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的“传统纹样”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独特的艺术价值和文化内涵。以下是一些常见的“传统纹样”及其特点:
1 云雷纹:云雷纹是一种以云纹和雷纹为主要元素的纹样,具有拍印、压印、刻划、彩绘等多种表现技法。它通常以四方连续或二方连续式展开,出现在新石器时代晚期,可能从漩涡纹发展而来。
2 祥云纹:祥云纹是一种寓意祥瑞之气的纹样,由动物和云纹结合而成。它最早出现在周代中晚期的楚地,逐渐在楚地形成了以云纹特别是动物和云纹结合的变体云纹为主的装饰风格。
3 青花纹样:青花纹样是一种蓝白相间的花纹,多以动植物、人物、山水为主造型,具有独特的韵味和风格。它是中国陶瓷装饰的重要代表之一,广泛应用于陶瓷、漆器、刺绣等工艺品上。
4 瓦当纹样:瓦当俗称瓦头,是屋檐最前端的一片瓦(也叫滴水檐)前端或位于其前端的图案部分。不同历史时期的瓦当,有着不同的特点。秦代的瓦当纹饰多种多样,有动物纹、昆虫纹、飞禽纹、植物纹等;汉代瓦当纹饰题材有四神、翼虎、鸟兽、昆虫、植物、云纹、文字及云与字、云与动物等;魏晋南北朝时期的瓦当当面较小,纹饰以卷云纹为主;唐代莲花纹瓦当最常见,文字瓦当几乎绝迹;宋代开始用兽面纹瓦当;明清多用蟠龙纹瓦当。
5 玉器纹样:古代玉器纹理多样,有相对简单的一点的,也有复杂的吉祥图。
总之,“传统纹样”是中国古代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独特的艺术价值和文化内涵。它们不仅反映了古代人们对自然界的认知和理解,也反映了古代社会的文化、宗教、哲学等方面的特点。这些传统纹样的多样性不仅展示了中国古代文化的丰富性和独特性,同时也为后人提供了重要的文化遗产和艺术参考。
这把匕首是西汉的
——“嵌金片花纹铁匕首”
通长367厘米,1968年满城陵山中山靖王刘胜墓出土。 身与茎为铁制,环首与格用银基合金铸造并焊接。身扁平,中脊隆起,脊两侧嵌金片花纹带,一面作火焰纹,一面似云纹。茎宽扁,两侧边缘鼓起而中空。环首镂空,嵌金片作卷云纹,近茎部及格部作兽面纹。金、银、铁三色交相辉映,灿烂夺目。
——匕首的另一面,可以看出是云纹
而楼主的贴图反映的是火焰纹的一面
把这个匕首放在春秋城濮之战下面,有驴唇不对马嘴之嫌
商周青铜器造型艺术的演变 商周青铜器的造型随着冶铸技术的提高和历史的发展也存在不同时代的差别,主要分为两个朝代来谈。 1、商。公元前16世纪至公元前11世纪的商代,是奴隶社会的重要发展阶段,也是青铜艺术由成熟到鼎盛的时期,除铸造工具、武器外,还制造了大量的青铜礼乐器。商代前期的青铜器,以河南郑州二里岗与杜岭、湖北黄坡盘龙城出土者为代表,器形有鼎、越、觚等;郑州杜岭出土的饕餮乳丁纹方鼎,造型规整庄重,器壁较薄,纹饰简洁疏朗,为商代前期青铜器的代表作。商代后期,青铜器的铸造工艺更加精湛,器形丰富,流行装饰各种纹饰,这一时期的青铜器皆具型制凝重结实,纹饰繁丽雄奇的特征。如安阳殷墟出土的司母戊方鼎、安徽阜南出土的龙虎纹尊等。 2、西周。公元前11世纪至公元前8世纪的西周,是奴隶社会的鼎盛时期,青铜工艺沿袭商代后期凝重典雅的风格,酒器稍减,食器增多。淳化史家塬出土的兽首鋬大鼎,通高117厘米,重226公斤,形制庄重,纹饰清新,堪称西周早期青铜器之杰作。西周中、后期,奴隶制趋向停滞衰落,青铜器的形制与纹饰日趋简率。陕西扶风出土的毛公鼎、大克鼎皆属西周中、后期的典型器。 二、商周青铜器装饰纹样的演变 商周青铜器的装饰图案以动物为主,但这些动物并非现实生活中的动物,它们背离了具体的动物形象,成为怪异的,而又风格化的、幻想的、恐怖的超现实的动物形象。有些动物虽然源于自然生活,但自身的特征已被淡化,形象变得神秘,从而远离了现实生活。这一时期青铜器装饰中,几何图案得到了充分运用,其中有的作为辅助装饰,也有的作为主体装饰,但人物图案较少,植物图案更为少见。这一时期最典型的青铜器装饰图案有:虎纹、鹿纹、牛头纹、凤鸟纹、蝉纹等纹饰,并且通常在云雷的底纹上再加上浮雕式的主题纹样,铭文简短,多是几个字的族徽形象。长篇铭文习见,商周时期青铜器的纹饰有许多相同之处,但也存在区别。在商代流行饕餮纹、云纹、泉纹,而到了西周饕餮纹已不多见,带状花纹增加,流行顾首的夔龙纹和分尾的鸟纹、窃曲纹、波带纹、重环纹及瓦纹。 1、饕餮纹。也称兽面纹,常以左右对称形式的正面形象装饰于器物的腹部。它二目圆睁,嘴巴张着,露出尖利的牙齿,头上两只有力的大角向上或向下弯着,样子显的狰狞恐怖。据《吕氏春秋�6�1先识览》记载,“周鼎铸饕餮,有首无身,食人未咽,害及其身。”