舰载机在航母上降落究竟有多难?

舰载机在航母上降落究竟有多难?,第1张

舰载机在甲板上的起降是一个充满了危险的过程。过前、过后、靠左、靠右都有可能使舰载机冲出甲板或者撞到旁边的飞机。甲板的横摇幅度过大也会使舰载机机轮触及甲板时产生倾覆。甲板降落方式还带来了飞机结构增重,严重影响了舰载机的战技性能,与同类型的陆基作战飞机相比,几乎所有舰载机战士技术性能都有相当大的下降。为满足舰载机安全升降要求,航母的设计者不得不采用放大排水量和加大飞行甲板面积这两个迫不得已的办法来降低事故率。

现代舰载机在航母上的主要起飞方式:

(一)弹射式起飞

(二)滑跳式起飞

(三)短距、垂直起飞

俾斯麦号战列舰(英文:KM Bismarck battleship[1] ),是德国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前由汉斯·布洛姆造船厂建造的,以德国首相俾斯麦的名字命名的一艘王牌战列舰。

该舰始建于1936年7月,1939年2月下水,1940年8月建成服役,是当时吨位最大的战列舰也是第二次世界大战时德国所建造的最强的战舰。

武器装备

主炮

“俾斯麦”级战列舰装备的主炮为8门SK-C/34型52倍口径(按照英国标准为47倍口径)380毫米炮,该炮由德国克虏伯公司于1934年设计,1939年研制成功并定型生产。每座主炮塔重约1100吨,单门火炮全重110700千克,总长度1963米。“俾斯麦”级的身管制造采用了与“希佩尔海军上将”级重巡洋舰相同的三节套管结构工艺,以保证火炮的制造精度,但成本过于高昂,且制造工艺复杂,不便与身管的大批量生产。

身管内刻有90条深45毫米,宽776毫米的膛线,膛线长度为15982毫米,身管长1786米,膛室容积为319升,发射药为212千克,最大发射膛压为3200千克/平方厘米,身管寿命约为180~210发。可发射重800千克的被冒穿甲弹和高爆弹,穿甲弹和高爆弹的长度均为1672米,最大射速为23~3发/分,最大射程为36520米/30度,炮口初速为820米/秒,在射程为35000米的距离上可击穿170毫米的德制水平表面硬化装甲。主炮俯仰角度为-55~+30度,炮塔水平旋转速率为5度/秒,高低俯仰速率为6度/秒,射击时的火炮后座距离为105米。装填角度为+25度,装填机构采用的是半自动装填方式装填。

“俾斯麦”级战列舰的主炮设计非常成功,性能非常优秀,不仅威力大,射速高,而且火力覆盖面积大,使用范围非常广,除了用作常规的平射射击外,还可以以高仰角对空射击。“提尔皮茨”号在挪威抵抗英机轰炸时就这样使用过主炮。

副炮

“俾斯麦”级装备有6座SK-C/28型55倍口径150毫米双联装副炮,该炮于1928年设计,1934年研制成功并定型生产。单门火炮全重9080千克,身管内刻有44条深175毫米,宽614毫米的膛线,膛线长度为6588毫米,身管长为3000千克/平方厘米,同样可发射穿甲弹和高爆弹,其中穿甲弹弹重453千克,长度为679厘米,高爆弹重41千克,长度为655厘米,最大射速6~8发/分,最大有效射程23000米/40度,炮口初速为875米/秒。副炮俯仰角度为-10~+40度,炮塔水平旋转速率为8度/秒,高低俯仰速率为9度/秒,射击时的火炮后座距离为37厘米,装填角度为+25度,全舰备弹18000发,每座炮塔各300发。

6座150毫米双联装副炮均布置在上层甲板的同一平面上,每舷各3座,其中布置在前部和中部各两座副炮的射界为150度,布置在后部的副炮射界为135度,6座副炮均可直接向其正前方射击。6座炮塔的重量不一,其中布置在前部的两座炮塔各重1316吨,中部的两座炮塔因各安装有一座光学测距仪而各重1503吨,后部的两座炮塔最轻,各重977吨。该炮并不兼具防空能力,主要用以对付诸如驱逐舰这类装甲防护较弱的中、轻型水面舰艇。

高射炮

“俾斯麦”级战列舰装备有8座双联105毫米炮、8座双联37毫米高射炮和20门20毫米高射炮。“俾斯麦”级战列舰装备有SK-C/33型和SK-C/37型65倍口径105毫米双联装炮各4座,每舷各4座。SK-C/33型与SK-C/37型高炮均由德国莱茵金属公司生产,其中SK-C/33型于1933年设计,1935年研制成功并定型生产,每座炮塔重26425吨,单门火炮全重为4560千克,总长度684米,身管内刻有36条长5531毫米的膛线,身管长6825米。膛室容积为731升,发射药为605千克,最大发射膛压为2850千克/平方厘米,可发射重151千克,长1164厘米的专用防空高爆炮弹,最大射速为16~18发/分,最大有效射高为17700米/45度,最大仰角时射高为12500米/85度,炮口初速为900米/秒。火炮俯仰角度为-8~+85度,炮塔水平旋转速率为8度/秒,高低俯仰速率为10度/秒,4座SK-C/33型高炮均装备有各自独立的炮瞄设备。而SK-C/37型则于1937年设计,1939年研制成功并定型生产,其主要参数与SK-C/33型基本相同,只是每座炮塔比SK-C/33型要略轻一些,炮塔水平旋转速率提高为85度/秒,高低俯仰速率为12度/秒。射击时需由舰上的4座专用光学测距仪提供目标参数,全舰备弹6720发,每座炮塔840发。

