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健美运动的爱好者只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而知其所以然对提高健美训练的科学性十分重要。为此和大家谈谈肌肉增长的生物学基础。 一 肌肉增长与年龄的关系 人体肌肉的增长是随年龄增长而不断变化的,可分为快速增长、相对稳定和明显下降三个阶段。男子从出生起,随着机体不断生长发育,肌肉逐年增长,二十五岁时达到最高值,以后又逐年缓慢下降。女子二十二岁左右达到最高值。 少年时期肌肉的含水量比成人高,而肌肉蛋白能源物质等的储备比成人低,肌纤维较细,肌力弱、耐力差,易于疲劳。年龄越小与成人的差异越大。所以,年龄较小的少年不宜进行长时间、大运动量、高强度的肌肉训练。近青年期后,肌肉增长相对稳定,这时进行大运动量、高强度的训练效果最好。在肌肉明显下降期进行训练效果相对要差一些,但只要身体正常健康,坚持适当的肌肉训练仍能取得较好的效果。 进行健美训练,关键是要根据肌肉不同的发展阶段和自身情况,掌握好肌肉负荷的强度和运动量,避免训练不足和过度训练,这样才能促使肌肉不断增长。 二 肌肉增长的解剖学基础 肌肉的粗细,决定了肌肉力量的大小。衡量肌肉发达程度的指标,是肌肉的生理横断面。就是说,肌肉中的肌纤维数量多且粗壮,肌肉的生理横断面大,肌肉就发达。肌肉生理横断面受后天因素的影响很大。肌肉主要是由蛋白质构成的。健美训练能使肌纤维增粗、增多,肌肉的生理横断面增大,原因就在于训练能刺激肌肉,使蛋白质的合成代谢更加旺盛,从而为肌肉生长提供了物质保证。 三 肌肉增长的生理学基础 肌肉不断增长要靠长期艰苦训练的积累。训练时,体内各组织细胞消耗了大量能量物质,这些能量物质只有在训练后通过休息和营养物质的补充,使合成代谢超过分解代谢,才能逐步得到恢复。恢复在一定时间内会超过原来的水平,出现所谓 “超量恢复”。实践和研究证明,在超量恢复阶段进行下一次训练,效果最好。 能量消耗的多少和恢复的快慢同肌肉活动的剧烈程度密切相关。在一定范围内,肌肉活动量越大,消耗过程越剧烈,超量恢复就越明显。所谓“在一定范围内”是指运动量不能过大,否则能量消耗过多,不易恢复。长期过大还会造成训练过度,甚至出现伤害事故。只有掌握好、运用好超量恢复的规律,遵守循序渐进的原则,才能使肌肉稳步增长。 四 肌肉增长的生物化学基础 经常进行健美锻炼的人与普通人相比,肌肉里的能量物质三磷酸腺苷和磷酸肌酸要多,血管更丰富,耐酸能力和无氧酵解能力更强。训练水平越高,能量储备越多,运动的耐受能力越强,肌肉中新生的毛细血管也越多。毛细血管增多,可使肌肉中的血流量增加,新陈代谢加快,同时也增加了肌肉的体积。所以只有坚持长期的健美训练,才能加强肌肉的物质代谢,提高肌肉的能量储备,使肌纤维增粗、增多,肌肉块增大。
在增肌又称为肌肥大的过程里你是否也存在着一些误解?例如时常听别人说肌肥大可区分为肌浆(Sacropla ic)肥大和肌纤维(myofibrillar)肥大;认为利用更高的反复性动作可以造就所谓的肌浆肥大(Sacropla ic hypertrophy),例如每组8-20次的反复动作直到力竭为止,这种肌肥大的具体适应机转是肌肉细胞中的代谢累积,许多的健美运动员就是这类机转的例证,他们拥有体积大但肌纤维密度不高的肌肉;相反来说,肌纤维肥大(myofibrillar hypertrophy)是操作1-8次低反复操作加上大负荷运动,此机肥大的具体适应机转是增加肌肉肌原纤维成分,例如肌动蛋白和肌凝蛋白的聚集,以供给肌肉收缩之用,这些运动员的肌肉往往在肌纤维密度非常的高,比如奥运举重选手和体操运动员。
