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嘉学派是南宋时期能够与朱熹理学、陆九渊心学成鼎足之势的重要学术思想流派,创始人是薛季宣、陈傅良,他们分别是现在的温州鹿城和瑞安人,永嘉是当时的州治所在地,故称为“永嘉学派”。稍后的思想家叶适是永嘉人,继承和发展了永嘉之学,进一步扩大了“永嘉学派”的影响,在当时的学术思想界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论永嘉学派的近代命运
道光之后,学界涌动着一股反思汉学、回归宋学的潮流。其时,方东树《汉学商兑》的出版掀起了对汉学的“最激烈的反动”(胡适语),它实际上代表了道光年间一大批希望改弦易辙的士大夫的共同想法:将文明发展之注意力由汉转向宋的方向。如此完成了清代后期思想史上一个关键性的变化。(王泛森, 第5-6页)尽管永嘉学派主要活跃于南宋,因而很容易被近代归为所谓的 “宋学”,但对温州知识分子而言,复兴永嘉学主要的并不是向宋学传统的回归,而首先是振兴区域文化的一种努力。这一努力以永嘉学派思想为文化资源,并在晚清学术语境和政治背景之下进行了实践和理论创新。其最终的成果是:在汉宋两大营垒之间,独树一帜;于中西文化碰撞之际,兼容并蓄,从而存续了永嘉学派的近代命运。
一、强国敬乡:复兴永嘉学的动力
近代知识分子对永嘉学派的认知首先来自于清初的《宋元学案》。《宋元学案》所描述的永嘉学派,是曾经与朱、陆学鼎足而立的重要学派。不幸的是,这一学派的传承最终在宋元之际断裂了,300年后的《宋元学案》尽管给予永嘉学很多的肯定和赞誉,甚至对其失传流露出些许同情和遗憾,但是在编者(同时也是解释者)看来,永嘉学对当代的适用性是不值一提的,充其量仅能纠正朱学的某些流弊,这从黄宗羲、黄百家、全祖望的许多论述中均可窥见。如明前期的黄溍认为叶适之学“其传之久且不废者,直文而已,学固勿与焉。”黄宗羲对此进行了辨正:“其意欲废后儒之浮论,所言不无过高,以言乎疵则有之,若云其概无所闻,则亦堕于浮论。”(《宋元学案》卷五十四,第1794页)黄宗羲的这段话实乃对黄溍的一种反驳,其主旨是认为,叶适非但不是一般的文士,而且对纠正“后儒”的流弊是有积极意义的,但黄宗羲也认为,叶适犯了矫枉过正的毛病。因此,黄宗羲尽管没有明言,其实却默认了永嘉学派仍然是程学一脉,这一点在拿陈亮与永嘉学派进行比较时更加明显。黄百家说:“永嘉之学,薛、郑俱出自程子,是时陈同父亮又崛起于永康,无所承接。然其为学,俱以读书经济为事,嗤黜空疏,随人牙后谈性命者,以为灰埃,亦遂为世所忌,以为此近于功利,俱目之为浙学。”(《宋元学案》卷五十六,第1832页)全祖望也认为:“永嘉以经制言事功,皆推原以为得统于程氏,永康则专言事功而无所承。”(《宋元学案》卷五十二,第1830页)全祖望评价薛季宣之学:“其学主礼乐制度,以求见之事功。然观艮斋以参前倚衡言持敬,则大本未尝不整然。” (《宋元学案》卷五十二, 第1690页)所谓“大本未尝不整然”,仍然是讲薛季宣之学中事功的成分与程学的内核是相应的,未致决裂,故谓之“整然”。而到了明代中叶,产生了更为“新尖”的王学,因此对清初士人而言,也许通过和会朱、王之学,就可让儒学的内圣获得形式上的圆融,至于外王一路,只不过是内圣的扩充而已。因此,从《宋元学案》编者的立场出发,清初士人对永嘉学的兴趣基本上是历史主义和实证主义意义上的。
清代中叶,温州文化日益陷入颓势:“自元明都燕,取士法陋,温复荒僻,至皇朝荒益甚。阮公元督浙学,悯温之荒,殷殷诱焉而不能破。”(《外舅孙止庵师学行略述》,《宋恕集》第325页)
