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明原因发热(FUO)的病因诊断
不明原因发热(FUO)的病因诊断是一个世界性难题,有近10%的FUO病例始终不能明确病因。
FUO的定义
; 发热待查(fever of unknown origin,FUO)大多沿用1961年Petersderf和Beeson提出的定义,即发热3周以上,体温(肛温)>383℃,入院后1周仍无法明确诊断者。定义3周以上是为了排除自限性病毒感染引起的发热;规定1周以上住院时间是为了保证能完成相应的各项检查。1999年全国发热性疾病研讨会将FUO定义为:发热持续3周以上,体温>385℃,经详细询问病史、体格检查和常规实验室检查仍不能明确诊断者
发热的病理生理
(一)体温的调节: 机体具有两种控制体温的系统,一是所谓行为调节,一是自身调节(即反馈调节系统)。前者是有意识的活动;后者是通过神经体液的作用而实现,其调节机构包括温度感受器和体温调节中枢。温度感受器分为温觉感受器(兴奋时散热增艰和冷觉感受器(兴奋时产热增艰;体温调节中枢在下丘脑,目前生理学上多采用调定点的学说来解释体温调节中枢对体温调节的功能活动。
(二)致热原与发热的机制 据现有的资料表明,除由甲状腺功能亢进(包括甲状腺危象)、剧烈酝动、惊厥或癫痫持续状态等情况导致的产热过多,或因广泛皮肤病变、充血性心力衰竭等所致的散热障碍造成的发热以及功能性低热外,其余原因所致的发热皆可能与致热原作用于体温调节中枢有关。
致热原(pyrogens)是一类能引起恒温动物体温异常升高的物质的总称,微量物质即可引起发热。目前已知的致热原可概括为两类:
1、外源性致热原如病毒、衣原体、支原体、立克次体、螺旋体、细菌及其毒素、真菌、原虫、抗原抗体复合物、致热类固醇(如原胆脘醇酮,又名尿睾酮),炎症的某些内源性因子、尿酸结晶、博来霉素等,这一类致热原,不能透过血脑脊液屏障,故不能直接进入下丘脑作用于体温中枢,而是通过宿主的细胞产生所谓内源性致热原再作用于体温调节中枢,引起发热。
2、内源性致热原(endogenous pyrogensEP)是从宿主细胞内衍生的致热物质,体外细胞培养显示其主要来自大单核细胞和巨噬细胞。常见的内源性致热原有白细胞介素、肿瘤坏死因子、干扰素(interferonsIFN)等。
FUO病因诊断的一般方法
1病史采集 包括起病缓急、症状的演变发展、发病季节、地区、特殊传染病的流行病学资料、用药情况、职业、旅行、家族性疾病和既往病史等。在FUO未明确诊断之前,我们必须定期(1-2周)进行系统、详细的病史询问。如
①发热史:包括发热起始时间、热程、热型和热度,发热规律: 能否自行退热、退热方式,对治疗的反应(特别包括对抗菌药物的治疗反应),发热在一天或一段时间内是否有规律性,是否伴有畏寒或寒战(非感染性发热一般不伴畏寒和寒战)是否伴有寒战,是否有节律性,是否总与其他特定症状(如皮疹、关节痛)相伴
随,是否有季节性;
②疾病史:如结核病和与免疫功能低下相关疾病的病史
3特殊地区(疫区、牧区)定居或旅游史;
4其他病史:如手术史、用药史和冶游史等。
2 认真、详细、彻底的体格检查
体检时需注意:①易被忽视的部位,如口腔、咽喉、牙龈、甲状腺和指(趾)端、脊柱、妇科等;
②不能放过任何可疑体征;③特殊体征如皮疹、出血点,淋巴结、
肝、脾肿大,关节肿大、畸形、功能障碍,局部隆起、肿块,新出现的心脏杂音,肺部罗音,局部叩痛等
3 全面的辅助检查
如有下列情况则需行全面辅助检查:①病史和体征不能提供任何与病因相关的线索;②凭经验得不出任何推测结果;③已作过的检查无疑点可寻。在这种情况下,进行撒网式的全面检查是很有价值的,但也需有一定针对性,比如检测血沉、C反应蛋白(CRP),多部位影像学检查,反复多次行血培养,检测各种自身免疫性疾病指标及肿瘤标志物等。在行骨髓穿刺时,提倡多部位、多次进行,胸骨穿刺对发现血液系统异常比其他部位穿刺更有价值。三大常规是诊断FUO时最基本、实用、简单易行的检查,而有时却又被忽略。特别是血常规经常可对FUO定性,以及对血液系统肿瘤诊断具有重要价值。抗原、抗体检测是我们诊断FUO的重要手段,
4 有的放矢的针对性检查
在已掌握一些线索但仍不能确诊时,需有针对性地进行深入检查,如对肿大淋巴结、皮肤及浅表部位包块、液性包块进行穿刺活检,对心包、胸腔、腹腔、关节腔积液及脑脊液进行穿刺化验,并行针对性的影像学检查。应注意,有些检查需多次重复,某些以发热为表现的疾病表现出可供明确病因的症状是需要一定时间的。
FUO病因诊断的特殊处理方法
