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视节目主持人安娜(Anna)总是穿着得体,无论是晚礼服还是白天休闲装。这是她多年来选择的一些 时尚 服装。
安娜·戴利(Anna Daly)是爱尔兰最受欢迎的广播员之一,她使我们随时了解爱尔兰的新闻、爱尔兰人的生活方式。
在 时尚 方面,她还是该国的领袖之一,她的着装总是无可挑剔。无论是主持装还是在红毯上走,她都一定会穿得很漂亮。
她有能力在正式场合和日常休闲造型之间达到完美的平衡。
我们了解了安娜多年来的风格演变,从她杰出的搭配到她尝试过的风格和设计。
这是十年前,安娜(Anna)参加这场迪斯科舞会穿的迷你连衣裙。亮片通常会在圣诞节前后流行,但安娜在几个月前改变了这一趋势。她身上的光芒使她看起来很吸引人!
谢尔伯恩酒店
TV3主持人露西·肯尼迪(Lucy Kennedy)、安娜·戴利(Anna Daly)和文森特·布朗(Vincent Browne)在爱尔兰都柏林的谢尔伯恩酒店(Shelbourne Hotel)与公司及员工一起享用圣诞节饮品和小吃
这套紧身裙组合非常经典,在2020年也不会显得不合时宜,我们喜欢她华丽的金色裙摆上的图案。
2014年爱尔兰骄傲奖
她参加了在爱尔兰都柏林The Mansion House举行的2014年爱尔兰骄傲奖的颁奖典礼。
同年,安娜穿着华丽的桃红色长袍惊呆了大众。主持人穿着白色七分外套。安娜戴有金色手拿包,以搭配连衣裙顶部的金色细节。
安娜・戴利2015年在发电器旅馆。
她穿着一条破破的牛仔裤,配以一些简单的珠宝,搭配看起来很完美。
安娜是列夫·托尔斯泰的名作《安娜·卡列尼娜》中的主人公,也是世界文学史上十分丰满动人的美丽女性。她外表美丽高贵,举止得体优雅,内心单纯善良,更为重要的是,她有着扣人心弦的经历和令人扼腕叹息的结局。自从安娜这个形象诞生之后,对她的评论莫衷一是,似乎从来没有终止过。事实上,对于安娜的理解见仁见智,但总体来说,不应该脱离她的社会环境和特定的时代背景。安娜所处的年代,正是沙俄历史上的大变动时期,古老的封建农奴制和新型的资本主义在俄国发生了激烈的碰撞,冲击着旧的体制、旧的秩序、旧的道德观念,人们的思想也处于一个迷茫的十字路口上。安娜被历来的学者分析的淋漓尽致,有人认为她是女性解放的先驱者,也有人认为她不过是一个不遵守妇道的妖妇。总之是仁者见仁莫衷一是。本人将从安娜的时代背景和她的个性谈起她的形象,并且从女性主义观点来分析,以此来透视人物形象背后的托尔斯泰的女性观11上流社会女性的优秀代表她的优秀表现在秀外慧中上。与当时上流社会的尔虞我诈,男盗女娼相比,安娜的优秀首先表现在她的真诚、善良和率真的个性上。安娜仿佛是出淤泥而不染的莲花。在上流社会中。她敢于坦诚公开她和沃伦斯基的爱情,与其他贵族男女之间的猎艳相比,她渴望的是沃伦斯基真正的爱情。同时,也是她的坦诚公开使得她成为众矢之的。其次,安娜的优秀表现在她的勇敢和顽强上。她大声疾呼:“我要爱情,我要生活”[1],虽然经历了痛苦的精神挣扎可是她还是走了出去,这在当时的俄国是一种十分罕见的行为。这需要多么大的勇气啊!
