除了传国玉玺外,我国至今都下落不明的旷世珍宝还有什么?

除了传国玉玺外,我国至今都下落不明的旷世珍宝还有什么?,第1张

在中国有记载的五千年历史长河中,有很多价值连城的瑰宝,他们成为了中国文化的一部分,但可惜的是有些珍宝至今下落不明,成为后世的遗憾。下面,我们就一起来看看至今下落不明的十件旷世珍宝。

十、北京人头盖骨

1929年冬天,距今60万年前的一些完整猿人头盖骨在北京被发现,被称为北京人头盖骨,属旧石器时代。1941年,北京人头盖骨被移交给当时离开北京撤回美国的美国海军陆战队,同年12月,该部队乘车前往秦皇岛,但随后珍珠港事件爆发,日本军队俘虏了北京、天津等地的美国兵,北京人头盖骨从此下落不明。2012年,“北京人头盖骨之谜”出现新线索,可能埋在秦皇岛地下。

九、圆明园十二生肖兽首铜像

圆明园十二大水法中的十二大生肖兽首已经有七个回归中国,其余下落不明。

八、《永乐大典》正本

《永乐大典》编撰于明朝永乐年间,内阁首辅解缙总编的一部中国古典集大成的 旷世大典,初名《文献大成》,是中国百科全书式的文献集,但《永乐大典》除了正本尚未确定是否存在永陵外,永乐副本却惨遭浩劫,大多亡于战火,今存不到800卷且散落于世界。《不列颠百科全书》在“百科全书”条目中称中国明代类书《永乐大典》为“世界有史以来最大的百科全书”。

七、王羲之《兰亭集序》真迹

《兰亭序》被称为“天下第一行书”,历代书法界将其奉为极品,这幅作品,据 说是王羲之酒后挥笔一气呵成。以后王羲之虽然又多次重写,但皆不如此次酒酣 之作。为此,他曾感叹:“此神助耳,何吾能力致。”王羲之对此十分珍惜,作 为传家之宝一直传到第七代孙王法极。不过,《兰亭序》真迹最终还是没有逃脱落入帝王家的命运,被唐太宗李世民所得,并在他去世后作为陪葬,埋进昭陵, 从此下落不明。

六、华佗《青囊经》

《青囊经》是华佗所著,说这不著作下落不明并不完全准确,因为可以确定的是它已经被烧毁,而遗留下来的是华佗的弟子们所传承下来的一部分,华佗被后人称为“外科圣手”“外科鼻祖”。

五、秦始皇十二金人

高中学过《过秦论》的小伙伴都知道,文中说的“收天下之兵,聚之咸阳,销锋镝,铸以为金人十二”说的就是秦始皇的十二金人,历史记载的十收天下的所有兵器铸就而成,也有人认为是将大禹九鼎重铸而成。

但遗憾的是,今天我们是看不到这12个铜人的踪影了。那么,它们究竟到哪里去了呢?有人认为,当初西楚霸王项羽在攻克秦都咸阳后,曾经火烧阿房宫。在火烧阿房宫时,连同象征秦王朝永固的这12个金人也一起烧毁了。也有说法认为这些金人被当成了秦始皇的陪葬品在秦始皇的墓中,由于一些技术等方面的原因,秦始皇陵墓的发掘工作暂时还不能开展,因此十二金人的下落问题至今仍是一个未解之谜。也许到了我们的考古技术达到秦始皇陵墓开掘的那一天,这个历史上的未解之谜才有可能被解开。

四、传国玉玺

传国玉玺应该是古代的宝物中最珍贵的了,秦王政十九年(前228年),秦破赵, 得和氏璧。后来秦始皇统一了六国,命李斯鸟篆书(越国一种文字),仿成龙、 鸟、鱼、蛇形状“受命于天,既寿永昌”八字,令咸阳玉工王孙寿将蓝田玉精研 细磨,雕琢为玺,传国玉玺乃成。