由此可见,这种狰狞恐怖的凶狠形象完全符合“食人”这一含义。饕餮这种动物在自然界中无处可寻,就它的形象看来,似乎有些牛的特征,但它决非是世间哪种具体的动物所能够对应的,不然就不会造成如此神奇的感觉。饕餮纹在商代常作为主题纹饰来装点不同的器物,西周后期逐渐失去纹饰的主题地位,而常出现在器耳或器足上。 2、夔龙纹。夔龙造型与近代的龙相似,但形态简练,且独角独足。它目圆瞪,口大张,多以侧面形态构成。它的动态多有变化,如头有向上、回首、下望,龙尾分上卷、下绕,身体有平伏、弓身、回旋等,并在组织上还有单体和连体的区别。这个看似比较简单的形象在不同的运用中,竟然表现出了如此丰富的变化,使这一造型增添了神奇的感受。 3、凤鸟纹。凤鸟纹似禽鸟,常以侧面姿态作前视或回首状,由两形对称或呈带状形装饰于不同器物。这一造型虽有鸟的特征,但在现实中无处可寻,是幻想中的动物,带有强烈的神秘色彩。这一神鸟由首、身、尾、爪及冠羽和尾翎组成,造型内部用不同的纹样充实。冠羽及尾翎长短与形状变化不一,有的较为简单,有的则形态多变,极为丰富,还有上翘或下垂等不同变化,姿态优美,精神十足。同时它的嘴巴如鹰成钩状,十分尖利,而且这一形状贯穿各个不同部位,使得这一形象又产生了一定的强劲感和力度感。 4、象纹。这一造型与以上纹饰不同,它源于自然,体现了原型的基本特征,如庞大的身躯,长长的鼻子,粗壮的四肢等。但从另一方面来看,由于形内、形外辅加纹饰的处理使其特征淡化,形象变得有些神秘。比如,前后肢均伸出一钩状纹饰,不仅腿部有些纹饰,而且在象头前端,脖颈上部,臀部等均有相应的纹饰出现。商周青铜器上的其它动物形象也常采用类似的装饰手法。在商周时期的装饰中,除以上提及的各种纹饰以外,还有许多几何纹样,这些几何纹样分别以主体纹饰或辅助纹饰各自发挥着应有的作用。这些不同的几何纹样与各种神奇的动物共同构成了商周青铜器装饰造型的风格特征。 商周青铜器之所以表现出凝重、严肃和神秘的色彩,不仅是由于它们的器物造型和纹样变化所至,纹饰组织构成也起到了十分重的作用。这些大小相间、阴阳共存的密集图案,均以对称的形式构成,这种组织形式无疑加强了青铜器的雄沉神秘之感,也反映了当时铸造技术的进步。战国时期的青铜器,无论是它的器皿造型还是装饰纹样,都已摆脱了商周时期的那种凝固、宁静、神秘、威严的感觉。从描写“神”转向人,反映现实生活。较典型的青铜如:“宴乐攻战铜壶”,这个铜壶装饰分成三个横带面、上面横带里描写采桑、射箭、狩猎。中间描写宴乐射猎。下面横带描写战争。由于每个横带面的处理手法各不一样,造成丰富多彩的艺术效果。 战国在我国历史上是处于激烈的变革时代,即从奴隶社会转向封建社会,农奴变为农民加上铁器的利用,大大提高了生产力。由于物质的丰厚,形成了战国时期的灿烂文化,造型艺术随之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形成了战国装饰艺术的特殊风格,冲破了前期神秘、狞历、静止的艺术格局,开创了秦汉以后的整个装饰艺术的新道路。即从崇拜天地祭典鬼神转到面向现实,反映现实。
夏代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朝代,以畜牧业和农业为主,在陶、玉、石、骨、纺织及建筑方面都有一定的发展。在夏的晚期,铜器的铸造已经达到了一定的水准。
到了殷商时期,农业和手工业更为发达,商代晚期至西周初期青铜器发展到了第一个高峰。这个时期的青铜器数量多,种类丰富,除了日常生活器皿和兵器,还有礼乐器;使用范铸法,工艺精湛;青铜器纹饰采用动物纹、自然气象纹、几何花纹和人物纹等,常见的有饕餮(tao tie)、夔(亏)、龙、凤、云、波浪等;整体气氛庄严肃穆、深沉凝重、神秘诡异,具有狞厉之美。
圆弧形的称云纹,方折形也称雷纹,云雷纹是两者的统称。(为汉代瓦当拓片)
这个时期比较有代表性的青铜器有:司母戊(wu)大方鼎,四羊方尊。
司母戊大方鼎是商后期青铜器的代表,其名字本身就给了我们便于记忆和解释的信息,“司母戊”是鼎内铸有的三个字,“大方鼎”则说明其大且方,其鼎身为长方形,轮廓方直,鼎口、鼎足及鼎耳厚重而粗壮,鼎身有云雷纹为地,在其上又有蟠龙文及饕餮纹,气势雄浑而神秘,是商周奴隶主权势和威严的象征。
四羊方尊也是商代晚期的青铜器代表,同样其名称也是来自于它自身的特征。此器以云雷纹为底,肩部有四龙盘旋,四角有四个卷角羊,羊身有麟纹,形象宁静。此器集线雕、浮雕、圆雕于一身,把平面图像与立体雕塑、器物与动物形象巧妙的结合在了一起,精工制作,威严而奇特,集中展现了商代后期青铜器艺术的最高水准。