有鉴于SK-C/33型及SK-C/37型105毫米高炮的身管制造也均采用了复杂的双节套管结构工艺,延误了原定的出厂交付日期,致使“俾斯麦”号战列舰在刚服役时只安装了上层建筑第一层甲板上前部的4座SK-C/33型高炮。海上训练结束后,“俾斯麦”号返回码头时又安装了4座更新型的SK-C/37型高炮于上层建筑第一层甲板的后部原本计划等另外4座SK-C/37型高炮到货后,再替换下先前已安装于前部的4座SK-C/33型高炮,但出海后才发现SK-C/33型与SK-C/37型专用的火控系统互不匹配,致使在其后的“莱茵演习”行动中,无法对来袭的英机形成有效的中、近程对空火力。

在近程防空火力上,“俾斯麦”号主要由大量的37毫米及20毫米高炮构成。其中SK-C/30型83倍口径37毫米双联装高炮于1930年设计,1934年研制成功并定型生产,每座炮塔重3670千克,单门火炮全重243千克,总长度82米,身管内刻有16条长2554毫米的膛线,身管长3071米。膛室容积为05升,发射药为0365千克,最大发射膛压为2950千克/平方厘米。射弹重0745千克,长度为1620毫米,最大射速为80发/分,最大有效射高8500米/45度,最大仰角时射程为6750米/80度,炮口初速为1000米/秒。俯仰角度为-10~+80度,炮塔水平旋转速率为4度/秒,高低俯仰速率为3度/秒,全舰共备弹32000发,8座SK-C/30型37毫米高炮均装备有各自独立的射击炮瞄设备。实际上,德国的37毫米高射炮根本不可能达到最大射速80发/分,因为采用人工装填方式的问题,37毫米高炮是二战最差的高射炮之一。

20毫米高炮分为两座MG-C/38型20毫米四联装和12座MG-C/30型20毫米单管装两种,其中MG-C/30型于1930年设计,1934年研制成功并定型生产,每座炮全重420千克,单门炮重64千克,总长度22525米,身管内刻有8条长720毫米的膛线,身管长为13米(即65倍口径),膛室容积为0048升,发射药为012千克,最大发射膛压为2800千克/平方厘米,射弹重0132千克,长785厘米,最大射速为200~280发/分,最大有效射高为4900米/45度,最大仰角时射高为3700米/85度,炮口初速为900米/秒。火炮高低俯仰角为-11~+85度,火炮的水平及俯仰方向的旋转均由人工手动操作完成。MG-C/38型与MG-C/30型相比,将单管装改为了四联装,致使火炮增重至2150千克,射速提高到480发/分,俯仰角度改为-10~49度,其它技术参数均与MG-C/30型基本相同。由于20毫米高炮大多为单管装,仅有两座为四联装,且两型高炮均采用的是弹夹式供弹,在实际的使用过程中MG-C/30型与MG-C38型的射速仅分别为120发/分和220发/分,射击时还必须由专人在炮位左侧用手持式小型光学测距仪为炮手提供目标参数,炮手用常规准星瞄具对目标瞄准,实战中难以形成足够密度的近程对空火力。

防护系统

防护和生存力一直都是德国军舰最显著的性能强项,这与德国海军的设计思想有关,从前无畏时代起,德国军舰一直就是世界上最重视防御的军舰。德国人不仅在技术上强化了军舰的防御,也在设计取舍上加大了军舰防御的优先性:“俾斯麦”级是二战时代建成战列舰中装甲比重最大的战列舰,不含炮塔旋转部分的装甲总重量就达到了标准排水量的4185%;也是二战时代防护尺度最大的战列舰,主装甲堡侧壁覆盖了70%的水线长度和全部的干舷高度。

“俾斯麦”级战列舰主要使用了以下几种钢材建造:St42(Schiffbaustahl 42)造船钢,于1931年在传统的二号造船钢基础上改进而成,用于建造俾斯麦的上层建筑和非装甲舱段舰体结构。其硬度为140-160HB,抗拉强度为420-510MPa,屈服强度为340-360MPa,弹性形变范围21%,性能不低于其它国家的同类产品。

St52(Schiffbaustahl 52)造船钢,于1935年在著名的三号造船钢基础上改进而成,用于建造俾斯麦的装甲舱段和轻装甲舱段舰体结构。其硬度为160-190HB,抗拉强度为520-640MPa,屈服强度为360-380MPa,弹性形变范围21%,同时具有极佳的韧性和延展性,具有很强的抗断裂和撕裂能力。虽然其较软的材质抵抗动能穿甲弹的能力较弱,但它拥有优秀的构造强度保持能力和优良的鱼雷爆破冲击波抵抗能力。

Ww(Krupp Wotan Weich Homogeneous armour steel)高弹性匀质钢,于1925年在传统的KNC装甲基础上发明,用于建造俾斯麦的主防雷装甲。其硬度为190-220HB,抗拉强度为650-750MPa,屈服强度为380-400MPa,弹性形变范围25%。

Wh(Krupp Wotan Hart Homogeneous armour steel)高强度匀质钢,于1925年在传统的KNC装甲基础上发明,其中的高性能部分(Wotan Starrheit,简称Wsh)被用于建造“俾斯麦”级的所有水平装甲和首尾水线装甲带以及内部纵横向装甲。其硬度高达250-280HB,抗拉强度为850-950MPa,屈服强度为500-550MPa,弹性形变范围20%。

KCn/A(Krupp cementite new type A)表面渗碳硬化钢,于1928年在传统的KC装甲基础上发展而成,用于建造俾斯麦的舷侧、炮座、炮塔立面、指挥塔立面装甲。其表面硬度高达670-700HB,递减渗碳深度为40-50%,基材硬度为230-240HB,基材抗拉强度为750-800MPa,基材屈服强度为550-600MPa。

