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常来说先秦的玉璧都是圆圆的,中间有一个孔,和《芈月传》中的很像,但是却远比《芈月传》的薄很多,毕竟和氏璧可不是淘宝上几块钱的“双面胶”!
关于和氏璧的历史故事
卞和献玉
传说中,和氏璧是楚国一位琢玉大师卞和所得的一块璞玉,卞和将自己得到的璞玉献给楚厉王,但是楚厉王命工匠检查却说是石头,于是厉王以欺君之罪砍下卞和的左脚。厉王死后,武王继位,卞和再次将璞玉献给武王,武王让工匠检查后依然说是石头,卞和因此失去右脚。武王死后,文王继位,卞和抱着璞玉哭了三天三夜,直到眼泪流干后流出了血,文王派人询问原因,卞和说:“我并不是为了哭自己被砍去双脚,而是因为宝玉被人当做石头!”于是文王派人刨开璞玉,发现了真正的稀世美玉,命名为和氏璧。
完璧归赵
对于完璧归赵的故事,相信很多人都知道,卞和献玉之后不知道怎得和氏璧就跑到了赵国赵惠文王手中,秦昭王得知后提出以十五城交换和氏璧。赵国蔺相如和秦昭王斗智斗勇之后,最终让和氏璧完好无损的回到赵国,这个故事就是历史上著名的完璧归赵。
传国玉玺
由于秦国的强大,经历了长平之战,赵国已经无法与秦国抗衡,在不得已的情况下,最终将和氏璧送给了秦国,秦王政九年,秦国将和氏璧作为传国玉玺。后来秦国灭亡后又归于汉高祖刘邦,经过历代君王,在五代时,天下大乱,最终和氏璧不知所终。
和氏璧究竟是什么玉石?探寻历史的真相!
1绿松石 —— 可能性:★★
在史料中关于和氏璧的记载,“侧而视之色碧,正而视之色白”,与绿松石的外观特征有几分相似。而且和氏璧是产自荆山,绿松石也主要出产于此,在地理位置上出入不大,而且在古代绿松石的价值也一直很高昂。但是绿松石毕竟是一种比较常见的玉石,不至于那么多年只发现一块。
2独山玉——可能性:★★★
近年来有人说和氏璧有可能是独山玉,因为独山玉的主要矿物质是斜长石,有很多种颜色,从正面来看是一块白玉,而从侧面则可以看到白玉、绿玉、紫玉等色彩。而且独山玉的产地南阳市也在楚国的范围内,所以独山玉的说法也具有一定的依据。但是历史中和氏璧出土于荆山,在湖北地区,地理位置上存在一定的偏差,但是卞和在南阳发现独山玉的可能性也并非没有。
3拉长石——可能性:★★★★
从和氏璧的外形上来看,传说中和氏璧“岁星之精,坠入荆山,化而为玉。侧而视之则碧,正而视之则色白。”说明和氏璧在不同角度颜色会发生变化,这也正是拉长石的特质。从产地来看,我国湖北省曾经发现过拉长石的存在,与和氏璧的产地相吻合,存在着很大的可能性。
4和田玉——可能性:★★★★★
和氏璧起初是一块璞玉,因此卞和才被砍掉双脚,所谓璞玉就是藏有玉的石头,美玉藏在中间,外表上看上去很像石头。在玉石家族中,和田玉就是这一类的玉石,相反拉长石和绿松石都没有这样的特性。所以,并不能排除卞和从外地带来一块璞玉回楚国的可能性,如果是这样的话,那么和氏璧就是和田玉的可能性更大,毕竟在春秋战国时期,西楚之地从昆仑山找到一块美玉自然会被当做宝物。
今天我为大家带来和田为什么盛产玉石希望对你们能有所帮助。
说到和田玉,可能是大家最想了解的了。在2008年北京奥运会上,每一位冠军运动员都会得到一块金牌,这块金牌与以往奥运会不同,是金镶玉的,而这个玉就是珍贵的和田羊脂玉。