春秋至战国时期是青铜器发展的第二个高峰。这个时期礼崩乐坏,各国诸侯都开始铸造青铜器,出现了一些新工艺、新手法和新的艺术风格。工艺方面除了传统的范铸法,还出现了合铸法、分铸法、焊接法,尤其是失蜡法使铸造效果更加精致;装饰手法上,有金银错、鎏金、镶嵌等,素面及平面化装饰渐多,兽面纹基本消失;整体艺术风格上摆脱了早期浓厚的神秘色彩,偏向实用方向发展,礼器种类减少,更加贴近生活,活泼、清新而华丽。
莲鹤方壶是春秋时期青铜器的代表作品,出土于河南新郑。通体龙螭(chi,没有角的龙)修饰,器耳、器足和扉棱皆为生动的怪兽,镂空的莲瓣围绕在壶顶,中间是一只想要展翅的仙鹤。此器不同于商代神秘威严和西周理性典雅的风格,展现了春秋战国时期青铜器自由而活泼、清新而灵动的风格。
战国时期是史学家对春秋之后、秦灭六国之前的历史时期的称谓,是我国继东周列国以来的又一个诸侯割据的时代。据统计,从周元王元年(公元前475年)至秦王政二十六年(公元前221年)的255年中,有大小战争230次。战争打起来,双方动辄出动几万至几十万人。西汉末年的刘向,将有关这段历史的各种资料编成一本书,取名《战国策》,从此,这一历史阶段称为战国时期。在战国时期,各诸侯国在军事、政治、外交各方面的斗争十分激烈。其中,诸多中小诸侯国家已被吞并,最后剩下的秦、楚、燕、韩、赵、魏、齐七个诸侯强国,就是通常所讲的“战国七雄”。由于秦国的商鞅变法发挥了富国强兵的重要作用,秦国终于后来居上,逐一灭掉了其他六国,完成了“秦王扫六合”的统一大业,从而结束了这一战争频繁的时代。
在战国时期,我国的工业、农业、商业、交通等并没有受到战争的影响,各诸侯国之间互相促进,相互发展,如都江堰、郑国渠、鸿沟等著名的水利工程不仅促进了当时农业的发展,而且造福后世,此外在文化和思想学术方面,百家争鸣,创造了辉煌的先秦文化,对后世有极大的影响。
战国时,手工业得到大力发展,冶铁、青铜器铸造、漆器、丝织业的生产水平都有了显著的提高。青铜器的制作普遍使用熔铸、焊接、失蜡法和金银嵌错工艺,产生了在铜器表面涂金、鎏金和刻纹工艺,器型轻薄灵巧,花纹细致繁复,具有高超的技术和艺术水平。虽然由于铁器的推广使用,铜制工具越来越少,但是仍有许多精美的青铜器物产生。
第一节战国时期青铜器概述
战国时期是中国社会处于剧烈变革的时代,生产力得到了迅速的发展,文化艺术出现了空前的繁荣。此时,商周以来的青铜礼器逐渐衰落,日常生活用器却得到了普遍发展,如铜镜。铜镜在战国时期,至少在统治阶级中已经普遍使用。古文献中有许多关于战国人使用铜镜的记载,如《战国策•齐策》中“朝服、衣冠窥镜”,《楚辞•九辩》中的“今修饰而窥镜兮”等。战国铜镜能够取得大的发展,主要原因是:第一,铁工具在铜器制造业的使用,为作坊内部更细密的分工、创造新技术提供了有利的条件;第二,经过商周以来的发展,至战国时期,铜镜的合金比例已趋于科学和稳定,大大提高了实用效果。战国铜镜以它规范化的形制、精美的装饰纹饰,标志着中国古代铜镜已经从早期的稚朴走向了成熟。
此外,战国时期有青铜乐器,无论数量上、制造工艺及木架的装饰方面,都达到了一个高峰,其代表就是湖北随州出土的曾侯乙编钟。其用料是铜、锡、铝合金,全套编钟上装饰有人、兽、龙等花纹,铸制精美,花纹细致清晰,并刻有错金铭文,除了乐钟装饰精美外,它的青铜装饰附件也是十分华美的,如钟架横梁两端的浮雕、透雕的龙、鸟和花瓣的青铜套,支撑栋梁用的六个佩剑的武士等等。这样精美的青铜乐器及其附属物,表明了当时青铜铸造工艺的精湛,同时在音乐史上有着极其重要的价值。
这个时期各类青铜器的造型各具特点,在装饰艺术及工艺方面涉及很多门类,就其大类来说,包括图案、书法、绘画、雕塑等,也可以说其工艺集各类艺术之大成。如青铜器上图案的运用,在长期实践过程中逐渐形成了一些带有规律性的装饰手法,如充分利用对比度、呼应、虚实、疏密有节奏的变化,曲线和弧线的反复运用以及突出方向感和运动感等。书法应用主要体现在青铜器的铭文上。这个时期的青铜器多出自于各诸侯国,因此字体多变,字形有肥有瘦,有些字是承袭商周时期的字体,还有错金字、鸟虫书等,通过这些铸刻在青铜器上的铭文我们可以对当时书法窥见一斑。战国时期的绘画作品我们所能见的就是区区几件,但是我们可以通过青铜器上的图案在一定程度上了解当时绘画成就,这是战国青铜器的一个重要特点。这个时期一些青铜器上的图案可以作为绘画来欣赏,如反映当时社会生活的战斗、狩猎、宴饮、车马、建筑等图案,构图简单,线条质朴,刻画娴熟,有的达到了形神兼备的程度。此外,还出现了用铜浇铸的动物塑像、人俑,这与现在的雕塑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第二节战国时期青铜器分期
一、早期(公元前476年—前4世纪上半叶)