所谓“特殊”方法是指看似违背常规做法的诊断方式,:①停药观察。一是确曾有过感染表现,但长期使用抗生素治疗无效时,可视患者情况停药观察,以排除或确定患者的发热症状是否为抗生素引起的“药物热”;二是要敢于否定其他医院或医师的可疑诊断。②试用抗菌药物。在试验性治疗的同时,必须不断进行体液培养、查找感染部位、观察治疗效果。③试用抗结核药物。结核病,尤其是肺外结核往往很难捕捉到证据,一般来说,如确为结核患者,用药2~3周后体温会显著降低,否则要怀疑结核病的诊断。另外,试验性治疗的用药方法要正规,所用药物的种类、组合和剂量都要与正规抗结核治疗相同。④免疫抑制剂。对高度怀疑患自身免疫性疾病及恶性淋巴瘤的患者可使用糖皮质激素,⑤营养支持治疗。许多临床医师在收治FUO患者时一味把精力放在寻找发热的病因上,而忽略了对长期发热,尤其是高热患者的营养支持治疗。
FUO病因诊断的特定规律
导致FUO的疾病很多,但通常以下列3类疾病为主:一是感染性疾病,其约占所有FUO病例的50%二是自身免疫性疾病,约占FUO患病人数的20%~30%,三是恶
性肿瘤,约占FUO患病人数的10%~20%。另有约5%~10%的FUO病例始终不能明确诊断。在考虑病因时要从表现不典型的常见、多发病着手,作出罕见疾病诊断时要慎重。再次,体温很高、发热时间较长的FUO患者多有重症疾病,其中有不少为恶性肿瘤,尤其恶性淋巴瘤或恶性组织细胞病。
错误的诊疗方法:①滥用抗菌药物。②滥用糖皮质激素。③滥用非类固醇类解热镇痛药。
。 “药物热”通常在服药6~10天后发生,最短者为1小时,最长为25天。能引起“药物热”的药物有多种,近年来,尤其是使用抗生素引起的“药物热”时有发生。有人统计,其中常见的有鲁米那、解热镇痛药、磺胺类、奎宁,抗生素有青霉素、氨苄青霉素、链霉素、氯霉素、先锋霉素、万古霉素等。 “药物热”常伴药疹,也有不伴药疹的单纯性药热。“药物热”表现有恶寒(或寒战)发热,热型有弛张热、稽留热或微热。还可伴有周身不适、头痛、肌肉疼痛、关节痛、淋巴结肿痛和消化系症状等,继而出现皮疹、血管神经性水肿等。皮疹呈多形性对称性分布,并往往伴有瘙痒或烧灼感。皮疹类型有猩红热样红斑、荨麻疹及麻疹样红斑、固定性红斑等。严重的药疹可表现为剥脱性皮炎。皮疹严重者,停药后热度可持续较长时间。 1 “药物热”,则缺乏明显的感染病灶。
2虽然体温超出正常(多表现为持续高热),但中毒现象并不显著,精神状态一般良好,也无慢性病容。
3除发热以外,常同时伴有皮疹,这更有助于药物过敏反应的判断。抗生素引起的药物热往往不伴皮疹或仅有轻度的皮疹。体温多于停药后两天内恢复正常。
4平时若有对食物或药物过敏的现象,尤应警惕药物热的可能。
5一般而言,在应用抗生素的疗程中,如病情已改善,体温下降或已趋正常之后再度上升或热度重现者,应考虑药物热的可能。如果发热出现在使用抗生素之后,由于输液大多在白天,所以到了夜间患者体温会有下降趋势,这是药物热的一个特点。这与感染性疾病所致的发热正好相反。此时如患者原有感染已获控制,且无新感染或二重感染的证据,而白细胞总数不高,无明显的左移与中毒性颗粒,或有嗜酸粒细胞增多,停药而热度下降、皮疹消退者,则“药物热”的诊断即可肯定。
伤寒诊断依靠流行病学资料、临床表现(发热1周以上、表情淡漠、腹胀、便秘或腹泻、相对缓脉、玫瑰疹、肝脾大等)及实验室检查可确诊。但近年来,由于抗生素的大量应用,致伤寒症状不典型。有报道[4]突发高热占741%,相对
缓脉仅132%,玫瑰疹少于20%,肝肿大多于脾肿大,特别是早期仅表现为某系统疾病或并发症为突出表现,造成诊断困难。同时并发症复杂,文献报道[5]肠出血发生率在12%~21%,肠穿孔达255%,肝损害达403%~712%。伤寒杆菌的聚合酶链反应(PCR)应用
感染性疾病是FUO 最常见、最重要的原因,
⒈结核病仍是感染性FUO 的主要原因, 其中肺外结核居多。
诊断困难的原因: (1)临床表现多样化、不典型, 发病部位隐蔽; (2)当深部淋巴结核有大量干酪样物质形成或结核菌已有耐药性产生时, 1~3 个月的试验性抗结核治疗, 病情可无改善, 容易据此否定结核病的诊断; (3) 在免疫缺陷患者和使用糖皮质激素、免疫抑制剂、抗肿瘤药物的患者, 结核病的发生率和复发率都很高,极易造成全身性播散, 而此时又易与原有疾病发展或复发相混淆。
⒉感染性心内膜炎
造成诊断困难的原因有: (1)缺乏心脏杂音或新出现的杂音; (2) 除发热外其他临床表现很少; (3) 血培养阴性( 常因已用抗生素治疗或培养基选择错误或培养时间不够) 。
⒊真菌感染 随着免疫抑制剂、化疗药物、激素的应用,真菌感染仍应警惕, 尤其是深部真菌感染, 早期表现不典型, 但病情进展快, 病死率高, 更应引起重视。 ⒋引起FUO 最常见的病毒是巨细胞病毒, 25%患者发热超过3 周。其次是EB 病毒。近几年来HIV 感染发病率明显升高。
⒌其他:寄生虫感染,沙门菌病等
二、可致发热的血液病
1 溶血性贫血
2 恶性组织细胞增生症(恶组)
3 反应性噬血细胞综合征
4 淋巴瘤
5 急性非淋巴细胞白血病M7 型
三、恶性肿瘤
肿瘤性疾病占FUO 的15%~20%,但最常见的是淋巴瘤和血液系统恶性肿瘤, 实体瘤中以肾细胞癌最多见。
恶性肿瘤本身引起的发热和恶性肿瘤伴发感染所引起的发热。后者是指恶性肿瘤本身和治疗所致的机体免疫功能损伤,或免疫抑制所引发的机会感染所引起的FUO。
