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国玉玺在民国时期丢失的。
民国成立,清廷退位,但依优待条件,仍盘踞紫禁城而称孤道寡。直至民国十三年11月,末代皇帝溥仪被冯玉祥驱逐出宫,传国玉玺复不见踪影。
当时冯部将领鹿钟麟等人曾追索此镶金玉玺,至今仍无下文。就此,玉玺失踪于世,皇朝至此完,又将中国推入了新世纪。
扩展资料:
由于历代统治者极力宣扬获得传国玺是天命所归、祥瑞之兆,自宋代起,真假传国玺屡经发现。如宋绍圣三年。
咸阳人段义称修房舍时从地下掘得的色绿如蓝,温润而泽、背螭钮五盘的玉印,经翰林学士蔡京等13名官员考证,认定是真秦制传国玺的玉印。
然而,据后世人考证,这是蔡京等人为欺骗皇帝而玩的把戏。明弘治十三年,户县毛志学在泥河里得玉玺,由陕西巡抚熊羽中呈献孝宗皇帝。
相传元末由元顺帝带入沙漠的传国玺,曾被后金太宗皇太极访得,皇太极因而改国号金为清。但清初故宫藏玉玺39方,其中被称为传国玺者,却被乾隆皇帝看作赝品。
—传国玉玺
当行 。亚投行和玺又可以叫做aiib和玺,名称来源于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的英文名称简称AIIB,中文简称为“亚投行”,为了纪念“亚投行”的开业仪式,国家审批工美集团特别发行了亚投行玉玺或者又叫AIIB和玺,赠予57个国家央行的代表手中,亚投行玉玺可以在出珠宝当行卖出。
在中国有记载的五千年历史长河中,有很多价值连城的瑰宝,他们成为了中国文化的一部分,但可惜的是有些珍宝至今下落不明,成为后世的遗憾。下面,我们就一起来看看至今下落不明的十件旷世珍宝。
十、北京人头盖骨1929年冬天,距今60万年前的一些完整猿人头盖骨在北京被发现,被称为北京人头盖骨,属旧石器时代。1941年,北京人头盖骨被移交给当时离开北京撤回美国的美国海军陆战队,同年12月,该部队乘车前往秦皇岛,但随后珍珠港事件爆发,日本军队俘虏了北京、天津等地的美国兵,北京人头盖骨从此下落不明。2012年,“北京人头盖骨之谜”出现新线索,可能埋在秦皇岛地下。
九、圆明园十二生肖兽首铜像圆明园十二大水法中的十二大生肖兽首已经有七个回归中国,其余下落不明。
八、《永乐大典》正本《永乐大典》编撰于明朝永乐年间,内阁首辅解缙总编的一部中国古典集大成的 旷世大典,初名《文献大成》,是中国百科全书式的文献集,但《永乐大典》除了正本尚未确定是否存在永陵外,永乐副本却惨遭浩劫,大多亡于战火,今存不到800卷且散落于世界。《不列颠百科全书》在“百科全书”条目中称中国明代类书《永乐大典》为“世界有史以来最大的百科全书”。
七、王羲之《兰亭集序》真迹《兰亭序》被称为“天下第一行书”,历代书法界将其奉为极品,这幅作品,据 说是王羲之酒后挥笔一气呵成。以后王羲之虽然又多次重写,但皆不如此次酒酣 之作。为此,他曾感叹:“此神助耳,何吾能力致。”王羲之对此十分珍惜,作 为传家之宝一直传到第七代孙王法极。不过,《兰亭序》真迹最终还是没有逃脱落入帝王家的命运,被唐太宗李世民所得,并在他去世后作为陪葬,埋进昭陵, 从此下落不明。
六、华佗《青囊经》《青囊经》是华佗所著,说这不著作下落不明并不完全准确,因为可以确定的是它已经被烧毁,而遗留下来的是华佗的弟子们所传承下来的一部分,华佗被后人称为“外科圣手”“外科鼻祖”。
