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一:缘分是什么意思 真的有缘分吗?,
如果没有,为什么相爱的人要约定来世再续前缘?
如果有,为什么相爱的人不能在一起。
缘是一种捉摸不到,猜测不透说不清楚,冥冥之中的东西,
它突然到来让你措手不及,它突然离去让你来不及防,
它就像空中悬浮的一片云,飘忽而至,悠然而去,
不知怎样而来又不知怎样而去,扑朔迷离糊里糊涂,
它无法强求,无法人为,无法安排的,
说它命定也好,巧合也好,
真是偶然中的必然,必然中的偶然
以我的经验告诉你:
缘分是前世临终时感情的延续,
缘分是此生轮回前不变的誓言,
缘分是你我幸福的约定,
缘分是再做人时重聚的美好梦想,
相信第一感,一眼望去,呀,
哪儿见过的,好面善,哪儿见过,搜肠刮肚却哪儿哪儿都没见过呀,
但这人真的好面熟呵,这个人多半就是你的人,抓住它,
别让他逃走了,相信知觉,缘分是一种觉悟, ・一・
问题二:缘主是什么意思 缘主,是您,就是我说的(或者我推算出的)这个缘分的主要承受者与破解者。
两个人或者几个人甚至一个人再次遇到了某事物、现象,都叫做有缘。
缘,这个字有不少意思。
第一: 因由,因为:缘由。缘何(为何,因何)。缘故。缘起。
第二: 宿命论认为人与人之间命中注定的遇合机会,泛指人与人或人与事物之间发生联系的可能性:缘分(fèn )。化缘。姻缘。一面之缘。
第三: 沿,顺着:缘法(沿袭旧法)。缘木求鱼。
第四: 边, 边缘。
缘分: 就是“缘分主导自己去如何如何……”,
以及“缘分决定自己必然如何如何……”。 可见,由于客观条件、主观因素而使得本人瞻念前途 很悲观、很渺茫的时候,往往就会出现“寄希望于虚无缥缈的幻想之梦”。从而造成的结果就是“忍耐、忍受、承受、接受某个现实”,甚至还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
这是个唯心论者、宿命论者的一种思绪。不可取!
问题三:缘何是什么意思? 基本字义
1 因由,因为:~由。~何(为何,因何)。~故。~起。
2 宿命论认为人与人之间命中注定的遇合机会,泛指人与人或人与事物之间发生联系的可能性:~分(fèn )。化~。姻~。一面之~。
3 沿,顺着:~法(沿袭旧法)。~木求鱼。
4 边:边~。
详细字义
〈名〉
1 器物的边沿 [edge;brink;fringe]
低下头去把嘴唇搁在杯缘。――茅盾《蚀・追求》
2 又如:缘石(砌筑在车行道与人行道之间的长条形石块或混凝土块,用以保护人行道并使车行道的路边水流通畅);缘海(边缘海;沿海,接海);缘边(沿边。指边境)
3 原故,理由 [cause;reason]
璞皆知其名姓及巧诈缘由。―― 沈约《宋书》
4 因缘;缘分 [lucky chance;lot or luck by which people are brought together;predestined relationship]
渠会永无缘。――《玉台新咏・古诗为焦仲卿妻作》
5 又
言谈大自缘。
画与书法为缘。――蔡元培《图画》
6 又
画与建筑雕刻为缘。
7 又如:缘悭(无缘分);缘业(姻缘);缘会(缘分);缘契(缘分);缘便(机缘便利);缘悭一面(无缘相见);缘悭分浅(缺少缘分)
1 因为;由于 [because]
缘物之情。――《吕氏春秋・慎行论》
缘愁似个长。――唐・ 李白《秋浦歌》
缘土气有早晚。――宋・ 沈括《梦溪笔谈》
2 又如:缘何(因何,为何);缘坐(因牵连而获罪。同连坐);缘底(因何;为什么)
〈动〉
1 向上爬,攀援 [climp up]
以若所为,求若所欲,犹缘木而求鱼也。――《孟子・梁惠王上》
