单眼斜视30度,动几条肌肉

单眼斜视30度,动几条肌肉,第1张

斜视可依其偏斜方向不同而分为内斜视、外斜视、上斜视,下斜视。手术是通过调整眼外肌的力量使眼球周围拉力保持协调,从而使斜视眼恢复正常位置,矫正后可达到美观自然的状态。具体动几条肌肉是根据您的具体的情况需当面就诊后方可确定。

内斜视的病因和发病机制极为复杂,种类很多,至今未完全阐明。不同类型,其病因不尽相同,即使在同一类型中,也存在异质性。共同性内斜视常见原因一般认为是解剖结构异常、神经支配异常、调节集合失调、屈光异常、遗传等引起。不论何眼注视,斜视角度数一致,即第一斜视角等于第二斜视角。非共同性内斜视,根据眼球运动受限原因,分为神经肌肉麻痹引起和肌肉粘连、嵌顿等机械限制引起。

一、主要病因

1、共同性内斜视:共同性内斜视的病因是多元性,与眼部解剖、神经支配、调节与屈光、视系统功能发育以及家族遗传均有关联。如水平直肌的附着点异常,可以影响内外直肌的功能平衡。高度远视,不论看远处东西,还是看近处东西,都会使用强的调节,也必然使集合过度,导致眼睛内斜视。

2、非共同性内斜视:非共同性内斜视又称为麻痹性斜视,主要是由于神经核、神经干或者肌肉本身器质性病变引起。眼球运动受限可以由肌肉麻痹引起,也可以由肌肉的牵制所引起。多数眼肌麻痹是由于中毒或者代谢障碍引起。

3、遗传因素:先天性内斜视无性别差异,可有家族遗传史,多认为是种不规则常染色体显性遗传,也有部分病例为隐性遗传。还有学者发现其他遗传方式,且家族成员的发病率差异显著,经常发现患儿的父母、兄弟姊妹有斜视病史。

二、诱发因素

1、共同性内斜视可能因为感冒、发烧、惊吓等诱发,可能与这些因素破坏神经支配、调节集合失调等有关。

2、非共同性内斜视可能因为鼻窦炎或者手术等诱发,可能与炎症刺激眼外肌神经与肌肉等有关。

腹内斜肌,位于腹外斜肌的深面,肌纤维方向与腹外斜肌相反,是从后上方斜向前下方,自髋结节下行,肌质逐渐为腱膜,与腹外斜肌腱膜相交织,止于腹白线。

1、解剖:位于腹外斜肌深面,起于胸腰筋膜、髂嵴及腹股沟韧带外侧半,肌纤维呈扇形展开,上部止于下3对肋,中部斜向内上方,下部斜向内下方。后两部肌纤维至腹直肌的外侧缘处移行为腱膜,分前、后两层包裹腹直肌,参与腹直肌鞘前、后壁的构成,最后止于白线。腹内斜肌下缘部分肌纤维呈弓状跨过精索上方移行为腱膜,在腹直肌外侧缘与腹横肌的腱膜结合,形成腹股沟镰(联合腱),附于耻骨梳。腹内斜肌和腹横肌下缘的部分肌纤维,一起沿精索向下出腹股沟管浅环进入阴囊,包绕精索和睾丸形成提睾肌。

2、形状:扁阔肌肉。

3、作用:收缩时可使脊柱前屈或者控制身体体转。

斜视(squint)是指两眼不能同时注视目标,属眼外肌疾病,可分为共同性斜视和麻痹性斜视两大类。共同性斜视以眼球无运动障碍、第一眼位和第二眼位斜视度相等为主要临床特征;麻痹性斜视则有眼球运动受限,复视,可为先天性,也可因外伤、或全身性疾病导致。

