呼兰河传读后感

呼兰河传读后感,第1张

 当品读完一部作品后,你有什么体会呢?这时候,最关键的读后感怎么能落下!现在你是否对读后感一筹莫展呢?以下是我整理的呼兰河传读后感,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呼兰河传读后感1

 读了萧红写的《呼兰河传》后,我心里很久很久才平静下来。但是,脑海中总是浮现着关于呼兰河城的一幅幅的画面。在这本书中,写了呼兰河城人的无知、愚昧。写了冯歪嘴子的坚强;有二伯的古怪脾气;小团圆媳妇的悲惨命运,还有我和祖父在后院时的快乐时光……

 灰色的天空,平静的叙述,黯淡无光的画面,把我带回了二十一世纪初的呼兰河城,这个小城并不繁华,一年四季、春夏秋冬来回循环。这个小城中住着一个十二来岁的小团圆媳妇

 小团圆媳妇个子很高,一张黑乎乎的脸,总是笑呵呵的,给人一种很美好的感觉。但是,小团圆媳妇命运悲惨,被街坊邻居议论纷纷,有的说她:瞒岁数、不知道害羞……她的婆婆总是打她,给小团圆媳妇抽贴、跳大神、出偏方,更残忍的是把小团圆媳妇烫在刚开的热水中,还有让她当着很多人的面前把衣服脱……我从中感到了:小团圆媳妇很惨,被婆婆虐待,而且婆婆很无知愚昧,听别人传出的谣言,不相信自己的媳妇。婆婆还很迷信,听从别人出的偏方,给小团圆媳妇治病。把一个好好的花季少女给活活害死了,小团圆媳妇死的很惨。

 我和小团圆媳妇有着相同的年龄,却有着不同的命运,我现在想要什么就有什么,被父母宠溺着。二小团圆媳妇却整天被打,直到死亡。我很同情小团圆媳妇,正是花季少年却死了。

 《呼兰河传》这本书中有很多故事,说多久也说不完,而其中的酸甜苦辣只有读者才能感受出来。小城的黑色也只停留在我们的心中。

呼兰河传读后感2

 从结构上看,一 篇读后感至少要有三个部分的内容组成:一是要介绍原作的 篇名内容和特点;二是根据自己的认识对原作的内容和特点进行分析和 评价,也就是概括地谈谈对作品的总体印象;三是读后的感想和体会。即一是说明的部分,二是要有根据 评价作品的部分,三是有感而发,重点在“感”字上。

 首要的一点是“读”。

 “读”是感的基础,“感”是由“读”而生。只有认真的读书,弄懂难点疑点,理清文章的思路,透彻的掌握文章的内容和要点,深刻地领会原文 精神所在,结合历史的经验、当前的形势和个人的实际,才能真有所“感”。所以,要写读后感,首先要弄懂原作。

 其次要认真思考。

 读后感的主体是“感”。要写实感,还要在读懂原作的基础上作 出自己的分析和 评价。分析和 评价是有所“感”的酝酿、集中和演化的过程,有了这个分析和 评价,才有可能使“感”紧扣原作的主要 思想和主要观点,避免脱离原作,东拉西扯,离开中心太远。

 所以,写读后感就必须要边读边思考,结合历史的经验,当前的形势和自己的实际展开联想,从书中的人和事联系到自己和自己所见的人和事,那些与书中相近、相似,那些与书中相反、相对,自己赞成书中的什么,反对些什么,从而把自己的感想激发出来,并把它条理化,系统化,理论化。总之,想的深入,才能写的深刻感人。

 第三,要抓住重点。读完一 篇(部)作品,会有很多感想和体会,但不能把他们都写出来。读后感是写感受最深的一点,不是书评,不能全面地介绍和 评价作品。因此,要认真地选择对现实生活有一定意义的、有针对性的感想,就可以避免泛泛而谈,文章散乱,漫无中心和不与事例挂钩等弊病。

呼兰河传读后感3

 寒假里, 我读了一本名叫的书,《呼兰河传》看完后,感触颇深。

 这本书的作者是萧红,是本“回忆式”的长篇散文。主要写了萧红童年的点点滴滴,有快乐、有悲伤、有孤独……从字里行间我也读出了当时社会底层人民的苦难、愚昧,生活也是很单调的。

 在萧红的记忆中,她最快乐的是与祖父在一起的时光。在萧红眼中,祖父是一个慈祥、温和、宽容的老人。祖父允许她随便玩闹,教她念诗。在她闯祸的时候,祖父总是安慰她,从不责怪她。萧红也最喜欢与祖父一起到菜园子里玩闹,祖父干什么她干什么。有一次,萧红不认得哪个是狗尾草,哪个是谷穗,便把谷穗拔走,把狗尾草留下,还振振有词地与祖父争辩谷穗和狗尾草的区别。(看的我禁不住笑出了声。书中还写道,)每当萧红玩累了,(她便)找个阴凉地,不用枕头,不用席子,把草帽遮在脸上就睡着了。可见,萧红儿时是自由的,快乐的。

 看到这里,我不禁想到了自己的童年生活,虽然我的童年生活没有萧红那么自由,无忧无虑,(每天在补习班之间来回奔波,)也有大量的作业要做,(但我觉得还充实,)也有小伙伴一起玩,相比萧红的童年生活我觉得自己要丰富多彩的多。所以,我一定要珍惜现在美好的生活。

 茅盾曾评价过萧红的这部《呼兰河传》,说它是一篇叙事诗,一幅多彩的风物画,一串凄婉的歌谣……(我也深有同感。但我更喜欢那“叙事诗”里的童年生活。)

呼兰河传读后感4

 《呼兰河传》是萧红一部自传体长篇小说,这部作品就像一副多彩的故乡画,像一首凄美的歌曲。它朴素清丽,却又沉郁,将每个细节描写的十分细腻。在手法上,作者采用了比喻和讽刺的手法,让故事意味深长。有的以旁观者的角度,抒发了自己的情感,还有的以成人的角度,对人于是进行评判。几千年前封闭的小城,就在萧红的笔下复活起来,萧红被称为“30年代的文学洛神”,呼兰河传更是让我们看到了她的人生,她的故乡。在刻画人物中,有一个二伯的形象,作者三言两语的描述,看出了二伯的孤僻。我想:这就是萧红塑画奴役地位的典型人吧!尽管篇章小,但短小精悍。

 《呼兰河传》写出呼兰河的沉闷,寂静。阐释了封闭小城中人们的行为举止都表现出他们内心的保守以及思的愚昧。通过一些零零碎碎的生活小事,折射出了人生的悲剧。虽然作者批判了故乡的传统作风,但更多表达了作家萧红对故乡深深的爱,呼吁我们用博大的胸怀呼唤爱。整本书的尾声含着淡淡的忧伤,在诗意的语言中,萧红的生活就告一段落。