2 又如:缘竿(杂技的一种。即爬竿的特技);缘木(爬树);缘心(攀援事物之心);缘竿(杂技中的爬竿节目);缘跻(攀登)
3 牵连 [involve]
百姓有罪,皆案之以法,其缘坐则老幼不免。――《隋书・刑法志》
4 又如:缘坐(连坐。因牵连而获罪);缘盯(牵累)
5 沿着;顺着 [along]
缘之以方城。――《荀子・议兵》
末技游食之民,转而缘南,则畜积足。(南,泛指农田;,通“亩”。)――汉・ 贾谊《论积贮疏》
缘溪行,忘路之远近。――晋・ 陶潜《桃花源记》
6 又如:缘头上脸(借故寻事);缘例(沿袭惯例);缘情体物(顺导性情,描摹物状);缘手(随手;顺手);缘情(因循人情;顺乎人情);缘习(因袭)
〈介〉
1 因凭借 [depend on]
则缘耳而知声可也,缘月而知形可也。――《荀子・正名》
2 又如:缘私(因公便私,假公济私);缘循(杖物而行,不能自立);缘附(攀附;依附);缘傅(缘附;依附);缘夤(夤缘。攀附上升。指拉拢关系)
3 另见 yuàn
常用词组
1 缘簿 yuánbù
[leaflets of donors used by Buddhists] 僧侣化缘的簿
2 缘分 yuánfèn
[lot or luck by which people are brought together] 机缘。某种必然存在的相遇的机会和可能
却是除了老太太,别的也服侍不来,不晓得前世什么缘分儿。――《红楼梦》
3 缘故 yuángù
(1) [cause]∶原故;原因
他到这时候还没来,不知什么缘故
(2) [reason]∶理由;根据;缘由
将提到产生这一情况的缘故
(3) [matter]∶事情
若听一面之词,误了多少缘故,容秦>>
问题四:缘故的缘什么意思 “缘故”的“缘”是:因由,因为的意思。
问题五:了缘是什么意思 了缘,这是一个似是而非的名词,是由于因果观念受到民间信仰的影响而产生的误解。本来善有善报、恶有恶报是对的,你对我好、我对你好也是对的,结果却由男女彼此恩爱而衍生为彼此互欠,而既然互欠,就应该再来结为夫妇,互相偿还,于是成为所谓的“了缘”。
问题六:缘分 的 缘与分 分别是什么意思? 《辞海》“缘分”是因缘、机缘,指出“缘”为梵语,经典解释为“原因”,它常常和“因”一起合称为“因缘”。
一:什么是缘分?有人问隐士。隐士想了一会说:缘是命,命是缘。此人听的糊涂,去问高僧。高僧说:缘是前生的修炼。 这人不解自己的前生如何,就问佛祖。 佛不语,用手指天边的云。这人看去,云起云落,随风东西,于是顿悟:缘不可求的,缘如风,风不定。云聚是缘,云散也是缘。
感情也如云,万千变化,云起时汹涌澎湃,云落时落寞舒缓。感情的事如云聚云散,缘分是可遇不可求的风。
问题七:缘 古代什么意思 缘 [yuán]
1因由,因为:~由。~何(为何,因何)。~故。~起。
2宿命论认为人与人之间命中注定的遇合机会,泛指人与人或人与事物之间发生联系的可能性:~分(fèn )。化~。姻~。一面之~。
3沿,顺着:~法(沿袭旧法)。~木求鱼。
4边:边~。
成语名称: 金玉良缘 jīn yù liáng yuán
欢迎您访问本页,本页的主要内容为解释成语金玉良缘的出处和来源,以及回答金玉良缘的意思是什么,其中包含英语翻译和造句,同时提供了和SOSO百科的链接地址,为您全方位的诠释金玉良缘成语。如果本页找不到内容,在页尾点击回百度搜索。
[成语解释] 原指符合封建秩序的姻缘。后泛指美好的姻缘。
[例句] 都道是~,俺只念木石前盟。(清·曹雪芹《红楼梦》第五回)
百科解释如下:
金玉良缘
古代含义《红楼梦》中所说的"金玉良缘"的象征是薛宝钗的“金锁”和贾宝玉的“通灵宝玉”。用来借指姻缘前世注定的说法。现在的“金玉良缘”作为成语应用。原指符合封建秩序的姻缘。后泛指美好的姻缘。
