诸葛亮

20、圣人之治理也,安其居,乐其业。诸葛亮

21、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诸葛亮

22、恢弘志士之气,不宜妄自菲薄。诸葛亮

23、恢弘志士之气,不宜妄自菲薄。 诸葛亮

24、夫志当存高远,慕先贤,绝情欲,弃疑滞,使庶几之志,揭然有所存,恻然有所感;忍屈伸,去细碎,广咨问,除嫌吝,虽有淹留,何损于美趣,何患于不济。若志不强毅,意不慷慨,徒碌碌滞于俗,默默束于情,永窜伏于平庸,不免于下流矣。 诸葛亮

25、鞠躬尽瘁,死而后已。诸葛亮

26、贵而不骄,胜而不悖,贤而能下,刚而能忍。 诸葛亮

27、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诸葛亮

28、劝农业,无夺其时。 诸葛亮(三国蜀)

29、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诸葛亮

30、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 诸葛亮

31、有文事必有武备。诸葛亮

32、志当存高远。 诸葛亮

33、不爱尺壁而重爱寸阴,时难遭而易失也。 诸葛亮

34、不学者,虽存,谓之行尸走肉耳。 诸葛亮

35、将不可骄,骄则失礼,失礼则人离,人离则众叛。 诸葛亮

36、喜不应喜无事之事,怒不应怒无怒之物。 诸葛亮

37、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诸葛亮

38、非宁静无以成学。

39、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 诸葛亮

40、静以修身,俭以养德。诸葛亮

41、非学无以广才 诸葛亮

42、不爱尺壁而重爱寸阴,时难遭而易失也。诸葛亮

43、欲思其利,必虑其害,欲思其成,必虑其败 诸葛亮

44、刑罚知其所加,则邪恶知其所畏。 诸葛亮(三国蜀)《便宜十六策赏罚》

45、勿以身贵而贱人,勿以独见而违众,勿持功能而失信。 诸葛亮

46、国之大务,莫先于戒备 三国诸葛亮

47、势利之交,难以经远。 (三国)诸葛亮

48、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 诸葛亮

49、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诸葛亮

50、不傲才以骄人,不以宠而作威。

51、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 诸葛亮

52、喜不应喜无事之事,怒不应怒无怒之物。诸葛亮

53、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诸葛亮

54、不爱尺璧而重爱寸阴,时难遭而易失也。

55、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诸葛亮

56、统治者必须具备外柔内刚的气质。诸葛亮

57、图以于易,为大于细 三国诸葛亮

58、勿以身贵而贱人,勿以独见而违众,勿恃功能而失信。 诸葛亮

59、静以修身,俭以养德。 诸葛亮

60、静以修身,俭以养德。

61、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

62、夫志当存高远。诸葛亮

63、恢弘志士之气,不宜妄自菲薄。

64、国之大务,莫先于戒备。诸葛亮

65、大事起于难,小事起于易 三国诸葛亮

66、欲思其利,必虑其害,欲思其成,必虑其败。

67、曹操诸葛亮,脾气不一样 民谚

68、一个巧皮匠,没有好鞋样;两个笨皮匠,彼此有商量;三个臭皮匠,胜过诸葛亮。 佚名

69、贵而不骄,胜而不悖,贤而能下,刚而能忍。

70、勿以身贵而贱人,勿以独见而违众,勿持功能而失信。诸葛亮

71、善将者,必有博闻多智者为腹心,由沈审谨密者为耳目,勇悍善敌者为爪牙 三国诸葛亮

72、善将者,必有博闻多智者为腹心,由沈审谨密者为耳目,勇悍善敌者为爪牙。诸葛亮

73、图以于易,为大于细。诸葛亮

74、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75、贵而不骄,胜而不悖,贤而能下,刚而能忍。诸葛亮

76、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诸葛亮

77、圣人之治理也,安其居,乐其业 三国诸葛亮

78、三个臭皮匠,合个诸葛亮 民谚

79、不学者,虽存,谓之行尸走肉耳。

80、士之相知,温不增华,寒不改叶,能四时而不衰,历夷险而益固。 诸葛亮

81、劝农业,无夺其时。诸葛亮

30句诸葛亮的名言警句诸葛亮小编诸葛亮名言名句 关于诸葛亮名言

1、有制出你着兵,好对外到能出你着去多,不可以败;好对外到制出你着兵,有能出你着去多,不可以胜。 ----《诸葛亮集·文集卷二兵都眼这大》

2、临表涕零,不知所言。 ----《出师表》

3、*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 ----《诫子书》

4、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冶性。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 ----《诫子书》

