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信大家对于金庸先生的作品一定不会觉得陌生,就算没看过他写得小说,也一定看过相关的电视剧了,他的作品可以说是被翻拍最多的了,没有之一。有些热门小说更是被数次翻拍。由此,小说中的一些英雄人物或者是性格设定比较特别的人物就被深印在了观众的脑海里了,比如达摩祖师,在大家的印象中,这就是一位仙风道骨的高人,是一派武学的宗师。然而事实上,达摩祖师是根本就不会武功的。
一、小说中的达摩祖师在小说里,达摩祖师开创了少林寺绝学《易筋经》以及七十二绝技,而嵩山少林寺在江湖上的至高峰威望也缘于此。他留给观众的印象是一个十足的武学宗师。作为少林武术的开山祖师爷,达摩的轻功也是十分的了得,飞檐走壁,再在的江河踩着一根稻草一下子就过去了。但是,这些只存在于小说里,历史上的达摩祖师可不是这般形象。
二、历史上的达摩祖师达摩祖师是一代宗师是肯定的,但他不是武侠宗师,而是禅定派的宗师。达摩最大的成就便是开创了东土第一代的禅宗传佛心印。
作为禅宗的创始人的他,为禅宗的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他从印度远道而来,宣传禅宗便是他的目的,但因为没能得到信仰佛教的汉武帝的赏识,最终只能选择参拜各种寺庙的途径。而少林寺也非达摩修建,其实是在他到来之前就修建好了的,达摩正是看到少林寺良好的适合修行的环境,才决定留下来的。
小说中唯一学成了少林七十二绝技的武学祖师爷,在历史中其实就是一个流浪僧人,但他却又为禅宗付出了无数的心血。所以说,小说塑造人物的时候,很多更着重于情节的需要,对人物的塑造更是这样,如果要求小说跟原型完全相同的话,那小说不就成了纪实了吗?
首先,我们要了解达摩祖师的生平。
关于达摩祖师,自古以来就有过许多不可思议的传说,对于普通民众来说,一想到达摩,就会想到少林寺,也会想到少林寺的功夫,那么 历史 上,真实的达摩究竟和少林寺有没有关系呢,他到底活了多少岁呢,下面笔者就给大家整理一下达摩一生的光辉事迹。
达摩,全名菩提达摩。南印度人,为印度禅宗第二十八祖,也是中国禅宗初祖。
菩提达摩从小就聪明过人,因为香至王对佛法十分虔诚,因此从小菩提达摩就能遍缆佛经,般若多尊者在游历天竺国时,一路弘扬佛法,教化众生,菩提达摩被般若多尊者度众生的理想,以及深厚的佛学智慧所吸引,就拜在般若多尊者的门下,成为禅宗的门徒。这就是达摩入禅宗的经历。
达摩一苇渡江: 达摩到中国传教之时,梁武帝曾经与达摩又一次会面,然而梁武帝并没有理解达摩关于禅宗的思想,后来等梁武帝醒悟的时候,达摩已经离开了都城。于是梁武帝派人去追赶达摩,在追到幕府山中断时,两边山峰突然闭合,一行人被夹在两峰之间。随后走到江边,看见有人赶来,就折了一枝芦苇投入江中,化作一叶扁舟,飘然而过。这就是达摩一苇渡江的传说。
关于达摩的年龄,这个 历史 上一直都是个谜,这里面还有一段 “只履西归” 的神奇故事。
那是在达摩将衣钵传给二祖慧可之后,并没有在寺中逗留,而是选择一路云游讲学,不久之后,达摩便在洛阳龙门圆寂,然后被葬在熊耳山。按理说,达摩在当时也是家喻户晓的大德高僧,他的死也是轰动了全国上下,无人不知,然而事情怪就怪在这了,一个叫宋云的外交使臣在归国的时候,在葱岭一带遇到了达摩,看到达摩身披红色袈裟,肩上抗着禅杖,光着脚行走在深山之中,更奇怪的是他手里还拿着一只鞋。此时宋云觉得非常不可思议,后来回到朝中跟静孝皇帝绘声绘色的描述了他在葱岭一带遇到达摩的情景。静孝皇帝勃然大怒于是将宋云关进大牢整整三年,三年后才彻查此事,当打开了达摩祖师的棺材的时候,发现里面空空如也,除了一只达摩的鞋。此事一度广为流传,传的神乎其神,但又如此真实,无法辩驳的事实。
然而按照官方的说法,达摩最后死于熊耳山,终年150岁。如果上面的传说是真的话,那么达摩祖师就从未真正死去。对达摩而言,生死只是幻像。在达摩来中国传法之间,曾经遭人六次毒害,最后皆化险为夷。
有人说,达摩祖师初到中国时是一百五十岁,也有人说,达摩祖师离开中国的时候也是一百五十岁,但是 历史 的真相究竟如何,迄今为止,没有人知道。
根据 历史 书上面的记载,达摩祖师一共活了150岁,在公元536年的时候圆寂了。
但是关于他的死因却又很多的说法,其中力度最大的就是达摩因为遭人嫉妒,所以才被人六次下毒致死。
其次才是说他“只履西归”,去往西天极乐世界修得佛身,在达摩圆寂之后,一向很敬重他的梁武大帝还亲自为他树碑立传,为他的离去感到可惜。
达摩祖师的全称为“菩提达摩祖师”,他是南印度国香至王的第三个儿子,由于香至王这个人对待佛法无比虔诚,是一个很信佛之人。
所以,达摩在很小的时候就被灌输了佛教的思想,渐渐也成为了一个信佛、爱佛之人,他从小就能够遍览佛经,而且在与其他人交流佛法的时候,也会有自己精辟的见解。
后来,他奉了西天师父般若多罗大尊者之命来到了中国传法,虽然他的师父早在67年前就圆寂,但是他依旧谨遵师命,远涉重洋,整整历经了三年的时间,才来到了中国的南海。
这时候正好梁武大帝的普通七年,也就是526年,在达摩来到南海之后,第二年便被梁武大帝请到了南京。
但是达摩最终却因为佛见不同转而又去了洛阳,在洛阳城城中,达摩走在永宁寺宝塔前面的街道上,一边走一边游览。
突然唏嘘一声:“现在我已经150岁了,游历了各国见识甚广,却从未见过如此精妙绝伦的建筑物。”这句话后来被记载在 历史 书当中,关于达摩活了150岁的资料也是由此而来。
之后的达摩又住上了嵩山少林寺,并且还收下了一个为求佛法,不惜自断胳膊的徒弟慧可。达摩祖师住在嵩山少林寺之后,又去了熊耳山下的定林寺传法,最终于梁武帝大同二年圆寂,终年150岁。
达摩死后,梁武大帝感到很可惜,为了以示尊重,他亲自为其撰写碑文还依照佛礼将达摩葬于定林寺,并为其修建了达摩灵塔和达摩殿,以示对其创立禅宗的纪念。
第一种是说达摩因为遭到了光统律师和流支三藏这两人的嫉妒,因为气量狭小所以他们便偷偷的在达摩大师的斋饭里投毒,由于达摩智眼慧根所以每次都能有所察觉,轻松的就避开了毒药。
可惜就在这二人第六次投毒的时候,达摩却认为自己在中国传法的缘分已尽,便在明知有毒的情况下吃了斋饭,在饭桌前端坐圆寂。
第二种说法则是达摩祖师在圆寂三年后,却被人看到了他手里提着一个鞋子,缓缓而行的画面,这个人叫宋云,他是奉命才出使西域。
在见到这一幕之后,他便走过去跟达摩祖师交谈了起来,达摩祖师说自己正准备去西天,他也是因为这个原因才选择圆寂的,宋云回去后便将这件事告诉给了大家,结果僧众们就决定打开他的棺材查看一下。
