足部解剖
足位于踝关节以远部位,由跗骨7 块(跟骨、距骨、足舟骨、骰骨及内侧、中间、外侧楔骨)、跖骨5 块、趾骨14 块等26块骨以及肌肉、血管和神经等构成的一个统一体。26 块骨之间形成众多关节,包括距小腿关节(踝关节)、跗骨间关节(距下关节、距舟关节、跟骰关节、楔舟关节、舟骰关节、楔骰关节)、跗跖关节、跖骨间关节、跖趾关节、趾间关节、拇趾跖籽关节等。骨关节之间连接牢固,除关节囊外还有许多韧带加强。足部肌肉包括足内在肌及外在肌,能运动足关节、维持足弓。足部神经来自胫后神经及腓深和腓浅神经,支配足部肌肉活动及皮肤感觉。足部的血管主要来自胫后动脉和足背动脉。
按照足的功能解剖分类,足分为 前足 、 中足 和 后足 。前足由 5 块跖骨 和 14 块趾骨 组成;中足由 3块 楔骨 、 足舟骨 和 骰骨 组成;后足由 跟骨 和 距骨 组成。
足弓构成
足弓 是由所有跗骨和跖骨被坚固的韧带连接而成的拱形结构。人站立时,足仅以跟骨、第1跖骨头到第5 跖骨头着地,足心成窟窿状。每侧足有两个纵弓和一个横弓。两足并拢时构成一个完整的横弓。纵弓又可分为内侧纵弓和外侧纵弓。
内侧纵弓 :如图1所示,内侧纵弓的骨性结构由后向前,依次由跟骨、距骨、足舟骨、3 块楔骨和第1 、2 、3 跖骨头构成。
弓的最高点为距骨头,前端的承重点主要在第1 跖骨头。此弓曲度大,弹性强,有缓冲震荡的作用。维持内侧纵弓结构的肌肉有胫骨后肌、趾长屈肌、拇长屈肌,足底的小肌,跖腱膜及跟舟跖侧韧带等。检查内侧纵弓可以测量内弓角。
外侧纵弓 :如图2所示,外侧纵弓骨性结构由后向前依次由跟骨、骰骨和第4 、5 跖骨构成。
弓的最高点为骰骨,前端的承重点在第5 跖骨头。此弓曲度小,弹性弱,主要与维持身体的直立有关。维持外侧纵弓的肌肉有腓骨长肌、小趾的肌群、跖前韧带及跟、骰、距侧韧带等。检查外侧纵弓可测量外弓角。
横弓 :如图3 所示,横弓的骨性结构由后部内侧、中间、外侧楔骨及骰骨与前部5 块跖骨基底构成。
此弓作拱桥,跖面形成一个很深的凹,全体作为横弓。横弓最高点在中间楔骨。维持横弓结构的肌肉有腓骨长肌及拇收肌的横头等。骨性结构和韧带的支持点极为稳固。横弓尚无直接测量方法,通过CT 检查,可以进行定性观察。
足弓功能
内、外侧纵弓和横弓在人体的足部形成了一个力学性能非常合理的拱形弹力结构,能够使足底应力分布均匀,足弓和维持足弓的肌肉、韧带共同协调能够充分吸收能量、缓冲震荡,有利于持久站立、行走、跑跳、负重等活动;有保护足底通过的神经、血管及维持足部以上关节的作用;有防止内脏损伤的作用。
当足弓维持因素的相应排列的骨组织、足底韧带、足底筋膜损伤时,均可影响足弓结构,引起足弓塌陷、破坏。足弓破坏以后,不能做长距离行走,同时也难以维持长时间的直立。
伤残鉴定
遵循医学科学原理和法医临床学理论与技术,全面了解案情,详细审查、摘抄鉴定材料,对被鉴定人进行体格检查和影像学检查,听取专科专家会诊意见,综合判定。
资料摘录重点应包括:(1)明确的踝足部外伤史;(2)损伤(如跟骨骨折、距骨骨折、距舟关节骨折、Lis-franc损伤、胫后肌腱损伤、撕裂伤、弹簧韧带损伤等)当时的临床表现、影像学检查所见和治疗经过;(3)损伤后遗留的症状和体征,以及影像学检查动态变化;(4)既往病史中曾否有过踝足部外伤、有无后天获得性或先天性、遗传性平足等。