这时的青铜器,无论是器形还是纹饰,战国早期和春秋晚期的共同点很多,但是战国早期的器物有一些自然演变的特点及时代特征。
1造型特征
鼎类的形制与春秋晚期的同类鼎相类似。但是洛阳中州路西工段第2717号墓出土的五具列鼎中,有三具体呈扁圆,敛口,有盖,附耳,短蹄足形,这种形体的鼎在春秋晚期的墓葬中很少发现。山彪镇1号墓列鼎五具,器体呈扁圆的形状且上下匀称,三足极短,腹底离地不远;同墓出土的贝纹鼎,形制也与此相同。这类扁圆形短足鼎,在战国早期的三晋战国•二人猎猪扣饰地区首先流行使用。另一种所谓联裆鼎或短鬲足鼎,实际上是采取软接触的做法将过短的足与器腹相连接,是新设计的造型,大约是把短足鬲的形体移植而来。
在这一时期大多为分体式,原平峙峪出土的 与风翔高王寺战国窖藏所出土的形式类同,鬲口处有一圈上斜的圆盘,用来盛放甑内蒸汽冷凝后的水,使之回流于鬲中,而不会溢出。此战国早期 中的新式样。
战国早期大墓中的酒器,往往有些特殊的造型,如曾侯乙墓的一对大尊缶、联襟大壶带有华丽套口和盖,可悬置在冰鉴内的大口方形尊缶等,这些都是绝无仅有的器物。相比之下,山彪镇1号墓所出土的青铜酒器的形制,更有代表性。其中的莲瓣盖壶,形体类似赵孟介壶而稍低。同类的器形也见于洛阳中州路2717号墓,盖上有的立有展翅的凤鸟。此类壶为战国早期的典型式样。较大的墓中也出土莲壶,洛阳中州路2717号墓出土的一件莲壶,形体近似莲瓣壶,腹稍大而深,颈盖上有小环钮,两肩放置一活动的链式提梁。莒南大店1号墓出土的莲壶,腹部更有一可系绳的鼻,曾侯乙墓则出土有长颈鼓腹的莲壶。传世的莲壶大多为洛阳中州路2717号墓所出壶的样式。此外,在北方地区,还有瓢形壶,有鋬可执,鋬或有链与壶盖相连。春秋晚期流行的一般壶的式样,这一时期内仍然可以经常见到。
水器中以盘匜最为常见,另外中小型有圈足的鉴也有发现。
2花纹与装饰
就题材而言,战国早期的纹饰仍然是交龙、卷龙或蟠龙等龙的世界。山彪镇1号墓的龙钮钟,随州擂鼓墩曾侯墓编钟上都是新颖而复杂的交龙图案。擂鼓墩2号墓编钟上神人骑龙的纹样,是另外一种构图。另一变化是图像的变形有所增加。山彪镇1号墓的豆,主纹是圈点和小翅形的集合体,是交龙纹的省略和变形;同墓出土提梁壶和鉴的腹上密集的圈纹则是旧日的蟠龙纹、兽目纹的蜕变。曾侯乙墓中的具有六棱形甬的编钟上,交龙纹已经变为棘刺丛生型的纹饰。此类变形纹饰很可能在春秋晚期就已经出现,到战国早期更为发展。还有一个变化就是纯粹几何纹饰母题的出现,战国时期•铜鎏金青铜豆诸如曾侯乙墓青铜器上镶嵌的几何云纹图像,琉璃阁1号墓所出土的鉴的下腹复杂的三角云纹及涪陵小田溪编钟的错金云纹等。纯粹的几何纹在春秋晚期非常少见,而且也非常简单。战国早期描绘水陆攻战、燕乐、采桑等活动的画像很多,山彪镇1号墓的水陆攻战纹鉴、狩猎纹钫,成都百花潭的镶嵌燕乐纹壶,及陕西凤翔高王寺战国铜器窖藏镶嵌射燕壶等,都是这一时期施用这类纹饰的典型代表。
3铭文特征
战国早期青铜器铭文与春秋晚期的青铜器铭文没有特别突出的区别,这时一般作器纪事型的铭文减少了许多。钟上作器纪功的铭文与曾侯乙墓编钟记载乐律数千字的铭文都是独特的现象,不带有普遍性。
二、中晚期(约公元前4世纪中叶—前221年)
封建社会初期的青铜器由春秋晚期至战国早期发展到极为鼎盛的阶段,到战国中期以后逐渐衰退,但是就整体来说,并不排除少数精美的器群。即使是诸侯墓出土的大器,其铸造工艺与艺术的装饰,也差于春秋早期和战国初期的盛期。青铜器在战国中、晚两期时的发展区别并不是很明显,因此两期合一来叙述。
1造型特征
山西长治分水岭12号、25号墓、辉县赵固第1号墓、河北平山中山王墓。20世纪20年代发掘的安徽寿县朱家集楚王陵所出铜器群,20世纪20年代发掘的洛阳金村古墓中的战国中晚期青铜器等都是这一时期考古发掘出的重要墓葬。
能代表战国中期器群的,当首推中山王墓所出土的器。安徽寿县李三孤堆被盗掘的楚王楚杵墓内出土器物的形制和纹饰风格比较一致,属于楚国末期的标准器。
鼎类青铜器南北风格迥异。中山王墓的九鼎都是附耳低短的盖鼎,这种鼎本是三晋时流行使用的一种传统式样,但是九鼎中的平底细孔流鼎就是很少见的了。河南信阳长台关1号墓出土有附耳扁圆体平底的高足鼎,同样的型式也见于江陵藤店1号墓,这完全不同于三晋时期的型式。晚期的鼎都是有盖或没有盖的高足鼎,而且高足的造型越来越多样和雄壮,形制也较大。
此时期的 已经不是很流行了,鬲也并不多见,敦仍然是圆形的和扁圆形的上下对称的两种。方座簋只在寿县楚王陵出土器群中见到过,是战国•五连盏灯器座较低体形收缩的蜕化式样。豆类器为长柄的,燕晋都有。寿县楚王陵所出土的长柄豆,柄有节,盖有三钮,可以倒置。方豆仍然有所发现,如江陵藤店1号墓就出土了有长柄的方豆。