从道光年间开始,以孙希旦、孙铿鸣、孙依言、宋恕、陈虬、陈黻宸等人为代表,温州知识分子开始从学术资源的枯竭来思考区域文化衰落不振的原因,这对温州地区而言可能意味着区域文化的重光。孙希旦认为:“盖吾乡儒术之兴,虽肇于东山、浮沚,而能卓然自成为永嘉之学,以鼎立于新安、东阳间,虽百世后不能强为轩轾者,必推之乾、熙诸儒。至叶文修、陈潜室师事朱子以传新安之学,元儒史伯睿实其绪余,以迄于明之黄文简淮、张吉士文选,而项参政乔、王副使叔果,当姚江方火之时,不能无杂于陆学,而永嘉先生之风微矣!” (《礼记集解》第7页)所谓“永嘉先生之风微矣”,并不是说永嘉地区从此无学,而是说失去了有地域特色的学术资源,至乾嘉时代,永嘉地区的文化传统已经被主流学统所嫁接,其学只是主流学统的支脉。当然,南宋永嘉学派从一开始也是程学南传的一支,但是发展到陈傅良、叶适时代时,永嘉学派已经与温州当地文化小传统相结合。(参见何俊)从提高区域文化地位的目的出发,复兴永嘉地区特有的永嘉学派是本地知识分子义不容辞的责任。清末黄群将他编刊的一部永嘉地方文献丛书命名为“敬乡楼丛书”,正式表明,整理地方文献、复兴区域文化传统,是“敬乡”的具体行动。
孙希旦之后,站出来复兴永嘉学的是孙依言、孙铿鸣兄弟。孙氏兄弟推行永嘉学之所以有一些成果,其缘由就如宋恕所言“以科第仕宦之重动父兄子弟之听”:由于孙氏兄弟拥有雄厚的社会资本,由他们挑起复兴永嘉学的重担也是顺理成章的。但是在当时,永嘉学派的复兴面临着严峻的局面。宋恕指出:“至国朝嘉、道间,而我外舅止庵先生与外伯舅琴西先生起瑞安孙氏学,经史百家师陈、叶,为文胸秀朴茂,语不后宋。识者谓逼陈、叶,然世方惑邪阮李,崇浮徐李,束《左》《马》,外《孟》《庄》,或圣方、姚,哲管、梅,谓陈、叶不入茅《选》,桐城不道永嘉,势应利求,党同伐异,交抑二先生,使名勿赫。” (《外舅夫子瑞安孙止庵先生八十寿诗序》,《宋恕集》第215页)这段话描述了清中叶知识界为帖括之学、骈体四六、桐城古文、梅曾亮以及茅坤的唐宋八大家知识谱系所垄断,因而对永嘉学派采取了漠视和无知的态度,这也反映了复兴永嘉学派所面临的巨大困难。但是鸦片战争一声炮响,这座精心构建的八宝楼台轰然倒塌;当对旧传统的信仰渐渐消退时,一些历史上曾经消失的传统便浮出水面,永嘉学由此获得了再生的机会。在孙氏兄弟之后,继起的孙诒让、陈黻宸、陈虬、宋恕经过不懈努力,终于存续了永嘉学的近代命运。
二、汉宋之间,独树一帜
众所周知,永嘉学派在南宋学术界的地位被形容为“左袒非朱,右袒非陆”,其近代命运也与此十分相近。当道光之后汉、宋两个营垒展开激烈辩论之时,亦暴露了双方的弱点。杨念群指出,江浙学人非常注意清算为宋明理学所道德化了的穷理通传学脉,在此之外梳理出了一条能用较客观标尺独立地把握的“格物”路径和学统。他们认为,稽古之道并非是一类能直接付诸事功致用的行为模式,按政治与道德功用的标尺来检视,“通经”未必与“致用”直接沟通。(参见杨念群,第149-150页)而宋学,则有强烈的经世倾向,以内圣开出外王,但是往往陷入主观臆说,流于空疏,有致用之志,却无致用之术。
不过笔者认为,杨先生在使用“江浙学人”一词时,并未区别浙东与浙西学术取向的差异;实际上自南宋以来一直存在着一个独立于浙西——在文化地理上浙西与苏南是一体的——的浙东传统,只不过这一传统在清代的大多数时候活跃于宁绍,其代表人物自然是全祖望、章学诚,而在温州的一支则长期沉寂而已。但是到了晚清,孙氏兄弟、父子的崛起打破了这一沉寂。
孙诒让在谈到刊印《永嘉丛书》的必要性时认识到,当时学界汉宋之学这种对立的分裂局面,最终将会损害国学的传承,永嘉学传统资源却可以“综汉宋之长而通其区畛”。永嘉学在近代的新使命即在于此,永嘉学复兴的契机更在于此!
