寿字元宝足金 真品一般有90-95克左右。金元宝其外文意思等同于金币,属古代流通货币,在中国货币史上,正式把金银称作“元宝”,始于元代。
金元宝的历史:
早在唐初开元通宝年间,民间就有取其硕大、贵重之意,读为“开通元宝”的。而元代称金银钱为“元宝”,则是元朝之宝的意思,黄金叫做金元宝,银锭叫作银元宝,既有政治含义,也是对金银货币约定俗成的通称。珍稀古钱币是货币历史的实物,更是历史的见证。因此在收藏前必须弄清它在历史上的地位。
金元宝又称为金锭,金锭作为一种古老的货币,天生就是一种“财富”的象征,赋予了金银的更多珍藏价值。金锭是古代最值钱的流通货币,一般都是银元宝和铜钱为主要流通货币。古代一两黄金等于八两白银或1500个铜钱。
传统意义上的金锭一般指的是金元宝,在不同历史阶段的名称不一样,如最早黄金货币战国楚国版状的为金版,汉代马蹄形的为马蹄金,饼状的为金饼,宋代弧首束腰的为金铤,元代之后两侧起翅的为金元宝,到了清代还有长方形金锭、立方体金锭、椭圆形金锭、葫芦形金锭等。
寿字金元宝实例:下图便是一枚难得一见的工艺非常完美且保存极为完好的寿字足金元宝。
这枚是少见的实心寿字“足金”款金元宝,品相完整,包浆深厚,鎏金实心、手感沉重、正面模印寿字纹。不愧为真金不怕火炼,藏品虽然经历了无穷岁月的洗礼,但如今保存极为完好。此款金元宝所以名气大是由于它的历史性和珍稀性决定的。这款金元宝版面设计优雅,而且存世量稀少,是收藏界精品,具有无法估量的学术与历史价值。
金元宝的价值:
传统意义上的金锭一定是金元宝,其实古代的金锭形制没有金元宝形状的金锭有马蹄形的;长方形金锭。金锭是古代最值钱的流通货币,但能流传至今较为少见,品相完好的更是少见,属于不可多得的收藏品。因金银锭本身就具备了很高的保值升值功能,加之较少的存世量和悠久的历史感,近年来颇受到收藏爱好者的关注,而且从目前的拍卖市场上来看,早期的金银锭成交价格已经到了一个非常高的价位,未来也具备了很好的升值潜力。
据笔者了解,在拍卖市场上所见的金银锭,以明清两朝及民国初期留存下来的居多,人们也常常称其为“元宝”。从元宝市场的发展趋势看,价格的快速上扬已促使了集藏热和投资热的出现,也造成了不少乏人问津的元宝价格飞涨。
如明朝长沙县十年桂禄银五十两知县杨观吉差提张文智银锭的市价即在一年中由40000元暴涨到198000元;光绪七年造的四川嘉定厘局茹匠吴国泰十两银锭也在一年中价格翻番,市场价已从20000元走高到40700元;清朝新疆省银行造汉维双文五十两银锭因为罕见,成交价更是从400000飞升至1870000元。
金元宝(货币) -
皇帝的“赏金千两”,真的就是100斤黄金吗?确实是的,只是以前我国黄金储备很丰富,多也就没现在这么值钱,所以赏金千两是可以做到的,我国是黄金产量和储量都是非常丰富的国家。春秋战国时期的齐国是主要产金国,所以齐国在"春秋五霸"和"战国七雄"中都是首屈一指的诸侯国。西汉武帝时期,张骞"凿通"西域,新疆地区开始纳入中华版图,阿尔金山,译成汉字是金山,盛产黄金,所以汉代中原王朝的黄金储备是惊人的。古代一斤等于十六两,半斤八两。一千两黄金等于625斤。
所以古籍中记载皇帝赏踢功臣黄金万两或千两指的是真正向黄金。比如西汉时期,大将军卫青反击匈奴战功赫赫,汉武帝一次赐黄金二十万斤。王莽窜汉以后取个老婆花了三万斤黄金,唐太宗李世民讨薛举,灭刘武周,虎牢关打败王世充和窦建德战功显赫,被他老爹赏给黄金六千斤。可是汉唐以后中国的黄金储备越来越少,价值越来越高,那么黄金都去哪去了呢?