五、秦始皇十二金人高中学过《过秦论》的小伙伴都知道,文中说的“收天下之兵,聚之咸阳,销锋镝,铸以为金人十二”说的就是秦始皇的十二金人,历史记载的十收天下的所有兵器铸就而成,也有人认为是将大禹九鼎重铸而成。
但遗憾的是,今天我们是看不到这12个铜人的踪影了。那么,它们究竟到哪里去了呢?有人认为,当初西楚霸王项羽在攻克秦都咸阳后,曾经火烧阿房宫。在火烧阿房宫时,连同象征秦王朝永固的这12个金人也一起烧毁了。也有说法认为这些金人被当成了秦始皇的陪葬品在秦始皇的墓中,由于一些技术等方面的原因,秦始皇陵墓的发掘工作暂时还不能开展,因此十二金人的下落问题至今仍是一个未解之谜。也许到了我们的考古技术达到秦始皇陵墓开掘的那一天,这个历史上的未解之谜才有可能被解开。
四、传国玉玺传国玉玺应该是古代的宝物中最珍贵的了,秦王政十九年(前228年),秦破赵, 得和氏璧。后来秦始皇统一了六国,命李斯鸟篆书(越国一种文字),仿成龙、 鸟、鱼、蛇形状“受命于天,既寿永昌”八字,令咸阳玉工王孙寿将蓝田玉精研 细磨,雕琢为玺,传国玉玺乃成。
据传,秦王政二十八年(前219年),秦始皇乘龙舟过洞庭湖,风浪骤起,龙舟将 倾,秦始皇慌忙将传国玉玺抛入湖中,祈求神灵镇浪。玉玺由此失落。
三、《皇帝外经》对医学有所认识的朋友都知道,《黄帝内经》可谓是中医学的鼻祖之作,是医学和哲学的结合体,后来的中医学无不建立在黄帝内经的基础上。十八卷的《黄帝内经》,从远古时代一直到今,而三十七卷的《黄帝外经》,则可能永远失传了。
现在所传的《黄帝外经》原称《外经微言》,为明陈士铎所传。
二、《连山易》和《归藏易》《易经》作为群经之首,传说 中由上古时期的伏羲所创。主要由《连山易》、《归藏易》和《周易》构成,汉代以后的人们在整理古代典籍的时候,把夏代的易经称为《连山易》,把商代的易经称为《归藏易》。而我们所熟悉的《周易》只是流行于周代的易经。
一、大禹九鼎这应该是时间最早,分量最沉的珍宝了。夏朝初年,夏王大禹划分天下为九州,令九州州牧贡献青铜,铸造九鼎,象征九州。秦昭王五十二年(前255) ,在周赧王死后,秦国取九鼎入秦,九鼎在迁往咸阳的途中,有一鼎被大风刮到今江苏的泗水中,其余八鼎搜刮到秦宫殿中,秦亡后便不知所终。
在国外,权杖是国王的标配,其地位等同于中国古代皇室的传家宝——玉玺。权杖代表着顾名思义,就是代表着权利的手杖。
并不像老人手中为了方便行走的拐杖那样往往是木制或者钢铁的。在古代权杖大多有黄金铸造而成,为了彰显地位和财富,还会镶嵌上各种名贵的珠宝。甚至于有的国王的权杖在设计上会更加偏向于尖锐和锋利,来作为一种防身武器使用。
权杖所代表的权利,不仅仅是皇权,不停的权杖有不同的用途,但是不论在哪个体制里(包括教会),权杖都代表着至高无上和臣服遵从。欧洲中世纪,有身份的贵族们在互相邮寄信件时都会用蜡或者银,锡等融化密封住信件,再用代表家族的印章在信件密封处盖个戳儿。有的权杖也是有这个功能的,在权杖的底部或者顶部就有印章,这个作用极其类似于我国封建时期皇帝写完御旨后用玉玺盖章。
在现在的英国因为君主立宪制所以仍然有着国王这一存在。而作为权力象征的“英王权杖”是在现在,也很名贵无价的古董,它被制作于1661年英国查理二世加冕前,作为加冕权杖呈现在世人的眼前,它镶嵌有至今为止最大的钻石“非洲之星”,重达5302克拉,相当名贵,且独一无二。