呼兰河传读后感5

 普普通通的小城,却承载了作者数不尽的回忆,平淡朴实的语言,却让我们真切地感受到那份美好与淡淡的悲伤。

 原本我对《呼兰河传》的内容并不感兴趣,甚至在观看时,日常无趣的剧情让我有昏昏欲睡的感觉。但随着越来越深入地阅读,书中所描写的奇妙的世界让我深陷其中,反复品味。本书共分为七章节,每个章节各自独立却又俨然是一个整体,而我要重点描述的便是第五章。

 第五章讲述了小团圆媳妇被众人的封建思想所毒害,最后被折磨致死的故事。这个短短的故事,却让我看完后,产生了深深的无力感,为当时愚昧无知的社会感到悲哀。小团圆媳妇仅仅只有十二岁,却因自己对遭到婆家的毒打反抗,被认为是“鬼上身”。为了驱鬼,她的婆家用尽各种方法:跳大神、抽帖子,用热水烫等等,无所不用,但这些做法却大大加速了她的死亡。原本我想要谴责小团圆媳妇婆家的种种行为,可仔细一想,在当时的人们看来,给新媳妇下马威是寻常事,是为了教出好媳妇。后来,她的婆家也是花了重金去帮小团圆媳妇驱鬼。虽说这些人的本意都是好的,但又有谁来为小团圆媳妇的性命负责呢?她还只是个孩子,拥有着大好的未来啊!

 小团圆媳妇无疑是当时社会的牺牲品,也是当时千千万万妇女的一个缩影。即使其中的少部分人不甘命运,奋力与众人对抗也只是徒劳,她们成为了社会的异类,最终落得不幸的下场。更多的人还是被迫选择了顺从。那些封建迷信的思想,以帮助人的名义,最后却让多少无辜的生命受到伤害。这是时代的悲哀。所幸,随着时间的流逝,社会越来越进步,越来越开放,越来越多的人站了起来,呐喊出他们不同的声音。

 现在,人们的思想已经不再像从前那样顽固迂腐,但曾经的血淋淋的悲剧,时时刻刻提醒着我们:不要重蹈覆辙。

呼兰河传读后感6

 今天我读了一本叫《呼兰河传》的书,书里讲了好多“我”和祖父有趣的故事,如果想知道就往下看吧。

 我记得有一段特别有趣,讲了“我”在后园里摘了一束玫瑰,给祖父戴在草帽上,而祖父不知道,还说:“今年春水大,花香二里都能闻见。”从这能看出祖父非常幽默,非常疼爱我。

 作者出生时祖父都已经六十多少了,作者三、四岁时,祖父快七十了,七十岁的祖父非常爱作者,他们爷俩在后园笑个不停。祖父的后园就是小作者的天堂,想干什么就干什么,想怎么样,就怎么样,一切都是自由的。

 书里讲到在东二道街上有个大泥坑,六、七尺深,在那个大坑里淹死过人、猪、狗、猫、马,那个大坑家家户户都知道,有的人说拆墙,有的人说种树,就是没有说把这个坑填平。

 在作者的描述中,她的童年是快乐的,也是寂寞的。她从小在后园里长大的,作者和祖父在后园里一起玩,一起干活,作者和祖父时时刻刻在一起,童年充满了快乐。

 文章中写到团圆媳妇是一个美丽可爱的小姑娘,才十二,本该是有一个无忧无虑的童年,而她却早早的卖给了一户人家做童养媳,是多么的可怜!这不由得让我想起了我们的新社会,人们用知识变得智慧,用自己的双手去创造自己美好的生活,没有男女的不平等,没有可怕的战争。

 啊!我真想永久地停留在童年,可是时光总是要走的。那就用一颗善良、热情的心好好珍惜,感受这美好的时光吧!

 《呼兰河传》我读完了,可我的思想还停在那灰色的境界里。

呼兰河传读后感7

 《呼兰河传》描写的是旧时代的呼兰河城。呼兰河城是作者萧红小时候生活的地方。萧红写的非常生动,我仿佛看到了呼兰河城一片热闹的景象。那里车水马龙,花草茂盛,那里有小河慢慢的流淌。但是,在一条小路的旁边却有一个好大的泥坑,那里每年都会淹死牲畜和小孩,人们却想不出办法,有人说要种树,有人说要拆墙,虽然把坑填平很简单,却没有一个人想起,我感觉那里的人很愚笨。

 书里的语言非常的奇怪,好像很不通顺,上句不搭下句,但是又非常的'好懂。书里的故事非常好玩,有跳大神、扭秧歌、看河灯,各式各样,五花八门,这里的民俗很丰盛,让我见识了很多。这里的人们生活很贫苦、艰难,没有一点儿绚丽的色彩。他们还很封建迷信,活着就是活着,死了也就死了,他们感觉死了到了阴间要比活着还要好。那里的人都非常的奇怪,人死了后他们也要观看一番,就好像是没见过死人似的,哪怕每年都有人被吓死。

 《呼兰河传》让我了解了旧时代的人们的生活,极其平淡无味,封建无知,我们不能像他们那样,一定要学习更多的科学知识,不做那些愚昧无知的人。

呼兰河传读后感8

 童年,在我们眼中是充满了幸福,充满了快乐的。童年是一生中最难忘的日子,我想,现代作家萧红也是这么觉得的吧。

 当我拿到《呼兰河传》这本书时,就会想到我们曾经学过的那篇课文《祖父的园子》,也是萧红所写的。那篇课文所描写的萧红的童年是多么的美好啊,可读完《呼兰河传》这本书后,我才知道原来萧红的父亲对她很冷淡,母亲对她很凶,祖母对她很不好,她只能和祖父在一起。

 这本书最让我深刻的一章就是第五章,主要讲了胡家养了个童养媳,他就是年近十二岁的小团圆媳妇。胡家经常无端打她,邻居还没有一个出来制止的。终于,小团圆媳妇被折磨死了的事。

 小团圆媳妇是个较典型的童养媳,这个事例更加表现出生活在封建社会的人们的愚昧。这些人还很迷信,认为只要请了法师来,一切灾难都能解决。

 当读到“还没有到二月,那黑忽忽的、笑呵呵的小团圆媳妇就死了”这句时,我心里就会有一丝愤怒,为那些愚昧的人民的所作所为感到愤怒。如果一个人的生命不能自己做主,还让别人随意践踏,那人世间还有良知存在吗?还有人性存在吗?