据分析中国古代大量黄金遗失主要有三个去向。首先黄金的性质稳定,常言说,真金不怕火炼。黄金耐腐蚀可以千年不坏不滥,那个年代黄金不怎么值钱,大量黄金被作成金器和随藏品。王莽灭亡时,国库中有十四吨黄金被刘玄的绿林军瓜分一空,随着战乱大量黄金被窑藏于地下,当大部分人死于战火以后,黄金也就永远真藏于地下了。
到了以后朝代黄全储备越来越少,黄金价格也就高了,明朝首辅张居正确定银本位,在外国对华贸易中,明朝政府只要银子,迫使西方列强在美洲搜刮的银子有三分之二运往中国,换取中国的茶叶,磁器和丝稠。同时,中国黄金价格低于国际价格,中国他们用白银换取黄金运往国外,一来二去中国的金子被倒腾到国外。
黄金作为一种稀有贵金属自古以来就受到人们喜爱,如今黄金用途非常多,首饰、金币、医药、科技、汽车、流通硬货币等等,用途非常多,通过一些影视剧作品等我们也不难发现,在古代黄金的作用仅局限于货币和首饰。其实黄金最早在商周时期就已经被人们发现并利用起来,不过都作为装饰品使用,最常见的就是金箔。
三星堆出土的金器我们都知道三星堆出土的大量文物都是青铜器,事实上在四川三星堆中出土的青铜人像上就贴有金箔,还出现了黄金面具,这些东西证明了在商周时期就已经出现黄金首饰。在古代封建社会时期矿脉都由国家所有,尤其是金矿、银矿等,对金银的使用也有着登基规范,金器银器的使用更是成为身份地位的象征,皇室贵族等为了彰显地位与财富使用黄金,早在商周时期人们对黄金就已经有了崇拜。
商周时期的黄金首饰通过对商周古墓出土的商品分析发现,黄金在当时大多作为装饰品,将黄金制作成金箔与其他器物相结合来增强器物的美感,在殷墟出土的文物中不难看出当时人们已经掌握了黄金具有延展性,因此才能将黄金与其他器物结合做成首饰。成都文物考古研究院院长更是通过对金沙遗址中金器的地域性特点发表出古人具有独特的黄金崇拜,各种用黄金与图腾制作成的金饰。
金器在商周的用途黄金是古代中国最早认识和利用的金属之一,我们所知道黄金的功能在封建社会仅限于首饰与流通货币,其实在真实的历史中用于实际支付时使用的都是铜钱和银子或者交子,也是就银票。在商周时期黄金仅作为贵族的饰品或是部族祭祀时使用,黄金并不能用有多之前来形容,他在当时仅作为物品,并不能当做货币。
平时看电视剧的时候,我们经常会发现古代的皇帝动不动就赏赐大臣黄金万两,从而就感觉十分好奇,这么多的黄金,在古代真的可以随意赏赐给大臣么,还有黄金万两在古代到底值多少钱呢?
“黄金万两”并非是黄金万两
其实要是从严格意义上来说,古代在秦汉时期都是很少真的使用黄金的,一方面原因是冶炼技术差,另外一方面是产量低,所以在这个时期所谓的皇帝赏赐“黄金万两”并非是真实的黄金万两,而是黄金的替代品。
在秦汉时期,一般是用铜制品来替代金的,所谓的赏赐黄金万两,不过就是赏赐一些铜钱,并非是真实的黄金万两,比如汉武帝赏赐卫青20万斤金子,要是按照当时的产量来看,皇帝根本就不可能赏赐这么多金子,由此可见,其实汉武帝赏赐卫青的是一些金子的替代品。
在那个时期,一般把金子分为三种,分别是黄金、白金和赤金,其中黄金自然就是我们现在认为的黄金,而白金其实指的是白银,赤金指的则是铜,因为铜原本也是**的,就连青铜器,其实最初冶炼出来的时候也是**的,只是后来才变成青色,这主要是因为铜氧化产生了一些铜绿的缘故。
所以说在秦汉时期的赏赐“黄金万两”,通常情况都不会是真的黄金万两,而是黄金的替代品赤金,也就是我们所说的铜钱,这一点在汉朝后来出土的很多陵墓,比如妇好墓、马王堆、刘贺墓中都有一些证明,其中黄金数量很少,铜钱数量却很多,因此我们可以推断,在秦汉时期,其实黄金使用的频率并不高。
而一直到了唐宋时期,黄金使用频率才逐渐高起来,但是不同朝代的赏赐情况以及一些衡量标准也是有所变化的,所以很多时候赏赐的黄金万两,要么就是替代品,要么就是不足万两,总之数量不是我们今天所认为的黄金万两,至于为何这么说呢?我们下边继续分析研究。
黄金万两相当于多少钱
关于重量单位,其实在历史上不同的时期,标准也是不一样的,比如在秦始皇统一六国,统一重量单位之后,是按照一斤250克的标准来进行计算的,也就是所在那个时期,所谓的黄金万两,其实就是1000斤,也就是我们今天所说的250千克,换算成克就是250000克,按照今天的黄金价格来计算,相当于是12亿人民币。
单纯从这个数量来看,当时就不太可能赏赐这么多的黄金,因为数量和价值都实在太多了,就算按照今天的购买能力来看,12亿也绝对不是一个简单的数字,更何况是在秦朝时期,12亿又会是什么样的概念。
到了明朝之后,重量单位又发生了变化,他们使用的是十六进制,也就是说一斤相当于是3125克,按照这样的标准来看,黄金万两其实就是1000斤,重量是312500克,按照今天的黄金价格计算一下,大约是15亿,数量更加恐怖,要知道明朝时期的俸禄一般一个正一品的官员一年才有522两银子,折合人民币相当于今天的50万左右,按照这样的标准来看,15亿将会是这个正一品官员300年的工资。
如此巨大的差距,不得不让我们产生怀疑,皇帝真的会一次性赏赐黄金万两么?事实上应该是不太可能的,所谓的黄金万两我觉得大多数时候应该都只是一个赏赐的名目而已,至于赏赐的东西多少,全看皇帝的喜好,可能会多一些,也可能会少一些,总而言之,不太可能一次性赏赐真的黄金万两。
结语
不同的时代,总会有不同的一些度量标准,可是很多东西的价值,却一直以来都是居高不下的,比如黄金,要是一个皇帝轻易就赏赐黄金万两,那想必黄金已经没有那么珍贵了,所以在我看来,古人所谓的赏赐黄金万两,估计只是一个指代而已罢了,我们切莫当真!