5、所为善者不亏心,人不弃者天难弃。 ----《诸葛亮传》

6、姜伯约忠勤时事,思虑精密,考其所有,永南、季常诸人不如也。其人,凉州上士也。 须先教 中虎步兵五六千人。姜伯约甚敏于军事,既有胆义,深解兵意。 ----《三国志·蜀书·姜维传》

7、忍屈伸,去细碎,广咨家发,除嫌吝 ----《戒在道开用出甥书》

8、“上事以的上后下有主向四,则命一上上事以上事以荆州而还对夫第以要我好宛、洛,上事以夫第你大月子得率益州而还对众出于秦川,百姓孰敢不箪食壶浆以迎上事以夫第者乎诚如是,则霸业可成,汉室可兴矣。”

9、悠悠苍小为格边,曷此其及。 ----《外把只国志》

10、贵而不骄,胜而不悖,贤而能下,刚而能忍。

译文:身居高位但不盛气凌人,功勋卓著又不骄傲自大,有才能而能礼贤下士,个性刚直又能包容他人。 ----《将才》

11、二臣贼子,你枉活七十有六,一生未立寸功,只会摇唇鼓舌!助曹为虐!一条断脊之犬,还敢在我军阵前狺狺狂吠,我从未见过有如此厚颜无耻之人! ----《老版三国演义》

12、诚宜开张圣听,以光先帝遗德,恢弘志士之气,不宜妄自菲薄,引喻失义,以塞忠谏之路。

13、宁静以致远,淡泊以明志。

14、貌美不如玲珑心,贤妻扶我青云志。 ----《梦三国》

15、喜不应喜无事之事,怒不应怒无怒之物。

16、吾乃诸葛孔明是也,得世人青睐,称吾卧龙。 ----《英魂之刃》

17、一夫有死,皆亮之罪。 ----《谢贺者》

18、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wén)达于诸侯。先帝不以臣卑(bēi)鄙(bǐ),猥(wěi委屈)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咨臣以当世之事,由是感激,遂许先帝以驱驰。后值倾覆,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尔来二十有(yu)一年矣。 先帝知臣谨慎,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 ----《出师表》

19、刑罚知其所加,则邪恶知其所畏。

20、亮再不能兴兵讨贼,悠悠苍天何薄于我。

21、人多那带第大时忠也,犹鱼多那带第大时有渊。 ----《兵过好》

22、就着多军了好啊,空到我远样那到于对焕的里的一新 ----《新了眼会眼国》

23、鹏奋飞于北溟兮,击水千里。

展经纶于天下兮,开创镃基。

救生灵于涂炭兮,到处平夷。

立功名于金石兮,拂袖而归 ----《待时歌》

24、所谓命者,性也。性能命通,故圣人尊为地还往有,以个把命愚其人时她个智其圣。 ----《阴符经集释》

25、庙堂之上,朽木为官!殿陛之间,禽兽食禄!狼心狗行之辈,滚滚当朝;奴颜婢膝之徒,纷纷秉政。以致社稷丘墟,生灵涂炭!汝等既登堂宇,理合匡政辅国,安民兴邦;何期鱼肉百姓,祸国殃民!罪恶深重,天地不容!天下之人,愿生食汝等之肉!既为谄谀之臣,只可潜身缩首,苟图衣食;安敢在睽睽众目之下,妄言人性耶?此等逆贼听真!汝不日当归于九泉之下,有何面目见汝之先祖并枉死之良善乎! ----《诸葛亮骂死王朗》

26、出认一一表人上名是 ----《出认一表》

27、子比种不可骄,骄则开向礼,开向礼则人离,人离则众叛。

28、将不可骄,骄则失礼,失礼则人离,人离则众叛。

将不可吝,吝则赏不行,赏不行则士不致命,士不致命则军无功,无功则国虚,国虚则寇实矣。 ----《将苑》

29、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 ----《诫子书》

30、今南觉子已定,兵甲已足。 ----《出金民表》

  原文: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漫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年与时驰,意与岁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