当棺材被打开之后,原本被装在里面的达摩祖师居然不见了踪影,而棺材内,现在除了一只鞋之外空空如也,当场的僧众和满朝文武无不惊叹。
北魏皇帝见了,除了大大称奇之外,也是直接命人将棺中的那只皮鞋给拿出来,放到少林寺里进行供养,后来这只鞋又被人偷到了五台山华严寺。
除了达摩祖师的圆寂之谜之外,关于他还有非常多的传说,他这一生可以说都是传奇。
其中就有一个叫做“一苇渡江”的说法,据说达摩祖师有一次要渡过长江,但是他并没有等船来了再过,而是自己在江岸边折了一根芦苇,就这么站立在芦苇上,然后就渡过了长江。
这个传说流传至今,甚至于在长芦禅寺内,还专门为达摩祖师建立了一个“一苇堂”,就是为纪念达摩在“一苇渡江”之后,参拜了长芦寺而建立的。
不管怎么样说,从 历史 书上有这么多关于达摩祖师的记载来看,他这个人应该是真实存在的,但是对于他的年龄还是依然存在了很大的争议。
达摩到底是活了多少岁?关于这个问题至今都还没有定论,但是大部分的说法都是以150岁为准,但是很显然这个说法很具有争议性。
那么,对此你有什么看法呢?如果有的话那就请写在下方的评论区进行文章的探讨哦~!
达摩又称为菩提达摩,属于印度人,是南北朝时期进入中原的得道高僧,自称佛传禅宗第二十八祖,为中国禅宗的始祖。根据传说,大多数人都说他活了150岁,不过后人将他的坟墓挖开,却看见棺材里是空的,以为达摩已经羽化成佛了,于是将定林寺更名为“空相寺”。
达摩原是南天竺国香至王的第三个儿子,后来为了弘扬自己的禅宗佛法东渡来到了中土。当时正是南北朝时期,南朝的梁武帝十分痴迷于佛法,动用了大量的钱财来修建寺庙,供养了很多佛家人士。听说得道高僧达摩来到中土,立即派人将达摩接到了自己的都城。
据说当时的北魏有一个菩提流支因为嫉妒达摩,所以总是想方设法的加害达摩。据说有一次菩提流支派人在达摩的饭菜中下了毒,达摩明知道有毒但是还是将饭菜吃了下去,吃下去之后从口中吐出一条毒蛇出来。
达摩之所以六次被下毒而不死是因为来中土的任务没有完成,后来菩提流支第七次下了毒,这个时候达摩已经将自己的衣钵传给了徒弟慧可等人,所以已经毫无牵挂了,这次达摩就圆寂了。
那么达摩到底活了多少岁呢?《洛阳伽蓝记》卷一记载说,他在洛阳看见永宁寺宝塔建筑的精美,自言年已一百五十岁,历游各国都不曾见过,于是“口唱南无,合掌连日”,那时候大概在公元520-526年间。
然而据史籍记载,达摩初祖在少林寺传法慧可之后,即到熊耳山下的定林寺传法5年,于公元536年十二月圆寂,终年一百五十岁。如果按照他自己的说法,刚到中国就有150岁了,那么之后的十几年不是白过了么?
不过这个现在已经无法考证,当他来中国时他说他一百五十岁,走时还是一百五十岁,虽然有些自相矛盾,但不管是哪个说法,都说明他这个人比较长寿。
不过在达摩公认的死后两年,也就是公元538年,东魏使臣宋云从西域返回洛京的时候,途中遇到过达摩,达摩一手掂着一只鞋子,赤着双脚,宋云见到后问道:“师父你往哪里去?”达摩回答说:“我往西天去,你回京以后,不要说见到了我,否则将有灾祸。”
宋云以为达摩说的是戏言,回到京城以后,向皇帝说到他途中遇见达摩老祖回西天的事情,当时皇帝没有相信,以他欺君之罪押入大牢。事隔数日后,皇帝坐朝审理宋云欺君一案时,将宋云传上殿以后,又让他重新说一遍遇到达摩的情况。
皇帝听了之后真假难辨,于是决定将达摩墓穴挖开,撬开棺盖一看,果然棺内没有尸体,只剩下一只鞋子了。于是宋云蒙受的不白之冤平反了,直到现在少林寺的碑廊内,还有一块“达摩只履西归圆碑”,上边刻有四句话:
达摩入天平年,熊耳山中塔庙全。
不是宋云葱岭见,谁知只履去西天。
史料记载:达摩,全称菩提达摩,南天竺人,婆罗门种姓,自称佛传禅宗第二十八祖。传说达摩活了150岁,个人认为这个可信度非常低。
南朝梁武帝时航海到广州。梁武帝信佛。达摩至南朝都城建业会梁武帝,话不投机,于是一苇渡江,北上北魏都城洛阳,在锡嵩山少林寺面壁九年,传衣钵于慧可。后出禹门游化终身。公元536年卒于洛滨,葬熊耳山。而梁武帝寿命是86岁,从464年到549年。
梁普通年中达摩来到中国(520—526),另一说 是南朝宋末,自言150多岁。那么我们就做个加减法:以536年为末,减去526年,就是10年,也就是最后达摩大师按他自己说法得是160多岁,那么他东渡到中国的时候已经是140岁到150岁的罕见的风烛残年老人。这是不可能的。
一、以当时的医疗和饮食等条件不支持这个结果。
二、以150岁左右高龄,以当时的航海条件不支持这个结果。
三、以150岁左右的高龄,不支持自渡长江。
四、现代科学研究成果证明:人的先天寿命在200岁左右,由于后天的种种因缘,只会减少这个数字。除非更改DNA的密码。
五、人体的细胞主要分四大类,其中以神经细胞为最长寿,一辈子大约分裂50次,每次大约是二点四年左右。大致人类的寿命极限目前的医疗和饮食养护大约就是120到150左右。
六、当时年代的 科技 和修行不具备改变DNA密码。
七、当时年代的户籍政策虽然有,但不完备,尤其是印度的古 历史 ,现在来看也主要为《大唐西域记》提供了不少宝贵的资料。所以达摩祖师在印度的人生经历不是详尽和确实的。
八、达摩祖师东渡中国,为弘扬大乘佛法。出心为善,为坚固弟子心。这不足为怪。在当时的 历史 条件下,是可取的。
九、也许是中印记录年岁不同的结果。
十、这只是传说,达摩祖师也许根本没有说过类似的话,不过是弟子附会。譬如如今的太极拳把祖师吹嘘的神乎其技。一个是景仰和尊敬,也有抬高自己,另有吸纳弟子,广为宣传的意味。不过从中我们也能了解达摩祖师一定是个高寿的人,正如梁武帝,空穴不来风。
一家之言,没有冒犯之意,期待人类基因 科技 进步,拓展人类的生命极限,让 科技 实现人类自古以来的梦想。佛就是智慧与慈悲。智慧是 科技 ,慈悲是用 科技 来造福人类。
感谢阅读,一家之言,以资谈资。
海天玄宇说:“你问我何是佛心,冬日一缕暖阳,夏日一股清泉,春日一场春雨,秋日一片晴空,四季流转,我不觉!当他说再见时,是一生!佛心如此,当之,如沐春风;离之,梦牵魂绕!悲喜剧。四季若人世,不妨碍你适时做那缕暖阳,那股清泉,那场春雨,那片晴空!你问我何是佛心,逆时动,顺时行,悲欣万分!情至深处,情不迷;情至广处,情不妄。与之相处,轻松自在,近似佛心,不论人不论物。
历史 传说很多时候真的只是传说而已,并不能信以为真,但是很多人经常容易信了所谓的据传说记载,事实上,有些传说往往也具有大量的主观臆断,与事实情况很多时候并不存在相符的方方面面,就比如说传说当中的达摩祖师,关于这位传说中的达摩祖师,他的传说非常的多,其中最为著名的传说:便是这位祖师一口气活到了150多岁,可以讲是人瑞了,那么实际上他有没有可能活到这么大岁数呢?
