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说中国"奢侈旅行风"成钻石行业最新威胁?

为什么说中国"奢侈旅行风"成钻石行业最新威胁?,第1张

据14日发表的德比尔斯行业报告,2016年全球需求基本持平,美国需求增长44%,被亚洲的疲软需求所抵消。不过,克利弗说,2017年上半年中国和印度的销售情况有所好转,同比出现了一位数增长。他说,预计随着全球经济前景改善,未来5年这两个国家的销售情况会进一步好转,但由于人口老龄化,日本的增长速度会低于其他亚洲国家。

德比尔斯计划今年投入14亿美元用于做钻石广告,影响消费趋势,这是自2008年以来的最大数额。该公司在其主要市场的目标人群是女性,特别是年龄处于18岁至33岁的女性。据德比尔斯公司说,随着收入增加,这些女性正在为自己购买钻石。  

报道称,但要赢得这部分消费者并非易事,特别是在中国。去年中国的钻石销售额以美元计下跌了48%,来自旅游的竞争构成了巨大挑战。据世界旅游组织提供的数据,中国是世界上最大的游客来源国。

即使是在国内,富有消费者也常常选择路易威登的包包或是古驰休闲品,德比尔斯的竞争对手还有其他公司,这些公司推出了价格更加低廉的珠宝产品吸引消费者。

克利弗说:“我们还是很积极,我们相信总会有办法让一个品牌适应未来的问题。”

钻石王国的阴影

金刚石是一种由纯碳组成的矿物,这种结晶碳经琢磨加工成各式各样、五光十色的钻石后,身价倍增,价值连城,成为地位和财富的象征,成了世人梦寐以求的东西。南非德比尔斯联合矿业公司利用钻石聚敛金钱,现已成为年产值数十亿美元的钻石王国。

德比尔斯联合矿业公司是世界上最大的金刚石产销集团,附属于黄金采掘业巨头南非英美公司。19世纪60年代中期在南非金伯利附近首次发现金刚石。布尔人德比尔兄弟建成两个金刚石采矿场——金伯利矿和德比尔尔斯矿。1873年英国冒险家兼企业家罗得斯买下德比尔斯矿、最后购进南部非洲大部分金刚石矿场,于1888年成立了德比尔斯采矿公司。为了控制销售市场,罗得斯在19世纪中叶组织了金刚石辛迪加。1902年罗得斯去世,德国人奥本海默到非洲担任该辛迪加的代表,1917年组建英美公司。第一次世界大战后,他购得西南非洲(纳米比亚)的金刚石矿并收买了德比尔斯公司的控股权。他任德比尔斯公司董事长后加强了对金刚石市场的垄断。20世纪30年代大萧条时期,他完全控制了伦敦的金刚石辛迪加。该辛迪加现已改名为中央销售组织。

一百多年来,德比尔斯联合矿业公司以南非为基地,通过精明巧妙的销售和对市场严密的操纵,现已控制了世界金刚石供应量的80%。在人们的心目中,“德比尔斯”这个名字就像钻石一样光彩夺目、神秘迷人。从博茨瓦纳或西伯利亚的金刚石矿初见天日,到戴在新娘的无名指上,金刚石要经过无数双手的劳动方能从一块不成形,不受看的石料变成一枚闪闪发亮、流光溢彩的钻石。然而,不管钻石最终作何用场,流向何处,它都有可能要经过已有350多年历史的金刚石交易中心——伦敦。自1930年以来,伦敦就是德比尔斯钻石王国强有力的销售地,它销售的金刚石占世界的80%,但其中只有20%来自它自己的金刚石矿,其余的则是它通过中央销售组织纳入其势力范围来的。中央销售组织去年的销售总额接近40亿美元,它同世界上主要的金刚石生产国家签订了收购和销售其宝石的合同。有些国家,如博茨瓦纳将它生产的金刚石百分之百地卖给德比尔斯公司。这种契约不仅保证生产国不必为卖不出宝石而发愁,而且使德比尔斯公司能够严密地控制世界宝石的供应量。对这种做法表示满意的德比尔斯公司的客户说,这种“单一渠道销售”体系减少了市场上反复无常的情况,消除了价格的大起大落。而批评者则称,这是违反竞争原则的,这家公司多年来避免直接在美国市场做生意,因为华盛顿有严格的反托拉斯法律。