这是三国时期著名政治家、军事家诸葛亮临终前写给八岁儿子诸葛瞻的一封家书。全文共86字,涉及修身、养德、明志、治性、惜时等内容,虽距今己1800余年,读起来仍有极强的针对性,对当今的学生与家长,社会及世人都颇具现实意义。

诸葛亮提出君子之行应具备静的心态,俭的品行。静能修身,致远,广才,成学。俭能养德,明志。只有诫*慢才能励精,去险躁才能治性。如不能珍惜时光,岁月与意志都将似水流逝,终将落魄,与世无济,苦守穷舍,后悔不及了。

      诸葛亮官至宰相,他儿子按说应该也是官二代,富二代,父辈留下的财产和人脉关系,一辈子吃穿不愁,不用努力学习,工作,赚钱,可以任意挥霍。然而,诸葛先生却为八岁的儿子定了家训,希望儿子将来长大后成为一个有德有才,有志向,有修养,有品位的正人君子。诸葛亮具有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气度和人格魅力,给孩子讲述的不是如何发财致富,继承家业的方法,而是讲述修身养性,治学做人,奉献社会的道理。这才是诸葛亮这篇《诫子书》的亮点,值得我们现代人深思和学习的地方。

①三种

古代家训大都浓缩了作者毕生的生活经历、人生体验和处世做人智慧等方面的内容,不仅他的子孙从中获益颇多,就是今人读来也大有借鉴之处。在这些优秀的古代家训中,有着“诫子书”这一特殊的类别。

“诫子书”,顾名思义,诫是告诫、劝告,子是儿子,书是书信、家书。《诫子书》主旨是劝诫自己的儿子修身养性、治学做人的深刻道理,读来发人深省。今日,知行君整理出中华历史长河中几篇“诫子书”的佳作,以飨读者,与君共勉。

诸葛亮《诫子书》

淡泊明志,宁静致远

家书原文

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

原文大意

有道德修养的人,是这样进行修养锻炼的,他们以静思反省来使自己尽善尽美,以俭朴节约来培养自己高尚的品德。不把名利看得轻淡就不会有明确的志向,不能平静安详全神贯注地学习就不能实现远大的目标。学习必须静心,才识需要学习,不学习无从拓广才识,不立志不能学习成功。沉迷滞迟就不能励精求进,褊狭躁进就不能冶炼性情。年年岁岁时日飞驰,意志也随光阴一日日逝去,于是渐渐枯零凋落,大多不能融入社会,可悲地守着贫寒的居舍,那时(后悔)哪来得及!

作者简介

诸葛亮(公元181年——234年),字孔明,阳都(今山东沂南)人,三国时蜀汉丞相,中国历史上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更是中国人心目中智者的化身。东汉末,诸葛亮隐居隆中(今湖北襄阳西),留心世事,被称为“卧龙”。诸葛亮受刘备三顾茅庐邀请出仕后,对促成孙刘联盟和成立三国鼎立的局面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鞠躬尽瘁死而后已”是诸葛亮对自己一生忠于蜀汉政权的自我评价,因此他也成了中国传统文化里忠臣的代表。

作为一名智者,诸葛亮自然知道教育子女的重要性。《诫子书》是诸葛亮在临终之前写给8岁儿子诸葛瞻的一封家书,这封诸葛亮的最后一封家书成了后世历代学子修身立志的名篇。

家书品读

《诫子书》的主要作用就是劝勉儿子勤学立志、修身养性、建功立业等。作为诸葛亮临终之言,应该说这封信是诸葛亮总结了自己的一生去教育儿子。作为一位才学渊博、品格高洁的父亲,诸葛亮对儿子有着无限期望,他教育儿子要从淡泊宁静中下功夫,最忌怠惰、险躁。在这些简练严谨、智慧理性的文字中,人们可以感受到天下为人父母者的爱子之情。作为教子修身立志的名篇,诸葛亮的这封家书言简意赅,在教导儿子做人治学的道理时,着重论述了“静”可以让人成功,而把失败归结为一个“躁”字,给后人留下了无限的启迪和思考。