基本介绍 别称 :斜眼 英文名称 :strabi us 就诊科室 :眼科 多发群体 :幼儿 常见发病部位 :眼 常见病因 :遗传、眼内直肌张力减低、眼肌力不平衡等 常见症状 :内斜视、外斜视、上下斜视 病因,临床表现,检查,诊断,并发症,治疗, 病因 1调节学说 眼的调节作用与眼的集合作用是互相联系的,一定的调节带来相应的集合。常常由于调节—集合反射过强,其内直肌的作用有超出外直肌的趋向,而形成共同性内斜视。近视眼看近目标时少用或不用调节,集合力同时减弱,因此其内直肌的张力减低,有时就形成了共同性外斜视。 2双眼反射学说 双眼单视是条件反射,是依靠融合功能来完成,是后天获得的。如果在这个条件反射形成的过程中两眼视力不同,一眼视力受到明显的感觉或运动障碍妨碍了双眼单视的功能,就会产生一种眼位分离状态,即斜视。 3解剖学说 某一眼外肌发育过度或发育不全、眼外肌附着点异常,眼眶的发育、眶内筋膜结构的异常等,均可导致肌力不平衡而产生斜视。 4遗传学说 临床上常见在同一家族中有许多人患有共同性斜视,斜视可能与遗传因素有关。 临床表现 斜视的患者因为眼位不正,其注意一个物体时,此物体影像于正常眼落在视网膜中心凹上,斜视眼则落在中心凹以外的位置,如此视物就会出现复视情形;一眼影像受到抑制,丧失两眼之单一视功能与立体感,有的还会导致视力发育不良而造成弱视。 1内斜视 眼位向内偏斜。出生至内发生者称为先天性内斜视。偏斜角度通常很大。后天性内斜视又分为调节性与非调节性,调节性内斜视常发生在2~3岁儿童,患儿通常会伴中高度远视,或是异常的调节内聚力与调节比率。 2外斜视 眼位向外偏斜,一般可分为间歇性与恒定性外斜视。间歇性外斜视因患者具有较好的融像能力,大部分时间眼位可由融像能力维持在正常位置,只有偶尔在阳光下或疲劳走神的时候,才表现出外斜的眼位。有些儿童还表现为再强烈的太阳光下常会闭一只眼睛。间歇性外斜视常会发展成恒定性外斜视。 3上下斜视 眼位向上或向下偏斜,比内斜视和外斜视少见,上下斜视常伴头部歪斜,即代偿头位。 检查 以下是斜视的常规检查法: 1双眼视功能的检查 (1)国内普遍使用同视机检查双眼视功能的三级情况。 (2)立体视功能的定量测定,用同视机立体定量画片或颜氏随机点立体图测定立体视锐度。 2屈光检查 阿托品麻痹睫状肌验光:了解有无弱视和斜视与屈光的关系。 3眼位和斜视角的测定 确定是哪一类斜视。为了手术设计必须检查斜视角的大小。 4眼球运动检查 判断眼外肌的功能,看眼球运动是否正常到位。 5有没有代偿头位 帮助诊断是哪一条眼外肌麻痹。 6确定麻痹肌的检查 检查眼球的运动功能、双眼分别注视、单眼各方向注视的斜视角度,用红镜片试验或 Hess屏方法等检查可以帮助确定。 7牵拉试验 (1)术前评估 术前将眼球牵拉至正位后估计术后复视及患者耐受情况。 (2)被动牵拉试验 可以了解有无眼外肌机械性牵制或肌肉的痉挛情况。 (3)主动收缩试验 了解肌肉的功能。 8隐斜的检查 用隐斜计做定量测定。集合近点的检测:帮助诊断肌性视疲劳。 9调节性集合/调节(AC/A)的比值测定 帮助判断斜视与调节和集合的关系。 诊断 用以下方法可作出诊断: 1询问病史 详细询问患者的年龄、准确的发病时间、发病原因或诱因、斜视发展情况、做过何种治疗、有无家族史等。 2眼外观检查 注意患者眼位偏斜的方向和程度,睑裂是否等大,颜面是否对称,有无代偿性头位。 3视力检查及屈光检查 详细检查患者远、近视力及矫正视力。对于高度近视和散光者及青少年患者,必须散瞳后进行屈光检查。 4遮盖试验 遮盖试验可简单准确地对斜视进行定性检查。 5检查眼球的运动 观察6个主要运动方向,以确定每条眼肌的功能有无异常。 6斜视角检查 斜视角分为第一斜视角和第二斜视角。健眼注视时,斜眼偏斜的角度称为第一斜视角;斜眼注视时,健眼偏斜的角度称为第二斜视角。测量第一、第二斜视角斜角可协助麻痹眼的诊断,临床上常用的定量测量斜视角的方法有:角膜映光法、同视机检查法、三棱镜配合遮盖法等。 7其他 此外,还有斜视计测量斜视角法、马氏杆加三棱镜检查法、视野计测量法等。 并发症 大部分斜视患者出现立体视觉减弱或丧失、单眼抑制者可发生弱视,部分患者出现复视及混淆视等。 治疗 1非手术治疗 治疗斜视,首先是针对弱视,以促使两眼良好的视力发育,其次为矫正偏斜的眼位。斜视的治疗方法包括:戴眼镜、戴眼罩遮盖、正位视训练。戴眼罩是治疗斜视所引起的弱视的主要方法。眼肌手术则包括放松(减弱)或缩短(增强)一眼或两眼的眼外肌中的一条或多条肌肉。轻度斜视可戴棱镜矫治。正位视训练可作为手术前后的补充。 2手术治疗 斜视治疗的年龄越小,治疗效果越好。斜视手术不仅为了矫正眼位、改善外观,更重要的是建立双眼视功能。手术时机以6~7岁前为最佳。术后通过双眼视训练以增强和保持稳定的立体视功能。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meirong/10259829.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11-01
下一篇2023-11-01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