121社会的悲剧如前面所提到的那样,安娜所处的那个时代的俄国是一个大变革的时代,人们迷茫着但是又都在奉行着古老的规范。安娜的父母早逝,她和哥哥都是由姑妈抚养长大的,她从小受过良好的教育,同时又受到了传统礼法宗教深深的束缚。在她年幼时便由姑妈做主,嫁给了大她二十多岁的卡列宁。虽然当时的社会新的资本主义势力正在迅速崛起,可是旧的封建思想势力还是很强大的。在上流社会里,贵族阶级之间尔虞我诈,伪善残忍是再平常不过的事情了。在那个圈子里没有真诚也没有真正的爱情,有的只是贵妇与情人之间的偷鸡摸狗和打情骂俏,男女之间更多的是追逐猎艳以及征服和虚荣所带来的刺激。典型的代表就是莉迪亚伯爵夫人和贝特西公爵夫人,她们分别代表着伪善和堕落。莉迪亚伯爵夫人口口声声的宣扬着所谓的仁义博爱,拯救,宽容等基督教义,外表看上去她似乎也是个虔诚的基督教徒,然而却在生活中牢牢的控制着卡列宁,干涉卡列宁与安娜的家庭事物,对卡列宁进行宗教训诫,使他陷入到对宗教的迷狂之中。并且还处处为难安娜,切断了安娜与儿子谢廖莎的联系,挑拨安娜母子之间的关系,在谢廖莎的心中制造母亲已经死亡的阴影,从而使得安娜陷入“抛夫弃子”的境地。这样一个女人,不是博爱仁义的而是冷酷虚假的。再就是贝特西,她起初对安娜和沃伦斯基的感情是赞同的,因为她认为那只是贵族男女之间寻常的寻欢作乐与调情,并不有伤风化,也不会损伤“正派人的体面”。然而当她知道安娜可以抛弃家庭,置丈夫与儿子于不顾的时候,贝特西和她的社交界便认为安娜违反了封建社会的礼法,对安娜关闭了所有的社交界的大门,整个上流社会都在轻视安娜,嘲笑安娜,把安娜看成是堕落的不道德的坏女人,认为她大逆不道。可是贝特西自己呢?则过着有丈夫又有情人的生活,反而在骂安娜是“犯罪的妻子”,甚至在公开场合表示了对安娜的轻蔑。就这样,安娜便被冷漠的上流社会“放逐”了。安娜的单纯善良使她在这重重的压力下,惨败而归。她失去了名誉,失去了儿子。“理智告诉她要做一个好妻子和好母亲,而感情却召唤她追求有爱的生活。在理智与情感面前她无所适从”[4]。在安娜的内心,自私感与罪恶感始终缠绕着,与沃伦斯基在一起时她已经身败名裂,连她自己都十分清楚,她曾经对沃伦斯基说:“一切都完了,我除了你以外什么都没有了,请记住这个吧!”[5]。对于生活在贵族社会中光明磊落的安娜来说,爱就是真正的爱情,这是一个十分神圣而且重要的话题,安娜生活的那个社会禁锢了她自由飞翔的翅膀,她不甘心被这样折断羽翼,即使是头破血流,为了神圣的爱情,也要挣脱,向往着自由的天空。然而她在这个牢笼里呆得太久了,她的翅膀只有鲜艳华丽的羽毛了,却不擅长于飞翔,她也最终变成一只受伤绝望的小鸟,任凭轨道上的火车轧下去。安娜死前的喃喃自语便是对这个束缚她迫害她的牢笼的控诉:“一切都是讨厌的,晚钟响了,那个商人那么虔诚的划着十字!好像唯恐失掉什么似的。这些教堂,这些钟声,这种假惺惺的做作,都是为了什么?无非是为了掩饰我们彼此之间的仇恨,就像那些正在破口大骂的车夫那样……一切全是虚伪,全是谎言,全是欺骗,全是罪恶!”[6]不仅是上流社会的伦理制度和保守的风俗习惯向安娜发起了攻击,就连上流社会的法律也加剧了安娜的悲剧色彩。同当时的社会风气相适应的是虚伪的法律,只是在维护所谓的宗法关系。安娜若想离婚就必须承认,而且让法律宣判她“有罪”,并且离婚后再也没有权利来结婚。而当时的贵族绅士们,却可以和一些女子调情,肆无忌惮。这些都是安娜一步步走向绝望的原因。
首先,在安娜的身上,背负了沉重的传统礼教的包袱。她的悲剧寄寓着她自身的精神上的迷茫和困惑,甚至是内心的苦痛挣扎。她生活在一个守旧势力还十分强大的时期,希望的曙光初露端倪但还是驱赶不走旧势力的阴霾。封建宗法思想还有很大的影响力。贵族阶级的传统观念与新兴的资产阶级提倡的自由、平等、民主等观念交织在安娜的心里。安娜毕竟是受过旧式良好教育的贵族女子,她的所作所为在当时的俄国看来实在是太超前了,如前文中所提到的,上流社会寻欢作乐是司空见惯的,可是从来没有人敢于承认自己的私情。安娜却勇敢地踏出了这一步,但是却又充满了负罪感。