话说玉有“五德”,是哪五德呢?

话说玉有“五德”,是哪五德呢?,第1张

君子比玉于德,古贤人有讲君子以玉喻五德.和君子以玉喻九德二说,古君子的喻德.其中五德.大体指,仁.义.礼.乐.忠.后有九德之说,大概是.仁.义.礼,乐.忠之外,又加了.德.信.智.道.后又有.天.地.等.十多种.

后.<<康熙字典>>里又有,五德之说为:仁,义智勇洁一说

“玉,石之美,有五德者”。也就是说漂亮的岩石,具有玉的五德,都可以称为玉。中国文化主流的儒家学派对玉的评价是至高无上的,认为玉有玉德,人只有具备了玉的这些高尚品德才能成为君子,实现人的最高境界。所以玉的一个定义除了是“石之美者”,还应具玉的“五德”。

什么是玉的“五德”呢?

“润泽以温,仁之方也”——温和滋润具有光泽,表明玉善施恩泽,富有仁爱之心;

“鳃理自外,可以知中,义之方也”——玉有较高的透明度,从外部可以看出来其内部具有的特征纹理,表明玉竭尽忠义之心;

“其声舒扬,博以远闻,智之方也”——如果敲击玉石,会发出清亮悠扬悦耳的声音,并能传到很远的地方,表明玉具有智慧并传达给四周的人;

“不挠而折,勇之方也”——具有极高的韧性和硬度,表明玉具有超人的勇气;

“锐廉而不忮,洁之方也”——有断口但边缘却不锋利,表明玉自身廉洁、自我约束却并不伤害他人。

玉,石之美者。《管子·水地》中说:“夫玉之所贵者,九德出焉。”说的是,玉石之所以很珍贵,是因为玉石表现出了九种优秀的品质:温润而有光泽,是它的仁;清澈而有纹理,是它的智;坚硬而不屈缩,是它的义;清正而不伤人,是它的品节;鲜明而不垢污,是它的纯洁;可折而不可屈,是它的勇;瑕疵表现在外,是它的诚实;华美与光泽相互渗透而不互相侵犯,是它的宽容;敲击起来,其声音清扬远闻,纯而不乱,是它的有条理。其中“廉而不刿、鲜而不垢”展示了玉清正纯洁、不贪不刿的品节。

古人认为:玉,石之美兼五德者。所谓五德,即指玉的五个特性。即坚韧的质地,晶润的光泽,绚丽的色彩,致密而透明的组织,舒扬悠远的声音。

孔子说过 “君子比德于玉焉。温润而泽,仁也;缜密以粟,知也;廉而不刿,义也;垂之好坠,礼也;叩之其声清越以长,其终诎然,乐也;瑕不掩瑜,瑜不掩瑕,忠也;孚伊旁达,信也;气如白虹,天也;精神见于山川,地也;圭璋特达,德也;天下莫不贵者,道也。”此语作为一道古训,为历代仁人君子所推崇,视为立世标准。

玉,质致密而坚硬,温润而光莹。玉,因其质美,色美,触美,音美,而在石中称王,为人们所喜爱。玉作为装饰品,作为信物,作为法器,作为礼物都与人类息息相关。玉又是美丽、富贵、高尚、廉洁等一切精神美的象征。人们常用玉来比喻美好的事物,使许多人、事、景物为之增辉增色:如:金玉满堂、亭亭玉立、冰清玉洁、玉树临风…不胜枚举。它的美是自然的美,东方的美。

我们中华民族的祖先爱玉,不仅仅是因为它的稀有或美丽的外观,而是有着更深一层的美学价值:因为玉凝结着人们深深的感情——对故乡的怀念,对祖先的崇拜。这种恋乡怀祖之情,培养了中华民族的人格,孕育着中国传统美学;这个美的传统,一直沿续了数千年,始终焕发着不朽的光彩。

“和氏之壁”,讲述的是卞和识玉的才智,他为了一块“楚山璞”而不畏刖刑,失去双脚。多么感天动地的精神!这是在讴歌我们中华民族的坚韧精神和不屈不挠的意志!

“完璧归赵”,记载的何尝只是蔺相如出使秦国的故事,它颂扬的是一种玉的精神,是人类恪守信约的美德和舍生取义的情操。

“玉不琢,不成器”。这句话已超越出咏物范围,而成了造就人才的箴言。

“宁为玉碎,不为瓦全”。这正是玉美的“人化”,它象征高尚的人格,君子的气节,优秀的品德,以及生活的理想,玉的美在深化着人的灵魂。

玉包含了天地、日月之灵气,是中国的宇宙观念。它是精神,是意念,是理想,更是中华民族对美的追求和升华。

美玉出自后天,来自人为,在于创造未经雕琢的玉只是顽石而已。所以本人以为:赏玉,不仅是狭义上的观赏和收藏它,还要认识和理解玉的品德和人文特征。只有这样,才能继承、维护好我们中华民族的绚丽瑰宝

1、仁,知,义,行,勇,情,辞是玉的“七德”。

2、夫玉者,君子比德焉。温润而泽,仁也。栗而理,知也。坚刚而不屈,义也。廉而不刿,行也。折而不挠,勇也。瑕适并见,情也。扣之其声清扬而远闻,其止辍然,辞也。

3、五德说:《说文解字》,“玉,石之美者,有五德。”五德是指:“润泽以温,仁之方也;解理自外,可以知中,义之方也;其声悠扬,尊以远闻,智之方也;不挠不折,勇之方也;锐廉而不技,洁之方也。” 

