竹的笑话和典故

竹的笑话和典故,第1张

  竹之典故

  竹报平安 竹:竹简。竹报:旧时家信的别称。指平安家信。唐·段成式《酋阳杂俎续集·支植下》:“北部惟童子寺有竹一窠,才长数尺,相传其寺纲维,每日报竹平安”。

  竹苞松茂 根基象竹那样稳固,枝叶象松树那样繁茂。用作视长寿或宫室落成时的颂词,也比喻家族兴盛。《诗经·小雅·斯干》:“如竹苞矣,如松茂矣”。明·范世彦《磨忠记》:“祝寿享,愿竹苞松茂,日月悠长。”

  青梅竹马 青梅:青的梅子。竹马:小孩当马骑的竹竿。比喻男女儿童在一起玩耍,天真无邪的感情。唐·李白《长千行》诗:“郎骑竹马来,绕床弄青梅。同居长千里,两小无嫌猜。”

  茂林修竹 修:长。茂密高大的树林竹林。晋·王羲之《兰序集序》:“此地有崇山峻岭,茂林修竹。”

  势如破竹 形势如劈竹子一样,劈开上端之后,下面就随着刀刃分开了。形容节节胜利,毫无阻挡。也形容不可阻挡的气势。《晋书·杜预传》:“兵威已振,譬如破竹,数节之后,迎刃而解。”明·施耐庵《水浒传》:第九十九回:关胜等众,乘势长驱,势如破竹,又克大谷县。

  竹林七贤 魏晋年间七个文人名士的总称。《魏氏春秋》:“嵇康与陈留阮籍、河内山涛、河南向秀、籍兄子咸琅邪王戎、沛人刘伶相与友善,游于竹林,号称七贤。

  松竹梅岁寒三友 松竹越冬而不雕,梅耐寒而开花谓岁寒三友。明程敏政有《寒岁三友图赋》。

  竹山词 词集名。宋未蒋捷(号竹山)作。

  竹坡词 词集名。宋周紫芝作紫芝字少隐,号竹坡居士,曾媚事秦桧,时论簿之。

  竹枝词 乐府《近代曲》名。又称为《竹枝子》。唐教坊曲名。后用为词牌。有时词曲合称《竹枝》。原巴渝(今四川东部)一带民歌。唐诗人刘禹锡根据民歌改作新词,歌咏三峡风光和男女恋情。此后各代诗人写《竹枝词》的很多,也多咏当地风俗和男女爱情。

  竹坞听琴 全名《秦攸然竹坞听琴》。杂剧剧本。元石子章作。写道姑郑彩鸾在竹坞弹琴,同秀才秦修然相遇,两人互相爱慕而结合的故事。

  竹书纪年 中国古代的编年体史书。因原本写竹简而得名。

  竹林精舍 梵文意译。古代印度最初的寺院,在中印度迦兰陀村。

  竹溪六逸 据《新唐书·李白传》,唐诗人李白客居山东任城(今山东济宁),与孔巢文、韩淮(旧唐书作韩沔)、裴政、张叔明、陶沔六人共隐于徂徕山,酣歌纵酒,时号“竹溪六逸”。

  竹叶亭杂记 书名。清姚元之撰。所记有清代掌故、清宫仪制、科场典事、东北西北地区风土习俗、名人轶事等。并反映了兵制、盐政、吏治等腐败的情况。

  竹香斋象戏谱 清张乔栋辑。与《百局象棋谱》同一类型。

  竹打中空 即两条伤痕,中间有长条形空隙。

  丝竹管弦 泛指音乐。也作“管弦丝竹”。是琴瑟萧笛等乐器的总称。晋·王羲之《兰亭集序》:“虽无丝竹管弦之盛,一斛一咏,亦足以畅叙幽情。”“丝”指弦乐器,“竹”指管乐器。

  金石丝竹 金:指金属制的乐器。石:指石制的磬。丝:指弦类乐器。竹:指管类乐器。泛指各类乐器。也指各种乐音。《庄子·骄拇》:“多于聪者,乱五声,谣六律,金石丝竹,黄钟大吕之声,非乎而师旷是也。”

  品竹弹丝 品:吹乐器。泛指吹奏乐器。元·无名氏《货郎担》第四折:“又不会按宫商,品竹弹丝。”

  哀丝豪竹 形容音乐悲壮动人。哀丝:悲哀的弦声。豪竹:巨大的竹管。唐·杜甫《醉为马坠诸公携酒相看》诗:“酒肉如山又一时,初筵衷丝动豪竹。”宋·陆游《长歌行》诗:“哀丝豪竹助剧饮,如巨野受黄河倾。”

  破竹之势 见“势如破竹”

  钻鱼上竹 钻音(年),鱼名,身滑元鳞。钻鱼粘滑,难于上行。旧比喻求进艰难。宋·殴阳修《归田录》:“(梅圣俞)其初受敕修《唐书》,语其妻刁氏曰:‘吾之修书,可谓猢狲入布袋矣。’刁氏对曰:‘君于仕宦,亦何异钻鱼上竹竿耶!’”。

  芒鞋竹杖 芒鞋:一种草鞋。竹杖:手杖。比喻随身使用的东西。宋·陈师道《绝句四首》:“芒鞋竹杖最关身。”

  成竹在胸 与“胸有成竹”同。成竹:现成完整的竹子。原指画竹子之前,因反复观察,胸中有竹子的完整形象,画起来才得心应手。比喻临事有定见或事前已有全面考虑安排,因而显得清静而有把握。宋·苏轼《文与可画谷偃竹记》:“故画竹必告得成竹于胸中,执笔熟视,乃见其所欲画者,急起从之。”宋·晃补之《赠文潜甥杨克一学文与可画竹求诗》:“与可画竹时,胸中有成竹。”

  肉竹嘈杂 肉:指从口出的歌声。竹:管乐。肉竹:泛指音乐。嘈杂:声音喧闹,杂乱。形容音乐杂乱。清·蒲松龄《聊斋志异·西主》:“旱雷聒耳,肉竹嘈杂,不复可闻言笑。”

  罄竹难书 罄:用尽。竹:古代用竹制成竹筒,用以写字。书:动词,写。用尽所有的竹子也难于写完。原喻罪行极多,写也写不完。也指事实很多,难以写尽。《旧唐书·李密传》:“罄南山之竹,书罪无穷;决东海之波,流恶难尽。”