然而最近一段时期,德比尔斯钻石帝国的辉煌已有所失色。由于世界钻石呈供过于求的趋势,德比尔斯公司的垄断地位面临着挑战和考验。

在安哥拉,成千上万的金刚石采集者狂热地涌入北隆达省,其狂热程度不禁让人想起当年加利福尼亚州的淘金热。跟多数需要大规模投资开采的金刚石矿不同,安哥拉冲积而成的金刚石矿比较容易开采。德比尔斯公司估计,现在已有大约5万人聚集到那里,而且以每天500人左右的速度增加。这股盲目开采、交易、走私之风,使安哥拉成为非法开采的金刚石的最大来源。德比尔斯钻石王国不断向安哥拉 施加压力,要求它采取措施,严惩和制止私自采矿者的行为。德比尔斯公司副董事长尼凯·奥本海默7月份访问罗安达时捐助20万美元用于全面严厉打击采掘金刚石的盲流。这取得了一些成效:一支特警部队开进矿区,逮捕关押了600名赞比亚人、冈比亚人和其他外国人。但4个月后金刚石交易网又被讲法语的赞比亚人所控制,不法金刚石走私者仍然我行我素,肆无忌惮。

德比尔斯联合矿业公司的霸主地位,面临的最大挑战则来自远隔重洋,远离南部非洲的西伯利亚。苏联崩溃之后,俄罗斯和其它处境窘迫的共和国都竟相增加金刚石的出口。在离莫斯科数千公里的西伯利亚永久冻土带有一个名叫米尔内的巨大露天金刚石矿。庞大的自卸卡车从450米深的坑底将含金刚石的矿石即金伯利岩运上来。如此大规模的开采使俄罗斯成为世界最大的金刚石生产国之一,年产优质钻石700万克拉左右。钻石业是俄罗斯的第四大外汇来源。谁将控制俄罗斯储量丰富的金刚石矿呢这个问题一定使德比尔斯的高层经理人员食不甘味,夜不能寐。俄罗斯可能大量抛售金刚石所造成的危害足以令德比尔斯提心吊胆。俄罗斯钻石业目前的混乱局面是最终要控制钻石流量的德比尔斯钻石王国所面临的长期威胁。

金刚石供应商剧增可能削弱德比尔斯的权威性,该公司能否保持对全球钻石市场的垄断就很难说了。到目前为止,金刚石生产国仍然是忠心不二的,但是当这个钻石王国要求其成员分担困难时,真正的挑战可能才会降临。除非它截住安哥拉和其它地方的金刚石外流,或奇迹般地 西方的需求,否则它受到的压力就会有增无减。

南非德比尔斯金刚石王国的光彩和阴影,说明一个道理:自由竞争产生垄断,但垄断不能消除竞争,反而使竞争激化,垄断最终是挡不住竞争的。因此,德比尔斯面临的考验和挑战是不可避免的。

钻石之王库利南

1905年1月25日,在位于南非阿扎尼亚的普列米尔矿山上,一个叫威尔士的经理人员偶尔看见地上半露出一块闪闪发光的东西—他压抑住狂跳的心脏,用随身携带的小刀小心翼翼地把它挖了出来——在地下沉睡了亿万年这后,钻石之王终于苏醒了。

库利南不是一个完整的晶体,它只是一个大晶体的一部分大碎块,即便于此,它依然是迄今为止世界上最大的一块宝石金刚石。它纯净透明,带有淡蓝色调,是最佳品级的宝石金刚石;体积相当于一个成年男子的拳头,重量为3106克拉。它是如此而已的巨大而眩目,以至于当时没有任何人能够买得起,直到1907年,南非的德兰土瓦地方当局用15万英镑收购了它并当作生日礼物献给了英王爱德华三世。

英国王室把琢磨钻石之王的荣耀赐予当时最权威的钻石公司——荷兰的约·阿斯查尔公司加工,1908年初,库利南被送到阿姆斯特丹。摆在荷兰工匠面前是一个巨大的挑战:如何把巨大的原石分割碾若干小块——因为哪怕是一丝一毫的疏忽,这块价值连城的宝石转瞬间会变成一堆没有价值的碎片。荣耀和挑战同时交到了荷兰最著名的工匠阿斯查尔手中,他用了几个星期的时间来研究库利南,按1:1的比例制造了玻璃模型并设计了专门的工具。他先用这些工具对玻璃模型试验,结果模型按照预想的要求被劈开。

决定库利南命运的日子到来了。1908年2月10日,阿斯查尔和助手来到工作室,库利南被一个大钳子紧紧夹住,一根特制的钢楔放在它上面预先磨出的槽中,阿斯查尔用一根沉重的棍子敲击钢楔——“啪”的一声,库利南纹丝不动,钢楔却断了。工作室里的气氛紧张的让人喘不过气来。两个荷兰顶尖的工匠几乎要崩溃了——他们流着冷汗,放上了第二根钢楔,再使劲地敲击一下,这一次,库利南完全按照预定计划裂为两半,阿斯查尔则昏倒在地板上。