 我们现在的生活是多么的美好,可是我们却不懂得珍惜。同学们,让我们好好珍惜自己所拥有的东西吧!因为比起呼兰河的那些孩子们,我们的童年好得多。

呼兰河传读后感9

 在暑假里,我读了萧红写的《呼兰河传》,里面每篇文章都引人入胜,无时无刻地吸引着我。我跳大神、唱身歌、放河灯、小团圆媳妇,有二伯……

 首先,作者以动人的笔调描写了呼兰河周边的景色,由其是不断给人带来灾难的东二道街的大泥坑。然后,描写了小城的精神“盛举”跳大神、唱秧歌、放河灯、野台子戏、四月十八娘报庙会,其中野台子戏描写的最为详细,让人印象深刻。

 随后,就写了萧红小的时候与祖父生活在一起的景象。作者小的时候和祖父发生的搞笑的事有很多。有一次,作者摘了一大堆玫瑰花给正在蹲在地上拔草的祖父戴花,作者把祖父的草帽插了一圈的花,还听到祖父说,今年春天雨水大,玫瑰开的这么香,二里路也怕闻得到的,这可让作者笑的够呛。也让我感到非常地搞笑,看来作者小时候也很淘气。

 但小团圆媳妇的惨死,让人心碎,感到无比的可惜,就是因为封建思想,才使小团圆媳妇死去,这也让作者感到无比的惋惜,也表达了作者对于旧中国封建思想、封建习俗的社会现实的否定。

 作者通过追忆家乡的各种人物和生活囤面,生动刻画了许多人物。虽然有点悲伤,可是仍然有美,让人读起来感到十分地开心、愉快。

呼兰河传读后感10

 《呼兰河传》的作者是中国现代著名女作家,民国四大才女之一,被誉为“中国三时年代的文学洛神”“20世纪中国最优秀的作家之一”,被鲁迅称为“当今中国最有前途的女作家”,笔名萧红。萧红的作品以其独特的文体特征,创造了一种介于小说、散文和事之间的边缘文体——“萧红体”。

 《呼兰河传》讲述了一个灰暗的色彩,平静的叙述,的一个故事。老胡家的小团圆媳妇,“见人一点也不知道羞”“头一天来到婆家,吃饭就吃三碗”“大模大样的,两个眼睛骨碌骨碌地转”。……这一切都表明了这个女孩并不像谨小慎微的团圆媳妇。于是,婆婆开始“好心”的教导才十二岁的小团圆媳妇了,没想到出事了,小团圆媳妇“病”了。然后热心的各位邻居带来了各种偏方,请胡仙、跳大神、闹甚闹鬼、画符、用开水烫……一一试过后,小团圆媳妇终于不再反抗,不再天天笑呵呵的了。她死了,终于“回”家了……

 《呼兰河传》是萧红最具代表性的作品。作品通过追忆上世纪20年代东北小城呼兰的各种人物和生活画面,以更加成熟的艺术笔触,写出作者记忆中的家乡,一个北方小城镇的单调和美丽、人品的善良和愚昧。小说的风俗画面并不仅仅是为了增添一点地方色彩,他本身还有着巨大的文化内涵与深刻的生命体验。

呼兰河传读后感11

 读名著,发感想。自古至今名著一直是一种文化的延续,不同时期的大家都对名著有所解读。然而我们写的读后感可能达不到那么高的境界,但是可以从名著中吸取到一些自己受用的东西就好了,这也是名著传递给我们的思想。

 从《呼兰河传》,我们又看到了萧红的幼年是何等的寂寞!读一下这部书的寥寥数语的尾声,就想得见萧红在回忆她那寂寞的幼年时,她的心境是怎样寂寞。

 《呼兰河传》给我看萧红的童年是寂寞的,一位解事很早的小女孩子每天的生活多么单调啊!年年种着小黄瓜、大倭瓜,年年春秋佳日有些蝴蝶、蚂蚱、蜻蜓的后花园,堆满了破旧的东西,黑暗而尘封的后房,是她消遣的地方;慈祥而又有童心的老祖父是她唯一的伴侣;清早在床上学舌似的念老祖你口授的唐诗,白天缠着老祖父进那些实在已经听厌了的故事,或者看看那左邻右舍的千年如一日的刻板生活,如果这样死水似的生活中有什么突然冒出来的浪花,那也无非是老胡家的团圆小媳妇病了,老胡家又在跳神了,小团圆媳妇终于死了;那也无非是磨倌冯歪嘴子忽然有了老婆,有了孩子,而后来,老婆又忽然死了,剩下刚出世的第二个孩子。

 作者在文章中一直写着,“我家的院子是很荒凉的”,这就为里面的人物悲剧埋下了伏笔。读完了《呼兰河传》,我觉得作者的童年太悲哀了。

呼兰河传读后感12

 最近,我阅读了萧红的《呼兰河传》。呼兰河是一个并不繁华的小城,但它在萧红的笔下却生动独特。

 书中,萧红描写了呼兰河城的景色以及与众不同的风俗习惯,给我留下了很深的印象。其中我觉得最有趣的就是小城里的“大泥坑”,它常常会吞噬许多动物。每当下雨时“大泥坑”就会变成河,总是让车夫和马翻了好几次车,而在一旁的民众不但不帮忙,反而还有喊:“噢!噢!精彩!”十分热闹。这也使民众能够说长道短,得以消遣。为此还有许多人想过一些办法。如:拆墙,种树。但就是没有想到要把泥坑填平。

 此外萧红也写了她的童年,其中她多次提到与祖父嬉戏的场面,因为在家中,只有祖父最关心她,呵护她,所以当在书的尾声里,萧红多次提到祖父与她的童年生活紧密相连,欢笑、伤心、愤怒……

 我感觉萧红的童年过得无忧无虑,同时感觉自己还身在童年而感到高兴。是呀,童年是上天赐给我们的礼物,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童年。可惜天妒英才,萧红31岁就去世了,否则,说不定她还会写更好的书来给大家看。

 但是这本书也有灰色的一面,萧红侧面写到了人们的无知愚昧,可是她却用了幽默的语言描绘了这个灰色的社会。在那个年代,人们始终放不下那些旧思想、土办法,而正是这些旧思想、土办法而使我们的祖国在那个年代显得那么懦弱。

 读完这本书,我觉得书中的故事,有讽刺也有幽默。它使我懂得了要珍惜童年,同时也让我侧面偷窥到当时社会的腐败与和黑暗,让我了解了过去。我很庆幸那只是萧红的童年。与此同时我也用善良、热情、奋进的心来珍惜我现在的美好时光。