那么,近代永嘉学是如何调和汉宋的呢?笔者认为,最主要的乃是通过“以史学补汉学之短”这一重要途径展开的。
罗志田在分析陈寅恪与乾嘉学的关系时,曾指出史学并非乾嘉学术所长。(参见罗志田)而史学本来是浙东学术的长项,但是到了明代,受八股科举和王阳明心学的夹击,出现了衰落的势头:“浙学故重史,而永嘉为最。自十八房出而二十一史废,而姚江王氏之学又颇轻史,史学危矣。”入清后,虽然有万斯同、邵晋涵、章学诚、全祖望诸大师维持史学,但继兴的乾嘉之学,又压制了史学的发展:“而江、惠后学之弊又早如钱嘉定所讥,但治古经,略涉三史,三史以下茫然不知,其弊之极则且不治古经,不涉三史,专讲六书,孜孜于一字一音,而问以三代制度,犹茫然如江甘泉所讥矣。”另一方面,公羊学也轻视史学:“至庄、刘一派异军特起,渐入湘、蜀、岭表,其后学虽大率能陈非常之义,而末流废史虚矫之弊或几等于洛闽,而所谓史学家者则大率抄胥耳。” “于是海内史学几绝,而浙亦尤危于前代。” (《外舅孙止庵师学行略述》,《宋恕集》第326页)
晚清有志于复兴永嘉学派的温籍知识分子,从经世致用的角度给予史学高度的重视。具体而言,孙氏兄弟做了以下工作:在学术史的梳理方面,孙依言编录的《瓯海轶闻》58卷,其中甲集《永嘉学术》21卷中,有17卷是与宋代永嘉学派有关的。本书对载籍所见关于永嘉文化的记载全部做了摘录,疑缺矛盾之处,则略施按语,断以己意,其搜讨之勤、考订之精、持论之平,至今在地方史研究领域也是极为罕见的。孙铿鸣则撰写了《陈文节公年谱》、《周行己年谱考略》,尤其是后者,对史料奇缺的周行己的生平作了初步的梳理,筚路蓝缕,实为可贵。
同时,孙依言在孙诒让的协助下点校整理了《永嘉丛书》,本丛书收录了温州历代文献13种。刘安上、刘安节、许景衡、薛季宣、林季仲、陈傅良、叶适等人的别集,从时间上,自北宋末期程学南传开始,一直贯穿到南宋中期陈傅良、叶适为代表的永嘉学派全盛期。入选书目本身就是一部永嘉学派发展的学术史,这一工作对永嘉学的复兴所具有的历史意义不言而喻。
孙诒让则编撰了《温州经籍志》36卷,著录温属六县作者1300多家,搜罗宏富,体例谨严,考证精详,历时八年纂成,1921年刊行后,即蜚声士林。在历史地理学方面则有《温州建置沿革表》、《瑞安建置沿革表》、《唐静海军考》,并校辑了《永嘉郡记》,而他对甲骨文的开创性研究,则突破了旧金石学的窠臼,堪称近代中国考古学的先声。(参见雪克《孙诒让学术要著述略》,《孙诒让纪念论文集》)
如果说孙氏父子的主要贡献集中在地方史领域的话,后起的陈黻宸、宋恕则对通史有相当的研究。陈黻宸1913年在北京大学哲学系主讲中国通史,其讲稿撰成《中国通史》一书,论次自春秋以来至于清代,提纲挈领,间发议论。此书的长处不在于考证,而在于史论以及史学理论。陈黻宸高度重视具体学科对历史研究的重要性,提出“史学者,合一切科学而自为一科者。无史学则一切科学不能成,无一切科学则史学亦不能立”,认为史学除了包涵政治、法律、舆地、兵政、术数、农工商学外,还包涵了教育学、心理学、伦理学、物理学、社会学,而尤其以政治学、社会学为肯綮,此二者中,又以社会学(或社会史)最重要而为中国学术界所忽视。(均见《京师大学堂中国史讲义·读史总论》,《陈黻宸集》第675-676页)
陈黻宸结合清末学界的风气,针对性地呼吁重视社会史研究。他认为社会史研究是研究政治的基础,并对清末宋学派纵横捭阖的政论表示了鄙弃:“今日有志之士,惨目世局,气愤懑不能平,往往抽思于高远之域,广阔之观,驰骋议论,欲以处置天下事。然或富于治才而未周于治理,遂至抵牾竞出,适成凿枘,舌敝耳聋,但以供无识者之一噱。”这是因为他们不重视社会史研究,缺乏扎实的国情调查,很多议论根本是隔靴搔痒、无的放矢。因此陈氏大声疾呼:“社会学之不明,则我中国学者之深诟大耻也。”(均见《京师大学堂中国史讲义·社会之原理》,《陈黻宸集》第680页)这一呼吁,既是对埋头故纸堆的乾嘉朴学的批判,也是对好发空论的宋学的批判。