在增肌又称为肌肥大的过程里你是否也存在着一些误解?有三大原则要先搞懂
在近几年的研究显示,肌原纤维和肌浆肥大可能是一种不恰当的名词,因为,它们两者之间几乎没有区别。主要的区别是在于那些反复训练次数较高的训练者和训练反复次数较低的训练者,在肌力大小的不同而已,透过不同运动员的肌肉切片检查也发现,即使在不同类型的训练当中,肌肉细胞的成分也会随着比例而增加,因此,外观间的差异可能就会取决于含水量、皮下脂肪量以及肌肉脂肪累积或类似的相关因素所造成。
例如当健美运动员为了参加比赛减少身体脂肪量时,他们就肯定会有非常高密度的肌肉外观,近似于肌力型运动员一般,这样的讯息正告诉着我们,当身体承受训练所造成的压力,会透过肌肉的成长与破坏来做出抵抗的反应,因此,无论你用何种方式获得肌肉的增长,都可以让它们被有效的运用。
当健美运动员为了参加比赛减少身体脂肪量时,他们肯定会有非常高密度的肌肉外观。 肌肥大的三个途径
在我们人体中要造成肌肥大有三个主要的途径,分别是物理张力(Mechanical tension)、离心运动伤害(Eccentric Damage)以及代谢物累积(Metabolite Accumulation)这三种。以下将针对这三个途径来做解释:
1物理张力
由此所造成的肌肥大,比较倾向于透过高强度运动,如重量大和速度快的活动来 肌肉纤维,有时会被称为HTMU或快缩肌疲劳肌肥大;当肌肉有足够的高强度物理张力 时,身体就会增加肌肉质量来进行补偿。
2离心运动伤害
这个主要是训练强度可以大道对肌肉造成伤害,或是使用轻重量高次数的反复动作所造成的伤害,有许多的运动员将这类型的肌肥大 称做是高张时间(time under tension);即为肌肉产生肌肥大适应所需的总时间,这也就是我们常听到使肌肥大的因素中,针对特定肌群的训练动作、组数和反复次数的「训练量」。
肌肥大有三个主要的途径,分别是物理张力、离心运动伤害以及代谢物累积这三种。
这类型的损伤会引发运动中的各种反应,包括卫星细胞的赠与和修复,它可以与损伤的肌肉融合以帮助修复,这也是运动员在停止训练几年之后,再次进行训练时肌肉仍保有肌肉记忆的原因;当开始恢复训练时,就会迅速恢复过去训练时所获得的肌肉;有相关的研究证据显示,肌肉仍然包含以前融合的卫星细胞的细胞核,将会有助于快速产生肌肉细胞的收缩蛋白。
3代谢物累积
这可以说是低强度高反复性操作所造成的现象,当长时间且维持一定强度和速度的运动,就是这类肌肥大的例子。例如骑自行车的人股四头肌较容易变粗壮,而划船的人就容易有较大的背阔肌,另外,长时间拿锤子的劳动者往往也会因为长时间低强度且持续的操作,练出结实又粗壮的前臂肌肉。
资料参考/muscleandfitness
责任编辑/David
不叫最大力量
肌肉块和力量不一定成正比。
肌肉和力量不会完全成正比!
肌肉的大小靠肌肉纤维来决定,像一般肌肉块头大的都是由于肌肉纤维较粗而决定的;
力量的大小是靠神经原控制肌肉纤维的数量而决定的
但是肌肉的锻炼有助于力量的增长,因为在肌肉锻炼的过程会刺激起一些不活跃的肌肉纤维的活动;而力量练习的同时也会增加肌肉块头,因为在力量练习中肌肉纤维也会损伤当肌肉纤维再修复,肌肉纤维自然变粗,块头自然变大!
举重运动员举重 注重肌肉的爆发力,当然是建立在肌肉要有一定体积的基础上。
健美运动员肌肉注重块大,不要求有多大力量。肌肉含的脂肪少,因此显得肌肉饱满。
肌肉和力量不会完全成正比!