呼兰河传读后感13

 在刘老师的推荐下,我们全班同学在寒假都阅读了《呼兰河传》这本既有意思又可悲凉的小说。

 《呼兰河传》的作者是大作家萧红的作品,她是中国近代著名的女作家,她的生命几乎都用在了写作上。她小时候虽然悲苦,可她从不向命运低头,在苦难中抗争。她的一生中,发表了《生死场》、《砂砾》等作品。

 《呼兰河传》这本书中,我最喜欢的章节是第三章。因为这一章讲述了萧红与她那善良、慈祥、知书达理、善解人意的祖父在一起的一个个美好故事。一开头书中就讲了祖父的园子,一读到这里,我就不自觉的融入其中,好像自己也在那个美丽的园子里了。园子里的蜻蜓是金色的、蚂蚱是绿色的、蜜蜂则嗡嗡地飞着……。那里是如此的美丽,我好想一直在那个园子里玩耍啊。

 我不仅喜欢那个充满圣灵的大园子,我还喜欢萧红的祖父。他快七十岁了,可他仍然保持一颗和作者一样的童心,和他孙女一起快乐的玩耍、一起读诗、一起哈哈大笑。让作者对她的童年充满了幸福的回忆。

 这一章节给我的启迪是:任何时候,我们都应该用童年一样纯真、善良、宽广的胸怀来面对我们身边的每一个人。

呼兰河传读后感14

 暑假里,我读了一本书,书名叫做《呼兰河传》,读着读着,我仿佛被萧红带回了呼兰河,仿佛看到了胡家无缘无故地打小团圆媳妇,仿佛看到了云游真人利用人们的迷信心理骗钱,仿佛看到了跳大神的人在那儿瞎摆弄,又仿佛看到了小团圆媳妇在滚烫的热水中的挣扎……与其说小团圆媳妇是被烫死的,还不如说是被封建迷信思想害死的!

 比如说街中的大坑吧!人们和家畜不管在晴天还是雨天都会遭殃,这个坑淹死过猪,淹死过猫、狗、鸡、鸭,甚至有人掉进里面也很难出来。遇到这种情况,大家的第一个想法肯定就是:把坑填上不就好了么?但是他们的想法却五花八门——什么拆墙让路啦,种树攀爬啦,但就是没有想到这个最简便、最直接的方法!

 茅盾曾经说过:“呼兰河传里的人物都像最低级的植物似的,只要极少的水分、土壤和阳光就能够生存了,磨官冯歪嘴子是他们中生命力最强的一个——强的使人不禁想赞美他。”这本书不但形象生动,还有一定的讽刺意义,希望你有时间也去看看。

呼兰河传读后感15

 在那一部小说中,‘我’是一个爱捣蛋、天正无邪的小女孩,常常弄出一些让人哭笑不得的事情:当祖父种小白菜的时候,‘我’就跟在后面,把那下了种的土窝,用脚一个一个的填平。这只不过是东一脚西一脚的瞎闹,有的不但没盖上,反而把菜籽给踢飞了;有一次,祖父让‘我’拿着锄头的头来铲地,其实哪里是铲,只不过是趴在地上,用锄头乱勾一阵就好了;也分不清哪个是苗,哪个是草。往往把韭菜当作野草一起割掉,把狗尾巴草当谷穗留着;休息了一会,又跑到祖父那乱闹一阵,祖父浇菜,‘我’也浇菜,只不过并不是往菜上浇水,而是拿着水瓢,拼尽力气,把水往天空一扬,大喊着;“下雨了!,下雨了!”;记得还有一段特别有趣,‘我’在后院摘了一束玫瑰,放在祖父的草帽上,祖父却浑然不知还说:“今年春水大,花香二里闻得见。”

 在书中,她的童年是快乐的,也是寂寞的,不过更多的还是快乐。她从小在后院长大,在后院,她可以跟祖父一起玩,一起干活。作者时时刻刻跟祖父在一起,童年里充满了快乐。

 童年是无忧无虑的;童年是美好的;童年是有趣的。《呼兰河传》就是描写了萧红的一个童年,我多么想念那童年的时光啊!

  《呼兰河传》与《城南旧事》都是回忆性的小说,可以算是作者本人的自叙传,两者都是以自己幼年的记忆,自己亲身经历以及自己身边的一些可怜人,可怜事,以独特的儿童视角真实地描绘出世间的人情冷暖。尽管都是以女性的眼光来描绘,有一些相似,但也有些不同。

  笔者认为《呼兰河传》与《城南旧事》这两部作品都是以人物全知的视角来描绘生活中的每一个人物,作者回忆她们所听到的,所看到的,甚至是亲身经历的生活场景。虽然是以儿童的叙述笔调和口吻来写,但是也包含了成年后作者现在认识的眼光,幼年的视角与成年后的回忆视角,明显形成了一定的张力,时间的沉淀,记忆的过滤,残留在作者脑海中最深处,表达最真挚,最深沉的情感。作者采用的是儿童的叙述,由于儿童受年龄的限制,把一些在成年人看来本是不可能的东西变成了可能,此外儿童认识本身就带有懵懂,不谙世事,所以比较真实,保持原汁原味的叙述,没有特意的截哪个片段,但是也保留了成年后的作者对笔下人物的同情与反思。

  《呼兰河传》与《城南旧事》都是以女性的立场叙述,所以也显示出女性作家细腻敏锐的观察力,以及独特的视角和优美的散文叙述笔法表达作者内心最深处的情感。《城南旧事》与《呼兰河传》都是描绘作者心中事,眼中泪,关注底层的人们,如《城南旧事》中的宋妈,疯子秀贞,妞儿,《呼兰河传》提到的小团圆媳妇,王寡妇,有二伯,冯歪嘴子。

《呼兰河传》与《城南旧事》感情基调是不同的,《呼兰河传》显得更深沉,凄凉。笔者认为主要原因在于作者的亲身经历不同,萧红的童年是孤独寂寞的,所以她在《呼兰河传》的叙述中给人一种凄凉落寞的感觉。在《呼兰河传》中,处处可见萧红的影子,萧红虽然出身在没落的封建官僚旧家庭衣食无忧,但是在精神上,萧红是空虚。《呼兰河传》描写的总是给人一种缺乏家的温馨,作品中的我是孤独无依,父母亲,祖母不喜欢她,不疼爱她,在这种毫无家庭和谐气氛的家里,给作品中的我心灵上无疑留下了深深的伤痕,童年的无情,可以看出这个童年的不愉快生活萧红留下了很深的创伤。