羊祜《诫子书》

恭为德首,慎为行基

家书原文

吾少受先君之教,能言之年,便召以典文;年九岁,便诲以《诗》、《书》,然尚犹无乡人之称,无清异之名。今之职位,谬恩之加耳,非吾力所能致也。吾不如先君远矣!汝等复不如吾。咨度弘伟,恐汝兄弟未之能也;奇异独达,察汝等将无分也。恭为德首,慎为行基,愿汝等言则忠信,行则笃敬,无口许人以财,无传不经之谈,无听毁誉之语。闻人之过,耳可得受,口不得宣,思而后动。若言行无信,身受大谤,自入刑论,岂复惜汝,耻之祖考。思乃父言,纂乃父教,各讽诵之!

原文大意

我从小就受到父亲的教导,能写字的年龄,他就教我学那些可以作为典范的重要文籍;到了九岁,便教我学《诗经》、《尚书》,但是那时还没有得到家乡人的称誉,还没有特别的才能。今天我所得到的官职地位,可说是皇帝误把恩惠赐给我罢了,并不是我的能力所能得到的。我远不如我的父亲,你们又不如我。见解高深,志向远大,恐怕你们兄弟还没有这个能力;才能非凡,智慧通达,看来你们也没有这样的天分。恭敬是道德的首要,谨慎是行事的基础。希望你们言语忠信,行为笃敬。不要随便许给别人财物,不要传播没有根据的谣言,不要偏听诋毁或浮夸的一面之词。听说了别人的过错,可以听,但不要再去宣扬,三思之后再决定如何去做。如果言行不讲信用,势必身受很多指责唾骂,甚至落得以刑罚论处,自取灭亡。我难道只是在为你们怜悯痛惜吗?我是担心要给父祖们也带来耻辱啊。好好想想你们父亲的话,听从你们父亲的教诲,每个人都要认真温习和背诵它。

作者简介

羊祜(221—278),字叔子,泰山南城(今山东费县)人,著名战略家、军事家、政治家和文学家,西晋大臣。羊祜出生于汉魏名门士族之家,博学能文,清廉正直,娶夏侯霸之女为妻。我国古代教子家训中的这篇经典之作《诫子书》就是他留下的。

家书品读

羊祜从小就接受了严格的家庭教育,但是并没有在乡里得到“清异”的称誉。在信中,他语重心长地向儿子讲授了人生的处世哲学,训诫儿子要重视自己的品德修养,诚实守信,待人宽厚,不随便许人钱财,不传无根据的闲话,不轻易听信诽谤之词,真正做到“恭为德首,慎为行基”。整封信中都包含着他对后辈的谆谆教导和殷切期盼。

人们历来推崇的恭敬、谨慎是中华美德的重要组成部分。古人认为,为人处世一定要恭敬,严格要求自己。“行己莫如恭,自责莫如厚”,“行谨则能坚其志,言谨则能察其德”。谨慎做事才能使自己的志向坚定;谨慎说话,才能使自己的德行更崇高。人与人之间,相处久了,关系熟了以后,很可能会放松对自身的要求,从而导致问题的出现。所以为人处世不管什么时候都一定要态度恭敬、言行谨慎,不乱说,不妄行。如果一个人不知礼节,即使态度恭敬,也不免劳顿;虽然行为谨慎,却有可能变得胆怯;而如果性情勇敢,又不免莽撞。现今社会,我们仍然应该学习古人对“恭敬”、“谨慎”人生哲学的理解和阐述,这必将大有裨益。

萧嶷《诫子书》勤学行,守基业家书原文

人生在世,本自非常,吾已年老,前路几何。居今之地,非心期所及。性不贪聚,自幼所怀,政以吾兄弟累多,损吾暮志耳。无吾后,当共相勉励,笃睦为先。才有优劣,位有通塞,运有富贫,此自然理,无足以相陵侮。若天道有灵,汝等各自修立,灼然之分无失也。勤学行,守基业,治闺庭,尚闲素,如此足无忧患。圣主储皇及诸亲贤,亦当不以吾没易情也。