1、坚固的舰体构造和细密的舱室分割

在纵向俯视图上,“俾斯麦”级的舰体为纺锤形,中间最粗,向首尾两端以抛物线形逐渐变细,这种形态的舰体很容易获得可靠的构造强度。在横向上,由于布置了厚重的上部舷侧装甲和上装甲甲板,该舰在上甲板下方就布置了第一主构造梁,并在第二甲板下方布置了第二主构造梁,使该舰拥有双层舰体上部主构造梁,而不是象其它多数国家战舰那样在主水平装甲下方布置单一的主构造梁,这样做的好处是充分利用了15米高36米宽的全部舰体横截面的尺度布置主承力结构,最大限度的增加了承力结构的几何力矩从而提高了强度。

“俾斯麦”级全舰分为22个主水密隔舱段,从第3到第19舱段为主装甲堡区域,舰体主装甲堡长达171米,最宽处36米,保护了70%的水线长度和85%-90%的浮力以及储备浮力空间,这是任何同时期战舰也无法做到的大手笔。在巨大的舰体主装甲堡内,德国人又在纵向和横向上安装了多重装甲和水密隔板。以锅炉舱段下部舰体为例,除了两舷各拥有宽度为55米的防雷隔离舱外,内部又被分成三个并排布置的水密隔舱,每个隔舱内安放着两台高压重油锅炉,俾斯麦拥有两个这样的舱段,它们中间被一个副炮弹药库舱段隔开。在这样的布置下,一个锅炉舱进水,战舰只会损失六分之一的动力,来自一个舷侧方向的攻击最多只能让战舰的两个锅炉舱进水,损失三分之一的动力。此外,与其它国家的战列舰不同,依托大量的横向、纵向和水平装甲,该舰在主水平装甲以上的上部舰体内也设置了大量的水密隔舱。加上下部舰体,俾斯麦全舰被细分成数千个大小不一的独立水密隔舱,就像锅炉一样,该舰每个重要的子系统都被以尽可能降低风险的原理分隔放置在这些隔舱内。

2、结构简单但工艺优异的防雷结构

“俾斯麦”级的防雷隔离舱在舯部深55米,向舰尾方向逐渐减至5米,向舰首方向逐渐减至45米,由22mmSt52船壳—空气舱—18mmSt52油舱壁—油舱—45mmWw主防雷装甲板—8mmSt52防水背板构成,为两舱四层钢板的布置结构。该结构在动力舱段的主防雷装甲后面没有设置完整的过滤舱,而在副炮弹药库和主炮弹药库舱段的主防雷装甲到弹药库壁之间,管线舱和下方的储藏舱一起形成了完整的过滤舱。整体上看,除了弹药库舱段的布置相对还算严密以外,与同时期其它国家战列舰的防雷结构相比较,“俾斯麦”级的结构要简单得多,设计要求也不高,仅仅为抵御250kgTNT的水下爆破。但德国海军在1944年11月12日关于“提尔皮茨”号损失的222-45号技术报告上指出它的TDS(Torpedo defence system)能抵挡300kg德国hexanite烈性炸药的水下爆破,可以认为这是该级战舰防雷系统的实际准确防御水平。

3、全面防护

“俾斯麦”级的主装甲堡长达171米,覆盖了70%的水线长度,装甲堡侧壁从水线以下3米多处一直延伸到上装甲甲板,在整个舷侧立面的常见被弹部分都布置了厚重的装甲,是二战时代装甲覆盖面积比例最大的战列舰。其上部26米高的舷侧装甲带由厚达145mm的KCn/A钢板制成,与50-80mm的Wh上装甲甲板一同保护着整个位于主装甲堡上部舰体内的水兵生活和工作区,可以抵挡重巡洋舰的炮弹和中小型航空炸弹。中部是位于水线上下的320mm厚52米高的KCn/A钢板制成的主舷侧装甲带,可以在正常交战距离以材料质量优势独自抵挡大部分战列舰的炮弹。在吃水98-104米的作战常态重量时,俾斯麦高52米的320mm主舷侧装甲有26-32米被埋在了水下,在320mm主舷侧装甲的下方,还有一道高06米均厚为170mm的主舷侧装甲下沿,使该舰拥有深入水下达32-38米的舷侧装甲,为其提供了良好的水下防弹能力,炮弹必须在水中穿行很长的距离击中更低的位置才能穿过22mm船壳进入防雷吞噬舱和吸收舱,这时后面的45mm主防雷装甲板已经能够独立抵挡。

在舰体主装甲堡内,位于主装甲甲板以下的空间,设置有8道由厚达20-60mm的Wh钢板制成的横向内部装甲墙,它们也被同时作为舰体横向构造的一部分。8道装甲墙和首尾两端320mm厚的横向外装甲墙共同把“俾斯麦”级主装甲堡内的下部空间分为9个重装甲舱段,其中的6道,以30mm的厚度又延伸到上部舰体内,和首尾两端100-220mm厚的横向外装甲墙共同把主装甲堡内的上部空间也分为7个重装甲舱段。即使有战列舰炮弹或穿甲炸弹射入其中爆炸,弹片受到这些内部装甲的阻挡,破坏力也会被控制在较小范围的空间内。

“俾斯麦”级的舰首和舰尾水线部位分别设有60mm和80mmWh钢制成的轻装甲带,它们会在舰体受到攻击的时候尽可能的保持水线外形的整体完整度,防止舰体表面发生大面积破碎。二战时代的大部分新式战列舰都采用了重点防护的方式布置装甲,这是因为它们的装甲比重小,没有多余的装甲去防护非致命部位,保证重点部位不被击穿,是首要的。

