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玉是什么石头

海玉是什么石头,第1张

海玉不是石头是砗磲:是软体动物门双壳纲的海洋动物。共有1科2属9种,是海洋中最大的双壳贝类,被称为“贝王”,最大体长可达1米以上,重量达到300千克以上。

全部为热带种,通常以足丝附着在珊瑚礁上生活。为双壳类中个体最大的贝类,其中大砗磲壳长可达 1 米。砗磲外套膜内有大量的虫黄藻,借助膜内玻璃体聚光,使虫黄藻大量繁殖而作为自身养分,二者形成互利共生的特殊关系。

扩展资料

在海里生活的砗磲,当潮水涨满把它淹没时,便张开贝壳,伸出肥厚的外套膜边缘进行活动。砗磲也和其他双壳类一样,也是靠通过流经体内的海水把食物带进来的。但砗磲不光靠这种方式摄食,它们还有在自己的组织里种植食物的本领。

虫黄藻可以借砗磲外套膜提供的方便条件,如空间、光线和代谢产物中的磷、氮和二氧化碳,充分进行繁殖;砗磲则可以利用虫黄藻作食物。砗磲之所以长得如此巨大,就是因为它可以从两方面获得食物的缘故。

参考资料 —砗磲

“「砗磲」,梵名 MUSARAGALVA ,音译作:牟娑洛揭婆、目娑罗伽罗婆、牟呼婆羯落婆、摩娑罗伽隶、牟娑婆、谟萨罗、牟娑洛等,其意思为紫色宝、绀(广州音读〝禁〞,为一种深青色而略带微红之颜色,俗称天青色)色宝。在古代「砗磲」二字写作「车渠」,没有石字旁,後世「车渠」二字方加上了石字旁,使人易於明白「砗磲」是一种宝石,其实「车渠」两字的真正意思为车轮的外圈,在古代车轮是用木制成的,但发展到现代的车轮或叫车胎,无论是单车、电单车、汽车等,车胎的外圈都是用塑胶物质所制造的了。

    

在海洋中有一种生物,属於贝类家族,是一种介壳软体动物,形如蚌蛤,壳大而厚,略呈三角形,它的直径约有一点五米,体重可达三百多公斤;在此种动物的外壳上有深大之沟纹如车轮的外圈,故被命名为「车渠」。车渠的外壳通常呈白色或浅**,壳体光滑,厚达数吋,是由外层角质层、中层稜柱层和内层珍珠层三部份构成,是琢磨玉器的优良材料。车渠的肉呈白色,可供食用,其外套膜边缘(包裹著肉的一种薄膜)为青、紫或黄绿等颜色,极为美丽,正由於其颜色的关系,在佛经上记载的所谓的砗磲,应解作紫色或绀色的宝物,方合梵语的原意;但後世一般则称白珊瑚及贝壳所制之物为砗磲,可能由於砗磲的壳根本是白色或浅**的缘故。

  砗磲在我国古代已被视为一种宝物,早在汉朝伏胜所著的《尚书大传》当中,便记载了一则关於周文王被商纣王囚於羑里的地方,散宜生用砗磲大贝敬献纣王,赎回文王的故事。砗磲栖息於热带海域,我国的海南岛、东沙群岛、南沙群岛及西沙群岛均有出产,其壳大的可作小儿浴盆及猪只的食用盆,壳小的可用来烧制石灰或供观赏用,据说在非洲的马德拉群岛来加喀戈地方,当地人用砗磲当作食物的防腐保温箱。

  故此,凡是深青或紫色的矿石或玉石之类的东西,皆可视为七宝中之砗磲,甚而是白色的玉石之类也可以。砗磲亦是一种有情识的生命,佛教绝不会教人杀生以取其壳作为念珠或供养佛菩萨之物品,故此「车渠」加石字旁应写成「砗磲」很有意思,可使人明白到现今的「砗磲」两字是代表石类中的某种珍宝之意。“--常观世音师父

 

   

和田玉的历史最早可追溯到新石器时期,殷商妇好墓出土的玉器也表明了和田玉在商代达到了一个文化高度。

此后秦、明至清,始终以帝制为主导,和田玉迎来鼎盛发展时期,上至象征皇权的玉玺,下至平民百姓随身配饰,和田玉逐渐成为中华文化的主流玉种之一。

在历史文化和资源稀缺的双重作用下,和田玉是为数不多的文化价值与商业价值并重的玉石品类,其收藏价值亦非其它玉石可望其项背。

相比和田玉,翡翠实属"舶来品",英国伯朗氏认为,翡翠是13世纪由中国云南驮夫发现,并从缅甸输入中国云南至内地。

翡翠在中国有明确记载见于宋代欧阳修所著《归田录》,内述自己收藏一件叫“翠罂”的腹大口小器皿,被前朝老太监指为翡翠。

缅甸是现令世界宝石级翡翠的唯一产地。在明代,中缅翡翠文化交流逐渐增多,作为稀罕物,当时多为贡品进献中央朝廷。清后期,翡翠文化在中国进入鼎盛时代,于民间与皇家广为流传。

