藏族被称为能歌善舞的民族,藏区的确称得上是歌舞的海洋。下面我为大家搜索整理了关于藏族民间舞蹈的基本特征及其分类,欢迎参考阅读,希望你喜欢!
一、藏族民间舞蹈的基本风格特点
琳琅满目,繁华似锦的藏族舞蹈中,虽然具有各自独特的个性和固有的审美要求,但它们又都包含共同的精髓元素,以及共同的动作规律。这种动作元素和规律构成了整个藏族舞蹈的审美观念。“颤、开、顺、左、饶”是各种类藏族舞蹈的共同特点,或称为藏族舞蹈的五大元素,从而构成了它区别于其他兄弟民族舞蹈的美学概念。这五大元素的构成是与藏族人民的历史条件、社会制度、风俗信仰、地理环境、生产方式、文化传统等有着密切联系的,是长期在人民群众中凝炼而成的审美标准。在舞蹈的动律上还普遍存在着最基本的“三步一变”、“后撤前踏”、“倒脚碾转”、“四步回转”的共同规律。在这种共同规律的基础上产生出种种不同的变化,在加上手势的动作、腰身的韵律、音乐的区别而构成不同的舞蹈风格。藏族舞蹈的步伐十分丰富,从脚部动作上可概括为“蹭、拖、踏、蹉、点、掖、踹、刨、踢、吸、跨、扭”等十二种基本步伐。藏族舞蹈的手势可归纳为“拉、悠、甩、绕、推、升、扬”七种变化。藏舞中的技巧主要有:碾转、刨腿转、踢腿转、果谐转、跨腿转、跳跨转、推磨转、蹲转、跪转、掖转、正反转、纽腰正反转、拧身反跨转、点步翻身、踏步翻身、点转、平转、小蹦子、死人蹦子、躺身大蹦子、平转弧跳以及跨腿跳、吸腿跳、盖腿跳、撩腿跳、蹭步跨腿跳、兔子跳、猫跳等等。
1、体态的基本特征
藏族舞蹈体态的基本特征是坐胯,上身松弛并向前倾。由于藏族人民生活在海拔比较高的高原、草原等地区,气压相对比较低,爬山、跳水等劳做时假如挺胸,会导致气息不通畅,因此根据自然环境,动作体态需要含胸,松弛。它主要来自劳动者为减轻体力负担的自我协调,而从舞蹈角度看,却另具一种美感。
2、动律的基本特征
膝部有规律的颤动和屈伸是藏族舞蹈律动的基本特征。由于藏族人民生活在极其寒冷的青藏高原上,户外的放牧劳动和由羊皮制成的沉重、宽大的长靴,增加了人体腰部的负重量,同时也妨碍了小腿以下部位的灵巧运动,却使髋关节和膝关节得到了解放,因此造成了藏族民间舞蹈“无屈不成动,欲动必先屈”的动作规律。藏族舞蹈下身主动,上身被动,形成自下而上,欲动先屈的特点,从而给人一种飘逸又沉稳的感觉。
二、藏族民间舞蹈的基本分类及传承
1、集体歌舞“谐”。
它分为四种:《果谐》、《果卓》、《堆谐》和《谐》。至今西藏农村在修建房屋、铺打地面时还可见到《果谐》的形式之一“打阿嘎”。“打阿嘎”早在唐代就有记载,源于古老的劳动号子。后来增加了简单的上肢动作,原地旋转和队形变化,成为一种男女交替载歌载舞的劳动歌舞形式。《果卓》流行地域广阔,不同地区的称谓不同。萨迦地区称之为“索”,公布地区称之为“波”或“波强”,藏北牧区称为“卓”或“锅庄”。《果卓》是古代人们围篝火或锅台而舞的圆圈形的自娱性歌舞。《堆谐》最早流传于雅鲁藏布江流域,地势高耸的日喀则以西至阿里整个地区的圆圈舞,后来逐渐盛行于拉萨。这是最早出现的由六弦琴乐器伴奏的舞蹈。《堆谐》后来逐渐演变成了在小型乐队伴奏下的以踢踏步为特色的男子表演舞蹈《踢踏舞》。