宋恕的史学著作并不是很多,有《浙学史》、《永嘉先辈学案》、《朝鲜大事记》等。他在史学理论方面的主张,是重视世界史研究。宋恕认为清代中期以来出现的《海国图志》、《瀛寰志略》、《四裔年表》等书,“题名皆陋,将以尊内,适使外人笑我学者为井蛙,是反辱国矣”。他自己有过打算,想以心性、经济、文学、武功、辟邪、死义、开化、觅地、制器九门类,作《欧洲名人传》,但是最终没有如愿。原因是他认为自己不懂西洋文字,不能阅读第一手史料,因此“仅据亚洲所译汉字西史论次其人,将来流传欧洲,必贻疏陋之讥”。 (《六字课斋津读·史家类第六》,《宋恕集》第64页)在转译日文成风的近代学术界,宋恕这样严谨的治学态度确实是值得赞扬的。
总之,以经世致用的目的研究史学,是近代温州知识分子复兴永嘉学的一个重要特色,这一特色使永嘉学派在近代思想史的版图上占据了不容忽视的地位。
三、作新国学,躬行西学
在清末学术裂变中,如何处理国学和西学的关系是晚清知识界长期争论不休的焦点,温籍知识分子对此作出了独特的回答。
1.作新国学
温籍知识分子大多数接受的是传统国学教育,对传统文化的感情很深,因此当欧风美雨来袭、烧经之说甚嚣尘上时,他们都感到了忧虑和痛心。孙诒让忧心忡忡地描述了当时民间和知识界发生的危险情况:“窃谓景教流行,燎原莫遏,以耶稣基督之诬诞,《新约》、《旧约》之鄙浅,而乡曲儇子,崇信哗然,非有悦服之诚,是藉富强之助。输泉帛而润以脂膏,集兵力以广其保护,而牛马维娄之计,为蛇豕荐食之图。而中华儒者,犹复绅佩而谈诗书,雍容而讲礼让,非徒淹中缉简,无裨鲁削,窃恐议瓜骊山,重睹于秦坑。” (《答温处道宗湘文》,《温州文史资料第五辑——孙诒让遗文辑存》第84页)温州开埠以后,基督教挟西欧对华政治军事胜利之威,在温州传播非常迅速,其势骇人。而当此累卵危局,旧国学学者却闭眼谈心性,或埋头故纸堆,实无补国家于万一。清理旧学的矛头所指,就是僵化的程朱理学。在西学冲击下,早在同治年间,孙铿鸣主讲上海龙门书院时,就对原有的官方理学从内涵到外延都提出了怀疑,同时指出在批判、改造理学时,又要吸收西方的科学知识,这才是“真理学”。
晚些时候的宋恕则更为激进,他首先否定理学有独立存在的必要。他说:“世称洛闽之学为理学,此名大不正也。百氏之学皆有条理,何独儒家?儒家之学皆有条理,何独闽洛?古今无无理之学,别立理学之名,于理学之解且茫然矣。” (《六字课斋津读·九流百氏类第一》,《宋恕集》第89页)他进而根本否定了二程道统:“及至伊川,以纯法之学,阳托儒家,因轲死之谬谈,建直接之标榜,舞儒合法,力攻高隐,党盛势强,邪说持世,世主初疑其怪,既而察其说之便己,遂私喜而独尊之。民贼忍人,盘踞道统,丑诋孤识,威抑公理,而山林教种无地自容,一线微言,此次遂绝。” (《致夏穗卿书》,《宋恕集》第521页)
同时,温籍知识分子否认传统文化对西方文明的挑战无能为力。陈黻宸认为:“夫以中国四千年圣人之治,不为之鲜扁弥缝,修吾声名文物,而徒震惊乎异域杂霸功利之见,儒术之衰,非吾辈责欤?” (《陈蛰庐孝廉〈报国录〉序》,《陈黻宸集》第511页)在传统文化资源中,完全有“融会中西,贯穿古今,通经致用”的优良传统,只不过长期以来为官方的理学、乾嘉朴学、宋学所遮蔽而已。为了存续国学一脉,赋予传统文化以近代新生,他们提出了清理旧存、吸收新血的主张。其中,永嘉学派的事功精神引起了他们的高度关注。