从发展及历史地位看,翡翠与和田玉的传播方式有明显不同 , 和田玉是典型的自上而下从皇家走向民间的玉器,而翡翠恰恰相反,它是自下而上从民间流向宫廷,直至影响整个社会。

清代纪昀所著《姑妄听之》当中有这么一段:“记余幼时…云南翡翠玉,当时不以玉视之…今则以为珍玩,价远出真玉上矣"。

清后期陈性著《玉纪》里也说:则仍以“翠”为石。由此可见一斑 , 翡翠在清代某一时期,很可能不归“玉”的序列,但通过后人的喜好推崇,比如极喜翡翠的慈禧太后及近代宋美龄等名人效应影响,和其自身的品质魅力,使翡翠在近现代达到繁盛状态,商业价值直逼和田白玉,只是文化层面略输一筹。

与和田、翡翠不同,玉化砗磲虽然归为有机宝石范畴,但相比二者,砗磲又多了一个显著的宗教属性。

古往今来,许多修行之人,都将砗磲视为供佛灵修的祥瑞之物随身佩戴。

东晋后秦高僧鸠摩罗什所译《阿弥陀经》经中佛教七宝,砗磲位列第五,名曰"牟婆洛揭拉婆",乃是梵语musaragalva的译音。

凡此种种,无不迎合了古人认为砗磲是具有强大磁场的神奇圣物,当中蕴含着不可思议的力量与灵性。

需要明晰的,宝石学层面的砗磲特指代玉化砗磲化石,而非活体,这种海洋中学名为:Tridacnidae spp的双壳大贝,当活体生命终结之后,其外壳在海底历经泥沙冲刷、沉积掩埋等地质变迁,千百年后形成的玉化状态,才是后世所谓的有机宝石---砗磲,亦被称为“海底灵玉”。

早在汉代,有伏胜所著《尚书大传》,其中记载了散宜生用砗磲敬献纣王交换被俘的周文王故事。三国魏时张揖也曾撰《广雅·释地》,文曰:“蜀石、碝、玫、砗磲……石之次玉。”可见砗磲为宝,古而有之。

近代 ,由于过度捕捞活体与采挖化石,砗磲数量急剧减少,海洋环境遭到破坏,在生态与物种濒危的双重钳制下,典型的砗磲品类如库砗磲被列为国家级保护动物,国际组织也将砗磲列为禁止国际贸易名录。

但事实上,砗磲化石的海洋资源储量应该比较可观,就商业价值来说,其市场价格远不及和田、翡翠的十分之一,从收藏角度看,完全可以产生一定的想象空间。

随着商业炒作及收藏兴起,在相关不法从业者追逐利益的背景下,虽然现有政令禁止加工销售砗磲,但在一些产地,比如海南潭门,砗磲的地下交易仍然场景火曝。

刨去其它因素,当前最大的问题是普通人很难区分砗磲制品是取自活体材料还是真正的化石。这些都将影响和阻碍砗磲文化的发展与收藏价值。

砗磲是稀有的有机宝石、白皙如玉,亦是佛教圣物。砗磲、珍珠、珊瑚、琥珀在西方被誉为四大有机宝石,在中国佛教与金、银、琉璃、玛瑙、珊瑚、珍珠一起被尊为七宝。

砗磲宝石是用贝类动物砗磲的躯壳做成的,砗磲是海洋贝壳中最大者,是一种大型海产双壳类物种,直径可达18m。砗磲一名始于汉代,因外壳表面有一道道呈放射状的沟槽,其状如古代车辙,故称“车渠”,后人因其坚硬如石,在车渠旁加石字而成“砗磲”。

扩展资料:

基本特性

砗磲在东方佛典《金刚经》中被列为佛教七宝之一(砗磲、金、银、玛瑙、珊瑚、琉璃、琥珀),和珊瑚、珍珠、琥珀并列为西方四大有机宝石。砗磲的纯白度被视为世界之最。从宝石学的观点来看,具有美丽珍珠光泽而颜色洁白、有晕彩且质地细腻的贝壳才可作为宝石。

而砗磲贝却是所有贝类制品中最漂亮的。砗磲是用贝类动物砗磲的躯壳做成的,分布于印度洋和西太平洋的一类大型海产双壳类。世界上有9种,都生活在热带海域的珊瑚礁环境中。中国的台湾海南、西沙群岛及其他南海岛屿也有这类动物分布。

-砗磲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liwu/731264.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7-08
下一篇2023-07-08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