  枯竹空言 竹:竹简。指毫无实用价值的陈旧的古书和空泛的议论。汉·桓宽《盐铁论·利议》:“诸生无能出奇计,远图匈奴安边境之策,抱枯竹,守空言。”

  抱鸡养竹 旧比喻宫僚坐地盘剥,不择手段。明·冯梦龙《古今谭概》载,唐新昌县县令夏侯彪之,一到任就叫里正代他抱小鸡种竹子,自己坐受其利。

  斑竹一枝千滴泪 上古时候,尧王有两个女儿,大女儿叫女英,二女儿叫娥皇,姐姐长妹妹两岁。女英和娥皇都长得俊秀,贤惠善良,尧王很喜欢他的两个女儿。尧王选贤让能,选虞舜为继承人,并将两个女儿许给舜为妻。舜在帮助尧王管理国家大事期间,为人民做了许多好事。尧王死后,舜帝即位,南方的“三苗”部族(现在湖南),多次在边境骚扰,舜亲率大军南征,娥皇、女英也跟随同行,留住湘水之滨大军征战南进到苍梧,舜王不幸病死,葬在九嶷山下(后人把这个地方叫做零陵)。娥皇、女英接到噩耗,痛哭不止,一直哭得两眼流出血泪来。泪珠洒在竹子气上面,染得竹子满身斑斑点点,成为斑竹,后来,姐妹二人投水而死。人为纪念娥皇、女英,在湘水旁建立庙宇,名为黄陵庙。传说她二人都做了湘水女神,娥皇是湘君,女英湘夫人。她们的墓在衡山上面。二妃死后,湘水出口处的洞庭湖君山出产一种竹子,竹子上面有斑斑点点紫晕的玟痕,传说为二妃的血泪所化而成。人们将这种竹子起名“斑竹”,又名“湘妃竹”。毛主席的诗词中“斑竹一枝千滴泪”,就是说的这个故事。

  竹 子 精 神

  竹子,具有梅花笑迎风霜雪雨的坚强品格,更以文静、高雅、虚心进取、高风亮节、乐于奉献的美德而给人留下完美的形象。我爱竹、欣赏竹、崇拜竹、赞美竹,不仅是因为竹的万般风情给人以艺术的美感,而是因为竹的自然天情和独特品格给了我哲理的启迪和人格的力量!

  “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这千古流传的佳句,可说把竹子坚贞不屈的精神品质写得淋漓尽致。竹在荒山野岭中默默生长,无论是峰峰岭岭,还是沟沟整整,她都能以坚韧不拔的毅力在逆境中顽强生存。尽管长年累月守着无边的寂寞与凄凉,一年四季经受着风霜雪雨的抽打与折磨,但她始终“咬定青山”、专心致志、无怨无悔。千百年来,竹子清峻不阿、高风亮节的品格形象,为人师表、令人崇拜。

  竹子刚劲、清新,生机盎然,蓬勃向上。当春风还没有融尽残冬的余寒,新笋就悄悄在地上萌发了,一场春雨过后,竹笋 破土而出,直指云天,所谓“清明一尺,谷雨一丈”,便是对她青春活力和勃勃生机的写照。当春风拂去层层笋衣,她便象个活泼的小姑娘,婷婷玉立在明媚的春光里。到了盛夏,她舒展长臂,抖起一片浓郁的青纱,临风起舞,炯娜多姿。暑尽寒来, 她仍绿荫葱葱,笑迎风霜雪雨。难怪白居易在《题窗竹》中留下这样的佳句:“千花百草凋零尽,留向纷纷雪里看。”竹, 拥有永不消失的春天。

  松树,使人想起志士;芭蕉,使人想起美人;高大的槐树,使人想起了将军;而修竹呢她使人想起了隐者。竹轻盈细巧、 四季常青,尽管有百般柔情,但从不哗众取宠,更不盛气凌人,虚心劲节,朴实无华才是她的品格。竹不开花,清淡高雅,一尘 不染,她不图华丽,不求虚名的自然天性为世人所倾倒。清代诗人郑燮这样赞美道:“一节复一节,千校攒万叶;我自不开花, 免撩蜂与蝶。”竹子心无杂念,甘于孤寂,她不求闻达于莽林,不慕热闹于山岭,千百年过去了,却终成这瀚海般的大气候。

  置身万倾碧波的竹海,只见苍翠挺拔的老竹,如同甲胄裹身的武士,而弯弯新竹,却又象柔情似水的少女;举目望去,那成方成阵的竹林,就象一队队,一排排跨马飞戈的兵团,而当漫步两旁茂竹夹道,竹叶轻轻拂面,又显得万般温柔,宁静和幽雅。刚柔相济能屈能伸,这又是竹的另一品性。“莫嫌雪压低头,红日归时,即冲霄汉;莫道土埋节短,青尖露后,立刺苍穹。”这副对联,道出了竹子的博大胸怀与豁达开朗的性格。

  那怕是在条件艰苦的破岩中,竹子也能顽强生存;她不求索取,只有奉献。竹的一生是奉献的一生。竹笋做的佳肴,为人类所食用;用笋衣缝的布鞋,忍辱负重,默默承受着煎熬。竹子制作的竹凉席、竹家俱、竹胶板、竹筷、竹厅、竹工艺等要有尽有。在成宁竹乡,苏东坡“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一说,道出了竹乡人与竹密不可分的关系。竹乡人打的是竹伞、戴的是竹笠、住的竹楼、坐的是竹椅、睡的是竹床、吃的是竹笋……竹子还以她残留的校丫扎成扫帚,为人类清除污垢,就是竹沫、竹头等,也在 灶底燃烧,发挥光和热。有幅对联这样写道:“竹头虽微餐餐灶底炊肴馔,器皿虽小户户厨中要斗筲。”竹与人类结下不解之缘, 竹为人类奉献了自己的全部。这真是“出世予人惠,捐躯亦自豪。”

  修竹千竿,情牵历代诗人,丹管一枝,写尽人间春色。竹是一首无字的诗,竹是一曲奇妙的歌。竹子精神在华夏文明史上写下光辉的一页。

  “凌迟”酷刑,亦作“陵迟”,是指山陵斜坡逐渐低下,含有慢慢之意,又俗称为“剐”。因其规例在千刀之上,“凌迟”还可通称为“千刀万剐”。唐律尚无“凌迟”,五代才特置。马端临《文献通考》说宋代中后期始用“凌迟”,但不常用。《宣和遗事》记章敦在越州时,专事惨刑,有“刀掊”、“钉手足”、“剥皮”、“斩颈”、“拔舌”,但不见“凌迟”。元代“凌迟”载于法典刑律,具体行刑较少。