4、全面防护中的重点防护——穹甲

二战时代大部分国家的军舰主水平装甲都是布置在主舷侧装甲上方,与主舷侧装甲上方边缘连接,构成一个密闭的装甲盒。德国军舰则不同,它采用了一种叫做装甲堡延展结构的装甲布置方式,其主水平装甲位于主舷侧装甲一半左右位置的腰部,在靠近舷侧的两端以小俯角向下倾斜,延伸到主舷侧装甲的下部位置与之相连,这样的主水平装甲在横截面上看起来是一个穹顶,被称为“穹甲”。穹甲顶部位于水线附近,在军舰处于作战常态排水量的时候则往往位于水线以下,这就使得敌方炮弹在穿过其主装甲带后还必须再穿过这层装甲,才能进入德舰的机舱、锅炉舱、副炮弹药库和主炮弹药库。虽然穹甲布置缩小了舰体核心舱室的空间高度,但这个问题往往在德舰舰体主装甲区的巨大长度上得到弥补,从而保持了德舰核心舱室的空间总量。以俾斯麦战舰为例,其380mm主炮弹药库,锅炉、轮机、150mm副炮弹药库,105mm、37mm和20mm高炮弹药库,锅炉舱到轮机舱的蒸汽输送管道,贯穿全舰的纵向主电缆通道全部布置在了80-120mm穹甲的下方,容纳的设施比大部分其它国家的新式战列舰还多。

5、双层装甲甲板

德国战列舰没有设置两用甲板,它们采用了装甲甲板和水密甲板分离的传统布局。“俾斯麦”级位于机舱和弹药库上方的舰体水平结构有三层,第一层由柚木+50-80mmWh装甲甲板+10mmSt52水密甲板+第一主构造梁构成;第二层由20mmSt52水密甲板+第二主构造梁构成;第三层是该舰上为数不多的创新设计之一,在80-100mmWh水平部分装甲甲板的下方是20mm的St52水密甲板,再往下并没有像其它国家的战列舰一样布置主构造梁而是水平铺设了一层构造加强筋,与装甲甲板一同被作为舰体构造的组成部分,承担和主构造梁相近的作用。此外,构造加强筋由弹性形变范围刚好比Wh钢略大一点的St52钢制成,可以随着Wh装甲板一同发生弹性形变并分担抗拉峰值受力,再随着Wh装甲板一同恢复,以此提高整个水平结构的防御力,加强这道保护动力舱和弹药库的最后防线。

6、火力、火控和指挥系统防护

“俾斯麦”级前后各有两座双联装的380mm主炮塔,其炮座露天部分是厚340mm的KCn/A装甲钢圈,炮座在舰内从80mm上装甲甲板到100mm主装甲甲板之间的部分是厚220mm的KCn/A装甲钢圈,外围侧面受到145mm-320mm的KCn/A舷侧装甲和30mmWh内部纵向装甲的保护,总厚度为395-570mm,防御能力高于炮座露天部分。

“俾斯麦”级主炮塔旋转部分的正面是360mm的KCn/A装甲板,侧面是220mm的KCn/A装甲板,背部是320mm的KCn/A装甲板,顶部由130-180mm的Wh装甲板覆盖。背部厚达320mm的KCn/A装甲是为了对付数量众多的敌舰从左右舷侧方向夹攻而设置的,

“俾斯麦”级的副炮塔拥有100mmKCn/A的旋转部分正面装甲和80mmKCn/A的露天炮座装甲,能抵挡轻巡洋舰级别的炮弹。第一甲板下面是145mmKCn/A的上部舷侧装甲带+30mm的Wh装甲座圈,能抵挡重巡洋舰级别的炮弹。弹药输送通道通过其中一直延伸到穹甲,副炮弹药库位于穹甲下方独立舱段的中央部分内,受到320mm主舷侧装甲和100-120mm穹甲的保护。与主火力系统的防护情况相似,俾斯麦副炮火力系统的防护也是由上至下逐次递增。大部分其它国家的新式战列舰副炮塔都不具有俾斯麦这样厚重的装甲,这也是德舰全面防护的一个体现。

“俾斯麦”级的指挥塔立面装甲为350mmKCn/A,顶部220mmWh,底部70mmWh。同时德国战列舰指挥塔的防护空间大,可以容纳更多的指挥人员和设备。此外该舰在后部舰桥上还拥有一个立面装甲为150mmKCn/A的备用指挥塔,在主桅楼顶端还拥有一个立面装甲为60mmWh的装甲了望塔,是大部分其它国家的新式战列舰所没有的。该舰安置在三个装甲塔上方的三个主要探测和火控系统单元也安装有60-200mm不等的立面装甲,防护极为考究。

动力系统

“俾斯麦”级拥有12个高压瓦格纳锅炉,两两放置在6个水密

“俾斯麦”级战列舰防御剖面图

隔舱内,蒸汽输送管道直接穿过同样位于穹甲下方的副炮弹药

库舱段通向3个主机舱,每个主机舱内安放着1台涡轮蒸汽轮主机,每4台锅炉同时向1台涡轮蒸汽轮主机提供动力,主机为3台Blohm&Voss蒸汽轮机,单机最大输出功率为45400马力,3台总功率达136200马力。每一主机驱动一个螺旋桨,直径为47米。

此外在过渡舱内有蒸汽输送转换结构,在必要的情况下可以交叉提供动力。“俾斯麦”级的动力系统设计功率为138000马力,但实际稳定输出功率高达150170马力,极速输出功率更是高达163026马力,使得“俾斯麦”级战列舰拥有稳定很高的航速。