达摩祖师按照当时的人均寿命以及结合他的人种问题,我们就可以估计为他的死亡时间是50岁至60岁之间,这在当时也算高寿了,而绝不可能是活到150岁才被人毒死。
至于以后的佛教徒怼达摩祖师的反复神化夸张,从出自“波斯胡人”、一路神化到“婆罗门族”、“天竺王子”,什么“一苇渡江”、“面壁九年”更是神乎其神。
但是也不要去深究毕竟。
“信仰有的时候比现实更重要”
佛教的兴盛离不开各位高僧大德不远万里来往于印度和中土之间,取回经书以光大完善佛教,而在这之中,达摩祖师无疑又是最厉害的一个。
据《续高僧传》记述,达摩是南印度人,属刹帝利种姓,通彻大乘佛法,为修习禅定者所推崇。公元5世纪左右,达摩不远万里从印度来到中原,当然中国出于南北朝时期,但无论北魏还是南梁,对学习佛法的达摩都极为钦佩,达摩因此获得官方支持,能在河南建立少林寺
宗教性人物的结局多少都有些神密。就像老子最后是西出函谷关一样,达摩祖师的结局也是说不清楚。有人传说他遇毒而逝,葬于熊耳山,但又传北魏使者宋云自西域回国时遇达摩于葱岭(新疆以西)。还有人说达摩没死,因为达摩祖师的坟墓里空无一人。结局都不清楚,更不用说其寿命了
说起达摩祖师之死,有一番颇有意思的故事。传说祖师到了中国后,当时的北魏有一个叫做菩提流支的僧人,十分妒忌达摩祖师。于是就起来歹意,他做了一些素斋来供养祖师,但是在里面下了剧毒,这种毒可以毒死一切生物。
达摩祖师看到这些素斋后,点头一笑,然后当着菩提流支的面吃了下去。菩提流支心中窃喜,以为这样一来,达摩祖师就会被毒死。但达摩祖师吃完后,让人拿来一个盘子,然后将腹中食物吐了出来,没想到那些食物变成了一条条毒蛇,吓得菩提流支赶紧叩头称罪。
达摩祖师并没有怪罪他,让他回去好好反省。过了一段时间,菩提流支又起来歹心,他找来一种更毒的毒药,然后加倍了量,来毒害达摩祖师。达摩祖师依旧吃了下去,然后坐在一块大石头上,将腹中食物屙了出来,这些屙出来的食物竟然将石头毒的爆炸了。
菩提流支依旧不死心,就这样,三次、四次、五次、六次,一共换了好几种毒药,一次比一次毒。
吃了第六次毒药后,达摩祖师笑着对菩提流支说:“我来到中国,是因为这里有大乘根性的众生,因此我把大乘佛法带来,现在已经传法后世,我也就可以离去了。”
然后达摩祖师将自己的法衣和钵盂交给了弟子神光,而后圆寂。弟子们将他埋葬后,认为祖师已经圆寂,众人所能做的就是将他的佛法发扬光大。
就在同时,一个叫做宋云的魏朝大臣在终南山一带碰到了达摩祖师,只见达摩祖师拿着一只鞋站在路边,看样子是在等自己。宋云施礼后,达摩祖师告诉他“你的国王今天死了,你赶紧回去,你的国家会有事情发生。”
宋云问达摩祖师这是要去哪里,达摩祖师告诉他自己要回印度。
宋云回到北魏之后,果然因为国王之死,宫廷之中发生了政变,他带人迅速将政变压下去,并且辅佐新君登基。人们问他怎么知道的消息,他说自己在终南山附近遇到了达摩祖师,是祖师告诉自己的。
人们不信,都说达摩祖师已经死了,不可能会碰到他。但宋云坚持自己见到祖师,大家觉得蹊跷。于是乎,众大臣说服达摩祖师的弟子将坟墓打开,当棺椁打开后,里面除了一只鞋,其它什么也没有。
传说达摩祖师到中国之时,人们问他的年纪,他说自己150岁了,但等他圆寂前,他又说自己150岁了。来时150,死时150,到底他多大岁数呢?没有人知道。
"天下武功出少林"这句豪言,相信许多读者都不陌生,而少林之所以能够凭借武学著名,离不开在嵩山少林寺面壁,并创下禅宗的一代祖师达摩。在后世,相传是达摩所创的"达摩棍法"大名鼎鼎,被尊为"少林寺第一武学"。达摩本非中国人,却在中国立派传教,对后世影响甚重,这样一位大师有着怎样的生平,他活了多少岁呢?