肌肉的大小靠肌肉纤维来决定,像一般肌肉块头大的都是由于肌肉纤维较粗而决定的;
力量的大小是靠神经原控制肌肉纤维的数量而决定的
但是肌肉的锻炼有助于力量的增长,因为在肌肉锻炼的过程会刺激起一些不活跃的肌肉纤维的活动;而力量练习的同时也会增加肌肉块头,因为在力量练习中肌肉纤维也会损伤当肌肉纤维再修复,肌肉纤维自然变粗,块头自然变大!
健身中核心力量及核心肌肉群的定义和作用分析
核心力量的概念最早源于核心稳定性 ,核心稳定性的提出源于脊柱稳定性。1985 年 Panjabi 首次提出脊柱稳定性的概念 ,他认为脊柱稳定性包括被动脊椎骨、 主动脊柱肌肉和神经控制单元三个系统;1992 年 ,在脊柱稳定性的启发下 ,核心稳定性随之被其提出。Kibler首次将核心稳定性的概念引人竞技运动训练 ,其认为核心稳定性有产生力量、 传递力量和控制力量三方面功能。核心稳定性是核心力量的结果 ,核心力量是核心稳定性的具体表现形式。
一、核心力量的定义探究
1以人体的重心为角度 ,阐述了核心肌群的范围
IanHasegawa以腹部、 臀部、 腰骶部、 胸部和背部上的肌肉称为核心肌肉; Travis Brown 则以位于腹部和脊柱附近的大肌肉为核心肌肉 ,其中腹直肌、 腹外斜肌、 腹内斜肌、 腹横肌和竖脊肌等是最主要的核心肌肉; Paul J· G oodman 以联合体上的腹直肌、 腹外斜肌、 腹内斜肌、 腹横肌、 胸腰筋膜、 腰方肌、 髂腰肌、 臀大肌、 臀中肌和竖脊肌等 29 块肌肉称为核心肌肉。
纵观以上学者 ,核心肌群的范围是从胸的中部到大腿中部 ,包括正面、 两侧、 后面能够调控人体重心达到维持躯干平衡稳定的肌肉的统称。
2以脊柱为角度 ,阐述了核心肌群的范围
MARJORIE ,JOHN D WILLSON , J EFFREY M WILLARDSON , KIM MSAMSON等学者将核心肌群确定在腰椎 - 骨盆 - 髋关节部位 ,认为核心部位的顶部为膈肌 ,底部为骨盆底肌和髋关节肌。KATHL EEN R LUST学者认为核心肌群包括胸廓和整个脊柱 ,将整个躯干视为人体的核心区域。
3以人体的腰椎、 骨盆和髋关节联合的周围与重心位置的关系为角度 ,阐述了核心肌群的范围
王卫星等学者将核心肌群界定在人体膈肌以下至盆底肌之间的区域 ,将膈肌 - 盆底肌区域之间的肌群称为核心肌群 ,位于大腿上股直肌、 肌二头肌也被列为核心肌群。这些肌群分别从人体的矢状面、 额状面、 水平面三个层面包裹腰椎、 髋关节和骨盆。李文霞等学者认为核心部位是由腰部和腹部肌肉组成的 ,包括腹横肌、 腹内斜肌、 腹外斜肌、 腹直肌和竖脊肌等。
4以整体肌群与局部肌群的关系为角度 ,阐述了核心肌群的范围
J· H Pilates 认为 ,核心是指人体肋骨以下至骨盆的部位 ,它所包含的肌群有腹肌群、 背肌群、 横隔肌、 骨盆底肌、交错骨盆及下肢的肌肉群。其认为核心是腰、 骨盆、 髋关节形成的一个整体 ,是指人体的中间环节。竖脊肌是腰 - 骨盆- 髋关节之中的一块肌肉 ,对脊柱和骨盆的稳定性具有重要意义。竖脊肌与腹肌互相配合完成人体在技术动作开始前的预备姿势及运动过程中的躯干动作维持 ,在此骨盆肌群也参与工作。骨盆带对于稳定骨盆的正常位置非常重要 ,特别是对于下肢加速、 减速和髋关节内收外展运动的项目。