恶性肿瘤本身引起的FUO
引起FUO 常见恶性肿瘤有: 淋巴瘤、Hodgkin病、非Hodgkin 病、急性和慢性骨髓性白血病、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原发性或继发性肝癌、肺癌、肾细胞癌、甲状腺转移癌。
罕见引起FUO的恶性肿瘤为嗜铬细胞瘤。此外,心房粘液瘤和胃、小肠平滑肌瘤等是引起FUO 的良性肿瘤。
通常不引起FUO 的疾病:慢性淋巴细胞白血病,结肠、卵巢、前列腺、乳腺、
直肠、胰腺(无转移) 和大脑恶性肿瘤等。
临床上,大多数恶性肿瘤引起的FUO 不超过38-9 ℃, 通常恶性肿瘤FUO 无论是发热的幅度、热型,还是持续时限,均无鲜明的临床特征。
四、结缔组织病长期发热的诊断
容易出现发热的结缔组织病有系统性红斑狼疮( SL E) 、类风湿关节炎、成人型Still 病、多发性肌炎、皮肌炎、系统性血炎干燥综合征, 以及以痛风为代表的结晶性关节炎等。
当结缔组织病患者出现发热时, 必须加以分析, 从总体上说, 有以下三种可能性:
第一, 发热是结缔组织病本身的一种临床表现,第二, 结缔组织病并发微生物感染, 第三,合并其它疾病而引起的发热。多数弥漫性结缔组织病属于自身免疫病,这类患者由于一系列免疫异常反应而产生IL-1、IL-6、TNF-α等炎症介质。这些炎症介质具有致热原性,可以引起发热。除发热外,还出现乏力、体重减轻、食欲下降等多种周身症状,以及周围血细胞减少。,如有无关节痛、肌肉疼痛、口腔溃疡、脱发、皮疹等结缔组织病比较常见的临床表现。在体格检查时,要观察有无皮疹、皮肤红斑、皮下结节、淋巴结肿大、关节红肿、肝脾增大、胸腔或腹腔积液等体征。实验室检查时须注意有无贫血、白细胞和血小板减少、尿蛋白或显微镜血尿、血浆免疫球蛋白含量、蛋白电泳、血沉等。更需进行一些免疫学指标的测定,如抗核抗体及可提取性核抗原抗体、补体含量等。
五、内分泌疾病伴有发热的病因诊断方法
1 下丘脑综合征
下丘脑综合征发热一般为低热,一天之中体温多变, 高热时肢体冰冷,而且对一般退热药无效。必联系下丘脑的生理功能, 结合有关下丘脑靶腺反馈机制, 头颅CT 和磁共振等影像学特征作出诊断
2 甲状腺疾病
3 肾上腺疾病:常有发热症状者为嗜铬细胞瘤
4 痛风性关节炎
5 更年期症侯群
6 妇女于妊娠前3 个月基础体温可升高, 可持续出现低热
7 糖尿病伴感染
六、中枢性发热
1 体温调节中枢及其功能障碍
一般认为体温调节中枢主要位于下丘脑的前部和视前区(preoptic and anterior hypothalamic areas ,POAH)。。POAH 有两种温度敏感神经元, 即热敏神经元和冷敏神经元, 并以热敏神经元为主。这些神经元能感受其周围血液温度的变化和接受来自皮肤及内脏感受器的信息。其它部位如下丘脑后部、延髓和中脑网状结构及脊髓也有少量温度敏感神经元, 并向POAH 传递信息。POAH 也具有体温信息整合的作用, 建立调定点, 并通过产热和散热机制实现体温调节。产热由寒战和非寒战(主要在新生儿) 机制而实现,散热则由皮肤血管扩张和出汗而完成。 2 中枢性发热的临床特点
①突然高热, 体温可直线上升, 达40~41 ℃,持续高热数小时至数天直至死亡;或体温突下降至正常。
②躯干温度高, 肢体温度次之, 双侧温度可不对称,
③虽然高热, 但中毒症状不明显, 不伴发抖。
④无颜面及躯体皮肤潮红等反应, 相反可表现为全身皮肤干燥、发汗减少、四肢发凉。
⑤一般不伴有随体温升高而出现的脉搏和呼吸增快。
⑥无感染证据, 一般不伴有白细胞增高, 或总数虽高, 分类无变化。
⑦因体温整合功能障碍, 故体温易随外界温度变化而波动。
⑧高热时用抗生素及解热剂(如乙酰水杨酸等)一般无效,但用氯丙嗪及冷敷可有效。
3 引起中枢性发热的主要疾病及病变脑血管病、脑外伤和癫痫急性脑积水酒精戒断,颈段或上胸段病变周期性高热综合征恶性高热神经安定剂恶性综合征
七、功能性低热
⑴功能性低热中,首先是感染后低热,在其前往往有细菌,病毒,衣原体,支原体,原虫等感染,特别多见于病毒感染后。为持续性低热,常伴有疲乏无力,食欲减退,而体征和辅助检查未见异常,。
⑵手术后低热:手术后可以有术后吸收热,一般在术后6~8h 开始发热,持续3~5d 可自行缓解,
⑶在功能性低热中神经功能性低热占有重要位置,多见于青年女性,为一种原发性低热,其临床特点一般不超过38 ℃。
⑷其他,习惯性低热等 诊断性治疗 如发热患者以各项检查仍未确诊,必要性可按照临床高度怀疑的疾病进行相应的诊断性治疗,但是只有符合下列2种情况之一才采用诊断性治疗:
(1)首先应用于可能有高度危险而必须紧急治疗的疾病,例如败血症、感染性心内膜炎、恶性疟疾等;
(2)高度怀疑为某种疾病但暂又无明确依据,可使用对该病原体有特效而对其他病原体无效,且短期使用即可见效的药物,如结核病、疟疾、阿米巴痢疾、血吸虫病、肺吸虫等寄生虫感染