酒器类中变化较为明显的是壶,有方壶、扁壶、环耳圆壶等等。中山王墓出土的还有镶嵌的方壶,工艺非常精湛。方壶或钫这一类器是这一时期内具有时代特征的器物。壶的新型式样还有许多种,如细长颈多钮壶、小口短颈大圆腹壶、蛋形壶等。
罍器有做成方形的,可称为方罍。三门峡上村岭5号墓出土的有镶嵌方罍,形体较低且肩宽,附耳可挹酒。同类器中,还有小型的传世。
水器的基本器型仍然是盘、匜、鉴。巨型的鉴在本时期内减少很多。三门峡上村岭5号墓出土的四龙耳镶嵌方鉴,是新的式样。楚地新出土的斜唇或平唇的中腰收缩平底双耳盘,耳有环,器壁很薄,有的还有刻花髹漆。
2花纹与装饰
战国中晚期的纹饰变化十分显著,除了战国早期的某些纹饰仍然流行使用外,出现了许多嵌金、银、铜、绿松石,以及其他物质的几何变形图案,有云纹、菱纹、勾连纹、三角纹等。这种变形的几何纹编排规律,又富于变幻的绚丽效果,令人目炫。最典型的战国中期的几何变形纹饰有中山王墓的虎噬鹿器座、龙凤方案座、嵌金银翼龙、嵌金银绿松石钫,还有记伐燕之功的陈璋壶等。楚墓中许多环耳壶也大多施加几何纹饰,有的是以变形几何纹、狩猎纹及神话题材画像相间的装饰,如琉璃阁56号墓的21号、22号钫上的图像就是如此。此时还出现了刻纹画像。这种纹饰是用极锐利的尖刃刻凿而成的,而不是范铸后镶嵌的,如琉璃阁1号墓的刻纹“奁”、辉县赵固的刻纹“楼室燕乐”盘、长治分水岭12号墓的刻纹战国•鸟纹三足鼎人物车马建筑残匜、长岛战国墓刻纹人物车马建筑残匜等。这种纹饰只能在炼优质铜取得成功之后才有可能出现。此外,素面青铜器大量出现。大梁司寇鼎、梁十九年鼎、平安君鼎、楚王后六室鼎、集脰太子鼎等等,都是不施纹饰的素面器,至于中山王鼎、方壶则利用器物的素面凿刻大量铭文。对以大量纹饰为特色的中国青铜器来说,素面器的流行被视为纹饰衰退的表现,也是一种时代的印迹。
3铭文特征
在铭文的内容上,春秋时期铭文上的颂扬先祖、祝愿家族团结、昌盛之类的套语仍然存在,但已经少得多了。此类铭文仅在田齐铜器中延续了较长一段时间,其他列国的器物上发现得不多,一般铜器上的铭文只是较为简单地记明铸器的事由与器主。战国中期以后,随着集权政治的进一步发展,政府对与兵器、度量衡、错金银流鼎有关联的手工业加强了控制,使得铭文的载体大为扩展。同时在铭文中出现“物勒工名”的内容,记载负责监制青铜器的官职名号、工长名与直接铸作器物的工匠名,还有的酒器、食器则记置用地点与掌管者官职,量器记容量、重量及使用地点。[
http://wwwbaikecom/wiki/%E6%88%98%E5%9B%BD%E6%97%B6%E6%9C%9F%E9%9D%92%E9%93%9C%E5%99%A8
1、新石器时代的纹饰
新石器时代的一些古玉,已有精细的到线,也有浅浮雕,亦即减地凸雕。这些纹饰中不少是用凸起的线条组成,转折自如层次不同。比如龙山文化的变形兽面纹、红山文化玉龙胎(地形则的刻纹、良语文化的神祖兽面纹,就是典型的例子。良渚文化的玉璧,大多数是光素,但制作者已懂得灵活掌握几何学的同心圆原理。又像玉琼,外祀内圆,四边饰以细致的纹饰,结构顺为复杂。有些玉珍、玉玦等更穿孔佩带。
龙山文化和良渚文化玉器的纹饰中,主要是阴刻直线,既深且粗,犹如凹拗,底部较上祀为宽阔。另有一些用硬金刚石之类划出的阴刻线,曲而且甚细。
红山文儿的玉龙则有阴刻直线网纹,配合简练而劲健的形制,器形曲线万为流畅不过,较少用线雕。比如红山文化的正取边缘磨翊,中心表面磨得凹下(俗称“打洼”)。压地隐处的边棱打磨模糊,使人不觉得有明显的雕琢痕迹。有些要靠”手感”或光照才易发现。
新石器时代玉器中有一些制作技术非常熟练有些斜面棱线皆触之有感,但视之却不见,甚为朴拙。良给文化中更有半圆雕和透雕而且从一些玉璧上的开锯痕。可见那时已用细线加硬砂研磨来开片了。
2、商代玉器的纹饰
中国商代一些人形或人面纹古玉皆值得珍藏。
我们从各方面研究(包括考古学),便可发现商代玉器有不少人物形象。传世器中更多人面纹玉片、玉雕人像甚至有整身圆雕的玉人。像著名的商代晚期殷墟妇好墓中,曾发掘了米多件。妇好是殷玉武丁的三个法定配偶之一,地位显赫,掌有实仪参与政治,可说是晚商的”女强人”。
商代玉器中,又有废抓人首的形制。鹰是那时的图腾,是商代氏族和祖先的标志,亦是在古代人祭制度所产生的特有形制。在鉴别商代的古玉时,我们可以发觉不少人彩玉器或人面效玉片的图像与其他动物纹饰一样,比较上夸张其轮廓与动态。
人眼和兽眼一样,为双绘线,瞳孔突出,为商玉中著名的“臣”字眼,耳部的卷涡则为圆角或方角,发作平行线,鼻润上卷似云头纹。商玉纹饰的曲度与卷头并不统一转折较祀硬后仿者皆忽略了这些特点。
若非人形而是背形的玉器除了“臣”字眼之外,有些眼部是双阴线圆形,或者近似平行四边形。玉兽的顶部大都有一个担,好比磨菇。至于片状玉器,具有一大特点是后仿者所没有的,就是带有双重齿牙,多为方形,牙上有小凸齿,接连排列,乃作为边缘部位的装饰。