在《呼兰河传》的叙述笔调不像《城南旧事》是明朗欢快的,而是蒙上了一层层浓重的感情色彩,给人一种凄凉的感觉,这都是因为幼年的她缺乏父母的疼爱所致。

《呼兰河传》也有丝丝温情,那就是萧红与爷爷的祖孙情,爷爷给了萧红很多的关爱,祖父是萧红知识的启蒙者,他温暖了萧红那颗被冷落的心,在《呼兰河传》这幕温情往往会感动这无数的读者,这是人间独有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爱,萧红父母亲对萧红的冷漠引起了我们的关注与思考,其实主要还在于传统的封建思想,处于官宦封建大家庭,重男轻女的传统思想植入人心,祖父没有经济实权,在家庭中地位不高,和萧红都是处于弱者的形象,祖父成了萧红唯一的依靠,随着祖父的逝去,萧红愉快的童年也即将终结,在这个没有人情味,没有亲情的家庭,萧红是孤独寂寞的。

    除了萧红孤独寂寞,笔者觉得萧红在《呼兰河传》塑造的一系列人都是寂寞的,小团圆媳妇是寂寞的,小团圆媳妇没有坚强的后盾,没有人能够理解小团圆媳妇,《呼兰河传》这部小说里,笔者认为更多的是人性丑恶的一面,因为人们似乎没有人间的亲情,冷淡,从人们对待小团圆媳妇的态度,小团圆媳妇的婆婆极力维护自己的权威,不把小团圆媳妇当作人看,把她等同于买卖的牲口,她要小团圆媳妇绝对的服从,折磨小团圆媳妇,动用迷信跳大神,硬说小团圆媳妇是鬼附身,用滚烫的开水烫小团圆媳妇,尽管一些人知道这是迷信的做法,但是始终没有一个人愿意站出来替小团圆媳妇说话,大家都是看客,都是一副自扫门前雪,休管他人瓦上霜的态度,看到小团圆媳妇昏倒不行,也很冷漠,对于小团圆媳妇的死,也很冷淡,仿佛死的不是一个可怜人,而是一只让人随便宰割的小动物。

小团圆媳妇被虐待致死,是萧红记忆印象中最深的,每一个场景都是那样触目惊心,她虽然是以童年的视角,无法理解别人的做法,但是她是唯一了解小团圆媳妇的人,对于小团圆媳妇,她饱含了同情,也饱含了对于人情冷漠的指责与反思。对于小团圆悲惨生活的描绘,体现了人类人性中最丑陋的一面,人之初,性本恶。

除了小团圆媳妇是寂寞的,不幸的,除此之外有二伯,冯嘴歪子也是寂寞,不幸的,有二伯迫于生存而偷东西,几次想要死都没有死城,虽然作者叙事笔调带有戏谑,但是更多的是对有二伯的同情,关于冯嘴歪子不幸生活写照,笔者觉得作者笔下的冯嘴歪子似乎不是一个人,而是苦难的符号与象征,也因为在社会的任何一隅,也有着和冯嘴歪子类似命运的人,冯嘴歪子的媳妇难产死后,自己独立辛苦的养活两个孩子,尽管生活艰辛,两个逐渐成长的生命带给了他无限的慰藉。

  而《城南旧事》少了《呼兰河传》悲剧深重感和厚重感,尽管也有浓重的悲剧色彩。秀贞苦等爱人,致疯,那个为了让弟弟读书不得已偷别人东西的贼,王妈不幸的家庭生活,也道出生活中的无奈,命与运不可逆转。《城南旧事》叙述笔调欢快与悲痛相结合,

欢快的叙事笔调主要在于作者的童年经历,作者截取了小英子生活中的几个片段,着重写小英子感受,由于小英子生活在一个充满温馨的家庭中,深受父母的宠爱,所以她在叙述的时候往往带有童真童趣,如妈不会说“买一斤猪肉不要太肥。”她说:“买一斤租漏,不要太回。” 宋妈是顺义县的人,她也说不好北京话,她说成“惠难馆”,妈说成“灰娃馆”,爸说成“飞安馆”,[①]作者也极力保持纯洁的童真,以原汁原味的叙述方法叙事。

但是《城南旧事》也带有淡淡的悲剧色彩,叙述笔调也有悲痛,其中秀贞的悲剧最为典型,她时而清醒,时而神智不清,满心期待自己的爱人能够回来,被送走的孩子能够找到,她一直活在自己的世界,小英子同情她,帮她找到了女儿妞儿,在风雨交加的夜晚,她带着妞儿要去找思康,注定了要漂泊,故事随着英子的发烧,暂停了记忆。

  此外在作者的记忆深处,还有关于那个贼记忆的残留,在作者的童年记忆中,她不懂得什么样才是好人,什么样是坏人,她认为在自己的印象中,那个偷东西的人是好人,但是作者有意无意地写出了自己内心深处的自责,由于自己年幼无知导致这个善良的贼被抓的间接凶手,对于兰姨娘,作者极力用小孩子的口吻描绘出小孩子天真无邪的世界,极力撮合兰姨娘与德先叔叔的婚姻,而对于宋妈不幸遭遇,作者也表明了爱憎分明,描绘出缺乏物质生活亲情的冷漠,宋妈的丈夫对自己的孩子不管不顾,导致小栓子死亡,甚至还把自己的女儿送人,与小英子一家人幸福的温情,宋妈对英子及英子的弟弟妹妹的疼爱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宋妈的美好愿望,在现实生活中破灭了,最后一节,笔者认为写得最生动和感人,英子的爸爸因肺病离开了人世,留下孤儿寡母,英子作为家中的长女,深深地体会到了自己要撑起一个家的责任,弟弟妹妹还小,自己要帮忙母亲撑起这个家,只有经历过死亡,才能让一个人成长,文章的末尾,小英子说出了自己的心声,认为自己已经不是小孩子了,已经成长了。

通过林海音的《城南旧事》与萧红的《呼兰河传》对比,我们了解到两部作品都是作者多年之后,回忆自己童年的一段往事,两虽然者始终包含物是人非事事休,未语泪双流的那份凄苦,经过了时间的淘洗,内心最深处的感情越发的深沉,凄凉。但是也展示了女性作家不同的感情基调以及作家不同的生命体验。

     

    《呼兰河传》,一部充满童心、诗趣和灵感的“回忆式”长篇小说。《呼兰河传》写的是20世纪20年代北方一座普普通通的小城呼兰,以及普普通通的人的普普通通的生活。

      全书七章:一、二章写小城风情,三、四章谈家中亲疏人物,五、六、七章摹绘独立旁枝人物。作者萧红用舒展自如的巡视式艺术手法,以情感的起伏为脉络,为“生于斯、长于斯的呼兰河畔的乡镇作传,为这个乡镇的风土人情,为各种各样人的生与死、欢乐与悲哀作传”。