对于安娜来说,拥有儿子和立足于上流社会是人生价值的两大标志,而她对于爱情的追求和对于家庭、丈夫的背叛便是对她这两大支柱的摧残,同时也是公然向上流社会的虚伪的挑战。因此,她总是诚惶诚恐,充满恐惧感和罪恶感。“这种矛盾的痛苦心理,始终在摧残她,折磨她,吞噬着她的生命,同时也制约了她叛逆的程度”[2]。安娜的坦率真诚敢爱敢恨,正是她的可爱之处,可是她的可悲便在于一旦真正跨出叛逆的脚步,便陷入了深深的自责与内疚之中。安娜在与沃伦斯基初次品尝爱情的欢乐之后,她内心十分痛苦,请求上帝的饶恕。她一度讨厌的卡列宁,也是她需要忏悔的对象。在她投身车轮下的那一刻,她仍然在渴望着上帝的原谅。在安娜的身上,始终背负着心理上的沉重负担。这便是当时俄国上流社会和传统宗教信仰在她身上的反映。其次安娜的爱情至上观将她推上了绝路。安娜曾经对沃伦斯基说过:“你要明白,自从我爱上你以后,在我一切都变了。在我,只有一件东西,一件东西—那便是你的爱……一切都完了,我除了你以外什么都没有了,请记住这个吧”[5]。为了爱情,她抛弃了名誉、丈夫、儿子,为了爱情,她毅然离开家庭,为了爱情,她甘愿做坏女人。安娜的这一切都是对于当时腐败的社会的叛离,自然遭到了大家的封杀。在安娜的眼中,沃伦斯基是完美的,同时也是安娜唯一的稻草了,正以为如此,安娜便拼命地想尽一切办法来攥紧这根稻草。她要求沃伦斯基也要把她当成生命的唯一,全部。爱情对男人而言只是生活的一部分,但对女人而言却是一生的全部。安娜将满腔热情,附带着个人下半辈子的全部命运和未来,都托付给了沃伦斯基,并且为此来限制他,以至于到了丧失理智的地步。安娜变得敏感、暴躁、乖戾、喜怒无常,使得所有人都感到了沉闷和窒息,更何况是一个多情而浮夸的沃伦斯基。在沃伦斯基的世界里,不能没有上流社会,不能离开贵族的生活,而安娜霸道的要求又常常使他感到沉重。安娜把自己如此沉重的包袱全部丢给了沃伦斯基,却不曾考虑过再强壮的鸟儿也会不堪重负的。爱情至上的她曾不止一次地对沃伦斯基说:“对你我来说,重要的一点,我们是不是彼此相爱,别的用不着考虑”[12]。爱情至上带来的偏执,空前的自私和占有欲最终毁灭了安娜。正如罗曼·罗兰所说:“《安娜·卡列尼娜》里的爱情具有激烈的、肉感的、专横的性质。安娜对沃伦斯基的爱情就像一个饥饿的人得到了食物”[13]。这种占有欲一方面源自她过久的压抑和现实对她的封锁,另一方面则可能源于她的个性,也就是性格。她将沃伦斯基这跟稻草牢牢地抓住,她以为这样就能拥有沃伦斯基,完全的拥有。可是谁想到爱情就是她手里的沙子,握的越紧反而拥的越少。她的这种专横使得沃伦斯基无法忍受,安娜也日益的绝望:“我的爱情越来越热烈,越来越自私,而他却越来越减退,这就是我们分离的原因……而这是无法补救的。在我,一切都以他为中心,我要求他越来越完完全全地献身于我,但他却越来越疏远我。我们没有结合以前,倒真是很接近的,但是现在我们却不可挽回的南辕北辙了,这是无法改变的。他说我嫉妒得太没有道理,我自己也说我嫉妒得太没有道理,不过事实并非如此。我不是嫉妒,而是不满足……”[14]安娜的这段独白真实地透露出了她的真切感受,就是一个“不满足”,她的爱情的土壤在遇到沃伦斯基之前是干涸的,没有水分,而当她得到沃伦斯基爱情的滋养候,她的情感的土壤要的太贪婪了,对于水分的过分眷恋使得她义无反顾,导致了自己性格上的霸道,她想要的是沃伦斯基的全部,最终也导致了自身的悲惨结局。
从另一个角度来分析《安娜·卡列尼娜》,它的悲剧蕴含了托尔斯泰为首的当时俄国贵族自身的精神困惑与探索,同时,作为一个敏锐的现实主义作家,托尔斯泰也写出了男性社会中被埋没的女性话语,写出了“第二性”的声音。但是作者却让这个声音走向了枯萎和失落。而如果从女性视角来看待这部作品,则作者托尔斯泰又是在展示着女性被压抑后的呐喊和苦苦追寻,展示着她们的灵肉拷问和男性社会强势力量的作者对女性问题的思考。从存在主义女权理论来审视托尔斯泰的这部作品,安娜的悲剧的原因在于父权社会中女性的屈从地位和女性他者的角色,而安娜的自杀,既是对于这种地位的控诉又是一种摆脱。