3、周代玉器的纹饰
总体来说,周代民间玉器的纹饰与商代大大不同,不少是用双明线勾撤法,多弧线,但欠刚劲而且勾撤的坡度颇大。
西周中期的纹饰湾化转变例如有双钩垂直阴线;有些不再是两侧压地,而是一侧压地,另一侧维持为阴线。在鉴别西周玉器时应细察这些纹饰上的细部变儿,可减少机会为近仿者所周。
西周的民间玉器,每每赋予人层次感,没有以前板状体玉器的纹饰那样平面化。另一特色是在直沟外侧有整排的细阴线,表面与外面磨光,使反光度各异故使人有莹润之感,特别是曲线具有韵律,与商代强直古拙的韵味有别。
东周和西周玉器上所见的纹饰大约有三十多种,主要是写实的纹饰,由单个纹饰构成完整花纹乃由器物本身造型所决定。其中以长尾鸟纹、鱼纹、蝉纹较多见。另外有装饰性的纹饰不受器形局限,可以随意为之,像云纹、皤虺纹和雷纹等。
4、秦、汉玉器的纹饰
秦及两汉早期,许多玉器的纹饰延续了战国玉器的纹饰风格。西汉晚期玉器风格出现了变化。东汉时期动物纹样、云水纹样有了较特殊的使用。常见的汉代玉器饰纹有下列几种。
(1)谷纹:谷纹在战国玉器上已大量使用。汉代沿用了战国玉器的这一纹饰,使用中又可分为三种不同的情况:①卧蚕类谷纹。战国作品上的谷纹谷粒较小,排列紧密,谷粒顶部较尖。汉代谷纹中出现了谷粒较大,排列略松,起凸很浅,谷粒上部较浑圆的装饰方法。②乳了类谷粒。为凸起的圆形颗粒。战国玉器上乳丁类谷粒纹使用较少,多见于楚文化玉器,谷粒一般较小。汉乳丁纹玉器较多地出现,一些玉器上使用了大乳丁纹。另外,自秦代玉器上就出现凸起较矮、轮廓模糊的小乳丁纹,这类纹饰在一些汉代玉璧、玉珍上经常出现。③带有阴线构连的谷纹。汉代玉器上谷纹间的钩连阴线有多种形式,丁字形钩连、折角形钩连是两种最常用的连线方法。
(2)蒲纹:汉代玉器上蒲纹的用法同战国玉器类似。大致也可分为二类。一类为细密的蒲纹,用较深的阴刻平行线,夹角呈60oC分三组交叉排列,在线条及交叉点之间留出六角形的空白,空白处较高,似凸起的谷粒,但顶部留出一个小平面。另一类为较疏朗的蒲纹,线条的组织方式与上一类相同,但阴线浅而宽线条间的空白处凸起不甚明显。
(3)柿蒂纹:形似柿蒂,分为多瓣,每一瓣的主体呈横向的椭圆形,前部尖凸,似蒂而有变化。这类饰纹多呈环形装饰,常见于剑首、柱形杯的杯足或其他圆周式装饰的玉器部位。汉代柿蒂的花瓣略宽厚,以五瓣、六瓣为多,偶见四瓣,一般都为较浅的凸起,饰于玉器凸起或为弧面下凹的部位。
(4)云纹:人们常祀战国及汉代玉器上的某些二祀排列或四祀排列的装饰图案列为云纹类。实际上自古以来人们对这类图案有各种不同的称谓,这些称谓依据并不充分,也不能形象地表明纹饰的形状。常见的汉代云纹类纹饰大致有以下几种:①钩云纹。形似在两个小的半圆环间以弧线相连,有些图案以阴线构成,有些则以凸凹结合的方式构成。②云雷纹、云矩纹。所谓云雷纹是以直线折成近似“回”字状的多层祀形图案排列而成的装饰纹。云矩纹是不完全封闭的长祀形状图案排列组成。③云水纹。是一种连弧状或波状的图案组合。呈凸凹状,似云水流动,或呈云团状,这类图案只见于佩饰类玉件上。④三叉云。汉代玉器上有很多三叉形图案,形状多为在一个柄状图案的端部向前祀及两侧歧出三个义,两侧歧出的图案略向回钩。有一些图案出现于其他装饰图案中,被称为三叉云。
(5)涡纹:涡纹的形状似旋涡、图案的外周多为一个较大的圆环,自圆环向内旋出多组派状旋线,线端又有多种钩连变化,圆环的中心又有一些小的图案。
(6)龙纹:龙纹是汉代玉器中使用较多的纹样。西汉早期玉器中的一些龙纹同战国玉器上的一些龙纹类似,如一些玉锁两端的龙首,上唇厚大而上卷,整体上近似祀形,环形墨中心或饰玉龙,其形似国而且唇似刃,为弧形的斧锁。西汉中期龙纹形状有了很大的变化,龙纹可以分为三类:①侧面兽身龙纹。这类龙纹类似后来的以闪,龙身或似兽身,或将兽身拉长,有些龙的身上饰有鳞片纹。龙尾多似虎尾,长且端部回卷。②龙首纹。可分为正面龙首及侧面龙首,以侧面龙首为多。侧面龙首的唇变为长条状,上唇上翘或上卷,嘴微张,眼的上祀为额头,呈商矗状。有很多龙的额头端部是向前的尖状,头顶有一个角往往为弧状。正面龙头主要见于饰有龙纹的玉璧,玉璧上分出内外几层环形区,或于外区饰几组龙首纹。作品的风格与战国时的作品类似。江苏扬州老虎墩汉墓出土的一件玉环,其正面龙首,形似蝇头,整体似长祀形下唇极长。③铊身龙纹。龙身地长,或为曲身的玉佩,或为环状的玉佩。环状的玉佩往往带有一个龙足,呈后蹬状。