首先,关于达摩祖师的出生地,众说纷纭。中国古代重要佛教典籍《洛阳伽蓝记》称达摩是"波斯国胡人也",唐代《开元释教录》的说法也相同,它们都认为达摩来自于西方的波斯。不过,唐贞观年间编成的《续高僧传》则给出了不同的答案,书中说达摩是"南天竺婆罗门种"。
相传为禅宗门下保唐寺无住禅师所著的《历代法宝记》中写道:"南天竺国王第三子,幼而出家,早禀师氏于言下悟,阐化南天,大作佛事。"而成书时代距达摩时代更为久远的《景德传灯录》则记载得更为详细:"菩提达摩,南天竺国香至王第三子也,姓刹帝利。"
相传,他受上西天第二十七祖师般若多罗的旨意,前往中国传法。经过了三年的颠簸,达摩终于从海路来到了中国南海。当时是梁武帝普通七年(526),当地的官员马上将这位外国僧人来到的消息告知了皇帝,本就崇信佛教的梁武帝立刻将达摩迎接到都城金陵。
不过,达摩与梁武帝交谈,发现他并不能理会禅意,便北渡长江,去往北方的洛阳。当时的北方由北魏统治,魏孝明帝孝昌三年(527),达摩来到北魏都城,并在附近的嵩山少林寺面壁九年,终于创立了禅宗,据说,随之而成的还有大名鼎鼎的《易筋经》、《洗髓经》,这也开启了少林功夫的各种传说。
此后,他不断地宣扬佛法和理念,吸引了许多的弟子信众。当时的中国流行佛教,北魏的皇室也非常喜爱佛教理念,于是洛阳云集了许多佛门的人才,"光统律师"慧光和菩提流支就是其中的佼佼者。这二人常和达摩辩经。
后来,他们嫉妒达摩的声望,竟然在他的饭菜里下毒。不过,达摩百毒不侵般,全然不受影响,等到二人第六次下毒时,达摩觉得自己的任务已经完成,禅宗在中原也广有传人,于是便圆寂于寺中。后来,人们在定林寺为达摩筑塔,将他安葬于熊耳山。
三年后,北魏的使臣宋云在西域见到了达摩,他正提着一只鞋,向西方走去。回到洛阳,宋云将这一消息告诉众人,于是大家打开达摩的陵墓,却见其中只有一只鞋子了。人们大吃一惊,将那只鞋供奉起来,视作神物。定林寺也由此改名为空相寺。
据说,他一共活了一百五十多岁,因为他刚到洛阳时,曾说自己"年一百五十岁,历游诸国"。不过,如果按照神话,达摩死于中国后,又前往了西域,要这么算的话,达摩祖师可就不只活了一百五十多年了。
据史料记载,达摩是波斯(今伊朗)人。北魏时期的杨炫之,历期城太守、抚军府司马。他在洛阳城内永宁大寺亲见达摩,把达摩的情况记载在《洛阳伽蓝记》里。他在著作中讲到: “菩提达摩者,波斯国胡人也,起自荒裔,东游中土。” 明明白白,达摩只不过是“起自荒裔”的“胡人”而已,并非什么了不得的高僧。正因如此,唐人慧皎的《高僧传》里,也没有达摩有只言片语的相关记载。 由于这位“波斯国胡人”,粗眉突眼、秃头怒目、吡嘴虬须,棕皮老相,初到中国时,可能已被中国人误认为老年人。考查佛教传教,常常夸张虚构,荒诞离奇的传说很多,通通都难经考古研究。 达摩当初也对人说自己150岁了,也许为传教故弄玄虚,后来的佛教徒更是青出于蓝、神化夸张,从出自“波斯胡人”、一路神化到“婆罗门族”、“天竺王子”,什么“一苇渡江”、“面壁九年”更是神乎其神。细细考究,原来都是子虚乌有、以讹传讹。 看看现在伊朗男子4、50岁的相貌,观摩有关古传达摩的刻像,达摩当年应在50岁左右,而不可能是150岁。 达摩在佛教宗派斗争中被同行人毒死的,时值南梁大同2年(公元528年)。
据记载,达摩最少活了150岁,于公元536年(梁武帝大同二年)圆寂。但关于他的死因却众说纷纭,有说达摩曾被人六次下毒而死,又有说达摩“只履西归”,去往西天极乐世界修得佛身。达摩圆寂后,梁武帝萧衍亲自为他树碑立传。
达摩,全称为菩提达摩,他是印度国香至王的第三子,为刹帝利种姓。达摩的前世名叫菩提多罗,后奉西天师傅般若多罗之命来到印度,受国王供养。师傅在圆寂之前告诉达摩,在他圆寂67年后,达摩可去中国传法。
达摩谨遵师命,远涉重洋,经过三年来到中国的南海,此时正是梁武帝普通七年(526年)。广州刺吏萧昂为达摩一行举行了隆重的欢迎仪式,同时快马加鞭上报梁武帝。第二年达摩被梁武帝请到南京,最终达摩因佛见不同离开南京。
随后达摩来到洛阳,达摩在游览完永宁寺宝塔后,不由得感叹自己已150岁的年龄游历各国,从未见过如此精妙的建筑。由此可知,此时的达摩已经有150岁了。之后达摩住在嵩山少林寺,同时收下了为求佛法而自断胳膊的徒弟慧可。
达摩在收下徒弟慧可后,据记载,他又到熊耳山下的定林寺传法,历时五年之久,于梁武帝大同二年圆寂,终年150岁。依照佛礼将达摩葬于定林寺,并为其修建了达摩灵塔和达摩殿。梁武帝亲自撰写碑文以示对其创立禅宗的纪念。
对于达摩的年龄,按照史料上的记载,达摩初来中国便自己道出年龄为150岁,之后他在少林寺和东林寺待了十年之久,所以说,达摩圆寂时的年龄应该在160多岁。还有人说达摩离开中国时已有150岁了,圆寂时年龄肯定会更大。
达摩究竟活了多少岁,至今没有定论,但好多的说法都是以150岁为准,这个说法显然是有争议的。关于达摩还有很多的典故和传说,他的死因便是其中之一。
话说达摩到达洛阳后,当时佛教非常盛行。洛阳最出名的两位大师名叫光统律师和流支三藏,此二人皆是精通佛法之人,他们看到达摩大师演说佛道,便经常与达摩辩论。达摩逐渐赢得了声望,二人因气量狭小而要谋害达摩。
他们偷偷的在达摩大师的斋饭里投毒,其实达摩早已察觉,但传法给徒弟慧可的任务还未完成。当二人第六次投毒时,达摩大师因缘已尽,法教也有了传人,于是没有采取自救,而是端坐圆寂。
达摩圆寂三年后,北魏宋云奉命出使西域,回程时在葱岭与达摩祖师不期相遇。宋云看到但手中提着一只鞋子,缓缓而行。宋云与达摩交谈后,得知大师要去西天。宋云回来后将此事的经过告诉了大家,僧众决定开棺查看。
当人们打开达摩棺材时,棺材里只有一只鞋,其它空空如也。当时满朝文武无不为之惊叹,北魏皇帝命人将棺中的那只皮鞋,放在少林寺供养起来。后来这只鞋在唐朝开元十五年被人偷到了五台山华严寺。