在清理旧学时,除了批判空洞无物的理学糟粕(从广义的角度看,康梁之学其实也属于理学)外,温籍知识分子还它致力于发掘传统文化中开物成务、富国强兵的有益成分。宋恕认为:“宋室南渡,瓯学始盛。陈叶诸子,心期王佐,纯于永康,实于新安。新安师徒,外强中鄙,阳述孔孟,阴祖商、李,媚上专权,抑制殊己。闽党横行,百家畔降,而瓯学亦几绝矣。” (《书陈蛰庐〈治平通议〉》,《宋恕集》第238页)永嘉学比朱子学“实”,即重视制度、重视外王的开拓;比永康“纯”,即全祖望所说的将功利之说“一洗之”。宋恕之永嘉学派的“纯”与“实”,界定了永嘉学派的主题——“事功”。
陈黻宸也对“事功”作了精辟的分析。他认识到,如果单纯地强调永嘉学派功利的一面,则与西方“域杂霸功利之见”富强之说无异。他在宋恕的基础上更加精细地分疏了功利和事功的区别:“无事功之心性,无用之学也。无心性之事功,无体之事也。且舍心性而言事功,溺富贵利功名之士,窃其术以贼天下。”与永嘉学派非常亲近的吕祖谦曾说薛季宣“向来喜事功之意颇锐”,陈黻宸认为吕祖谦对永嘉学派的事功有误解:“夫事功者,为天下,非一己也,出于不得已之心,而非好事之心也。天下太平,国家乂安,民宁其居,乐其业,亦何事功之云……”而叶适为代表的永嘉学派的事功,是出于对天下国家的承当和责任,根本不是好事喜功;他们的事功完全是在儒家的理想和信念指导之下的:“叶正则与及门言天下事,每激切哀痛,其声动人,闻者至泣下不自禁,呜呼,是亦发于心性之自然而不能自已者也。盖心性之学,非空言静坐之谈也,以求夫仁义礼智之扩充而施于天下,一夫不获,时予之辜,愁然终日,不敢有佚乐之心,若舍我必无人任焉者。即有任者,我则不敢让。”(《南武书院讲学录·第三期》,《陈黻宸集》第642-644页)
由此,陈黻宸大声疾呼,儒家的真精神虽然在传承中发生了偏差,但是以此认为“吾中国伦常太重,此所以弱也”而发出“烧经哉!烧经哉!祸我中国者,经也”的言论是非常谬误的。他呼吁对六经给予正确的认识;他将六经与西方哲学相比,认为如果六经可烧,则欧洲就可烧孟德斯鸠、卢梭之书,因为与这些思想家一样,六经承载了中国人的精神和理想:“夫读孔孟之书,而仍归于无用者,吾未见其读孟德斯鸠、伯伦知理、卢梭之书,而遽可以用也。抑果知孟德斯鸠、伯伦知理、卢梭之书之有用,而即可知孔孟之书之有用矣。” (《经术大同论》,《陈黻宸集》第552页)
2.躬行西学
在呼吁作新国学的同时,温籍知识分子对西学的吸收也是彻底的。他们不但从书本上吸收西学,还身体力行,率先在教育、实业等领域引入西方文明。如陈虬的利济医院开创了中国初等医科教育的先河,陈黻宸则被认为精通新式教育,而多省争聘,先是出任浙学堂监督,震动了浙江学界,继而又被两广总督岑春暄奏调两广方言学堂(实即外语学校)监督,充两广优级师范学堂教务长。陈黻宸聘用了日本教师6人,法国教师2人,教授德日英法四国语言,成果斐然:“清季两粤学堂如林,而造就人才一方言为独多,益见先生教道之宏”(《陈黻宸年谱》,《陈黻宸集》第1207页);返乡后,接手陈虬的利济医院,创办温州中学医学堂。
至于朴学大师孙诒让,他对浙南初等师范事业的贡献,至今仍为人津津乐道。(参见童富勇《再论孙诒让教育思想》、朱鹏《孙诒让与浙南师范教育》,载《孙诒让纪念论文集》)他还在温州积极发展农工商业,以实业救国,曾多次被提名、担任一些近代企业的管理者,如1904年组织富强矿务公司,开采永嘉铅矿,同年创设东瓯通利公司、大新轮船股份公司,租用轮船开辟温州至上海沿海航线,嗣后又发起创办了人力车公司,发展温州市内交通,1905年被提名为江浙渔业公司副总经理。由于他积极领导实业发展,在瑞安工商界拥有极高的声誉,1905年8月被推举瑞安商会总理,领导温属六县发起抵制美货运动。(参见周立人《孙诒让与浙南地方实业》,《孙诒让纪念论文集》)
在近代知识分子中,不乏呼吁振兴实业、以商战立国者,但是真正能像孙诒让那样亲自参加实业开发、深深介入经济活动的,已经是寥寥可数,而在如此驰骋商场的同时,在学术上又能达到“三百年绝等无双”(章太炎语)水平的,更是唯此一人。从这个意义上说,孙诒让的出现本身就是中国知识分子史上的奇迹,而造就这一奇迹的文化资源之一,正是永嘉学派经世致用思想。