(7)螭纹:战国器物中出现了一种头形似虎头的动物纹样。人们认为这便是文献中所谓的岫。这类纹饰在玉器中大量出现,一直延用到清代。汉代玉器中装饰琮纹的作品非常多,目有鲜明的时代特点。后世的作品装饰的烟纹,大多是在汉代铜纹的样式上浪儿而来,整体上相似,局部有很大变化。汉代婚的特点主要表现在头型、五官、身型、角、足、尾等方面。摘头的上部横宽,近似于长祀形或椭圆形。下部为鼻,异型变窄而明显前凸,呈横条形、斧袖形、凸样形、锥形等不同的样式。耳有几种:短耳,向两侧根出。几式耳,两耳各呈几字形。叉式耳,两耳似双股叉自头顶上竖。环形打洼耳两耳根部各有一个圆形的洼坑。给限的形状有几种:圆球形、阴刻水滴形、阴刻横线形、阴刻环形。蝎尾较长,主要有两式。一为分叉式,或三叉,或两叉,其中一叉为主叉,较长,另一叉在其旁,尾端曲卷。一为虎尾式,似虎尾粗而长,端部回曲,有些上面饰有绳纹。
(8)鸟纹:多见于接用玉璧或细阴线刻纹璧。鸟纹可分为头、翅、尾玉部分。头部特点为长颈,小头、钩嘴、头顶或有一揭短的钩形翎,或有一较长的米字形翎。鸟身较长,略细,翅较小,呈钩状,绝无展翅之经。鸟尾较长,有一支主于,其上分出钩卷的仪,尾上无细部的羽毛刻画。鸟形多为回首或昂首前视的形状。
(9)其他装饰纹样;汉代玉器上出现的装饰纹样多种多样,常见的还有兽面效、绳纹、网格纹。小的阴线装饰图案等。兽面纹多呈浅浮雕状,在平面上略有凸凹变化,两届水平,端部或向上折,呈绳纹状,具部竖直,嘴不明显,面部布满小勾云纹。绳纹用于图享分界处、动物的眉尾部,有的较细,似扭丝,有的较粗。网络纹的面积较小,多见于组合图案或兽面图案的局部点缀。小装饰图案有各种样式,饰于兽身、螭身、鸟身的肌肉活动处。汉代玉器装饰中较多地使用了细阴线和大坡面阴线。这两种阴线在战国玉器上已较多地使用,汉代玉器上又有了发展变化。很多地方似接似断,断断续续,一些人称之为“跳刀”线,谓其如钉头跳跃划出。大坡面阴线与所谓的汉八刀琢玉法类似。汉代出现了许多加工方法简练的玉器,如玉猪、玉蝉、玉人、玉带钩等,将玉材进行较简练的切削,便确定器物形状,再进行简单的大坡面阴线勾勒,界出局部特点。这两种阴线的使用,在汉代分区玉璧的兽面纹加工中最为明显,这类兽面纹往往是用细阴线勾出兽面及两侧龙身,再于兽面的眉、鼻、嘴等处勾几道深槽。
5、唐代玉器的纹饰
唐代器物上的某些花纹非常有特点,一些唐代作品是通过花纹而被人们识别的。
(1)龙纹:是用来表现云朵的花纹,在唐代刻碑、金银器、玉器上频繁出现。常见的多为两类。一类为多齿骨朵云,云头似为“凸”字形困状,其后有一条须状云尾,一类云头似“品”字形,其后亦带云尾。前一类云头边沿呈波齿状,后一类云头边沿较光滑,云头中部凸出的部分呈梯形,其上有细密的阴刻线,唐代某些玉雕动物尾部也呈这种样式。
(2)云纹:唐代带有龙纹的玉饰很多,典型作品为上海博物馆收藏龙纹玉璧。这类龙型一般头细长,上颚长而尖,端部略翘,龙身似铊身但较短。
有学者认为,唐代龙类花纹多为直身少盘旋,但我们从唐代嵌螺钢铜镜(河南陕县出土,见《中国美术全集八》)所嵌龙纹看,唐代盘身龙纹还是运用得很成熟的。
(3)兽面纹:是古代器物上最常见的装饰纹样,其结构随时代、地域不同而略有变化。目前,明确的唐代兽面纹玉器尚未见确定,仅见西安何家村唐代窖藏器物中有一对玉锡,玉揭开口处嵌有相对的金兽面。这对玉锡向我们提供了唐代兽面纹的典型样式,其兽面形状介于汉代兽面与宋代仿古兽面样式之间,整体呈祀形,阔嘴,有排牙,如意形鼻,重眉,眉上有较长的阴线纹。这一兽面纹样式也可在识别唐代玉雕动物时参考。
(4)花、鸟纹:目前见到的唐代玉器及其他工艺品中,以花乌纹出现为多。齐国太夫人墓出土的作品亦以花鸟纹为多。花叶纹的种类很多,见有牡丹花、多瓣团花、荷、野菊等多种。一些花瓣呈圆形而内凹,一些花瓣边缘饰短密的细阴刻线。花蕊的表示也很有特点。呈桃状,或椭圆形饰网络纹,或为三角形见饰细阴线,还有其他多种表现方法。花叶以大尖叶为多,呈相叠的“人”字形排列,叶中心往往有一个锥形梗,边缘有细密的短阴线。有些花叶似银杏叶而紧密排列,有些大花叶尖部呈旋状。唐代器物上还见有卷草纹装饰,以西安市曲江池玉记盒为代表。这类卷草纹的每一单元都可分为头部及尾部,头部为一大一小两枚,分卷两侧,尾呈“S”形,头部的两枝间往往还饰有花蕊形装饰。唐代的鸟纹在前面部分已有介绍,鸟眼呈三角形,小圆环形、核形等不同形状,翅宽而短。①翅尖前翘(见齐国太夫人墓出士唬油饰);②翅尖指向身后(见齐国太夫人墓出土玉梳背),翅上有细长的阴刻饰线。鸟尾则如同花叶的排列,其上饰有一种燕雀纹,纹饰图案化很强,正面形,翅上有细密的阴刻线。根据阴刻线的特点,一些学者将其归类于唐代。
(5)螭纹:螭纹是中国玉器中最常见的动物纹,想象成分非常大,历代螭纹造型多有变化。