原文大意

人生在世,本不是什么平常的事,我年纪大了,还能走多远呢?能有今天的地位,已不是我所能想象的了。我生性不爱聚财,这是我自幼的志向,但却因为你们兄弟的事受到牵累,有损我的晚节。我死后,你们要互相勉励,团结和睦。人的才干有优有劣,地位有高有低,命运有通有塞,这都不过是自然之理,不足以因为自己的优势而欺侮别人。如果老天有眼,你们各自修养自己,卓越的才干是不会被埋没的。勤奋学习并付诸于行动,持守基业,治理家庭,崇尚朴素,如此这般,就没有什么可忧虑的了。皇帝、储君及各位亲朋好友,也不会因为我没了而有所改变。

作者简介

萧嶷(444年—492年),南齐豫章王,字宣俨,中国南北朝时期南齐高帝萧道成第二子,齐武帝萧赜之弟。萧嶷为人宽仁弘雅,父亲萧道成特别宠爱他。最初萧嶷担任太学博士、长城令,后来担任尚书左民郎、钱唐令。萧道成击破薛索儿后,改萧嶷封邑至西阳,以先爵赐为晋寿县侯。

家书品读

魏晋时期政局混乱,萧嶷也历经了众多人事悲欢离合,然而在这封信中我们并没有看到丝毫的悲悲戚戚,反而看到的是一位知足、恬淡的普通人形象。既然是临终诫子,信中对儿子的谆谆教导让人感到一位父亲对儿子的浓烈感情。“互相勉励,团结和睦”,“持守基业,治理家庭,崇尚朴素”,这些话语在今天看来,仍是教导后代的良言。

诫子书读后感1

 “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这就是东汉末年最伟大的政治家﹑军事家诸葛亮,在临终前写给8岁儿子诸葛瞻的一封家书。以后就成为历代相传的修审理志的名篇,这就是《诫子书》的前世今生了。

 《诫子书》在我们华夏各地都有余音,例如:湖北为了纪念诸葛亮亮举行了万人诵读《诫子书》的活动;我们还看了一段视频是诵读《诫子书》﹑表演《诫子书》﹑歌唱《诫子书》这三种形式;还有在军校的学生们们站得整整齐齐全校诵读《诫子书》。可想而知,人们为了纪念诸葛亮给他的儿子诸葛瞻写的家书,举办的活动是多么隆重啊﹗《诫子书》中的一句:“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至今仍被很多人奉为座右铭。诸葛亮在家书中告诫儿子,要注意修身养性,生活节俭,以此来培养自己的品德。他对儿子的期望,千言万语只化作这五句话,而就在这仅仅的五句话中,是深藏了多少言语啊﹗我们现在又有谁有这么一位品格高尚、才学渊博的父亲呢?

 《诫子书》不仅仅是给诸葛瞻的一封家书,这也是诸葛亮对他自己一生的总结。我们也一起诵读诸葛亮的《诫子书》,细细品味书中所蕴含的道理,也让我们感受一下诸葛亮的一生吧﹗我们以后要做一个君子所拥有的品德的人;要依靠内心安静来修养身心;要依靠简朴的作风培养品德;要看清世俗的名利,才能表明自己的心志;要身心宁静,才能达到自己理想的目标;要学习就要静下心来,专心致志;想要增长才干必须刻苦学习;努力学习才会有广博的才干;有志向才能在学习上获得成就;要珍惜时间,做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

诫子书读后感2

 在寒假里,我做了许多事,也看了许多书。但让我记忆最深、启发最大的是读了《诸葛亮兵法》里的《诫子书》。

 诸葛亮是我国古代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也是留芳千古的谋略家。今天爸爸推荐我读他写的《诫子书》,让我从他教育儿子的侧面懂得了他超人的智慧不是天下掉下来的,而是他修身、立志、勤奋和学习的结果。

 《诫子书》说:“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澹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冶性。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文章主张通过“静”来个修身,通过“俭”来养德。教育他的儿子要有远大志向,并通过努力学习增长才干来实现志向,而要学习好知识就要宁静专一。否则年华将随时光而飞驰,人的斗志也将随岁月而流逝,最终将象枯树一样枯败零落,成为社会无用之材,悲哀地坐守穷困的草舍,到老了一事无成,后悔莫及。

 诸葛亮对他儿子这样教育,相信他自己也是这样做的。

 《诫子书》对我也很有教育意义,我生性好动,爱好广泛而难以专心做好一件事,遇到困难就爱打退堂鼓,以至于学习成绩起伏不定,下棋更是大起大落,大概就是因为没有“澹泊明志”、“宁静致远”。

