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国一名24岁的姑娘菲比决定用自己的身体做一个实验,那就是挑战一周都吃速食!想不到一周过去之后,

英国一名24岁的姑娘菲比决定用自己的身体做一个实验,那就是挑战一周都吃速食!想不到一周过去之后,,第1张

英国一名 24 岁的姑娘菲比

决定用自己的身体做一个实验,

那就是挑战一周都吃速食!

想不到一周过去之后,

身体竟然开始渐渐“坏”掉,

并且需要花至少两个月的时间才能复原…

来看看到底发生了什么事!

在挑战之前,菲比去伦敦的一家诊所做了了一系列测试,评估了自己的皮肤和测量身体的脂肪含量。

她被告知皮肤的所有状况都是非常健康的,完全符合 24 岁的标准。超声波在她手臂、臀部和大腿显示整体体脂百分比23%——这个也是在她年龄正常范围内的。

菲比对于这个吃速食的挑战还比较感兴趣,毕竟有个正大光明的理由吃垃圾食品。她说,她并不是一个绝对健康的人,她会每隔几个星期就吃一次这样的垃圾食品。

Day 1

这个挑战的第一天上午7点30分,大美女作家菲比吃了一个培根汉堡。接着,她第一次吃了汉堡店的午餐——巨无霸汉堡、炸薯条和一杯可乐。

同事都觉得她很“幸运”,她现在可以因为这个研究,肆无忌惮的吃这些我们本应该禁止的垃圾食品。

晚餐的时候,菲比又吃了一个炸鸡和薯条!她说,其实当天她吃完这顿油腻的晚餐时,那种对于这种垃圾食品的新鲜感已经完全没有了!

Day 2

第二天,菲比仍然很乐观的接受着这项挑战,早餐吃了香肠蛋三明治,午餐是汉堡王套餐,晚上吃的是土耳其烤羊肉!

这个时候,菲比的皮肤已经出现了明显的差异,左边是之前的额头皮肤,右边是现在的额头皮肤!可以看出,皮肤的油性已经明显增加。

Day 3

第三天早上吃了汉堡王的培根汉堡,中午点了炸鸡堡套餐加可乐,晚上吃了英式炸鱼条和豌豆泥!为了能完成任务,她尽量每一餐都吃得不一样,以增加自己的兴趣!

Day 4

快进到第四天,菲比已经接近放弃了。她把自己从床上拖起来,带着任务感走向快餐店。她说她感到明显的低迷,心情总是很糟糕,并且不管睡多久,她总是感觉疲倦。而当天她吃了香肠蛋堡、意大利辣酱口味面和可乐、晚上吃的是蘑菇酱炸鸡。

Day 5

第五天她完全不觉得速食是为了方便而吃的了,她把这些垃圾食品机械化的塞进嘴里。三明治套餐、牛排、蘑菇火腿披萨!

菲比的眉间皮肤和前额的皮肤前(左)和现在的皮肤状况(右)

Day 6

到第六天,菲比的精力特别的低迷。她反而不觉得这些肉食可以满足自己,她想吃一些蔬菜和水果,不过当然这并没有实现。她觉得她真的有些反社会了,实验还得继续下去。周六吃了香肠三明治、肯德基鸡肉卷和披萨。

她经过了一个漫长的夜晚,甚至是一个痛苦的夜晚!终于熬到了最后一天!她吃下了她觉得恶心的垃圾食品。

Day 7

最后一天结束的时候,她觉得自己已经不是自己了。她发现自己即使睡很长时间,但是第二天依旧很困很乏力!她在工作中,变得越来越急躁和不耐烦,真是有点开始害怕吃饭了。她说她的皮肤很油腻,头发也需要洗更多次。

当第七天结束后,

她回到诊所检查时,结果并不令人意外。

她的身体脂肪已经从 23% 上升到 25%,

大腿脂肪含量从之前的 61% 上升到了 118%,

而皮肤的含水量下降了 27%。

医生说:垃圾食品在体内的消化很难,它们要经过一个很长的时间,这会抑制其他营养的吸收,影响到人体的情绪。医生最后说,吃一次垃圾食品需要八倍的时间来恢复,这意味着菲比需要两个月的时间才能回到之前的样貌。

一个星期长起来的肉,一个月都练不下

像这种高脂肪高热量的食品,偶尔放肆一下吃一回还可以,但是没有节制的敞开吃,很快就会毁了你的身材和健康。

  课程与教学改革的重要任务,就是要改变通常的思维方式和教学行为,按照新课程的理念和思路重塑课堂,使传统课堂产生结构性变化,变“灌输课堂”为“互动课堂”。教学活动是在一个群体结构和合作的氛围内进行的,是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围绕教学内容、教学目标展开的过程[1]。没有课堂互动就没有师生间的沟通、交流与合作,也就不存在或未发生教学。因此,在新课程改革背景下,要使课堂真正“动”起来,就有必要深刻认识课堂互动的内涵,在此基础上,才能较好把握相关原则,灵活运用一些教学策略。

一、对课堂互动内涵的理解和认识

课堂互动源于社会互动。它是在建构主义和认知学习理论基础上建立起来的一种教学的方式。即在课堂情境下,依靠信息传输,通过师生间的相互交流与对话、优势互补和共享,而形成具有相互依赖性的教学交往活动。通过不同观点呈现、碰撞与交融,把教学认识内隐于教学活动之中,促进学生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与发展。简言之,它是通过人与人、人与文本间的视界融合生成一个新的、个体化的意义世界,师生在知识、情感、思想、精神等方面的相互作用和融合中实现共同发展的一种教学方式。