火控系统

“俾斯麦”级的主炮副炮射击指挥所在前后桅楼设有两处。前桅楼顶端安装有FuMO23型雷达和大型光学测距仪,FuMO23 雷达的矩形天线高2 米,宽4 米,工作频率为368兆赫,波长约为81 厘米,最大作用距离约为25 千米。这种雷达性能本来完全能够在天气恶劣的情况下搜索水面,但德国的雷达设计没有采用方位显示器(也就是所说的P型显示器),仅有距离显示器,方位依靠天线底座的同步感应器驱动机械方位显示盘指示,因此这种雷达在对多个目标和曲折的海岸探测时非常繁琐,方位雷达仅能针对单个的目标才具备清晰的目标舷角关系,因此这种雷达只能用作火控目标指示。81 厘米波长测量误差偏大,但能够满足战列舰在25千米距离上的齐射火控性能。德国海军也没有打算把这种雷达用在更复杂的探测场合,只是将天线与105米光学测距仪安装在一起仅仅用于火控。联合基座能够旋转360 度,从战舰最高点环视海面。FuMO23 雷达没有P型方位显示器的原因之一是德国纳粹高官们认为这种装置过于复杂和奢侈,这是“俾斯麦”号设计上的一个重要缺陷,利用P 型显示器至少能够了解更复杂的海面态势。

德国海军采用两个这种FuMO23雷达和105米测距仪转塔来进行两个主要射向的火控。在“俾斯麦”号后舰桥上,同样布置了1 部转塔,通常承担控制后部主副炮对第二个目标的射击指挥,或者在前桅楼雷达测距仪转塔被摧毁时,作为全舰火力的射击指挥备份。前桅楼柱型装甲结构一直向下伸延到装甲甲板下的火控解算舱。后部舰桥正下方的装甲带甲板同样设置了解算舱(所谓的解算舱实际是多炮塔的射击指挥仪舱)。德国的机电式射击指挥仪非常庞大和复杂,能够直接连接主炮塔控制机电气柜控制主炮塔,同时解算结果用机电刻度盘显示在相关指挥舱室。但是其精度和可靠性依旧非常高。除测距仪雷达转塔安装了105 米光学测距仪外,主炮炮塔也安装了独立的105 米测距仪,便于在指挥转塔失效后,继续按炮长电话口令进行测距和火控射击,但此时火控弹着散布要大很多。150 毫米副炮炮塔安装有独立的65 米光学测距仪,对空射击的火控站分别有4 处, 两处在主桅楼两侧,有球型防护罩,另两个沿舰体纵轴线布置在后上层建筑顶部,4 处对空火控站都装有45 米测距仪。按照“俾斯麦”级的防空武器配置,4 处火控站能够指挥对4 个目标的对空火力。105 毫米高炮有随动系统,可以分别与相应的火控站连接进行自动控制,而其他中小口径高炮则只能采用电话和人工操作。150 毫米副炮参与对空射击时由炮塔测距仪或前后雷达测距仪转塔进行火控,在同时发生交战的情况下,主副炮都无法腾出转塔进行对空火控。

火控和射击组织的原则是尽可能用尽量多的火炮齐射和尽可能快的发射速度,并用尽可能几率大的射击方式,而射击指挥仪则要在尽可能远的距离上发现目标和完成测距。首轮齐射组织非常重要,对修正具有决定性作用。在40年代炮瞄雷达出现前,主要依靠对齐射的弹着观察进行诸元修正。一旦确认准确的方位距离,则所有主炮将一同按准确诸元进行齐射。同时航海长也将采用机动,尽力保证这个较为准确的方位距离在至少两轮齐射内近似不变。

  美军F22:

  http://productnewssohucom/ml/articles/013/013000000027_2388shtml

  F16:

  F16“战隼”轻型战斗机,美军主力轻型战斗机。1972年1月,美国空军正式提出“轻型战斗机”研制计划,目的是验证在战斗机上采用新技术,并没打算真的搞一个投产型号。四个月后,就从五家参加投标的公司中选定通用动力公司的401和诺斯罗普公司的P600两个方案,并签订合同要求两家公司各制造两架原型机,进行试飞竞争。通用动力公司的401方案军用编号为YF16;诺斯罗普公司的P600军用编号为YF17,原型机制成后,经过一年时间的竞争试飞。

  74年4月,美国政府决定从中选择一种继续发展,使之成为实用的轻型战斗机,与重型战斗机F15搭配使用,以弥补由于后者复杂昂贵而造成的购置数量不足,后来人们称此为“高低配置”。这一决定是美国空军原本没有预料到的,因此F16的出现可以说是有些偶然因素。75年1月,美国空军宣布通用动力公司的YF16中选,这就是F16战斗机的由来。而YF17虽然败阵,但是在后来的海军“高低配置”选择中,却又击败了F16,成为了后来的F/A18战斗机(主要的一个原因是海军认为单发动机的F16安全性不够,不足以应付严格的航母起降要求)。

  第一架YF16原型机于73年12月出厂,74年2月首次试飞。F16生产型于1976年12月首飞,1978年底开始交付部队使用。现已成为美国空军的主力战机之一。国外用户包括比利时、丹麦、荷兰、挪威、以色列、埃及、希腊、土耳其、巴基斯坦、南韩、泰国、新加坡等国家,而中国台湾省也有订购。难怪F16有“国际战斗机”之誉。

  F16的外型据说是从50多种方案中挑选出来的,采用悬臂式的中单翼,平面几何形状为切角三角形。前缘有随迎角和飞行速度的变化而自动下偏以改变机翼弯度的襟翼,采用这种设计可使飞机在大迎角是仍保持有效的升力系数,从而提高飞机的机动能力。后缘有全展长的襟副翼,既可象普通襟翼那样起增加升力的作用,又可以左右差动进行横向操纵。翼根前缘是大后掠角边条,可改善大迎角时的气动性能,同时可减轻飞机的结构重量。F16的外形相当漂亮,很有明星风范,也成为了美军“雷鸟”表演队的专用机。