  只是到了明代,“凌迟”用语频繁起来,较为典型的是明代《瑞严公年谱》、《渔樵话郑本末》,其中对“凌迟”的详述,使人见其具体步骤——

  “凌迟”时搭起一座棚子,棚前竖起一根上有分叉的粗木杆,刽子手手持磨得锋快的铁钩、利刃,三声炮响后便开始,规例是3357刀,每十刀一歇,一吆喝,剐得肌肉如大指甲片,一条一缕,密麻丛集,犹如刺猬。初动刀时,血流寸许,再动刀则无血了。主要是因受刑者受惊,血俱入小腹、小腿肚,剐毕开膛,血都从这里流出去了。“凌迟”后将受刑者五脏、躯体、头都吊在杆上示众,监刑官舞红旗,策快马,飞驰宫中,向皇帝报告刀数……

  对犯人采取这样厉害的“凌迟”,是因明初朱元璋就执刑甚严,当时官员们竟用鸠血染衣带,一有捕拿,即吮带死,以免受酷刑折磨。据《明史》、《明实录》,当时刑法无所不用其极:

  朱有熺以掠食人肝脑为能事,朱宪逼奸妇女或生置棺中烧死,或手刃剔其臂肉,剜目耳。还有的活埋露首,使其慢死,或让受刑人吃自己儿子被割下的鼻、舌。朱国桢《涌幢小品》说两广都督韩观杀人成性,竟用人皮当坐褥,吃人眼。夏允彝《幸存录》说一徐姓术士,因骂魏忠贤被捕,手足被钉在门板上,遍体浇上沥青,用椎敲,一会儿举体皆脱,其皮壳俨若一人……

  人皮

  祝允明《野记》中的有关记载更让人惨不忍睹:

  高皇恶顽民窜逃缁流,聚犯者数十人,掘泥埋其头,十五并列,特露其顶,用大斧削去,一削去数颗头,谓之“铲头会”。国初重辟,凌迟处死外,有“刷洗”,裸置铁床,沃以沸汤,以铁刷刷去皮肉。有“枭令”,以钩钩背悬之。有“称竿”,缚置竿彼末,悬石称之。有“抽肠”,亦挂架上,以钩入谷道,钩肠出,却放彼端石,尸起肠出。

  即使一般的刑法,执行起来也十分残酷。如《诏狱惨言》,记叙明代镇抚最为普通的五种刑具:一种是“械”。坚木制成,长一尺五寸,阔四寸多,中凿两孔,着臂上,就是受刑时也不脱,杀人最便利。一种是“镣”。铁制,又称“锒铛”。长五六尺,盘左脚上,因右脚受刑不方便。

  一种是“棍”。杨、榆木制成,长五尺,曲如匕,执手处,大似人小指,着肉处径可八九分。每用棍,用绳束其腰,二人踏绳的两端,使受刑人不得转侧。又用绳系两脚,一人负之背,使不得伸缩。

  一种是“拶”。杨木制成,长尺余,径四五分。每用拶,两人扶受刑者起,跪在索上,力束木的两端,随即用棍左右敲,使受刑者更加痛苦。

  一种是“夹棍”。杨木制成,长三尺余,去地五寸多,贯以铁条,每根中各绑拶三副。凡夹人,则直竖其棍,一人扶之,安足其上,急束绳索,仍用棍一具,交足之左,使受刑者不能移动。又用一根长六七尺、围四寸以上的大杠,从右边猛力敲足胫,使足流血洒地……

  这几种刑具,是中国古代刑法中最基本的,看来简单,但用起来极苦,如明人所说:“棍则痛入心脾,每一下着骨,便神魂飞越矣!”燕客《天人合征纪实》叙杨涟、魏大中等“六君子”在狱中受“棍刑”,毒打30棍,股肉就已经腐烂了,只得用帛急忙缠上。尤其是“受全刑”,即械、镣、棍、拶、夹棍等刑具同时上,被《明史·刑法志三》称为:“五毒备具,呼暴声沸然,血肉溃烂,宛转求死不得。”

  以至在明代,许多来到中国的外国人,给他们感触最深的就是这几种刑具和酷刑:阿里·阿克巴尔《中国纪行》说中国犯人在监狱中:

  带着镣铐和链子,固定在铁桩上,头发也被拴在铁钉上。即使这样还不让他们自在,他们的脚被板夹住,背上和胸上缠着100码长的链子和刑具,恐怕要压断了肋骨。带着镣铐和链子的犯人,被强力推进高度只有一臂长,三角形的又小又窄的笼子里时,“为了关上笼子把他的头压低到和四肢挤在一起,好像没有骨头的一堆肉塞在笼子里,打开笼子后,这个人带着链子和镣铐被拉上来时,使我们吓掉了魂”。

  克路士《中国志》这样说道:犯人“把指头放在棍里,然后使劲拉绳子使骨头嘎扎作响”,“足刑很厉害和痛苦,刑具是两块方木条,约四拃长,一边用一根绞链连接。他们拿绳系在另一侧,足踝夹在中间。他们用槌子打木条头”。

  拉达《记大明的中国事情》记载:

  官员一声吆喝,五六名刽子手就扑向可怜的犯人,马上把他按到地上,扒掉他的裤子。他这样面朝下爬着,一名刽子手紧紧按住他的脚,另一个按头,再一个高举上述的竹板或棍子,使劲打他大腿后的肉,直打到叫住手为止。他们每打五下,便转过身子好打另一边。这时候,另一名刽子手跪着大声报打的次数,那简直太野蛮,挨过六十下的人难逃一死。

  这三位外国人看到的只不过是明代最最普通的刑法,但已使人真切感到其刑的残酷了!这些酷刑一般来讲,主要是对下层官吏和平民施行的,特别是对那些“犯上作乱”者。清嘉庆八年(1803),因刺嘉庆而被当场捉住的内务府厨役陈德,在审讯时就已经是彻夜熬问,拧耳跪炼,掌嘴板责,刑夹押棍……经嘉庆亲审,陈德被处以“凌迟”。据燕北老人《清代十三朝宫闱秘史》载:

  执行时,从陈德的耳、鼻、乳割起,左右臂上碎割,成鱼鳞形状。然后再右臂,再胸和背。一开始还见血,过一会儿血流尽了,只流黄水。当割完上身时,陈德忽然张开眼睛叫道:“快些。”监刑者却说:“上有旨,令尔多受些罪。”仍慢慢碎剐陈德!