因而,“她的自杀毫无疑问地具有悲壮崇高的性质”[15]。波伏娃在《第二性》中指出,妇女“这个和大家一样的既自由又自主的人,仍然发现自己生活在男人强迫她接受他者地位的世界当中……我们是唯一的雌性依赖于雄性获取食物的物种,唯一的性别关系等同于经济关系的物种”[16]。而经济上的依赖是妇女在生活及生存的各个方面依附男性的主要原因。正如卡列宁对安娜的怒吼,称她在外面偷情做别人的情妇却仍然在吃着丈夫的面包。确实如此,安娜是凭借自身的外在条件而攀附上卡列宁的。卡列宁维持着她的体面,她的衣食,她的生存。同时“卡列宁夫人”也是她的地位和身份的所在。卡列宁无论安娜再怎么样,只要还是他的妻子,他就必须每月付给安娜一定的生活费。安娜要社交,就需要衣裳、珠宝、车马和其他各种花费,这都是卡列宁的支出。而安娜对于卡列宁来说,也只不过是这样一个需要供养的女人罢了。所以在卡列宁得知了安娜的奸情后,还十分自信的写信给她以示警告,并随信附上零用钱,卡列宁满怀信心地认为这就可以制止安娜疯狂的行为了。由此可见,卡列宁作为男权社会中拥有话语权的主宰者,他始终都是把安娜当做是一个“他者” 来对待,用以证明个人的主体地位。而安娜的不幸正在于此,即使她再优秀再勇敢顽强也无法改变她在男人,不论是卡列宁还是沃伦斯基心中他者的地位和玩偶花瓶的身份,“在父系文化的歧视下,女性被隔绝于社会,所有的个人社会出路几乎都被堵死,只剩下依附一个有权势男人一条‘捷径’了”[17]。安娜在离开丈夫后,在沃伦斯基那里依然是靠着沃伦斯基供养的,所以她交给沃伦斯基的,不仅仅是感情,还有下半生的衣食住行。而这样一种地位与她的反叛之间的冲突是十分巨大的。男性不仅在经济上占有优势,还制造了一整套的宗教伦理价值法则维护自己的地位,并且使得女性将这种观念内化为自己行动的准则。“在男权社会中,对女性来讲,就是主动接受男性中心的观念,把自己视为他者,而这就是自欺”[15]。在安娜的潜意识里,始终也存在着这种男权中心观念,所以她一直处于妻性、母性、情性的矛盾冲突中。她被上流社会所抛弃,也正是因为她不能“恪守妇道”,因为她对丈夫的权威进行了反叛和挣脱。而她投身于沃伦斯基的爱情之后,她仍然维持着“他者”的地位。可见,安娜反叛的只是卡列宁的男权优势地位,而并没有意识到她需要真正改变的是彻底的颠覆自己的他者地位。安娜对沃伦斯基的这种依附关系,再加上情感的要求才会使得安娜变的偏执、暴躁。“我把一切都倾注在他一个人身上,我也越来越要求他完全倾心于我,可是他倒越来越想躲开我”[18]。这种依附关系在安娜和沃伦斯基那里并没有得到改变,这就导致了她的悲剧。
安娜并不甘心自己与卡列宁的婚姻状况才选择的反叛,从一定意义上来说确实是对男性社会和整套伦理道德制度的挑战,也可以赋予她一个全新的意义,就是对于自己在感情家庭生活中缺失的主体地位的寻找。但是她随即就陷入了四面楚歌之中了,失去对于男性的依附,她根本没有自己的主体地位,甚至没有自己的实在意义。于是她内心出现了严重的断裂。安娜的自杀从这个角度来看既是对于爱情和幸福生活的追求,也是超越女性他者地位局限的表现,那她的自杀就有了不同寻常的意义。尽管这个悲剧是大家都不愿意看到的,可就是这种“人的本质的必然要求同这个要求实际上不可能实现之间的悲剧性冲突” [19]才让人觉得可悲可叹,才足以立足于世界文学之林。托尔斯泰塑造了一个男人眼中的“天使”被压抑和女性意识和欲望正在苏醒的过程,而这个过程仍然被泯灭在男性话语之中。这其中,又寄寓着托尔斯泰本人对于女性意识、宗法制家庭以及整个社会的思考和批判。历来很多的评论者都认为托尔斯泰是一个典型的男权主义者,同时也是男性作家的代表。否则,就不会把安娜的结局安排的如此凄惨。但是,从安娜身上,我们却可以看到托尔斯泰含着血泪的矛盾心理。他的女性观在安娜身上是十分复杂的,而安娜的悲剧是不可避免的,这正是现实主义作品尖锐揭露的现实所在。托尔斯泰赞美体现时代精神的新女性的形象。安娜是符合这一种要求的形象。托尔斯泰曾借列文之口说出了他对于家庭和婚姻的看法,那就是结婚中的重要的东西就是爱情,有了爱情,人总是幸福的,而这样美好的婚姻在卡列宁和安娜身上并不存在。双方并不算是真正的夫妻,反而像是各取所需的交易。这样痛苦的婚姻,根基是不牢固的。没有爱情的婚姻是不道德的。多丽与奥勃朗斯基的家庭昔日是温馨和睦的,而就是因为多丽发现了丈夫和家庭女教师之间的暧昧关系而变得火药味十足。奥勃朗斯基因为妻子年老色衰人老珠黄而在外偷情。对于这样的家庭,托尔斯泰写到的是即将解体,因为多丽认为已经没有感情了,直到奥勃朗斯基说明以后不再与别的女人有任何瓜葛,才得以恢复宁静。