课堂互动是以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为目的,以人类的文明成果(教学内容)为中介的一种群体性的多向活动过程。它意味着师生双方的彼此接纳和双方人格平等。课堂互动不同于一般意义上的人际互动,具有不同于传统教学的一些特质[2]。

1.课堂互动是主体以文化客体为中介的意义建构

建构主义认为,学习不只是知识由外到内的转移和传递,而是学习者通过人际的协作活动以文化客体为中介的意义建构过程。在课堂师生互动中,师生之间就不是单一主体和客体的两极摆动,而是体现了“主体间性”的存在。师生不仅交流知识信息,而且在情感与智慧、精神与生命的交往中,实现着师生对现实和历史的各种视界的融合及其意义建构,达成彼此的信任和接纳,感悟生命的美好与自由。

2.课堂互动以发展学生的主体性人格为价值取向

所谓学生主体性,就是在师生互动中,创设民主的育人氛围,使学生在主动的发展中表现出一定的自主性、能动性和创造性。课堂互动能把学生的各种感官有机地组合起来,启迪自觉意识,弘扬自主精神,培养反思能力,获得知识和价值观,形成自为行为。在真情、信任和期待下,学生心态开放、个性张扬,达到主体自我意识的觉醒。当学生主体意识和能力发展到一定程度时就会形成主体人格。

3.课堂互动是平等关系下一种面对面的交互影响

这种交互影响不是对文本知识的简单对接,而是在相互碰撞的回应中,将教材负载的知识、学生已有的认识、教师个性化的理解“聚焦”到特定课堂,使知识在融合、激荡和协商中得到修正、再生和发展。教师的个人知识被时时激活,不断引发学生的思考,产生认识上的矛盾和冲突,形成积极思维。教师从此不再主要是传授知识,而是帮助学生去发现、组织和管理知识,引导他们而非塑造他们[3]。

总之,课堂互动充分体现了主体性教学思想。这种教学方式关注学生的实际需求与心理状态,使其思维保持一定的开阔度与活跃度。能从被动记忆状态转变为主动参与教学过程,从中获得知识内化和情感体验。它不仅能使学生的个体认知获得更好的发展,还能塑造团体共同学习的合作能力。

二、课堂互动必须遵循的基本原则

课堂互动是一种教育情境,是一种精神氛围,更是一种对话。它要求师生共同参与,互相协调,师生间展开充分的交流,和谐互动,共同发展。因而,它有自身的一些教学原则。主要包括主体性原则、平等性原则、探究性原则、差异性原则。

1.平等性原则

所谓平等性原则,即在课堂平等条件下实现互动,通过课堂互动实现师生之间的平等。学生作为学习主体应享有绝对民主和平等权力。教师要充分发扬教学民主,注重教学平等,师生之间建立一种合作关系,教学过程体现交往学习的特征。多采用自学、讨论与对话的方法,减少学生的心理压力,有较多的参与机会。营造生动和谐、宽松自由的氛围,激发学生探究欲望和潜质,形成乐观的情绪、思考的心向和坚定的信念,使教与学的目标和方向统一,双边活动的频率协调、幅度适度,有机融合。

平等性原则尤为强调学生具有独立人格和主体地位,反对教师以法职权和形式权来彰显自己的话语权与处置权,教师应以平等的心态、宽容的情怀对待课堂上发生的事件,不能在学生最有勇气发表意见,最适宜培养自我表达能力的时候挫伤他们,要在充分理解学生兴趣、爱好和特长的基础上,给他们充分的自由空间,提供他们表达自己的机会,使他们从那些与己不同的观点和思维方式中受到启迪,吸纳对方的智慧与精神、经验与情感。尤其应杜绝教师用自己的思维和现有的结论代替学生的独立思考,从而导致学生因缺乏思考而逐渐丧失自己创造的灵性。

2.主体性原则

课堂互动中应把培养学生的主体意识作为教学的目标取向,课堂的所有活动都是为了引发学生主体的活动,包括各种认知活动。尽可能充分地调动学生主体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为他们提供活动的平台和机会,使之成为主动的学习者、探索者、实践者,他们能够把有关的其他交往者的主动性、创造性作为相互对话、理解和沟通的条件。教师仅仅只是引路人,在学生主体遇到疑难的时候,与学生共同探讨,通过启发、点拨和释疑,指引学生发展的方向。

主体性原则着眼于人未来的发展,教师首先要尊重学生的主体人格,尤其应尊重学生的自尊心,自尊心是学生发展的内驱力和重要精神支柱。教师应相信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优点和长处,看到他们拥有无限的内在潜能,相信他们经过自己的努力,都能够获取人类历史积淀下来的物质与精神文明中的精华,主动地吸收现代社会科技文化发展的最新成果,并掌握凝结于其中的社会道德准则、理想、审美意识、责任感和义务感,形成内在的价值准则。逐步拓展学生的思维空间,提升学生的主体参与意识和创造能力。

3.差异性原则

由于受其遗传及生存环境的多因素影响,在学生身上将会显现出个体间在认知、体力、心境、动机、习惯等方面的差异。这种差异性表现在学生的智慧类型、学习动机、速度、风格和个性特征等方面。应该根据学生的差异采取不同的互动方式和相应的学习目标,秉承“追求个性、宽容另类”的理念,重视学生的个人感受和生命体验,为学生的多元智能发展搭建平台,既让学生得到全面发展,又让他们的个性得到充分展现。总之,促进每一个学生的良好个性品质和独特性的形成与发展。