据传,秦王政二十八年(前219年),秦始皇乘龙舟过洞庭湖,风浪骤起,龙舟将 倾,秦始皇慌忙将传国玉玺抛入湖中,祈求神灵镇浪。玉玺由此失落。

三、《皇帝外经》

对医学有所认识的朋友都知道,《黄帝内经》可谓是中医学的鼻祖之作,是医学和哲学的结合体,后来的中医学无不建立在黄帝内经的基础上。十八卷的《黄帝内经》,从远古时代一直到今,而三十七卷的《黄帝外经》,则可能永远失传了。

现在所传的《黄帝外经》原称《外经微言》,为明陈士铎所传。

二、《连山易》和《归藏易》

《易经》作为群经之首,传说 中由上古时期的伏羲所创。主要由《连山易》、《归藏易》和《周易》构成,汉代以后的人们在整理古代典籍的时候,把夏代的易经称为《连山易》,把商代的易经称为《归藏易》。而我们所熟悉的《周易》只是流行于周代的易经。

一、大禹九鼎

这应该是时间最早,分量最沉的珍宝了。夏朝初年,夏王大禹划分天下为九州,令九州州牧贡献青铜,铸造九鼎,象征九州。秦昭王五十二年(前255) ,在周赧王死后,秦国取九鼎入秦,九鼎在迁往咸阳的途中,有一鼎被大风刮到今江苏的泗水中,其余八鼎搜刮到秦宫殿中,秦亡后便不知所终。

疯狂梗传就是豪横找到12处贵重物品怎么过

1、疯狂梗传就是豪横-找到12处贵重物品是:名画、越王勾践剑、名牌包、金奥里给(滑动马桶盖子)、传世玉玺(滑动皇上华妃的合照)、金条、名贵戒指、名表、黑卡、金子(点击床单)、金子(点击衣柜帘子)、青花瓷

2、邮筒里放着金条,桌子上是名贵戒指,下方放着名表,柜子里是名牌包,墙上挂着越王勾践剑

3、床单下和衣柜里都是金子,合影后面放着玉玺,墙上挂着名画

很多看起来很"中国"很"中华文化"的东东,认真追究起来,大致都是西来之物,我国皇权与文人皆倚重至甚的印章就是如此。今天考证一下伴随人类文明而来,至今却只有中国人仍在发扬光大的印章文化,从中一窥人类文明源流中一些早已隐没的来时之路。

两河文明印章

有一段时间看到大量的这样小物件,之前没有概念不知是什么,但凭经验应是印章之类的东西自然联想到我国的封印-——印章文化, 应该是有关联的

这东东叫滚筒印章,伴随两河文明而生的古老物件与文化:公元前第8千纪的叙利亚已经有用圆形印章在泥板上做标记的先例,当时主要用作装饰品和巫术。前第6千纪中叶,伊拉克北部的人们用印章在黏土块或盘子上印出直线形的图案,用以不同事物间的辨别。

滚印最古的发现地——(埃兰)苏萨和乌鲁克,大体时间 BC3500年前后。大概三百年后,刻有铭文的印章,才在两河流域和伊朗西南部陆续出现。

前第4千纪的时候,滚筒印章出现在南美索不达米亚的苏美尔和伊朗西南部的埃兰。印章的产生先于文字,同时因为雕刻石质印章要用到金属,所以它与冶金术出现于同一时期。

从美索不达米亚的苏美尔时代到波斯阿赫美尼德王朝的三千年里,滚筒印章的应用比封印更为广泛。到了前1000年左右,封印成为主流,而到了前5世纪,圆筒印章已不再被使用了。原因在于书写在莎草纸和羊皮纸上的阿拉米亚语取代了书写在粘土板上的楔形文字,滚筒印章只适应于粘土板,所以被封印完全取代。

在文字发明以前的年代,印章用于在空心的粘土球表面留下干印表明商品的交易。后来用于作为封印使用,例如作为罐子的封印、储藏室和仓库大门的封印;最广泛的应用是在写有楔形文字的粘土板上留下印鉴。

