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影视剧中的清朝官员的帽子都不同?

为什么影视剧中的清朝官员的帽子都不同?,第1张

正所谓人靠衣冠马靠鞍,清朝几万名公务员,谁也没有把我全都认识清楚。所以在服饰和穿戴上,对不同等级官员进行区分就十分必要了,此外也可以通过规范化等级礼仪制度,来凸显皇帝对有功之臣的恩宠。花翎便是其中一种。

帽子,作为官员最显著的服饰穿戴,每天都要戴在头上,也是随好辨别身份的标志之一。清朝官员的帽子上的装饰分为三部分:顶珠、翎官和翎羽。其中顶珠分为:

红宝石(一品官员佩戴、宝石红)珊瑚(二品官员佩戴、珊瑚红)蓝宝石(三品官员佩戴、宝石蓝)青金石(四品官员佩戴、青色)水晶(五品官员佩戴、透明)砗磲(见注释1,六品官员佩戴、白)素金(七品官员佩戴)阴纹缕花金(八品官员佩戴)阳纹镂花金(九品官员佩戴)此外无顶珠者无官品。

大家有没有发现九种顶珠颜色相差很大,一般只需一眼即可以辨识出来,所以官员们打了照面,只需要辨识一下,就是到该怎么行礼了,简单、方便!

翎官一般分为两种:文官用翡翠、武官用白玉。

而花翎的种类就比较少了,分为四种:蓝翎、一眼花翎、二眼花翎、三眼花翎。

在清朝初期,有资格在帽子后面佩戴花翎的可都是皇帝的“自己人”,按照亲疏远近分别佩戴三眼、二眼和一眼的花翎。

其中皇室成员中亲王、郡王、贝勒的贝子和皇后所生公主的驸马才有资格享戴三眼花翎(乾隆朝开始),

三眼花翎基本都要与皇帝有很近血亲的。

当然凡事皆有例外,在康熙朝收复台湾时,施琅就曾因为立有大功被授予花翎,开了因功受赏花翎的先例。再比如御前侍卫出身的权臣和珅就被赐过两眼花翎。

物以稀为贵,正是因为花翎的稀缺性,所以其所代表的恩宠含金量就很高,自乾隆朝廷开始到灭亡,被赐过三眼花翎的外大臣只有傅恒、福康安、和琳、长龄、禧恩、李鸿章、徐桐七人,稀缺如斯可见一斑。

清制官帽顶上会有一个装饰用的顶珠,在造型上,顶珠主要分为两类:一种是以柱式为主的朝冠顶,另一种是圆球状的吉服顶,按照品级不同有材质的区别,一品:红宝石,二品:珊瑚,三品:蓝宝石及蓝色明玻璃,四品:青金石及蓝色涅玻璃,五品:水晶及白色明玻璃,六品:砗磲及白色涅玻璃,七品:素金顶,八品:起花金顶,九品:镂花金顶,没绿的,其他就剩下插孔雀翎的翎管,那个有翡翠的,可是那个是长管型,没圆的;

顶戴花翎虽为一体,却是“顶戴”和“花翎”两个部分。顶戴,就是官员戴的帽顶。花翎,是皇帝特赐的插在帽上的装饰品,一般是赏给有功的人或对朝廷有特殊贡献的人。清代“顶戴”分二种,一是凉帽,一是暖帽清代“花翎”也分两种,一是蓝翎,一是花翎。

按清礼仪,一品为红宝石,二品为珊瑚,三品为蓝宝石,四品用青金石,五品用水晶,六品用砗磲,七品为素金,八品用阴纹缕花金,九品为阳纹镂花金。无顶珠者无官品;二为凉帽,无檐,喇叭式,初期扁而大,后期小而高,用藤、篾席,外裹绫罗,多为白色,也有湖色、**,上缀红缨顶珠。

花翎又分一眼,二眼,三眼,三眼最尊贵;所谓“眼”指的是孔雀翎上的眼状的圆,一个圆圈就算做一眼。

清朝官员等级分“九品十八级”,每等有正从之别,不在十八级以内的叫做未入流,在级别上附于从九品。

顶戴花翎虽为一体,却是“顶戴”和“花翎”两个部分。顶戴,就是官员戴的帽顶。花翎,是皇帝特赐的插在帽上的装饰品,一般是赏给有功的人或对朝廷有特殊贡献的人。清代“顶戴”分二种,一是凉帽,一是暖帽清代“花翎”也分两种,一是蓝翎,一是花翎。

按清礼仪,一品为红宝石,二品为珊瑚,三品为蓝宝石,四品用青金石,五品用水晶,六品用砗磲,七品为素金,八品用阴纹缕花金,九品为阳纹镂花金。无顶珠者无官品;二为凉帽,无檐,喇叭式,初期扁而大,后期小而高,用藤、篾席,外裹绫罗,多为白色,也有湖色、**,上缀红缨顶珠。

