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注音
旦日飨士卒(飨,xiǎng,用酒食款待)
鲰(鲰,zōu,卑微,浅陋) 生说(读“shuì“劝告,劝诫)我曰
奉卮酒为寿(卮zhī,酒器)
戮(戮,lù联合,一同) 力瞋(瞋,chēn发怒时睁大眼睛) 目
目眦(眦,zì眼角)尽裂 按剑而跽(跽,jì,挺直上身,两腿跪着)
彘(彘,zhì,猪) 肩刀俎(俎,zǔ切肉用的砧板)
不胜杯杓(胜shèng,杯bēi,杓sháo,杯,同“杯”。杓,同“勺”,酒器)
沛公欲王关中(王wàng,称王)
2、通假字
成五采(“采”同“彩”,是彩色的意思)
距关,毋内诸侯(“距”通“拒”,把守的意思,“内”通“纳”,接纳)
要项伯(“要”通“邀”,邀请)
不敢倍德(“倍”通“背”,背叛的意思)
不可不蚤来(“蚤”通“早”)
令将军与臣有郤(“郤”通“隙”,隔阂、嫌怨)
因击沛公于坐(“坐”通“座”,座位)
具以沛公言报项王(“具”通“俱”,都)
不者(“不”通“否”)
沛公奉卮酒为寿(“奉”通“捧”)
秋豪不敢有所近(“豪”通“毫”)
拔剑切而啖之(“啖”通“啖”)
3、词性活用
A 名词用作动词
籍吏民(造户籍册或登记)
吾得兄事之(侍奉)
范增数目项王(使眼色)
若入前为寿(上前)
刑人如恐不胜(用刀割刺)
道芷阳间行(取道)
沛公欲王关中(称王)
B 名词用状语
于是项伯复夜去(连夜)
吾得兄事之(像对待兄长那样)
日夜望将军至(每日每夜)
常以身翼蔽沛公(像翅膀那样)
头发上指(向上)
道芷阳间行(从小路)
C 动词使动用法
项伯杀人,臣活之(使……活)
从百余骑(使……跟从)
交戟之卫士欲止不内(使……进来)
拔剑撞而破之(使……破)
封闭宫室,还军霸上(使……回去)
樊哙侧其盾以撞(使……侧过来)
D 形容词用作动词
素善留侯张良(交好)
秋豪不敢有所近(接触,污染)
E 形容词用作名词
今事有急,故幸来告良(急事)
君安与项伯有故(老交情)
4、古今异义
沛公居山东时(山东 古义:崤山以东 今义:指山东省)
约为婚姻(婚姻 古义:结为儿女亲家 今义:由结婚而形成的夫妻关系)
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非常 古义:不同一般的事 今义:副词,很、非常)
将军战河北,臣战河南(河南,河北 古义:黄河以南,黄河以北。 今义:河南省,河北省)
旦日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谢 古义:道歉。 今义:感谢)
5、重点记忆
沛公军霸上(驻军) 古意即为驻军,并非名词作动词。
6、句式解析
(1)判断句
①用“……也”表示判断
此天子气也。
今人有大功而击之,不义也。
②用“……者,……也”表示判断
楚左尹项伯者,项羽季父也。
亚父者,范增也。
夺项王天下者必沛公也。
沛公之参乘樊哙者也。
所以遣将守关者,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
③用“为”表示判断
吾令人望其气,皆为龙虎。
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
④无标记表示判断
此亡秦之续耳。
(2)倒装句
①宾语前置
今日之事何如?
大王来何操?
沛公安在?
客何为者?