和田位于新疆南端,古称于阗,意思为“产玉石的地方”,是古代丝绸之路南道上的重镇。和田玉,是世界上最富盛名的玉石,特别是其中的纯白玉石,由于滑腻如羊羔的脂肪,所以被称之为“羊脂玉”。
和田为什么会有这么多这么好看的玉石呢这要从地质学角度讲起。
和田玉是一种透闪石玉石,透闪石成分越高,玉石的色泽越好看。和田白玉的透闪石含量在99%以上,和田青玉也有95%以上。
和田玉的原始矿藏,隐藏在新疆南部的昆仑山脉中,是亿万年前的地质运动和火山喷发形成的,这些原始透闪石矿往往位于海拔4000米以上的山脉里。
在冰川融化或者降雨时,一些含有透闪石的岩石碎块,会被流水从山上冲刷到玉龙喀什河里,并且随着洪水流向下游。这些和田玉的原石原本并不起眼,透闪石宝玉外面包裹着黑色、灰色或褐色的石皮,看上去就是一些普通岩石。但是经过河水几百年甚至上万年的冲刷,这些石头逐步被磨圆磨光,露出了它们里面美丽的白色或青色。最早的和田玉,就是在下游的河床里被人们发现的。
这个玉龙喀什河,发源自昆仑山脉,自古以来是和田出玉的主要河流,因此又名白玉河。
在明代著名科技著作《天工开物》中,就有白玉河采集玉石的记载。《天工开物》描述到,夏天山洪暴发时,和田玉的原石会被洪水冲下来,或百里,或二三百里,被冲到下游的河道里。当地人多在秋天有明月的夜晚采玉,采玉人会借助月光观察河水中的鹅卵石堆,有玉石聚集的地方,会加倍反射月光,而显得特别明亮。
《天工开物》还记载到,有的地方会有一种风俗,让少女们在这个时候解衣下河采玉。因为古人认为,少女、秋月、河水与美玉同属“阴”,她们在水中可以互相召唤和吸引,采到的玉石不会丢失。
当然了,这是一种不科学的解释,就连《天工开物》的作者也认为这是愚昧的。
在西周时期,新疆的和田玉就开始流传到了中原,当时据说这些玉石来自于传说中的昆仑仙山。这些昆仑山的玉石一旦进入中原,很快就成为古代最顶级的玉器材料。
有人认为,传说中价值连城的和氏璧,原本就是一块隐藏在石皮中的和田玉。
据《韩非子》记载,楚国人卞和得到了一块石头,他凭借经验知道这里面藏有宝玉,于是将石头献给了楚厉王。楚厉王让玉器工匠来鉴定,但玉匠说这只是普通石头,结果楚厉王很生气,下令砍掉了卞和的左脚。楚厉王死后,卞和又将宝玉献给楚武王,楚武王又让人鉴定,但鉴定人又说是普通石头,楚武王又砍掉了卞和的右脚。后来楚武王也死了,楚文王即位,卞和抱住他的玉石在楚山下哭了三天三夜,眼睛都哭出血了。楚文王听到后,派人问他原因,卞和说:“我不是因为失去双足而伤心,我是因为它是宝玉而被看作石头,忠贞的人被当成说谎。”楚文王于是派工匠剖开卞和的石头,里面果然是精美的宝玉,最后这块宝玉就雕琢成了历史上著名的“和氏璧”。
和氏璧被隐藏在石皮里,被误认为是一块普通石头,这正是和田玉的普遍特点。中国古代将其称为璞,意思是蕴藏有玉的石头。而璞需要去掉外皮,经过雕琢,才能成为美玉。这也因此形成了一个成语——叫做返璞归真,意思是指去掉外在的装饰,恢复原来的真实面貌。
和氏璧由于已经失踪很久了,它是不是和田玉,目前已经无法证实。但是考古证明,在秦汉时期,和田玉已经享誉中原,一些皇家和王侯的玉器都是用和田玉制作的。
例如陕西历史博物馆就存放有一块西汉的“皇后之玺”,材料就是和田羊脂玉。这块玉玺身份高,年代早,而且质地极为精美,是国宝级的文物,已列入了中国首批禁止出国(境)展览文物的名单。
