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孩的裙子为什么被称为石榴裙
石榴裙的产生与唐明皇和杨贵妃有关。传说杨贵妃非常喜爱石榴花。唐天宝年间,唐明皇投其所好,在华清池西绣岭、王母祠等地广泛栽种石榴,每当榴花竞放之际,这位风流天子即设酒宴于“炽红火热”的石榴花丛中。杨贵妃饮酒后,双腮绯红,唐明皇爱欣赏宠妃的妩媚醉态,常将贵妃被酒染之粉颈红云与石榴花相比,谁红得艳丽
因唐明皇过分宠爱杨贵妃,不理朝政,大臣们不敢指责皇上,则迁怒于杨贵妃,对她拒不使礼。杨玉环无奈,依然爱赏榴花,爱吃石榴,特别爱穿绣满石榴花的彩裙。一天唐明皇设宴召群臣共饮,并邀杨玉环献舞助兴。可贵妃端起酒杯送到明皇唇边,向皇上耳语道:“这些臣子大多对臣妾侧目而视,不使礼,不恭敬,我不愿为他们献舞。
唐明皇闻之,感到宠妃受了委屈,立即下令所有文官武将,见了贵妃一律使礼,拒不跪拜者,以欺君之罪严惩。众臣无奈,凡见到杨玉环身着石榴裙走来,无不纷纷下跪使礼。于是“拜倒在石榴裙下”的典故流传千年,至今成了崇拜女性的俗语。至此,女孩的裙子也就称为石榴裙。
摘要:石榴裙是什么意思?出自什么典故?拜倒在石榴裙下是什么典故?石榴裙,是唐代年轻女子极为青睐的一种服饰款式。由于石榴裙经久不衰,于是俗语中说男人被美色所征服,称之为“拜倒在石榴裙下”,至今仍在鲜活地用着。石榴裙的服装特点是什么呢?石榴裙石榴裙的历史来源石榴裙的服装特点是什么
石榴裙是什么意思
“石榴裙”本来是古代女子所穿的一种裙子的款式,这一词语最早见于南朝梁元帝诗词,是用来形容女子美态的。
“石榴裙下死,做鬼也风流”形容男人拜倒在女人脚下不能自拔。那么,石榴裙是什么裙?男人何以“拜倒在石榴裙下”呢。
石榴裙的历史来源
“石榴裙”本是古代女子所穿的绣石榴花的大红裙子,一说是红艳颜色的长裙。“石榴裙”一词,最早出于南北朝时梁元帝萧绎所著《乌栖曲》,其中“交龙成锦斗凤纹,芙蓉为带石榴裙”之句,用来形容美丽女子亭亭玉立的迷人风韵。后来,“石榴裙”便成美女的代名词。
据史料记载,到了唐代,石榴裙更成为年轻女子极青睐的一种服饰款式,上至天平公主、杨贵妃,下至普通民间女子都喜色如石榴红,不染其他杂颜色的飘逸长裙,也留下许多称赞女性美的“石榴裙”诗。唐朝的万楚在《五月观妓》中说:“眉黛夺将萱草色,红裙妒杀石榴花。”诗人韦应物四代孙,唐朝花间派词人韦庄唱道:“莫恨红裙破,休嫌白屋低。”(《赠姬人》)。大诗人白居易在长诗《琵琶行》中,曾描写一位色艺双绝的弹琵琶女子:“曲罢曾教善才服,妆成每被秋娘妒钿头银篦击节碎,血色罗裙翻酒污。”诗中的“血色罗裙”即是石榴裙。
有关石榴裙的传说,最有名的莫过于有关杨贵妃的了。据说杨贵妃很喜欢石榴,为此,唐明皇在华清宫附近种了不少石榴供她观赏。唐明皇爱看杨贵妃酒后的醉态,常把贵妃灌醉以观赏她那妩媚之态。而石榴是可以醒酒的,故在观赏之后,唐明皇常剥石榴喂到杨贵妃口中。