除了权杖外,皇冠,也是国王的象征。皇帝在影视剧的形象少不了上朝时头上带着的有一排帘子的“帽子”,也就是冕旒,我国封建王朝的皇冠。
与国外皇冠的长相设计虽然相差甚远,但是意义是一样的,都是权利的象征。
只是值得注意的是,在国外,虽然国王佩戴皇冠,但是其实皇后,公主,王子,也是可以佩戴皇冠的,这就导致皇冠的权利意义没有权杖大,在我国封建王朝,是只有皇帝才可以佩戴皇冠的。
传国玉玺
“传国玉玺”就材于“和氏璧”。为秦以后历代帝王相传之印玺,乃奉秦始皇之命所镌。其方圆四寸,上纽交五龙,正面刻有李斯所书“受命于天,既寿永昌”八篆字,以作为“皇权神授、正统合法”之信物。嗣后,历代帝王皆以得此玺为符应,奉若奇珍,国之重器也。得之则象征其“受命于天”,失之则表现其“气数已尽”。凡登大位而无此玺者,则被讥为“白版皇帝”,显得底气不足而为世人所轻蔑。由此便促使欲谋大宝之辈你争我夺,致使该传国玉玺屡易其主,辗转于神州赤县凡二千余年。然终于销声匿迹,至今杳无踪影,辄令人扼腕叹息。
历史上的玉玺是秦朝以后历代帝王相传的印玺。中国历史上的第一个皇帝秦始皇在统一中国后下令镌造一枚皇帝玉玺,称之为“天子玺”。据史书记载,此玺用陕西蓝田白玉雕琢而成,方圆四寸,螭虎纽,一说龙鱼凤鸟纽。玉玺正面刻有丞相李斯以大篆书写的“受命于天,既寿永昌”八个字,作为“皇权神授、正统合法”的信物。从此,历代帝王无不把传国玉玺当作权力的重要象征,当作一统天下的象征。传国玉玺不仅成为野心家觊觎和割据君王争夺的目标,也是中央王朝后宫的珍宝,国之重器。得到玉玺的人将玉玺解释成自己“受命于天”的表现;而一旦失去玉玺则被视作王朝“气数已尽”的表现。如果有哪个皇帝登基的时候没有传国玉玺捧在手里,就被讥为“白版皇帝”。意思是说你这个皇帝是自己封的,根本没有办法证明。他们发出去的没有玉玺印章的诏书自然也不那么令人信服了。
1、小说和氏璧传奇
文章讲述的是战国末年,关东六国朝 败,兵微将寡,而地处西北边陲的秦国却如日中天,秦王嬴政雄心壮志,一心想凭借自己的百万精兵,统一天下。公元前255年,嬴政亲自领兵攻灭了西周,将周王朝的镇国之宝――“九鼎”夺到手,秦国声名大振,关东六国无不仰敬。然而秦王一系列的征战,却引起了天界之上的众天神的不满,原来在几百年以前,智慧超凡的姜子牙,在天神的帮助下,将大地划分为九州,在大地上建起七国并存的局面,并且用不周山上的石头铸成九鼎,来镇定大地,因此宇宙万物才得以互相维系,生生不息。但是一旦秦王吞并六国,就会打破这种局面,天地将再次失去支撑,万物将陷入灭顶之灾,因此天帝决定派一名神仙,来到世间劝说秦王嬴政,放弃吞并六国的计划,休养生息。但雄心勃勃的赢政并不听从神人的劝说,命大将王翦率兵一举灭掉了六国之一的韩国,天帝见秦王滥用武力,十分气恼,决定使用“宇宙之宝”――和氏璧,来维系天地。但和氏璧竟在楚国意外失踪,神仙在百般无奈之时,恰巧遇到了隐藏在秦国的大阴谋家徐福,徐福名为秦王御用的道士,实际上他广布羽翼,在各国的朝廷中都有徐福的党羽,其中包括秦国的中车府令赵高,赵国的大司马郭开等一些位高权重的人。徐福利用这些人实施了许多阴谋,目的就是要主宰天下,成为世界的统治者。徐福得知有神人到来的消息,便用虚言假意骗取神人的信任,神人被徐福的假意蒙骗,认为徐福是一个行侠仗义的好人,竟给了徐福很大的帮助。战国著名的大学问家荀子的徒弟韩非子,一生以铲除邪恶,维护百姓为己任,他得知徐福利用神人的帮助,残害忠良,荼毒生灵,便带领忠义之士奋起反抗。韩非的弟子,赵国名相蔺相如的孙子蔺从信,年青有为,忠国正义,受师父之命前往邯郸,与奸臣郭开斗智斗勇,一场正义和邪恶之间激烈的争夺便展开了。。。。。。