在法律合同、条约和信件上都发现了滚筒印章的印记。如果印章遗失或被盗,会被视为非常重大的事件,会进行正式的挂失和宣布。

古埃及印章

古埃及特有的印章-圣甲虫印章Scarab。

新王朝际逼bc2100-1900

古埃及圣甲虫(Aton)和鹰(Ra)都代表太阳神

印章戒指和印章一样,在古埃及曾被作为法老王位传递的象征,其中最著名且经年代确认的,是一枚蜣螂(Scarabaenssacer)型印章戒指,制作年代大约在公元前1000年以前。

古印度文明亦有印章文化:

至今发现了大量古印度的印章,古印度印章文字是目前世界上已知最早的文字体系,因此有人干脆把印度河流域文明称为印章文明。

印度河印章 Indus seals

印度河文明时代(Indus civilization或哈拉帕文明Harappan Civilization,印度次大陆已知的最早的城市文化)的小型雕刻。出土于哈拉帕和摩亨佐达罗两处遗址(约4600年前),共计2000余枚,印章的材料为冻(滑)石、粘土、象牙和铜等,一般都是一种按压式方形印。

主要形状为方形,亦有少量圆形、椭圆形、矩形,背后有穿孔凸纽。印章以浮雕的形式,描绘了当时印度常见的动物形象,如瘤牛、犀牛、虎、象、羚羊、鳄鱼与一些幻想中的复合动物,如牛角虎、三头兽等,以及一些印度教中的神的形象和现实生活中的某些场面。其中以动物刻划最为成功,如牛的造型准确,浑厚有力,成功地表现出了牛的筋骨和肌肉,形象生动传神。

这种方形印章的印面设计已经相当成熟了,铭文和图案同时出现在同一方印章当中。印章的功能,因铭文未被破译而不得确知,但据推测,所雕形象可能系某种崇拜物,用于封泥及表现身份的印信,或具有护身符的作用。

波斯印章文化:

萨珊是波斯的最后一个帝国,它的玛瑙印章秉承的是自公元前4000年就已经有的两河流域和中亚的传统。

萨珊印章多以珠链出现,也叫萨珊印珠,是收藏界一大热门。

小小一方印珠,表现出萨珊王朝的文化继承、保持了两河流域和古代波斯的文化传统,同时也受到罗马、拜占廷文化的影响。

萨珊王朝的玛瑙刻印

古希腊古罗马的指环印

说到指环,大家一定会想到好莱坞大片《指环王》,由来即是古罗马的指环印章。早期罗马的指环印是从希腊学来的,它不仅是一种权力的象征,而且还会当成一种装饰,并且逐渐演变成了一种风靡全世界的首饰。

希腊印章主题大多受到埃及传统的影响,主要有蜣螂、斯芬克斯、飞马、狮子等;与埃及不同之处,在于它们背后几乎没有隐含宗教意义。

雅典女神金戒指公元前4世纪-公元前3世纪西雅图艺术博物馆

古罗马权印戒

印章戒指曾在一个相当惊人的范围中被广泛使用,之所以如此,是因为即使不识字或者识字不多的人,也能够很方便地盖章。

古罗马红玛瑙青铜权印戒

绿松石因外形酷似碧绿色的松果而得名,作为“四大名玉”之一,受到古今中外众多爱玉人士的钟爱。古代神话女娲补天所用的七彩石中,有一块就是绿松石。另外,有研究称“和氏璧”也很有可能是一块绿松石。绿松石的珍贵程度由此可见一斑。国际上还有“东方绿宝石”之美誉。当然,绿松石的珍贵绝不仅仅限于此,它所特有的功效和作用也是不可忽视的。那么,绿松石到底还有哪些神奇功效呢

  一、风水作用:绿松石具有镇宅、辟邪挡煞的的功效。在屋内摆放绿松石摆件或悬挂几颗绿松石可起到镇守门宅的功用,保障您的整个家庭氛围和谐安乐。还可保护财富、聚财旺财,兴旺门户。另外,绿松石也可作为护身符、平安符佩戴,使您逢凶化吉,防治邪气、煞气的骚扰,保佑您诸事平安顺利,身体健康心情愉悦。