而传统的《堆谐》则在舞时以男女体前或体后交叉拉手区别于其他圆圈舞形式。《谐》也称为《弦子》因由男舞者边领舞边以弦乐二胡或牛腿琴伴奏而得名。藏语称之为“叶”或“康谐”,流行于西藏自治区的昌都及青海甘肃等地,尤其以四川省巴塘地区的《弦子》最为著名。各藏族地区的《弦子》形式相同,动作缓慢舒展,细腻流畅。青海玉树藏族民间舞蹈“伊”是自娱自乐性很强的民间集体舞,除在赛马会等节日组织表演外,一般在劳作之余或夜晚,男女青年或围着篝火或坐在月光下跳“伊”自娱。“伊”的歌词大多是历史上沿袭已久的传统歌词,而且不随意改动。其歌词多为一至二段体,内容主要是赞美家乡山水,歌唱劳动生活,祝愿人们吉祥幸福等。
2、表演性的圆圈舞“卓”。
它有两种具有代表性的舞蹈《卓谐》和《热巴卓》。《卓》以表演各类圆圈“鼓舞”为主,在它的整个舞蹈过程中以歌时不舞,舞时不歌为特点,技巧性表演占舞蹈的主要位置。《卓谐》起源于古代祭祀,上千年来祭祀活动的延续使多种“鼓舞”世代相传,它在表演中会穿插歌曲,由全体舞者演唱。《热巴》是一种包含“民间歌舞”、“铃鼓舞”和有一定情节的“杂曲表演”的三位一体的表演形式,流传在西藏自治区的昌都、工部地区和云南,四川省藏族聚居地区,是过去流浪艺人以此卖艺为生的杂艺歌舞节目。青海玉树藏族民间舞蹈“卓”是一种表演性很强的民间舞,圆圈式舞蹈对形,节奏先慢后快。卓的唱词曲调低沉舒缓,庄重饱满,动律沉稳有力,动作大节奏慢,如双臂的舒展,腿脚的起落,都要悠然缓慢地进行,落脚无声却非常有力,所以卓的舞姿显得异常刚健豪放。
3、祭祀性民间舞蹈。
藏族祭祀性民间舞蹈也值得一提。为符合藏族“多神崇拜”的信仰特点,人们举行各种大小不同的祭祀活动,其祭祀礼仪和自身所含的大量藏族舞蹈广泛流行于西藏、内蒙、甘肃、青海、四川等省区。如:青海黄南地区的《龙鼓舞》,藏语称为“勒什则”,藏族群众叫做“神鼓舞”。它起源于乞求五谷丰登的娱神祭祀活动,在长期的历史演变中,逐渐演化成为一种群众性娱乐活动,由原始的单一击鼓动作发展成为有多种舞段的连续表演的群体舞蹈,流传在青海省黄南藏族自治州同仁县隆务河两岸,及该县毗邻的循化县部分藏族乡的一种大型民间祭祀活动。每年六月跳神会中祭祀神灵,保佑村民人寿年丰,青年男子手持单面鼓在法师的引领下边击鼓边跳。表现了请神、敬神、送神、降魔以及模仿雄鹰骏马等形象。
;藏族舞蹈体态基本特征如下:
膝关节分别有连续不断、小而快有弹性的颤动或者连绵柔韧的屈伸,并且颤动或屈伸的步法形成重心移动,带动松弛的上肢运动,使手臂动作多系附随而动,不能主动。
如:踢踏舞中的第一基本步和踢踏步、弦子舞中的平步、靠步和拖步。
:
基本舞步
1、踢踏舞:身体动律重拍向下,双膝始终要保持松驰状态,随步法每拍自然颤动二次。
(1)第一基本步(2)退踏步(3)抬
踢步(4)嘀嗒步(5)连三步(6)七下退踏步
2、弦子舞基本舞:身体动律是重拍向上,膝关节的屈伸应有韧性。
(1)平步(2)靠步(3)单撩步(4)拖步
臂基本动作
撩袖2、摆袖3、掏甩袖组合训练踢踏组合2、弦子组合
达标要求
通过藏族舞的学习,使学生初步了解和掌握藏族舞的风格动作特点、基本舞步、舞蹈造型、动律特点等。这将扩大学生的舞蹈眼界,丰富舞蹈知识,提高舞蹈表现能力和鉴赏能