低热和中度发热一般不作特殊对症处理,即使高热患者亦不要轻易应用退热剂,以免改变其热型或掩盖其临床表现对诊治造成困难。退热方式首选物理降温,包括降低室温、醇浴、冰敷或冰盐水灌肠,可单独采用也可联合应用。下列情况应作紧急降温,可选用退热剂甚至亚冬眠疗法:
(1)体温>40℃;(2)高热伴昏迷、抽搐、谵妄以及呼吸困难;(3)高热伴休克或心功能不全;(4)高热中暑;(5)物理降温无效的高热;(6)婴幼儿退热指征宜放宽。
肌肉的物理特性
伸展性:肌肉在外力作用下可被拉长,为肌肉的伸展性。 弹性:当外力消失时,肌肉又恢复
到原来形状,为肌肉的弹性。
粘滞性:肌肉活动时由于肌肉内部各蛋白分子相互摩擦产生的内部阻力为肌肉的粘滞性
肌肉的物理特性受温度的影响。当肌肉温度升高时,肌肉的粘滞性下降,伸展性和弹性增加。
肌肉(muscle)主要由肌肉组织构成。肌细胞的形状细长,呈纤维状,故肌细胞通常称为肌纤维。中医理论中,肌肉指身体肌肉组织和皮下脂肪组织的总称。脾主肌肉,肌肉的营养从脾的运化水谷精微而得。肌肉:解剖结构名。故肌肉丰满与否,与脾气盛衰有密切关系。《素问·平人气象论》:“脏真濡于脾,脾藏肌肉之气也。”《素问·痿论》:“脾主身之肌肉。”健康男女老幼人体全身的肌肉共有639块。一般人的肌肉占体重的百分之35--45。人类全身上下,最强韧有力的肌肉,是舌头。
骨骼肌是可以看到和感觉到的肌肉类型。当健身者通过锻炼增加肌肉力量时,锻炼的就是骨骼肌。骨骼肌附着在骨骼上且成对出现:一块肌肉朝一个方向移动骨头,另外一块朝相反方向移动骨头。这些肌肉通常随意志收缩,意味着想要收缩它们时,神经系统会指示它们这样做。骨骼肌可以做短暂单次收缩(颤搐)或长期持续收缩(破伤风)。
存在于消化系统、血管、膀胱、呼吸道和女性的子宫中。平滑肌能够长时间拉紧和维持张力。这种肌肉不随意志收缩,意味着神经系统会自动控制它们,而无需人去考虑。例如,胃和肠中的肌肉每天都在执行任务,但人们一般都不会察觉到。
只存在于心脏,它最大的特征是耐力和坚固。它可以像平滑肌那样有限地伸展,也可以用像骨骼肌那样的力量来收缩。它只是一种颤搐肌肉并且不随意志收缩。
一个人坚持健身下来是很厉害的,那为什么有那么多人坚持不下来,很多人都会因为懒而坚持不下去,还有一个原因,就是运动后延迟性肌肉酸疼,运动后延迟性肌肉酸疼一般出现在头一次运动后的24小时左右,然后到48-72小时达到高峰。那种算爽的感觉想必很多人都体验过吧。
为什么会肌肉酸痛
乳酸堆积
有氧运动时葡萄糖代谢后生成水和二氧化碳,可以通过呼吸排出体外;而无氧运动时葡萄糖酵解产生大量乳酸等中间代谢产物,不能通过呼吸排除,就形成了乳酸堆积。过多的乳酸刺激了肌肉增加渗透压,而使肌肉组织吸收较多的水分,产生了局部的肿胀,这就会使肌肉产生酸痛的感觉。还需注意,乳酸堆积在运动完几小时内就可以全部代谢完。
肌肉纤维损伤
是训练后造成肌肉纤维损伤而引起的,是我们在力量训练过程中,使细小的肌肉纤维拉断受损的原因造成的。拉断的肌纤维在营养供给下,会自动修复,修复的过程表现为肌肉变大,这就是肌肉生长基本原理。轻微的延迟性肌肉酸痛在24-48小内就可复原,严重者则超过72小时才能复原。
拉伸对缓解肌肉酸痛有用吗
相信你们一定都听过教练在指导你们做完重量训练过后,让你们拉伸的教导吧,其实大多数的研究表明,拉伸可以让受伤的肌肉组织的水肿得到扩散,降低肌腱的紧张状态,从而让受损的肌肉粘连分开,改善血液循环。但是对缓解肌肉酸痛并起不了多大作用,只能加快肌肉的恢复速度。研究表明无论是血清中的肌酸激酶含量,还是受测试者的主观疼痛感受,都与运动后是否结合拉伸没有显著的差异。运动前的拉伸也是不正确的,甚至还有一些研究表明,运动前进行静态拉伸,会导致运动后血清中的肌酸激酶水平上升62%之多,这代表肌肉受损的水平提高了,这会让人觉得肌肉酸痛程度更高。
怎样减轻肌肉酸痛
首先,我们尽量不要在运动前拉伸,而是选择慢跑或者用小重量的抗阻动作来充分热身5几分钟。许久没练的人,运动后,不用再进行拉伸,避免撕裂充血的肌肉组织,以免增加疼痛的程度;如果是经常运动的人,可以在训练后增加拉伸内容,既有利于肌肉的增长,又能避免肌肉酸痛的出现。然后,如果出现了疼痛症状,也要坚持做一些小运动量的运动,来加快疼痛的缓解,也要多注意饮食多补充蛋白质来帮助肌肉恢复。
2012年6月25日,江苏省连云港市第一人民医院。
病床上,躺着一个全身长满星星点点的红斑、脸部几乎溃烂的女子。她的双目红肿,几乎睁不开眼睛;舌头溃烂,完全说不出话来。
点滴正在有条不紊地打着,可她的不适却没有丝毫缓解。她只觉得周身疼痛,仿佛被千百只蚊虫叮咬、啃食,嘴里忍不住发出阵阵痛苦的呻吟。
这名可怜的女子名叫张巧梅,被医生确诊为“重型多形红斑”。此时,她高烧不止,呼吸困难,脑袋昏昏沉沉,体温可达42度。
张巧梅
然而,四日前,张巧梅因发烧入院治疗时,体温仅有385度。在医生连续四日的精心诊治下,张巧梅的体温为何不降反升,病情为何愈演愈烈,甚至患上了严重的皮肤病?