此外,汉元帝渭陵、满城中山靖王墓也都发现了不少和田玉制作的玉器。也正是从这时候开始,和田玉一跃成为中国历朝历代的帝王用玉,一直到清朝的灭亡。
和氏璧材料是拉长石,拉长石是硅酸盐长石族斜长石的一种,一般为白色,玻璃光泽,在表面上沿一定方向看,有时可见到蓝绿、紫红、金黄等色调。
和氏璧是产于荆山地区基性岩的月光石,即拉长石,认为“和氏璧为宝石性质的拉长石,具有碧绿和洁白的闪光,转动一定方向,方能出现”。这也是和氏璧区别于“洁白无瑕”的和田玉之处。楚文史学家、地质考古学家一致倾向此说。有人说和氏璧是绿松石、蓝田玉或翡翠之类,绿松石自古产于鄂西北,表面色好,但无“色碧”和“色白”变化(变彩),质较脆。月光石(拉长石)表面光泽较差,“多为璞”(即玉外包有泥土或石头),经打磨后,阳光照射下可折射多彩,质不脆。
上古玉玺型制扁平,这个样子从西汉皇后之玺就能看出来,这样一来,和氏璧如果足够厚的话(最起码超过4厘米厚),那么来制作玉玺是有可能的,但是我这里有一个很大的疑问,既然已经是作为器物的“璧”,只取一角来做玉玺是不是很可惜,而且这个璧在当时还是价值连城,所以我觉得这个事情有这么几个疑点
其一,和氏璧是否真实存在,现在最早记录和氏璧的文献是《韩非子》,而成书于战国早期的《左传》却没有记录这样一件事情,实际上《左传》记载与玉器有关的事情很多,为何偏偏遗漏了这么重要的和氏璧,最重要的证据是被《左传》和《国语》都记载了的王孙圉论宝这件事情,晋国执政赵简子就问楚国的国宝“白珩”而没有提及和氏璧,由此我们大概可以知道,和氏璧在春秋晚期,要么根本就是子虚乌有,要么就是并不出名,或者楚王特别珍罕,所以秘不示人。还有一个疑点就是,卞和先后把这个和氏璧送给楚厉王,武王,文王,那么根据出自《史记》的《楚世家》来看,楚武王是楚国第一个称王的君主,他之前根本就没有这个楚厉王,他之前的君主叫做玢冒,而且楚武王在位五十一年,之后楚文王在位十二年,即使卞和三次献宝,假使他第一次献宝时10多岁,那么他至少要活了70多岁或者80多岁才有可能三朝献宝,这样看来也不大可能。再来看另外一个史书中的可疑之处,《战国策》记载说和氏璧在楚威王时被赐给令尹昭阳,而张仪某次在昭阳府赴宴时,这个和氏璧却丢失了,所以怀疑张仪,从此和氏璧在楚国失踪,直到在赵国重现,而《史记-张仪列传》只说令尹“亡璧”并未说丢失的就是和氏璧,今本《战国策》编订晚于《史记》几十年,而且对照马王堆汉墓出土《战国纵横家书》来看,这个事情在汉初的时候就根本没有记载,因此我们可以怀疑这个和氏璧是否真的存在了,另外,作为法家说理散文集大成者的《韩非子》他记录“和氏璧”一事,目的是为了说明人主应该辨别人的本质,而非纠缠于这个东西本身,《战国策》是典型的纵横家语,其中极尽夸张之能事,很多事情前后矛盾,与史不合,那里面记录张仪被怀疑盗窃和氏璧之事,目的在于引出他“三寸不烂之舌”因此可信程度也很值得怀疑
其二,从璧的概念来看,璧在春秋战国之前,应该有两种含义,其一是扁平,圆形,中间有孔,且“肉倍于好”的玉器类型,其二是剖割出来的整块玉石,从这个角度讲,和氏璧更可能是后者,《左传》中有这样的记载“周谚:匹夫无罪,怀璧其罪”这个璧就是整块玉石的意思,用整块玉石雕琢一个玉玺当然没有什么问题了,也许楼主问我你怎么就知道这个璧是当玉石讲,原因很简单,《左传》中这个用法不是孤例,还有一个例子就是晋献公有“垂棘之璧”,这个璧用产地命名,而《周礼》《礼记》所载之璧则是用蒲,谷这样的纹饰来命名,或者用材质命名,比如山玄之类的,说明后者是说璧的具体器型,而前者则是侧重玉石本身