  二、心理作用:绿松石可调和人的情绪和心理状态。绿松石能给人带来勇气和信心,与人为善,和谐人际交往,促进心态的平和稳定,从而保持健康开朗的心境,使人始终充满正能量。

  三、生理作用:佩戴绿松石对人身体健康大有裨益。

  1、绿松石和其它玉石一样,含有许多对人体有益的微量元素。所谓“玉养人”,长期佩戴绿松石可强身健体,有很好的保健效果。

  2、绿松石对癫痫病、精神病也有一定的疗效。

  3、绿松石入药,可祛除风寒,化解淤血,清热解毒,消炎止血,降低血压。

  4、绿松石能促进细胞再生,增强人体免疫力。

  5、绿松石可治疗眼疾,还能防辐射,对于整日面对电脑的上班族而言,佩戴一件绿松石的饰品无疑是一个极佳的选择。

  6、绿松石还能治疗溃疡、心痛、肝病等一系列疾病。

  四、灵性作用:绿松石的灵性作用很广泛,在各国都备受推崇。

  1、中世纪德国男女订婚时,男方都要送女方一枚绿松石戒指,据说如果绿松石的颜色由蓝变绿,就暗示了女方的贞洁的丧失。所以,推延至今,绿松石也被视为检验恋人忠诚度的特殊宝石,恋人、夫妻之间都可以互赠。

  2、在印第安人眼中,绿松石因其碧蓝的颜色,被视为碧海蓝天的精灵,象征着无限的幸运和吉祥。如今国际上将其定为“十二月生辰石”,寓意成功和胜利,是“成功之石”、“幸运之石”。十二月生人的人佩戴绿松石,可力保一生平安、好运。

  3、我国藏人认为绿松石有着无与伦比的神力,经常被用于佛教用品的制作,如绿松石念珠等。当然,绿松石被视为神物,这在世界上许多民族中均是如此。

据说是乾隆希望清朝能够延续百年,参考历史上周朝最多是25代,所以他定制25个玉玺主要是希望自己的朝代也能延续25代。

玉玺这个宝物,历来是传位或者改朝换代的权力象征,而不幸的是在遗传过程中丢失,后来,到了清初,雍正用以“诏书、敕谕时钤用的印玺多达三十九方,高宗时,经精心挑选,钦定其中二十五方为御用之玺存放交泰殿,由内监管理,余下那些,送盛京故宫,斋藏凤凰楼上。”也就是说在刚开始时雍正那时的玉玺多达39个,每一个的用处都不一样,比如说册封皇后,或者是其他的大典,下诏。

直到乾隆登基时,一种说法是他参考了《周易》的典故。《周易·大衍》:“天数二十有五”。意思也就是说选二十五方国玺,是希望清王朝能传到二十五世。另一个说法是,乾隆皇帝之所以选这个25个玉玺,是因为希望效仿姬周的故事。这个故事也就是周平王东迁之后 ,开创了东周,延续了25代,是中国历史上统治时间最长、也是朝代最多的王朝。他甚至江山易改,朝政不稳,将来总有一天它的王朝会被推翻,但是他有私心,也希望自己的朝代,能延续像周朝那样,一直统治下去。

然而历史的统治却并不如他所愿,即便是乾隆选定了“二十五个玉玺”,最常用的还是木材雕制的玉玺,希望告诉自己的子孙,要注重品德,不能把宝物看的太重。然而最终清朝的统治也不过十余代,冥冥之中自有注定,强求也强求不来。