朝中大臣对此很是看不过去,对杨贵妃怨言日生,杨贵妃为此很不高兴。一天,唐明皇邀群臣宴会,请杨贵妃弹曲助兴。杨贵妃在曲子奏到最精彩动听之时,故意把一根弦弄断,使曲子不能弹奏下去。唐明皇忙问是什么原因,杨贵妃乘机说,因为听曲的臣子对她不恭敬,司曲之神为她鸣不平,故把弦弄断了,唐明皇很相信她的话,于是降下旨意:以后无论将相大臣,凡见贵妃均须行跪拜礼,否则格杀不赦
还有另一说,一天唐明皇设宴召群臣共饮,并邀杨贵妃献舞助兴。可贵妃端起酒杯送到明皇唇边,向皇上耳语道:“这些臣子大多对臣妾侧目而视,不使礼、不恭敬,我不愿为他们献舞。”唐明皇闻之,感到宠妃受了委屈,立即下令:要求所有文官武将,见了贵妃一律使礼,拒不跪拜者,以欺君之罪严惩。
众臣无奈,凡见到杨贵妃身着石榴裙走来,无不纷纷诚惶诚恐地拜倒在地,下跪使礼。因为杨贵妃平日总喜欢穿绣有石榴的裙子,所以那些大臣私下都用“拜倒在石榴裙下”的话来开玩笑。于是,便有“跪拜在石榴裙下”的典故流传至今。
石榴裙的服装特点是什么
成熟
让人能够快速成为气质美女,提高你的成熟度。
清新自然
开起来清新脱俗,还你最自然的形态。
女人味
穿上石榴裙能够让你更加具有女人味,更有魅力,更吸引人。
雍容华贵
石榴裙是高贵华丽的体现,穿上它你就是最优雅,最有气质的明星级人物。
有一句俗语是这么说的:“拜倒在石榴裙下。”很多人如果不了解,可能会以为石榴裙是裙子上点缀着石榴的形状,所以叫做石榴裙,或者裙子的样子是石榴样的。其实并不是,这是因为裙子的颜色,像石榴花一样红。
中国人从古至今都喜欢红色,认为红色是吉祥、喜气的象征,古往今来女子出嫁,都是身着红色嫁衣,只不过受西方人影响,所以改成了白色婚纱而已。
再说回石榴裙,古人其实是非常喜欢石榴的,尤其是在皇宫之中,经常种植石榴。因为古人认为石榴是多子多福的象征,种植石榴可以祈祷子嗣昌盛。石榴裙的颜色鲜红如血,而且色泽非常正,不掺杂一点儿杂色。 它的质地大多是绫,绫是一种丝织物,非常轻薄,制成的裙子分量更轻。这种裙子穿在身上十分飘逸,显得人清丽动人。
“拜倒在石榴裙下”这句俗语,则是来自杨贵妃
杨贵妃最喜欢吃荔枝,于是每到荔枝的季节,唐明皇就派人昼夜不停快马加鞭的运送荔枝。这样运送荔枝耗费人力物力,但是唐明皇丝毫不在乎,只要能搏美人一笑。杨贵妃除了荔枝之外还非常喜欢石榴,当时唐宫之中遍植石榴。她原本肤色就非常白皙,穿上石榴裙更添风韵。有一次唐明皇举行宴会,酒过三巡之后来了兴致,想要让杨贵妃为自己献舞。
参加宴会的有不少大臣,他们从来没有见过杨贵妃的舞姿,都兴致盎然的盯着杨贵妃。杨贵妃心生不悦,于是告诉唐明皇,说这些大臣不尊敬自己,自己不愿意跳舞了。唐明皇最宠杨贵妃,不愿意让她受一点委屈。 于是他颁布旨意,凡是见到杨贵妃,文武百官必须向叩拜自己一样,向杨贵妃跪拜行礼。从此之后,只要看见杨贵妃,大臣们必须跪倒。她又经常穿着石榴裙,这就是“拜倒在石榴裙下”的由来了。
杨贵妃是古代四大美女之一
后来为了表示一个女子的美丽,就会说“拜倒在石榴裙下”,这也是对女子容貌的夸赞。
人们常将男子钟情于某女子称之为拜倒在石榴裙下。可是石榴裙又是个什么款式呢?