玉玺的失踪 在秦朝这枚刻有“受命于天既寿永昌”字样的玉玺称为“天子玺”,后为刘邦所得。刘邦称帝并规定此玺为“汉传国玺”,传国玺由此而来!传国玺或传国玉玺,为中国古代皇帝的信物,史书记载传国玉玺乃和氏璧雕成。之后玉玺经过秦、汉、魏、西晋、前赵、冉魏、东晋、宋、南齐、梁、陈、隋,后到唐朝,至五代后梁、后唐时失去踪影。有关玉玺的失踪之说:
传国玺是在元顺帝手上再度失踪的,元朝皇室曾有玉玺之记录。明军攻入元大都,“俘获诸王子6人,玉玺两枚,元成宗玉玺一枚,元朝共11个皇帝,其它皇帝玉玺均没有缴获。” 据《二十五史纲鉴》载:公元1370年5月,明军横扫漠北直捣应昌之时,缴获元顺帝出逃所带到漠北的一批珠宝。其中既没有元朝的诸帝之玉玺,又没有传国玺。由于传国玺的下落不明,明、清两朝均没有传国玺。是故明朝开国时,明太祖朱元璋有三件憾事,其中首件就是“少传国之玺”。传国玉玺据说是用著名的“和氏璧”制作的。这“和氏璧”可是古今罕有的绝世宝玉。传国玉玺的传奇要从这块和氏璧说起。
据说春秋时的楚国人卞和在山中得一璞玉,认定是稀世珍宝,就献给楚厉王。楚厉王难以判断,就叫玉工来辨识一下。恰好这宝玉属于深藏不露的那种类型。楚国的玉工看不到它的宝贝之处,就说是一块普通石头。这下可害惨了卞和。卞和以欺君罪被砍去左脚,落下了终身残疾。后来楚武王即位,卞和又一次献上宝玉。楚武王和玉工们又一次冤枉了卞和。卞和再次被判处欺君罪,连右脚也被砍去了。楚文王即位后,年老的卞和抱着这块玉在荆山下号啕大哭。楚文王知道后很奇怪,派人去问。卞和说:“我并不是悲叹自己的命运,还是为手中的宝玉被世人看做是普通石头感到悲哀。总有一天会有人证明我没有撒谎。”楚文王就叫人将卞和的石头剖开,细心考察,果然雕琢出了一块稀世宝玉。“和氏璧”因此得名。
奇怪的是,和氏璧诞生后,围绕在它身上的传奇接二连三地发生了。楚威王时,昭阳灭亡越国,为楚国建立了大功,得到了和氏璧的赏赐。和氏璧进入了“流通渠道”。后来昭阳出游赤山。赤山下有很深的水潭。昭阳是个很喜欢炫耀的人,在水潭畔高楼里宴请宾客,拿出和氏璧来让大家鉴赏。根据在场人事后回忆,当时水潭中突然跃起一条大鱼,足足有一丈多大。这条大鱼还带出了一群各式各样的小鱼来。大家都觉得很稀奇,都跑到水边去看鱼了。等大家赞不绝口地回到房间后,发现和氏璧不见了!昭阳震惊沮丧的心情可想而知。他怀疑是门人张仪偷的,对可怜的张仪严刑拷打,死命要审出宝贝的下落来。可和氏璧并不是张仪偷的,再怎么打也打不出宝玉来啊!结果是张仪被折磨得奄奄一息,休养后背楚入魏,最后入秦帮着秦国人出谋划策,专门和楚国人作对。和氏璧没有找回来,楚国反而多了一个死敌。
青蛙小牛鸭子鹦鹉狐狸灰狼考研逃犯古代玄武门
酒越陈越香,年代越久远越甘甜入口。同理,珠宝也是这样;经历的时间越长;保存的越完整,就越珍贵。
中国经历上下五千年,王朝更迭,珠宝更是如数家珍。在这之中,更有价值的共有五样。包括:传国玉玺、慈禧夜明珠、越王勾践的剑、兰亭序原本、清明上河图。下面小编就给大家详细介绍下这5件宝物。
第一件:传国玉玺