仁者见仁 ,智者见智。本研究以人体的核心部位与非核心部位之间的关系为视角 ,综合国内外学者对核心力量的不同观点 ,根据人体解剖学核心肌群的结构特点 ,本研究认为核心力量是能够稳定机体的脊柱、 骨盆 ,保持正确的身体姿态 ,提高身体的控制力和平衡能力 ,提高运动时由核心向四肢及其他肌群的能量输出的整体肌群 ,即从胸的中部到大腿中部 ,包括正面、 两侧和后面能够调控人体重心达到维持躯干平衡稳定的肌肉的统称。
二、核心力量的作用机制分析1核心力量的解剖学作用机制分析
骨盆带是由骨组成的一个环状的架构 ,附着上的肌肉对于稳定骨盆的'正常位置非常重要 ,特别是对于下肢加速、 减速和髋关节内收外展运动的项目。这些骨在前面相接融合 ,形成耻骨联合。由于骨盆和骶髂关节的柔韧性较差 ,在运动时肌肉收缩和拉长对其施加的压力增加 ,加上内收肌力的薄弱 ,对耻骨极易造成损伤。因此 ,只有稳定住骨盆才能保证髋关节肌群有效的工作。腰- 骨盆 - 髋关节包括的肌肉位于人体的核心部位 ,这些肌肉在人体运动中起到稳定、 传导力量、 发力减力等作用。竖脊肌是腰 - 骨盆 - 髋关节之中的一块肌肉 ,对脊柱和骨盆的稳定性具有重要意义。同时 ,竖脊肌与腹肌互相配合 ,为人体在静止和运动中的各种技术动作的完成提供支持和保证。例如 ,在投掷项目的最后用力过程中 ,运动员强有力的左腿支撑和右腿的积极蹬、 转、 挺 ,促进骨盆、 髋关节、 腰部相关肌群参与工作 ,形成肌肉动量由下而上的转移。强有力的核心肌肉对投掷运动中的身体姿势、 运动技能和专项技术动作起着稳定和支持作用。椎体、 椎间盘及前后纵韧带组成脊柱的前柱 ,起传递重心的作用;后柱包括椎弓根、 椎板、 横突、 小关节突、棘间韧带和棘上韧带在脊柱运动中起张力带作用。
2核心力量的生理学作用机制分析
根据脊柱的功能分类,可以将其分为稳定肌和运动肌两类,稳定肌通常位于脊柱深部,起于脊椎,多呈腱膜状,具有单关节或单一节段分布的特点,以慢肌为主,耐力性活动时被激活,稳定肌群主要有骶棘肌、 横突棘肌、 横突间肌、 棘突间肌、 多裂肌等,这些肌群通过离心收缩控制锥体活动和具有静态保持能力,控制脊柱的弯曲度和维持脊柱的机械稳定性。运动肌位于脊柱周围的表层,呈梭状,具有双关节或多关节分布,以快肌为主,在爆发性活动时被激活,这些肌肉收缩通常可以产生较大的力量,通过向心收缩控制锥体的运动,如背阔肌、 腹外斜肌、 竖脊肌及腰部的腰大肌,这些肌肉控制脊柱运动并且应付作用于脊柱的外力负荷,它们都在某种程度上参与脊柱运动和稳定性调节。
根据人体的解剖位置关系 ,可以将核心肌肉分为整体肌肉和局部肌肉。整体肌肉包括竖脊肌、 臀大肌 ,它们大多处于身体浅表位置 ,多为长肌 ,连接着胸廓和骨盆 ,这些肌肉收缩通常可以产生较大的力矩并引起大幅度的运动 ,它们负责脊柱运动和方向的控制。局部肌肉包括多裂肌、 椎旁肌 ,这些肌肉通常起于脊柱或分布于脊柱深层 ,它们控制脊柱的曲度以及维持腰椎的稳定性 ,收缩时一般不会造成肌肉长度的变化和运动范围的改变。
3核心力量及核心肌肉群的定义和作用分析