目前唐代遗址中尚未发现螭纹器物出土,但不能断定唐代不用螭纹。故宫博物院藏一件螭纹佩,所雕螭附巨眉,眉上有细密的阴刻线。作品曾被一些学者鉴为唐代,是否准确,尚待考古发掘来印证。唐代织锦中曾出现犀牛图案。《古玉精英》一书录有白玉犀牛一件,造型特征与唐代织锦犀牛图案相同,标为唐代。
6、宋代玉器的纹饰
宋代玉器上的许多装饰纹样,具有明显的时代特征,其中有一些纹饰特征还影响到元、明以至清代,因此了解这些纹饰及其使用,对研究、识别宋代玉器是非常必要的。
(1)云纹
宋代玉器、铜器上的云纹很多,《三礼图》中也有图示,大致有以下几种:三峡云。分为云头,云尾两部分,云头部分有三朵小卷云,两朵在下卷向两侧,另一朵在两朵的交连处,云尾如飘拂状,端部极尖,尾的中部有一道纵向中线,单歧云,分为云头,云尾两部分,云头近似梅瓣形,向右侧卷,云尾短而尖,如飘拂状。双歧云。云头部分分叉,卷向两侧,短尖尾,飘拂状。灵芝云,这种云纹近似于宋元时期灵芝的雕法,近似长祀形,两端内卷,中部四下。
(2)鱼纹:鱼纹的特征在“鱼式佩”中已大致写出,主要表现在身形、嘴、眼、鳞、鳍、尾等方面。
身形一般较古朴,有鲜鱼略显僵硬,无鳞鱼则长身,后半身回弯,体形很活,嘴部用粗阴线球出,毗鱼类玉佩鱼嘴与头之间有一道深槽隔开。鱼腮部有一道较长的阴刻弧线,自眼或略高于眼部连下。鱼眼小圆坑,明线双环,阴线的环,圆环眼内加一道弧线等多种。鱼鳞一般为细阴线网格,也有以短弧线琢出的半月形鳞,背鳍多呈锯齿状,每一告上都有短小的双阴线,膀鳍上有阴刻直线典型的鱼尾为扇状或两峻形,扇状鱼尾微有扭折表现得较灵活,尾上有细长而均匀的阴线直线,边缘呈锯齿状,两吸式鱼尾形如“人”字分向两侧其上有细长的阴线。
(3)鸟纹:主要表现在形状、种类以及具体的嘴、眼、羽毛、尾的表现,一般来看,来代玉鸟头部较简单大头细颈,尤以鸳鸯最为突出,有些鸟头上有一根翎毛嘴呈三角形端部尖后部党。眼部表现有如下几种;细长的丹凤限,小圆坑眼,阴刻三角形眼。羽毛多为阴刻细长线,翅上有一或二道阴刻横线,较精的作品羽部呈凸起的核状。琢刻细致的羽毛,羽部呈鳞状排列,鳞瓣上阴刻“小”“绊“Ⅰ”等纹样鸟的尾有卷草式(分叉卷向两侧,如蔓草)连珠式孔雀尾(每一珠内有弧形凹下)。细密的阴刻线尾,三带式锯齿状尾。
(4)卷草纹;分叉,卷向两侧,中心或有一小凸样。
(5)兽面纹:宋代玉器上较多地出现了背面纹,还出现了兽面玉佩,因此了解来代背面纹的结构对识别宋代玉器是米分必要的,下面例举的是几种不同类型的宋代兽面:四川广元来墓出土兽面五片,兽面由阴刻线勾出国眼,横眉,眉内端上卷,勾云形鼻,勾云两端下卷。安徽肥西宋墓出土玉匝柄上端所饰兽面,直鼻,鼻与眉相接,眉纹如绳纹,眉外端上折而内弯,具翼如勾云上卷。眼近似于祀形,其上有一阴刻小囵。四川广汉文化馆收藏来代背面玉片,二片,其一为如意鼻,圆凸眼,眼上一有阴刻小环,张嘴,嘴中有僚牙,背面周边有密集的阴刻短线。其二,如意界水滴形眼,眼上有阴刻小圈小耳耳中部凹下如折合,背面额顶及面颊饰密集的短阴刻小线。故宫博物院收藏的宋代玉璧上的兽面:短脸,一云影界两端向下内勾水滴形眼,眼上有阴刻小圆圈,绳纹眉额顶有密集的阴刻短线。
(6)龙纹;宋代龙纹极有特色,种类也较多,一般来看嘴角大而靠后,上唇薄而长,唇上上桃成前卷,长发、飘拂状龙须与肩处似有一道阴刻粗线相隔,腿部上端似有火焰纹,龙身网格鲜或无磷,铊尾三趾足。
(7)螭纹:头型窄长或横宽,五官集中于头前部,结构简单耳于额顶内卷;长发后飘状,人字形肩,腿弯处有阴刻卷勾。
7、元代玉器的纹饰
元代玉器纹饰中,最常见的是春水玉的服趣天鹅纹、秋山玉的“伏虎林”、龙纹、蜗纹、云纹、鸟纹、花卉纹等每一种纹饰部有时代的特征。以秋山玉为例柞树叶大而圆,虎纹多为波形的细长尾,虎身有两排双阴线纹。元玉中龙纹特征最明显,长发后飘,多道细阴线刻腿毛、秃尾;有的胸部有一些满皱纹,动物身上的横节效最早出现在西汉的马上,宋代极少,到元代就比较突出了。
8、明清玉器的纹饰
明代玉器的纹饰,仿古器物以背面效为主,如玉尊、玉花觚、玉炉等都以兽面纹装饰。玉璧则在奥面俘雅峋虎纹,这也是常见的一种纹饰。明代后期。器物上的纹饰以松鹤、八仙、岁寒三友(松、竹、梅)、云头纹、细枝花卉、芦雁寿莲、山水人物等为主。而在杯、执壶、碗、带板等器形上多有福、禄、寿等字体。这是明末纹饰的一个特征。
清代玉器的纹饰题材极为丰富多彩,除了仿古器形以龙纹、怕虎纹、兽面纹、谷纹、蚕纹为主外,在佩饰上则以常见的太平景象、太子玩莲、和会二仙、刘海戏屹、三羊开泰、犀牛望月、赋映献宝、马上封侯、麻姑献寿、松底同眷、双鱼吉庆、鸣凤在竹、大吉大喜、鱼龙变化、苏武牧羊、四喜四婴、谷调鸭鹅、鸳鸯戏莲、松鹤延年等题材为主。同时还有雕刻山水人物的大禹治水、会昌九老图、渔樵耕读图等图案。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