于此相反的则是吉蒂与列文,托尔斯泰热情赞美了两人的爱情和温馨的家庭生活。两人心心相印,基于爱情而结合,因此,婚后两人一直过着童话般幸福的生活。而安娜与卡列宁无论是结合之前还是结合之后都没有爱情可言,所以托尔斯泰表现出了对安娜身上的女性意识的认同。家庭生活中长期处于压抑的他者地位,安娜的确被压抑的太久了。她的婚姻不是爱情的结果,而是被他人安排的。正所谓“命运可以不幸,但不能被安排”,婚姻也是如此。二人的婚姻中没有平等的地位和起码的温情,这与托翁的家庭宗旨是最相违背的。卡列宁是冷酷的官僚机器,除了追名逐利恐怕也没什么爱好了。他的这种本质与安娜崇尚幸福与精神至上的生活原则是格格不入的。他常常以男性的优越性和高高在上束缚压抑安娜。安娜一方面潜在的意识里有传统的影子,所以在自觉的遵守着男权社会的道德规范,然而内心的“我要生活,我要爱情”的萌芽在与沃伦斯基邂逅以后就萌发了。她身上的活生生的女人突然苏醒了。她痛恨卡列宁对她的压制,对她的长期忽视。对于这样的情境下的安娜,逃离是唯一的出路,而托翁也对安娜的情境给予了同情并对她的这种行为给予了认同。毕竟他们的婚姻并不符合托翁的家庭理念,安娜这样一个艳丽迷人、雍容优雅、表里如一且生命力旺盛的女人,不应该被压制在卡列宁身边。托翁借安娜说出的“我要爱情,我要生活”就是他对于女性意识觉醒的认同。“天使”的安娜由于欲望的苏醒而走上叛离,而正是托尔斯泰亲手制造的这个叛逆的女性,却最终又被托尔斯泰推到了火车轮下。安娜的女性意识的觉醒致使安娜陷入了深深的内疚之中,在女人的母性、妻性的漩涡中徘徊,这种反叛遭到了整个社会对她的封锁、嘲弄和轻蔑,尽管安娜的婚姻里没有爱情,但始终也是一个社会中的合法的家庭,而这样一个家庭要因为安娜的追求而告终时,托翁也是不赞同的。与安娜想对比,托尔斯泰塑造了吉蒂和多丽这样的女性,来寄托自己理想的家庭女性观念。吉蒂也是贵族**出身,生性活泼,美丽可爱。她没有安娜那么重的心事,却同安娜一样单纯善良。她与列文心心相印,两人结婚以后她从一个贵族**变成了一个能干的家庭主妇,离开都市的生活,随丈夫到乡下去过温馨甜蜜的日子。处处照顾体贴丈夫的生活和感受。俨然是传说中的贤妻良母,这也是托尔斯泰所极力赞美的理想妻子。在托翁看来,女人不能离开自己母亲的角色,托尔斯泰在吉蒂身上,反映了他本人作为男性话语代表的特性。吉蒂安于家庭生活,幸福美满,正是在履行着社会赋予她职责,那便是相夫教子,一切从夫。多丽也是这样的,虽然她年纪大了而面临被丈夫抛弃的命运,她却依然在为家庭,为孩子付出,她的整个生命都要奉献给孩子、丈夫和家庭。相比这两个人,安娜在上流社会是清新脱俗的,是出淤泥而不染的,与此同时,托翁又给她某种致命的残缺,那就是“抛夫弃子”,丢弃了自己为人母天性和在家庭生活中的职责,这在托翁看来是女性最为严重的错误了。于是,安娜当然要受到上流社会的排挤和羞辱。
然而,托翁对于安娜身上的女性意识进行了惩罚,并且借此为女性找到了一条理想的出路,就是“爱的教义”。如前面所提到的,托尔斯泰对安娜的态度是既赞同又批判的,一方面觉得她在无情无爱的婚姻中,没有平等的地位可言是可悲的,所以她追求爱情是合情的,但是另一方面,从宗教伦理上来说是有“罪”的,合情但不合理。这本书的题词是“伸冤在我,我必报应”,这个“我”,应该就是托翁所理解的上帝的信仰、教义等等。安娜违背了上帝的教义和信仰,因此必须遭到应有的惩罚。而所谓的悲剧就是把美好的东西撕碎了给人看。安娜便是这样的一个悲剧。在托尔斯泰的内心深处,安娜的女权意识的萌发和扼杀正是与自己内心矛盾的女性观是契合的。