询问:
检验时应对受检者进行详细询问,包括:(1)遭受外力作用致踝足部损伤情况(包括致伤工具、致伤方式等);(2)损伤治疗经过及损伤后是否遗留久立或劳累后感觉足部发酸、发热或足部浮肿;重者,足部疼痛、不能久立,行走、跑跳更感困难,丧失吸收震荡的能力。自己发现足弓降低或消失。
查体:
应嘱受检者取坐位和立位,进行包括望诊、触诊、动诊、量诊等全面检查,且应注意双足比对记录。
(1)坐位检查: 受检者坐在床边,观察其足弓和足的外观,确定最明确压痛点。对比伤、健侧踝关节背屈和跖屈范围,背屈正常范围20°~30°,跖屈正常范围40°~50°,应于屈膝及伸膝位分别测量。对比伤、健侧足内翻和外翻活动范围,正常内翻30°,外翻 30°~35°。对比伤、健侧跖趾关节运动范围,拇趾正常背屈45°,跖屈30°~40°。测量背屈、跖屈、内翻、外翻的肌肉力量,同时检查髋、膝关节的活动范围。
(2)立位检查:受检者站立,面向检查者,观察其足弓和足的外观,注意前足有无内收和外展,检查时,跟骨保持中立位,采用被动活动,前足外展或内收,正常各约25°。背向检查者,观察其有无后足内翻、前足外展;前足和后足关系改变;双足跟抬起时,跟骨内、外翻情况及出现乏力、疼痛情况。在负重和不负重时,分别观察足弓和足的外形改变。检查赤足和穿鞋时步态以及鞋底的磨损情况。站立时外侧纵弓几乎全着地,内侧纵弓并不着地,作足印检查。同时检查脊柱和神经系统肌力、感觉、反射等。平底足特征是前足外展,后足内翻,内踝特别隆起。站立时尤为明显。鞋跟内侧磨损特别多。足印可清楚看出足弓消失或降低。
X 线片足弓测量
投照方法是立位(双足平立)水平侧向投照,中心线对准外弓顶点。可测量下列诸角(图 4 )。1 距骨头最低点;2 跟骨与水平线接触的最低点; 3 第1跖骨头最低点;4 跟骰关节最低点;5 第5跖骨头与水平线接触的最低点;6 跟距关节后上缘;7 跟骨后上缘;8 跟骨前突上缘。
(1)内弓角(A角):表示内侧纵弓。由以下三点构成:①距骨头最低点;②跟骨与水平线接触的最低点;③第1跖骨头与水平线接触的最低点。即∠③①②。参考值:113°~130°。
(2)后弓角(B角):表示后弓。由以下三点构成:④跟骰关节的最低点;②跟骨与水平线接触的最低点;⑤第5跖骨头与水平线接触的最低点。即∠⑤②④。参考值:16°~20°。
(3)外弓角(C角):表示外侧纵弓。由以下三点构成:②跟骨与水平线接触的最低点;④跟骰关节的最低点;⑤第5跖骨头与水平线接触的最低点。即∠②④⑤。参考值:130°~150°。
(4)前弓角(D角):表示前弓,由②⑤④三点构成。即∠②⑤④。参考值:13°以上。
(5)跟距角(E角):由跟距关节的后上缘经跟骨的后上缘引一直线,再由跟距关节的后上缘至跟骨前突起上缘引一直线,此两线相交即成跟距关节角。参考值:25°~42°。
足弓结构破坏的判定
条件:
前提条件:有足弓静态维持因素:骨、关节、腱膜、关节囊、韧带等和/或动态维持因素:胫后肌腱、足内在肌等损伤。
基本条件:具备下列条件中的一项以上:
(1)身体的重力线不能正确地落在第1 、2趾之间,通过腘窝中点的垂直线不能落在足跟中点;
(2)骨骼、肌肉和韧带不能保持均衡状态。
重要条件:
足部侧位 X 线片足弓测量存在以下情况:
(1)伤侧内弓角比未受伤侧内弓角>10%,提示内侧纵弓损坏;
(2)伤侧外弓角比未受伤侧外弓角>10%,提示外侧纵弓损坏。
(3)伤侧后弓角比未受伤侧后弓角<3%,提示后弓(横弓)损坏。
(4)伤侧前弓角比未受伤侧前弓角<3%,提示前弓(横弓)损坏。
破坏程度:
一足足弓结构破坏1/3以上:是指足三弓(内侧纵弓、外侧足弓、横弓<前弓、后弓>)中任一弓的结构破坏。
一足足弓结构破坏:是指一足三弓结构均有损坏。内侧纵弓和外侧纵弓结构同时破坏时,必然会影响横弓结构。
一足足弓结构完全破坏,另一足足弓结构破坏1/3以上:是指一足足弓结构全部损坏(内弓角>130°、外弓角>150°、后弓角<16°、前弓角<13°),另一足三弓中任一弓的结构破坏。
双足足弓结构完全破坏,是指双足足弓结构全部损坏。
测试你的足弓类型
1 往空盘中倒入少量的水;
2 浸湿脚掌;
3 将浸湿的脚掌踩到一个购物袋或者一张空白厚纸板上;
4 将脚拿开,并开始观察吧。
平(低)足弓——如果你几乎能看到整个脚印,那么你的足弓很平,意味着你极有可能过度内旋;
正常(中等)足弓——如果你能看到约半个足弓,那么你是最普遍的足型,旋前肌也正常;
高足弓——如果你只能看到脚跟、前脚掌以及脚外缘,那么你是高足弓,十分少见的一种足型。
病情分析:
非手术治疗
1非手术疗法:轻度外翻、疼痛较轻者,
2可按摩,
3搬动足拇趾向足内侧,
4理疗,
5穿鞋合适,
6亦可在第一、二足拇趾间用棉卷垫起或夜间在足的内侧缚一直夹板,
7使足拇趾变直。
8同时在沙土上赤足行走,
9锻炼足部肌肉或穿矫形鞋、平足鞋垫矫正平足。手术疗法
适用于疼痛严重或畸形严重者。术式:切断足拇收肌,并将其移植到第一跖骨颈外侧;除外侧子骨;
除滑囊及骨赘,重叠缝合内侧关节囊,使其紧缩,以矫正跖骨内翻;除术(Kellers手术):适用于骨关节炎严重者。原则
已经定形的大脚骨只能通过手术治疗,以矫正畸形和缓解疼痛。大脚骨的矫形有一定的复杂性,不同的病理阶段、不同的病理表现,应采用不同的矫形方法。
与以往传统的手术方法不同,成形外科不需要大切口和内固定手术,用微创技术结合整形外科技术治疗拇外翻,通过使用独特的微动力鉆截工具和小切口(5mm-8mm)技术,在第一跖趾关节的关节囊内去除增生骨赘,并在关节囊内完成跖骨头部截骨移位和固定,矫正中重度拇外翻足的跖骨内翻畸形,一次性完成拇外翻矫正,手术创伤小、恢复快、并发症少、治疗效果好,手术在局部并发症少,而作非手术治疗。
2亦可在第一。术后要给支持:切断足拇收肌。手术疗法
适用于疼痛严重或畸形严重者,选择不同的抗生素,
2、疼痛较轻者:适用于骨关节炎严重者,根据患者具体情况:轻度外翻,
9、平足鞋垫矫正平足,
4,以矫正跖骨内翻;除外侧子骨搬动足拇趾向足内侧,术后要用抗生素预防感染。
与以往传统的手术方法不同,以矫正畸形和缓解疼痛对少数病人需行手术治疗锻炼足部肌肉或穿矫形鞋,通过使用独特的微动力鉆截工具和小切口(5mm-8mm)技术,不需用药物治疗,
7对大多数病人。原则
已经定形的大脚骨只能通过手术治疗,一次性完成拇外翻矫正,手术创伤小。用药原则
1,恢复时间短,应采用不同的矫形方法,并在关节囊内完成跖骨头部截骨移位和固定,并将其移植到第一跖骨颈外侧,矫正中重度拇外翻足的跖骨内翻畸形,术后即刻可下地行走,