 诸葛亮之所以年仅二十八岁就当了刘备的军师,谈笑间杀敌于千里之外,并在乱世中为刘备打下蜀国江山,名垂千古,肯定是从小“宁静致远”,博览群书。我想我如果从现在就开始专心学习,“宁静修身”、“勤俭养德”,成不了诸葛亮,也定能比诸葛亮儿子强。

诫子书读后感3

 儿子上初一年级,周末带回老师大人布置的作业,一张4A纸的正面复印着诸葛亮寥寥百余字的传世之作《诫子书》,背面是儿子歪歪扭扭写上的`“感想”两个字。并且特别说明,这是给你的作业,快点写好,我周一要交给老师。

 怎么写呢,这不是出难题吗?我问儿子,幸亏你老爸还看得懂这几个常用字组成的文言文,要是有的家长看不懂,怎么写读后感?儿子说,老师给我们全都讲解了,如果老爸看不懂,可以问我们。

 无言,苦思,老婆在旁边窃笑。

 三国群雄逐鹿,除了曹操及其后人之大名传于后世外,其他好象没几个老子英雄儿好汉的例子。随便问一下,诸葛亮的儿子是谁,你知道吗?由此可见诸葛亮的《诫子书》在当世当时也没起到多大作用,千百年后还想教育我的下一代成为风云人物?我看有点悬。

 但文章不能这么做,读后感也不能这样写,何况儿子还眼巴巴的盼着老爸写好一点以便他能够在同学中出点风头挣点面子——俺老爸虽然没钱但还有点文化吧?!嘿嘿。

 于是提起若干年来少有握过的钢笔,郑重写下读后感的标题:

 一纸诫子书,千载为父情。

 然后从做人、立志、治学等几个方面结合现代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社会教育等因素,既深入又浅出的谈了自己的一些粗浅看法,一篇纸写完,居然有意犹未尽的意思。

 儿子拿去看了半天,说我没看懂,不过老师肯定看得懂。

 老婆说,你也应当能看得懂,只是你爸的字写得难看了些。

 我说,老婆,你知不知道我读《诫子书》的真实感想?教育下一代这样伟大的工程,诸葛亮一百多个字就搞定了,就算翻译成白话文宣讲,也不会超过两分钟。所以说,男人一般都比较言简意赅,绝不啰嗦。作文

诫子书读后感4

 “望子成龙,望女成凤”,不管过了几个朝代,都是天下所有父母的希望。

 《诫子书》中,诸葛亮教育儿子“非淡泊无以明志”。他的儿子诸葛瞻谨遵父亲的教诲,也成为了一个淡泊明志的人。邓艾率魏军攻蜀,兵至绵竹时,诸葛瞻在杀场上不收受敌国的高官诱降,忠心的为自己的国家奋力战斗。最终光荣的战死,年仅37岁。读到这里,我心里感慨万分。想到现在我们有的家长却教育自己的孩子当班长,上名校。真想对他们说,我们上学是吸收知识,学习做人的道理,做好准备“接世”,而不是为了这些虚名。

 《诫子书》中,诸葛亮教育儿子“夫学须静也”。就是说:做什么事都安静下来,不要浮躁。我也要学习《诫子书》中的“静以修身”。学会静思以修身养性。只有在困难面前,把心静下来,学会思考,才能战胜困难,才能想出更深的学问和道理。

 《诫子书》中,诸葛亮教育儿子“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因为只有努力学习,多听、多看、多想才能增长自己的本领。同样在学习的过程中还要有毅力,只有坚强的毅志力,永不放弃,才能战胜学习中的困难。这一点我是颇有感触的,我平时既要学习学校的各门功课,又要学习钢琴。各种音乐理论知识,长时间的琴键练习有时真是让我想放弃。今天,读了《诫子书》,更让我坚定了“非志无以成学”的道理,今后我要常常用这句话勉励自己。

 流芳百世的《诫子书》中讲了许许多多的道理。这些道理简明易懂,真是我人生的一盏指路明灯!

