腹直肌
起点:耻骨联合耻骨结节
止点:5~7肋软骨前面,胸骨剑突
1功能:让耻骨联合靠近剑突,稳定骨盆,保护腹部
上固定:两侧同时收缩时,骨盆后倾。收腹。
下固定:单侧收缩,同侧脊柱侧屈。两侧同时收缩,脊柱前屈。降肋骨呼气
在身体前面稳定骨盆,(后面竖脊肌)。
腹直肌发力,抑制肋骨外翻。
紧张时,推腹部脏器向内,放松时,腹部脏器向外掉。
孕产后,腹直肌会分离。与腹横肌腹内外斜肌有关。
做仰卧起坐错误时,腹部隆起,是腹直肌发力,会让腹直肌变硬。如果腹直肌分离时做仰卧起坐,会加重分离。
紧张时,骨盆后倾。无力,骨盆前倾。
腹直肌力量,需练习仰卧上举腿,卷腹,让耻骨联合靠近剑突的动作。
2对①骨骼②体态的影响
①影响剑突耻骨联合位置
②导致骨盆后倾,驼背
3对①脏器②呼吸③情绪的影响
①促进消化系统。
②降肋助呼气。太紧张时,影响呼吸,吸气吸不满
③紧张时会驼背,影响到心情
5疼痛分析及原理
紧张时,骨盆后倾,腰背疼。两侧张力不正常会影响脊柱
腹外斜肌(V字型肌肉,手插口袋)
起点:5~12肋骨外面
止点:后部止于髂嵴。前部移行为腱膜,参与形成白线。下缘止于髂前上棘和耻骨结节,形成腹股沟韧带。
功能:(让肩膀找向对侧髂骨)
上固定:两侧同时收缩,骨盆后倾
下固定::单侧收缩,同侧脊柱侧屈和对侧回旋。两侧同时收缩,脊柱前屈
腹内斜肌(A字肌肉)
起点:胸腰筋膜,髂嵴和腹股沟韧带外侧。
止点:10~12肋骨下缘,前部移行为腱膜,参与形成腹直肌鞘前后层和白线。
功能:下固定,单侧收缩,同侧脊柱侧屈,和对侧腹外斜肌协同完成同侧回旋。
1功能:
腹内外斜肌让肩膀找向对侧髂骨,侧屈,收腹,上固定抬腿。增加腹内压,骨盆后倾
2对①骨骼②体态的影响
同腹直肌
3与运动的关系
与身体扭转有关(有一侧的缩短,就有对侧的拉长)。
提供稳定的腹压,保护腰椎。
4对脏器呼吸情绪的影响
同腹直肌。与生殖系统有关
5疼痛分析及原理
维持腹部稳定,骨盆中正。肌张力或力量不足,导致核心无力,中气下陷,肚子大,胃下垂,消化系统不好。单侧过紧,导致骨盆侧倾旋转,肋骨高低。
腹横肌
起点:7~12肋骨内面,胸腰筋膜,髂嵴和腹股沟韧带外侧。
止点:以腱膜参与形成腹直肌鞘后层,止于白线。
1功能:与其它腹肌协同收缩(侧屈前屈扭转),①维持腹压,保护腰椎,②协调完成咳嗽呕吐排便等。③维持骨盆胸廓腰椎稳定④肚子向内收
约束腹内脏在正确位置上。如果腹部肌肉无力,如女性产后脏器移位。
腹横肌收紧,瘦腰腹。
孕产期,腹横肌被拉长,产后因腹压改变,核心紊乱,骨骼错位,腰疼。所以产后修复要早。月子中的呼吸恢复。
收骨盆的原理:腹横肌收紧,骨盆上口缩小(两侧髂嵴拉住),下口盆底肌收紧。
收肋骨的功能
孕产期,腹横肌被拉长,带着腹直肌分离。
2对①骨骼②体态的影响
①收骨盆维持腰椎胸廓稳定②马甲线。
太紧张时,骨盆后倾。太松驰,骨盆前倾
3与运动的关系
深层核心稳定肌,前馈机制,做任何动作前先启动腹横肌。
4对①脏器②呼吸③情绪的影响
①影响内脏的位置②参与深呼气,弱时呼气不尽。③情绪紧张时,前馈机制时刻启动,腹横肌紧张。
5疼痛分析及原理
使骨盆不稳导致腰疼
腹外斜肌腹直肌腹内斜肌腹横肌腰方肌腰大肌竖脊肌共同维持腹压,保护腰椎。
广义的核心指躯干部的肌肉。深层核心指多裂肌腰方肌腹横肌。
补充
1仰卧起坐错误的模式,小肚子外鼓。做不起来,与腰大肌有关。
2腹内外斜肌可让骨盆后倾,侧倾。
3剖腹产恢复时,拉伸收缩反复练习。如拉伸疤痕,再启动核心收腹。
4腰疼跟腹直肌腹横肌,骨盆失稳,有关
5腹内外斜肌共同发力完成侧屈或扭转
6小肚子大与盆底肌,腹横肌有关
7骨盆后倾要拉长大腿后侧
8骶髂关节疼痛与腹横肌有关
9练习腹横肌瘦肚子,咳嗽会启动腹横肌。双手扶肋骨侧,腰侧,鼻吸口呼发“丝”音,腹部收紧向内。强化深呼吸的功能。再前屈中双手扶髂骨侧,练习腹部收紧向内。各练习10次。
腹肌的练出顺序并没有固定的的一致意见,不过通常认为腹肌的锻炼可以按照如下顺序进行:
1 腹直肌
2 腹外斜肌
3 腹内斜肌
4 腹横肌
每块腹肌的名字如下:
1 腹直肌(Rectus Abdominis)
2 腹外斜肌(External Oblique)
3 腹内斜肌(Internal Oblique)
4 腹横肌(Transverse Abdominis)
需要注意的是,腹肌的练出并不是一蹴而就的过程,需要持之以恒的训练,并且每次训练都要做到充分刺激。同时,合理的饮食和休息也是腹肌练出的关键。
核心肌群,指的是位于腹部前后环绕着身躯,负责保护脊椎稳定的重要肌肉群,腹横肌、骨盆底肌群以及下背肌这一区域。
核心肌群主要是由腹直肌、腹斜肌、下背肌和竖脊肌等组成的肌肉群。
核心肌群的锻炼是几乎所有体育运动的重点,一个人无论看起来有多么强壮,如果其核心肌群薄弱,那终究只是个空架子。如果核心肌群没锻炼好,其他部位再怎么锻炼,整个人看起来还是姿势不正、弯腰驼背。借助训练核心肌群的局部运动,除了可以减少脂肪囤积,也可以加强核心肌群的肌耐力,帮助核心肌群更有力地支撑上半身,达到改善姿势的目的。很多经典的动作比如硬拉,深蹲,俯卧撑,倒立撑,引体向上,仰卧起坐,悬垂举腿等都会锻炼到核心肌群。
腹肌可分为前外侧群和后群。
1前外侧群
前外侧群形成腹腔的前外侧壁,包括腹直肌、腹外斜肌、腹内斜肌和腹横肌等。
⑴腹直肌 位于腹前壁正中线的两旁,居腹直肌鞘中,为上宽下窄的带形肌,起自耻骨联合与耻骨结节之间,肌束向上止于胸骨剑突及其附近肋软骨的前面。肌的全长被3--4条横行的腱划分成多个肌腹,腱划由结缔组织构成,与腹直肌鞘的前层紧密结合。
⑵腹外斜肌 位于腹前外侧部的浅层,为一宽阔扁肌,起于下8肋,肌束由后外上斜向前内下方,一部分止于髂嵴,而大部分在腹直肌外侧缘处移行为腹外斜肌腱膜。腱膜向内侧参与腹直肌鞘前壁的构成,腱膜的下缘卷曲增厚连于髂前上棘与耻骨结节之间,形成腹股沟韧带。在耻骨结节外上方,腱膜形成一小三角形裂隙,称为腹股沟管浅环(皮下环)。
⑶腹内斜肌 位于腹外斜肌深面,大部分肌束向内上方,下部肌束向内下方,在腹直肌外侧缘移行为腹内斜肌腱膜。腱膜向内侧分为前后两层并包裹腹直肌,参与腹直肌鞘前后壁的构成,腱膜下内侧部与腹横肌腱膜形成联合腱,止于耻骨,又称腹股沟镰。腹内斜肌最下部的肌束随精索出腹股沟管浅环进入阴囊,包绕精索和睾丸而成为提睾肌。
⑷腹横肌 位于腹内斜肌深面,肌束向前内横行,在腹直肌外侧缘移行为腹横肌腱膜,参与构成腹直肌鞘。腹横肌的最下部肌束及其腱膜下内侧部分,分别参与提睾肌和联合腱的构成。
腹前外侧群肌的作用:共同保护腹腔脏器,收缩时可以缩小腹腔,增加腹压以协助排便、分娩和呕吐,又可使脊柱前屈和旋转等。
2后群 腰方肌。
腰方肌位于腹后壁,在脊柱两侧,其后方有竖脊肌,起自髂嵴,向上止于第12肋。
作用:使脊柱侧屈。
3腹直肌鞘 包裹腹直肌,前层由腹外斜肌腱膜与腹内斜肌腱膜的前层愈合而成,后层由腹内斜肌腱膜后层与腹横肌腱膜愈合而成。在脐下4--5厘米以下,腹内斜肌腱膜后层与腹横肌腱膜全部转至腹直肌前面参与构成鞘的前层,所以此处缺乏鞘的后层,腹直肌后面直接与腹横筋膜相贴。
4腹筋膜 包括浅筋膜、深筋膜和腹内筋膜。
⑴浅筋膜 在腹上部为一层,在脐以下分浅、深二层。浅层含有脂肪,称脂肪层;深层内有弹性纤维,称为膜性层。
⑵深筋膜 可分数层,分别覆盖在前外侧群各肌的表面和深面。
⑶腹内筋膜 附贴在腹腔各壁的内面。各部筋膜的名称和所覆盖的肌相同。其中腹横筋膜范围较大,贴在腹横肌、腹直肌鞘以及半环线以下的腹直肌的内面。
5白线 为两侧三层腹壁阔肌腱膜的纤维在正中线交织而成,其上方起自剑突,下抵耻骨联合,约在白线中部有-脐环。在胎儿时期,有脐血管通过,此处也是腹壁的薄弱处,可形成脐疝。
6腹股沟管 为男性精索或女性子宫圆韧带所通过的一条裂隙,位于腹前外侧壁的下部,由外上斜向内下方,在腹股沟韧带内侧半的上方,长约45厘米。管的内口称腹股沟管深环(腹环),在腹股沟韧带中点上方约15厘米处,为腹横筋膜随精索或子宫圆韧带向外的突口。管的外口即腹股沟管浅环(皮下环)。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