目录 • 汉语词解
• 典故辨析
• 金玉良缘
英汉词典解释
>>到爱词霸英语查看详解
汉语词解[回目录]读音 jīn yù liáng yuán 释义 原指符合封建秩序的姻缘。后泛指美好的姻缘。 典故 都道是~,俺只念木石前盟。(清 · 曹雪芹《红楼梦》第五回)
典故辨析[回目录]
红楼梦解读 一说到金玉良缘,大家不免想到宝玉和宝钗,其实,金和玉这两种东西在大富人家是平常之物,怎么会和婚姻联系一齐?可知这金和玉原本指来历不寻常的金和玉。于是薜夫人一到贾府就认真的说,这金是和尚给的,日后有玉的才可正配。
可巧贾府的宝玉正有一块来历奇怪的玉,于是在贾府的人心里,就有了金玉良缘的说法,虽然没有明指,但一直造成了宝黛两人之间的阴影。
但是,慢着,只怕这还是贾府的人自作多情,一厢情愿的想法,自己认为自己的儿子孙子是宝,就自然而然的认为别人都当他是宝玉,这是天下父母的常见心理。
其实,薛家母女一开始并没有看上宝玉,否则,哪有带着女儿住到别人家,还开口闭口说什么有玉的才是正配,剑头正指宝玉,这岂不是太自掉身价,好象自己的女儿嫁不出去,送货上门还买一赠一似的。
薛家母女的心里,一开始选中的的是万岁爷。
难道万岁爷手里的传国玉之玉和氏壁来历不奇异,价值不高吗?随便从哪个角度说,都强过宝形容词的世外仙玉,那何是地位,是权力,是尊荣的象征。于是薜家母女可以坦然而得意的宣布,我们的金可是有宝才可正配怕。
金锁与璞玉 在书中,宝钗说是去选什么公主的侍读,可是实事上却没有这样一个选举,却是暗写了别一个选举,就是选妃,结晶是贾元春才选凤藻宫,注意到才选两字没有,说明宫里确实是在选人,并且考的是才,只是选的目的并不是选什么侍读,而是选妃。再联想到薛宝钗领到元春常赐的东西时的失落感,结果不言而喻。她是参加而失败的人。琐则,如果她是直指贾宝玉的话,要避嫌怎么会不分早晚的到怡红院坐着?这时候倒不避嫌了吗。上次上调侃了金玉良缘一番,不过这次我倒真的有所发现了,大家都认为金玉良缘有可能也指宝玉和湘云,理由就是金麒麟。就是说湘云不也有金吗?还为宝玉得了张道士的金麒麟写了一大篇文字,于是有人认为所谓金玉良缘有可能是他们。
但是,不知道大家注意到没有,既然是金玉良缘,一者有金,一者有玉足矣,又何必把金麒麟分出公母?那么到底是金麒麟凑成一对,还是金玉是一双?既然有金有玉,又何来一公金麒麟?倒象横加一第三者。如果因为宝玉有了公金麒麟,就能和湘云是一对,那应该是双金良缘啊才对啊。
由此可见,金玉良缘根本不管湘云的事。当然,也不排除作者有勘察深刻含意。
金玉良缘[回目录]玉钗姻缘 宝玉、宝钗之间的所谓“金玉良姻”,却是癞僧、跛道专门为贾宝玉量身定制的姻缘,在书中正代表了作者所要肯定、所要宣扬的“出世”精神!而在这个方面,非常明显的一个例证,就是书中癞僧、跛道对待钗、黛二人的态度的截然不同。按小说交代,钗、黛小时候均得过“无名之症”,任凭吃遍凡间的医药,均毫无效验。此时,又都有一癞头和尚出现,主动地要为她们疗此奇怪之病。然而,同样是这个癞头和尚,他为宝钗、黛玉开出治疗方案,却大不相同:对黛玉,他要求化她出家,并提出警告说:
电视剧《红楼梦》欧阳奋强 陈晓旭 版
电视剧《红楼梦》欧阳奋强 陈晓旭 版