籍何以至此
②介词结构后置
沛公左司马曹无伤使人言于项羽曰
贪于财货
具告以事
长于臣
因击沛公于坐
具以沛公言报项王
得复见将军于此
(3)被动句
①用“为所”“为……所”表示被动
若属皆且为所虏。
吾属今为之虏矣。
②无标记
珍宝尽有之。
(4)省略句
为击(省介词宾语“之”) 破沛公军
加彘肩(省略状语“于盾”) 上
(5)固定结构
财物无所取,妇女无所幸(“……无所……,……无所……”,“即……没有被……,……没有被……”其中“无所”还可以换作“有所”。)
孰与君少长(“……孰与……”,表选择问的句式,可译作“……比较……哪一个……”)
何辞为(“何……为”,表反问的句式,可译作“为什么……呢”,“为”是语气词。)
8、难句解析
1、沛公旦日从百余骑来见项王,至鸿门,谢曰:“臣与将军戮力而攻秦,将军战河北,臣战河南……”
“旦日”即明日,“臣”是刘邦自谦的称呼,“戮”是联合,一同的意思,“河北”、“河南”指黄河北岸、黄河南岸。全句译为:沛公第二天一早就带着百多个骑兵来拜见项王,到达鸿门,赔不是说“臣仆跟将军合力同心攻打秦王朝,将军在黄河北岸作战,臣仆在黄河南岸作战。”
2、沛公则置车骑:脱身独骑,与樊哙、夏侯婴、靳强、纪信等四人持剑盾步走,从郦山下,道芷阳间行。
“置”,放弃。“车骑”指战车。“道”用作动词,取道。“间”可译作从小路或秘密地。全句译为:刘邦就丢下他的车马与随从人员,独自骑马与樊哙、夏侯婴、靳强、纪信等四人拿着剑及盾牌,快步离去。从骊山下,经过芷阳抄小路逃走。
3、臣请入,与之同命。
“之”可指沛公,也可代项庄,两种说法都成立。一般取前说,即“与沛公同命。”。全句译为:我请求进去,跟沛公同命运。
4、亚父受玉斗,置之地,拔剑撞而破之。
“撞”在现代汉语中是“运动着的物体跟别的物体猛然碰上”,在这句中“撞”作击刺讲。全句译为:亚父接了玉斗,放在地上,拔出剑来击破了它。
竖子不足与谋翻译
1解释竖子不足与谋
《史记·项羽本纪》:“竖子不足与谋。夺项王天下者,必沛公也,吾属今为之虏矣。”这是亚父范增的话。这句话中的“竖子”,教材上是这么解释的,“‘竖子’,骂人的话,相当于‘小子’,这里指项羽项伯辈。”对这样的解释,我不敢苟同。
我们知道,虽然项羽尊范增为亚夫,亚父在范增面前的确比项羽的其他将领要随便得多,但再怎么随便,他们之间也是君臣关系呀!范增怎么能在文武大臣面前当众摔玉斗,拔剑碎玉斗,进而当众大骂项羽呢?范增怎能如此放肆?
我觉得,范增在这里所骂的“竖子”不是项羽项伯,而是项庄。范增虽对项羽项伯有气,但还不至于当面痛骂。范增在这里用的是指桑骂槐的手法。表面上骂的是项庄,实际上表达的是对项羽项伯的不满。
说“竖子”是项庄是符合实际情况的。项庄地位低于项伯,当然更不能同项羽相比。范增可以向项庄下命令。范增在席间对项庄说“君王为人不忍。若入前为寿,寿毕,请以剑舞,因击沛公于座。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这是范增同项庄的谋划,因此,项羽把刘邦放走之后,范增冲着项庄大骂“竖子不足为谋”,还说“吾属今为之虏矣”,这句话正好同“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照应。因此可以断定“竖子”就是指的是项庄。
范增在君臣面前指着项庄骂,虽然不雅,但凭范增的身份也不算什么大过。我们也知道范增的气并不在项庄身上,而在项羽项伯身上,但项羽是统帅,项伯是统帅的叔叔,范增不能直接骂之,只能把项庄当替罪羊,痛骂之。
对“竖子”教材可以这么注释,“‘竖子’,骂人的话,相当于‘小子’,这里指项庄。范增在此处明骂项庄,实骂项羽项伯辈”。
从对“竖子”的分析中,我们又领略了司马迁高超的语言表达技巧,对司马迁的文章我们只有细心体会才能不违背原意,进而体会妙处。
2竖子不足与谋是什么意思
竖子不足与谋翻译:
这小子不值得和他共谋大事!
鸿门宴_百度汉语
[作者]司马迁
[全文]沛公军霸上,未得与项羽相见。沛公左司马曹无伤使人言于项羽曰:“沛公欲王关中,使子婴为相,珍宝尽有之。”项羽大怒曰:“旦日飨士卒,为击破沛公军!”当是时,项羽兵四十万,在新丰鸿门;沛公兵十万,在霸上。范增说项羽曰:“沛公居山东时,贪于财货,好美姬。今入关,财物无所取,妇女无所幸,此其志不在小。吾令人望其气,皆为龙虎,成五彩,此天子气也。急击勿失!”