从晚清温籍知识分子对中西文化的辩证态度,可以看出很多永嘉学派的内在精神。永嘉学派对程朱理学的反思和怀疑,对事功的推崇和实践,更重要的是永嘉学派对“合内外之道”的不懈追求和可贵探索(参见陈安金、王宇),使得温籍知识分子在文化路线上采取了既有别于国粹派、又有别于西化派的态度,他们对西学的躬亲实践更是超越了当时知识界的大多数流派。从这个意义上说, 永嘉学派在近代实现了生命的延续。
四、 结论
研究思想的传承、流变以及在传承中发生的变异,一直是思想史研究的重要课题。对近代思想史研究而言,这一课题又尤其重要,因为近代知识分子复活了多个在历史上一度断绝的传统。这种复活到底是何种意义上的,是否为了适应新语境而根本改变了原传统的核心特征?这些问题直接影响着我们对近代思想史上思想家的评价和认识。
具体到永嘉学派的近代命运,近代温籍知识分子从永嘉学派的文献中汲取了思想精华,在近代情境中进行了创造性的转化,正如陈黻宸说:“通商以来,风气稍移,浮浅之徒,侈谈西学,剽窃失据,转或刍狗诗、书,求其融会中西,贯穿古今,通经致用,蔚为一代儒宗者盖鲜。夫以中国四千年圣人之治,不为之鲜扁弥缝,修吾声名文物,而徒震惊乎异域杂霸功利之见,儒术之衰,非吾辈责欤?” (《陈蛰庐孝廉〈报国录〉序》,《陈黻宸集》第511页)可以说,“贯穿古今,通经致用”是南宋永嘉学派的思想灵魂,叶适认为这是向儒家“道之本统”的回归(参见何俊《叶适与道统》,《叶适与永嘉学派论集》); “融会中西”则是永嘉学近代存续的具体形式,而这三者又统一于温籍知识分子对“儒术”的近代理解,从某种意义上说,也就是近代儒家知识分子对儒家“道之本统”的新见解、新境界。因此可以说,永嘉学派近代命运这一个案,展示了儒学在各种情境下存续的某种规律。
1小升初优秀作文600字:一支钢笔
笔尖传来有些陌生的沙沙声,这是我三年之后第二次触摸曾经的钢笔。感觉那么的亲切,却也夹杂着几分酸楚。——题记
这几天发现自己的心越来越烦躁,恍惚间看到一支钢笔的轮廓,我不耐烦的挥着手却始终挥之不去。重新拿起这支笔,心里洋溢着对过去的回忆和对现在的我的思考。
我用这支钢笔写这篇文章,那带着铁锈味的墨水始终让我念念不忘。哦!这久别几年的朋友还那么亲切,那么无所顾忌。在这绝大多数人使用签字笔的时代,钢笔出现在我一个九年级学生手中,似乎总有一些那么不和时宜。
这浮躁的时代就像一个满是铁锈的齿轮,迫于无奈还要继续转动。便捷的签字笔早已代替麻烦的钢笔投入到紧张的工作中,急躁的人们似乎早已忘记钢笔为他们带来的安静与闲适。
学会再一次握住钢笔吧!它会让你干枯的心茁壮成长;会让你在这繁华喧嚣的都市里为自己营造一片天地。虽然不大,却能带给你温柔美好的气息。它不需要粉饰就可以把你带到竹林,带到小溪旁,带到空谷幽兰,让你享受你想要的宁静。
只要一支钢笔,不需太多,用你喜欢的墨色,勾划属于心灵的乐章。
只要一支钢笔,不能再少,用你隽秀的字迹,诉说出只能告诉小布熊的秘密。
只要一支钢笔,一支真正属于你的钢笔,重新在脑海中写下蓝黑色的墨迹,掩盖五花八门的签字笔。
犹如现在的我,坐在家中,抬头是几只在房檐下筑了巢的鸽子,低下头喝着杯手磨的咖啡,用一支钢笔。
浮想联翩……
2小升初优秀作文600字:一支钢笔
“失足,你可以马上恢复站立,失信,你也许永难挽回。”这一则名言,使我想起一件事。那天,我同桌忘记带钢笔了,要我借她一支,我说:“等一下,我用完,你再用。”她毫不犹豫的答应了。过了几分钟,我放下笔(表示写完了),她拿起我的笔,被我看见了,就愤怒地说:“不行,不行,我不借给你。”心想:“如果她把我的钢笔用坏了,那可怎么办呀!”