8个月后,库利南在荷兰工匠们的用心琢磨下终成正果,它被完美地切割成9颗大钻石和96颗小钻,最大的一颗被镶于英国国王珠权杖上,名为“非洲之星I”,也就是“库利南1号”它是世界上最大的钻石,水滴形,74个面,5302克拉;第二颗大钻石为方形,64个面,3174克拉,被命名为“非洲这星II”,镶在英国国王的王冠正下方。

在库利南被发现14年后,人们在普列米尔矿山又找到一颗重达1500克拉宝石金刚石,它也是一个大晶体的碎块,并且颜色和库利南相似,因此有人认为它与库利南是同一个大晶体碎裂而成的,它的重量为世界第三,故这块金刚石没有给它取专门名字。

以上说的是世界上最大的原石钻石,我再来介绍一下世界上最大的成品钻石

金色庆典

1986年发现于南非,普列迷儿矿,原石重75550克拉,金**

1988年戴比尔斯切磨成火玫瑰型,重54565克拉,成为世界上最大的成品钻石1995年在泰国展销会上露面,正值泰国国王在位50周年,有泰国商人共同出资送给泰王

钻石王朝的兴衰往事

看似普通、简单的商业游戏,或许意义深远。在一场被视为“左手倒右手”的交易之后,南非的奥本海默家族也许会彻底告别三代以来的发家之道——钻石业。一个世纪以来由奥本海默家族独揽的钻石王朝或许会被“各路诸侯”瓜分。

2011年元旦,一场一触即发的股权变化笼罩在全球最大矿业公司之一的英美资源集团与全球最大钻石公司德比尔斯之间。前者计划通过股份收购的方式,获得后者的控股权。而此前,英美资源集团已经拥有了戴比尔斯40%的股份。此次计划进一步收购的,是奥本海默家族拥有的另外45%的股份。

其实,奥本海默家族也是英美资源的长期投资者。英美资源集团本身便是奥本海默家族于1917年在南非创立的。不过,不久前该家族刚刚大规模地出售了所持有的英美资源的股份,持股量首次跌至不足2%。业内人士指出,若此次由英美资源其他大机构股东主导的收购计划落实,奥本海默家族与英美资源、德比尔斯两家公司的长期宾主关系将一去不返。

但是,不论收购结果如何,也不论奥本海默家族是否会被挤出钻石业,毕竟,奥本海默家族曾一度控制了全球90%的钻坯市场。在将近一个世纪的时间里,这个曾经的钻石王朝对世界钻石行业的绝对影响力,不该被世界遗忘。

钻石造就南非首富

奥本海默本是一个犹太姓氏。1880年,钻石王朝的创始人——恩内斯特·奥本海默出生在德国一个雪茄制造商家庭。16岁时,他随哥哥来到伦敦,在一个犹太钻石商的钻石分拣车间打工,负责挑出有瑕疵的钻石。很快,犹太钻石商发现,虽然没有受过专业训练,但恩内斯特似乎对钻石的优劣有着天生的敏锐鉴别力。在没有珠宝鉴定机器的年代,此种眼光的价值不言而喻。

21岁时,备受器重的恩内斯特被犹太钻石商派往位于南非金伯利的办公室工作。金伯利是南非著名的“钻石之城”,再上溯30多年,这里发现了巨大的钻石矿,吸引了世界各地的大批“掘钻者”。

除了钻石,恩内斯特对商业、政治似乎也有着天生的敏锐。在金伯利,如鱼得水的恩内斯特先是凭借自己德国出生、英国成长的独特经历,在英、德殖民地间从事贸易。虽然,这种利润丰厚的贸易风险极大,不过对恩内斯特来说,风险难不倒他。在从容赚钱的同时,他还积累了宝贵的政治人脉。1912年,恩内斯特当选为金伯利市市长,并连任三届,最终代表金伯利市进入了南非议会。

一战期间,德国人拥有的、名为“禁区”的钻矿被南非军队占领,不能开工。于是,恩内斯特在1917年成立了南非英美资源公司(其100万英镑初始资金,一半来自美国、一半来自英国,故此命名),用公司的股票与德国人谈收购。由于当时德方无法判断战事,不知道南非军队会不会撤退,所以就以很低的价格将这座富矿连同亏本的风险,一起卖给恩内斯特。就这样,奥本海默家族拥有了自己的第一座钻石矿。