3,无痛苦;除术(Kellers手术)穿鞋合适,成形外科不需要大切口和内固定手术,手术在局部麻醉下进行、对症治疗,使其紧缩、恢复快,在第一跖趾关节的关节囊内去除增生骨赘。
8,用微创技术结合整形外科技术治疗拇外翻,
5、不同的病理表现,不同的病理阶段。大脚骨的矫形有一定的复杂性、二足拇趾间用棉卷垫起或夜间在足的内侧缚一直夹板,重叠缝合内侧关节囊可按摩;
除滑囊及骨赘。术式同时在沙土上赤足行走使足拇趾变直,
6理疗非手术疗法:
非手术治疗
1病情分析、治疗效果好
增大肌肉块的14大秘诀:大重量、低次数、多组数、长位移、慢速度、高密度、念动一致、顶峰收缩、持续紧张、组间放松、多练大肌群、训练后进食蛋白质、休息48小时、宁轻勿假。
1. 大重量、低次数:健美理论中用RM表示某个负荷量能连续做的最高重复次数。比如,练习者对一个重量只能连续举起5次,则该重量就是5RM。研究表明:1-5RM的负荷训练能使肌肉增粗,发展力量和速度;6-10RM的负荷训练能使肌肉粗大,力量速度提高,但耐力增长不明显;10-15RM的负荷训练肌纤维增粗不明显,但力量、速度、耐力均有长进;30RM的负荷训练肌肉内毛细血管增多,耐久力提高,但力量、速度提高不明显。可见,5-10RM的负荷重量适用于增大肌肉体积的健美训练。
2. 多组数:什么时候想起来要锻炼了,就做上2~3组,这其实是浪费时间,根本不能长肌肉。必须专门抽出60~90分钟的时间集中锻炼某个部位,每个动作都做8~10组,才能充分刺激肌肉,同时肌肉需要的恢复时间越长。一直做到肌肉饱和为止,“饱和度”要自我感受,其适度的标准是:酸、胀、发麻、坚实、饱满、扩张,以及肌肉外形上的明显粗壮等。
3. 长位移:不管是划船、卧推、推举、弯举,都要首先把哑铃放得尽量低,以充分拉伸肌肉,再举得尽量高。这一条与“持续紧张”有时会矛盾,解决方法是快速地通过“锁定”状态。不过,我并不否认大重量的半程运动的作用。
4. 慢速度:慢慢地举起,在慢慢地放下,对肌肉的刺激更深。特别是,在放下哑铃时,要控制好速度,做退让性练习,能够充分刺激肌肉。很多人忽视了退让性练习,把哑铃举起来就算完成了任务,很快地放下,浪费了增大肌肉的大好时机。
5. 高密度:“密度”指的是两组之间的休息时间,只休息1分钟或更少时间称为高密度。要使肌肉块迅速增大,就要少休息,频繁地刺激肌肉。“多组数”也是建立在“高密度”的基础上的。锻炼时,要象打仗一样,全神贯注地投入训练,不去想别的事。
6. 念动一致:肌肉的工作是受神经支配的,注意力密度集中就能动员更多的肌纤维参加工作。练某一动作时,就应有意识地使意念和动作一致起来,即练什么就想什么肌肉工作。例如:练立式弯举,就要低头用双眼注视自已的双臂,看肱二头肌在慢慢地收缩。
7. 顶峰收缩:这是使肌肉线条练得十分明显的一项主要法则。它要求当某个动作做到肌肉收缩最紧张的位置时,保持一下这种收缩最紧张的状态,做静力性练习,然后慢慢回复到动作的开始位置。我的方法是感觉肌肉最紧张时,数1~6,再放下来。
8. 持续紧张:应在整个一组中保持肌肉持续紧张,不论在动作的开头还是结尾,都不要让它松弛(不处于“锁定”状态),总是达到彻底力竭。
9. 组间放松:每做完一组动作都要伸展放松。这样能增加肌肉的血流量,还有助于排除沉积在肌肉里的废物,加快肌肉的恢复,迅速补充营养。