唐朝时期,石榴裙是极受年轻女子青睐的一款服饰。如唐人小说中的李娃、霍小玉等就穿这样的裙子。既然名为石榴裙,那么颜色自然如石榴般鲜红。穿着石榴裙的女子被这红色一衬,更显俏丽动人。白居易在《琵琶行》中描写那位琵琶女的惊人色艺时这样写道:曲罢曾教善才服,妆成每被秋娘妒……钿头银篦击节碎,血色罗裙翻酒污。血色罗裙指的就是石榴裙,用血色来形容裙子之红,鲜艳可见一斑。 而专为石榴裙所作的诗词歌赋,亦是不少。南北朝诗人何思徵在其《南苑逢美人》中写过这样两句:风卷葡萄带,日照石榴裙,用石榴来暗喻心中的美人。元代的刘铉在《乌夜啼》中用石榴直指女子的裙裾:垂杨影里残,甚匆匆,只有榴花全不怨东风,暮雨急,晓霞湿,绿玲珑,比似茜裙初染一般同。明代时石榴裙的说法固定了下来,蒋一葵的《燕京五月歌》将石榴裙称为红裙:石榴花发街欲焚,蟠枝屈朵皆崩云。千门万户买不尽,剩将女儿染红裙。唐诗中对石榴裙的描写更多,如李白诗移舟木兰棹,行酒石榴裙;白居易诗眉欺杨柳叶,裙妒石榴花;甚至一代女皇武则天也赋诗不信比来长下泪,开箱验取石榴裙。
唐代妇女对裙子钟爱有加,除了石榴裙,还有很多别致的款式,而裙子在唐代也经历了一个演变过程。初时,裙子窄而瘦长,故有慢束罗裙半露胸的诗句。盛唐时期,裙子制作得精美华丽,主要式样有间裙、百鸟裙、花笼裙。间裙,就是用两种或两种以上颜色的材料互相间隔排列做成的裙子,每一个间隔叫作破,有六破七破十二破之分,颜色有红绿、红黄、黄白等等。百鸟裙,顾名思义,就是将多种飞禽的羽毛捻成线织成的裙子。百鸟裙做工考究,立体感极强,可谓正视为一色,旁视为一色,目中为一色,影中为一色,穿上之后百鸟之状皆见。花笼裙是用轻软细薄而又半透明的单丝罗织绣,裙子上用各种颜色的丝线绣出花鸟等图案。除了这些样式,还有百叠裙、画裙等诸多款式。 石榴裙流传的时间很久远,明代唐寅在《梅妃嗅香》一诗中写有梅花香满石榴裙。诗中写的虽然是唐朝的事,但可以看出在明朝时期,石榴裙仍然为年轻女子所钟爱。《红楼梦》里的大段描写,可相印证。也许正是因为石榴裙流传久远,所以俗语中说男人被女子的美貌所征服,称之为拜倒在石榴裙下。
石榴裙的典故
"石榴裙"这个词估计大家对它都是不陌生的。可大家知道"石榴裙"到底是指什么裙子?按照字面理解很容易误解成裙子像石榴形状或者裙子上的图案是石榴。
真正的石榴裙是以颜色命名的:所以"石榴裙"并不是指裙子的形状像石榴,也不是指裙摆上绣满了石榴花的图案,而是指像石榴花颜色一样大红的裙子。
拜倒在石榴裙下这句诗跟"牡丹花下死,做鬼也风流"这句诗一样的意思。牡丹花和石榴裙都是可以形容美女,也是为了美女,死了也值得。
用于古代的话是褒义的,是形容英雄难过美女关。如果用于现代的话,那绝对的贬义了。只能说一个人太好色了。"拜倒在石榴裙下"这句话闻名天下主要还是要从唐朝说起,在唐朝有以下几种传说:
第一种:相传石榴裙最早的代言人,乃是一代女皇武则天。唐太宗驾崩时,武才人作为"先帝爱姬"入感业寺为尼,百感交集,写下了"不信比来长下泪,开箱验取石榴裙"的诗句,用石榴裙上的斑斑泪痕,思念曾与其暗定情缘的太子李治,李治深受感动,终于将她迎回了皇宫。于此,石榴裙有了它的一层特殊含义,直指女性魅力与男女间的情思爱欲。所以至今尚有"拜倒在石榴裙下"的俗语流传。
杨贵妃饮酒后,双腮绯红,唐明皇爱欣赏宠妃的妩媚醉态。因唐明皇过分宠爱杨贵妃,不理朝政,大臣们不敢指责皇上,则迁怒于杨贵妃,对她拒不使礼。
杨贵妃无奈,依然爱赏榴花、爱吃石榴,特别爱穿绣满石榴花的彩裙。一天,唐明皇设宴召群臣共饮,并邀杨贵妃献舞助兴。
可贵妃端起酒杯送到明皇唇边,向皇上耳语道:“这些臣子大多对臣妾侧目而视,不使礼、不恭敬,我不愿为他们献舞。”唐明皇闻之,感到宠妃受了委屈,立即下令:要求所有文官武将,见了贵妃一律使礼,拒不跪拜者,以欺君之罪严惩。