3“竖子不足与谋”的“竖子”什么意思
转一个专业的:
脏话本不该放到这里,因为他与当前形势不符,更因为他实在不蹬大雅之堂。但你看完这篇文章后,你会感觉到“脏话”不一定如你想像的那样,有时也太温文尔雅了。
中国骂人的话在史书上记载是很少的,上古,最有名的是“竖子”,比如在鸿门宴上,范增绞尽脑汁劝死要面子的项羽宰了刘邦,可是怎么也得不到采纳。聪明的人碰到傻瓜而一筹莫展,换谁都会气得吐血,只有眼睁睁地看着一个自以为是的西楚霸王兵败身屠,走向灭亡了,然而气愤之余,他骂出的只有这么一句:“唉!!!竖子不足与谋,你们这些人将来都要被他俘虏的。”真是言词和愤怒不相称,老头子气得只好告老还乡,但是肚子里那挂忠心耿耿的肠子还如车轮转,走到彭城的时候终于内热攻心,发背疽死了。唉,真可惜,要是他能在一霎时间对着项王扔出一千个“”的头衔,我想他不会气的这么厉害。和“”相比,“竖子”两个字太他妈温文尔雅了。
好在中国骂人的文化逐渐有了进步。司马懿要除掉曹爽,趁着曹爽和皇帝去拜谒祖坟的时候,胁迫太后下诏褫夺曹爽的兵权。曹爽手下有个谋臣叫桓范,号称“智囊”,冒着性命危险逃出来给曹爽送信。他知道司马懿不会仅仅褫夺曹爽的官职了事,劝曹爽带着皇帝出走,借皇帝的名义征天下兵,反击司马懿。可是曹爽竟然不听,信了司马懿的鬼话,以为通电下野就可以安稳做寓公,继续享乐。结果全家上千口都被砍了脑袋。桓范作为附逆,自然也是逃不脱的,他在曹爽接受司马懿的招降时就知道自己全家老小也陪进去了,可是有什么办法,只能椎胸顿足地大骂曹爽的爹曹真,可能是变异,竟然生出这样一个“蠢如猪狗”家伙。这就比“竖子”要骂得凶了。竖子再怎么“竖”,好歹还是人类,比猪狗的进化要高等得多。
我以前是不知道什么叫“竖子”的,高中语文书上的解释也糊里糊涂,按照《说文》的意思,也不过是“直立”。这看得出来什么贬义呢?后来学了一点音韵学,才明白,原来“竖”的读音和“短”很近,也和“孺”很近,甚至你说和“童”音近都未尝不可。所谓竖子也就是“孺子”,那就是黄口小儿的意思。和我们今天说“小子”差不多,但是又有不同,以前的竖子是不管你年纪多大,只要他觉得你是傻瓜呆子,就可以这样叫,现在我们即使发现一个老头子很傻,也不好意思叫他“小子”,至少在前面加上一个“老”子,唤作“老小子”,才会觉得名实相副,松了那口气。
历史上最有名的竖子大概是刘邦,虽然他在世时骂了无数人是竖子,可是他死后400多年,也被阮籍赠送了这顶帽子。那个轻薄之徒在游山玩水时,屹立于楚汉相争的战场大发感慨道:“唉!时无英雄,使竖子成名。”好象觉得他自己生活在秦末,就可以奋四尺剑斩下刘邦的狗头装修一下做尿壶似的。秀才造反,十年不成。这么一个平日里只会哭哭啼啼的家伙,也好意思嘲笑刘邦,有可能是吃错了药,平时服用的“五石散”配料不当——他确实应该撒泡尿照照自己了。
但是刘邦骂人一般是骂竖儒时候多,骂竖子的时候少。儒前面加个形容词“竖”,确实很侮辱,太侮辱了。可是儒原来又是什么东西?《说文》说“儒”是有才能的人,只要是有才能,就可以叫做儒,跟专门的称呼“儒家”是不一样的,这让我也好一阵不能理解。因为“儒”这个字,怎么看象懦弱的“懦”,软塌塌看上去象鼻涕虫似的,凭什么说它有才能,何况“儒”的读音和“竖”的读音在上古是差不多的。所以想起刘邦在郦食其的帽子里撒尿时说的那句话就好笑,他舒畅地说:“老子马背上打来的天下,竖儒对我有什么用。”因为“竖儒”这个词听起来象个连绵词,象今天叫“_蝓”差不多。那么儒生就象一堆黏糊糊的鼻涕虫了。古人说“儒之言柔也”,北方少数民族“柔然”又被成为“蠕蠕”,蠕蠕难道不会给你一种鼻涕虫的感觉吗?我可不是虚张声势,那个章太炎甚至认为“竖儒”就是“侏儒”的转音呢。
和“竖儒”轮换用的词还有“腐儒”和“陋儒”,其中修饰词“竖”、“腐”和“陋”在上古的时候韵母是一样的,声母可能也很近,所以在一定时候他们的读音是相近的,而读音相近的词一般意思有不少又是相近的。所以刘邦骂手下的儒生随何为腐儒,其实和竖儒的意思是一样的,都是指短浅的小子。可是唐代人已经不明白“腐儒”的“腐”是什么意思了,还以为是腐败的意思,为《史记》作注的司马贞就说“谓之腐儒者,言如腐败之物不可任用”,这句话一说,证明他自己可真是个土人兼腐儒啊。
4写出以下句子所用的特殊句式《论语公冶长第五》1、君子哉若人