        在呼兰河畔,人们对生活抱着麻木不仁、听天由命的态度,生、老、病、死都没有什么表示。呼兰河人过着卑琐平凡的生活,对生命抱着让人难以置信的漠然态度,而在对鬼神的精神依附上他们却又保持着极大的热情——也许正因为对现实世界的无奈和无知,才促使他们把最大的希望投注在对遥遥无期的来世的关怀上。呼兰小城有非常齐全的为神鬼服务的设施:几家扎彩铺、老爷庙、娘娘庙,还有龙王庙、祖师庙、城隍庙,相应的便是异彩纷呈的不少精神上的盛举:跳大神、唱秧歌、放河灯、野台子戏、四月十八娘娘庙大会,呼兰河人也就在这些信仰风俗中找到他们的一点卑微的生存的理由和乐趣。

        呼兰河小城的生活是刻板单调的;呼兰河小城的生活充满了各种各样的声响和色彩;呼兰河的人民是善良的;呼兰小镇民众生存的方方面面都是简简单单的,他们物质生活是简单的,“煮一点盐豆下饭,就是一年”,这就是农耕时期自然原始的生存状态。

        用儿童视角进入历史,感知呼兰小城,可以呈现出生活的原生态:“花开了,就像花睡醒了似的。鸟飞了,就像鸟上天了似的。虫子叫了,就像虫子在说话似的。一切都活了。都有无限的本领,要做什么,就做什么。要怎么样,就怎么样。都是自由的。倭瓜愿意爬上架就爬上架,愿意爬上房就爬上房。黄瓜愿意开一个黄花,就开一个黄花,愿意结一个黄瓜,就结一个黄瓜。若都不愿意,就是一个黄瓜也不结,一朵花也不开,也没有人问它。玉米愿意长多高就长多高,它若愿意长上天去,也没有人管。蝴蝶随意的飞,一会从墙头上飞来一对黄蝴蝶,一会又从墙头上飞走了一个白蝴蝶。它们是从谁家来的,又飞到谁家去?太阳也不知道这个。”在这里,大自然特别孩子气,“要怎么样,就怎么样”,自由自在。

        作为成人的我们应该更加让孩子感受这个世界是美好的、友善的;让孩子自由自在、快乐开心、健康幸福成长!

  正如钟汝霖所说“萧红的文学语言,发展到《呼兰河传》,已经达到了炉火纯青的地步,形成了她独具风格的语言艺术美。”(1)这种语言艺术美是通过她散文化的手法和诗化的风格来造就的。也正是由于她的这种风格,在她逝后的40多年后二十世纪80年代还能掀起研读萧红作品热,时至今日亦不曾降温 。萧红的这部小说由于有着不同于她所处时代的风格,题材与抗日无关,描写的人物又缺少“进步”色彩,也曾经被认为是萧红创作“不可否认的退步”,是她“现实的创作源泉已经枯竭的证明”。(2)那且不必说,在二十世纪三四十年代它显然是不合群的一部作品,只是到了新文学时期才给这部作品一个更合理的解释。而美国人眼里的她“萧红如流星划破天空,光芒四射,30年代的女作家中萧红是奇迹,她诗意、大胆的抒写到了今天我们还能被吸引,她穿过了时空,发出阵阵回音。”(3)无疑是她写作手法的诗化在打动着读者的心。

  关于《呼兰河传》的评价是多层面的——随着时代的不同总有新的论说。我认为形成《呼兰河传》这种诗化风格的因素有三个:童稚的视野、悲凉的景况和心灵的伤痛。

  一、童稚视野里折射出的绮丽梦幻

  儿童的视野是单纯与天真的,《呼兰河传》中的那个单纯的“我”在经历了几许变故后,漂泊动荡的生活让她拾起记忆的碎片,并利用这些碎片编织成她记忆空间里的梦幻,在那远离尘嚣的梦境里她守望着现实生活的孤独寂寞与凄清。萧红把无意识记忆中的串串童年生活符号象串红辣椒一样地把它挂在我们的眼前,抒写着她温暖的回忆,来慰藉着自己孤独的心灵。

  “萧红写《呼兰河传》的时候,心境是寂寞的”(4)萧红在香港怀着无比寂寞的心情遥看横亘在时间长河里的东北童年,她似乎看到了生命之初的幸福,就不禁在回忆里温暖着那幸福的时刻,给那幸福的时刻蒙上了更为诗化的笔调,儿童视野里的一切有着梦幻般的色彩,与她荒凉寂寥的现实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实际上她童年的生活是单调的——进行着与自然的对话。这儿童视角下诗化的童年在小说的第三章“我家的大花园”里得到了充分的体现,大花园的繁盛与荒凉,在她的笔下也都是诗。金色的蜻蜓,绿色的蚂蚱,翁翁叫的蜂子满身绒毛……“祖父带一个大草帽,我带一个小草帽,祖父载花,我就载花;祖父拔草,我就拔草。”(5)小萧红在这个园子里玩得真开心。一会儿摘黄瓜、捉蜻蜓;一会儿采倭瓜花、一会儿逮蚂蚱,用绳子拴了后腿,像人家溜狗一样牵着满园子转悠,……每每读到这孩童的调皮会让你不自觉地想起自己的童年。小萧红玩腻了,看祖父在浇地,就又夺过水瓢,舀个满瓢,用力往天上一扬,还扯直了嗓子喊,“下雨了,下雨了。”(6)萧红在这自然风景优美的大花园里尽情地发挥着她的想象力。这祖孙二人,园子外种种的不如意,仿佛在这不大的园子里都抚平了,与自然为乐的生活让她们祖孙二人获得了心灵的平静。“具有诗人天赋”的萧红童趣的欢乐犹如夏日山间的溪水,时而欢快俏皮,时而清澈明亮,淹没了她所生活的真正单调寂寥,在看不到外面的世界的“我家大花园 ”里怡然自得,构成了一幅富有诗意的图画。

  “我家的大花园”仿佛是萧红永远也无法解释的梦境,那“太阳在院子里是特大的,天空是特别高的,太阳的光芒四射,亮得使人睁不开眼睛,……花开了,就像花睡醒了似的。鸟飞了,就像鸟上天了似的。虫子叫了,就像虫子在说话似的。一切都活了……都是自由的。……蝴蝶随意地飞,一会从墙头上飞来一对黄蝴蝶,一会又从墙头上飞走了一个白蝴蝶。它们是从谁家来的,又飞到谁家去?太阳也不知道这个。只是天空蓝悠悠的,又高又远。”(7)这有一点象《灰姑娘》童话。萧红自由自在的天空就象大花园里生长的植物,也正是这段生活使她在“温暖与爱”中“永远的憧憬与追求”着。