清朝的礼帽,在顶珠下有翎管,质为白玉或翡翠,用以安插翎枝。清翎枝分蓝翎和花翎两种。蓝翎为鹖羽所做,花翎为孔雀羽所做。花翎在清朝是一种辨等威、昭品秩的标志,非一般官员所能戴用;其作用是昭明等级、赏赐军功,清代各帝都三令五申,既不能簪越本分妄戴,又不能随意不戴,如有违反则严行参处。一般降职或革职留任的官员,仍可按其本任品级穿朝服,而被罚拔去花翎则是非同一般的严重处罚。

花翎又分一眼,二眼,三眼,三眼最尊贵;所谓“眼”指的是孔雀翎上的眼状的圆,一个圆圈就算做一眼。蓝翎是与花翎性质相同的一种冠饰,又称为“染蓝翎”,以染成蓝色的鹖鸟羽毛所作,无眼。

赐予六品以下、在皇宫和王府当差的侍卫官员享戴,也可以赏赐建有军功的低级军官。鹖鸟生性好勇斗狠,至死不却,武士冠上插鹖翎,能够显示武士的英勇,倒也贴切。

在清朝初期,皇室成员中爵位低于亲王、郡王、贝勒的贝子和固伦额附(即皇后所生公主的丈夫),有资格享戴三眼花翎;清朝宗室和藩部中被封为镇国公或辅国公的亲贵、和硕额附(即妃嫔所生公主的丈夫),有资格享戴二眼花翎;五品以上的内大臣、前锋营和护军营的各统领、参领(担任这些职务的人必须是满洲镶黄旗、正黄旗、正白旗这上三旗出身),有资格享戴单眼花翎,而外任文臣无赐花翎者。由此可知花翎是清朝居高位的王公贵族特有的冠饰,而即使在宗藩内部,花翎也不得逾分滥用;有资格享戴花翎的亲贵们要在十岁时,经过必要的骑、射两项考试,合格后才能戴用。但后来花翎赏赐渐多,就不一定经过考试了。

 花翎如此高贵,故此在清朝特别被人重视、向往。福建水师提督施琅在降清后被赐籍汉军镶黄旗,平台后力辞靖海侯而恳求照前此在内大臣之列赐戴花翎,康熙特旨许之;后乾隆帝下明诏,不但上述亲贵大臣可以戴用,如有显赫军功者也可以戴用。皇帝赐给臣下花翎是非常审慎的,乾隆至清末被赐三眼花翎的大臣只有傅恒、福康安、和琳、长龄、禧恩、李鸿章、徐桐七人,被赐双眼花翎的约二十余人,这在当时是千古犹荣的恩宠。

在清代,翡翠已经多用于官饰之中,就拿翎管与朝珠来说吧!它俩都是清代专属的官用玉器具,是清王朝官帽、官服上的饰用之物,一般用翡翠制作,有的上面还刻有吉祥如意的花纹。为什么聊起翎管和朝珠呢?

那是因为老王我突然想起在《清史演义》中,曾谈到我们熟知的大贪官和珅被查抄的赃物时,特别提到查抄到了11个满绿(祖母绿)翡翠翎管和835个各色翡翠翎管,总计846个翡翠翎管!这放在现代价值应该上亿了吧!

到现在,和珅是如何得到那么多翎管?又为什么收藏它们?我们都不得而知。但,它的历史还是略知一二,所以就来和大家说道说道!

清王朝等级森严,讲究“辨穿戴,昭品位”,“顶带花翎”是王宫大臣们着装上的重要标志。按大清律例,文官至一品镇国公、辅国公得用翠玉翎管;故在清代,佩带翡翠翎管是一品文武高官的象征。

翎管臵于清朝官帽顶珠下,以安插翎枝。与翎管相匹配的还有玉朝珠,朝珠也是清代官员着官服时特有的饰物,精美典雅,琢磨精细,搭配讲究。

一套朝珠共计108颗,多用东珠(珍珠)、翡翠、玛瑙、琥珀、珊瑚、象牙、沉香、青金石、玉、绿松石等世间珍物琢制。

由108颗珠组成的朝珠色泽要匀净统一,温润细腻。连缀时,每27颗珠间嵌入一颗优质的由其他色泽的宝玉石制成的朝珠“佛头”为间隔,佛头共4颗,直径比朝珠大约一倍。4颗佛头色泽和大小一致,圆浑敦实,洁净纯正,其色泽与朝珠对比强烈,鲜丽明艳,彼此衬托相映成趣,犹如画龙点睛,神采飞扬。

那朝珠有什么实际作用呢?

朝珠的大小质量表示了官位的高低。官员觐见皇帝时必须伏地跪拜,只要朝珠碰地,即可代替额头触地。朝珠的直径越大,珠串就越长,佩挂者俯首叩头的幅度就可减小!可见,即使这些翡翠只是装饰品,但因为有等级之分,于是变得有价值了许多!

真是不得不感慨老祖宗们的智慧啊!当然,翡翠不仅仅只用在了这两类官饰中,还有很多其他饰品也常用翡翠制作。

例如:扳指

发簪

龙钩

翡翠交流请加:feicui811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liwu/7465644.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9-06
下一篇2023-09-06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