你说的藏族舞蹈的膝盖的动律,就是藏族舞蹈里面最关键要掌握的屈伸,藏族舞蹈的动律习惯跟这个民族是密不可分的,首先,你要对这个民族的文化有一个大致的了解。藏族人民常年生活在高原高寒地带,气候恶劣缺氧,决定藏族人民的体态不是昂扬向上的,在跳藏族舞的时候,首先就要注意体态问题,才会跳的像藏族舞蹈。其次,藏族是一个游牧民族,区别于农耕文化,一定要区别于江南小民族舞蹈的柔弱娇俏,想要跳的好看,要注意舞蹈时的热情奔放。在完成屈伸动律时,掌握起来并不难。你的脑海可以想像一下青藏高原连绵起伏的雪山,和无边无际的视野,这就延伸到你最需要注意的膝盖动律,切记膝盖没有完全直、也没有完全蹲死的时候,而是灵活的、平稳的、连绵不断的颤动律,切记做的有棱有角。注意了这些,相信你的藏族舞蹈会有很大的进步
藏族舞蹈的分类有很多种,我们一起来讨论一下吧。
1、锅庄。这种舞蹈是以优美为主,结合柔和的音乐和柔美的舞姿,同时舞者的衣服以水袖为主,这种舞蹈形式是具有大众性的。2、弦子。这种舞蹈形式是韵味十足。3、踢踏。这种舞蹈是根据音乐的节奏来表现优美的舞姿,同时这种舞者脚穿藏式皮靴。4、热巴。这种舞蹈是以流浪为主。
藏族舞蹈是藏族人民生活的一种缩影,同时藏族舞蹈的特别也是非常鲜明,因为藏族舞蹈是需要腿部的膝关节要相互交替、连续不断做弹跳动作,这种弹性动也需要替换为不断的屈伸动作,藏族舞蹈中是有颤抖的行动同时也需要有弯曲伸展的步态,因为藏族的舞蹈还应该随着身体的重心移动,同时才能够带动身体上肢的放松,手臂应有随舞蹈动作飘动的感觉。但是藏族舞蹈的表演是不能刻意移动上肢,而且藏族舞蹈的上肢不能有丝毫表演行为,这是一种享受。
藏族舞蹈很注重舞蹈形象,需要用伴舞曲调的旋律特征相结合,舞蹈也具有劳动动作和谐美感。而且藏族舞蹈在舞蹈时,强调足、膝、腰、胸、手、肩、头、眼等身体部位的协调,这种动作协调给人一种奇特而美丽的感觉。藏族民间舞蹈形式也是农牧文化与宗教文化的融合,这种舞蹈的风格特点是舞蹈的形象、歌曲的旋律、人物的动作等相结合的,而且藏族的舞蹈也带有不同的色彩。
藏族舞蹈就是藏族人民的所有舞种。藏族舞蹈与汉族舞蹈也是相互融合的,从而藏族舞蹈的出现也形成了一种独特的藏族文化。同时藏族舞蹈的表演形式是农牧文化与藏族文化相融合的产物,藏族舞蹈在舞蹈时,会因为地域不同,从而产生不同的风格。
藏族舞蹈和宗教礼仪及习俗有非常紧密的关系,在跳舞时,每一个动作都需要在舞蹈中更好表现出来,同而且这种舞蹈也有明显的宗教心理。
跳藏族舞蹈首先要先掌握基本动律
屈伸和颤
还要掌握一些基本的体态。步伐上,1平步要全脚踏地
抬起幅度不要过高
至脚踝处就好。2撩步要注意在颤动律基础上,先将腿吸起再向前或旁撩出,撩是由弯曲到伸直的过程
所以要膝盖带,经抛物线出去。3靠步分位单靠和长靠
是踏步加点地的组合,单靠脚下一步一点(脚跟点地)长靠通常为三步一点。4刨步
要先向前小踢腿
然后
脚带动小腿踏地向后吸起,注意踏地时要用前脚掌
不是全脚。5滑步是前腿向前或旁上步后腿紧随贴住
注意后腿要紧贴地面
托滑吸至脚踝。
手臂动作:甩水袖时注意大臂发力