  以仁义自我标榜的嘉庆,对“大逆不道”者是从不心慈手软的,对陈德的“凌迟”,充分暴露了统治者对反抗者所能够采取的极端的报复手段。可是把所有的酷刑,都用“阶级斗争与压迫”来概括,是有失偏颇的。因为像晋灵公从台上弹人,观其避丸巢;王元吉当街而射,观人避箭;妲己置虿盆,观其楚毒以为乐;齐后主置蝎浴斛,令人裸浴,观其叫号则大喜……这些并没有直接刑事缘由的酷虐之刑,并不是阶级的、政治的影响,而是一种野蛮的文化观念的表示。《通典》记录北齐时对滥劣秀才饮一斗墨水的惩罚,就很能说明这个问题。

  明代小说《封神演义》描绘了所谓的“炮烙”:“约高二丈,圆八尺,上、中、下用三火门,将铜造成,如铜柱一般,里边用炭火烧红”,人被剥去衣服,“将铁索缠身,裹围铜柱之上,只炮烙四肢筋骨,不须臾,烟尽骨消,尽成灰烬”。但此酷刑并非用于反抗的平民,而是对付臣僚。徐学聚《国朝典汇》说嘉靖年间朱观*戏无度,常使男女裸体群浴,无复人礼,“左右有阴议及色忤者”,他就加用“炮烙”。这表现了一种残忍的文化心态。而东林党人左光斗,也受“炮烙”,顾公燮《消夏闲记摘抄》说他“面额焦烂不可辨,左膝以下,筋骨尽脱矣”。这却是阶级内部不同政治派别的斗争所造成的。

  所以,对酷刑要具体分析。而且,酷刑也不是单纯为摧残皮肉而设,酷刑施行的主要目的是警告,是示法。

  《草木子余录》记述朱元璋严于吏治,“凡守令贪酷者,许民赴京陈诉。赃至六十两以上者,枭首示众,仍剥皮实草。府州县衙之左,特立一庙,以祀土地,为剥皮之场,名曰皮场庙。官府公座旁,各悬一剥皮实草之袋,使之触目惊心”。

  这一惨无人道的酷刑,从本质上讲是统治者企图以残忍手段奴役下属的意识的投影,但它冠冕堂皇地归入了法制的轨道之中,这在客观上对贪污受贿的官员还是有很大的震慑作用的,就像历史学家分析的那样:明初吏治之所以较好,这与朱元璋常用、大用酷刑,也有一定的关系。为了使更多的人服服帖帖,古代统治者将酷刑的主要目标定在平民百姓身上,这一现象在清代尤为突出。张集馨《道咸宦海见闻录》,真实地记述了道光年间四川的酷刑:监狱里的犯人,有的装入笼内,一日而毙,有的则用锅煮,“惨酷不可言状”。如捉到造反的“匪”,不问真伪,先打400小板,还有重打二三千小板再讯供,罪名莫定,就在大堂上打死,脑裂骨折……由于酷刑滥施,甚至错捉入狱的人,也往往被屈打成招。清代刘省三所写的公案小说集《跻春台》,其中有一篇《双冤报》,就描述了王氏和魏有仁这对男女表亲,在酷刑下被迫屈招的情形:

  钉竹签十指鲜血喷,痛得奴死去又还魂。不招供太爷刑法狠,招得来又辱了先灵。……不得已把供来招认……这一阵夹得魂飞尽,痛得我屎尿一齐倾。想不招表嫂已招认,要辩脱除非问阎君。因奸*谋毒表弟,大老爷施恩快松刑。

  清代的官吏还挖空心思,不断在刑具上“推陈出新”。李伯元所写的《活地狱》,就较典型地反映出了由于刑具的厉害而造成的残酷景象:如,“一双铁鞋,放在火里烧红,着在脚上,这叫‘红绣鞋’”。其实这是明代天启年间魏忠贤的义子许显纯发明的“红绣鞋”的延续。还有“过山龙”,“是叫锡匠打一个弯曲的管子,扯直了要够二丈多长,把犯人赤剥了,用管子浑身上下盘了起来,除掉心口及下部两处。锡管子上边开一个大口,下边开一个小口,用百沸的滚水,从这头浇进去,周流满身,从那头淌出去。这个开水,却不可间断”。

  这与谢肇淛《文海披沙》所说的万历时福建某官府中盘在犯人腰间的“锡蛇”是一样的。审讯犯人时往“锡蛇”的空心里灌开水,犯人受不住烫,只好屈招……相形之下,清代“过山龙”要比明代的“锡蛇”更残酷,这是一个总的趋势。

  再如行刑时最常用的板子。《活地狱》中已出现了铁板子,用它打人,“打上十几板子,大腿上的肉都会一片片的飞起来,连肉带血飞的满处都是。等到打至十几下,肉已飞完,便露出骨头。他此时便吩咐掌刑的,不要拿板子平打,却用板子横在大腿上乱敲,砍的骨头壳壳的响。有的还将骨头打开,骨髓标出来好几尺远……”

  通过打板子这一在古代最为常见的刑罚,人们看到的是残酷!这也正是李伯元创作《活地狱》的用意,旨在揭露清代官府衙门像地狱一样……

在影视剧中经常能看到一些大臣商朝的时候手中拿着一块板子举在胸前,这块板子有什么用呢?在当时这块板子又叫做什么?