备注:来源于网络,侵权必删,欢迎评论留下有趣思想。
由于古代的度量衡和现在不同,如果按照明清时期的标准,从重量上计算,并且依据近期的金价,一万两黄金的价值大约在1亿2千万人民币。古代的黄金在清朝末年时外流非常多,另外的部分大多被制成了装饰品。
首先,说到黄金万两,我们可以知道的是一定是用重量来作为衡量单位的,一万两的话也就相当于是1000公斤,但是这是我们现代的计量方法,在古代时计量方法有所不同,在明朝时规定黄金一两的重量大约是3225g左右,之后也沿用了这样的计量方法,因此我们可以通过计算得出黄金万两的话,也就是322500g。目前在国际上通用的计算方法是美金与黄金的兑换,根据目前的金价,大约可以计算出黄金万两的价格是一亿两千万人民币左右,这对于古代来说,可以说是一个天文数字了。
赏赐黄金万两这样的情况,其实更多的是出现在影视作品以及小说当中。在史实上,真正赏赐黄金万两的时候非常少是几乎没有的,如果真的赏赐,大多数时候无异于掏空国库。而且在古代对于黄金的提炼程度不高,其中有掺杂很多其他金属的成分,甚至在秦朝的时候铜也是被当做金来作为一种流通方式的。
在晚清时期,由于鸦片战争和八国联军的入侵,我国陷入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与外国签订了很多不平等条约,割地赔款更是家常便饭。在当时的那个年代,很多外国人都来国内兑换黄金,使得大量黄金外流。而且后来由于大家大多采用了纸质钱币作为流通工具,金银也逐渐退出了货币市场,在这种情况下,金银就更多的是用来打造首饰这类的装饰品了。
古代紫禁城的金砖价值与1两黄金等值是差不多的,虽然缺乏足够的数据参考,不过根据金砖的制作工艺和当时的物价水平来看,这个数字并不离谱。
按照明朝钱币的购买力,对现在与明朝的比米价,可以估算出明朝一两黄金大约相当于今天的12000元人民币左右,在清朝大约相当于15000元人民币左右,当时普通工人的薪资大约相当于600-1000元每月,高级技工薪资在1500-2000元左右。
一块御窑金砖从原来采集到制作验收完成,耗时9个月到1年,精心筛选最优质的泥土,经过反复的筛选,之后还有经过搅拌、揉搓、摔打等工艺来去除气泡,经过三个月左右时间的阴干之后才能够进行烧制,因为与专供皇宫使用,所以烧制成品的金砖还有再次经过筛选,不合格的产品将会被打碎,不允许流入民间。
金砖的制作工艺繁复耗时,成品率低,导致其生产成本很高,按照明朝物价水平估算,一块金砖制作过程中消耗的人力成本就在4000元人民币以上,再加上原材料成本,金砖的出厂价格绝对会飙升至7000元左右,再算上运输成本和运输过程中的损耗,还有御窑的利润,各级官员也有可能贪墨一部分,皇室购买金砖的价格超过一万元完全是合理的,大约相当于当时的1两黄金的价值。
关于金砖的名字说法有很多,一说最开始的时候金砖叫做“京砖”后来谐音变成了“金砖”,还有一种说法是金砖制作之后,敲击有金石之音,所以称作金砖,最后一种说法就是一块金砖一两金了,以金砖的价值来命名。笔者认为三中原因都是合理的,金砖最初很有可能并没有固定的名称,后人根据个人的见解来命名,最终才形成了金砖的称呼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