其三,也是相当重要的一个证据说明和氏璧当时并不大可能是“宝”更不用说什么价值连城乃至秦王要用这个东西做传国玉玺了。我国已故著名考古学家夏鼐先生曾有这样的认识:中国先民早在殷商时期已经能够识别各种玉材,明显是更珍爱来自昆仑山的和田软玉,虽然上古玉石不分,但是从现在众多的殷商和西周时期的贵族墓地发掘情况来看,早在西周时期,就有崇尚和田白玉的习俗,当然也有鉴别和田白玉的能力,和氏璧若果然存在,它出自荆山,那么当然就不是和田玉了,因此也不可能受到那么高的重视,因此也就不会被当成宝物了,白色的玉除了和田以外,中国还有很多地方都有出产,不过古人对玉的价值的认识是“首德而次符”,也就是说较之颜色来说,玉石的肌理质地更加重要,这也就是和田白玉的细腻润泽的质地高于其他地方白玉的原因所在
所以说,从上面三点来看,和氏璧被制作为传国玺的可能性非常小,甚至这个事情本身就是子虚乌有的
公元前689年,有个叫卞和的老人在荆山脚下(今湖北南漳西)恸哭不止。官吏前来查问,卞和说自己搂着的大青石中有宝,但两次向楚国君王进献均被斥行骗,并遭刖刑相继失去双腿,因而伤心极了。官吏将信将疑地把大青石运到都城,玉匠剖开时果然出现一块晶莹奇石。刚即位的楚文王端详着用它雕成的璧,满心喜欢,遂起名“和氏璧”。从此,“和氏璧”一直收藏于楚国宫中。
过了三百多年,“和氏璧”广为人知,并落入赵惠文王手中。秦昭襄王闻讯,表示愿用十五座城池进行交换。当蔺相如将璧送到秦宫,秦昭襄王却食言;他机智地夺回璧,设法带归赵国。这便是成语“价值连城”和“完璧归赵”的出典。
秦王嬴政在公元前222年灭掉赵国,获取“和氏璧”。翌年,他建起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封建王朝,并用“和氏璧”制成御玺。这枚象征权力的御玺“方四寸”,玺文由丞相李斯书写,著名玉匠孙寿镌刻。据《汉旧仪》记载,玺文为“受命于天,既寿永昌”八个字。
到西汉,“和氏璧”成为传国玺。公元前1年,汉哀帝刘欣病死,幼帝登基,“和氏璧”由皇太后代管。王莽篡位自立前,派堂弟逼皇太后交“和氏璧”,她气得将它掷于地,说:“你们兄弟逆悖天理,不会有好下场!”当王莽拿着“和氏璧”,发现它被砸掉一角,连忙命玉匠用黄金镶饰。新莽政权垮台时,“和氏璧”一度挂在赤眉义军首领的头颈上。东汉初年,“和氏璧”才重回宫内。
献帝时,董卓作乱。孙坚率军攻入洛阳,兵士见宫中一井晨有五彩云气,遂使人入井,得传国玺。孙坚将玺秘藏于妻吴氏处。后袁术拘孙坚妻,夺玺。袁术死后,荆州刺史徐璆携玺至许昌,时曹操挟汉献帝在此,至此,传国玺又归汉室。公元 220年,曹丕篡权,逼献帝禅让,汉亡。曹丕使人在传国玺肩部刻下隶字“大魏受汉传国玺”。