对此,张巧梅的丈夫陈乃江发现疑点,立即报警,举报医院用药不当,声称妻子的恶劣反应全因两针退烧针所致。
那么,事情的真相如何?谁该为张巧梅的不幸负责?
突发高烧
2012年6月22日,张巧梅一整天昏昏沉沉,头似千斤重,全身上下蔓延着一股不知名的疼痛感,很像发烧的前兆。
傍晚,张巧梅简单凑合了两口晚饭,拖着沉重的步伐向卧室走去。此时,她浑身有气无力,就像泄了气的气球,也懒得去找温度计,一头栽到了床上。
以前,她也时不时感冒发烧,通常在被窝里蒙个一晚上,发热流点汗,第二日又能生龙活虎。
张巧梅
正当她昏昏欲睡,渐入梦境时,一阵尖锐的门铃声响起了。
张巧梅披上薄被,面色凝重地去开门,发现是来找自己聊天的闺蜜。
“你一个人在家吗?”闺蜜边脱鞋边问。
“嗯,我老公今天加班。”张巧梅有气无力地回答。
“诶,你怎么了,身体不舒服吗?”闺蜜发现不对劲,立即询问道。
没走两步,张巧梅的力气几乎被耗尽,一个踉跄,差点跟墙壁撞了个满怀。
张巧梅
闺蜜贴心地摸了摸张巧梅的额头,发现热得烫手,焦急地说:“你发烧了!走,我带你去医院,越拖越严重!”
张巧梅本想婉拒,可她连摆手说话的力气也用光了,只能被闺蜜拖着去了医院。
“体温385度,属于中等发热,是由普通感冒引起的,伴随咽痛、头疼、咳嗽。放心,不是特别严重。”医生冷静地说。
“好的,谢谢医生,那麻烦你开点退烧药吧!”
“直接吃药效果不是很好,建议你打个针,再打几瓶点滴,烧很快就能退掉。”医生提议道。
“可是我烧得不是很严重,我想回家休息!”张巧梅下意识反驳了一句,她只想尽快离开弥漫着消毒药水气味的医院。
“听医生的吧,万一下半夜严重了怎么办?打了总比没打好!”闺蜜拍了拍张巧梅的肩膀,耐心劝说。
当下,张巧梅心中矛盾,可脑袋糊里糊涂,也不想驳了医生和闺蜜的面子,便答应接受治疗。
于是,她顺从地打了一针屁股,又挂了好几瓶生理盐水,折腾了几个小时,才在闺蜜的陪同下回了家。
病情凶险
次日清晨,阳光透过纱窗照射进屋。张巧梅慢慢睁开眼,用手阻挡着光线。可她抬手的那一刻,瞬间目瞪口呆。
只见两只手掌心上布满红疹,还伴随着瘙痒的感觉。张巧梅皱了皱眉,眼中划过一丝疑惑之色,难道过敏了?
随后,张巧梅又摸了摸额头,依然很烫。她感觉自己就像一个大火炉,源源不断地散发出热气。就连吸入的空气,也能被瞬间加热。
“都打针挂瓶了,怎么还不退烧……”张巧梅不耐烦地嘀咕了一句。
紧接着,她拿出温度计,量了几分钟。谁料,上面竟显示398度,接近40度!
丈夫陈乃江下班归来,得知妻子发烧打针的来龙去脉后,紧张得手足无措,连忙将她再次送往医院。
“医生,我爱人昨晚来看过病,今天发烧得更厉害了,怎么办?”陈乃江急得满头大汗。
“不碍事,再打一剂退烧针,把体温先降下去再说。”医生云淡风轻地说。
当下,张巧梅浑身软弱无力,虚弱地说:“可是,我昨天刚打过的,好像没用吧?”