教师在设计互动学习目标时,一定要尽量考虑到学生的智力水平和个性差异,让教学任务合理可行。课堂互动不能像传统教学那样“一刀切”、“齐步走”,决不可将“苛求”当成“严格要求”。互动目标既要合乎国家经济与社会发展的总体需要,也要依据个体的思维水平、知识基础和生活经验而设置不同层次的目标。尤其要善待差生,拒绝偏见。不能因其性别、智力、家庭背景、人格类型而减少与其互动的机会。还要做到“因材施教”,对一些学有余力的学生,要适时补充具有新颖性、争议性和挑战性的内容。此外,还应考虑班级的整体水平,使教学内容和进度适合大多数学生的知识水平和接受能力,以便每个学生都有成功的学习体验和相应的发展空间[2]。

4.探究性原则

传统课堂忽视学习者自身的发展和创造的需要,重死板的结论而轻探究的过程,重知识的获得而轻认知发展,从而导致学生创造个性与探索精神的压抑和磨灭,因而在课堂互动中提倡教师的启发诱导,学生的自主探究。学习者在一种好奇心的驱使下,以课程的内容为探究对象,以外界环境和实际生活为参照物,通过充分质疑、自由表达、相互讨论和多方探究,从探索的亲历中获取新知,并将其应用于实际。教师要容忍学生幼稚的甚至荒诞的想法,注重学习者思维的过程和问题解决的策略。

我们知道,外界可以对个体施加控制和影响,但却无法代替个体的思维活动。因而,课堂互动教学要建立在学习者的思考和探究之上,培养学生求真的态度、怀疑精神,引发学生对问题的质疑和独到的阐发。只有在探究中,学生才能敞开思路,把握方法,进行尝试、体验和感悟。探究一般应从提供背景、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和交流成果等几个方面来组织与实施。互动探究性学习就是给学生一个亲自实践的机会[4],使学习的过程充满激情与幻想,使学生形成浓厚的探究兴趣和强烈的好奇心,使学习的质性融进更多经验和智慧的力量,更加自主化、自由化和实效化,使每个学生都得到生命的激发与充分的发展。

三、课堂互动实施的几个基本策略

策略是人们对于采用何种手段,选择何种方法的计谋性思考,是一种计策性方略。就教学而言,它是根据一定的教学思想和具体情境而制订与实施的教学进程的技术性安排。任何一种教学理想的实现,都离不开与之匹配的教学策略。课堂互动策略主要包括善设疑问,引发思维;动中有静,动静相谐;转变角色,学会倾听;民主平等,营造和谐四个方面,它们是提高课堂互动教学效率的根本保证。

1善设疑问,引发思维

“问题是思想方法、知识积累和发展的逻辑力量,是生长新思想、新方法、新知识的种子”。要善设疑问,根据课程内容和学生的认知特点,创造出一种问题隐藏其中的生活情境,使学生形成一种“心求通而不得”的认知冲突,为学生的内在发展构建一种触发性和浸润性的学习场域。首先,问题要有新奇性。新奇的问题才有吸引力和挑战性,更能激活思维,更能增强学生的参与意识。但新奇的问题不能脱离教学内容,也不能故弄玄虚。其次,问题要切合学生实际。当问题与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生活经验相联系时,学生才会产生学习的兴趣,才会进行思考与探索,才可引发学习的潜能。再次,问题设置要活。要创造性地使用教材文本,不必死扣现有问题,否则,学生会感到索然无味,很难产生学习的欲望。问题情境既可由教师单独设置,也可由师生共同创设;既可以利用媒体资源来设置,又可以利用现实生活来创设[5]。

课堂互动中的问题应该来源于三个方面:学科、学生的实际生活和社会生活。问题的设置与选择恰当与否,将直接决定互动教学的质量与学习者参与的热情。问题难度不能过高或过低,应相对集中,具有一定的启发性。但不能妨碍学习者对学科内容理解的丰富性和多样性。问题要形成系列,应联系学习者的实际生活。它们之间要有较强的关联性和层次性,要有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可能性可供选择。当然,这些问题要指向明确,切合教学目标。在此基础上,帮助学生围绕问题收集有关资料和信息,采取点拨、释疑、评价等多种教学手段,引导学生进行类比、联想、聚合、推论、综合与概括。放手学生自主探究、合作交流,能够在问题的引领下主动去感知、思考和探求行知,在获取知识和应用知识的过程中发展学生合理判断与理性沟通的能力。

2.动中有静,张弛有度

课堂互动是一个知识交融、思想交锋和情感共鸣的过程。它需要“动中有静”,和“动静不失其时”。“动”是指讲解、朗读、讨论、演示、操作以及相互间的交流、切磋、碰撞;“静”则是指默读、观察、体悟、玄思、遐想。课堂互动要求教师把讲授和倾听、启发和思考、演示和观察、讨论和总结等方式有机地揉合和匹配起来,通过动静形态的变化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优化他们的心理环境,多种感官参与教学,扩大交流空间。互动的课堂不能一味追求课堂的“热闹”,应留给学生一些“宁静”,应让“无声胜有声”。只有宁静方能凝神静思,只有静思才能放飞想象的翅膀。学生的智慧大多在宁静中酝酿和生成,而过度的“活跃”将会导致学生热情与活力的浮躁与浅薄。“动中有静”的课堂能使教学过程起伏有致、虚实相生,充满生机与激情,从而成为师生心灵对话的舞台;成为唤醒各种潜能的时空;成为探索未知的旅程,让学生感受学习互动的幸福与快乐。