公元265年,司马炎同样篡权,称晋武帝,传国玺归晋。公元311年,前赵刘聪虏晋怀帝司马炽,玺归前赵。公元329年,后赵石勒灭前赵,得玺,在右侧加刻“天命石氏”。公元350年,再传冉魏,后冉魏乞求东晋军救援,传国玺为晋将领骗走,并以三百精骑连夜送至首都建康(南京),这样,传国玺重归晋朝司马家。在南朝,传国玺历经了宋,齐,梁,陈的更迭。隋朝一统中国,传国玺入了隋宫。公元618年三月,隋炀帝杨广被杀于扬州江都,隋亡。萧后携太子元德带传国玺遁入漠北突厥。
唐朝初,太宗李世民因没有传国玺,遂刻了几方“受命宝”“定命宝”之类的玉玺聊以自慰。
贞观四年,李靖率军讨伐突厥,同年,萧后突然与元德太子返归中原,传国玺归于李唐。
唐末,天下大乱,公元907年,朱全忠废唐哀帝,夺传国玺,建后梁。公元923年,李存勗灭后梁,建后唐,传国玺也随着到了后唐。
最后一个掌握“和氏璧”的皇帝是五代后唐末帝李从珂,公元936年后晋石敬瑭攻陷洛阳前,他和后妃在宫里zifen,所有御用之物也同时投入火中。从此,“和氏璧”神秘失踪,关于它的下落众说纷纭,莫衷一是。
传国玉玺既为和氏璧所制,流传万年不坏。它必定静静躺在某个不为人知之处,若有人能访得其踪迹,必定是轰动考古界的一件大事
“和氏璧”传递1600余年,实为举世所罕见。历代许多学者都想搞清其面目,并作了艰辛探索。1921年,地质学家章鸿钊在《石雅》中分析,它应是一种珍稀的具有碧绿、洁白闪光的拉长石。2001 年,在“中国观赏石博览会”上,展出地质学家、宝玉石和观赏石专家袁奎荣以变彩拉长石复制的“和氏璧”。
和氏璧的由来
春秋时,楚人卞和在楚山,一说荆山(今湖北南漳县)看见有凤凰栖落在山中的青石板上,依“凤凰不落无宝之地”之说,他认定山上有宝,经仔细寻找,终于在山中发现一块玉璞。
卞和将此璞献给楚厉王。然而经玉工辨认,璞被判定为石头,厉王以为卞和欺君,下令断卞和左脚,逐出国都。
武王即位,卞和又将璞玉献上,玉工仍然认为是石头,可怜卞和又因欺君之罪被砍去右足。
及楚文王即位,卞和怀揣璞玉在楚山下痛哭了三天三夜,以致满眼溢血。文王很奇怪,派人问他:“天下被削足的人很多,为什么只有你如此悲伤”卞和感叹道:“我并不是因为被削足而伤心,而是因为宝石被看作石头,忠贞之士被当作欺君之臣,是非颠倒而痛心啊!”这次文王直接命人剖璞,结果得到了一块无瑕的美玉。
为奖励卞和的忠诚,美玉被命名为“和氏之璧”,这就是后世传说的和氏璧。
楚王得此美玉,十分爱惜,都舍不得雕琢成器,就奉为宝物珍藏起来。又过了400余年,楚威王为表彰有功忠臣,特将和氏璧赐予相国昭阳。昭阳率宾客游赤山时,出玉璧供人观赏,不料众人散去后,和氏璧不翼而飞。
50余年后,赵国人缪贤在集市上用五百金购得一块玉。令人始料未及的是,经玉工鉴别,此玉就是失踪多年的和氏璧,赵惠文王听说和氏璧在赵国出现,遂据为己有。
秦昭王获悉此事后,致信赵王说,愿以秦国十五座城池换取玉璧。赵王慑于秦国威力,派蔺相如奉璧出使秦国。机智过人的蔺相如不辱使命,设计取回玉璧,送回赵国。
公元前228年,秦灭赵,和氏璧最终还是落入秦国手中,不幸的是,和氏壁从此从历史记载中消失了。传说中秦始皇统一六国后,将和氏璧制成了传国玉玺。
选自《韩非子》《和氏》
楚人和氏得玉璞楚山中,奉而献之厉王。厉王使玉人相之,玉人曰:“石也。”王以和为诳,而刖其左足。及厉王薨,武王即位,和又奉其璞而献之武王。武王使玉人相之,又曰:“石也。”王又以和为诳,而刖其右足。武王薨,文王即位,和乃抱其璞而哭于楚山之下,三日三夜,泣尽而继之以血。王闻之,使人问其故。曰:“天下之刖者多矣,子奚哭之悲也?”和曰:“吾非悲刖也,悲夫宝玉而题之以石,贞士而名之以诳,此吾所以悲也。”王乃使玉人理其璞而得宝焉,遂命曰:“和氏之璧。”