“你是医生还是我是医生?好好照做吧。”
看到医生的语气不容分说,张巧梅只能遵循医嘱,又打了一针,外加挂了几小时点滴。
又艰难地度过了一夜,张巧梅还梦到自己高烧全退,重新焕发生机。谁成想,命运竟然跟她开了个可怕的玩笑。
清晨,张巧梅睁开眼睛的那一刻,就有一种不详的预感。
定睛一看,手掌心、脚掌心以及手臂、大腿都起了大面积暗红色的大包,又刺又痒,十分可怖。
当下,张巧梅吓得全身颤抖,呼吸急促,发出了凄厉的惨叫。
可她出声的那一刻,却感觉舌头也在隐隐作痛。她慢慢卷起舌头,竟发现舌尖上也长了许多小包。
最渗人的是,张巧梅总感觉口腔中充盈着一股怪味,犹如猪肉过期腐烂的味道,不知从何而来,令人作呕。
听到尖叫,陈乃江急忙循声赶来,见到妻子这副可怕的模样,心急如焚,连忙火急火燎地再次将她送往医院。
入院后,短短几个小时,张巧梅的病状急剧恶化。那些原本密布在局部的红疹瞬间蔓延开来,爬满了张巧梅的全身上下,连头皮也不放过。
最可怕的是,张巧梅的眼睛已经完全睁不开,连眼泪都无法流出来。情急之下,医生只好用剪刀小心翼翼地剪开双目,却在里面发现了大量粘性极强的不明分泌物。
“她的意识模糊,连话都不能说了。有什么需求,她只能动动手指头示意。我也很绝望,不知道她能不能醒过来。”陈乃江回忆道。
再次测量体温时,温度已经飙升至42度,达到了体温计的极限,张巧梅的情况危在旦夕。
多形红斑
“面部、躯干、四肢出现水肿性红斑,口腔黏膜充血、糜烂,眼部畏光,产生分泌物,身体伴有发热、乏力的症状。最终判断,病人患有重型多形红斑。”医生给出诊断结果。
多形红斑是一种常见的皮肤疾病,亦是一种急性发热性疾病。根据病状的严重程度,可分为三个层次。
第一种是红斑丘疹型,主要表现为身体上起了些红疹子。
第二种是水泡大泡型,在原来丘疹的基础上演变成水泡,乃至脓包。
第三种则是重型多形红斑,除了发烧、头疼等症状外,后期还会出现皮肤表皮的大面积脱落。
而张巧梅则属于第三种,病情凶险恶劣,重则会导致死亡。
然而,短短四日,张巧梅的病情怎会恶化得如此厉害,甚至危及生命?
丈夫陈乃江心情沉重,看着病床上的妻子深深地叹了口气。与此同时,他的头脑飞速运转,试图探寻妻子突患重病的原因。
陈乃江
陈乃江,1980年生人,于2004年毕业于中国医药大学。在校期间,成绩优异,专业技能过关。
毕业后,陈乃江就职于当地的药品检测所,担任化学室主任。凭借多年从业经验 ,陈乃江对药物有着极为敏锐的嗅觉。
他连忙翻阅了张巧梅的病历,第一反应便是医生开具的药物有问题!
“我爱人初次就诊时,医生给她开了含有复方氨基比林的退烧针,这是一种紧急退烧药,常用于高热患者。可我爱人当时的体温只有385度,在临床上属于中等发热,而高热则介于39度至40度之间,所以医生肯定开错药了!”陈乃江笃定地说。
病历上记录张巧梅的体温385度
为了佐证自己的观点,陈乃江还特定上网搜查,找到了大量由“复方氨基比林”引起的重型多形红斑的实例。
为了真实地感受病症,陈乃江还找了不少患者的,再与妻子身上的病状相比较,简直称得上是一模一样。
为此,陈乃江百分百确定妻子的病情是由复方氨基比林所导致的。
另一边,随着张巧梅病情的逐渐恶化,医院怕担责,立即出具了一份“关于患者张巧梅在我院治疗情况的说明”。
上面明确解释了运用复方氨基比林治疗的必要性:其一,可以快速降低患者体温;其二,缓解头痛、咽痛等症状。
然而,陈乃江很快发现,这份说明存在画蛇添足的情况。他翻出张巧梅的首日就诊病历,里面只显示咽痛、发热和咳嗽,根本没有院方所说的“头痛”。
因此,他认为,这一切都是医院有意为之,故意篡改病状,以增加使用复方氨基比林的合理性。
当下,陈乃江只觉得窝火,打算自己搜集证据,为妻子讨回公道。
于是,他将自己伪装成病人朋友,找到了张巧梅的主治医师,并用隐藏摄像头进行了录像。
“复方氨基比林是会引起多形红斑,但概率很低。在我们医院,病人发烧到385度及其以上,都会用这种药,从来没发生过出红疹的情况。”
“另外,引起多形红斑的原因有很多,比如鱼虾蟹等食物过敏,甲醛灰尘过敏,受到太阳光线照射,以及病人自身的外伤、免疫病等。可以考虑一下其他外因,不要一直纠结于复方氨基比林。”
在医生看来,张巧梅的病情不能百分百确定是由复方氨基比林所导致的,因此医院不予负责。
投诉无门
医生的话令陈乃江十分气恼,心仿佛在烈火上焚烧一般,愤懑至极。
于是,他找来几位朋友,一起伪装成病人,前往连云港第三人民医院咨询。
“复方氨基比林对于退烧的药效强,但是副作用很多,我们一般不推荐使用。除非疼得非常厉害,我们才会用,这个药有镇痛的效果。”医生说。
“那我发烧到多少度可以用这个药?”
“38度以上就可以服用退烧药了,但不一定要立马用氨基比林,有很多比它药性温和的退烧药,比如布洛芬。一般来说,病人体温没超过39度,我们医院绝对不会用复方氨基比林。哪怕超过了,我们也会尽可能采取其他方法退烧。”
与此同时,连云港市中医师的医生也给出了几乎相同的说法。
这下,陈乃江心中的疑惑彻底得到证实。很快,他整理好视频、文献以及大量案例,向当地法院提起诉讼,要求连云港市第一人民医院为妻子张巧梅的病症负全责。
经专家小组鉴定,结果显示:多形红斑的病发与多种因素有关,如全身用药、感染恶性肿瘤等,无法确定为复方氨基比林所致。
此外,鉴定书上还显示:医方使用复方氨基比林退热时,没有任何禁忌。
总之,专家一致认定,张巧梅的突然疾病与院方无关,连云港市第一人民医院无需担责。
看完鉴定结果,陈乃江直接傻眼,他气冲冲地拿着药盒,带着张巧梅找到鉴定组组长理论。
“药盒上明确写着这种药的禁忌,为什么你们专家鉴定的结果却是没有禁忌,这不是矛盾吗?”