托翁认为,如果你是妻子就应该顺从,应该逆来顺受,就像吉蒂一样。如果你是孩子的母亲,你就应该尽全力去做好一个母亲,就像多丽那样。安娜却没有这样做,这就是与俄国的宗法家庭观念是想违背的,因此无论托尔斯泰多么同情安娜,赞同安娜,他始终无法原谅安娜的行为,便让她葬身于车轮下。托翁在书中也对社会的风气和上流社会的落后腐败进行了鞭笞和批判,对于上流社会中男子的轻薄也予以揭露和谴责。托尔斯泰就在这部作品中,通过吉蒂和列文这对理想夫妻的生活而宣扬了自己对于婚姻和家庭的看法,那便是心怀宗教信仰,对家人对妻子充满爱,婚姻中需要爱、平等、真诚,我们可以简单的称之为“爱的教义”。男人不要以男性中心观念来压制自己的妻子,更不应该寻花问柳处处留情,而妻子应该处处体谅丈夫,照顾家庭和孩子。双方都要对对方充满爱和尊重,这样才能和睦相处 “这是被爱情所煎熬,被神的律令所压迫的灵魂的悲剧” 。安娜是一个敢爱敢恨义无反顾的女人。再回想易卜生的《玩偶之家》,我们可以发现,安娜是多么的有勇气。简最终回到了罗切斯特的身边,普希金笔下的达吉亚娜也要恪守没有爱情的婚姻。巴尔扎克也在《幽谷百合》中热情的赞颂了传统礼教束缚下的淑女。而托尔斯泰将其对于女性命运的思考和诠释深深地埋藏在了这部书中。安娜“我要生活,我要爱情”的呼声一步步拉开了女性觉醒和解放的序幕。
鹿鹿安娜商标总申请量1件
其中已成功注册0件,有1件正在申请中,无效注册0件,0件在售中。
经八戒知识产权统计,鹿鹿安娜还可以注册以下商标分类:
第1类(化学制剂、肥料)
第2类(颜料油漆、染料、防腐制品)
第3类(日化用品、洗护、香料)
第4类(能源、燃料、油脂)
第5类(药品、卫生用品、营养品)
第6类(金属制品、金属建材、金属材料)
第7类(机械设备、马达、传动)
第8类(手动器具(小型)、餐具、冷兵器)
第9类(科学仪器、电子产品、安防设备)
第10类(医疗器械、医疗用品、成人用品)
第11类(照明洁具、冷热设备、消毒净化)
第12类(运输工具、运载工具零部件)
第13类(军火、烟火、个人防护喷雾)
第14类(珠宝、贵金属、钟表)
第15类(乐器、乐器辅助用品及配件)
第16类(纸品、办公用品、文具教具)
第17类(橡胶制品、绝缘隔热隔音材料)
第18类(箱包、皮革皮具、伞具)
第19类(非金属建筑材料)
第20类(家具、家具部件、软垫)
第21类(厨房器具、家用器皿、洗护用具)
第22类(绳缆、遮蓬、袋子)
第23类(纱、线、丝)
第24类(纺织品、床上用品、毛巾)
第26类(饰品、假发、纽扣拉链)
第27类(地毯、席垫、墙纸)
第28类(玩具、体育健身器材、钓具)
第29类(熟食、肉蛋奶、食用油)
第30类(面点、调味品、饮品)
第31类(生鲜、动植物、饲料种子)
第32类(啤酒、不含酒精的饮料)
第33类(酒、含酒精饮料)
第34类(烟草、烟具)
第35类(广告、商业管理、市场营销)
第36类(金融事务、不动产管理、典当担保)
第37类(建筑、室内装修、维修维护)
第38类(电信、通讯服务)
第39类(运输仓储、能源分配、旅行服务)
第40类(材料加工、印刷、污物处理)
第41类(教育培训、文体活动、娱乐服务)
第42类(研发质控、IT服务、建筑咨询)
第43类(餐饮住宿、养老托儿、动物食宿)
第44类(医疗、美容、园艺)
第45类(安保法律、婚礼家政、社会服务)
记者陈雅韵/
台湾珠宝设计师Anna Hu(胡茵菲)年度新作碧云峰翡翠套炼,登上国际拍卖行佳士得(Christie’s)7月29日纽约举行的瑰丽珠宝拍卖手册封面,成为亚洲珠宝艺术家的第一人,因为她大胆以西方手法诠释充满东方味的翡翠,灵感竟来自法国建筑大师尚·努维尔(Jean Nouvel)设计座落于纽约市核心地的当代艺术玻璃塔(MoMA Expansion Tower)。
▲碧云峰翡翠套炼正反面设计均有巧思,背面可见吉祥如意云雕刻,起标价约29,400,000元。