“既舍不得他,只怕他的病一生也不能好的了。若要好时,除非从此以后总不许见哭声,除父母之外,凡有外姓亲友之人,一概不见,方可平安了此一世。”(见第3回)——明显表现出对黛玉未来情感与姻缘的一种强烈的不信任感。这样的治疗方案,自然为黛玉一家所拒绝。而且,癞僧的话,也被看成了所谓“疯疯癫癫”的“不经之谈”。对宝钗,癞头和尚却完全没有提出这么苛刻的出家或“禁锢”要求,相反,他倒是主动地为宝钗未来的婚姻,指明了对象:他不仅送予宝钗实实在在的海上仙方——冷香丸,还为宝钗提供了所谓八字吉谶,要她“必须錾在金器上”(见第8回),并强调说“等日后有玉的方可结为婚姻”(见第28回)。——又分明表露出对宝钗未来情感与姻缘的一种热烈的期许。而事实上,宝钗一家也几乎完全接受了这个和尚的忠告。我们看到,宝钗一直服用冷香丸,佩带錾有八字吉谶的金锁,直到她进入大观园之后!——一个是必须从小化她出家,或者外姓亲友一概不见,方可平安了此一世,否则,她的病一生也不能好。一个却是“先天壮,不相干”(第7回,癞头和尚语),不仅不需要回避外姓亲友,那癞头和尚还主动地在她的外姓亲友中,为她指定了将来婚嫁的对象。钗、黛的病,以及癞僧对她们的态度,竟是这样全然相反。 木石前盟 那么,所谓的“木石前盟”与所谓的“金玉良姻”,曹雪芹的“倾向性”究竟如何?到底哪一个是作者所要深切痛悔的,哪一个才是作者所要真心认同的?我想,即使是那些感觉比较迟钝的读者,也不难从中看出些门道来了。而说到作者的“倾向性”问题,过去,那些拥林派论者往往是喜欢抓住第36回,宝玉梦中的一句喊骂(即所谓“和尚道士的话如何信得?什么是金玉姻缘,我偏说是木石姻缘”),来大谈而特谈的。他们很希望以此来论证作者的“倾向性”在于“拥林”,即所谓“内木石而外金玉”是也。然而,如果真要仔细地推敲下去,以上这种所谓的“论证”,却不免会适得其反。其举出的这一个论据,恐怕倒恰恰证明了作者的“倾向性”,并不在于“拥林”,而在于“拥钗”,即所谓“内金玉而外木石”是也!或者说,作者对黛玉及其“木石前盟”的态度乃是似扬而实抑,对宝钗及其“金玉良姻”的态度乃是似抑而实扬!首先,所谓“和尚道士的话如何信得”,可“和尚道士”又究竟是什么人呢?他们不正是作者自己的化身吗?小说第3回,黛玉说癞头和尚是“疯疯癫癫,说了这些不经之谈”,而脂砚斋却立即针对这“疯疯癫癫”、“不经之谈”八字,批云:“是作书者自注!”(甲戌本第3侧批)试想,这“和尚道士”若不是曹雪芹自己的精神化身,他们那些“疯疯癫癫”,专讲“不经之谈”的言行,又何以会是“作书者自注”呢?而更进一步,这癞头和尚的“疯疯癫癫”、“不经之谈”,既然是“作书者自注”,那“和尚道士的话”,又究竟信得信不得呢?我们看到,在小说中被称为“和尚道士”的那一僧一道,正是联结书中前世与今生,幻境与现实的最为重要的一个纽带。 僧道缘分 当初,携带通灵顽石下凡投胎的,是“和尚道士”。下凡以后,欲化黛玉出家的,是“和尚道士”。送宝钗八字吉谶及“冷香丸”配方的,是“和尚道士”。小说第12回,送风月宝鉴,欲使贾瑞翻然悔悟的,是“和尚道士”。小说第25回,在关键时刻,挽救宝玉、凤姐性命的,还是“和尚道士”!甚至,连前面讲述的那个神瑛实惠,绛珠还泪的神话故事,在小说里,也是从“和尚道士”的口中转述出来的。如果“和尚道士”的话当真不可信,那么,连这世上究竟有没有一个修成女体的绛珠草,乃至所谓的“木石前盟”(不论是真“前盟”,还是假“前盟”)到底存不存在,都不免大成问题。那贾宝玉究竟还有什么资格来宣称“偏说是木石姻缘”呢?可见,那“和尚道士的话”,在小说中,恰恰代表了作者的忠告和预言的真理,是书中唯一的不可不信的真言!那贾宝玉虽一度为林黛玉所迷,而且迷恋到那样死去活来的程度,但他最终还是会遵循“和尚道士”的指示,将其最主要的情感转移到宝钗身上!而事实上,作者也几乎是专门为此写了一段“茜纱窗真情揆痴理”的故事,以暗示宝玉将来的移爱。按小说交代,在那些唱戏的女孩子中,唱小生的藕官本与唱小旦的菂官有旧,两个人竟是你恩我爱。菂官死了,藕官不忘旧情,每年都要为死去的菂官烧纸。可后来另补了小旦蕊官,那藕官与蕊官也同样是你恩我爱,与先前对待菂官,并无二致。有人说藕官是“得新弃旧”。那藕官却“真情揆痴理”,讲出了一番“大道理”来:“这又有个大道理。比如男子丧了妻,或有必当续弦者,也必要续弦为是。