首先我们要先讲一下什么是朝会,在古代君见臣为朝,臣见君为会,朝会也就由此而诞生了,朝会有两种,一种是大朝,为了庆贺的,在每年的冬至,元旦和重大的节庆之日(皇帝生日)举行,另外一类是日常的朝会,这个是探讨朝政,处理政务事宜的,一般都是在早上,偶尔也有午朝,朝会制度从商朝开始就已经施行了。

参加朝会的大臣们有这么两个任务,一个是要向皇帝禀报朝廷内外的各项事宜,另外一个就是向下落实皇帝的各项指示,通常情况下,一次朝会都会持此三个多小时,从时间上我们也可以看出来,每一次朝会上要讨论的事情会非常多,甚至在一些事情上会很杂乱,原来在学校上课就明白,除了少数学霸,大多数的学生上完课,如果不记笔记,那么很快上课的内容就会尽数遗忘,不忘也很难记全,所以才需要记录上课的内容。

其实不只是我们如此,在古代参加朝会的大臣们也一样,不一定每个人记性都很好,所以在这个时候,参加朝会就需要提前做好准备,在今天很多电视剧里,我们都会看到,演清朝以前的电视剧,大臣们上朝都会手持一块白色的板子上朝,这块板子被称为“笏 ”(hù),这块笏一般是用白玉或是象牙制成,最初也有用竹板制成的,这个东西的作用就是为了方便大臣们记录下需要禀报的事情,或者是记录下皇帝下达的政令以防遗忘的。

据《礼记玉藻》记载“笏长2尺6寸,中宽3寸”,笏在商周时期就已经出现,当时称之为“圭”,据记载天子的笏用玉制成,诸侯的笏用象牙制成,大夫的笏用鱼须文竹制成,士的笏用竹子制成,为官阶地位的象征。

从唐朝开始就对官员们的笏板有了一定的区分,比如五品官员就是一个界限,五品以下的官员只能使用竹木做成的笏板,五品以上的官员使用的是象牙做成的笏板。所以我们从电视剧中也可以发现不少官员拿的笏板是有所不同的,越靠前的官员笏板的等级就越高。

秦汉之后,天子就不用笏了,而作为臣子上殿面君的工具,以示对天子的尊重,唐高祖武德四年以后,规定五品以上的官员执象牙笏,六品以下的官员执竹木制成的笏,而到了明朝则规定五品以上的官员执象牙笏,五品以下的官员就不用执笏了。古时候文武大臣朝见天子时,双手执笏,放在脸前,挡住自己的脸,表示自己谦逊卑微。

写作思路

1 介绍家法的概念和起源,可以从古代中国的家族制度入手,解释家法与家族关系的紧密联系。

2 探讨家法的作用和意义,可以从培养子女的品德和行为规范、维护家族的凝聚力和传承家族价值观等方面进行论述。

3 分析家法在现代社会的适用性,可以从传统文化与现代生活的结合、家庭教育的重要性等角度来探讨。

4 引用实例来支持观点,可以列举现代家庭中遵守家法带来的好处和成功案例。

5 提出自己的看法,可以从个人经验或观点出发,总结家法在现代社会仍具有重要意义,但也应根据时代背景做出调整和改进。

作文

1 标题:家法的作用与适用性

  家法是指家族规定并遵循的一整套行为准则和价值观,它在古代中国的家族制度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在古代,家族是中国社会的基本单位,家法被视为维系家族关系的纽带,其内容包括家族成员的行为规范、道德原则以及传承家族的历史文化。家法与家族关系的紧密联系体现在,家族成员必须遵守家法,维护家族的尊严和荣誉,同时也是对祖先的敬仰和延续家族文化的一种方式。

  家法具有多方面的作用和意义。首先,家法通过规范家庭成员的行为举止和品德培养,使他们具备正确的价值观和道德观念。这对于子女的成长至关重要,可以帮助他们做出正确的选择,树立正确的人生导向。其次,家法能够维护家族的凝聚力,促进家族成员之间的互动和沟通。遵守家法的共同规范和价值观能够在家庭中形成团结、和睦的氛围。此外,家法也是传承家族价值观的重要手段,通过严格要求家族成员坚守家法,可以使家族的文化传统代代相传,保持家族的特有文化特征。

  尽管传统家法难以完全适应现代社会的发展,但其仍具有一定的适用性。现代社会中,家庭面临各种挑战和变革,传统文化与现代生活的结合对于保持家族的稳定和传承仍然至关重要。因此,传统的家法可以与现代生活进行融合和改进,制定出更符合现代社会需求的家法准则。同时,家庭教育的重要性也不可忽视,只有通过家庭教育培养出良好的行为习惯和道德品质的子女,才能更好地适应现代社会的要求。

  在现代家庭中,遵守家法带来了许多好处和成功案例。例如,家庭成员坚守家法,遵循规范的行为和道德原则,可以维持良好的亲子关系和夫妻关系,增进家庭成员之间的信任和理解。此外,遵守家法还能够培养出自觉尊重他人、团结合作、孝顺父母等良好品质,使家庭成员成为社会上有责任感和担当的公民。一些成功的家庭教育案例也证明,遵守家法是培养优秀下一代的有效途径。

  综上所述,家法在现代社会仍然具有重要的意义。然而,随着社会的发展和变革,我们需要根据时代背景做出调整和改进。家法应该与现代生活相结合,注重培养子女的创新思维和独立人格,以适应现代社会对个体能力的需求。同时,家庭教育也需要与学校教育相呼应,形成合力,为子女的全面发展提供更好的支持。家法不应过于强调权威和规范,而是要注重灵活性和开放性,给予家庭成员一定的自主权和尊重,以建立和谐、有爱的家庭关系。

2 标题:家法的作用与适用性

  在古代中国,家庭是社会组织的基本单位,而家族制度则是家庭内部的一种组织形式。家族制度通过家法来管理家庭成员之间的关系。家法是一套规范和约束家族成员行为的准则,其起源可以追溯到古代中国的封建社会。家法与家族关系紧密相关。家族是由亲属血缘关系所构成的群体,家庭成员通过家法来规范彼此的行为,以维持良好的亲属关系。例如,在家族中,长辈有权利对晚辈进行教育和管束,而晚辈则应该遵守家法,尊重长辈并维护家族的荣誉。

  家法在现代社会仍然具有重要的作用和意义。首先,家法有助于培养子女的品德和行为规范。通过家法的约束,孩子们能够学会遵守规则、尊重他人和努力进取,并形成正确的世界观和价值观。其次,家法能够维护家族的凝聚力和传承家族价值观。在现代社会,家庭成员常常面临各种诱惑和挑战,而家法可以帮助他们保持家族的凝聚力,共同面对困难并传承家族的优良品质和传统价值观。