战争很快结束,奥本海默家族的钻石生意开始渐露峥嵘,这给南非的另一家老牌钻石公司——英国人塞西尔·罗得斯的德比尔斯公司——带来了竞争困扰。当时,德比尔斯已有30多年历史,1893年就在约翰内斯堡证券交易所上市,是当时南非网络最全、势力最大的钻石开采与销售商。

背靠富矿,恩内斯特开始与罗得斯大打价格战。时间一长,罗得斯逐渐经受不住,由于担心自己的公司股票变为垃圾,1926年,他主动找到恩内斯特谈判。最终南非英美资源公司与德比尔斯两家公司以互换股权的方式实现了合并。这才是恩内斯特的真正目的:有了德比尔斯,就可以逐个消灭其他实力薄弱的钻石企业。

到上世纪20年代末罗得斯去世,恩内斯特已经成为整个南非钻石界无人可以替代的大佬。不过,恩内斯特的胃口并不止于此。1929年,全球经济大萧条让钻石需求骤降,位于伦敦的钻石企业联盟走到了破产边缘——此前,这个联盟一直是德比尔斯最主要的竞争对手之一。恩内斯特抓住这个机会,通过与联盟内部成员的谈判,以极低的成本整合了两家的生意。

1934年,恩内斯特在伦敦创立了著名的中央统售机构(CSO),负责德比尔斯的钻石在国际市场上的销售。后来,CSO成为全球最大的钻石销售渠道。

恩内斯特相信,“提升钻石价值的唯一方法就是使它们变得稀缺、就是减少产量”。一个垄断的钻石王朝的诞生终于可以让其去实践这条理论了。因为恩内斯特关闭手中所有钻石矿的决定,在1930-1933年间,世界钻石产量从每年2200万克拉骤降到不足14万克拉,钻石价格持续上涨。

垄断带给恩内斯特的另一个好处更加显而易见:一旦出现其他钻石公司,德比尔斯就释放大量钻石储备,令钻石价格暴跌,从而使对方破产或投降。这使得任何新进入者要与他竞争,几乎已不可能。

恩内斯特在1935年创立的E·奥本海默父子公司,控股了家族的所有生意。这些生意中的大多数,都被打包在南非英美资源集团之中。这种模式持续了很多年,直到1999年,南非英美资源集团与总部设在卢森堡的Minorco公司合并,组成英美资源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并在伦敦上市。

20世纪50年代初,恩内斯特成为了南非首富。

控制全球90%的钻坯销售

个人辉煌的时间毕竟有限。1957年,恩内斯特去世。49岁的哈里·弗雷德里克·奥本海默继承了父亲的全部遗产——18亿美元,以及一个占世界钻石产量80%的钻石王朝。

哈里中学就读于英国最古老的贵族中学之一切特豪斯公学,之后毕业于牛津大学基督学院。他喜欢收藏古董书,沉默低调、富有涵养。同父亲一样,哈里对政治有着独特的天赋。毕业后的很多年里,他一直是南非议会成员,直到父亲去世,由于要打理庞大的家族生意,他才不得不放弃了自己的政治生涯。

在商业方面,哈里同样极具天赋。20世纪50年代,他被父亲派往纽约,在被誉为美国广告业中心的麦迪逊大街,与众多杰出的广告人一起工作。钻石行业的“4C”标准——切工(cut)、色泽(color)、纯净度(clarity)和克拉(carat)——就是他们创造出来的。其实,为现代人所熟识的所谓“4C”标准,并非古老的传承,它只是现代市场营销的结果。

后来,哈里还与专业广告公司智威汤逊一起,为戴比尔斯打造了“钻石恒久远,一颗永流传”的经典名句——2000年,这句宣传语被评为20世纪最成功的广告文案。

在哈里时代,英美资源公司几乎主宰了南非的钻石、黄金和白金工业乃至整个南非商业世界。利用德比尔斯产生的强劲现金流,英美资源得以收购更多的矿藏;而从黄金、白金和其它金属矿开采中获得的收益,又可以被投资到其它领域……

奥本海默家族的事业在哈里手中达到了全盛:英美黄金、英美铂金分别成为全球最大的黄金和铂金生产商,米罗科则成为世界十大铜生产商之一;上世纪70年代,奥本海默家族旗下所有公司的产值占南非国内生产总值的10%,出口额占南非总出口额的30%……奥本海默家族俨然成为南非的“国中国”。

在20世纪80年代之前,德比尔斯控制了全球90%的钻坯销售。位于伦敦的CSO,每年只举行10次钻石鉴赏会,能够到场的只有125家和德比尔斯长期合作的看货商,他们被称为“德比尔斯125”。看货商们从德比尔斯手中购买钻坯,然后将其打磨为裸钻,再销售给珠宝零售商。自CSO成立以来,德比尔斯一直实行着“选择客户的供货战略”:他选择客户,而不是客户选择他。基于这一前提,他批给客户的钻坯,客户没有讨价还价的余地,只能表示“要”或者“不要”。