历史上各王朝,维系其封,建,独,裁,统,治的象征物“宝玺”,自秦始皇开始刻制后,历朝或是传承或是重刻,直至清亡都是如此。秦始皇创立的宝玺制,度被汉高祖刘邦全部继承下来,形成了后来所谓的“秦汉八玺制”,这一制度也贯穿了整个“魏”、“晋”、“南北朝”和“隋”,他们不仅继承了秦汉的八玺制,而且连规格、名称、纽式、文字都基本不差。直到唐朝武则天称帝时,则独出心裁地增加了一方“皇天景命有德者昌”神玺,而将八玺制改为九玺制,同时又将“玺”改为“宝”,从此以后各朝都称“宝”了。北宋增至十二宝,南宋则是十七宝。明朝猛增至二十四宝,清朝除交泰殿二十五宝日常使用外,还供奉着“盛京十宝”。由此可见历朝宝玺的数量是越来越多,而且体积也越来越大,从秦汉的方一寸二到四寸不等,唐朝的方二寸到四寸不等,直到明、清的方二寸九到五寸九不等,最大者有宋朝“宝命宝”“范围天地,幽赞神明,保合太和,万寿天皇”的“定命宝”印面竟有九寸见方,而明朝建文帝的“天命明德、表正万方、精一执中、永宙永昌”,“凝命神宝”印面却是一尺六寸九分见方,可谓是硕大无比。

故,宫现在藏有明清帝后宝玺近五千件。乾隆帝是清朝入关以后的第四代皇帝。他在长达六十多年的统治期间创造了清代历史最辉煌的时代。乾隆以前,清代皇帝宝玺一般没有规定确切的数目。乾隆十一年,乾隆皇帝钦定御宝为二十五方,后人称这二十五印章为“二十五宝”。

根据《周易太衍》“天数二十有五”的记载,乾隆皇帝希望清王朝也能传至二十五世,清二十五宝是清代乾隆皇帝指定的代表国,家,政,权的二十五方御用国宝的总称。从此,这25方宝玺经嘉庆、道光、咸丰、同治、光绪年间,一直沿用至宣统末年。二十五方宝玺各有所用,集合在一起,代表和囊括了皇帝行使国家最,高,权,力的各个方面。

这二十五宝玺也是现存唯一的一套完整的皇帝御宝。这25宝玺被储存于交泰殿的宝箱内。宝玺由内阁掌管,用印须经皇帝批准才可拿出。

二十五方玉玺作用,材制多样以玉制交龙纽为多,其它有金银还有一方木制玉玺。

二十五宝玺是乾隆皇帝根据周朝是历史上皇帝绵延代数最多的朝代,共绵延25代,乾隆皇帝也想让自己的王朝能像周朝那样长久辉煌下去,这是表面的意思。其实清朝早期印玺的运用很是混乱,一般不管什么文件上都乱苓印,没有固定的章法,乾隆皇帝有荐于此,于是下令内务府大臣到大内库房中挑选上等的印玺二十五方加以重刻,就是我们今天熟悉的二十五宝。

秦、汉、魏、西晋、前赵、东晋、宋、南齐、梁、陈、隋、唐、后梁、后唐各朝沿用秦始皇之传国玉玺,上面刻有“受命于天,既寿永昌”,以和氏璧制造,其中在王莽篡汉时,曾向当时的太皇太后王政君索取传国玉玺,王政君非常愤怒,便将玉玺取出摔砸于地,为此传国玺还碎了一角,虽然日后以黄金补上缺角,却仍看的出摔碎的痕迹。传国玉玺是在后唐末帝李从珂自,焚,之,时失踪。

在宋朝时,有农民在田地中掘出传国玉玺,被宋廷认为是秦始皇所制的那个,但时人有认为其为伪造。后金国夺去此传国玉玺,传至元朝。元亡时被携往北方,明成祖北伐时蒙古曾献国玺,但明成祖发还蒙古汗准其使用,照此判断应为伪物或新造之物,满,清,征,伐,蒙,古亦得此玺,因而称帝,但后来亦被乾隆皇判为伪物。明、清两朝即大量制作玉玺以减轻传国玉玺的重要性,清至共制玺二十五方,称清二十五宝。

