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代的玉璧有哪几种?

汉代的玉璧有哪几种?,第1张

  ◆蒲纹璧

  汉代玉壁是丧葬的重要器物,因此墓葬中出现大量的玉壁就不足为奇了。这类玉璧有下列特征:第一,玉质多为水苍玉,似青玉而深碧,中似有白斑,少数为青玉。第二,玉璧表面亮而有光,似玻璃光但色暗,有些因入葬而失去光泽,但带有水沁或土沁。第三,玉璧上的粗阴线为极细的线条密集而成,细线条则若断若续。

  ◆谷纹壁

  战国玉器上的谷纹,谷粒似旋涡,抚摸时留有尖硬扎手的感觉,而且排列紧密。汉代的谷纹璧则不同,谷粒小而圆、为较高的凸起,且排列稀疏。这类谷纹璧,最初出现于战国长沙地区的楚文化,由于楚文化对汉代艺术的巨大影响,致使汉代玉器中出现了这种谷纹壁。

  ◆蝻纹璧

  螭纹在战国时期楚文化器物上已出现,又影响到汉代,大量使用于玉酒器、玉剑饰、玉佩饰上。螭纹玉璧大量出现于汉代,大致有三种类型一、出廓玉璧,廓外部位装饰螭纹,二、镂雕玉璧,中心部位饰螭纹,三、双螭玉璧,即在璧的表面凸雕双螭,目前考古发现中尚未见汉代双螭璧,北京故宫博物院收藏的一件双螭纹玉璧,沁色、工艺及螭纹结构皆为汉代王器特征,可定为汉代。

  ◆廓外带有装饰的璧

  这类玉璧产生于战国时期,壁的圆廓之外,带有两处以上装饰,汉代的装饰璧一般是有一处,但廓外部分面积较大,有的高度超过壁的直径。皆为镂雕, 一般来看,装饰部分镂雕多为勾连纹,井饰有螭、龙或双螭、龙、凤。

  ◆镂雕玉壁

  在甓的表面带有镂雕图案。汉代镂雕璧大致分为三类:一、廓外带有镂雕的璧,即前述的四类;二_、镂雕圆形璧。即圆形玉璧带有镂雕图案,北京大葆台汉墓出土的一件玉璧尤为奇特,璧中心为一长形鸡心佩,两侧月牙形空白处分别镂雕螭龙、朱雀,似璧与鸡心佩两件玉器相合而成,三、全镂雕廓外带有装饰的璧,北京故宫博物院藏有这娄玉璧,圆形部分为镂雕,廓外部分亦为镂雕。

定州市博物馆展出的地宫出土文物精品——此次文物展出以静志寺塔基地宫和净众院塔基地宫出土文物为主。1、青石刻花罐:北宋,高13厘米。 石质坚致,夹杂有黑色斑点。圆口,短颈、尖唇,鼓腹、平底。造型端庄、敦厚。采用剔地浮雕法,在罐体表面雕出三组似植物生长于山峦之上。山势磅礴,花叶宽阔舒展,叶脉剔划细腻。有较强的装饰性。刀法娴熟,苍劲有力。

2、石桃 北宋,高77厘米。石质白泛黄,坚细,扁方座上放置一桃,并附桃枝和两片桃树叶,自蒂部至桃尖阴剔划出一沟,使桃的形象更加生动逼真。是佛教信徒施入地宫的供奉之物。

3、石羊:北宋,高56厘米。 石质白,泛黄,较粗松。方形底座上卧一只肥羊,羊抬首平视,四肢蜷伏静卧,神态安详。身上以阴线刻出卷曲有序的卷毛。刀工简练,雕刻细腻。应是佛教信徒施入地宫的供奉之物。

4、鎏金铜天王像:唐,天王为佛教护法神。两天王鹰勾高鼻、深目,面相威严。其一戴护耳明珠冠;上身着短衣、披斗蓬;下穿长裤并于脚腕扎结;足登软靴,踏恶鬼于脚下;手持宝杵。