文言句式与词汇相比,文言语法变化不大,只是几种特殊句式的表示方法与现代汉语不同,下面分别加以说明:判断句式被动句式倒装句式省略句式疑问句式否定句式判断句式文言文判断句最显著的特点就是基本上不用判词"是"来表示,而往往让名词或名词性短语直接充当谓语,对主语进行判断,其句式有如下几种表示法:“者,也”这是文言判断句最常见的形式主语后用“者”,表示提顿,有舒缓语气的作用,谓语后用“也”结句,对主语加以肯定的判断或解说如:“陈涉者,阳城人也”“,也”判断句中,有时“者”和“也”不一定同时出现,一般省略"者",只用“也”表判断如:“操虽托名汉相,其实汉贼也”“者,”有的判断句,只在主语后用“者”表示提顿,这种情况不常见如:“四人者,庐陵萧君圭君玉,长乐王回深父,余弟安国平父,安上纯父”“者也”在句末连用语气词“者也”,表示加强肯定语气,这时的“者”不表示提顿,只起称代作用这种判断句,在文言文中也比较常见如:“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无标志判断句文言文中的判断句有的没有任何标志,直接由名词对名词作出判断如:“刘备天下枭雄”另外,在文言文中有时为了加强判断的语气,往往在动词谓语前加副词“乃、必、亦、即、诚、皆、则”等需要注意的是,判断句中谓语前出现的“是”一般都不是判断词,而是指示代词,作判断句的主语,而有些判断句中的“是”也并非都不表示判断,“是”在先秦古汉语中少作判断词,在汉以后作判断词则多起来还有,肯定判断谓语前加的副词和否定判断谓语前加的否定副词“非”,都不是判断词被动句式文言文中,被动句的主语是谓语动词所表示的行为被动者,受事者,而不是主动者,施事者在古汉语中,在古汉语中,被动句主要有两大类型:一是在标志的被动句,即借助一些被动词来表示,二是无标志的被动句,又叫意念被动句有标志的被动句,大体有以下几种形式:动词后用介词“于”表被动,“于”起介绍引进动作行为的主动者的作用如:“故内惑于郑袖,外欺于张仪”这里“惑”、“欺”的动作是由“于”后的“郑袖”、“张仪”发出来的有时也在介词“于”或动词前加“受”,形成“受于”的形式表被动如:“吾不能举金吴之地,十万之从,受制于人”用“见”、“于”,“见于”表被动如:“秦城恐不可得,徒见欺”“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暴见于王”“见”有一种特殊用法和表被动的“见”的形式很相近,如:“冀君实或见怒也”这里的“见”不表被动,它是放丰动词前,表示对自己怎么样的客气说法,像现代汉语中的“见谅”等那为此种用法用“为”,“为所”表被动如:“偏在远郡,行将为人所并”用“被”表被动如:“予犹记周公之被逮,在丁卯三月之望”无标志的被动句,这种情况是指没有被动词的被动句如:“荆州之民附操者,逼兵势耳”这里的“逼兵势”是“被兵势所逼”的意思倒装句式现代汉语的句子成分的顺序,一般为“王—谓—宾”“定—中心词”,但在文言文中,在一定条件下,句子成分的顺序会发生变化的,这就是古汉语中的所谓倒装句,即指文言文中一些句子成分的顺序出现了前后颠倒的情况主要有以下几种倒装形式:主谓倒装古汉语中,谓语的位置也和现代汉语中一样,一般放在主语之后,但有时为了强调和突出谓语的意义,在一些疑问句或感叹句中,就把谓语提前到主语前面如:“甚矣,汝之不惠!”实际上是“汝之不惠甚矣!”定语后置文言文中,定语的位置一般也在中心词前边,但有时为了突出,中心词的地位,强调定语所表现的内容,或使语气流畅,往往把定语放在中心词之后,并用“者”结句,形成“中心词+后置定语+者”或“中心词+之+后置定语+者”的形式如:“求人可使报秦者,未得”以及:“石之铿然有声者,所在皆是也”等应注意的是,文言文中定语后置只限于表示修饰关系的句子,表领属关系的定语则不后置介词结构作状语后置介词结构即介宾短语,文言文中常见的是用“以”、“于”组成的介宾短语,作状语后置有以下几种情况:第一、用介词“于”组成的介宾短语在文言文中大都处在补语的位置,译成现代汉语时,除少数仍作补语外,大多数都要移到动词前作状语如:“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两个“于蓝”在翻译时,都要放在动词前做状语第二、介词“以”组成的介宾短语,在今译时,一般都作状语如:“具告以事”即“以事具告”这种句子往往是承前省略了动词宾语,实际就是“以事具告”还有。
竖子不足与谋句式
省略句,后省略了宾语“之”。即“竖子不足与之谋”。竖子不足与谋的意思是:这小子不足以同谋大事。表示对人极大的轻蔑。竖子:小子,对人的蔑称。不足:不值得。与:相与。谋:商量。
原文节选
沛公已去,间至军中。张良入谢,曰:“沛公不胜_杓,不能辞。谨使臣良奉白璧一双,再拜献大王足下;玉斗一双,再拜奉大将军足下。”
项王曰:“沛公安在?”良曰:“闻大王有意督过之,脱身独去,已至军矣。”项王则受璧,置之坐上。亚父受玉斗,置之地,拔剑撞而破之,曰:“唉!竖子不足与谋!夺项王天下者,必沛公也!吾属今为之虏矣!”