课堂互动中的收放自如,张弛有度即指课堂互动的容量要适中,让学生紧张之余能有所放松。绝不能高潮迭加高潮,精彩连着精彩。事实上,教学投入与收效不一定成正比。因此,目标的设计上应注意显性和隐性的合理分配,内容的组织上应疏密相间,语调的使用上应优雅柔和,方法的安排上应灵活多样。这样,才能不断变化刺激的强度,有张有弛,为学生的想象和创造预留空间。学习者既能与学习伙伴沟通,也能和文本进行对话,尤其能与自己的心灵交流。使他们的“注意力”和“兴奋点”得以持续,在情感律动中融入课堂,在感受、体验的基础上,结合对生活的认识和感悟,实现充分的合作、探究与自我构建,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这样的课堂互动才能既炽烈又不失温情,激荡中不乏静谧,自然和谐,充盈生命的关怀,引发学生“向青草更青处漫溯”。

3.转变角色,学会倾听

传统的课堂教学是单向传播,教师独霸话语权力,教师充当的仅仅是“演讲者”角色,学生则成了“沉默的羔羊”,只能被动地吸收信息。新课程理念下的课堂互动,对教师角色提出了更高更新的要求,要求教师及时转换角色。教师务必认清自己的角色:教师仅仅是钥匙、拱顶石、图例、领航人而已,并非宝库、学校、地图、音乐与帆船。应该把凯撒的交给凯撒,把上帝的还给上帝,把本属于学生的学习还给学生[6]。这就要求教师不能居高临下,要与学生站在同一个平台上,做平等交流中的“裁判”和“首席”,否则,就会阻碍与学生的对话。正如克林伯格(Klingberg,L.)所说,教学原本就是形形色色的对话,拥有对话的性格[7]。课堂互动就是要营造一种生动的师生对话情境,使课堂成为生命涌动和个体成长的“生活世界”。

师生对话不是原始意义上的谈话形式,而是一种双方各自向对方敞开胸怀、彼此接纳、无拘无束的沟通与交流。倾听能突破以视觉为中心的交往局限。它既是教师输出信息,交换信息和接受学生输出信息的基础,也是教师对学生生命存在的肯定与尊重。教师要学会倾听,观察学生的细微变化,并通过倾听理解学生的欲望和需求,及时调整教学的内容与行为。倾听的途径不能仅局限于互动的课堂,还要通过其他方式,尤其是使用信息技术手段。教师还要具有悦纳学生的情怀,多一份亲切、一份平和与耐心。并在倾听中学会欣赏,感受学生思考的顿悟、灵感的萌发和瞬间的创造。这样,学生的学习就不仅仅是一种交流,而是一种享受,更是一种生命向生命的呼唤。可见,倾听就是平等,就是理解,就是尊重,就是关爱,就是教育,因而,它是教育者最起码的使命。

4.民主宽容,营造和谐

课堂互动中的“民主”与“宽容”,既是一种教学理念,同时也是一种教学策略。教学民主表现为一种师生相互尊重、信任的关系,一种充满人性而且体现人文关怀的状态,一种宽松、和谐的氛围。教师在鼓励、倾听、等待、宽容、理解和共融中,与学生友好相处,真诚接纳,平等地交往与沟通。使他们拥有一种释然的“解放感”。“宽容”是教师是对世界、对真理、对人性洞察后所表现出来的豁达与超越。课堂互动是一个动态的、生成和变化的发展过程,在师生交流互动的过程中,谁都可能出错,尤其是少数学生会经常“出错”。教师应允许不同的声音出现,多一些宽容,少一些责难。并把这种“错误”视为一种课堂学习的生成性资源,让学生在互动中对“错误”进行分析、辩解和修正,知道自己在理解、认识上的缺陷。在亲历和体验中感悟理性,领会方法,引发自悟,唤起自尊,从而形成敢于质疑,不迷信盲从的求真精神。宽容是一种温柔的力量,它可以让教师走进学生的心灵,赢得学生对教师的信任和崇敬,促进学生生命的成长、智慧的成长和人格的成长。

和谐,是一种教学的愿景,意味着自由与平等、尊重与理解。“和谐”才能产生课堂互动,“和谐”的课堂必须关注学生的生命成长,使各种教育因素共生互进、彼此协调,形成教学生态。“和谐”需要有民主的课堂理念,宽容博爱的教师情怀、诚信友爱的人际关系、活而有序的教学秩序和不懈进取的探究精神。要求教师用全面的、发展的眼光看待每一个学生。使他们能够带着“绿色的心情”,以主动的姿态与“学习伙伴”一起协商,共同切磋,彼此碰撞,相互启发,师生共同营造优化的互动情境,形成一个真正的“学习共同体”。在一种民主、宽松、温馨的氛围中形成交互的思维网络。“和谐课堂”绚丽多彩,是充满神奇与变幻的对话舞台。它排除一切压制与束缚,尊重学生的主体人格,让他们敞开心扉,张扬个性,生命活力能够不时得以激荡与释放,能够深切感受“和谐”带来的惊喜与快乐,从而达成学生主动参与、自主探究以及知识融合、感情升华的境界。

参考文献

[1] 孙泽文现代大学教学引论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

[2] 孙泽文也论互动教学的内涵、特征与实施原则教育探索,2008(11)

[3] S・拉塞克,G・维迪努.从现在到2000年教育内容发展的全球展望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96

[4] 李稳华互动探究性教学在生物教学中的应用河北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8(2)

[5] 雷呈勇等互动教学实施的原则和策略探析当代教育论坛:学科教育研究,2008(8)

[6] 鲁林华新课程理念下教师角色的反思与澄清学理论,2010(21)

[7] 钟启泉等为了中华民族的复兴为了每位学生的发展――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解读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责任编辑付一静)