结合MoMA艺术博物馆空间的当代艺术玻璃塔,各角度都充满几何元素,Anna于是选用钛金属模拟高耸的玻璃帷幕,焦点则是发想自中国古代皇室军队护身盾牌的翡翠,可拆下作为胸针,项链背面则以吉祥如意祥云雕刻装饰,起标价约29,400,000元起。
▲Anna Hu的珠宝作品再受国际拍卖行佳士得肯定。
在拍卖会中,鲜少出现像Anna Hu碧云峰翡翠套炼具强烈设计感的翡翠作品,多以成对耳环、蛋面戒指或成串珠炼为主,因为买家看中的是翡翠本身的质地,色浓、水头足的品项受欢迎,以翡翠起家的玉世家(JADEGIA)即拥有丰富的翡翠长珠炼款式供选择,搭配珍珠或钻石作变化,更添时尚感。
2020年1月,Chopard萧邦宣布将成为第25部詹姆斯·邦德**的官方合作伙伴。 演员安娜·德·阿玛斯(Ana de Armas)饰演帕洛玛(Paloma) ,将在影片中佩戴 Chopard萧邦Green Carpet系列的三款高级珠宝作品 ,这一系列作品皆以尊重人类与大自然的原则而打造。
安娜·德·阿玛斯(Ana de Armas) 在影片中佩戴一条镶嵌43克拉梨形钻石的项链,而缱绻于腕间的手镯则镶嵌重达 82克拉的梨形钻石 和明亮式切割钻石,耳畔镶嵌 14克拉梨形钻石 的耳环亦衬托其优雅造型。
在影片中,邦德已经退役,在牙买加享受平静的生活。但当他的老朋友——中央情报局的菲利克斯·莱特(Felix Leiter)向他求助时,这份短暂的平静也随之打破。营救一名被绑架的科学家远比预想的要危险得多,在此次任务过程中,邦德追踪到一位装备危险新技术的神秘反派。
值得一提的是,**中她的Chopard萧邦高级珠宝不是道具,都是货真价实的钻石哦!而且仅使用可持续和符合道德的钻石与「公平采矿」黄金制成。
《地下6号》又名:以暴制暴,讲述六个亿万富翁伪造自己死亡后组队打击坏人的故事。在一个闪回镜头里,其中一个角色从意大利佛罗伦萨的一间公寓里盗走了一件天价钻石项链。当他沿着屋顶逃跑时,发现自己咬住了珠宝,而他的同伙幸好在他摔落前抓住了另一端。
片中的钻石套装来自Chopard萧邦在2017年推出高级珠宝系列The Garden Of Kalahari,这是Chopard以 2,055万美元 巨额收购的钻石原石「The Queen of Kalahari」切割后打造的。这颗巨钻重达 342克拉 ,于2015年开采自博兹瓦纳的Karowe钻石矿。为了纪念发现钻石的女性矿工,这颗原石被命名为 「The Queen of Kalahari」 ,其中「Kalahari」代表 Karowe 钻石矿所在的 Kalahari 沙漠。
在比利时进行切割后, 「The Queen of Kalahari」 最终成为 23颗 Type IIa 型钻石 ,均达到 D 色 和 Flawless 无瑕净度级别,无荧光 。其中 5颗 的重量超过 20ct——50ct 的圆形明亮式切割钻石, 26ct 的心形切割钻石, 25ct 的水滴形切割钻石, 21ct 的祖母绿切割钻石和 20ct 枕形切割钻石。
其中3颗镶嵌在**中出现的项链上。三颗分别是50克拉的圆形明亮式切割钻石、26克拉的心形切割钻石、25克拉的水滴形切割钻石。
萧邦Chopard 的设计师以自然为灵感,对新切割完成的钻石进行设计。每一颗钻石主石周围都缀满水滴形钻石花瓣,构成盛开的花朵造型,花瓣外侧还用小颗圆钻勾勒一层蕾丝花边,更突出主石的明亮火彩。
这个系列中结构最复杂的是项链作品,由圆形和水滴形钻石连缀而成,项链中央可以看到一朵耀眼的钻石花,下方搭配圆形、心形、水滴形三枚不同主钻的挂坠,可作为单挂坠项链,或同时搭配三枚挂坠形成华丽的项链设计。心形和水滴形钻石亦可悬垂于耳钉下方,构成不对称的耳坠设计。
其余还有21克拉的祖母绿切割钻石,以及一颗20克拉枕形切割钻石(镶嵌在戒指上)。
《唐顿庄园》这次故事的主线很牛:虚构的克劳利家族,1927年要接待“微服下唐顿”的英国乔治五世和玛丽王后。玛丽王后那是谁?**中的玛丽王后,就是英王乔治五世的伴侣玛丽王后,那个“手中闪耀的珠宝,可以照亮半个地球”的宇宙无敌珠宝狂魔。