传国玉玺,听起来就及其霸气。传国玺又称“传国玉玺”、“传国宝”,它是中国历代皇帝相传之印玺。传国玉玺是秦始皇在统一六国之后,命令人所铸造出来的。传国玉玺也只有一个,有传国玉玺的皇帝,就代表受命于天,代表无上的权力,是正统的象征。
若是没有传国玉玺,这个皇帝就会被嘲讽不配当皇帝,不属于正统。所以即使在中国历史上最乱的五代十国的时候,那些个国家也都在争夺这一个传国玉玺,可见古代那时候对传国玉玺的执念有多深。传国玉玺代代流传,之后在唐末被皇帝抱着自焚了。从此以后传国玉玺失踪,后来周太祖郭威仿造了两个,一直传到了宋代。
然而,传国玉玺至今下落仍旧不明。
第二件: 慈禧夜明珠
慈禧是一个喜欢奢华的女人,一生“穷奢极欲”一词来形容也不足为过。由于她特别喜爱珠宝,金银首饰等,于是在她死后,陪葬品可以说是非常多。在这些珠宝之中,最让人感兴趣的就是那颗慈禧嘴里的夜明珠,后世直接称“慈禧夜明珠”。
传说,该夜明珠可保慈禧尸身20年不腐。民国时期,慈禧的墓被孙殿英炸开,里面所有的珠宝都被拿走。在向民国政府送珠宝时,便也将这夜明珠送了出去,然而至今也是下落不明。
如此珍宝的失踪也叫人叹息啊!
第三家:勾践的宝剑
越王“卧薪尝胆”的故事被广为流传,作为一个置之死地而后生的传奇,他也有着自己的宝贝。比如那把——勾践的剑。
越王勾践剑,与于1965年冬天出土于湖北省荆州市江陵县望山楚墓群中。现珍藏在湖北省博物馆与曾侯乙编钟并称为镇馆之宝。越王勾践剑在出土的时候,在这把剑上基本看不到锈迹。有稍微莽撞的人伸手去碰剑,结果被划出一道口子,瞬间见血。也有人认为,这把越王剑,也是传说中的十大名剑之一——纯钧剑,不过现在史料无法考证。
可以说这把越王剑的铸造工艺实在是高强无比!
第四件:《兰亭集序》原本
《兰亭集序》的作者王羲之,是我国东晋时的大书法家。在公元353年暮春三月初三时王羲之宦游山阴到兰亭,由于实在太开心,王羲之挥毫写了《兰亭集序》。
而这本由王羲之所写的《兰亭序》最终消失于时间洪流之中,不曾让后人所见。相传,王羲之的〈兰亭集序〉因为深受唐太宗的喜爱,所以,唐太宗将它作为了自己的陪葬品。现今流行的《兰亭集序》均为后人临摹。
时至今日,后人也从未看过这个被称为书圣的真迹,这也是一件极为可惜的事情。
第五件:《清明上河图》
《清明上河图》,是中国十大名画之一,主要为北宋的风俗画。《清明上河图》宽252厘米,长5287厘米,绢本设色。采用以长卷形式,和散点透视构图法,生动记录了中国十二世纪北宋汴京的城市面貌和当时社会各阶层人民的生活状况。
历数完这些国宝,就能知道,中华所存在的瑰宝有多少,也希望那些失传的珠宝能够重现于世,让后人有一次瞻仰的机会。
清朝末年可以说是我国历史上最屈辱的时期。整个国家面临内忧外患,四分五裂。清朝虽然疆域辽阔,资源丰富,却在西方人的坚船利炮下被迫打开国门。八国联军进京后,慈禧太后和光绪皇帝逃亡,留下了城里的百姓和数不清的财富。
八国联军烧毁了圆明园,抢走了园中所有的财宝。八国联军还入侵了北京的紫禁城和无数的王宓四合院。八国联军摘下了他的面具,带走了所有这些财宝。他带不走的宝贝都碎了。据说当时堆积了十一座小山的金银珠宝,这些财物大部分都被运回了本国。
不仅有士兵,还有一些随行的传教士、厨师和医生也参与其中。一位法国海军医生来到紫禁城。他很晚才到,他的大部分贵重物品都被拿走了。当医生准备离开时,他发现了一块红色的石头,上面写着字。看起来它还是有价值的,所以我把它放在我的口袋里。