关于达摩还有“一苇渡江”的传说,传说达摩渡长江时,并不是坐船而过,而是在江岸便折了一根芦苇,站立在苇之上过江的。此事的缘由是梁武帝与达摩讨论佛法起争执之后,达摩悄然离去,梁武帝深感懊悔,便派人追赶。
当追到幕府山时,达摩已到江边,看见有人赶来,就折了一根芦苇投入江中,站在芦苇之上飘然过江。至今幕府山北麓还有达摩休息过的达摩洞,长芦禅寺内的一苇堂,就是为纪念达摩渡江后参拜长芦寺而建的。
综上所述,根据史料可以判断达摩确有其人,但他的年龄是有很大争议的,据记载可推断其实际年龄应该是大于150岁的,圆寂时年龄接近160岁。
达摩祖师是罗汉境界。
菩提达摩
菩提达摩(Bodhidharma)南北朝禅僧,略称达摩或达磨,意译为觉法,据《续高僧传》记述,南印度人,属刹帝利种姓,通彻大乘佛法,为修习禅定者所推崇。
北魏时,曾在洛阳、嵩山等地传授禅教。当时对他所传的禅法褒贬不一,约当魏末入寂于洛滨。据《景德传灯录》在民间常称其为达摩祖师,即禅宗的创始人。著作有《少室六门》上下卷,包括《心经颂》、《破相论》、《二种入》、《安心法门》、《悟性论》、《血脉论》6种。还有敦煌出土的《达摩和尚绝观论》、《释菩提达摩无心论》、《南天竺菩提达摩禅师观门》等,大都系后人所托。弟子有慧可、道育 、僧副 和昙林等 ,梁武大同二年圆寂,终年150岁。
扩展资料典故:
1、历史流传
历史上还流传下来不少关于达摩的故事,其中家喻户晓、为人乐道的有:一苇渡江、面壁九年、断臂立雪、只履西归等,这些美丽动人的故事,都表达了后人对达摩的敬仰和怀念之情。
2、达摩东来
有一天,达摩向他的师傅求教说:“我得到佛法以后,应到何地传化?”般若多罗说:“你应该去震旦(即中国)”。又说:“你到震旦以后,不要住在南方,那里的君主喜好功业,不能领悟佛理”。
达摩遵照师父的嘱咐,准备好行李,驾起一叶扁舟,乘风破浪,飘洋过海,用了三年时间,历尽艰难曲折,来到了中国。达摩到中国以后,广州刺史得知此事,急忙禀报金陵,梁武帝萧衍立即派使臣把达摩接到京都,为其接风洗尘,宾客相待。
3、辞别梁武
达摩漂洋过海来到中国,得知梁武帝笃信佛教,先去了建康(今南京)找梁武帝聊佛法,达摩是禅宗大乘派,普渡众生。而梁武帝信奉小乘佛教,主张自我修行。由于他们的主张不同,每谈论起佛事,二人总是不投机。武帝不能理解,,这时达摩感到南京不是久留活动的地方,于是便告辞萧衍,渡江北上入魏。
参考资料:
达摩祖师是佛教禅宗二十八代佛祖。是把禅学带入中土的第一人。他为弘扬佛法东渡中历尽艰辛,后终在少林寺后山面壁九年得悟大道和高深武艺。其经历充分满传奇性和戏剧性。
达摩到中国弘法大乘佛教之时,正值南北朝的分裂时代,社会治安极差,民心凋敝,原有的佛教教理偏重于追求个人名利,趋附权贵,造成世风日下,道德观念也俞来俞难以发挥制衡作用。达摩行医济世,遍施爱心,在下层百姓中广结善缘,引起共鸣。他救助了面临被焚噩运的麻风女小婵,在日久相处中小婵对达摩由感激而生爱情,给修心性的达摩带来不小的历练。
北魏国师流支三藏巧于言辞,善于为高官大户说经乞福,他以说法传扬自己,一时名声颇盛,因而对达摩的声誉鹊起心怀嫉恨,遂进谗言于梁朝君主梁武帝,使梁武帝对达摩这个乐于厮混民间,不先至皇宫拜见的和尚产生很大误解。又知之达摩为求救助病势沉重的小婵差点误了梁武帝的召见,听信身边伴衲臣之言的梁武帝未能接受达摩“大爱的道理”。达摩带来的全新禅理激怒了抱残守缺的大臣,他们伺机以诡计加害达摩。遂将达摩困于一地牢之中,以火焚之,达摩临危若定,突围至长江。面对滔滔江水和凶猛的追兵,以一束苇草为舟飘然渡过彼岸,众人大惊疑为神仙。
《六神磊磊读金庸》作者:六神磊磊。。ISBN:9787533964825。。内容简介。。我们读金庸,往往会沉浸在高深的武功和紧张刺激的情节中去。而有这样一个了不起的金庸粉丝,读懂了金庸先生烛照人性、洞察幽微的关怀,读出的是一代文豪对世人的“悲悯”,又用一副铁肩担起“惩恶扬善”的道义,用一支辛辣犀利的笔继承了先生”怜我世人”的事业。他,就是我们热爱的六神磊磊。金庸先生的作品总是映照时代,用精彩的故事去启发人们对现实的思考。六神磊磊将金庸先生的作品进行细致入微地解读和剖析,带我们去读金庸,引导着我们去思考:为什么东方不败不杀任盈盈?曼陀山庄的茶花怎么总是养不活?少林寺的《易筋经》为啥非要传给令狐冲?在金庸的作品中,我们看到无论是大英雄还是小人物,他们所经历的烦恼和困惑其实和我们是一样的,而磊磊的解读仿若一面镜子,能让我们反省和觉察,也在提醒着我们:在这个聒噪的世界中,保持一份善良和清醒,是每个现代人应该具备的品质。本书的内文插图,选用的是华人漫画家李志清先生为金庸小说创作的插画作品,传神再现“飞雪连天射白鹿,笑书神侠倚碧鸳”故事中的人物。。。作者简介。。六神磊磊,本名王晓磊。知名自媒体人,作家。曾任新华社重庆分社记者,长期从事时政、政法报道。2013年开设专栏“六神磊磊读金庸”,文章广受欢迎。在金庸小说已然被众多读者反复解读、诠释的情况下,六神磊磊的金庸解读仍然脱颖而出,以其犀利、独到的视角独树一帜。著有《给孩子的唐诗课》《六神磊磊读唐诗》《**读唐诗》《你我皆凡人——从金庸武侠里读出的现实江湖》等。。。精彩短评。。#书里有一篇《张三丰的孤独》,说张三丰岁高,时间的洪流早已带走了他所有同伴,武学上、人生上,都无人可分享,颇有点现在金庸迷的孤独的感觉,年轻人早就不读金、古了,我们又读不进去那些修仙、玄幻,还能有个人跟我们聊聊金庸,还能有个人在金庸的书里发现那么多我未曾思考过的角度和视角,太幸福了。#不乏细腻且独到之处,但眼光与落笔未免稍显市侩和油腻,对情节的解读剖析略偏重阴谋论,对人物则显严苛,但不失为大众文学解读与评论的通达之作。