5、鎏金铜天王像二:戴明珠宝冠:宝缯卷曲披肩,颈筋暴突;上身和双腿裸露,全身肌肉毕现;腰系裙;左臂扬起,右臂托杵;赤足站立。两天王形象刻画生动、比例准确、制作精良、威武雄壮,为唐代金铜造像之精品。

6、鎏金银净瓶:北宋,高268、腹径114厘米,重344克,簪长14厘米。 银质鎏金,捶凿焊接而成,胎体轻薄。为佛教法器。此瓶小口细长颈,颈中部附一相轮式圆盘,广肩,腹丰满,假圈足外撇,肩部附一大口葫芦形流,口扣平盖。盖与流之间以一银链连接。肩及下腹錾饰俯仰宝装莲花,纹饰朴实秀雅。颈上圆盘面有铭文“张氏李氏刘氏王氏崔氏梁氏张氏□□吴三弟子愿生生供养”。出土时口部插一鎏金银簪,簪头为一佛象。此净瓶是信徒们为表敬佛之心专门制作而施入地宫的。

7、出廓式螭龙纹谷钉玉璧,长30、最厚11 厘米。玉料呈青色,局部有红褐色沁。体扁平,两面形式和饰纹相同,在上部出廓处镂雕一螭一龙,螭、龙穿行于云雾共衔,中央顶端有一圆形穿孔以供挂系用;下部主体为一璧,近璧的内外缘各有一凸宽弦纹,内满饰隐起且排列有序的谷纹;璧主体外两侧各镂雕一形式相异、且不对称的螭纹。汉代玉璧中,常见璧主体上端镂雕螭或龙纹的所谓出廓式璧,有的尚有铭文。惟此器除上部出廓外,且在璧的两侧亦各有一不同形态的螭龙纹出廓,尚不多见。又,此器内外缘有宽凸弦纹一圈,璧体厚达11、外径244厘米,所用玉料又非新疆和田等地区产。是知同为汉代出廓式玉璧,但因年代早晚不同,其形式又有所别,其中两侧有出廓纹者有战国出廓璧的遗风。

较前代同类器而言,战国玉璜的形制与艺术风格均发生了剧烈变化,不仅数量众多、形制繁杂、流播地域更为广泛,还出现了出廓式、镂空式、层叠式、分节套合式等诸多精美绝伦、巧夺天工的崭新品种。以下依据形制与纹饰图式的区别,将常见的战国玉璜(珩)大致分作以下几类。

出廓式玉璜

出廓式玉璜是战国时期大量出现的一类形构复杂器型,所谓“出廓式”就是在传统玉璜“母本”形体之外以镂空透雕等技法加饰龙、蛇、螭、凤、变体云纹等“附属”造型而形成的一种形构,是战国玉璜中最具特色的创新品种之一。

按照所能见到此类型标本,可将其分为一侧出廓式、两侧出廓式、两侧及两端出廓式三类。

(1)一侧出廓式璜的标本最为常见,例证见于安徽长丰战国墓出土器,体扁平,弯弧成半璧状,弧背外缘中部镂雕两只左右对称的出廓凤鸟,凤鸟尖喙,冠微上扬,作回首伏卧状,硕大长尾向两侧翻卷,璜体边缘饰规则扉棱,器表两面以蒲纹为地纹,间饰硕大的卷曲羽状纹,周围勾勒凹弦纹边阑。湖北丹江口吉家院出土一件战国中期素面璜,弧腹外缘向下对称伸出两勾云形扉齿,是本式璜中较罕见的例子。

(2)两侧出廓式璜的典型例证见于山东淄博临淄区商王村战国墓出土器,体扁平扇面状,两端作龙首形,龙口部透雕,尖唇,杏仁目,独角,下颌有须,器表阴刻勾连云纹。璜体弧背外缘出廓透雕变体勾连云纹、弧腹外缘出廓透雕左右对称的一组变体螭纹。