“每个人的体质不一样,药品的禁忌也不能一概而论。别人吃了都没问题,就你有问题,不能怪这个药啊。”专家给出解释。
然而,陈乃江却坚持己见,指出任何医生用药必须衡量用法用量、禁忌事项以及不良反应,这些规定都被纳入在国家卫生部出台的政策里。
此时此刻,张巧梅的情绪彻底崩溃,泪水夺眶而出:“我现在顶多算活着,回不到以前的生活了……”
据悉,为了给妻子讨回公道,陈乃江再次向医院申请了“医疗损伤鉴定”,可结果无人可知。
该事件中,最惨的莫不过张巧梅。曾经的她,不说美若天仙,却也皮肤细腻、清新秀气。如今,她双目近乎失明,皮肤大面积脱落,变得丑陋不堪,失去活下去的勇气,实在令人痛惜。
在此,希望大家在日常生活中谨慎用药,多注意用药禁忌与不良反应,结合自身的实际情况服药,以免造成无法挽回的后果。
骨折病人的饮食调养
对骨折病人的营养需求与膳食,患者和家属大多感到困惑,常常不得不向医生请教。
其实,骨折病人除了在最初一些日子里可能伴有轻微的全身症状外,其余时间里大多没有全身症状,所以和一般健康人的日常饮食相仿,选用多品种、富有各种营养的饮食就可以了。要注意使食物易于消化和吸收,慎用对呼吸道和消化道有不良刺激的辛辣品(辣椒、生葱、芥末、胡椒)等。在全身症状明显的时候,应给予介于正常饮食和半流质饮食之间所谓软饭菜,供给的食物必须少含渣滓,便于咀嚼和消化,烹调时须切碎煮软,不宜油煎、油炸。
以上是骨折病人的一般饮食原则。为了更快更好地促进骨折愈合,骨折病人还应根据骨折愈合的早、中、晚三个阶段,根据病情的发展,配以不同的食物,以促进血肿吸收或骨痂生成。
△早期(1-2周):受伤部位瘀血肿胀,经络不通,气血阻滞,此期治疗以活血化瘀,行气消散为主。中医认为,"瘀不去则骨不能生"、"瘀去新骨生"。可见,消肿散瘀为骨折愈合之首要。饮食配合原则上以清淡为主,如蔬菜、蛋类、豆制品、水果、鱼汤、瘦肉等,忌食酸辣、燥热、油腻,尤不可过早施以肥腻滋补之品,如骨头汤、肥鸡、炖水鱼等,否则瘀血积滞,难以消散,必致拖延病程,使骨痂生长迟缓,影响日后关节功能的恢复。在此阶段,食疗可用三七10克,当归10克,肉鸽1只,共炖熟烂,汤肉并进,每日1次,连续7-10天。
△中期(2-4周):瘀肿大部分吸收,此期治疗以和营止痛、祛瘀生新、接骨续筋为主。饮食上由清淡转为适当的高营养补充,以满足骨痂生长的需要,可在初期的食谱上加以骨头汤、田七煲鸡、动物肝脏之类,以补给更多的维生素a、d,钙及蛋白质。食疗可用当归10克,骨碎补15克,续断10克,新鲜猪排或牛排骨250克,炖煮1小时以上,汤肉共进,连用2周。
△后期(5周以上):受伤5周以后,骨折部瘀肿基本吸收,已经开始有骨痂生长,此为骨折后期。治疗宜补,通过补益肝肾、气血,以促进更牢固的骨痂生成,以及舒筋活络,使骨折部的邻近关节能自由灵活运动,恢复往日的功能。饮食上可以解除禁忌,食谱可再配以老母鸡汤、猪骨汤、羊骨汤、鹿筋汤、炖水鱼等,能饮酒者可选用杜仲骨碎补酒、鸡血藤酒、虎骨木瓜酒等。食疗可用枸杞子10克,骨碎补15克,续断10克,苡米50克。将骨碎补与续断先煎去渣,再入余2味煮粥进食。每日1次,7天为1疗程。每1疗程间隔3-5天,可用3-4个疗程。
==================================
饮食疗法
方1 赤小豆适量煎服,加赤砂糖少许温服之,本方适用于活血化瘀期。
方2 猪骨头1000克,黄豆250克,加水小火烧烂,加盐姜调味分饮食之。
方3 猪脊骨一具,洗净,红枣120克,莲子90克,降香、生甘草各9克,加水小火烧烂,加姜盐调味分多次饮之。
方4 鲜湖蟹2只,取肉(带黄),待粳米粥熟时,入蟹肉,再加以适量生姜、醋和酱油服食,常服。
方5 乌雄鸡1只(约500克),去皮毛内脏,洗净,“三七”5克切片,纳入鸡肚中,加少量黄酒,隔水清炖,熟后用酱油蘸服,常服。
方6 生黄芪30~60克,浓煎取汁,加粳米100克,煮粥,早晚服食。
方7 当归20克,黄芪100克,嫩母鸡1只,加水同煮汤食用。
方8 紫丹参50克,洗净,加水煮,取汁,其汁与猪长骨1000克、黄豆250克同煮,待烂熟,加入少量桂皮、盐即成。
方9 生螃蟹500克,捣烂,热黄酒冲服250克,余渣敷患处,约半日“各各”有声即好。用于骨折接骨。
禁忌食品
(1)忌盲目补充钙质 钙是构成骨骼的重要原料,有人以为骨折以后多补充钙质能加速断骨的愈合。但科学研究发现,增加钙的摄入量并不加速断骨的愈合,而对于长期卧床的骨折病人,还有引起血钙增高的潜在危险,而同时伴有血磷降低。此是由于长期卧床,一方面抑制对钙的吸收利用,一方面肾小管对钙的重吸收增加的结果。所以,对于骨折病人来说,身体中并不缺乏钙质,只要根据病情和按医生嘱咐,加强功能锻炼和尽早活动,就能促进骨对钙的吸收利用,加速断骨的愈合。尤其对于骨折后卧床期间的病人,盲目地补充钙质,并无裨益,还可能有害。