4、九德说:《管子》,“夫玉所贵者,九德出焉。夫玉温润以泽,仁也;邻以理者,知也;坚而不蹙,义也;廉而不判,行也;鲜而不垢,洁也;折而不挠,勇也;瑕适皆 见,精也;茂华光泽,并通而不相陵,容也;叩之,其音清搏彻远,纯而不杀,辞也;是以人主贵之,藏以为室,剖以为符瑞,九德出焉。”

“玉,石之美,有五德者”。也就是说漂亮的岩石,具有玉的五德,都可以称为玉。

中国文化主流的儒家学派对玉的评价是至高无上的,认为玉有玉德

其一,“润泽以温,仁之方也”——温和滋润具有光泽,表明玉善施恩泽,富有仁爱之心;

其二,“鳃理自外,可以知中,义之方也”——玉有较高的透明度,从外部可以看出来其内部具有的特征纹理,表明玉竭尽忠义之心;

其三,“其声舒扬,博以远闻,智之方也”——如果敲击玉石,会发出清亮悠扬悦耳的声音,并能传到很远的地方,表明玉具有智慧并传达给四周的人;

其四,“不挠而折,勇之方也”——具有极高的韧性和硬度,表明玉具有超人的勇气;

第五,“锐廉而不忮,洁之方也”——有断口但边缘却不锋利,表明玉自身廉洁、自我约束却并不伤害他人。

常用玉来比喻和形容一切美好的人或事物。如:以玉喻人的词有玉容、玉面、玉女、亭亭玉立等;以玉喻物的词有玉膳、玉食、玉泉等;以玉组成的成语有金玉良缘、金科玉律、珠圆玉润、抛砖引玉等。

玉的文化就是中国四千多年的文化,它是中国的一种特殊文化,它充溢了中国整个的历史时期,因此而形成了中国人传统的用玉观念,这就是尊玉、爱玉、佩玉、赏玉、玩玉。所以君子爱玉,希望在玉身上寻到天然之灵气。

玉乃石之美者,色阳性润质纯为上品。宝石也如此。其价值高低并不完全取决于成份,翡翠白玉中不值钱的为多数。如同人一样,哪个民族都出英雄。好玉乃石之珍品。

扩展资料

古人认为玉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含义:

1、万物主宰说:认为玉能代表天地四方神明以及人间帝王,能够增进神与人之间的交流,传达上天的信息和意志,是天地宇宙和人间祸福的主宰。

2、天地精华说:这种观点认为玉由天地万物的精华形成,具有神奇的力量。

3、玉有五德说:文中分类已详细注解不再表述。

4、辟邪除崇说:这种说法认为玉有超自然的力量。人们随身佩玉,可以增加抵邪气侵袭的能力,因为玉能辟邪除崇,保障佩玉人的安全和吉祥。

5、延年益寿说:认为玉具有能使人长寿的功能,人们通过佩玉,食玉等可以永驻青春。

-玉

“德”字始见于西周金文,周代提出德的标准是“施实德于民”。玉德是根据统治者施德政的需要,以比附和抽衍的思维活动将玉固有的质地美转化为思想修养和行为准则上的最高标准的德。见诸于古籍的玉德尚有五德、九德、十一德等多种学说。影响最深远的是孔子所提倡玉有十一德之说。这是玉文化中伦理道德方面的领域。属于社会美、精神美的范畴。最终落实于“君子比德于玉”,“君子必佩玉”“无事玉不去身”,以玉德约束君子的社会行为。玉德提出于奴隶社会后期的春秋时代,到了独尊儒术的汉代。许慎改变了孑L子的十一德,认为玉有五德,这是历史上玉德的最后诠释。成为玉文化在封建社会条件下发展的精神支柱,给玉文化注入新的血液,使其永葆青春。 玉是天然美石在本质上具有自然属性,将玉“人格化”,用玉的质地喻人喻事,则“玉是精神”。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使玉文化成为中国f东方)文化重要内容。 许慎《说文解字》称:“玉,石之美者。有五德:润泽以温,仁之方也;理自外,可以知中,义之方也;其声舒扬尊以远闻,智之方也;不折不挠,勇之方也;锐廉而不忮,絮之方也。此五德,既指玉,又指人。高标准,严要求,语意双关。 (1)玉仁 润,指细腻光滑、湿润、润滑;润泽:指玉石断口的油脂光泽。比喻施恩泽;温指温和柔和。“润泽以温,仁之方也”是说,颜色,质地,光泽温润柔和,滋益万物或恩泽万物,本是玉石富有仁德的表现。 (2)玉义理是指玉石的纹理。“白外可以知中”即根据玉石的外部特征可以了解它的内部情况,表里如一,内外一致,这是玉石富有正义感,坚持实事求是的表现。 (3)玉智优质玉可制作乐器,因玉质地坚硬细腻,故击之声音舒展清扬,散播四方,听起来和悦,这是玉石富有智慧和远谋的表现。 (4)玉勇 玉虽硬度不算太高,但韧度在自然宝玉石中居首故玉有宁折断而不弯曲,显坚贞不屈的勇敢精神,即使折断也是“宁为玉碎,不为瓦全”。 (5)玉洁廉即廉洁,清廉。忮即嫉恨。絮音洁。锐廉而不忮,指玉碎之后,断口虽然锐利,有能力嫉恨报复于人,或求得好处,但玉能保持廉洁而不为之。 九德说和十一德说(仁、智、义、礼、乐、忠、信、天地、德、道)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liwu/681020.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7-07
下一篇2023-07-07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