楚国人和氏在楚山中得到一块未加工的玉石,捧着进献给厉王。厉王叫玉工鉴定,玉工说:“是石头。”厉王认为和氏是欺骗,因而刖了他的左脚。等到厉王死,武王即位,和氏又捧着他的未加工的玉石献给武王。武王叫玉工鉴定,又说:“是石头。”武王又认为和氏是欺骗,而刖了他的右脚。武王死,文王即位,和氏就抱着他的玉石在楚山之下大哭,三天三夜,眼泪流干就继续流着血。文王听到后,派人问他哭的原因。说:“天下被刖脚的人多啦,你为什么哭得这样悲痛?”和氏说:“我不是悲痛脚被刖,我悲痛的是那宝玉被说成是石头,真诚的人被说成骗子,这就是我悲痛的原因。”文王就使玉工加工这块石,从中得到了宝玉,就把它命名为“和氏之璧。”
石以人贵,人以石显。当年若不是和氏之璧,绝不会演绎一出"完壁归赵"故事而使蔺相如青史留名,他极有可能如草木之人厕身缪贤之门而老于户牖之下;若不是有胆有识携璧使秦的蔺相如,和氏璧也许不会从此身价陡涨而价值连城,充其量也不过是诸侯或帝王手中玩物而已。如今蔺相如早已荒冢草没,但那块曾经留下蔺相如手上温热的和氏璧今在何方呢?
其实几千年来,人们一直在关注和寻找着这块充满神秘色彩的天下共传之宝。
现在我们还津津乐道于我国历史上曾经有块宝玉,和由此产生的扑朔迷离的神奇故事,从根本上要归功于韩非。他在《韩非子和氏篇》中叙述了卞和献宝的经过:春秋时的卞和,在荆山得璞玉,先后献给楚厉王和楚武王,皆以其诳而刖其足。后文王即位,卞和抱璞而痛哭三天三夜,泪尽而继之泣血。终以诚而打动文王。使玉人理其璞,果得宝玉。经良匠雕琢成璧,遂称"和氏璧"。至唐代,李白曾写《古风》以咏其事,借此讽喻世态:"抱玉入楚国,见疑古所闻;良玉终见充,徒劳三见君。"
从楚文王到楚宣王的大约四百年间,世接代传,和氏璧一直是归存楚国王室。而至威王时,因嘉奖相国昭和灭越败魏有功,赏赐予他。后昭和于赤山举宴会饮,应众宾客所求而拿出传观共赏。会此山下深潭有鱼儿戏水,众人趋之争睹。那承想宴尽人散,和氏璧竟然不翼而飞!当时尚未发迹的张仪正屈附于昭和门下,众疑其无行,必盗相国之璧。于是"共执张仪,掠笞数百"。但终查无实据,只好作罢。究竟是否冤案一桩不得而知,反正和氏璧了无踪影,不知去向。
数十年后,赵国宦官缪贤偶以五百金购得和氏璧,赵王闻之,于是占为己有,从此璧落赵国。究竟缪贤所购之璧是否前物,尚难肯定。秦昭襄王得知璧在赵国,于是企图恃强豪夺,假以十五城易璧。赵国于无奈之际,在缪贤的推荐下,由蔺相如"奉璧西入秦"。相如凭着超人的胆略和智谋,在中国历史上演出了一场流传千古的"完壁归赵"的故事。结局是"秦终不予赵城,赵亦不予秦璧"。
其后秦灭赵,掠尽其财,自然和氏璧落入囊中。公元前221年,秦王嬴政统一天下,号称"始皇帝"。象征至高至尊权力的宝玺自然非常物所为,于是特以和氏璧制"传国玺"一枚。命丞相李斯篆书"受命于天,既寿永昌"八字于其上,形呈龙凤鸟虫之状。公元前229年,始皇巡幸,乘龙舟至洞庭湘山,骤起风浪,龙舟顿有倾覆之险。为祭神镇涛,于是抛宝玺于湖中。8年后,有使者过华阴平舒道,遇一人持璧曰:"为吾遗滈池君",从此传国玺失而复得。