  虽然家法是古代的制度,但在现代社会仍然适用。首先,家法与传统文化的结合能够为现代人们提供积极的生活指导和榜样。传统文化中强调孝道、忠诚和正直等价值观念,而家法正是基于这些价值观念来约束家庭成员的行为。其次,家庭教育的重要性使得家法在现代社会依然具有必要性。家庭是孩子们最早接触和学习社会规则的地方,而恰当的家法能够引导孩子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并为他们未来的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在现代家庭中,遵守家法带来了许多好处和成功案例。例如,有些家长通过制定家法规范孩子们的作息时间、学习任务和娱乐方式,使得孩子们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和高效的学习方法。此外,一些家庭通过家法强调家族价值观念,使得家庭成员更加团结,共同面对挫折和困难,并取得了事业和生活上的成功。

  家法在现代社会仍然具有重要的意义,但需要根据时代背景做出适当的调整和改进。家法应该与现代教育理念相结合,鼓励孩子们独立思考、创新和实践,培养他们的领导能力和独立人格,以适应日益变化的社会。此外,家法的执行应注重灵活性和尊重个体差异。每个家庭都有自己的特点和需求,因此,家法不能一刀切,应根据家庭成员的个性特点和实际情况来制定和执行。

3 标题:家法的传承与改进

  古代中国的家族制度是一种以血缘关系为基础的社会组织形式,而家法则是家族制度中的一项重要规范。家法起源于古代中国,早在《礼记》中就有相关记载。在古代社会,家法是严格执行的,它包括家族成员之间的行为准则、道德规范、权利义务等。家法与家族关系紧密相连,它不仅是家族维持秩序和规范行为的手段,也是家族内部凝聚力的象征。

  家法在培养子女的品德和行为规范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通过家法的约束和教导,父辈能够引导子女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和积极向上的品质。同时,家法还能维护家族的凝聚力和传承家族的价值观。家族作为一个有血缘关系的群体,有着共同的目标和价值观,家法能够让家族成员共同遵守规则,增进彼此间的信任和团结。

  在现代社会,虽然家庭结构和价值观发生了很大变化,但是家法仍然具有一定的适用性。传统文化与现代生活相结合,可以让家法在现代社会中发挥作用。同时,在当今社会家庭教育的重要性日益凸显,家法也成为引导子女成长的一种有效手段。

  遵守家法带来的好处不仅局限于个人层面,更体现在家庭和社会的全面发展上。一个遵守家法的家庭,往往能够建立和谐的家庭氛围,成员之间相互尊重、支持,并形成良好的秩序。在现实生活中,很多家庭通过约定好的家法规范行为,培养了孩子的自律能力和责任感。这些成功案例证明了家法对家庭的重要意义。

  家法在现代社会仍然具有重要意义,但也应根据时代背景做出调整和改进。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家庭结构、价值观等发生变化,家法也需要相应地进行适度调整。家法应该注重平衡个人自由和家族团结,既要尊重家庭成员的独立性,又要考虑到家族整体利益。同时,家法应注重培养子女的独立思考能力和创新精神,以适应现代社会的变化和挑战。

4 标题:家法与家族关系的紧密联系

  家法是指家庭成员依照一定规则和道德准则相处的法则。在古代中国的家族制度中,家庭是社会的基本单位,而家法是维护家族秩序和传承家族价值观的重要手段。家法通常由家长制定,并世代相传,它既是一种规范行为的约束力量,也是一种教育子女、培养家族凝聚力的工具。

  家法在培养子女的品德和行为规范上发挥着重要作用。通过约束和规范, 家法能够塑造出有良好品质的家族成员,促使他们恪守道义,自觉遵守家族的行为准则。同时,家法对于维护家族的凝聚力和传承家族价值观也至关重要。它可以让不同代际之间保持紧密的联系,帮助家族成员形成共同的价值认同,维系家族的传统与荣誉感。

  尽管社会发展已经改变了人们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念,但家法在现代社会仍具有一定的适用性。家法作为传统文化的一部分,可以与现代生活相结合,帮助家庭保持良好的秩序和和谐的关系。此外,家庭教育的重要性也使家法的功能得到了强调。家庭是孩子们最早接触到的社会单位,通过有效的家法规范,可以引导他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行为准则。

  遵守家法能够带来许多好处。首先,家庭成员之间的关系更加和睦,减少了冲突和矛盾的发生。其次,家族的凝聚力增强,家族成员之间形成了一种共同的认同感和向心力。最后,家族价值观得以传承和延续,使得家族在社会中具有一定的影响力。举个例子,中国古代的孔家就是一个众人皆知的家族。正是由于孔子制定严格的家法,他的后裔才能代代相传,对整个家族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尽管家法在现代社会仍然具有重要意义,但也应根据时代的背景做出一定的调整和改进。随着社会的不断变化和发展,家法需要更加注重个体的合理需求和权利保护,不应过分压抑个人的自由和独立思考能力。此外,家法也需要与现代法律相结合,确保行为规范符合社会公共利益和法律法规的要求。

  在我的观点中,家法在现代社会仍然具有重要意义。家法可以帮助塑造优秀的家庭成员,并维系亲情和家族荣誉感。然而,在制定和执行家法时,应根据现代社会的特点和需求灵活适度调整,保证家法的合理性和公正性,同时兼顾个人的权利和个性发展。