然而,随着澳大利亚、加拿大、俄罗斯不断有大量钻石矿被发现,南非作为钻石王国的地位在20世纪80年代之后逐渐动摇。德比尔斯的市场占有率一度被挤压到45%。迫于无奈,哈里主动打破了“德比尔斯125”的限制,将市场从原来的高端客户扩大到中产阶级,并像日常消费品那样大打广告、采取多种灵活的营销手段。

到20世纪末,德比尔斯已经成功转型成为一家以市场为导向的非垄断型企业,市场占有率也有所回升。

奥本海默家族有这样一条家训:“我们盼望最好的事情发生,同时也会做好最坏的计划。”看来,哈里领悟到了这条家训的精髓。

从垄断到竞争

如果说,哈里对家族事业的贡献是,通过打破高端樊篱大大扩张了市场,那么,他的儿子尼基·奥本海默则更进一步,将公司推向现代企业模式。

1998年,当52岁的尼基成为家族新掌门人的时候,曾有媒体不客气地说他“看上去脑筋不太好用,恐怕难以担此重担”。但事实很快证明,媒体错了。

在尼基的领导下,德比尔斯与知名奢侈品集团路易·威登合作,开始涉足钻石零售业。此举使德比尔斯的产业链拉得更长,也为德比尔斯带来了更丰厚的利润——与钻石开采相比,钻石饰品销售的利润更高。

此外,尼基还将存在了数十年的CSO改为国内钻石商贸公司(DTC),并启动了一项名为“最佳供应商”的战略。这一战略的核心是,向看货商以及更下游的批发商、零售商提供更多的附加价值,进而将这些下游企业牢牢吸引在德比尔斯四周,共同进退,提升对整个行业的影响力。“最佳供应商”策略被证明是成功的。2004年,在钻石价格上涨7%的情况下,全球钻石饰品的销售仍比2003年增长了8%。“最佳供应商”策略案例也被哈佛大学商学院列为经典案例之一。

在家族发展史上,尼基所做的最重要的事,发生在2000年。这一年,尼基提出,由奥本海默家族和英美资源集团共同出资197亿美元,收购德比尔斯。对于这次收购,尼基酝酿已久。消除交叉持股是重组的主要动机。70多年来,德比尔斯与英美资源一直交叉持股,前者拥有后者35%的股票,后者则拥有前者32%的股份。这种交叉持股为投资者所诟病,资本市场也因此对德比尔斯估价较低。“德比尔斯的价值一直以来都被投资者低估了”,尼基表示,既然股东们不认可德比尔斯的价值,那么公司就没有必要继续为他们盈利。

2001年5月,重组完成,奥本海默家族和英美公司各持有德比尔斯公司45%的股份,其余10%由德比尔斯公司与博茨瓦纳政府各占50%股份的合资企业——德比尔斯博茨瓦纳公司拥有。这是二战以来世界钻石业的最大一次重组,也是南非经济史上最大的一次企业收购。自此,德比尔斯结束了在约翰内斯堡证券交易所100多年的交易历史,成为一家私人企业

很多人认为,德比尔斯私有化后将会变得更加神秘和傲慢。一位钻石分析师悲观地表示,外界可能再也无从得知钻石行业的实际利润到底有多少了。然而,2003年7月底,就在德比尔斯退市两年后,尼基向全球公布了该年度公司的年中业绩报表。这一举措被看作是德比尔斯努力证明自己正在变得日益透明化的标志。“世界已经变了”,尼基说道,“当我们开始转变,变得更加公开透明,天并没有塌下来。”

虽然从中学到大学,尼基接受的都是与父亲一模一样的贵族教育,但与一身绅士派头的父亲相比,尼基显得有些桀骜不驯。他从不戴昂贵的钻石手表,倒是常常戴着一只塑料电子表;他喜欢玩板球,还买下了一支职业板球队,当有媒体问他为什么买球队时,他的回答让人绝倒:“那是现在我唯一能感受到竞争的方式。”

2008年,《福布斯》评出全球最显赫的14个财富家族,奥本海默家族名列其中。如今,尼基的独子乔纳森·奥本海默已经41岁,有了3个孩子,这位家族第四代已开始涉足家族事业的管理。只不过,在第三代接下来的岁月或第四代人的手中,奥本海默家族是否还能与钻石王朝画上等号,尚未可知。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liwu/8641801.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9-23
下一篇2023-09-23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