译文
刘邦离去后,从小路回到军营里。张良进去辞别,说:“沛公禁不起多喝酒,不能当面告辞。让我奉上白璧一双,拜两拜敬献给大王;玉斗一双,拜两拜献给大将军。”
项羽说:“沛公在哪里?”张良说:“听说大王有意要责备他,脱身独自离开,已经回到军营了。”项羽就接受了玉璧,把它放在座位上。亚父接过玉斗,放在地上,拔出剑来敲碎了它,说:“唉!这小子不值得和他共谋大事!夺项王天下的人一定是刘邦。我们都要被他俘虏了!”
竖子不足与谋下一句
“唉!竖子不足与谋。夺项王天下者必沛公也。吾属今之虏矣!”的意思是“唉!项庄这班小子没法跟他们共谋大事,夺取项王项羽天下的,一定是沛公刘邦了。我们这班人就要成为俘虏了!这句话出自西汉·司马迁《史记·项羽本纪》其中鸿门宴时,刘邦借机溜走,张良献上白璧与玉斗,范增气得把玉斗摔在地上说:“竖子不足与谋。夺项王天下者,必沛公也,吾属今为之虏矣。”
《鸿门宴》是汉代大史学家、文学家司马迁创作的一篇史传文,鸿门宴出自《史记·项羽本纪》。文章叙述了公元前206年两支抗秦军队的领袖项羽及刘邦于秦朝都城咸阳郊外的鸿门举行的一次宴会。这次宴会对秦末农民战争及楚汉战争皆发生重要影响,被认为是间接促成项羽败亡以及刘邦成功建立汉朝的原因。后人也常用“鸿门宴”一词比喻不怀好意的宴会。
扩展资料:
通过对这次鸿门宴的全过程的描写,生动地揭示了项羽的悲剧性格:他自矜功伐而有"妇人之仁"。这种性格不改变,他就必然以失败告终。而刘邦在宴会上能化险为夷,跟善于利用对方性格弱点也是分不开的。从这段史实可以看出领袖人物的性格在历史发展重要关头上所起的作用。
司马迁写鸿门宴只写了项羽、刘邦一席,而实际上,当时的宴会场面是很盛大、很热闹的。随从项羽入关的赵、燕、齐、魏、韩等国诸侯王及主要将领都参与了。他们虽然没有被形诸笔端,但通过被实写的人物的语言行动可以明显地感到他们的存在。正因为人都在场,才制约了项羽的言行,启迪了张良的智慧,帮了刘邦的大忙。
——史记·项羽本纪
竖子不足与谋也
竖子不足与谋的意思是:这小子不足以同谋大事。表示对人极大的轻蔑。
竖子:小子,对人的蔑称。不足:不值得。与:相与。谋:商量。
出自:西汉·司马迁《史记·项羽本纪》:“竖子不足与谋。夺项王天下者,必沛公也,吾属今为之虏矣。”
典故故事:
刘邦已经走了,抄小道回到军中,张良进去辞谢,说:“沛公不能多喝酒,已经醉了,不能告辞。谨叫我奉上白玉璧一对,敬献给大王;玉杯一对,敬献给大将军。”
项羽说:“沛公在哪里?”张良说:“听说大王有意责备他,他脱身独自离开,已经回到了军中。”项羽就接受了白玉璧,放到座位上。
范增接受玉杯,丢在地上,拔出剑砍碎了它,说:“唉!这小子不值得和他共谋大业!夺走项王天下的一定是沛公。我们这些人就要被他俘虏了!”