太,平,天,国,起,义,时,天王亦造了一个新的玉玺,天王玉玺是用青玉制成,正方形,边长204厘米,高27厘米,纽高74厘米,纽背刻有云纹,纽侧刻双凤朝阳纹。玺文四周,上刻双凤朝阳纹,左右刻龙纹,下刻立水纹。玺文用宋体正书阳刻,共44字。玺文分为上下两部分:上部正中为“天父上帝”四个大字,竖读;两旁为“玉”“玺”两个大字,又“太”“平”两个小字;小字“太”的外面,有“恩和”两个大字,竖读;小字“平”的外面,有“辑睦”两个大字,竖读。下部为四言八句,自右至左,依次为“永定乾坤”“八位万岁”“救世幼主”“天王洪日”“天兄基,督”“主王舆笃”“真王贵福”“永锡天禄”。太,平,天,国这枚玉玺现藏于中,国,国,家,博,物,馆。

“传国玉玺”就材于“和氏之璧”。春秋时,楚人卞和在山中得一璞玉,献与厉王。王使玉工辨识,云为石也。王怒,以欺君罪刖卞和左足。后武王即位,卞和复献玉,仍以欺君罪再刖右足。及文王即位,卞和抱玉坐哭于荆山之下。文王遣人问询,曰:“吾非悲刖也,悲夫宝玉而题之以石,贞士而名之以诳。”文王使良工剖璞,果得宝玉,因称和氏璧。威王时,相国昭阳灭越有功,王以此和氏璧赐之。旋昭阳在水渊畔大宴宾客赏璧,是时有人大呼:“渊中有大鱼!”众人乃离室临渊观之,回席后和氏璧竟不翼而飞。当时疑为门人张仪所窃,于是拘仪而严加拷问无果。张仪受此凌辱,怀恨在心,便一气之下,离楚入魏,再入秦,秦惠文王后元十年(前315),拜为秦相,乃游说诸国联秦背齐,复以使节身份入楚,瓦解齐楚联盟。后拘怀王,克郢都,尽取楚汉中之地,终于得报此仇。后此璧为赵国太监缨贤所得,旋被赵惠文王据为己有。秦昭王闻之,“遗书赵王,愿以十五城请易璧”,当时秦强赵弱,赵王恐献璧而不得其城,左右为难。蔺相如自请奉璧至秦,献璧后,见秦王无意偿城,乃当廷力争,宁死而不辱使命,并以掷璧相要挟,终致秦王妥协,得以“完璧归赵”。

秦王政十九年,秦破赵,得和氏璧。旋天下一统,嬴政称始皇帝。命李斯篆书“受命于天,既寿永昌”八字,咸阳玉工王孙寿将和氏之璧精研细磨,雕琢为玺。传国玉玺乃成。据传,秦王政二十八年,秦始皇乘龙舟过洞庭湖,风浪骤起,龙舟将倾,秦始皇慌忙将传国玉玺抛人湖中,祈求神灵镇浪。玉玺由此失落。而八年后,华阴平舒道有人又将此传国玺奉上。自是,其随江山易主凡不下十数次,尽尝坎坷流离之痛楚。秦子婴元年冬,沛公刘邦军灞上,秦王子婴跪捧玉玺献于咸阳道左,秦亡。传国玺得归刘汉。西汉末年,外戚王莽篡权,时孺子婴年幼,玺藏于长乐宫太后处。王莽遣其弟王舜来索,太后怒而詈之,并掷玺于地,破其一角。王莽令工匠以黄金补之。及莽兵败被杀,禁卫军校尉公宾得传国玺,趋至宛,献于更始帝刘玄。更始帝刘玄三年,赤眉军杀刘玄,立刘盆子。后刘盆子兵败宜阳,将传国玺拱手奉于汉光武帝刘秀。至东汉末年,宦官专权。灵帝熹平六年,袁绍入宫诛杀宦官,段珪携帝出逃,玉玺失踪。

至献帝时,董卓作乱。孙坚率军攻入洛阳。某日辰时,兵士见城南甄宫中一井中有五彩云气,遂使人入井,见投井自尽之宫女颈上系一小匣,匣内所藏正是传国玉玺。孙坚如获至宝,将其秘藏于妻吴氏处。后袁术拘吴氏,夺玺。袁术死,荆州刺史徐璆携玺至许昌,时曹操挟献帝而令诸侯,至此,传国玺得重归汉室。