这位海军医生将这块石头运回法国,珍藏在家中。后来为了了解这块石头是什么,海军博士多次来华,把石头上的铭文带到中国,希望了解这块石头的来历。后来,人们发现这块石头是甘龙雕刻的玉玺,上面有九条龙盘绕。非常漂亮。
所以这个玉玺一直藏在家里。2016年,这一家的人拿出这枚玉玺,在法国巴黎的德劳奥拍卖行拍卖。最初,他们不想卖多少钱。结果卖了2100万欧元,换算成人民币就是16亿多。
金镶玉、和氏璧、传国玺……许多人都或多或少知道传国玉玺的传说。影视作品更是偏爱这一题材。《东成西就》中梁朝伟(欧阳锋)打伤林青霞(三公主),就是为了抢夺她保管的传国玉玺。
通常,人们都认为玉玺由和氏璧雕刻而成:秦始皇令李斯将和氏璧改成玉玺,刻上“受命于天,既寿永昌”八个字。此后,玉玺被历代王朝视为权力正统的象征物,一直被争夺、流传,多次不知所踪,又离奇复现,极具神秘色彩。
玉玺的前身——和氏璧,可能比玉玺还要出名。几乎所有人都听过完璧归赵的故事。
至今还有不少人相信传国玺仍然存在,只不过流落民间,暂时隐匿。清亡后,驱逐溥仪出宫的冯玉祥曾派人寻找玉玺,但一无所获,更加深其传奇程度。
不过,和大多数传说一样,传国玺的故事也有非常多的疑点。甚至其和氏璧的出身都并不可靠。
和氏璧?
传国玉玺是由和氏璧雕刻而成?
人们似乎默认了这一说法。但正式的秦、西汉文献中,却找不到相关的记录。
直到唐朝,文献中才出现把和氏璧做成传国玺的记录。张守节《史记正义》引北魏崔浩之言,称“李斯磨和璧作之”;梁肃《受命宝赋》和杜光庭《录异记》都主张此说,称李斯命咸阳玉工孙寿将和氏璧精细研磨,雕琢为玉玺。
更关键的是,和氏璧本身似乎并不是我们认为的“玉”。
史书称和氏璧出自荆山,但此后千余年中,荆山再无产玉记录。近年有人在湖北保康发现类似于石英、夹杂有彩色杂物颗粒的硅质岩石,命名为“荆山玉”。不过,这与中国传统文化中温润含蓄的玉相差甚远。
近些年开采出的“荆山玉”原石
也有研究者认为和氏璧是湖北出产的绿松石。虽然绿松石在商代的文化中很受推崇,但从周朝时期起已经让位给透闪石、阳起石、蛇纹石一类的玉石,不可能在春秋战国价值连城。
这让和氏璧转换为玉玺的说法十分可疑。而且,和氏璧本身在传承过程也多次失窃:
楚威王时期,昭阳令尹率宾客游赤山,取出和氏璧供人观赏,不料有人突然起哄,混乱中和氏璧不翼而飞。大约半个世纪后,赵国宦官缪贤在市场上用重金购得美玉一块,据玉工称,就是和氏璧。
除此之外,《史记•秦始皇本纪》也记载了一则神秘的传说:始皇三十六年,有使者夜过华阴平舒道,一人持璧拦使者,说“为我遗滈池君”。据鉴别,这块璧是八年前秦始皇南巡洞庭、封湘山时,遇风暴投入江中的和氏璧。
和氏璧出现的传说——“卞和献玉”也未必是真,乾隆帝就曾亲自做过考证,最后认为“卞和献玉”只是一则寓言故事,不能相信。
当然,璧在古代只是泛指“美玉”。不过,主要专指带有圆孔的圆环形扁平玉,讲究“肉”(璧身)的部分要大于“好”(中央的孔洞。如果孔的半径过大,则称为“环”)。这和后世方形的传国玺形象很难对应,若真能改造成功,不啻于手工艺史上的奇迹。
另一种说法可能更靠谱一些:秦始皇制作传国玺的玉料出自蓝田山,即蓝田玉。
以蓝田玉为材,雕刻而成的工艺品
宋朝曹彦约在《玉玺本末》中说:“其色绿如蓝,温润而泽”,方四寸,面文曰“受命于天,既寿永昌”,印钮为五条蟠龙,中有小窍,用以贯印绶。
但是年代久远,这种说法也需要更确切的考证。