  “不以诗名别具诗心”的萧红透过她坎坷的人生历程来遥看记忆中的童年,这种记忆的弥散是原生态的,她回忆着温暖的“我家的大花园”以及祖父教“我”学诗的场景,使人感悟到中国传统文化与传统生活方式中的诗意美。“除了念诗之外,还很喜欢吃。”(8)的场景,使人感悟到调皮的风趣,充满着诗情画意。这种“自我抒情自我陶醉”(9)的叙述给读者创造出一个水乳交融的诗话世界。在这里不得不提到“回忆的诗学”一词。所谓“从小说诗学角度着眼,回忆的诗学所关注的问题是普鲁斯特究竟怎样把人类的记忆机制与小说结构形式有机地统一在一起。“无意的记忆”之所以具有诗学的属性,正因为它涵容了这两个层面。首先它揭示了人类回忆的固有形态和特征,即回忆的无序性、非逻辑性。真实的回忆是纯粹原生态的,是一种记忆的弥漫,有偶发性特征”(10)萧红正式通过这种方式把她记忆中童年的碎片串起了这温暖时刻的梦幻色彩,童稚视野的运用促成萧红笔下诗化的童年。在她所经历的生活里没有比童年这段时光更为幸福的时刻了,所以她就觉得那是自己生命之初的赞歌。虽然这样的生活也是单调寂寥得与自然为伴,但是儿童视野里的一切显得那样的美好,那样的富有诗意。

  二、悲凉景况诗化了的旧事

  萧红在写作《呼兰河传》的时候心情已经有了变化,经历了内心与外在的种种变故与波折, 成熟的萧红换了一副眼光看待故乡, 心目中的故乡也从要逃离的陷阱变成灵魂的寄寓之地——尽管那里不是开遍鲜花的天堂,但也不是布满荆棘的地狱;那里是混沌初开之地,那里是她生产着绝望的希望之地。写作《呼兰河传》的萧红是平静的,是思索着的,她现实生活的孤独凄苦再度给《呼兰河传》中的人物以诗化的美,心情平静地描述了呼兰河小城的成人童话世界。“《呼兰河传》由此讲述了一个生命本身的故事,它构成了人类生存方式以及人类集体性的大记忆的历史的一个缩影。”(11)萧红把这个“人类集体大记忆的历史缩影”归为了三个童话。这种回忆的本身有着童话般的色彩。童话的本身就赋有梦幻诗意的感觉。这个成人童话在小说中从第五章开始到第七章结束,共有三幅画面。这三段生活的描写真实地记录了小城人的生活方式。

  首先让我们看看老胡家上演的家落人亡鬼神与人的生活童话。第一个要提到的是小团圆媳妇,小团圆媳妇在经历了挨打、跳神、热水汤驱鬼到奄奄一息却无人问津四个阶段,最后大家在鬼没了的等待中,原以为小团圆媳妇的病会好起来,然而静静地迎来了的是她命归黄泉这一悲哀的事实。萧红在悲怜小团圆媳妇的遭遇的同时是否也在暗示着自己生命的消逝也将孤独无助,她平静得几乎是看到了自己的未来。历经风雨的萧红远在令她寂寞的香港回忆着小团圆媳妇的夜夜哭声,让她再度感到人世的荒凉。更令人悲凉的是小团圆媳妇的婆婆却没有流下悲哀的眼泪,除了心疼她买小团圆媳妇的那5000吊钱外,就没有别的什么了。作者在平静的心态里遥看时间记忆里的人鬼争斗,最终是人去楼空的下场,她越发的感到了生的苍凉,也就越发的寂寞了。小团圆媳妇的死给我们展示了一副封建传统的风俗画卷,小团圆媳妇成了这种陋习的牺牲品。小团圆媳妇的死本身很是具有童话色彩。 第二个要提到的是老胡家的大孙子媳妇,老胡家的大孙子媳妇,是旧中国劳动妇女的一种典型:聪明能干温顺。在整个家庭中.她得到了所有家庭成员的一致赞扬。然而,这样一个好媳妇,在老胡家经历了人与鬼争斗的变故(小团圆媳妇之死)后,她童话般地消失了,就象水变成了水蒸气。 她为什么跑了?她是寻找她自己的幸福去了。人总是向往着自己的幸福,萧红在她这样的生活历练里她又何尝不向往着自己的幸福呢?在她当初寻找幸福的路上,背弃了家乡。在她终究没有得到幸福的时刻,而又回望着家乡的人情冷暖。她是寂寞的,她是平静的,她是无奈的,她是悲哀的。第三个要提到的是那个婆婆在争取她自己家长作风的威严里成了半个疯人,这个为了拯救儿媳妇的婆婆,损失了两个儿媳妇之后,也就真的寂寞无语了。她哀怜着她的两个儿媳妇。寂寞得只问过路的人“你家里的孩子、大人都好哇?(12)写作《呼兰河传》时候的萧红是想家的,萧红是否也在哀怜着这个婆婆,也想问问家乡的父老是否都好?

  再者是有二伯自圆其说啊Q式的精神童话。萧红一向是同情着有二伯的,一无所有的有二伯虽然也经常靠骂骂咧咧来泄泄私愤, 然而.对主子却从不怀二心。用现代的话说俨然是一个忠实勤恳的打工者。萧红真实地抒写了有二伯人性美的一面。他是爱生活的,带着小萧红去公园。可是他没有钱不能给小萧红买吃的和门票,就说“快走吧,快往前走”(13),萧红不走,最后他无法只好无奈地说出真情:“你有二伯没有钱”(14)。生活的痛苦、经济的窘迫造成了有二伯无法排解的生命里的荒凉,他孤单的与小动物对话,安慰着他在现实中无法得到满足的精神世界。他一切吃穿用都是破烂不堪,最后被逼无法,只好偷主人家一点东西去变卖。就是这样他还是忠贞不虞地照看着主人家的东西。他只是在自己荒凉的精神世界里编织着自己的梦想,总能自圆其说。他就是圣诞节里的孩子,他的精神世界是那棵圣诞树,他在与他的精神世界索要他想要的东西,也就得到了精神上的满足,有二伯的幻想构成了他梦幻的精神世界,也看出他善良爱生活的一面。演绎了“跳井、上吊”的虚幻,可是有二伯还平平静静地在某个角落里,哭红了眼睛。萧红没有鄙夷有二伯偷她家的东西,萧红记忆里的有二伯是可爱的也是可怜的。