扩展资料
曹操生平:
曹操在孙权擒杀关羽、取得荆州后,表孙权为骠骑将军、荆州牧。孙权遣使入贡,向曹操称臣,并劝曹操取代汉朝自称大魏皇帝。
曹操将孙权来书遍示内外群臣,说:“是儿欲踞吾著炉火上耶!”曹操手下群臣乘机向曹操劝进。曹操自己还不想废献帝自立,他说:“若天命在吾,吾为周文王矣。”
建安二十五年正月,曹操还军洛阳。当月,病逝在洛阳,终年六十六岁,谥曰武王。
他临死前留下《遗令》。根据曹操的遗嘱,他于二月廿一丁卯日被安葬于邺城西郊的高陵。
十月,魏王曹丕取代汉朝,自立为皇帝,国号魏,追尊曹操为武皇帝,庙号太祖。
参考资料:
参考资料:
竖子不足与谋出自哪里
“竖子不足与谋”出自司马迁的《史记》,为范增在鸿门宴上所说。当时,沛公带着樊哙、夏侯婴等四人从鸿门宴逃走,张良将礼物进献给项羽和范增,范增接过玉斗,扔在地上,以剑敲碎,骂道:“竖子不足与谋!夺项王天下者必沛公也。吾属今为之虏矣!”语气中流露着对项羽的失望,同时也预见了项羽的悲剧结局。
鸿门宴作为历史上著名的“饭局”之一,呈现出了楚汉相争时期历史人物之间的“席间之争”。范增那句“吾属今为之虏矣”则暗示了楚汉相争的结局。刘邦的能屈能伸和果敢赴宴,项羽的骄矜之气和优柔寡断,范增的见微知著、倚老卖老,张良的足智多谋,樊哙的英勇无畏,被司马迁刻画得活灵活现。刘辰翁在《班马异同》中如此评价司马迁
项羽在宴席之上,将曹无伤对刘邦和盘托出,粗犷直率得近乎天真,却缺少统帅应有的权术和心机。最终导致项羽失败的并非是他鸿门宴上错失杀掉刘邦的机会,而是他自身的重大性格缺陷——刚愎自用、优柔寡断、有勇无谋。范增在“竖子”项羽的阵营里预感到大势终将去,选择离开。范增离开项羽之后,背上生毒疮而死,未能得遇明主的一代高士就这样黯然谢幕。范增的离开无疑加速了项羽失败的步伐。
苏轼在《论范增》中写道:“增不去,项羽不亡。呜呼!增亦人杰也哉!”苏轼虽然对范增试图依靠项羽成就功名提出了质疑,但肯定了他的杰出谋略。鸿门宴上项羽错过了诛杀刘邦的时机,最终被刘邦反噬,身死乌江,其失败结局印证了范增的远见卓识。
文言基础知识
注音释义
旦日飨士卒(飨,xiǎng,用酒食款待)
鲰生说我曰(鲰,zōu,短小,浅陋)
戮力(戮,lù联合,一同) 瞋目(瞋,chēn发怒时睁大眼睛)
目眦尽裂(眦,zì眼角) 按剑而跽(跽,jì,挺直上身,两腿跪着)
彘肩(彘,zhì,猪) 刀俎(俎,zǔ切肉用的砧板)
通假字
距关,毋内诸侯(距通拒,把守的意思,内通纳,接纳)
要项伯(要通邀,邀请)
不敢倍德(倍通背,背叛的意思)
不可不蚤来(蚤通早)
令将军与臣有郤(郤通隙,隔阂、嫌怨)
因击沛公于坐(坐通座,座位)
古今异义
婚姻 古义:由婚姻关系而形成的亲戚 今义:由结婚而形成的夫妻关系
非常 古义:不同一般的事 今义:副词,很、非常
山东 古:崤山以东 今:山东省
婚姻 古:结为亲家 今:结婚
河南 古:黄河以南地区。 今:黄河南部的一个省。
非常 古:意外的变故 今:程度副词
寿 古:敬酒。今:长寿。
所以 古:••••••的原因,表因 今:表因果关系,表果
细说 古:小人的谗言。 今:详细地讲述。
词类活用
(一)名词用作状语
项伯乃夜驰之沛公 在夜里
吾得兄事之 像••••••兄弟一样
头发上指 向上
常以身翼蔽沛公 像••••••翅膀一样
道芷阳间行 从小路,由小路
道芷阳间行、间至(抄小路)军中。
1名词用如动词:
沛公军(驻军,动词)霸上。
沛公左司马使人言(告诉,动词)于项羽曰:……
沛公欲王(为王、称王,动词)关中。
不可不语(告诉,动词)。
吾得兄事(做事、侍奉,动词)之。
籍(登记,动词)吏民。
范增数目(使眼色,动词)项王。
刑(施加肉刑,动词)人如恐不胜。
道(取道,动词)芷阳。
2形容词用如动词:
素善(与。。。交好,动词)留侯张良。
(三)动词、形容词用作名词
君安与项伯有故 旧交,交情
此其志不在小 小的方面
(四)使动用法
先破秦入咸阳者王之(以之为王,称王,意动)。
项伯杀人,臣活之(使。。。。活,救了他的命,使动)。
沛公旦日从(使……跟从,意即带领,使动)百余骑来见项王。
交戟之卫士欲止(使之止,制止,使动)不内。