腹横肌是核心肌群的重要组成部分 ,腹横肌是腹部阔肌中最薄的肌肉 ,其纤维环绕腹部 ,经胸腰筋膜与各个椎体的横突、 棘突相连。腹横肌产生外侧的张力横向箍紧腰椎 ,通过增加腹内压对抗外力的作用以及增加腰椎的稳定性 ,在核心稳定性中起着重要作用。多裂肌是腰部椎旁肌群中最大和最内侧的肌肉 ,其位于棘突两侧 ,腰背筋膜的内侧缘。多裂肌的强直性收缩可以增加脊柱节段间的稳定性 ,对腰椎稳定性起着重要作用。运动过程中产生的收缩力 ,躯干深层的椎旁单关节肌肉 ,如横突间肌和棘突间肌有利于核心稳定性的维持。
胸腰筋膜的后层主要为背阔肌筋膜 ,附着于棘突 ,维持矢状面的稳定性 ,胸腰筋膜中层附着于横突 ,可维持冠状面和矢状面的稳定性。腰方肌是腰椎稳定的一个重要肌肉 ,腰方肌的等长收缩可以帮助呼吸 ,增加腹内压 ,也可以维持脊柱在额状面和矢状面的稳定性。
4核心力量的神经学作用机制分析
a“三亚系模型” 作用机制学说
在脊柱稳定的生理机制的研究中 ,1992 年 Panjabi 提出了 “三亚系模型” 理论 ,即被动亚系、 主动亚系和神经控制亚系。被动亚系特指关节和韧带 ,主要由锥体、 椎骨关节突和关节囊和脊柱韧带等组成。主动亚系特指相关肌肉和肌腱 ,受神经系统的控制 ,它通过深层和浅层肌群间( 即稳定肌和运动肌) 协调活动来维持脊柱的稳定性。神经亚系特指神经肌肉运动控制系统 ,它接受来自主动亚系和被动亚系的反馈信息 ,判断用以维持脊柱稳定性的特异性需要 ,然后控制主动亚系的有关肌肉实现稳定性的维持 ,脊柱就是通过 3 个亚系之间相互协调作用实现稳定性。
椎骨、 椎间盘、 脊韧带构成了被动亚系 ,也称为内源性稳定系统;脊柱周围的肌肉、 肌腱、 内压构成了主动亚系 ,亦称外源性稳定系统;神经控制亚系控制被动亚系和主动亚系 ,使它们协调起来实现脊柱稳定 ,这三个子系相互依存 ,互为代偿。
被动亚系是由椎体、 椎间关节、 关节囊、 脊柱韧带、 椎间盘等结构组成。它们在脊柱活动中起着支撑作用。在脊柱的中心区域 ,被动亚系作为本体感受器感觉椎体位置的变化 ,并为神经控制亚系提供反馈信息。对于同一部位的不同运动形式 ,被动亚系的作用机理也不尽相同。如 ,在躯干前屈过程中 ,后韧带、 椎骨关节突及其关节囊和椎间盘是主要的稳定性维系结构;在躯干后伸过程中 ,前纵韧带、 纤维环、 前部纤维和椎骨关节突是主要的稳定性维系结构;在躯干水平旋转运动中 ,椎间盘和椎骨关节突是主要的稳定性维系结构。
无论脊柱是静止还是运动 ,主动亚系都在神经控制亚系的协调下共同维持着脊柱的稳定。有无腰椎所能承受的压力大小 ,说明了肌肉收缩产生的力和肌肉的紧张性起到了稳定腰椎的作用。
神经控制亚系主要接收来自主动亚系和被动亚系的反馈信息 ,判断用以维持脊柱稳定性的特异性需要 ,然后启动相关肌肉活动 ,实现稳定性控制的作用。如 ,在上肢运动发生之前 ,多裂肌和腹横肌活动能够先行启动 ,而下腰痛的患者的肌肉启动时间相对较慢 ,表现出明显的神经功能障碍。在人体的核心力量整个系统中 ,被动亚系、 主动亚系和神经控制亚系是相互依靠的 ,共同维持核心力量的稳定性并应对核心力量的变化以及静态与动态负荷。
b神经控制作用机制学说
人体核心区域主动稳定的实现取决于多块肌肉的协同工作 ,该工作是在神经支配下的一个复杂和精细的过程。对于复杂的竞技运动来说 ,核心部位的稳定并不是运动的目的 ,稳定是给不同肢体的运动创造支点 ,为不同部位肌肉力量的传递建立通道。Hodges等人运用肌电图仪对人体做全身运动时的上肢肌、 下肢肌和核心肌肉进行了测试。结果表明 ,核心肌肉(腹横肌、 腹内斜肌、腹外斜肌、 腹直肌和多裂肌)肌电的发生早于上下肢肌肉 ,尤其是腹横肌的肌电明显早于三角肌和下肢主要肌肉。因此 ,他们认为 ,核心肌群的提前动员使身体的核心部位首先做好准备 ,为四肢的发力建立支点。核心部位的力量不单纯涉及到单块肌肉收缩力的大小 ,更重要的是神经对多块肌肉的支配和控制能力。