  另外还有磨房里上演的冯歪嘴子的爱情童话,冯歪嘴子“是作者在童年记忆里所热爱的一个人物”。(15)勤恳忠厚爱妻小的冯歪嘴子在他所干活的磨房里与赶车老板的女儿王大姑娘私自结婚生子,成了小城人们茶余饭后的笑料谈资,但他从不被人们的鄙视所左右,和老婆孩子亲亲热热地过日子。他爱他的老婆,爱到舍不得让自己的女人干一点的活,还嘱咐女人坐月子要多吃几个鸡蛋,补养补养身体。他在他自己的爱情里得到了生活下去的勇气,这种带有原始色彩的爱情,也显得真实感人。萧红“她写人不论贫富美丑,不落公式,重写他们的原始态性,”(16)冯歪嘴子在他的老婆因为生产离他而去后,他没有被生活的艰难所吓倒,而是坚强地抚养着孩子,看着大的能牵牛饮水,小的见人就笑。他在他这种原始爱情的滋润下迸发出顽强的生命力,使他的爱情童话绿树常青,生根发芽。“这就是肖红在冯歪嘴子寄予的民族期望,在他身上闪耀着战斗的韧性,这种战斗的韧性是为鲁迅光生所赞颂过的,而肖红自己也是依持着它而走完自己最后的四年的。”(17)可见萧红对故乡的依恋,她在她故乡的生活里寻找着她生活的勇气。

  从这三个人物画卷里我们不难看出“伤口是很难弥合如初的”(18)成人之后的萧红,对故乡的眷恋之情。她平静地回忆着那里每一幅人们生活的画卷。她似乎在这时间的隧道里找到自己永恒的空间,来忘却现实的凄凉处境。《呼兰河传》中小萧红眼里的这个成人世界,带有一种单纯的美感。同时现实生活中作者的悲凉情绪贯穿着这故事的始终,萧红浓重的“思乡”情结是促成《呼兰河传》平静的悲剧意蕴氛围主导因素。萧红悲凉的景况诗化了记忆里的旧事

  三、心灵伤痛营造出回忆的凄凉

  萧红在与萧军分手之后,“于是萧红又走上了距离死亡仅仅四年的孤苦而寂寞的征途。”(19)萧红在她的寂寞里重新界定了她与故乡血脉相成的关系,浓浓的“思乡”情结使《呼兰河传》的前两章以庞大的气势,俯瞰了呼兰小城的风土人情画卷,萧红悲凉的情绪把现实与记忆时空所发生的一切贯穿起来,心灵的伤痛诗化了她笔下的景物与风情。

  萧红对家乡的一切记忆犹新,东北的冬天在她的笔下就是一首抒情诗。小说一开始就以一连串的景物描写“严冬一封锁了大地的时候,则大地满地裂着口”“地冻裂了”“好厉害的天啊!小刀子一样。”“人的手被冻裂了”(20)“好冷的天,地皮都冻裂了,吞了我的馒头了”(21)的卖馒头老头的幽默,天冷成“小狗冻得夜夜的叫唤,……天再冷下去:水缸被冻裂了;井被冻住了”(22)拉开了呼兰河这座小城的风貌。《呼兰河传》第二章是一首风俗诗——跳大神、唱秧歌、放河灯、野台子戏、四月十八娘娘庙大会,这些不无蒙昧俚俗的习俗,在萧红笔下,俨然生发出异样的光彩。萧红不禁感叹着“满天星光,满屋月亮,人生何如,为什么这么悲凉?(23)……人生为了什么,才有这样凄凉的夜。”(24)萧红在跳大神的夜夜鼓声里体味谅着人生悲凉的况味。从看野台子戏的笑语连天到闹得比锣鼓好像更响。那在台下的早已忘记了是在看戏,都在那里说短道长,男男女女的谈起家常。在喧闹中萧红道出了呼兰河人生命中飞扬的一面。这两段的景物描写勾画出呼兰河小城风土人情的全貌。那里的一切都是那样的亲切,那样的凄凉,那样的让人魂牵梦绕。萧红释放着心态的凄凉沉入回忆借以疗伤。

  萧红的“‘思乡’情绪,使作家在灰暗的社会背景下,创造了一个光明的大自然的童活世界;”然而“‘幻灭’的醒悟,又使作家在现实的社会中,发现了一个悲凉的童话世界。”(25)可见经历了内心与外在的种种变化的萧红,在写作《呼兰河传》的时候是悲凉的。她自由地出入于回忆、现实与梦幻之间,捕捉着曾经记忆里生活的细节,萧红悲凉情绪的综合体现还突出地体现在第四章我家是荒凉的里弥散着时空穿越的悲凉,萧红在历经磨难之后深深地感触着她生命的荒凉,她用这情绪的悲凉贯穿起她回忆里家的细节,第四章我家的荒凉更为透射出作者当时写作的寂寞心情,一切事物在他的眼睛里萧条冷落,毫无生机,所以她这样写到“刮风和下雨,这院子是很荒凉的了。就是晴天,多大的太阳照在上空,这院子也一样是荒凉的。”(26)在第四章中第二与第五节的开头“我家是荒凉的”,第三与第四节的开头“我家的院子是很荒凉的”,处处景语皆情语,处处物语皆私语,无处不透着萧红的悲凉。对《呼兰河传》最恰当的评说莫过于矛盾的这句话“它是一篇叙事诗,一幅多彩的风土画,一串凄婉的歌谣。”(27)萧红这所有情绪的弥散,把记忆的片段穿起了东北小城整个悲凉的自然风情画卷。她这种诗意的产生正如所说“诗化小说中的诗意并不是来自于它所叙述的对象世界,换一句话说,对象世界本身无所谓是不是具有诗意,诗意永远来自于它的观照者和解释者,在小说中则来自于小说家拟设的叙事者,以及叙事者的叙述方式和建构。”(28)在《呼兰河传》中拟设的我,及现实中伤痕累累的“我”是构成小城整幅悲凉的自然风情画卷的真正原因。

  在《呼兰河传》的尾声里,萧红这样写到“我所写的并没有什么优美的故事,只因它充满我幼年的记忆,忘却不了,难以忘却,就记在这里了。”(29)这足够证明萧红浓浓的怀乡情结,她在现实社会的悲凉里,找到的是不断超越自我的彻悟……她在自己的寂寞里重新界定了她与故乡血脉相成的关系。萧红以挽歌的形式回忆了她所生活过的小城的印记。正是她观照乡土与传统这种深层动机,交织她现实中的困惑与无奈的悲凉,才使她的《呼兰河传》营造出这种悲凉的美,作品诗意隽永,让人读了回肠荡气。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qinggan/729520.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7-08
下一篇2023-07-08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