#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明白一个道理:同样的一篇文章,放在书里还是公众号上,读者对其要求和标准也是不一样,公众号上的只要篇篇十万加,差也差不到哪去,但是放到书里,好就是好,不好就是不好。这么多放在书里的文章,好的少,平庸的多。至少因为很多文章曾带给我的阅读快感,算是对六神的另类赞赏吧。#看似读金庸,实则都是在说当下事,有点东西啊#有这样一个了不起的金庸粉丝,读懂了金庸先生烛照人性、洞察幽微的关怀,读出的是一代文豪对世人的“悲悯”,又用一副铁肩担起“惩恶扬善”的道义,用一支辛辣犀利的笔继承了先生”怜我世人”的事业。他,就是我们热爱的六神磊磊。#P27:金庸小说里有一种现象,可以叫做“丘处机现象”:有些人明明自身条件很好,发展的平台也不错,但武功练到一定的程度,就像撞到了天花板,怎么也上不去了。P28:过早地自满,放弃了更高的目标,大概是丘处机们停滞不前的致命原因。一个人太过容易地赢得了大众的崇拜,往往就自我感觉良好,失去了下一个目标。很多人都是在这种心态下沦为庸才的。P29:除此之外,丘外机们还有一个共同点,便是都生活在一个平庸的集体之中。前文说过的武修文之流就是这样,身边朝夕相处的只有一个平庸的兄弟,外加一个平庸的师妹郭芙,谁也不比谁差。只要自己的武功在这三人中还看得下去,不落下太多,也就心安理得。于是他们便互相充当着对方的按摩剂、遮羞布,一起沦陷在平庸的路上,失去了更高的目标。。。关注朋朋,遇见好书。。金庸武侠小说的艺术特点。金庸武侠总论金庸最得武侠小说之中道,自由出入于有无之际。有者,小说结构完备严整,内涵博大精深是也;无者,小说文势无拘无束,意境自在天然是也。总体来看,十四部作品以《书剑恩仇录》为宗本,一出手就显大家风范,此为金庸武侠小说之基,太极是也。由此生发相反相成之两仪:射雕英雄传与神雕侠侣。两书势分正奇而有异曲同工之妙,堪称珠联璧合,犹如两仪剑法,一阴一阳,一刚一柔。双剑合璧,乃归于倚天屠龙记,又一太极也。由此又生发两仪:天龙八部与笑傲江湖,至此,金庸经典意义上的武侠小说已达炉火纯青之境界。天龙八部堪称至法、至正、全有,包罗万象,武侠中之哲学;笑傲江湖堪称无法、至奇、妙无,随意挥洒,武侠中之诗。至法无法,至正至奇,全有妙无,哲学就是诗,所以两者自然融归于鹿鼎记,浑然天成,透彻圆融。如果按照独孤求败一生在剑道上达到的不同境界来看金庸的武侠小说系列,则书剑恩仇录是刚开始练剑,射雕英雄传是青锋宝剑,神雕侠侣是紫薇软剑,倚天屠龙记是玄铁重剑,天龙八部是草木竹石皆可为剑,笑傲江湖是自此精修,逐步超越草木竹石皆可为剑的境界,对应于金庸的武侠小说创作,就是逐步超越武侠小说有的境界,逐步走向非武侠,鹿鼎记则是无剑境界。与此对应,金庸武侠小说之侠客也呈现出一个完整的发展系列:陈家洛是第一个侠客的化身,但其内涵主要还是在民族主义的维度中展开。之后,郭靖和杨过在互补的意义上比较充分的展开侠客的内涵:郭靖是集体主义本位意义的英雄,杨过是个体主义本位意义的英雄。郭靖和杨过身上所体现的“为国为民,侠之大者”的理想已经开始超越民族主义的范畴而提升到人类主义的境界。郭靖是正统意义上的大侠,杨过则是反正统意义上的大侠,但正反一体,两者都是至情至性者无别。两者的内涵在张无忌身上得到融合。张无忌以巨大的包容性将正反两种意义的大侠化为一体。通过张无忌,金庸将大侠的理想境界建立于平凡普通之中,功力更见精纯。此后,侠客的内涵最为典型的在乔锋和令狐冲身上得以展示,两人分别是郭靖和杨过的更高意义、更为自由的发展阶段:乔锋以拯救天下苍生为己任,无名老僧称赞他为“惟大英雄能本色”,“菩萨心肠”,“大仁大义”,这一点与郭靖毫无二致,但金庸通过乔锋乃至江湖众生相的深刻刻画,将武侠小说的境界提升到了对整个人类命运终极关怀的高度。天龙八部就如一部佛学的史诗,饱含着悲天悯人的伟大精神。天龙八部事实上是经典武侠小说真正的颠峰,虽然笑傲江湖更为飘逸自在,鹿鼎记更为透彻圆融,但都不如天龙八部博大精深——物极必反,从笑傲江湖开始逐步走向反武侠,直至鹿鼎记成为非武侠。令狐冲则更能体现对于个性自由的自觉追求和人自身命运的自主把握。杨过和令狐冲都是坚持自己个性自由的典范,但与杨过相比,令狐冲大原则把持得住,而小节则无可无不可,很好的统一了顺应世俗和坚持自己个性的矛盾。令狐冲代表了侠客个性解放的理想境界。侠之意义至此而极,故到最后一部作品,主人公成为非侠韦小宝和康熙大帝。虽然是非侠,实际上是对侠客理想的超越,也可以说非侠首先彻底的、比侠客本身还要更好的实现了侠客的理想追求。象康熙皇帝,如果以大侠的标准“为国为民,侠之大者”和造福苍生而言,则康熙乃至历代圣王励精图治,给百姓带来安居乐业、海清河晏的盛世局面,正是真正意义上的大侠。比之于圣王之雄才大略,武功可以说微不足道,如此说,可谓至侠无武也[天龙八部是唯大英雄能本色,笑傲江湖是是真名士自风流,鹿鼎记是莫言马上得天下,自古英雄尽解诗。天龙八部是盛唐气象,笑傲江湖是魏晋风度,鹿鼎记是生活本色]。所以武侠小说乃至于侠客的理想本身就终结了。简单总结一下,金庸从民族主义(书剑恩仇录)写到人类主义(从射雕英雄传到最后都是,但逐步深化),从人的命运(天龙八部)写到人性(笑傲江湖)最后归结到最凡俗的非武侠、生活、历史本身,表明了一个最为简单但也最深刻的真理:真正的理想主义只能在现实生活中才能实现或建立,这是真正的现实主义,又是彻底的浪漫主义或理想主义。金庸为什么到鹿鼎记就封笔了?因为他已经无武了,其实如果联系到金庸以后改而写历史小说的话,我们会说,金庸的封笔不是一个终结,而是一个新的起点。其实也无所谓终结不终结,起点不起点的,随缘任运,到什么境界干什么事而已。