  机身为半硬壳结构,采用翼身融合体的设计,使机身与机翼平滑连接,不但可减小飞行阻力,提高升阻比,而且对结构强度有好处,可减重258千克,也对减小雷达反射面积很有好处。尾部有全动式平尾,平面形状与机翼相似,翼根整流罩后部是开裂式减速板。垂尾较高,安定面大,后缘是全翼展的方向舵。腹部有两块面积较大的安定翼面。起落架为可收放的前三点式。座舱盖为气泡形的,飞行员视野很好,内装零-零弹射座椅。控制系统采用四余度电传操纵技术,主要由信号转换装置、飞行控制计算机、电缆和动作装置组成。

  早期的F16装一台普·惠公司的F100-PW-100型涡扇发动机,最大推力725千牛,加力推力1111千牛;1984年后生产的F16改装通用动力公司的F110-GE-100发动机。

  到目前为止,F16有十多种改型,包括:

  A型单座战斗机、B型双座战斗教练机,两型产量达到1744架;

  由A型改进而来的C型,和B型的改进型D型,C、D型加起来超过2200架;

  F16MLU型,是F16的“中期寿命改进型”(MLU);台湾的F16使用了部分MLU型的技术,装备APG66(V)3A型火控雷达,能使用AIM7E“麻雀”中距空空导弹;

  还有最先进的F16ES型,1998年为阿联酋制造,在翼根上安装了两个外挂保形油箱,载油量大增;座舱盖前加装了一个光学搜索系统,外形于俄罗斯设计的产品有相似之处;能使用AIM120AAMAMR先进中距空空导弹。

  还有侦察机、先进技术实验机等特殊类别。

  参加海湾战争的F16战斗机还进行了“准隐身改造”,座舱盖、风挡镀了薄金属膜,翼面前缘、进气口等部位涂有反雷达涂层,使得F16雷达反射面积减到了1平方米。F16存在的主要问题是,作为低档配置,它的空战能力与专门的空中优势战斗机无法相比,不断的改进又着重于对地攻击方面;尤其在对地攻击非常强调的航程方面,有了不少改进,但是采用的方法如加装保形油箱却增加了自重,进一步减弱了空战能力。因此要用好F16,必须依靠强大空中优势战斗机部队去夺取制空权,然后能放手大干,这也是台湾空军所面对的一个难以解决的问题。

  2005年3月,美军正式接受最后一架全新生产的F-16战斗机。此后洛·马新生产的F-16将全部用于外销。

  2005年12月,洛克希德·马丁公司航空分部预计F-16将有100至200架的国际订货,如果获得印度订货将可能更多,这将使F-16的生产延续到2010年后。洛·马公司制造F-16的5种型别,正在改装土耳其等机队的飞机,同时公司还积极争取希腊、巴基斯坦和印度的订单。洛·马公司航空部F-16项目副总裁June

  Shrewsbury称,F-16仍是一个非常健康而有生命力的项目。她说,希腊预计将购买至少30架、最多可能达40架F-16。巴基斯坦希望购买55架第50或52批次F-16,另外有20架的意向,但是受到该国强烈地震的影响计划被迫推迟,预计该计划不久后将会恢复。Shrewsbury称,巴基斯坦还可能购买其他旧F-16。印度已发布了126架或更多战斗机的信息征询书,美国做出回应提供F-16和F/A-18E/F。洛·马公司已在新德里开设了办事处,召集了重量级说客并与国有印度斯坦航空公司(Hindustan

  Aeronautics Ltd)进行了补偿贸易谈判,公司希望在印度获得合作机会。

  F16A技术数据

  翼展:945m

  全长:1509m

  高度:509m

  空重:7,070kg

  最大起飞重量:16,057kg

  内载燃油量:3,160kg(4,060L)

  最大挂载能力:6,800kg

  发动机:P&WF100-PW-200型涡轮风扇发动机一具,

  发动机推力:11,350kg

  最大平飞速度:Mach20

  最大爬升率:15,240m/min

  升限:15,240m(46,250ft)

  最大航程:3,890km

  电子系统:

  火控雷达:WestinghouseAN/APG-66(V)2A

  最大搜索距离:185km(100nm)

  导航系统:LittonLN-93型激光陀螺仪

  电子战系统:

  雷达预警系统(RWS):LittonAN/ALR-56M型雷达预警系统

  电子对抗系统(ECM):AN/ALE-47红外诱饵、干扰丝撒布器、RaytheonAN/ALQ-184(v)2型电子对抗吊舱

  武器系统:

  固定武装:GEM61A120mm机关炮

  武器挂点:左右翼端各一、翼下各三;机腹挂点一;计九个挂点

  F18:

  F18大黄蜂战斗机---战斗机系列

  F-18“大黄蜂”战机 F—18是一种舰载战斗机,A—18是一种舰载攻击机.由于二者是在同一原型机的基础发展起来的,即一机两型,机体完全—样,只是在武器装备上有所差别,所以统称F/A—1B,绰号也一样叫“大黄蜂”.1974年正当美国空军提出“轻型战斗机”计划,并开始研制原型机的时候,美国海军也提出了研制多用途战斗机的要求.当时称之为VFAX计划,后来改称海军空战战斗机计划.1974年诺斯罗普公司的YF一17在YF一16的原型机竞争中失败,幸运的是诺斯罗普的工作没有白做,1975年他们的YF—17被海军选中,这就是F/A—18的原型机.