(2)忌多吃肉骨头 有些人认为,骨折后多吃肉骨头,可使骨折早期愈合。其实不然,现代医学经过多次实践证明,骨折病人多吃肉骨头,非但不能早期愈合,反而会使骨折愈合时间推迟。究其原因,是因为受损伤后骨的再生,主要是依靠骨膜、骨髓的作用,而骨膜、骨髓只有在增加骨胶原的条件下,才能更好地发挥作用,而肉骨头的成份主要是磷和钙。若骨折后大量摄入,就会促使骨质内无机质成分增高,导致骨质内有机质的比例失调,所以,就会对骨折的早期愈合产生阻碍作用。但新鲜的肉骨头汤味道鲜美,有刺激食欲作用,少吃无妨。
(3)忌偏食 骨折病人,常伴有局部水肿、充血、出血、肌肉组织损伤等情况,机体本身对这些有抵抗修复能力,而机体修复组织,长骨生肌,骨痂形成,化瘀消肿的原料就是靠各种营养素,由此可知保证骨折顺利愈合的关键就是营养。
(4)忌不消化之物 骨折病人因固定石膏或夹板而活动限制,加上伤处肿痛,精神忧虑,因此食欲往往不振,时有便秘。所以,食物既要营养丰富,又要容易消化及通便,忌食山芋、芋艿、糯米等易胀气或不消化食物,宜多吃水果、蔬菜。
(5)忌少喝水 卧床骨折病人,尤其是脊柱、骨盆及下肢骨折病人,行动十分不便,因此就尽量少喝水,以减少小便次数,如此虽小便次数减少,但更大的麻烦也产生了。如卧床病人活动少,肠蠕动减弱,再加上饮水减少,就很容易引起大便秘结。长期卧床,小便潴留,也容易诱发尿路结石和泌尿系感染。所以,卧床骨折病人想喝水就喝,不必顾虑重重。
(6)忌过食白糖 大量摄取白糖后,将引起葡萄糖的急剧代谢,从而产生代谢的中间物质,如丙酮酸、乳酸等,使机体呈酸性中毒状态。这时,碱性的钙、镁、钠等离子,便会立即被调动参加中和作用,以防止血液出现酸性。如此钙的大量消耗,将不利于骨折病人的康复。同时,过多的白糖亦会使体内维生素B1的含量减少,这是因维生素B1是糖在体内转化为能量时必需的物质。维生素B1不足,大大降低神经和肌肉的活动能力,亦影响功能的恢复。所以,骨折病人忌摄食过多的白糖。
(7)忌长期服三七片 骨折初期,局部发生内出血,积血瘀滞,出现肿胀、疼痛,此时服用三七片能收缩局部血管,缩短凝血时间,增加凝血酶,非常恰当。但骨折整复一周以后,出血已停,被损组织开始修复,而修复必须有大量的血液供应,若继续服用三七片,局部的血管处于收缩状态,血液运行就不畅,对骨折愈合不利。
(8)骨折禁饮果子露。
骨折与一般皮肉损伤不同,坚硬的骨质愈合时间比较长,短则1个月,长则半年以上。在医院对好位置,作了固定以后,常需在家继续休养、康复。做好家庭护理,促进愈合,尤其重要。
“民以食为天”,骨折病人也一样。让骨折病人吃好,是家庭护理中很重要的一条。
绝大部分骨折虽无内脏损伤,但由于经历了创伤或手术的打击、终日休息、运动减少,原先的生活规律被打乱,可能胃口不好,受伤后短时期内较为明显。老年患者和体质较弱或心理承受能力差的人,更容易发生。在心理护理的基础上,要在病人饮食花样、调配上多下功夫,做到营养丰富,色、香、味俱佳,以刺激食欲。手臂活动不便的,还要喂饭。适当多吃一些西红柿、苋菜、青菜、卷心菜、胡萝卜等维生素C含量丰富的蔬菜,以促进纤维骨痂生长和伤口愈合。
骨骼异常坚硬,主要由有机物和无机物所构成。无机物占比例最多的是钙。人体内99%的钙集中在骨骼内。受伤发生骨折后,人们自然而然地想到让伤员多吃些钙质,以加快愈合。不知从何时起,骨头汤成了骨折伤员的最好补品。但是,根据医疗经验及实验研究,却没有发现骨折伤员需要额外补充钙质的证据。骨折后受伤部位局部血液循环障碍,组织偏于酸性,骨折端可发生脱钙。但这些脱出的钙质并没有被运走、排泄,而是溶解在周围。等到局部创伤性炎症恢复正常后,便作为修复骨折的主要材料沉积下来。
根据最近的研究成果,骨折病人需要补充锌、铁、锰等微量元素。这几种元素,有的参与组成人体代谢活动中的酶,有的是合成骨胶原和肌红蛋白的原料。经测定,骨折后病人体内上述物质的血清浓度均明显下降。因此,在骨折早期适当补充,可能有利于愈合。动物肝脏、海产品、黄豆、葵花籽、蘑菇中含锌较多;动物肝脏、鸡蛋、豆类、绿叶蔬菜、小麦面粉中含铁较多;麦片、芥菜、蛋黄、乳酪中含锰较多,骨折病人可适当多吃。除此以外,也可服用含有这些物质的药物。
骨折早期因忧思少动,气机郁滞,无力推运,常有大便秘结,卧床病人更多见。宜多食含纤维素多的蔬菜,吃些香蕉、蜂蜜等促进排便。
骨折病人不需“忌口”,对饮食没有什么特殊的限制。但有一点要特别提出的,就是不要吸烟。声名狼藉的香烟与很多疾病有关,包括心脏病和癌症,并可损害皮肤伤口的愈合能力。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