就金庸小说所反映的中国传统文化而言,书剑恩仇录以中国传统文化的正宗——儒家文化为起始,射雕英雄传和神雕侠侣则是对此的相辅相成的展开,射雕英雄传通过郭靖主要展开了儒家“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外王的一面,而神雕侠侣通过杨过主要展示了儒家正心诚意至情至性的内圣的一面,在此,必须说明两点:一、超越狭隘民族主义,以天下苍生为己任本来就是儒家文化的崇高追求,因此对儒家思想的深入揭示必然将自己提高到人类主义的境界;二、如果我们领悟了儒家文化的真谛,就会明白,儒家文化从本性上决不违反人性,相反,尽心尽性尽情才能知天知命达道,如此,就自然过渡到倚天屠龙记所展示的道家的境界,倚天屠龙记所展示的道家的境界是正宗的哲学化的道家,偏于老子一面,主要得道家文化之自然、质朴和博大;之后,金庸在两个方面分别以不同的方式对倚天屠龙记的道家文化精神进行了更深入的拓展,一个是深化的方面,深化了倚天屠龙记的博大之处,此即形成为天龙八部,武侠小说至天龙八部,达到森罗万象、无所不包的境界,犹如华严宗的一真法界,另一个方面则是对倚天屠龙记的道家文化精神进行了自我转换,使道家文化的自然风骨展开为飘逸与逍遥,此即形成为笑傲江湖,笑傲江湖的道家是诗化的道家,偏于庄子一面[天龙八部将道家文化的博大展开到完备浩瀚的程度而笑傲江湖将道家文化的自然展开到自由自在的程度],于是乎就为金庸的武侠小说最终归宗于平常、本真的鹿鼎记做好了铺垫,鹿鼎记是禅,是平常心即道的境界。因此,金庸的武侠小说由儒变而为道又由道变而为佛禅[同时兼赅墨法兵阴阳等各派],直至回归到生活和历史本身,乃越来越炉火纯青的进程,整个发展过程逐步递进而又浑然一体。整体而言,金庸由非武侠小说而武侠小说,此为无中生有,越来越精深,达到最高境界又归于非武侠小说,又由有而归无,完成了一个大循环。《书剑恩仇录》为初入大道,倚天屠龙记乃小成境界,鹿鼎记为大成境界。《书剑恩仇录》为初发心,凡夫位;倚天屠龙记为超凡入圣,圣人位;鹿鼎记为返朴归真,凡圣等一,平等位。总体言之,金庸的武侠小说创作可谓善始善成,因此有关金庸封笔,可以引老子一言以蔽之曰:功成身退,天之道哉。金庸武学总论新武侠小说诸作家中,就武学修为之深邃博大而言,无出金庸其右者,乃至于可曰:通金庸武学即通一切武学。金庸武学,一言以蔽之曰:以武论道,由武而显道者也。武学至上境界,乃即武学而超武学之境界,武学与非武学,本性一如之境界。如此境界,无佛家武学,无道家武学,亦无俗家武学,无佛家、道家、俗家分别之相,乃至亦无无分别之相,佛陀所言离一切分别无分别是也,亦可谓真如自性,大道之实性,此为一切武学非武学之源,不可思议,妙不可言之境界也。此不可言说,假而言之,曰武学之无极境界可也。对应于非阴非阳或无剑境界。此无上妙境自性起用,自体自然生发而分别生出三相,即通常所谓佛家武学、道家武学与俗家武学是也。此三相初生,故尚未分离,分而未分。三相即一相,一相即三相,三而一,一而三,介于无与有之间,武学之太乙境界也。具体而言,九阳真经、九阴真经、独孤九剑[木剑境界(草木竹石皆可为剑)的系统化]即此境界也。九阳真经是佛而非佛:佛,是因为此武学圣典乃从佛学至上大乘禅宗正宗真传达摩祖师所传之无上佛法而化来,故一切佛门武功皆归于九阳真经;非佛,是因为此武学圣典含摄、超越天下一切武学,不止限于佛家武学也。九阴真经乃道而非道:道,乃由于此武学圣典为道家大宗师黄裳由道学渊薮道藏中化来,故一切道家武功皆归于九阴真经;非道,乃由于此武学圣典亦含摄、超越天下一切武学,不止限于道家武学也。独孤九剑则是俗而非俗:俗,是因为此武林绝学乃俗家千古奇人独孤求败以易经为总根源而化来,故一切俗家武功皆归于独孤九剑;非俗,是因为此武林绝学亦含摄、超越天下一切武学,不止限于俗家武学也。故天下一切武功皆以万流归宗之势融汇于以上三大武学,此三大武学又以九九归一之势归于自然无为的绝顶境界。故三大宗师,达摩祖师、黄裳真人和独孤大侠,虽假借佛门武学、道家武学和俗家武学之方便,而实际心中并无佛家、道家和俗家武学之分也。三大宗师之分别:就最终意义而言,独孤大侠,黄裳真人,达摩祖师三大宗师当究竟无别,皆可称绝顶境界,然细论仍可分出高下:达摩祖师当下直承,纯以自心为源而生无上武学,武学只是明心见性之方便,也就是说,达摩祖师对武学的境界是本来超越,本来无武;黄裳真人是假借道藏为缘,以自心为因而生至上武学之果,终究有所凭借,故虽最终超越了武学,尚非本来超越之境界,不过极其接近此境界,独孤大侠则经过一生极其艰苦的修习之后,直到最后才超越了武学,踏入武学和人生乃至天道证悟的至上境界,比之于以上两位稍逊一筹达摩祖师乃无为境界,黄裳真人乃类于无为境界,独孤大侠则是由有为而归于无为的境界达摩祖师是当下无极,黄裳真人是由太乙而无极,独孤大侠是遍历一切有形而无极[基本上经历了剑道修习过程中的所有阶段,经历最全],不过最终无异,都是体用一如之境界:达摩祖师以真如为体,以博大无边的无量武学为用;黄裳真人九阴真经上卷明大道微妙本体,下卷为破尽天下一切武学之法门;独孤大侠的无剑境界,既是内力的无所施而不可,又是剑招的变化无穷。类似的,《射雕英雄传》中郭靖在桃花岛山洞中,周伯通说道:他(王重阳)说我学武学得发了痴,过于执着,不是道家清静无为的道理。我那七个师侄当中,丘处机武功最高,我师哥却最不喜欢他,说什么学武要猛进苦炼,学道却要淡泊率性,这两者是颇不相容的。于是郭靖就问周伯通:为什么王教主既是道家真人,又是武学大师?周伯通:他是天生的了不起,许多武学中的道理自然而然就明白了,并非如我这般勤修苦炼的。这就是老子“道法自然”之意,故王重阳理事圆融,既是道家真人,又是武学大师。“侠客行”上的武功各派高手[无论是少林、武当这样的正宗门派还是各种奇门武学]以任何见解去解释都不得其真谛,而石破天无心、无意而自然契合于其境界,也可以说是自然无为境界之体现也。与道相合之后,一切武功皆纷至沓来,随心而发,无不自如。以上两种境界皆不受武学门派限制乃至于不受武学限制,武学之自由境界也。