叮铃铃——下课铃响了,我看见她的笔袋里真的没有一支钢笔,再看了看她,愁眉苦脸的。突然,有两个声音传到我的脑海里:“做人要诚实。如果她把你的钢笔用坏了怎么办,爸爸会骂你的。”我犹豫了一会儿,便亲切的对她说:“对不起,我刚才太冲动了,这支钢笔借给你用吧!”他接过钢笔,毫不犹豫的写了起来。
到了第二天,她很早就来到学校,当我走到座位上,她就把口袋里的糖果给我,表示感谢。
这件事过去后,让我深深的知道什么是诚信,也让我想起一则名言:“失足,你可以马上恢复站立,失信,你也许永难挽回。”
3小升初优秀作文600字:一支钢笔
“我来帮你!”“借你钢笔!”刚刚跟王思彤坐了2小时,我的耳畔总是不时飘出这句话。
“1、熟读《亲》……”宗老师坐在讲台上,双手一会儿打着节奏一字一顿的敲打,一会儿双手交叉放在胸前,一会儿像拍皮球一样拍打着李想的头布置作业。
正当我抄写到第二题时,作业本上墨水的颜色越来越淡。糟糕钢笔没有墨水了。坚持住、坚持住……在我的“祈祷”中钢笔“罢工”了。我急忙翻开笔袋,心里不由得一阵发慌,完了里面的铅笔断了还没削,只有彩笔和水笔可以用,可是做作业不能用。
怎么办?我拧着眉头,眼睛在课桌上乱转,可是看到的是同学们埋着头认真的记着作业,课桌上只有同学们的作业本。我的大脑飞快的转动起来,一定要快点想出办法不然今天的家作我就做不了。当我的无奈目光移动到我左边的王思彤的时候突然眼前一亮“对啊!我们以前就是好朋友,平时的学习中我还帮了她很多,跟她借只笔不就解决问题了!”我伸手轻轻地碰了碰王思彤的胳膊,正在认真记录的她皱了下眉没有说话。我急得抓耳挠腮,左瞧瞧,又看看。没办法只好再次小心地拍了拍她的笔袋。她瞪大了眼睛不耐烦地瞥了我一眼。张开嘴巴刚要说话,可是当她看到被我“大卸八块”的钢笔时用询问的眼神看了看我。我耸了耸肩,无奈的挠了挠耳朵,轻声说:“钢笔没墨水了,你能……”我还没说完她就飞快的拿出一支崭新的钢笔交给我。
“4,订正默写本。”当我还没来得及说句感谢的话,耳边传来了宗老师的声音。糟了,第2题我还没记完,还有第3题,怎么办?我的额头上冒出了汗珠,椅子上像生出了尖刺,身上像爬满了虫子。正当我无计可施的时候一本漂亮的作业本“闯”到了我的眼前,耳边传来王思彤轻轻的声音:“给你,赶快写,我等你写完了我们一起回家。”
这次的作业我做得特别认真。我的眼前总是不时浮现出一张微笑着的脸,耳畔总是回响着“借给你、我们一起回家。”
是啊!只要我们有一颗善良,乐于助人的心,身边的一切度会变得美好!
4小升初优秀作文600字:一支钢笔
一天,我买了一支钢笔。我兴高采烈地拿着钢笔来到了学校。刚好那天老师说要换位子,等我换好了自己的位子准备拿笔写字时,竟然发现钢笔不见了。我就问同桌,同桌说没有看见。我把周围的人都问了一遍,可他们都说没有看见。我心想:算了,丢了就丢了,要怪就怪自己粗心大意。
第二天我到一个同学的位子上玩儿,突然发现了一支和我的钢笔一模一样的笔,我便问他:“你这支笔是哪里来的?”他说:“这支笔是我自己买的。”我说:“我的笔和你这支一样,昨天丢了,但我的那支笔快没水了,你能不能把笔拧开让我看看。”“可以呀,打开就打开,我才不怕你呢。”说罢,他就把笔打开,可是笔里的墨水竟然是满的,我只好回到座位上。回到座位上之后我下意识的摸了摸抽屉,发现钢笔在抽屉里。顿时我的脸红了,我怎么冤枉同学了。于是,我便急忙向同学道了歉。同学说:“没关系,不过以后可不要这样随意猜疑别人哦!”
通过这件事,我知道了不能没有依据就去怀疑别人,这样是不对的!