竹字组词两个字的词语

筰竹 皇竹 竹蓐 竹牒 木竹 竹杠 竹篁 瑞竹 竹竿

竹船 竹落 竹鸡 卭竹 秀竹 竹编 竹米 慈竹 竹色

汉竹 竹筛 竹兵 诗竹 竹扉 积竹 竹光 竹箧 竹筩

竹苓 竹匠 竹边 篁竹 腐竹 义竹 成竹 龙竹

磕竹 品竹 竹刺 笆竹 雪竹 竹楗 空竹 竹圃 包竹

竹鼠 竹雕 竹床 竹磵 朱竹 竹篓 爆竹 竹垆 竹枪

竹楣 竹花 竹粉 比竹 骑竹 竹笼 竹柲 竹夹 邛竹

冷竹 竹策 竹简 竹户 竹蔑 竹簧 竹白 竹堂 竹坛

竹扫 茅竹 竹楼 潭竹 祖竹 文竹 竹冠 筠竹 竹关

竹杯 竹皮 竹联 竹篱 箬竹 竹泉 竹膏 竹沥 修竹

兔竹 竹巾 竹林 竹管 暗竹 凤竹 竹凤 篃竹 青竹

驭竹 竹节 丝竹 雌竹 竹龙 竹笱 竹板 竹滕 竹律

桂竹 竹棚 戏竹 竹篾 刺竹 竹箯 哭竹 竹刀 玉竹

竹符 荻竹 石竹 竹笓 竹杷 竹琴 攒竹 竹弹 竹器

芦竹 吹竹 黑竹 竹蝗 鸠竹 竹笘 妙竹 虎竹 竹门

竹路 竹篙 竹兔 蕲竹 竹窠 竹箙 洗竹 竹萌 孤竹

苦竹 竹箘 竹蛇 竹篮 竹华 杖竹 攧竹 竹乳 竹筲

竹鞭 稚竹 竹堑 竹箱 竹箭 横竹 编竹 沛竹 竹椠

昆竹 肉竹 竹笕 帝竹 竹槛 篪竹 竹宫 孙竹 竹黄

箪竹 竹杪 筇竹 竹茹 竹缆 竹村 竹笆 竹簰 贞竹

筋竹 簟竹 竹墙 竹柏 竹帛 金竹 竹桥 竹斑 竹薮

竹茬 竹筐 竹筥 楗竹 竹邨 竹梜 筒竹 竹菰 扶竹

竹繵 月竹 竹迳 竹缕 竹闭 格竹 竹篦 豪竹 泣竹

竹菇 泪竹 楛竹 扁竹 竹手 束竹 竹茭 竹垞 枯竹

竹虱 竹篰 方竹 竹径 交竹 竹青 竹泪 嶰竹 柴竹

竹妃 久竹 濮竹 竹洞 竹露 竹埤 水竹 竹椽 渔竹

残竹 竹风 湘竹 廪竹 竹弩 汗竹 竹马 竹担 竹箄

阴竹 竹嘂 竹炉 紫竹 班竹 竹素 竹箔 竹溜 竹人

竹奴 竹肉 竹布 深竹 竹根 南竹 竹扦 竹烟 看竹

松竹 墨竹 燎竹 竹批 迸竹 竹使 云竹 竹拂 竹箨

竹薄 斑竹 竹冈 竹涧 竹签 竹工 竹帘 竹牛 竹册

竹伞 觚竹 篛竹 竹笪 竹牌 竹笔 天竹 竹笥 竹馆

扫竹 竹幕 箭竹 霜竹 竹木 寻竹 竹殿 竹筠 攡竹

竹筏 竹母 食竹 竹肤 竹筋 竹郎 寒竹 竹笠 竹刻

竹络 竹炭 竹炮 雄竹 竹籁 竹筭 竹浦 竹矛 竹排

翠竹 竹菜 分竹 竹秋 竹阁 箣竹 竹矢 击竹 孟竹

竹兜 竹迷 孝竹 铜竹 楠竹 竹卜 竹巷 竹笛 合竹

毛竹 竹爆

竹字组词带有解释的二字词语

竹板书:曲艺的一种,说唱者一手打呱嗒板儿,一手打节子板(用七块小竹板编穿而成

竹柲:1即竹闭。

竹苞松茂:苞:茂盛。松竹繁茂。比喻家门兴盛。也用于祝人新屋落成。

竹柏:1谓竹与柏。2竹柏经冬不凋﹐因以喻坚贞。3柏树的一种。

竹布:通常指淡蓝色的布纹致密的棉布,用来做复季服装。也有白色的,叫白竹布。

竹编:中国民间工艺品之一。经对竹子切丝、刮纹、打光、劈细等工序,将剖成一定粗

竹白:1竹子杀去青皮的部分。2借指史乘。

竹箔:1一种鱼栅。外荡养鱼常用竹片编成竹帘﹐用固定在水底的竹桩夹住﹐防止逃鱼

竹篦:1亦作"竹笓"。2即批头棍。一种用竹片扎成的刑具。3竹制梳头用具。即

竹闭:1弓檠﹐保护弓的竹片。

竹帛之功:竹帛:竹简和绢,古时用来写字,借指典籍。指名垂史册的功绩。

竹菜:1植物名。生竹林下﹐羽状复叶似水芹﹐茎叶皆细而可食。2鸭跖草的别称。

竹册:1册封大臣时所用的竹简。

竹兵:1古代蜀人以竹为弓矢﹐故称竹兵。兵﹐兵器。

竹箯:1用竹编的轿。

竹报平安:凭借竹子报告平安。比喻报平安的家信。

竹爆:1爆竹。

竹垞:1清朱彝尊别号。因家有竹垞﹐故称。

竹策:1竹杖。

竹篰:1用竹篾编的笼子。

竹斑:1晋张华《博物志》卷八:"尧之二女﹐舜之二妃﹐曰湘夫人。舜崩﹐二妃啼﹐以

竹笆篾:1指竹篾编的篱笆。

竹薄:1竹帘。

竹杯:1竹制的杯珓。占卜用具。在神前问卜﹐将竹杯投空掷地﹐观其俯仰﹐以断休咎

竹板:1较宽的竹片。古代亦作为刑具﹐有一定的形制。2演唱快板或数来宝时使用

竹卜:1折竹占卜。

竹边:1边笋。竹鞭末端长出的笋。

竹柏异心:比喻志向不合或表象不同。

竹帛:竹简和绢,古时用来写字,因此也用‘竹帛’指典籍:功垂~。

竹鞭:1某些竹类的根状茎。竹鞭横卧地下﹐具较长的节间﹐节上有芽和不定根﹐由芽

竹笔:1古代用竹子制造的笔。

竹笆:1竹篱。在养鱼荡中亦用以安置在流水出入口上﹐以防鱼逃走。

竹字组词三个字词语

凤尾竹、 敲竹杠、 竹叶青、 竹枝词、 竹板书、 竹夫人、

南天竹、 观音竹、 抖空竹、 凤凰竹、 君子竹、 人面竹、

骑竹马、 竹枝歌、 竹林园、 竹叶清、 木竹子、 百叶竹、

敲竹竿、 邛竹杖、 竹叶舟、 竹枝曲、 竹素园、 孤竹城、

合欢竹、 竹马子、 竹马灯、 竹节钢、 竹叶纸、 竹夹膝、

青竹飙、 筇竹杖、 丹青竹、 桃枝竹、 昆仑竹、 东坡竹、

子母竹、 竹火笼

竹字组词四个字的词语

金石丝竹 胸有成竹 芒鞋竹笠 永垂竹帛

品竹弹丝 竹篱茅舍 竹马之友 东南竹箭

破竹之势 竹报平安 哀丝豪竹 弄竹弹丝

垂名竹帛 丝竹管弦 青梅竹马 调弦品竹