如何把歌唱好的方法

我想很多人都有些嗓子限制,就认为自己不适合唱歌等其实绝大多数人,都是可以唱的非常棒的,就算嗓子很不好,也可以通过自我的锻炼逐渐培养出来的

其实唱歌到达一定阶段,可以说,逐渐的少用嗓子有些人唱歌时,用手压着嗓子,不让嗓子向上,其实是有原因的但这并不是正确的唱歌方法,因为嗓子如果压低,不向上去的话,就不会唱到开叉,但是若是用手去压,就对嗓子造成一定的影响,并且也起不到实质的效果,而并非是你真正的会唱歌但并非所有歌都要一定压住嗓子唱,如:同一首歌,女声细调版,就要将嗓子提起才会唱的那么细

会唱歌的人都知道唱歌是要用气唱,而如何用气就是唱歌好坏的关键而气却又是从哪来的呢如何练气呢其实气是从丹田而发,而提气上冲,嗓子只是过声,并不是用嗓子用力喊,所以嗓子的使用率要比不会唱歌的人少而从嗓子过气后,冲入脑门,脑门与后脑,以及鼻发生共振,从而达到真正的唱歌鼻音的大小可自我调整但脑门的共振却是非常大的,若达到一定阶段,唱久后,脑门就会痛而吸气却并不需要十分急促,就象闻花香一样,轻轻的切均匀的吸气

而丹田气,实际上有很多的的锻炼方法,如练武功,每天不停的唱也可以,天天象疯子一样大喊也可以但我这里是一种大家都没听过的练气方法,用枕头(里面放满沙子)然后放在自己的小肚上,躺下练声,唱歌等大约不久就会渐渐感觉到自己的丹田气

下面也是一个比较重要常识,就是唱歌前一定要开腔所谓开腔就是,如大喊,或是象学声乐那种吊嗓子,也就是从低音到高音升降调只有开腔后,嗓子才能达到比较好的状态,否则有时会有种唱不开的感觉

所谓少用嗓子并非不用嗓子,而是巧用嗓子嗓子用的巧妙,甚至可以模仿N多人的声音,就想吴克群那种,不过说实话,也许现场版就没那么特象,因为每个人的嗓子斗会有多少限制,并不能达到完全和别人一样的音调很多地方的那种歌手,都是什么歌都可以唱,并且都很象但实际上这样并不好,每个人都要有自己的风格并且模仿别人的同时会伤害自己的风格,所以要坚持自己的风格

学唱歌的时候

师付教过我一种发声的方法

嗓子是天生的,唱功是后天的

所以,嗓子不是练出来的

我把方法给你说说吧,好不好使你自己品

首先,把肺里的气全部呼出去,要呼的干净

然后,并住呼吸,把手按在小腹,也就是常说的单田

用力使单田鼓起,手要反作用在单田上,要用力

在鼓起的时候要渐渐用力,不要一下鼓起来

从开始用力到用力到极限,大约用五秒钟时间

然后到最强的时候,持续五秒钟

最后,渐渐放松,也不要一下放松,大约五秒时间

整个过程,注意不要呼吸。

这是一个循环,每天这样练功,两个小时,半年的时间

你的唱功一定会很实力,但中间不要停止,特别是第一个星期的七天,一定要坚持下来

练自己的肺活量,多游泳,多跑步!多看一些音乐录影带,看一下其他歌手唱歌时的口型,多模仿!多唱,多练

最好找一个专业的老师,指导一下,才不会误入歧途,不会把声带损害,要注意唱歌时不要多用自己的声带,要让自己的声音传的远而稳,注意运用气息,否则会使声带生茧

歌唱是一门艺术,要想提高儿童表现歌曲的能力,应给予他们唱歌技巧的训练,训练的内容包括:唱歌的姿势、呼吸、发声和咬字等各方面的要求。

一、唱歌的姿势

正确的唱歌姿势,不仅是歌唱者良好的心态的表现,而且还关系到气息的运用,共鸣的调节以及歌唱的效果,在训练时,应让学生养成良好的演唱习惯,做到两眼平视有神,下颌内收,颈直不紧张,脊柱挺直,小腹微收,腰部稳定。

二、唱歌中的呼吸

首先是吸气,在做呼吸练习时,先做好正确的演唱姿势,保持腰挺直,胸肩松宽,头自如,眼望远处,从内心到面的表情都充满情意,然后,“痛快地叹一口气”使胸部放松,吸气时,口腔稍打开,硬软腭提起,并与提眉动作配合,很兴奋地以后腰为主,将腰围向外松张,让气自然地,流畅地“流进”使腰、后背都有“气感”,胸部也就自然有了宽阔的感觉,比如用“打呵欠”去感觉以上动作。

但呼气时不准过深,否则使胸、腹部僵硬,影响发声的灵活和音高的准确,吸气时不要有声响,反之不仅影响歌唱的艺术效果,还会使吸气不易深沉,影响气息的支持,所以,在日常生活中要养成两肋扩张,小腹微收的习惯。

三、发声练习是歌唱发声的一种综合性基本技能的训练,学习唱歌必须以最基本的发声练习开始。

1、做获得气息支点的练习,体会吸与声的配合,利用科学的哼唱方法,体会并调节自己的歌唱共鸣。

2、学会张开嘴巴唱歌,上下齿松开,有下巴松松的“掉下来的感觉”舌尖松松地抵下牙。

3、唱八度音程时,从低到高,母音不断裂连起来唱,口咽腔同时从小到大张开。

4、气息通畅的配合,发出圆润通畅自如的声音。

四、咬字、吐字准确、清晰

发音练习的目的,归根到底是为了更完善地演唱歌曲,所以必须要注意咬字、吐字的清晰,正确地掌握语言的回声,明确汉字语言的结构规律,将歌曲曲调与咬字吐字结合起来练习。练唱时,将每个字按照出声引长归韵的咬字方法,先念几遍,再结合发声练习,以字带声,力求做到字正腔圆,声情并茂,演唱时发元音的着力点,应尽量接近声区的集中点,使三个声区的共鸣得到衔接和灵活调整。