  1976年1月美国海军又与麦道公司签定合同并以麦道公司(现已并入波音公司,称波麦公司)为主与诺斯罗普公司一起联合研制F/A—18“大黄蜂”。后经过进一步的原型机试飞,生产型制造、试飞,到1983年1月初步形成作战能力.美国海军和海军陆战队共订购1366架,此外,加拿大订购138架,澳大利亚订购75架,西班牙订购84架,均已部分交付使用. F-18A 大黄蜂是单座、双发舰载战斗攻击机。有YF/A-18A/B、F/A-18A、RF-18A、F/A-18B、F/A-18C和F/A-18D等6种型别,共生产了1137架,其中150架是双座教练型,112架是侦察型。

  F-18A 大黄蜂是第1种生产型,主要用于舰队防空和舰载攻击机的护舰,有些飞机也用于执行空对面攻击任务。 主要的火力控制设备包括AN/AVQ-28平视显示器、AN/AYK-14中央任务计算机(2台)、AN/APG-65脉冲多普勒雷达、多功能显示器、外挂物管理装置、AN/AWG-21反辐射导弹(AGM-78)控制器等。执行空对地攻击的机型座舱中的显示器有些变化,并装备有前视红外(FLIR)和激光光点跟踪器(LST)。

  F/A-18E/F是最新改型,其主要特点是增大了航程、每侧机翼处增加1个外挂架,而且机翼内侧挂架的最大挂载能力提高到2400kg,增加了载弹量和提高了作战能力。其电子系统中约有90%与F/A-18C/D通用,雷达选用了AN/APG-73(AN/APG-65的改型)。

  F-18A 大黄蜂战斗机的武器控制系统包括攻击显示分系统、数据处理分系统、参数测量(传感器)分系统和外挂物管理/控制分系统等4个主要部分。

  攻击显示分系统包括AN/AVQ-28平视显示器和3个完全一样的阴极射线管下视显示器-多功能显示器(MFD)、主监控显示器(Master Monitor Display-MMD)和水平情况显示器(Horizontal Situation Display-HSD)。主监控显示器显示所有飞机系统的告警信息和资询信息。它也是多功能显示器的备用设备,能显示前视红外信息。水平情况显示器是主要的导航显示器。

  数据处理分系统包括大小30余个计算机,如AN/AYK-14中央任务计算机(2台并行工作)、雷达信号处理机、雷达数据处理机、外挂物管理计算机、显示计算机、飞行控制计算机和大气数据计算机等,全部程序大约有779K。表31列出了主要几种可编程和ROM计算机的CPU和存储容量。

  参数测量 分系统包括AN/APG-65雷达、AN/ASN-130惯导装置、AN/AAS-38前视红外装置、AN/ASQ-173激光照射/测距器和大气数据传感器等。

  外挂物管理和控制分系统包括AN/AYQ-9外挂物管理系统和AN/AWG-21导弹控制器等。

  在海湾战争中,F/A—18是美国舰队的主力作战飞机.

  F/A—1B采用单座双发后掠翼和双立尾的总体布局.机翼为悬臂式的中单翼,后掠角不大,前缘装有全翼展机动襟翼,后缘有襟翼和副冀,前后缘襟翼的偏转均由计算机控制.停降在舰上时,外翼段可以折叠(副翼位于外冀后缘).翼根前缘是一对大边条,一直前伸 到座舱两侧,据说因此可使飞机能在60度的迎角下飞行.机身采用半硬壳结构,后机身下部装有着舰用的拦阻钩。尾翼也采用悬臂式结构,平后和垂尾均有后掠角,平尾低于机翼,使飞机大迎角飞行时具有良好的纵向稳定性;略向外倾的双立尾位于全动平尾和机冀之间的机身两侧.起落架为前三点式,前起落架上有供弹射起飞用的牵引把.座舱采用气密、空调,内装马丁贝克公司的弹射座椅,风挡和座舱盖分别向前、后开启.F/A—18装两台通用电气公司研制的F404—OE—400低涵比涡轮风扇发动机,单台加力推力71.2千牛.进气道位于翼根下的机身两侧.机内可带4990千克燃油,机头右侧上方还装有可收藏的空中加油管。

  F/A—18是一种超音速的多用途战斗/攻击机,主要特点是可靠性和维护性好,生存能力强,大迎角飞行性能好以及武器投射精度 高. 据介绍,该机的机体是按6000飞行小时的使用寿命设计的,机载电于设备的平均故障间隔为30飞行小时,雷达的平均故障间隔时间为100小时,电子设备和消耗器材中有98%有自检能力.到目前为止,F/A—18共有9个型别,有单座的,也有双座的.出口加拿大的编号为CF—18A,澳大利亚的有 F/A一18A/B,西班牙的编号为EF一18,还有一种供出口用的多用途岸基型为F/A—18L型.F/A—18A为基本型,是一种单座战斗/攻击机,主要用于护航和舰队防空;如果换装部分武器后即为攻击机,可执行对地攻击任务.

  该机翼展11.43米,机长1707米,机高4.66米;起飞重量15740千克(空战),22328千克 (对地攻击);最大平飞速度1910公里/小时(高空),实用升限 15240米,作战半径740公里(空战)、1065公里(对地攻击),转场航程3700公里(不空中加 油).机载设备有休斯公司的AN/AGP—65多功能数字式空对空和空对地跟踪雷达,在空对空工作状态时可跟踪10个目标、向飞 行员显示8个目标.另有ALR—67雷达警戒接收机,四余度飞行控制系统和两台AYK—14数字式计算机,以及利顿公司的惯性导航系统,两台凯撒公司的多功能显示器和费伦第/本迪克斯公司的中心式屏幕显示与乎视显示器等.