骨盆作为脊柱稳定的根基 ,同样遵循神经肌肉反射机制 ,它的稳定性保持除盆带肌外 ,还依靠核心部位的腰肌、 腹肌的配合下共同完成的 ,这些肌群间的协调作用使脊柱和骨盆合为一个整体 ,所以在核心稳定性训练中不能割裂骨盆和脊柱之间的关联 ,不然将会失去了核心稳定性训练的真正意义。神经系统主要通过两种方式对核心力量进行干预 ,一种是通过运动前期的预兴奋反射性提高参与肌肉的力量 ,为姿态的调整和承受外部负荷做好准备;神经对肌肉的支配能力是影响核心力量的重要因素 ,人体核心部位的稳定、 稳定程度的变换以及稳定与运动之间的动态交替都需要多块肌肉的参与和配合 ,神经系统对肌肉的募集和协调是完成多块肌肉共同运动的关键。另一种是在运动的过程中通过肌梭和腱梭反馈式调整肌肉的力量并协调不同肌肉之间的用力 ,解决核心部位的稳定、 稳定程度和稳定与不稳定交替转换的问题。神经系统基于肌梭、 高尔基键器和脊柱韧带的本体感受 ,根据运动需求在时间和空间两个方面连续不断地监控并调节核心肌肉的力量以及不同肌肉之间力量的配比 ,尤其是支配与控制核心大肌群与核心小肌群在核心稳定与运动上的不同功能 ,小肌群主要起固定作用 ,而大肌群除固定作用之外还具有运动功能 ,核心部位稳定程度的变化和稳定与不稳定之间的交替转换主要取决于大肌群的收缩。
核心稳定性的训练首先是动态下的核心稳定肌的本体感受性训练 ,通过激活、 募集核心稳定肌的方式来提高对核心部位稳定的控制能力。训练时力的作用点基于一个不稳定的支撑面上 ,身体就是在这个动态的支撑面下完成。第二 ,核心稳定性训练是本体感觉性的力量训练。在上面肌群本体感受性训练的同时进行负重力量训练 ,渐进性从开始负重部分或全部身体重量到增加体外负荷 ,实现了提高核心大肌肉群力量的同时提高了脊柱深层稳定肌的力量。
4核心力量的生物力学作用机制分析
有关生物力学研究结果表明 ,人体在两臂下垂的对称站立姿势中 ,身体重心位于第 1 至第 5 骶椎的某一水平面上 ,大约在髋关节额状轴上方 4~5 cm 处 ,接近人体正中央的矢状面稍向右偏的骶骨与耻骨之间;取卧姿时 ,身体总重心向头部偏移。身体重心会随人体的姿势的变化而改变 ,运动时变化范围更大 ,有时会移出体外。重心在一定范围内随着运动姿势变化而改变的特性 ,是确定核心肌肉的主要依据。
人体分为头、 躯干、 上臂、 前臂、 手、 大腿、 小腿和足等多个环节 ,各个环节可动地连接起来构成生物运动链 ,力作用在生物运动链上 ,各环节发生相对位置改变 ,于是产生了人体姿势和运动状态的变化。躯干是人体生物运动链上的枢纽环节 ,在运动中对技术动作的发挥和能量的传递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由于躯干由多块骨骼组成 ,关节较多且结构复杂 ,要充分发挥躯干在生物运动链中的作用 ,躯干的平衡稳定性尤为关键。在运动中 ,躯干的平衡与稳定影响着各种动作技术发挥和运动环节间能量传递。