歌唱艺术是声音与文学相结合的艺术,我们唱好歌曲,不能只讲声音,不讲感情,反之也不行,我们应对歌曲的思想内容、表现手法以及词曲作者、歌曲的时代背景,有个全面的了解和分析,再进行适当的处理,把歌曲的艺术形象准确完整地再现出来,达到以情带声,声情并茂。

怎样唱高音

一、人类歌唱本能

你听过雨夜盲女的哀曲吧?也听过快乐的男女山歌对唱吧?这些人从未受过声乐训练,全他们的歌声也同样令你感动,因为他们完全发挥了自然的歌唱本能。我在前面所谈的关于呼吸、发声、共鸣、高音的问题,一切都逃不出自然的条件,连带着一切物理条件,都是根据自然而产生的。遗憾的是,我们却往往摒弃这种自然的条件,而去苦苦地找寻一些“捷径”、“秘诀”,那是很可悲哀的事。

歌唱家在歌唱时,喉头的作用虽属,但心力也可左右它。在歌唱时,喉头的动作完全是自发的,歌唱家歌唱时,想唱什么音,声带张力与振荡次数就会完全与 思想吻合。发声时当然还要用横膈膜、腹肌、肋骨、喉舌等快速的力量。一个初生婴儿,根本不知道这些事,却能把那些力量用得很好。当他哭的时候,哭得很伤心;他笑时,又会发出悦耳的音调。由此证明,人生本来就有一种天赋的能力,能够自由自在地并带有表情地使用我们的嗓子。

二、先喊出高音来

我们做任何一种运动,比如推铅球,一定要先有举得起铅球的力量。练武术的人为了增加手脚的力量,先练挑水,手脚有了力量后,才可以在舞大刀时不至于脱手飞了出去。

我们的声带,要能够抵抗下面送上来的高压,才能发音。有人问,在高压的情况下,声带发出声音会不会发生喊叫的情况,会不会喊破声带呢?不会的,只要保持正确的呼吸及歌唱姿势,是不会喊破的。至于高音的位置及掩盖问题,你的高音还未喊出来又怎样去定它的位置呢?

我们先由下喊起,半音上去,#f2、g2、#g2为止,五个音成一组。开始不要喊太多,因为一上来你的呼吸和歌唱姿势未必对,要边唱边纠正,等各方面都配合好了,不妨多喊一些。等#g2唱好了以后,a2是另外一种呼吸方式。我们知道唱高音时要把气息用高压的方式压上去,实际上在这时要用到腰部的气(见下节),用腰部的气喊好了a2后,再用同样的气喊降b2。

一般来说,唱高音声部的人的高音是天生的,只是我们不去用它罢了。一个女孩子从未受过声乐训练,一般只能唱到f2,但当她突然碰到一件恐怖的事情时,他会情不自禁地尖叫起来,而这一声尖叫,可能到达highC的f3,但平时无论如何她也不会发出这么高的音来。所以不要有顾虑,要大胆地喊出高音,多喊是有好处的。

三、呼吸及姿势

我们如果也有机会碰见一件十分令人吃惊的事而失声尖叫,我们一定要记住那个喊叫的姿势,再拿来唱高音,那就对了。

唱高音不同于唱低音,是将气压成一条细线,冲击声带。当横膈膜的力量已经用到顶点,而无法加压时,就须用腰力。前面讲过,肺叶比肺尖大,也即是下面比上面大,上面的肺尖被肋骨向外扩张。用腰力,是先用手叉腰(这时不必注意腹肌,在吸气时它会自然地起作用的),把气吸到腰的四周,感觉到前后腰部膨胀起来,然后把气闭进来(张大口,见图七),用力把腰及肋骨向里一收,胸部向上一挺,你会感觉到压力压住了上颚,这就是用腰力的方法。

前面讲过,f2--#g2我们用腹肌的收缩来增加压力,到了a2就用腰力,到降b2时,因为只需要少量的气(但是要用高压力的气),只要将上唇照打呵欠的样子张开就行了,要露出少许上面的牙齿,舌尖平放在下面的牙齿上,就能唱出降b2来了。由降b2以上,到highC以上的音,方法与降b2是一样的。

这里再举一个例子来说明用腰产的力唱高音。

用腰部的力来唱高音,等于将一个长形的气球充满气后,用手将下半部一捏,那上半训就胀满起来,这好比是横膈膜已上升到顶点,不能再上升。我们将腰部吸满了气,然后整个腰部及下面张开的肋骨向内一收,胸部挺出,就好象用手捏气球的作用一样,产生了一股强烈、上升的气流,而这正是我们唱高音要用的。

四、Close及掩盖

从前学唱歌的时候,当唱到高音,就要Close!当时真是“如入五里雾中”。而这个字,中国至今也还有人在用。由于对Close的真正含义搞不清,不知道害了多少男高音,也糟蹋了许多好的声音。

我对Close的见解是:关闭下面的共鸣箱,而打开上面的共鸣箱。我们唱高音时需要头腔共鸣,那就得提高软盖。我们开上唇,目的是提高软盖,同时还要用腰力来顶开软盖。至于今天国内有人用“掩盖”这个名词,我认为比较好,它的意思是高音不可太白,要多少有点掩盖,就好象上面有一只碗,复盖着高音一样。