颠沛流离的正统象征
汉元年十月,刘邦至霸上,秦王子婴降于枳道旁,献上秦始皇玉玺、符节,秦亡。这是传国玉玺第一次经历王朝更迭,也是最为平静的一次。
除了传国玺,西汉初年还制作了天子之玺、天子信玺、天子行玺三方玉玺,均为白玉质地,螭虎印钮。天子之玺由皇帝自佩,其余各玺藏于符节台,用时由尚符玺郎取出。
寿山汶洋石章上的螭虎印钮。螭虎是战国之后玉器上常见的异兽纹饰
后来又制作了皇帝之玺、皇帝信玺、皇帝行玺,合称六玺,分别用于不同的场合:封命诸侯、三公用皇帝行玺,赐诸侯书信用皇帝信玺,发天下之兵用皇帝信玺,征召大臣用天子行玺,策拜外国事用天子之玺,祭祀天地鬼神用天子信玺。
最为正统的始皇传国玺则藏于未央宫中,西汉末年则存于太后居住的长乐宫。这才有了金镶玉的传说。
西汉末年,王莽派堂弟安阳侯王舜向姑母王政君(西汉太后)索要传国玺。太后不同意,王舜苦求不已,被逼无奈,太后将传国玺砸到地上,王舜连忙捧起已经崩碎了一角的传国玺献给王莽。
王莽大悦,在未央宫的渐台置酒款待王太后,并命人用黄金将缺损的一角补上——就是“金镶玉”,成为后世判断传国玺真伪的一个重要依据。
王莽,一位在历史上备受争议的人物。古代史学家以“正统”的观念,认为其是篡位的“巨奸”。但近代帝制结束之后,王莽被很多史学家誉为“中国历史上第一位社会改革家”
此后,传国玺的行踪变得模糊起来,王莽覆灭时带着传国玺逃往渐台避火,被商人杜吴所杀,接着经过王宪、绿林军、李松、更始帝、赤眉军、刘秀之手。
东汉末年,传国玺引起了诸多势力争夺,去向不定。《三国演义》以此为题材,描写了董卓、袁术、孙坚、曹操等人获得玉玺的经历,可见其混乱。但此时的传国玺已经无法确定是否为始皇原玺。
西晋初,司马炎将传国玺与刘邦斩蛇剑定为西晋两大国宝,存于洛阳武库之中。历经东晋、南北朝之乱,据说落入北齐高氏手中,接着传给北周和隋朝。
隋朝灭亡时,隋炀帝的萧皇后携传国玺逃奔突厥。贞观四年(630年)萧后返归中原,将玺献给唐太宗。唐亡之后,传国玺又为后梁朱温、后唐李存勖所得。公元936年,石敬瑭引契丹军至洛阳,后唐末帝李从珂怀抱传国玺登玄武楼自焚。
石敬瑭,五代十国时期后晋开国皇帝。凭借契丹人的援助问鼎中原,却将燕云十六州作为条件割让给了外族,被羞辱性的称为“儿皇帝”
这是史籍中传国玺命运的终点,高温下,无论是否是原件的传国玺都会被焚毁。
不过,质疑史籍中传国玺的传承的也大有人在。宋人曹彦约在《玉玺本末》中说,“自(西晋末年)洛京失守,南北纷争,假托天命者皆欲得此玺,变诈百出,无所不至”,怀疑西晋后所有的传国玺。元朝脱脱在修《辽史》时也评论说“自三国以来,僭伪诸国往往模拟私制,历代府库所藏不一,莫辨真伪”。
更有人详细考证了具体的失传时间。南宋李心传就认为真正的传国玺失踪于东汉末年——徐璆献给曹操的并非原物,因为魏朝成立后自刻传国玺,玺文同为“受命于天,既寿永昌”,但顺序是从左至右,而非秦玺的从右至左。西晋代魏后也是自制的传国玺,玺文是“受天之命,皇帝寿昌”。
“受命于天,既寿永昌”玺印拓,向巨源本
“受天之命,皇帝寿昌”玺印拓
所以,经过前赵、后赵、冉魏而落入东晋手中的,乃是这方晋玺。历史上,东晋得到这枚玺之后,宰相王导的侄子王彪之曾经仔细辨认,最后也不认为这是始皇之玺。
玉玺的终结
然而,传国玺是最直接的正统权力代表,是历代皇帝最为梦寐以求的“天命”象征物之一。汉至唐,始皇传国玺均被历朝帝王视为开国必备要素,东晋诸帝渡江之后,因为没有传国玺,还曾被北方诸政权讥讽为“白板天子”。