人体在运动期间 ,重心起伏不定 ,姿势不断变化 ,躯干始终处于一种平衡稳定 — — — 非平衡不稳定— — — 平衡稳定的动态变化中 ,在这个变化过程中人体依靠核心力量来调整姿势和维持躯干的平衡稳定。核心力量训练中的非平衡不稳定支撑练习就是为提高躯干的平衡稳定性而进行的身体练习方法。这种在不稳定的支撑而上进行的核心力量训练 ,能够创造独特的动态训练环境 ,练习者进行训练时必须依靠核心力量保持身体的平衡与稳定 ,这增加了神经肌肉的训练负荷。实践证明 ,在这种动态非平衡不稳定环境中进行的核心力量训练不仅对核心肌群的力量增加有明显作用 ,而且能够增强人体的平衡能力及躯干的稳定性 ,从而达到提高运动能力的目的。
;健美运动员的肌肉越多,自身力量就越大?事实并非这样?
在正常人的观念里面,只要你的肌肉越大,你的力量肯定是越大的。因为我们看到很多的健美运动员,可以用200公斤的杠铃来进行卧推做组等等。所以对于健美运动员来说,肌肉是绝对和力量成正比的。要想你的肌肉块越大,很多初级的健身者也都被告知,必须使用大重量来进行刺激。那么事实真的是肌肉越多越大,你的自身力量就越大吗?
不仅仅是健美运动员,在很多健身网红中,我们也能够看到他们使用40公斤的单个哑铃来进行划船和卧推的训练。这时候下面有人问:“老师,我现在肌肉和力量进入平台期了怎么办?”对方就会和你说多吃碳水化合物,然后用大重量进行刺激。在这里,我只能说事实并非这样!作为奥赛的一位50多岁的老将,被称之为“刀锋(刀片)”的德克斯特·杰克逊曾经说过这样的一句话:“大重量?给我一对两磅重的哑铃,我肌肉都可以练的比你大!”
德克斯特·杰克逊出生于1969年,他在职业赛场上拿过阿诺德精英赛冠军,也拿过奥林匹亚先生冠军。在健身和健美圈里面,即使不知道他的全名叫什么,也都知道“刀锋”这个绰号。这样一位权威人士的意思就是:肌肉和力量是不成正比的。还有一个人也是可以作为证明的,那就是阿诺德传统塞的冠军——凯格林。作为一个“把事情做完先生”,他曾经这样说:”不要去盲目的追求大重量,等到你对每一块肌肉都能有极好的控制力时,维度已经不是你所需要去思考的问题了。“
这两个人给我们阐述的同样一个观点就是”感觉“,很多不健身的朋友不明白这是什么意思。比如说今天我要训练手臂的肱二头肌,那么这个就是我的目标肌群。肌肉只有在不断舒张和收缩的时候,因为过大的负荷拉断了缘原有的肌肉纤维之后,重新生长更长更粗的肌肉纤维,这就是你的肌肉变大的原理。如果你对你的肌肉没有很好的控制力,每一块肌肉都相连的其他肌肉群,这时候其他肌肉群过多的参与发力。这就减少了二头肌在训练时受到的负荷,二头肌充血的效果也在下降,这对你来说可不是一次完美的训练。
所以我们总结一下,在力量和肌肉中,除了考虑目标肌群之外还有年龄,训练年限,技巧以及当天碳水的摄入都有极大的关系。而且力量举运动员也是一个很好的例子,我们能够看到一个体重70公斤的小个子能够深蹲163公斤,但是他瘦的跟个麻杆一样!而且他们训练的时候都是极限力量为主,一般一组动作做一下之后他们会休息3~5分钟,健美运动员则是为了追求维度和更好的泵感,所以会使用小,中,大,三个力量来进行训练,并且都是多组数高次数刺激!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