我曾经向许多老师求教对Close的解释问题,但都得不到结果。后来去意大利,请教了一位老师,回答是:我们意大利从来未听说过这个字。试问:“关闭”了怎样唱歌?至于今天我们用“掩盖”代替“关闭”来解释Close,那是很明智的。当我们唱高音时,我们的上颚向上提,软口盖升高(打呵欠状),气压向上挤,聚到上面,形成一个象教堂那样的圆顶空间,也就是要让气体充满这个空间,这样,才会发出漂亮的高音。如果上面不打开,空气上不去,哪里还有高音呢?所以,用“掩盖”也表示了声音向上集中的意思。我们可以再作一个试验来找到这个感觉:当我们打呵欠的时候,会感觉到上颚部分有凉飕飕的感觉(平时感觉不到的),那就是上面有了一个空间,气息也进去了。

五、越高越容易

当我们练到降b2时,应该说已经突破了高音的困难,可以很容易地唱到b2、c3、#c3、d3了,因为唱这几个音的方法与唱降b2的方法并无居的分别。唱降b2时喉咙已开得比较小了,因为嘴越是张大喉咙越小,所以,不用害怕更高的音,所需要的是急速的气来支持高音,而急速的气,是靠平时的刻苦的气息练习得来的。

六、支点与对抗

如用双手举起一副石担,我们的脚是向下踩的,土地是起向上托起的作用;我们的手向上推,而石担又是向下压。于是,这里就有四个方向的力,脚和地面产生了一种对抗,手和石担又产生了对抗。我们人的身体等于气柱,小腹和声带是气息的两个支点。气息往上走被声带挡住,这里也有“力”的对抗问题。那么,在歌唱时小腹的支点有无变化?如果有变化是向上,还是向下?关于这个问题是有争论的。

唱歌时,气息不停地向外流出,气柱越来越短,同时,小腹也向内收进来,帮助压迫肺中的气产一定的流量呼出。在这样的情况下,怎么可能把“支点”老是放在一个固定的地方,而不随着气息的运用向上移动呢?但我们不可忘记,虽然“支点”随着气息的呼出不断地向上移,还是要保持住那向下压的力量。试想,我们如果要拿到高处的东西,伸长了手仍拿不到时,那么就要在脚下垫一个箱子,如果还是拿不着,只能再加一个箱子,这样“支点”不就提高了吗?怎么可能停在下面不动呢?

我在新加坡听过一个女高音独唱,她是代表加拿大到各国作巡回演唱的。但她唱到高音时,脖子拉得长长的,让人看了很不舒服。原来她是专唱德国Lied的,德国派唱法主张“支点”永远在腹部不变。试问唱高音怎么可以把音管拉得那么长呢

我们再看看前面所述的打气筒原理,活塞柄不断向上推,活塞也随之渐渐地上去以保持筒身的压力,气息则从筒口喷出。如果将气筒打气比作人体的歌唱活动,即是说,横膈膜和声带的距离越来越短,所以支点也逐渐改变位置,怎么可能老停在固定的地方不动呢?

七、用工具来测验

用一块木板,长度比我们的肩宽一些,宽度比我们的鞋子长度稍宽四角打一个洞,用两根绳子穿过洞,绳子的长度与我们垂下的手指处相齐(参阅图八)。我们站在木板上,吸一口气,然后将气闭住,张大口用力拉绳子,就可以感觉到什么叫对抗了。这时,我们的脚增加了与地面的对抗,同时也了体内的气息与声带的对抗,这样高音更容易出来。我们还可用可口可乐的空铝筒(空啤酒筒),剪成象邮票大小的铝片,将两片铝片合起来(用手将铝片弄得稍弯曲一些),于是合起来的铝片当中就有一个缝。再在铝片的一头夹上一片旧绸布(可叠成三根火柴那样宽),然后用铁丝将铝片绑起来,就成为一个哨子。你试吹一个低音,再吹一个高音,从这一比较中就可以感觉到唱高音的气息和姿势了

怎样唱歌

一、气息

说道这个话题,就有些茫然,因为这是最不好用言语表达的东西。我在唱歌之前,练美声两年,给我的感悟很深,气息基础对我的帮助很大。一般没有学过声乐的人发声很平,就用平常说话的位置(嗓子)发音,我们叫它声音发“白”,没有色彩、没有过滤。以下我就表述一下美声练声的方法。

声音应该以小腹为根源,想象声音透过后脊梁,到脑后,到口腔后根,整个声音应是竖立的,靠后的。请找一找这样的感觉:你大口咬一口苹果,露出上牙齿,在一口咬下去的同时,发出“嗯”的声音,感觉声音在口腔后部和鼻腔上部的位置,这就是美声发声的一个共鸣点。接下来把气息下沉,小腹膨胀,稍在小腹用力一顶,在刚才的位置发声,男声喉结压下,女声多注重声音在脑后靠上的位置,你会发现声音比以前要大多了。经常靠墙练习有助于发声,因为靠墙可以接触你的后脊梁,让你更容易找到感觉,并且胸腔的共鸣能和墙产生共振,让你更容易找到胸腔共鸣的感觉。先从“米~妈”的练习开始,逐步升高,有助于练习高音气息;再从高往低练习,这样反复,总有一天你会找到感觉的。美声讲究“通透”,经常想象自己的声音是竖立的,而不是扁平的;另外还讲究的是“共鸣”,声音通过胸腔或胸腔以上的共鸣后,会很圆润、饱满。要体会共鸣,你可以这样做:闭上嘴巴,发出“嗯”的音,稍带点深情的感觉,“嗯”的长一点,会感觉头和胸前在震动,如果气息好,这种共鸣会给你的声音添色不少。仔细听听一些高大的美国人讲话,就会知道什么叫胸腔共鸣了(外国人的胸腔结构更容易产生共鸣)。