民间也广泛存在对传国玺的兴趣,就像在野史中死而复生的李自成、陈圆圆一样,传国玉玺也在民间传说中不断被“偶然发现”,失而复得。
这也让许多人铤而走险,伪造传国玺。如公元352年的燕王慕容儁,就伪造了一枚传国玺,方六寸,高四寸六分,文字与始皇玺相同,惹得诸侯厮杀。隋朝时终于辨别为赝品,乃更名为“神玺”。
另一枚影响较大的赝品是后秦姚苌伪造的,方四寸,高二寸,文字同始皇传国玺。东晋末年刘裕北伐,得之于关中,后来亦历经宋齐梁三朝,侯景之乱时被投入建康栖霞寺井中,为寺僧永行所得,永定二年(558年)献给陈武帝。至陈朝灭亡,为隋朝所得。
隋朝因此非常兴奋,以此为真传国玺,将上文提及的慕容氏传国玺改名为“神玺”。但是后秦姚氏传国玺的印文“隐起而不深刻”,也就是说属于阳文印(文字凸起,高出平面)而非阴文印(文字凹下),而秦汉的玺印绝大多数都是阴文,用以钤印封泥;汉以后的玺印多为阳文,用以钤印绢纸,而从资料来看,始皇传国玺也是阴文。
阳刻、阴刻示意
所以,后人以此证明这枚传国玺就是姚苌伪造之物。
这两枚印玺流传至宋朝,尚且受到尊崇,但宋徽宗即位后,大量制作宝玺,有的尺寸、玺文完全仿照始皇传国玺,专门用于皇帝封禅。
后人对徽宗此举有“画蛇添足”之讥,但恐怕徽宗心里更加清楚,也有着冲淡始皇传国玺地位的用意。
这也成为之后明清的一块心病。朱元璋就曾经感慨说“天下一家,尚有三事未了:少传国玺;未擒王保保;元太子无音问”。
1370年明军横扫漠北,攻克应昌,俘获元顺帝出逃时携带的一批珠宝,但其中没有元朝玉玺。明朝非常失望,于是大量制作玉玺,以冲淡传国玺的重要性。
明朝初期皇帝宝玺有十六颗,除了传统的天子、皇帝六玺外,还有皇帝奉天之宝、制诰之宝、敕命之宝、广运之宝、皇帝尊亲之宝、皇帝亲亲之宝、敬天勤民之宝、御前之宝、表章经史之宝、钦文之玺等等。
朱棣即位后,重新制作了被建文帝焚毁皇帝奉天之宝、皇帝亲亲之宝、敕命之宝,并增制诰命之宝,统称为“国初十七宝”,到明世宗嘉靖年间,又制作了奉天承运大明天子宝、大明受命之宝、巡狩天下之宝、垂训之宝、命德之宝、讨罪安民之宝、敕正万民之宝,合称为“二十四宝”,已远远超过之前朝代的玉玺数量。
清朝开国时,也从蒙古林丹汗遗孀手中得到了一枚“传国玺”,1636年,皇太极据此登基称帝,改国号为“大清”。实际上,这枚玉玺只是元朝的“制诰之宝”白玉玺,但当时的皇太极急需正统象征,也就半信半疑的使用了。
到乾隆年间,紫禁城交泰殿一共贮有三十九颗玉玺,放在正中的一方篆刻着“受命于天,既寿永昌”八字,相传为传国玺。但乾隆十一年(1746年)钦定二十五宝时,也把它定为膺品。
至此,达到中国历史上中央集权巅峰的清朝,已经不像之前的王朝那样在意传国玺了。
之后,袁世凯曾在1915年筹备帝制时,制作了“中华帝国之玺”和“皇帝之宝”两方金玺,以及另外三方金玺(印文不详,有可能是封策之玺、荣典之玺和陆海军大元帅之印),总价60万元。又仿照历代传国玺的尺寸,制作了一枚四寸见方的白玉玺,玺文是“诞膺天命,历祚无疆”八个字,造价高达12万元。
袁世凯玺印
这是中国历史上最后一枚帝制“传国玺”,但是一次也没有使用过,其最终下落也无人知晓。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