  主要武器有1门20毫米机炮,备弹570发.共有9个外挂架,两个翼尖挂架各可接1枚.AIM—9L“响尾蛇”空对空导弹;两个外翼挂架可带空对地或空对空武器,包括AIM—7“麻雀”和AIM一9“响尾蛇”导弹;两个内翼挂架可带副油箱或空对地武器;位于发动机短舱下的两个接架可带“麻雀”导弹或马丁马丽埃塔公司的AN/ASQ一173激光跟踪器、攻击效果照相机和红外探测系统吊舱等;位于机身中心线的挂架可技副油箱或武器.F/A一1BC和D型还可带先进中距空对空导弹和“幼畜”(又称小牛)空对地导弹.最新的改型是F/A18E/F"超级大黄蜂"

舰载机在甲板上的起降是一个充满了危险的过程。过前、过后、靠左、靠右都有可能使舰载机冲出甲板或者撞到旁边的飞机。甲板的横摇幅度过大也会使舰载机机轮触及甲板时产生倾覆。甲板降落方式还带来了飞机结构增重,严重影响了舰载机的战技性能,与同类型的陆基作战飞机相比,几乎所有舰载机战士技术性能都有相当大的下降。为满足舰载机安全升降要求,航母的设计者不得不采用放大排水量和加大飞行甲板面积这两个迫不得已的办法来降低事故率。

现代舰载机在航母上的主要起飞方式:

(一)弹射式起飞

(二)滑跳式起飞

(三)短距、垂直起飞

F16是美国陆基轻型战斗机计划产物(其实是F15太贵无法大批生产想要个便宜的来用)后被改造成多用途制空战机(从block 15批次才开始改进)通过与F15形成高低搭配来配合作战,产量惊人且性能强劲,采用翼身融合机翼,极大降低阻力,具有大推重比等优点〔不具备隐身能力〕此外还参考了能量机动理论,雷达采用AN/APG-66脉冲多普勒雷达,是美国第一种采用线传飞控的战斗机[美标三代俄标四代]

F18全名F/A-18,F/A意思是战斗/攻击机,也就是战斗攻击机,是美国VFAX计划的产物,F18兼顾空战格斗,对地攻击,反舰能力,是海军的绝对主力机型〔不具备隐身能力〕同时也发展出了电子战型(E/A-18G咆哮者,美国唯一的电子战专用战机,同样装备在海军中,美国每艘航母有4个F/A-18编队和两个E/A-18电子战中队)雷达采用AN/APG-65脉冲多普勒雷达[美标三代俄标四代]

F22是美国ATF计划的产物,此计划的硬性标准也成为后面四代机(美标)的评定标准4S标准<低可探测性/隐形><短距起飞能力><超音速巡航><超机动能力>同时竞标的还有YF-23黑寡妇,最后是洛马的YF-22方案赢得了招标,获得了空军订单,而YF-23全世界只有两架在库房封存,没了下文,F22拥有向量推进(不同于俄系的全向矢量,美国F22只能上下,这样的好处是低红外热感,缺点是会损失发动机推力)内置弹舱(可挂载六枚AIM-120B远程空空导弹/GBU-32杰达姆/,两枚AIM-9X格斗弹)设计之初就是用来制空的,外形方面采用了常规外倾双垂尾设计,垂尾外倾27度,进气道采用加莱特进气道,进气道不可调节,发动机采用普惠F119发动机(原型为w5000)单台推力约13吨,即使不使用后燃加力室也可以超音速巡航,涵道比可在0-025之间改变,雷达采用AN/APG-77有缘相控阵雷达,有EODAS能力

兄弟,这是必然的。而且不光是日本,这世界上任何一个国家都会惧怕和天朝开战,即使是北约也不敢。美国在亚太的部署加强,极力拉拢越南、泰国,印尼、菲律宾等南海小国,甚至在军费紧缩的情况下还要重金启修苏比克湾基地。这些都能从一个侧面反映美国对天朝的惧怕。在美国总统选举辩论期间,共提及天朝53次之多,奥巴马和罗姆尼在经济,社保,税收、民生等方面都各执一词,争论的面红耳赤,唯独在应对天朝问题上空前的一直,都认为应当警惕和制约天朝的崛起。可见天朝在美国国防中的位置。

其次,要看到日本对钓鱼岛问题的真正意图,钓鱼岛争端只是一个表面像,大家要深刻认识到其中暗含的实质。

日本方面:鬼子借钓鱼岛事件要达成的目的有三点。

1要摆脱美帝的束缚,鬼子早已不甘心只拥有自卫队,从出兵索马里维和,构建直升机驱逐舰伪航母,及参拜靖国神社等方面看出其狼子野心已然昭然入市。钓鱼岛争端后,鬼子已不单可以购买F35,同时美帝同意卖给F35相应的维修线。并卖给鬼子水陆两栖步兵战车,还协商自卫队可以在冲绳构建基地。这已经不是防御本土了。野田佳彦也在谋求建立海军陆战队,逐步脱离自卫队头衔。

2野田政府为选举造势,自16日解散议会之后,大选在即,目前的野田政府支持率不足20%,借钓鱼岛争端来转移国内矛盾,引诱民众将对国内的不满转移到中日矛盾上来。缓冲国内矛盾,诱导国民右翼化,增重中日矛盾。同时提升自身的支持率,为大选做铺垫。

3再次在钓鱼岛上宣誓主权,包括外务省玄叶光一郎游走欧洲,各地印发钓鱼岛册子。为宣传违法侵占我领土造势。

美国方面:为美帝重返亚太埋下伏笔,要知道,就是美帝造就了今日的钓鱼岛争端。

在我看来,做到今天这一步,日本在某些方面上已经是赢了。

为什么我们现在在各地区和许多问题上都受人制约和侵犯呢?主要是我们现在的重点还是经济发展。天朝现在依然保持着世界最快的发展速度,这是当下我们最需要的。在加上十八大的召开,更要有一个稳定的大局形式。

现在十八大已经结束了,我们再来关注一下事态以后的发展吧。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meirong/10348241.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11-04
下一篇2023-11-04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