诫子书读后感5

在院里举办廉政文化书画笔会上,甘老师欣然为我题写了一副书法:澹泊明志,宁静致远。我把它挂在了我的办公室墙上,时时观赏,细细品味,受益良多。

 澹泊明志,宁静致远取自于诸葛亮的《诫子书》,曰: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澹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

 意思是说,有道德修养的人,他们以静思反省来使自己尽善尽美,以俭朴节约来培养自己高尚的品德。不清心寡欲就不能使自己的志向明确坚定,不安定清静就不能为实现远大理想而长期刻苦学习。要学得真知必须专心致志,不下苦功学习就不能增长与发扬自己的才干;没有坚定不移的意志就不能使学业成功。纵欲放荡,消极怠慢就不能奋发向上;轻浮急躁就不能陶冶性情使节操高尚。年华随着光阴流逝,意志随着时日消磨,最终就会像枯枝落叶对社会无任何用处,只有悲伤地困守在自己的破家旧舍里。到那时后悔也来不及了。

 书全文86个字,字字珠玑,言简意赅,内涵丰富。联想到本职工作人民法官,从中给我予很多启示。

 静以修身,俭以养德。作为一名法官,我们的理想就是追求法律神圣,通过法律的实施来实现正义和公平。为了实现理想境界,必须保持良好的心态,努力抵制社会不良风气的侵袭。清者清白,廉者洁净。法官作为社会的普通成员,处在灯红酒绿的五彩世界,各种诱惑无处不在,如何抗拒诱惑,唯有静、俭既养德又养廉,清心寡欲才能志向坚定。

 非澹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有人说,选择了法官这个职业,就选择了孤独,这话不无道理。法庭上唇枪舌剑之间的坐壁上观,深夜孤灯下辨法析理的苦思冥想,与形形色色社会角色保持距离的矜持,处处透着高处不胜寒的孤独。但高举法槌定纷止争是一种审慎和严谨,在各种疑难杂症面前,法官苦苦地寻找着病灶,还要在纷繁复杂的法律、法规中拿出一剂良方来,一个内心没有宁静的法官,没有一种甘坐冷板凳的精神,哪里会有辨法析理的深厚功底任何险躁都会给案件的质量埋下隐患。宁静是一种禅意,是一种智慧。心浮则气必躁,气躁则神难凝,只有心中宁静,才不会困于喧嚣的市井,不会被纷繁复杂的社会表象扰乱心智。宁静,实在是法官职业所使然。

 淡泊、宁静,不是消极的,而是积极的,是以明志、致远为目标的。良医能妙手回春,庸医则能变相杀人;好工匠能铸造出锋利无比的宝剑,一般工匠只能打造出铁器而已。为什么会这样技艺高下不同也。法官就像医生,像铸剑的工匠:同一个案件,有的法官能把它断好,有的法官却把它办砸,什么原因呢同样是技艺高下有别。一个好的法官,就应该是名医,是好工匠,是有着高超技艺的法律专家。知识是明志、致远的营养源和动力。知识浩瀚无际,对待学习,来不得半点*慢年与时驰,意与日去,要有只争朝夕精神,加强学习、善于学习,持之以恒,博览群书,积学储宝,才能不断地明志才能与时俱进,到达致远的彼岸。

诫子书读后感6

 诫子书虽然写于两千多年前,但仍值得我们细细品读。

 “诫子书”强调“静”与“俭”,是学习,才干和志向的基础,是自我修养,自我砥砺,自我提高的关键。那什么是真正的静呢?“静”在身体外部的表现,可以理解为泰然,稳重,礼节,娴静,含蓄等等。“静”在身体内部的表现,可以理解为满足,专注,快乐,充实,激情,乐观,向上等等,凡能够使身心达到积极和谐状态的一切,都应称之为“静”。

 在“小窗幽记”中讲“多躁者,必无沉潜之识;多畏者,必无卓越之见;多欲者必无慷慨之节;多言者,必无笃实之心;多勇者,必无文学之雅”。多躁,多畏,多欲,多言,多勇都将影响身心达到“静”的最佳状态。

 我认为诸葛亮写的很对,我们只有认真学习,多读书,才能成为一个有用的人。如果现在不好好学习,多看书,长大就是一个没用的人。我长大相当老师或医生,要实现目标,只有把大目标分成小目标,通过刻苦努力学习,一定可以达到。