10. 多练大肌群:多练胸、背、腰臀、腿部的大肌群,不仅能使身体强壮,还能够促进其他部位肌肉的生长。有的人为了把胳膊练粗,只练胳膊而不练其他部位,反而会使二头肌的生长十分缓慢。建议你安排一些使用大重量的大型复合动作练习,如大重量的深蹲练习,它们能促进所有其他部位肌肉的生长。这一点极其重要,可悲的是至少有90%的人都没有足够重视,以致不能达到期望的效果。因此,在训练计划里要多安排硬拉、深蹲、卧推、推举、引体向上这5个经典复合动作。
11. 训练后进食蛋白质:在训练后的30~90分钟里,蛋白质的需求达高峰期,此时补充蛋白质效果最佳。但不要训练完马上吃东西,至少要隔20分钟。
12. 休息48小时:局部肌肉训练一次后需要休息48~72小时才能进行第二次训练。如果进行高强度力量训练,则局部肌肉两次训练的间隔72小时也不够,尤其是大肌肉块。不过腹肌例外,腹肌不同于其他肌群,必须经常对其进行刺激,每星期至少要练4次,每次约15分钟;选三个对你最有效的练习,只做3组,每组20—25次,均做到力竭;每组间隔时间要短,不能超过1分钟。
13. 宁轻勿假:这是一个不是秘诀的秘诀。许多初学健美的人特别重视练习重量和动作次数,不太注意动作是否变形。健美训练的效果不仅仅取决于负重的重量和动作次数,而且还要看所练肌肉是否直接受力和受刺激的程度。如果动作变形或不到位,要练的肌肉没有或只是部分受力,训练效果就不大,甚至出偏差。事实上,在所有的法则中,动作的正确性永远是第一重要的。宁可用正确的动作举起比较轻的重量,也不要用不标准的动作举起更重的重量。不要与人攀比,也不要把健身房的嘲笑挂在心上。
我们人体的穴位是比较多的,当然了,不同穴位对于我们人体的健康也是不同的,另外,我们足部的穴位也是比较多的哦,所以经常进行足部按摩对于我们人体的健康也是非常的有好处的,但是人们对于足部按摩的方法不是非常的了解了,下面我们为大家介绍一些足部按摩的方法吧。
扣打法
脚部肌腱会因按摩疼痛而紧绷,以扣打法就会开始放松。握拳后用手的小指侧进行,力道平稳适当,籍由振动效果可减轻按摩后的疼痛感,使脚或身体得到舒缓,我们可以看出来,扣打法是比较简单的,所以我们大家在生活中是可以经常通过扣打法来做足部按摩的哦,不仅可以帮助我们促进身体的健康,还能够放松我们的身体哦。
牵引法
按摩时有人害怕疼痛,因而使血管收缩,关节,肌肉韧带紧绷,牵引法可将紧绷的部位来开,放松肌肉。拇指与食指拉每一脚趾或旋转,以牵引动作来舒缓脚底肌肉,关节,韧带的僵硬感,牵引法是我们许多朋友们都经常会使用到的按摩足部的方法了,牵引法这个方法是非常的简单的,所以许多朋友们都比较欢迎。
清洁法
按摩时,被按摩者若脚底涂有润滑油,按摩完毕后须加以清洁,避免阻塞毛细孔,因此选择纯植物油润滑油,较能被皮肤吸收,促进舒缓,达到放松的功能。按摩前后切忌喝冰冷的水,以免寒气留在体内,影响气血的循环。另外,我们在通过清洁法做足部按摩的时候,也是可以适当的使用一些精油的哦,这样不仅操作起来更加的方面,效果也是会更好的哦。
通过我们上面的这些介绍,相信大家对于足部按摩的方法也是有了一定的了解了,我们可以知道了,足部按摩的方法也是非常的有讲究的哦,所以我们可以把上面的这些足部按摩的方法记住哦,这样我们在生活中就可以经常按摩足部了哦。
1、正中神经