将水袖完全甩至空中再缓缓落下
要让水袖在空中滞留一会
。
看了这个视频,要注意的是身体的前倾幅度要再大些
颤的再松弛些
以及送胯幅度要大
对于非专业
动作简单整齐就能出效果
反复训练
多看
多想
多动
。希望能帮到你。
藏族舞蹈的基本体态如下:膝关节分别有连续不断、小而快有弹性的颤动或者连绵柔韧的屈伸并且颤动或屈伸的步法形成重心移动带动松弛的上肢运动使手臂动作多系附随而动不能主动。
藏族是中国56个民族中,人口较多、分布地域广阔的民族之一。属于汉藏语系藏缅语族藏语支的藏族,发源于西藏境内雅鲁藏布江流域的中游地区,集中分布在我国西藏自治区和青海、甘肃、四川和云南 4省内各地区。具有悠久的民族历史和丰富的文化。
因藏族生活地域的差异、各自与周边其他民族的交往,而在相同类别的文化现象与艺术品种、节日和祭祀活动中,形成了诸多形式不一、风格各异的礼仪和歌舞。
在藏族的民间节日中,希冀丰收与欢度“望果节”是辛劳了大半年后人们的最大期盼和喜悦。在藏语中“望果节”的“望”字,意为“田地”,“果”为“转圆圈”,“望果节”的整个意思便是:围绕丰收的田野歌舞。
“望果节”的由来和酬神仪式的舞蹈,在《笨教历算法》中有一定的记载。传说在公元五世纪末,藏王布德贡坚向笨教教主请教保佑作物丰收的办法时,教主指出:让耕作的农民在即将收获的田地周围绕行并舞蹈娱神,上天将会赐予丰收。
从此,每年收获之前,笨教僧侣充当祭祀队伍的先导,高举幡旗、手拿缠绕哈达的木棒“达达”与羊右腿,率领着各个村落手持青稞麦穗的农民和盛装妇女,排成长长的队伍,围绕农田地界进行“收敛地气、祈求丰收”的法式活动。在这浩荡的大游行过程中,人们不停地高呼赞美神灵和祈求丰收的口号,直至回到村中,把麦穗和小旗插在谷仓或神龛上为止。
藏族风格舞蹈主要通过气息的运用带胸部的屈伸,答案:错误。
青海藏族舞蹈作为舞台表演的民间艺术,具有震撼人心的艺术魅力和顽强的生命力。在青海广大藏区,人们每当听到他们熟悉的音乐或舞步声时,都会情不自禁产生兴奋情绪,有的地区舞蹈以大动为美,有的地区则以含蓄舞动为美。
藏族民间舞蹈有其共性的审美特征,如在表演过程中那犹如雄鹰展翅,更像神鸟飞翔的舞姿使人心旷神怡;那松胯、弓腰、曲背等常见的基本动作,以及在高潮时高呼“哦呀―”(好啊),随即互相扶腰,齐跳《骑令皆模》的舞蹈,两脚交换作,低跨腿快踢出”的动作,以抒发欢快的心情和美好的愿望。
形成了融合农、牧、宗教三者为一体的藏族民间舞蹈的风格特点和高原农牧文化的舞蹈形式。它与高原生存环境中的劳动生活,虔诚的宗教心理、宗教礼仪及习俗有密切关系。从舞蹈角度来看,藏族舞蹈的手势,可归纳成“拉”“悠、甩、绕、推、升、扬”七种变化。
“颤、顺、左、绕”是各种类不同藏舞的共同特点,或称为藏族舞蹈的五大元素,从而构成了它区别于其他兄弟民族舞蹈的美学概念。它具有劳动生活形成的身体各部分协调的美,带有艺术性的创造。如锅庄舞者腰部多合着节奏,规律地起伏颤动,膝部松弛和腰、胯动作的结合形成了特有的动律,给人安详和谐的美感。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