(3)两侧及两端出廓式璜是较前两类器形构更为繁缛复杂的一类器形,典型例证见于安徽长丰杨公战国墓出土的此类器,体扁平成拱桥型,两端对称镂雕弯曲呈“U”形的回首龙状,龙作张口吐舌状,尖吻,杏仁眼,长角卷曲后飘,龙体以阴刻线与璜体“母本”分隔,璜体弧背、弧腹外缘出廓镂雕对称的变形凤鸟,弧背上部的凤鸟短小而简约,弧腹下部的凤鸟形体硕大而镂雕繁缛。璜体器表两面浅浮雕三联谷纹。

镂空式玉璜

本式璜所见的出土物标本不多,典型例证见于湖北随州曾侯乙墓出土器,体扁宽,通体镂空透雕出左右对称的几组相互连贯纠结的龙、蛇、鸟形,再以浅浮雕、细阴刻线对龙、蛇、鸟的躯体细部精细勾勒,两端、弧背、弧腹以各种动物形体特征为外缘,构成整器轮廓的不规则形。一面雕有纹饰、一面光素无纹。

层叠式玉璜

本式璜例证见于湖南临澧县九里茶场战国墓出土器,体扁平,弧形,分上下两层,中间透雕分隔,上部分雕琢成双首龙形,龙口作圆穿,上吻宽阔前突,椭圆眼,龙角后飘,龙身表层阴刻卷云纹。下部亦雕琢呈双首龙形,龙首部透雕,口微张,上吻伸长与上部龙身相连结,下吻短而上卷,龙体表面以细阴刻线刻有卷云纹、网纹、绞丝纹、羽状纹等装饰,两龙身上下有弦纹轮廓线边阑。

分段连辍式玉璜

本式璜例证见于河南辉县固围村祭祀坑出土器,是目前所见战国玉璜中形构最为复杂、雕琢最为精细、工艺成就最高的一例。通体由七件玉饰和两件鎏金铜兽头分段拼接组成,双面雕,各部分之间以铜片相互连贯。正中间一件玉饰呈梯形,体表饰简约龙首纹、云气纹,有阴线刻弦纹边阑,上部雕刻一出廓兽形饰,兽作回首卧伏状,张口露齿,椭圆形目,臀上翘,垂危上卷,体表饰水滴纹,下部雕一出廓圆钮。正中间玉饰的左右两侧各对称拼接三块玉饰,其中第一块扇形饰体表阴刻多组简约龙首纹,第二块玉饰雕琢成龙首形,龙嘴微张,上吻宽大而前突,下吻短而前端内卷,龙须弧形外卷,眉与嘴边阴刻绞丝纹,第三块椭圆形玉饰中间镂空成勾云纹,体表阴刻云纹。七件玉饰中,中间五件联为一体,呈双龙首璜体状,最外侧两件椭圆形玉饰各用鎏金铜片与双首龙璜体相连接。整器形构繁缛奇巧、雕琢精整细腻,珍贵而罕见。

战汉时期的玉璜

长:285cm。

在中国古代,玉璜与玉琮、玉璧、玉圭、玉璋、玉琥等总称为“六瑞”,被《周礼》一书称为是“六器礼天地四方”的玉礼器,级别高,份量重,是玉器收藏家的收藏重项,非机缘巧合所不能得,亦是吉祥之瑞器。此玉璜呈窄弧形,两端稍宽,体扁薄,表面琢鼓钉纹,颗粒饱满,地子碾琢平整。璜周围勾勒凹弦纹边阑,中间打孔,供穿系。该玉璜体型较大,受沁后色泽变深,表面灰皮自然,光气老到,是一件难得的战汉玉器精品。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liwu/844825.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7-10
下一篇2023-07-10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