众臣无奈,凡见到杨贵妃身着石榴裙走来,无不纷纷下跪使礼。于是,“跪拜在石榴裙下”的典故流传至今,成了崇拜女性的俗语。
《项链》读后感1
如果马蒂尔德没有去借那条项链呢那么她的人生会完全不一样,她依旧会每天想着奢华的生活,精致美观的家具,珠宝首饰,山珍海味,沉浸在幻想当中。而文中,她辞掉了女佣,每天自己把垃圾提下楼,在菜市场上一个子儿一个子儿地讲价钱,她的两手变的通红,日常说话用大嗓门,也不在乎头发散乱。
马蒂尔德为了虚荣而借来了一条项链,但是虚荣却让她付出了十年的美好时光。
有的时候,命运就是这么捉弄人,一件偶然发生的事就好扭转人的一生,就像马蒂尔德一样。但是,这又能怪谁呢我们仔细看看马蒂尔德的这件事,马蒂尔德去借这条项链,是为了虚荣,所以,细想之下,又是必然。
在马蒂尔德还清了钱之后,遇到了借她项链的朋友,她把真相告诉了朋友,朋友知道后,却告诉了她这条项链是假的。当我看到这里时,我的内心有一丝感动。马蒂尔德明明可以不还朋友这条项链的,但她却选择承担起责任,而不是选择逃避。我想说,从这里我也看到了马蒂尔德内心坚强诚实的一面。
在马蒂尔德这艰辛的十年里,她的灵魂得到了磨砺,成为了一个新生的马蒂尔德,不再是从前那个整天只会空想的马蒂尔德了。
《项链》读后感2
《项链》写的是教育部职员骆尔塞的妻,她为了参加教育部长举办的晚会,把丈夫准备买鸟枪的四百法郎那去买了衣裙,又向女友伏来士洁借了一串钻石项链。在晚会上,她的姿色打扮显得十分出众,“男宾都望着她出神”、“部长也注意她”。她觉得这是“一种成功”,十分满意。回家后,她脱衣时突然发现项链不见了,夫妇大为惊骇,在遍寻无着的情况下,只好赔偿。在首饰行里,他们找到了一串一模一样的项链,价值三万六千法郎。由于他们本身生活就不是很宽裕,面对这一笔大数目,他们不得不到处借债,最后买了一串真的钻石项链还给物主。但此后,他们整整花了十年工夫,才还清了债务。后来的一天,玛蒂尔德碰见女友伏来士洁,在言谈中知道先前借给她的项链是件赝品,而她却赔了真的项链。
上网看了许多对于《项链》的评价,大都是讲小说辛辣地嘲讽了小资产者图虚荣,幻想,好钻营的劣根性。
读完整篇给我的第一个感想是可笑,命运真的很弄人,生活是这么古怪,这么变幻莫测!一串项链使她平步青云,也可以断送她的一生。但我并不认为她为了参加舞会而去买衣裙,借项链是一个错的决定。谁不美谁不希望受他人注目受他人尊重如果她的行为是图虚荣,那么我们熟知的灰姑娘是不是也很虚荣灰姑娘也曾为没有美丽的衣裙与华丽的马车而不愿参加舞会,但从古至今又有谁曾说过她的这种想法是一种奢侈的需求。幻想幻想也是一种错误吗谁不曾幻想不会幻想的人就没有思想。好钻营的确,她的确好钻营,有了衣裙好不满意,还要饰品。可她也只是希望自己能更加光彩耀人,难道对于美的追求也是一种错误吗
小说中的一个小情节也给我留下了特别深刻的印象,文中是这么写的“每当她看到那个布列塔尼女佣在帮她料理她的微不足道的家务时,总勾起她的伤心和恼恨,并使她想入非非。”当时她还是个小职员的妻子,从中不难看出她对于生活的不满足。可当她负债累累,家里的粗事,厨房里的肮脏活儿都由她自己干时,她又开始对于过往的日子深深怀念。人总是如此吧!对于身边拥有的总不放在眼里,认为理所当然,看做微不足道,可当他们忽然失去时,才开始想要珍惜,想再次去拥有,可那又有什么用,失去就是失去,永远也无法回到往昔。这不禁又令我联想到了自己,在放暑假的时候总觉得太无聊,时间太过漫长了,没事干,生活地很没意义,天天有空闲的时间玩、睡觉、休息。靠学了,学习的紧张,繁重的作业,压得人喘不过气,放学后总希望有一段充足的时间让自己好好的放松,不一定要去哪里游玩,只要让我好好的睡一觉