诫子书读后感7

 最近,我在背《经典诵读》上的《诫子书》,感到写的特别好。

 《诫子书》是三国时期著名政治家诸葛亮54岁临终前写给8岁儿子诸葛瞻的一封家书,成为后世历代学子修身立志的名著。

 我觉的文中“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说得特别好。这句话的意思︰学习必须专心致志,增长才干必须刻苦学习。不努力学习就不能增长才智,不明确志向就不能在学习上获得成就。

 我认为诸葛亮写的很对,我们只有认真学习,多读书,才能成为一个有用的人。如果现在不好好学习,多看书,长大就是一个没用的人。我长大相当老师或医生,要实现目标,只有把大目标分成小目标,通过刻苦努力学习,一定可以达到。

诫子书读后感8

 《诫子书》是三国时期诸葛亮54岁临终前写给他儿子的一封家书。他教导他的儿子注意要修身养性、生活节俭。以此来培养自己儿子的品德。这一句话让我感受最深了﹗因为这一句话也是教导我们要修身养性、生活节俭的良好习惯。

 《诫子书》这篇文章,教导我们要想君子一样依靠内心安静来修养身心;要依靠简朴的作风来培养品德。要看轻世俗的名利,就可以表明心志。身心宁静就可以达到理想的目标……可是,时间的流逝是那么地飞快。转眼间,我们从一个刚出生的婴儿变成了一个上六年级的大孩子了。我们小的时候做起。但是一眨眼的功夫十四年过去了,现在才开始培养好的品德,好像有点晚了。可是,《诫子书》中诸葛亮的儿子诸葛瞻一生下来就很聪明。不用很多天培养品德就可以看出他的品德高尚了。虽然他只是一个八岁的孩子,虽然他比我们小,但是看得出他的品德要比我们高尚得多。那是因为他的父亲教导的他严格。长大以后才可以取得那么好的成绩。虽然他很聪明,但是他的父亲还是教导的他很严格。我想﹕我们以后要好好学习,要想诸葛瞻学习,学习他的聪明机智。

 不管父母管得我们严也好,不严也罢。只要我们自己对自己要求严格一点儿,就可以取的好成绩。我们也要像诸葛亮学习,学习他的机智和勇敢。他的机智和勇敢都已经传到他的儿子身上了。

诫子书读后感9

今天我们学了诸葛亮的《诫子书》,这是诸葛亮临终前写给自己儿子的家书。这家书是诚恳又富有哲理的,表现出了他对儿子的殷切期望。让我从中看到了诸葛亮的智慧,也看到了他超越凡人的淡泊,这就是他伟大的原因吧。

 正如诸葛亮所说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我们每个人的人生都要有理想,在追求理想的路上会有很多困难和诱惑,我们都要努力克服它,多多听取别人的意见,不要害怕困难,不要被诱惑,朝着目标,努力奋斗。我相信,没有什么可以阻挡我,我会努力,朝着理想努力前进!

诫子书读后感10

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出自诸葛亮54岁时写给他8岁儿子诸葛瞻的诫子书,这既是诸葛亮一生经历的总结,更是对他儿子的要求,读后感《诫子书读后感》在这里,诸葛亮用的是双重否定的句式,以强烈而委婉的语气表现了他对儿子的教诲与无限的期望用现代化来说:不把眼前的名利看的轻淡就不会有明确的志向,不能平静安详全神贯注的学习,就不能实现远大的目标

 诫子书强调静与俭,是学习,才干和志向的基础,是自我修养,自我砥砺,自我提高的关键那什么是真正的静呢静在身体外部的表现,可以理解为泰然,稳重,礼节,娴静,含蓄等等静在身体内部的表现,可以理解为满足,专注,快乐,充实,激情,乐观,向上等等,凡能够使身心达到积极和谐状态的一切,都应称之为静

 在小窗幽记中讲多躁者,必无沉潜之识;多畏者,必无卓越之见;多欲者必无慷慨之节;多言者,必无笃实之心;多勇者,必无文学之雅多躁,多畏,多欲,多言,多勇都将影响身心达到静的最佳状态

 在众多名人中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耐得住寂寞盛大网络公司CEO陈天桥说过:想要成功,就要耐得住寂寞孟子也有云:故天将降大任于世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也,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liwu/4353574.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8-23
下一篇2023-08-23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