便只是不把死的丢过不提,便是情深意重了。若一味因死的不续,孤守一世,妨了大节,也不是理,死者反不安了。”(庚辰本第58回)而此处,作者专门点出了宝玉听闻此番道理以后,他的态度和反应:“宝玉听说了这篇呆话,独合了他的呆性,不觉又是欢喜,又是悲叹,又称奇道绝,说:‘天既生这样人,又何用我这须眉浊物玷辱世界!’”(第58回)——藕官这么一大篇不仅说不上专情,反而几乎是在为移爱辩护的“呆话”,竟然“独合了宝玉的呆性”!这说明了什么呢?那不恰恰预示了宝玉将来对待钗、黛的态度吗?宝玉对死去的黛玉,固然是念念不忘,时不时地就要祭奠一番,但那充其量不过是“只不把死的丢过不提”而已。又何尝会妨碍他与宝钗夫妻恩爱,在患难中建立起更深的感情呢?所谓“有必当续弦者,也必要续弦为是”,“若一味因死的不续,孤守一世,妨了大节,也不是理”,其情爱的最主要的“大节”,毕竟还是要转移到宝钗的身上!脂砚斋曾就作者对宝玉、宝钗的“金玉良姻”,在写法上采取欲扬先抑的态度,评论说:“妙极!凡宝玉、宝钗正闲相遇时,非黛玉来,即湘云来,是恐洩漏文章之精华也。若不如此,则宝玉久坐忘情,必被宝卿见弃,杜绝后文成其夫妇时无可谈旧之情,有何趣味哉!”(庚辰本第20回双行夹批)而事实上,小说的后半部,也正如脂砚斋所指,宝玉、宝钗在“成其夫妇”之后,他们之间的浓烈情感,才是“文章之精华”的所在!那么,我们把第36回“绣鸳鸯梦兆绛芸轩”那一段文字,与第58回“茜纱窗真情揆痴理”的这一段情节合起来看,作者又是不是恰好向读者提供一个与那些表面文字的意思截然相反的提示呢?——正所谓“和尚道士的话如何能够不信?什么木石前盟,我偏说是金玉姻缘”! 作者真意 那么,作为作者自身精神化身和思想代言人的癞僧、跛道,又何以会对宝钗及其“金玉良姻”情有独钟呢?这还是要追溯到通灵顽石对神瑛侍者的“以假混真”之上。前面说过,当初那顽石在大荒山下动了凡心,是癞僧、跛道将它携入凡尘。在太虚幻境中“挂号”的时候,顽石自惭没有人形,也是在癞僧、跛道的帮助下,剽窃了神瑛侍者的形貌,并冒名顶替地占有了原本应该属于神瑛的情缘。按佛教的观念,“解铃还需系铃人”。这一僧一道既然将顽石带入尘世,并引入了与神瑛之配——绛珠的那么一场阴差阳错的讹缘之中,他们自然也就有责任、有义务,再将顽石从这些注定没有好结果的尘缘当中拔离出来。那又该如何拔离呢?这自然是要用佛、道的“出世”哲理去点化顽石,去除它对于尘世享乐的执迷,恢复其原本“天不拘兮地不羁”的朴素本质。不过,说到拔离尘世,曹雪芹的用笔倒未必会像程高本的续作者那样生硬、简单,让一僧一道直接进入贾府去跟贾宝玉讲法,并生拉活扯地将其诱走。他一定还有更高明的写法。什么样的写法呢?佛教典籍《楞严经》和《妙法莲华经》上说,观世音菩萨在度化众生的时候,总要变幻形体。她总要以受度者最容易接受的方式,来为其说法。所谓“应以宰官身得度者,即现宰官身而为说法;应以婆罗门身得度者,即现婆罗门身而为说法”。同样的道理,那贾宝玉(顽石)既然沉迷于闺阁,一僧一道要度化他,最好的办法也就是务色一位化身为美女的“高士”,来开启他的“悟道”之心。而毫无疑问,宝玉的这位“美女高士”正是被作者称为“山中高士晶莹雪”的宝钗!或者说,正是基于帮助宝玉脱离凡尘讹缘的目的,那癞僧、跛道才特意从陪同神瑛、顽石下凡的那“一干风流孽鬼”中,选中了与顽石本性最为接近的宝钗(宝玉有所谓“情极之毒”的“偏僻”处,宝钗亦有所谓“香可冷得,天下一切无不可冷”的“古怪”秉性;宝玉最痛恨贾雨村一类的赃官,而宝钗作《螃蟹咏》骂世最狠,她所讥刺的也是贾雨村一类的横行霸道者——二人都有那么一股子愤世嫉俗的“呆性”),让她与宝玉配为夫妻,以承担引导宝玉“悟道”,并最后推动他出家为僧,复返大荒的任务。 象征意义 那么,从这个意义上看,那癞僧、跛道对于宝钗及其“金玉良姻”情有独钟,并以此作为给贾宝玉专门量身定制的姻缘,实际上也就是象征了作者在经历了人生强热强冷的无常变幻之后,向禅宗、老庄等“出世”哲学寻求精神归宿的心理趋向。而关于宝钗承担引导宝玉“悟道”,并推动其出家为僧的任务,那癞头和尚为宝钗开出的“冷香丸”药方,以及金锁上的八字吉谶,应该是最好的说明。 冷香丸的境界 我们先来看宝钗“冷香丸”的配方。从纯医学的角度来看,这几乎是一个极其古怪的方子。它需要:
春天开的白牡丹花蕊十二两,夏天开的白荷花蕊十二两,秋天的白芙蓉蕊十二两,冬天的白梅花蕊十二两。将这四样花蕊,于次年春分这日晒干,和在药末子一处,一齐研好。又要雨水这日的雨水十二钱,……白露这日的露水十二钱,霜降这日的霜十二钱,小雪这日的雪十二钱。把这四样水调匀,和了药,再加十二钱蜂蜜,十二钱白糖,丸了龙眼大的丸子,盛在旧磁坛内,埋在花根底下。若发了病时,拿出来吃一丸,用十二分黄柏煎汤送下。(第7回)
正如脂砚斋所说:“以花为药,可是吃烟火人想得出者?”(甲戌本第7回双行夹批)如果读者纯粹地套用什么病理、医理来解释书中的这个药方,恐怕永远也得不出一个确切的结果。我们还是得从文学的隐喻义上,去探究作者那些埋藏于表面文字之下的深意。而作者此处究竟埋藏了哪些具体的深意呢?在这一点上,也是脂砚斋的批语给了我们最大的帮助。且看戚序本上的另一条脂批:
历着炎凉,知著甘苦,虽离别亦能自安,故名曰冷香丸。又以谓香可冷得,天下一切无不可冷者。(戚序本第7回双行夹批)
所谓“春天开的白牡丹花蕊”、“夏天开的白荷花蕊”、“秋天的白芙蓉蕊”、“冬天的白梅花蕊”,这明显是在强调一年四季。而春、夏、秋、冬合起来,便是“炎凉”二字。蜂蜜、白糖,是为一个“甘”字。黄柏煎汤,是为一个“苦”字。合起来,则又是“甘苦”二字。很显然,宝钗“冷香丸”配方的各个药名以及服用方式,实际上,也正象征了一个人苦炼修道所必经的过程。首先,他(她)需要超越世俗观念(佛教谓之“俗谛”)的高贵、纯洁的精神(佛教谓之“真谛”)。——故需四季白花之蕊:白,纯也,蕊,花之精髓也。其次,他(她)还要历尽世态之炎凉,遍尝人生之甘苦,以磨练自身的意志。同时,还要接受雨、露、霜、雪(即人生的顺境与逆境)的考验。最后,还要“可巧”二字(宝钗说,冷香丸配方中所需的各味药,“东西用料一概都有限,易得的,只难得‘可巧’二字”,“竟好,自他说了去后,一二年间可巧都得了”),即要有一定的机缘,才能获得最终的彻悟。而脂批所谓“虽离别亦能自安”,则无疑是揭示了宝钗在获得了彻悟之后的精神状态。考察宝钗的一生,她也正“历着炎凉,知著甘苦”。作为少女时,她身处大富大贵之场,却始终坚守抱朴守真的理想,丝毫不为所动。后来,嫁给宝玉,成为寒士之妇,亦贫贱不移,“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最后,她凭借自己在禅宗、老庄等“出世”哲学的“博知”,主动地启发并引导了宝玉“悟道”。哪怕是面对“夫妻今生永分离”这样的结局,她也能够“自安”。为成全宝玉的“出世”理想,她甘愿牺牲自己在尘世的幸福,表现出一种“舍己度人”的大乘佛教式的崇高品格。而这正与禅宗所强调的摒弃一切俗欲的羁绊,以获得彻底解脱的最高原则,即所谓“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的精神相合、相通,所以,脂砚斋说这样的“冷香丸”,又恰恰代表了一种“香可冷得,天下一切无不可冷”的超脱境界!
地址:baikebaiducom/view/91489htm
SOSO百科地址:
百度搜索:《 点击此处 》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