另外我还要提到的是肺活量,歌手演唱需要较大的肺活量,比如一些很长、不换气的某句旋律,可不要唱完以后面红耳赤、只喘粗气。肺活量要经常锻炼身体才能保持。还有就是掌握一定的技巧可以弥补一些肺活量不足的现象。首先就要练气息,好的发声方法它能很好的控制声音通过嗓门的流量,比如唱到“……不怕你背叛我……”这一句时,气息不稳的歌手可能一下就把“怕”字的音以爆破的方式唱出来,一下就把本来肺活量不足的气放跑了,如果后面有不换气的长句不把他憋死才怪。而气息功底好的歌手能控制这些爆音的流量,演唱时话筒也不会出现一些扑声。所以我建议大家练声的时候嘴前放一盏蜡烛,尽量练声时保持蜡烛不摇晃吧!这样你的气就会保持在你的体内长一些时间。想想你是一直往外呼气坚持得久还是憋住不出气保持得久呢?当然这还需要歌手要放松,不要紧张,一紧张,心脏跳动加快,你的气息就更稳不住了

这里我只能讲这么多,这些是要靠感悟的。不过我要提醒的是,练声是演唱流行歌曲基础,千万不要用练声的方法直白的演绎流行歌,那样就过于做作,就会像阎维文唱“一无所有”。

关于流行歌曲的用嗓,我的观点是只要符合歌曲意境,要喊要破也未尝不可,但这些都是美声中绝对禁止的,所以我们要取长补短,因为我们不是为了唱美声而练美声,我们是为了唱好通俗才练美声,就像武术要练马步一样,你见过打架的时候蹲着马步打的吗?

有朋友说这样的表述很难理解,要我说说流行歌手里谁的气息很通透,就照着感觉去学更容易领悟,这也是一个有效的方法。个人认为,女歌手你们就多听一下“张惠妹”的吧,她可是天生通透的气息;男歌手就多揣摩一下“满文军”的吧,他可是真正靠气息在唱歌的,另外,张学友的气息很好,但对于教学,满文军更适合

二、高音

这是朋友们最喜欢问的一个问题,用他们的话,因为高音“够拽”,呵呵!再次补充一下,好的演唱要综合很多方面,不能说高音越高就是唱得越好。确实,很好的高音能给歌曲的高潮部分增添渲染力,但奉劝朋友们不要只知道高音的价值而忽略中低音,其实饱满的中低音也很有感染力

唱高音的时候,气息一定是以小腹、丹田为根基的,京腔讲究“丹田气”也是指的这种发声位置。

找找感觉1:如果你是一个女孩,鞋子上突然有一只老鼠,你会怎样?估计会“啊~”的一声长鸣,并且还有“假声”的发声位置。等你平静之后,你在“啊~”一下看,大多数再也“啊”不上去了。为何?因为你收到惊吓的的那一刻,你的小腹在紧张,(想想被惊吓的感觉,是不是全身肌肉绷紧?)正因为有了这样的根基,加上一股强大的气流(可以理解成唱歌的气息),直冲嗓子眼,声音不高才怪。所以,你可以把飙高音的感觉理解成“紧张”、“振作”,记住,一切以小腹为根基,要唱高音不是抬起头往上扯的,是感觉重心向下的一种反弹力。

找找感觉2:见过橡皮水管吗?要水管里的水飙向更远怎么办?掐紧水管前端,缝隙一小,压力增大,水就冲得更远。其实高音不一定要音量很大,有些歌手演唱高音时唱出很大的声音,我们说那是用力气和肺活量在唱,而不是在用气息和技巧在唱。想象水龙头理论,应该可以悟出些道理。

找找感觉3:地上有一块很大的石头,把它搬起来吧。你一弯腰,嘴里数数:“一、二、三、走……”,我想这个“走”字你一定用了气息。我不多说了,感觉一下吧,身边有些什么重的……呵呵!这只是一些我创立的让你感觉气息的方法,不正规,但很有效。

还要告诉大家一点,表现高音的能力与你本身嗓子条件有关,如果嗓子天生高亢是很大的优势,比如“孙楠”就是典型的高嗓子,高音演绎不会那么费力。嗓音条件不好的歌手就要靠大量的气息和方法了,但不管是嗓音条件好或不好,声音都是通过气息唱出来的,就像香烟要通过过滤嘴一样,声音过滤一下会更美。

另外我还告诉大家一种心理方法,高音时想象你是在面对广阔的大海高歌,望不到边的海天一色,这样的风光不值得你大声呐喊吗?

三、锻炼肺活量的方法

造成肺活量检测数值连年下降的原因有很多,其中最主要的原因是:缺乏有效的体育锻炼方法和没有充足的体育锻炼时间。锻炼肺活量的方法有很多下面就简单介绍三种。

方法一 经常性的做一些扩胸、振臂等徒手操练习。

方法二 耐久跑练习,注意要坚持经常、跑和呼吸配合、距离适当、强度不宜大。

方法三 练习潜水或游泳,在水中不但手臂要不停的划水,还要克服水的阻力呼吸,是锻炼提高肺活量的好方法。

锻炼提高肺活量的方法还有:踢足球、打篮球、折返跑等等很多。需要注意的是不管选择那一种方法,都要持之以恒经常练习才能有效。

以上这些锻炼的机制是:增加呼吸肌的力量,提高肺的弹性,使呼吸的深度加大、加深,提高和改善肺呼吸的效率和机能,从而达到提高肺活量检测数值的目的。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meirong/10368122.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11-04
下一篇2023-11-04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