《项链》读后感3
今天,我读了《爱心项链》这篇文章,觉得里面的主人公克雷斯懂得感恩,知恩图报,自己的车在风雪交加的夜晚坏了,正在他火烧眉毛,万分危急的时候,一位骑马的中年男子路过此地,用马把他的汽车拉到一个小镇上,当克雷斯拿出钱给他的时候,这位男子说:“我不求回报,但你要给我一个承诺,当别人有困难的时候,你也尽量去帮助他。”后来,克雷斯帮助了很多人,也告诉被帮助的人同样一句话。四年后,克雷斯被洪水困在一个小岛上,一位少年帮助了他,这位少年竟然也说出了那句克雷斯永远不会忘记的话,克雷斯心里顿时涌起了一股暖流。
我想,我们也要应该时常帮助别人,关爱生命,公交车上,应该要给老弱病残让座,帮助他人,心里可以像吃蜜一样甜,在自己困难的时候,别人也会帮助你。
《项链》读后感4
《项链》是法国作家莫泊桑短篇小说的代表作,项链英文版读后感。《项链》的情节可以说耳熟能详了,它的情节艺术也是脍炙人口的。小说按事件的自然进程叙写,以项链为线索展开情节。梦项链、借项链、失项链、赔项链、发现项链是假的——前一个矛盾的解决预示着新的冲突,直至发展到高潮。整个故事波澜起伏,引人入胜。
情节的安排显示了作者独特精巧的艺术构思,人物的性格也在故事的发展中逐渐得以展示。 小说一开始,在我们面前出现了一个整日耽于梦想的美丽忧郁的妇女。她“美丽”,“丰韵”,“娇媚”,她还有“天生的聪明,优美的资质,温柔的性情”。正是因为“她也是一个美丽动人的姑娘”,于是她心里就凭添了几许不平与委屈。此处的“也”就很值得玩味。如果比较一下有无“也”的表达效果,就会发现一个有趣的现象:许多版本里的译文里没有“也”字,仅仅“她是一个美丽动人的姑娘”,那就只是一种纯粹的人物介绍。而我们的课文以几种中文译文为基础,并根据法文本校订后出现的“她也是一个美丽动人的姑娘”,就更符合作者的创作意图,更突出主人公的性格。 “窈窕淑女,君子好逑”,这只是玛蒂尔德梦想创造的神话罢了。可是,由于玛蒂尔德面临的现实是:她没有一个好父亲,没有一个好身份,没有一笔陪嫁金,因此就无法找到有身份有地位的好丈夫,只好委委屈屈地嫁给了与她门当户对的小职员路瓦栽。如果她是高老头的千金,定能成为高贵的男爵夫人或伯爵夫人;如果她是守财奴的女儿,拜倒在石榴裙下的亦定难计其数。年轻的玛蒂尔德因为不能过上奢华的生活而整日郁郁寡欢。为了排遣自己的“不幸”和“痛苦”,她找到了一个出口,那便是“梦想”。正如冰心在她的小诗《繁星》里说到的那样:“梦儿是最瞒不过的啊/清清楚楚的/诚诚实实的/告诉了/你自己灵魂里的蜜意与隐忧。”她的梦境不是太虚幻境,而是当时法国富贵之家奢华的真实生活。由于当时法国的社会现实中,人们疯狂地崇拜金钱,拜金主义的思想如汹涌的浪潮无情地冲击着人们的灵魂、生活、婚姻,于是玛蒂尔德不愿面对现实,直面人生,而把理想寄托在梦境里。无庸置疑,此时,我们可怜的玛蒂尔德已经完全被虚荣心俘虏了。 她变了!十年贫穷生活的磨练,不仅改变了她的容貌,更重要的是改变了她的精神。艰辛的劳动,艰苦的生活,把她从不切实际的幻想的云端拉回到切切实实的地面。
站在我们面前的是一个新生的玛蒂尔德。 在对玛蒂尔德肃然起敬的同时,我联想起另一个不幸的女子——包法利夫人。她与玛蒂尔德一样,在平庸的生活与令人窒息的社会环境里寻找梦想的幸福。但玛蒂尔德一夜狂欢后,选择了一条新的人生之路;而她在尽情享受了浪漫的爱情与奢侈的生活,财产荡尽,债务累累之后,没有勇气重新生活,而选择了死亡,读后感《项链英文版读后感》。两相比较,我不禁为玛蒂尔德喝彩。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