当时,在上流 社会 圈子里,戴头冠参加活动是很普遍的,尽管只有已婚女性才能佩戴,但实际上,如果是大型宴会,请柬上通常还会写一行字,表明是否适宜佩戴头冠。
格兰瑟姆伯爵夫人:
1880年款维多利亚钻石叶子头冠
老伯爵夫人 的是 1880年款维多利亚钻石叶子头冠,共165克拉 ,切割工艺属于维多利亚时代特有的旧式切割工艺。
老妇人戴的时候是连在一个黄金底座上的,拆掉底座就能变成一根项链。
柯拉·克劳利:
1900年爱德华时代玫瑰钻冠冕
玛丽母亲、格兰瑟姆伯爵夫人戴的是1900年爱德华七世时期的钻石冠冕,总重8克拉的钻石 采用旧式切割和玫瑰切割两种工艺。总共8克拉,连婆婆的一半都不到——她可是整个克劳利家族的真·拯救者和金主。
不过这款皇冠有一个隐蔽机关:有一个能拆卸的黄金底座。加了底座,这款冠冕可以分分钟变成一款花冠。
二**伊迪丝:
1890年维多利亚晚期百合花冠冕
二** 戴的是 1890年维多利亚晚期出品的一顶百合花头冠,钻石共重15克拉 ,也是传统的旧式切割工艺,有不可拆卸的黄金底座。
但二**将这枚冠子戴出了新意——模仿爵士时代最流行的钻石“花环风格”,将头冠固定在了额头上。
这种戴法几乎成为二**的标志了。装饰艺术时期多种多样的发带取代了爱德华时期的王冠,成为时髦女性钟情的饰物,发带佩戴在前额上,和灵动的短发相映成趣,突出了当时修长飘逸,优雅慵懒的新造型。
以上三顶 钻石头饰 ,都是英国的皇家御用古董后冠店Bentley & Skinner借出的真品。拍摄的时候,都有专人守着。
大**玛丽:
1800年格鲁吉亚花卉钻石头饰
大**玛丽 当初结婚时戴的 1800年代古董头饰 也可以租用,价格 145,000 英镑,押金为 125,000 英镑,每天租金为 1,750 英镑。
这顶格鲁吉亚花卉钻石头饰不仅是爱德华时期的著名代表佳作之一,还相当有来头。它来自古老的珠宝品牌Bentley & Skinner,属于英国皇室所有,是英国国王爱德华七世长女路易丝公主殿下的结婚头饰。头饰本身由45克拉的密镶钻石装饰而成,均以银托镶嵌并固定在黄金底座上,此头饰可拆成两件胸针。此外,值得一提的是,铂金的大量使用使这顶头饰更加闪亮。
玛丽皇后:
大不列颠及爱尔兰女孩冠冕 + 弗拉基米尔冠冕
玛丽王后 就比较大方了!先是戴着如今英国女王最爱的 “大不列颠及爱尔兰女孩冠冕” ,从年轻一直戴到现在。而且,她还戴着它出现在了英镑和邮票上!
诞生于1893年 ,之所以叫这个名字,是因为它是大不列颠和爱尔兰的女孩们联合筹钱为玛丽王后定制的结婚礼物。
1947年 ,玛丽王后将这顶冠子送给了大孙女伊丽莎白二世,作为她的结婚礼物。
接着出场的是 “Vladimir Tiara大公夫人弗拉基米尔冠冕” ,这也是如今女王常在各种正式场合佩戴的。弗拉基米尔冠冕也被称为 “钻石珍珠皇冠” 。
弗拉基米尔冠冕诞生于1874年 ,原本是是沙皇亚历山大二世的儿子弗拉基米尔大公送给新婚妻子玛丽亚的礼物,使用了大约1900颗宝石。经过革命动荡后, 1920年代以28万英镑的价格出售给玛丽王后。 不过,玛丽王后的这顶弗拉基米尔冠冕少了几颗钻石,属于战乱造成的残次品。
玛丽王后委托皇室御用珠宝商Garrard将钻石补齐后,还想到了一冠三用的法子:将冠冕上的珍珠重新设计出可拆卸的,再找了一套祖母绿做成“替换装”。
如今,弗拉基米尔冠冕也是伊丽莎白二世女王最喜欢戴的皇冠之一,她有时会用祖母绿替换镶在王冠里的珍珠,有时干脆什么宝石都不要。
对了,玛丽王后的这两顶冠冕,使用的其实都不是真珠宝。因此剧组也不太敢给什么特写,以免穿帮。
事实上,珠宝首饰作为**演员中重要的道具,在某种程度上是反映角色性格、心理甚至是推动剧情的重要因素之一。
而**导演在这方面的用心也可以看出其对**人物塑造上的功底。在**史上,众多的爱情影片中曾经都不止一次出现过珠宝首饰,这些珠宝或奢华、或简约,陪伴着男女主人公从故事的开始到结束;或许有情人最终未终成眷属,但陪伴着他们的那些珠宝却是真真切切的存在过。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