樊哙侧(使……斜侧着)其盾以撞
一词多义
为
1使子婴为相动词, wéi, 成为,做为
2为击破沛公军介词,wèi, 替
3皆且为所虏介词,为••••••所 ,被••••••所
4何辞为语气词, wéi, “呢”
5、窃为大王不取也动词, wéi,认为
故
1故听之 所以
2君安与项伯有故 旧情,交情
3故遣将守关者 特意
之
1珍宝尽有之 代词,代珍宝
2项伯乃夜驰之沛公军 动词,到
3今者有小人之言 相当于“的”
幸
1妇女不所幸 宠幸
2故幸来告良 特意,特地
谢
1旦日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 道歉
2哙拜谢 道谢
3乃令张良留谢 辞谢
4张良入谢 谢罪
善
素善留侯张良 与••••••交好
不如因善遇之 好好地
间
道芷阳间行 jiàn, 从小路
间至军中jiān, 接近,顷刻
句式
宾语前置:
客何为者?(何为— 为何)
籍何以至此(疑问代词作宾词前置)
大王来何操(疑问代词作宾语前置)
沛公安在(疑问代词作宾语前置)
3.介词结构后置:
具告以事(介词结构后置)
具以沛公言报项王(介词结构后置)
得复见将军于此(介词结构后置)
4判断句:
吾令人望其气,皆为龙虎,成五采,此天子气也。
楚左尹项伯者,项羽季父也。
今人有大功而击之,不义也。
亚父者,范增也。
沛公之参乘樊哙者也。
人方此亡秦之续耳。
夺项王天下者必沛公也。
所以遣将守关者,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
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何辞为?
5省略句:
欲呼张良与(省略“之”)俱去。
毋从(省略“之”)俱死也。
奉厄酒为(省略“之”)寿。
旦日(省略主语“沛公”)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
为击破沛公军(省介词宾语“之”)
将军战(省略“于”)河北,臣战(省略“于”)河南。
加彘肩(省略“于其”)上。
秦时与臣游、项羽兵四十万、置之坐。
6、被动句:
珍宝尽有之(被占有) 若属皆且为所虏 吾属今为之虏。
固定句式:
奈何:奈,动词。何,疑问代词。译为“如何”、“怎样”。如“为之奈何?”
孰与:与……相比,谁……?表示比较。如“孰与君少长?”
所以:“……的原因”或“……的方法”。如“所以遣将守关者”“事知所以距子也。”
为……所:被……,表被动。如“若属皆且为所虏”
无以(无……以……)没有会么东西拿来……如“军中无以为乐”
何……为:表反问。为:用在反问句尾的语气词。如“何辞为”
财物无所取,妇女无所幸(“……无所……,……无所……”,“即……没有被……,……没有被……”其中“无所”还可以换作“有所”。)
孰与君少长(“……孰与……”,表选择问的句式,可译作“……比较……哪一个……”)
成语
秋毫不敢有所近(秋毫无犯)
今者项庄拔剑舞,其意常在沛公也(项庄舞剑,意在沛公)
劳苦而功高如此(劳苦功高)
大行不顾细谨,大礼不辞小让
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人为刀俎,我为鱼肉)
一、通假字成五采(“采”通“彩”,是彩色的意思)距关,毋内诸侯(“距”通“拒”,把守的意思,“内”通“纳”,接纳;“距”本义为鸡距,是成年公鸡的一个脚指,左右相对,交配时卡在母鸡的背上。故而,此时“距”应当作“卡”解,即卡住关口,禁止通行。)要项伯(“要”通“邀”,邀请)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蚤”通“早”)令将军与臣有郤(“郤”通“隙”,隔阂、嫌怨)不者(“不”通“否”读fou 三声,无义)因击沛公于坐(“坐”通“座”座位)(“坐”是指“跪坐”姿态,不是通假字。此姿态最容易受到攻击,是最佳的刺杀时机,而站立时更容易躲避攻击,刺杀困难。)