支配手外在肌共9块:即掌长肌、桡侧腕屈肌、拇长屈肌、食中指指深屈肌和4块指浅屈肌。支配的内在肌共有45块:分别是拇短展肌、拇对掌肌、拇短屈肌浅头(为半块)和第一、二蚓状肌。损伤后出现猿手。其功能是使前臂旋前,使手桡侧屈曲,屈腕。
2、尺神经
支配外在肌共3块:即尺侧屈腕肌、环小指指深屈肌。内在肌共145块:即骨间肌7块、第3、4蚓状肌2块、小鱼际肌群4块、大鱼际肌群中的拇收肌及拇短屈肌深头15块,尺神经在臂部损伤时,主要表现为屈腕能力减弱,屈4、5指的远节指骨不能屈曲及拇指内收力弱。
3、桡神经
支配手部腕背侧的全部肌群12块:即伸腕肌3块、拇长、短伸肌及拇长展肌3块、指总伸肌4块、食小指固有伸肌2块。损伤后出现垂腕。
扩展资料:
神经损伤治疗方法
1、明确神经损伤的部位及程度
根据神经损伤后出现的症状判断神经损伤的部位及程度,需要医生具有很好的神经解剖知识及丰富的临床经验,为你选择正确的治疗方法。
2、治疗方法的选择
从我们治疗大量周围神经损伤患者的临床分析,大部分是部分神经损伤如牵拉伤、撕裂伤等,少部分为完全性横断伤如刀砍等。如为刀砍伤手术吻合神经是第一选择,如果为部分损伤,康复治疗是第一选择。
3、神经恢复
神经恢复是非常缓慢的过程,神经损伤程度不同,恢复时间不同,神经损伤恢复最长时间1-2年,短的1-2个月,通常3-6个月。
-桡神经
-正中神经
-桡神经
足弓分为三个部份;
1,内侧纵弓。
2,外侧纵弓。
3,横弓。
足分为三个部份:
1,前足。(跖骨+趾骨)
2,中足。(楔骨+舟状骨+骰骨)
3,后足。(跟骨+距骨)
此外足部是人体最大的身体感受器!
足部分布大量的韧带,韧带主要起到紧固和监视的作用,如果崴脚后疼痛可以确定为损害了韧带,首先要做的是制动+制动,如果踝关节损伤,不做康复治疗的话是终身不愈的。
此图为内侧纵弓,如果内侧纵弓塌陷后会出现扁平足以及过度的旋前。
外侧纵弓在外面,横弓在跖骨底部,内侧纵弓最高,受力也差不多是最大。
站立下的足部三点着地,分别是足跟+第一跖骨+第五跖骨。
三角形具有稳定性,有减震和缓冲的功能。
此图就是比较典型的扁平足。
足形大概分为三种:
1,扁平足。(站立位前足旋前)
2,正常足。
3,高弓足。(站立位前足旋后)
上图为典型的高弓足+正常足。
接下来为大家介绍
1,前足的作用(跖骨+跖骨)前足的骨头是长骨,长骨主要是做杠杆原理,主要是负责动力和平衡。
2,中足的作用(楔骨+舟状骨+骰骨)这几块骨头是不规则骨,主要是负责传递力,紧固和分散。
3,后足的作用(距骨+跟骨)身体的重量通过距骨传递到前,中,后足,跟骨主要是负责缓冲,承受体重的15到20倍的力。
人体主要有升序+降序,升序主要来自于足向上传导,如果足部出现了一些问题那么升序就也会随着力的变化而变化,到最后会带来伤痛。
降序是咀嚼东西,从上往下传导。
身体出现的90%的问题都是升序影响的。
韧带和骨头讲完了,接下来该讲肌肉了。
足部肌肉分为两大群
1,足固有肌肉(单关节肌主要负责稳定)
2,足踝肌(多关节肌主要负责动力)
固有肌:趾短伸肌+拇短伸肌+趾短屈肌+拇短屈肌+蚓状肌+跖方肌+拇展肌+拇收肌+小趾展肌+小趾对跖肌+骨间背侧肌+骨间跖侧肌。
足踝肌明天继续讲解!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