汉献帝延康元年,献帝被迫“禅让”,曹丕建魏,改元黄初。乃使人于传国玺肩部刻隶字“大魏受汉传国玺”,以证其非“篡汉”也,实乃欲盖弥彰。魏元帝曹奂咸熙二年,司马炎依样而行,称晋武帝,改元泰始,传国玺归晋。晋永嘉五年,前赵刘聪俘晋怀帝司马炽,玺归前赵。十九年后,后赵石勒灭前赵,得玺。更别出心裁,于右侧加刻“天命石氏”。又二十年,再传冉魏,后冉魏求乞东晋军救援,传国玺为晋将领骗走,并以三百精骑连夜送至首都建康,由此,传国玺乃重归晋朝司马氏囊中。

南朝时,传国玺历经宋、齐、梁、陈四代更迭。隋一统华夏,将传国玺收入隋宫。大业十四年3月,隋炀帝被反贼弑于江都,隋亡。萧后携皇孙政道携传国玺遁入漠北突厥。

唐初,太宗李世民因无传国玉玺,乃刻数方“受命宝”、“定命宝”等玉“玺”,聊以自慰。

贞观四年,李靖率军讨伐突厥,同年,萧后与皇孙政道返归中原,传国玺归于李唐,太宗龙颜大悦。

唐末,天下大乱,群雄四起。唐天佑四年,朱全忠废唐哀帝,夺传国玺,建后梁。十六年后,李存勗灭后梁,建后唐,传国玺转归后唐。又十三年后,石敬瑭引契丹军至洛阳,末帝李从珂怀抱传国玺登玄武楼自焚,传国玺就此失踪。

后周太祖郭威时,遍索传国玺不得,无奈镌“皇帝神宝”等印玺两方,一直传至北宋。北宋哲宗时,有农夫名段义者于耕田时发现传国玺,送至朝廷。经十三位大学士依据前朝记载多方考证,认定乃始皇帝所制传国玺。而朝野有识之士多疑其伪。至北宋末年,徽宗好风雅,增刻印玺十方,时人有画蛇添足之讥,其实徽宗似有淡化传国玺地位之深意在其中也。

宋靖康元年,金兵破汴梁,徽钦二帝被掠,“传国玺”被大金国掠走,其后便销声匿迹。

元至元三十一年,世祖忽必烈崩。“传国玉玺”忽现于大都,叫卖于市,为权相伯颜命人购得。伯颜曾将蒙元收缴各国之历代印玺统统磨平,分发给王公大臣刻制私人印章。传国玉玺亦恐在其中而遭不测。

元至正二十八年,朱元璋在建康称帝,号大明,改元洪武。继而北伐,蒙蒙元廷弃中原而走漠北,继续驰骋于万里北疆。明初,太祖遣徐达入漠北,穷追猛打远遁之残元势力,其主要目的便是索取传国玉玺,然最终还是无功而返。

明清两代,时有“传国玉玺”现身之鼓噪,然皆附会、仿造之赝品。如明孝宗时,曾有人进献所谓“传国玉玺”,孝宗认定其为赝品而未采用。至清初时,紫,禁,城,藏,御,玺三十有九,其中一方即被称作“传国玉玺”。而乾隆时,高宗皇帝颇好考据,钦定其为赝品。但权且以假当真,聊以充数,亦无深究者。民国成立,清廷退位,但依优待条件,仍盘踞紫禁城而称孤道寡。直至民国十三年11月,末代皇帝溥仪被冯玉祥驱逐出宫,现在,清,室,善,后,委,员,会,清,点,物,品时在乾清宫西暖阁发现,大小为68X68cm。

由是,历经两千余年风风雨雨、扑朔迷离,“传国玉玺”数隐数现,最终湮没于历史的漫漫长河之中。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liwu/7058372.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9-06
下一篇2023-09-06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