沛公之参乘樊哙者也(“参”通“骖”,贴身卫士)沛公奉卮酒为寿(“奉”通“捧”,献上)拔剑切而啗之(“啗”通“啖”,吃)愿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具:通“俱”,全、都;倍:通“背”,背叛,忘记。)[4]沛公不胜杯杓(杯杓:通“杯勺”,杯子勺子,指酒力)置之坐上(坐:通“座”,座位)二、词类活用A 名词用作动词沛公军霸上(驻军)沛公左司马曹无伤使人言于项羽曰(说)不可不语(告诉)籍吏民(造户籍册或登记)吾得兄事之(侍奉)范增数目项王(示意,使眼色)刑人如恐不胜(惩罚)道芷阳间行(取道)沛公欲王关中(称王)若入前为寿(走上前)沛公奉卮酒为寿(祝(项伯)身体健康)B 名词用作状语项伯乃夜驰之(在夜晚)于是项伯复夜去(连夜)吾得兄事之(像对待兄长那样)日夜望将军至(每日每夜)常以身翼蔽沛公(像鸟张开翅膀那样)头发上指(向上)四人持剑盾步走(徒步)道芷阳间行(从小路)C 动词使动用法项伯杀人,臣活之(使……活下来)交戟之卫士欲止不内(止:使……停步 内:使……进入)拔剑撞而破之(使……破)樊哙侧其盾以撞(使……侧过来)先破秦入咸阳者王之(使……为王)沛公旦日从百余骑来见项王(使……跟从)D 形容词用作动词素善留侯张良(与……交好)秋毫不敢有所近(靠近)E 形容词用作名词此其志不在小(小的方面)君安与项伯有故(旧交情)F动词用作名词此亡秦之续耳(后继者)三、古今异义沛公居山东时(古:崤山以东;今:指山东省)约为婚姻(古:儿女亲家;今义:由结婚而形成的夫妻关系)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古:进来,偏义复词;今:进出)[4](古:意外的变故;今:副词,很、非常)将军战河北,臣战河南(古:黄河以北,黄河以南;今:河北省,河南省)未有封侯之赏,而听细说(古:小人离间之言;今:仔细说来)今人有大功而击之(古:现在别人,指刘邦;今:现在的人)沛公已去(古:离开;今:从自己一方到另一方)所以遣将守关者(古:之所以……是因为……;今:表示因果关系的连词)沛公奉卮酒为寿(古:敬酒;今:岁数大)我为鱼肉(古:鱼和肉;今:鱼的肉)不过二十里尔(古:不超过;今:只是)四、文言句式(1)判断句①用“……也”表示判断名词或名词短语做谓语此天子气也。今人有大功而击之,不义也。②用“……者,……也”表示判断楚左尹项伯者,项羽季父也。亚父者,范增也。夺项王天下者必沛公也。所以遣将守关者,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沛公之参乘樊哙者也。③用“为”表示判断吾令人望其气,皆为龙虎。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④无标记表示判断此亡秦之续耳。(2)倒装句①宾语前置今日之事何如?人为刀俎,我为鱼肉,何辞为?大王来何操?沛公安在?客何为者?籍何以至此?②介词结构后置(状语后置)沛公左司马曹无伤使人言于项羽曰贪于财货具告以事长于臣因击沛公于坐得复见将军于此③定语后置白璧一双玉斗一双(3)被动句①用“为所”“为……所”表示被动若属皆且为所虏。吾属今为之虏矣。②无标记珍宝尽有之。(4)省略句沛公欲王(省介词宾语“于”)关中沛公军霸上为(省介词宾语“之”) 击破沛公军则与(省介词宾语“之”)一生彘肩旦日(省主语“你”)不可不蚤自来谢(省介词宾语“于”)项王欲呼张良与(省介词宾语“之”)俱去,曰:“毋从(省介词宾语“之”)俱死也。”加彘肩(省略状语“于盾”)上将军战(省介词宾语“于”)河北,臣战(省介词宾语“于”)河南置之(省介词宾语“于”)坐上(5)固定结构财物无所取,妇女无所幸(“……无所……,……无所……”,“即……没有被……,……没有被……”其中“无所”还可以换作“有所”。)孰与君少长(“……孰与……”,表选择问的句式,可译作“……比较……哪一个……”)何辞为(“何……为”,表反问的句式,可译作“为什么……呢”,“为”是语气词。)军中无以为乐(“……无以……”,……没有……的)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