品竹调丝 易如破竹 竹篮打水 松茂竹苞

柳门竹巷 竹头木屑 势如劈竹 芒鞋竹杖

弹丝品竹 名垂竹帛 品竹调弦 尺竹伍符

着于竹帛 竹马之交 罄竹难书 豪竹哀丝

鸠车竹马 功垂竹帛 鲇鱼上竹 茂林修竹

刀过竹解 武昌剩竹 竹柏异心 胸无成竹

吹竹弹丝 肉竹嘈杂 势如破竹 著于竹帛

竹苞松茂 朽竹篙舟 青竹丹枫 曝书见竹

破竹建瓴 急竹繁丝 翠竹黄花 成竹在胸

调丝品竹 磬竹难书 抱鸡养竹

竹字组词四字成语带有解释

敲竹杠:比喻利用别人的弱点或以某种口实为借口来索取财物。

吹竹调丝:弦乐合奏。

鲇鱼上竹竿:俗说鲇鱼能上竹竿,但鲇鱼黏滑无鳞,爬竿毕竟困难。后以之比喻上升艰难。

势如劈竹:比喻节节胜利,毫无阻碍。见“势如破竹”。

着于竹帛:

竹林之游:1指魏晋间阮籍、嵇康等七人在竹林的宴游。

竹杖芒鞵:

著乎竹帛:指把事物或人的功绩等写入书中。

竹苞松茂:苞:茂盛。松竹繁茂。比喻家门兴盛。也用于祝人新屋落成。

破竹建瓴:势如破竹,高屋建瓴。比喻居高临下,所向无敌。

品竹调丝:泛指吹弹管弦乐器。

一竹竿打到底:一直到底。常喻夫妻原配,白头偕老。

功垂竹帛:建立伟大功勋,名载青史

弄竹弹丝:指吹奏管弦乐器。

急竹繁丝:形容各种乐器同时演奏的热闹情景。见“急管繁弦”。

卧冰哭竹:

罄竹难穷:罄:尽,完;竹:竹子。砍完所有的竹子做成书简也难以写完。形容事情多得写不完

朽竹篙舟:烂竹竿作篙推舟。比喻做事的工具或条件不佳,难能成就。

永垂竹帛:竹帛:竹简和绢,古时用来写字,因借指典籍。指人的姓名、事迹、功名记载于史书上,永远传于后世。

芒鞋竹杖:指到处漫游

武昌剩竹:比喻尚可备用的材料。

丝竹筦弦:

鲇鱼上竹:比喻本想前进反而后退。

曝书见竹:指睹物思人。

豪竹哀丝:指管弦乐。

抱鸡养竹:

竹头木屑:比喻可利用的废物。

丝竹管弦:丝:指弦乐器;竹:指管乐器。琴瑟箫笛等乐器的总称。也指音乐。

磬竹难书:罄:用尽;竹:竹简,用以写字;书:写。用尽竹子也难写完。形容罪行多得写不完。后泛指事实多,写不完。

调丝弄竹:泛指吹弹乐器

名书竹帛:比喻好名声永远流传。

破竹之势:比喻节节胜利,毫无阻碍。

丝竹中年:

青竹丹枫:青竹生南方,丹枫长北地。借指南北。

竹清松瘦:形容人的外貌清瘦有神

品竹弹丝:品:吹弄乐器;竹:指箫笛之类管乐器;丝:指琵琶、二胡之类弦乐器。指吹弹乐器。

竹篮打水一场空:比喻费了力没有效果

茂林修竹:修:长。茂密高大的树林竹林。

芒鞋竹笠:芒鞋:草鞋。竹笠:用竹子编成的斗笠。穿草鞋,戴斗笠是古人外出漫游的工具。指到处漫游。

鲇鱼缘竹竿:比喻上升艰难。同“鮎鱼上竹竿”。

品竹调弦:泛指吹弹管弦乐器。亦作“品竹调丝”。

竹马之友:指儿童时期的朋友。

丝竹八音:丝竹:弦乐和管乐

竹马之好:竹马:小孩当马骑的竹竿。童年时代就要好的朋友

松茂竹苞:比喻兴盛繁荣。

刀过竹解:刀一劈下去,竹子立即分开。形容事情顺利解决。

丝竹之音:指音乐的声音

著于竹帛:着:写作。竹帛:竹简和绢。在竹简和绢上写作。指把事物或人的功绩等写入书中。

易如破竹:像劈竹子那样容易。形容办事顺利,毫无阻碍。

胸无成竹:指心中没有完整的谋划打算。

鸠车竹马:鸠车、竹马:儿童玩具。借指童年。

金石丝竹:金:指金属制的乐器;石:指石制的磬;丝:指弦类乐器;竹:指管类乐器。泛指各种乐器。也形容各种声音。

竹烟波月:烟:烟雾。雾气中的竹林和月照下的波纹。比喻月光下秀美的景色

竹柏异心:比喻志向不合或表象不同。

名垂竹帛:比喻好名声永远流传。

竹篱茅舍:常指乡村中因陋就简的屋舍。

竹罄南山:罄:尽,完。形容人罪恶极多,书写不尽

竹篮打水:比喻白费气力,劳而无功。

柳门竹巷:指幽静俭朴的住宅。柳门竹巷依依在,野草青苔日日多。

著之竹帛:把事物或人的功绩等写入书中。

大于四个字的竹字组词成语

成语: 竹篮打水一场空 拼音: zhú lán dǎ shuǐ yī chǎng kōng 解释: 比喻费了力没有效果。 出处: 梁斌《红旗谱》:“咳,这一业,竹蓝打水一场空了!”

成语: 一竹竿打到底 拼音: yī zhú gān dǎ dào dǐ 解释: 指一次就做成功。 出处: 明·施耐庵《水浒传》第45回:“我爷娘当初把我嫁给王押司,只指望一竹竿打到底,不想半路相抛。”

竹字的拼音和汉字解释

zhú

常绿多年生植物,春日生笋,茎有很多节,中间是空的,质地坚硬,种类很多。可制器物,又可做建筑材料:竹子。竹叶。竹笋。竹编(用竹篾编制的工艺品)。竹刻。

指竹制管乐器:金石丝竹。

中国古代乐器八音之一。

姓。

笔画数:6;

部首:竹;

竹字组词组成的好听的男孩女孩名字

没有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meirong/10355470.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11-04
下一篇2023-11-04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