如不能恒持此境界而自心生疑,则沦入有形且被其束缚,如此而观,则天下武学遂分为三大宗:佛、道、俗是也,且三大宗之武学又由自身而无穷化生,渐次生出自己的太极境界之武学、两仪境界之武学乃至一切可能境界之武学,整个武学格局至此即成门派纷呈、万象并存之景象。两仪境界之下,繁复不可论也,故只论太极与两仪境界之武学。道家武学之太极境界易见,即太极剑法[和拳法等]是也,分而为两仪剑法,合则为太极剑法。阴阳刚柔,互生互化,相反相成,两仪也;混成一体则太极也。而佛家武学和俗家武学之太极境界何在?曰:易筋经即佛家武学之太极境界,而玄铁重剑即俗家武学之太极境界是也。易筋经乃少林武学之总法门,一切少林绝技与武学皆以此为基方可成就,而此经非少林弟子不传,已经分了门派;而少林武学两仪境界,乃由易筋经而自生刚柔功夫,少林武学之特点并非阳刚,而是光明正大,一味刚猛并非少林武学之真谛,少林功夫中虽不乏金刚指之类的至刚至阳之绝技,然亦有“拈花指”等至柔至和之绝技;或曰:少林武学外功为刚而内功为柔,内外兼修,刚柔并济,最终合而为一,亦为太极境界无疑也。至于玄铁重剑之武学,乃独孤求败超越至刚的青锋宝剑[凌厉刚猛,无坚不摧]和至柔的紫薇软剑之后将两者混成一体而成,达有形剑法之极至,是“一”的境界,也就是太极境界。天下武学,本来一源。由体起用则化生无量武学,反之,由用归体亦可返朴归真,返本还源。一切即一,一即一切。修习俗家武学达绝顶境界可天人合一,修习道家武学达绝顶境界可归于大道,修习佛家武学达绝顶境界可明心见性,殊途同归,都是自由王国的境界。金庸武侠小说的文学经典意义世界上伟大的文学经典其特征是雅俗共赏,长盛不衰,也就是既拥有高低深浅各个层次的读者群体,同时也能够获得各个时代读者的接受和共鸣,因为文学经典都具备时空两个维度的特点:在空间上作品应尽可能涵盖各个层次和方面,作品本身就是一个广阔博大深邃无限丰富的世界,甚至应该同人生、宇宙同样浩瀚;在时间上作品能够超越不同的时代而反映超越特定时代的永恒价值——只有作品从本性上超越了不同的历史时代,才能经得起不同历史时代不同读者的检验,才能获得不同历史时代各种人的共鸣。如此说,金庸的武侠小说可以称为经典。金庸对于中国传统文化的诸子百家采取兼容并包的态度,在金庸小说中,不同的观念可以多元并存,和而不同,构成一个包罗万象而又浑然不可分的整体。无论作为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儒道佛还是作为非主流思想的其余各家各派都在金庸小说中各得其所。就对中国传统文化理解之广博与精深而言,金庸可称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人。金庸的武侠小说犹如中国传统文化乃至于东方文化的一座长廊,琳琅满目。曾有一位学者用一副对联评论金庸的成就:打通佛道儒,驱琴棋书画;驰骋文史哲,遣星相医卜。因此,不同类型、不同层次的读者可以各取所需,故金庸小说才拥有了最广泛的读者群。但金庸让人称道、难以企及之处还并非单纯是他的作品所具有的兼容并包的博大胸怀,而是在此基础上对不同流派的思想境界、对不同人物性格与命运的恰如其分的把握。这种精当的分寸感和纯熟的火候是金庸功力精醇纯正的体现。博大是向外开掘,而精纯则是向内、向本性深处锤炼。如果说博大是包罗万象,那么精纯则是将博大所包罗的万象贯通起来而达到浑然一体的境界,亦即达到贯通一切的“一”,而同时每个个体并不失去自己的个性,而是各就其位,各成其性,随在各足,不相妨碍,不仅不相妨碍,而且还相辅相成,相济相化,一切皆和谐之至,最终才能达到透彻圆熟,随心所欲,无不自如的境界。由于有了博大精深的中国传统文化的强大后盾,金庸的文学作品就具有了极为丰厚的文化底蕴。但金庸作品的超凡之处并不在于、主要不在于、首先不在于对中国或东方文化的理解与阐发,而在于在中国传统文化这种特定的形态中揭示了超越时代和地域的人类的永恒价值与普遍的大道。何谓也?个体与社会的关系,人类对于自由的追求,对于自己命运的认识和把握,对于社会规律和宇宙之道的求证,并不只是对于江湖人才有意义,也并不只是对于古人才有意义,这些问题对于我们每一个人都具有首要意义,是我们生存的意义之源。伟大的作品还都具有一种史诗的风格,这当然是由作品本身内涵的博大丰厚所决定的,因此《水浒传》是江湖文化的史诗,《三国演义》是英雄文化的史诗,《西游记》是修行的史诗,《红楼梦》是社会和人性的史诗[《西游记》和《红楼梦》是一真一俗,《红楼梦》与《三国演义》或《水浒传》是一阴一阳,《三国演义》和《水浒传》是一精一粗]。我们同样可以说,金庸的武侠小说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史诗。金庸的十四部武侠作品,其代表作射雕英雄传、神雕侠侣、倚天屠龙记、天龙八部、笑傲江湖和鹿鼎记都是长篇,特别是天龙八部和鹿鼎记的篇幅都和红楼梦不相上下。墨家文化的积极入世、急切救世,儒家的上合天道、下和万民,道家的自然无为、与世无争,佛家的大慈大悲、普度众生,以及兵家、法家、阴阳纵横之术都有所反映。从宋代直写到清代,时间跨度近千年;宋、元、辽、西夏、大理、俄罗斯,江南漠北中原边塞宫廷市井军阵,空间跨度极为广阔;社会问题、民族问题、历史问题、人类的命运问题、大道的本性问题,各种问题皆有体现;既有宏观的大场景的刻画(如天龙八部少林寺大战,倚天屠龙记中明教与六大门派之战,神雕侠侣中襄阳大战,雪山飞狐中天下掌门人大会等),也有微观的细节的细腻描写,而且宏观与微观能完美的融为一体;既有对外在自然美景的描摹,也有对人物内心世界的揭示,千丝万缕而脉络分明,结构严整,境界博大,意境深远。金庸的武侠小说因含纳万状而在当代做到了雅俗共赏,它也必能因趋近永恒而在各个时代长盛不衰。
参考资料: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