秦末,刘邦率兵入咸阳。在灞上,素衣白马的秦王"子婴上始皇玺",刘邦受之而佩带于身。为代代相传,号曰"汉传国玺"。
西汉末年,王莽篡位,小皇帝刘婴仅两岁,国玺由王莽姑母汉孝元太后代管。王莽令其弟北阳侯王舜进长乐宫索要。太后气愤异常,痛斥后摔玺于地,可惜天下至宝被摔缺一角。后以黄金镶补,但毕竟天衣难补,留下疵瑕。
后光武中兴,莽败,国玺于兵乱之中几经展转,终落刘秀之手。东汉末,十常侍作乱,汉少帝夜间仓皇出宫避难,慌乱中传国玺丢失。乱定回宫,查无下落。不久,"十八路诸侯讨董卓",长沙太守孙坚攻入洛阳,于城南甄宫井中捞出一宫妃尸体,发现其颈下锦囊中藏有金锁朱匣,打开后发现,原是上刻篆文"受命于天,既寿永昌"、经黄金镶补后的传国之玺。孙坚顿生异想,立即撤回鲁阳,图谋称帝。但不久阵亡岘山;而袁术又乘孙坚妻吴氏扶柩归里之机,"乃拘坚夫人而夺之"后称帝。而袁术死后,广陵太守徐璆又效袁术之法,于袁妻扶棺奔庐江途中截而夺之,后献于曹操。三国鼎立,宝玺属魏。后三国归于晋,玺落司马炎之手。
西晋末年,历史进入"五胡十六国"时期,政权更迭频繁。在血腥的残杀中,国玺也频频易手。公元304年,匈奴首领刘渊起兵反晋,号称"汉王"。刘渊病死,其子刘聪夺得帝位。在"永嘉之乱"中,王弥等人攻入洛阳,俘获晋怀帝并得国玺;后刘曜夺取帝位,改"汉"为"赵",史称"前赵",玺落曜手。后羯人首领石勒建"后赵",于公元328年俘获刘曜得玺,并于玺上刻"天命石氏"四字。再后,汉族人冉闵灭后赵 而建"冉魏",夺得传国玺。闵死而玺传其子冉智。三年后,前燕慕容俊以重兵围魏都邺城,晋濮阳太守戴施以出兵救援为名赚得玉玺。由晋安西将军谢尚送至建康(南京)。时为东晋穆帝永和八年。至此,玉玺转易流落四十余年后复归于晋。
公元420年,晋恭帝禅位于刘裕,玺入"刘宋",后历齐、梁、陈、隋,最后玺落唐高祖李渊之手,并改"玺"为"宝"。
可惜的是国玺传至五代,从此下落不明。宋太祖"陈桥兵变"夺得政权,从后周仅得两方宝印,传国宝玺就此失落。
玺乃"受命于天"皇权之象征,为宣扬"天命所归"而巩固政权,因此在宋、元、明、清朝均有真假难辨的传国玺问世。
宋绍圣三年,咸阳段义于河南乡修舍掘地,得一"背螭钮五盘"的玉印。"色绿如兰,温润而泽",经翰林学士蔡京等官员"考证",奏称哲宗"真秦制传国玺"。
明代朱元璋登皇位之后,曾不惜以十万之众远征沙漠,寻求所谓"传国玉玺"。明弘治十三年,鄠县毛志学在泥河滨得传国玺,由陕西巡抚熊羽中呈献给明孝宗皇帝,但孝宗疑其伪"却而不用"。
清初,故宫交泰殿藏有玉玺39枚,其中就有一方上刻"受命于天,既寿永昌"之印。乾隆帝一生痴玉,留下有关玉的诗文多达800多篇(首),足可以称为玉器的鉴赏家。但公元1746年,在他从中钦定25方为国玺时,却将此印剔除在外。可见也是赝品。1924年11月,中国历史上的最后一位皇帝溥仪被逐出宫时,警察总监张璧和鹿仲麟等还在追索这块"历朝相传的金镶玉玺",岂不徒劳?
和氏璧从卞和献宝到始皇制作玉玺,以至后来神秘失踪,至今已有2600余年。和氏璧随着历史的波涛而沉浮。千百年来,众说纷纭,莫衷一是。随着历史的发展,科学的进步,相信有一天,和氏璧会重现于世,以解千古谜团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