5小升初优秀作文600字:一支钢笔
我有一支银灰色的钢笔,它是我妈妈给我买的。
它直直的,粗粗的,就像一根管子一样。它的笔帽比笔身大一点,像肿了一样。在光的照射下,它的银灰色显得亮闪闪的像刚刷过油漆一样。它有一些地方更发亮闪闪的,像一块玻璃,那块地方可以当哈哈镜用,把任何一样东西放在那里照都能看见一个四周突起,中间圆滑的翻版。它上面刻着一只小兔子,那只小兔子闭着嘴,眼神茫然,直勾勾地盯着前方,好象在请求别人带它出去玩。
这支钢笔写字特别好用,我用它写了无的作业,当我使用它写字时,它的尖端在纸上快活地滑动,就像一名芭蕾舞者。钢笔写出的字不可擦去,这就让我必须认真地写好每一个字。有时,它写着写着就没水了,我就把它的笔尖放入墨水中,再使劲地抽水,看它那贪婪吸水的样子,像饿虎扑食一样,真是好玩极了。
当初妈妈刚买回这支钢笔时,我都没怎么注意它,随手放在一边,因为它实在是太普通了。有一次我写作业,写着写着所有的中性笔都没水了,该怎么办呢?这时候我想起了这支钢笔。自从实回来之后,它就一直放在笔筒。没想到我灌满了水,拿起笔开始写时,它是那么好用!
从这件事我能领悟到很多道理,看外表是不能决定一件物品,一切人物的好坏。要看它内在的力量,不能以貌取人。
西服之所以在时尚界蓬勃发展,最重要的原因之一就是西服具有丰富的内涵和多变的风格,穿西装,你可以是一个酷,帅,时尚自信的女孩或性感迷人的妖精,有人说西装是女人的“千变万化的外衣”,那你知道怎么穿西装吗?让我们来看看这套套装,并了解搭配的搭配,西服款式清爽,剪裁简洁利落,当我们选择穿西装时,我们需要弄清楚我们想要什么款式,在不损害西装清洁度的前提下,要扬长避短,将西装与时尚造型搭配其实,穿白色也是很常见的,整体感觉会更加优雅王智的白色西装看起来很有气质。
纯白西装外套搭配短裤,内饰选用亮钻文胸,整体层次感很强,文胸和配饰上下呼应,简约时尚,白色西装和外套的穿着搭配要注意优雅与帅气气质的平衡,因为西装本身给人一些帅气的感觉,而白色能让人感觉到优雅,所以穿着搭配不能破坏这些感觉王智的内饰非常好,白色短裤展现出丰满的美腿优势,亮丽的钻石文胸是亮点,增添了性感的女人味和迷人的气质近年来,复古风格盛行,而鲜艳的钻石配饰也慢慢走红,明亮的钻石元素非常吸引眼球,如果你配得好,时尚女王就是你。
但是太多的亮钻装饰容易显得繁复,所以整体造型中亮钻元素的数量感要处理得当,这更适合作为整体造型的亮点,有些人可能认为西装外套应该与高跟鞋搭配才能性感又有女人味,但是王智它与一双透明凉鞋搭配,同样显示出身体的优势,但它不是同样的时尚,当我们经常穿的时候,我们可以选择一些特别的鞋子来搭配,当我们以个人风格穿着它们时,你就是“时尚精英”当你走出街头时王智有着“女人团”的身材,穿着鲜艳的钻石胸罩展现马甲线条,而且比例之高令人羡慕。
王智的西装外套性感利落,胸罩短裤中露出马甲线条,这个身材几乎和标准女子组成员一样,一双笔直的长腿让人羡慕,当王智很漂亮的时候,白色西装配上白色短裤,那笑容甜美而温柔,不像孩子的母亲,王智白色西装的形状对我来说真的很漂亮,笑容甜美清新,但整体感觉简单干练,很有气质,白色小短裤展现迷人的长腿,他们身材好,不胖,他们看起来不像孩子的母亲。
西装外套更严肃、更僵硬,谁会想到它能配得上紧身裤呢,运动紧身裤和运动鞋搭配西装夹克会让整体看起来年轻而充满活力,不会那么死板和严肃,快点穿,西装外套和短裤的搭配也是一个非常流行的趋势,西装夹克紧紧地遮住上身,短裤却露出了长腿,给人一种惊喜的感觉,搭配一双马丁靴,酷帅的感觉就出来了,整套都是时尚酷女的街头造型,西装裙的搭配很简单,你只用一件就可以把它磨坏,因为西装裙会给人优雅性感的感觉,所以可以搭配同款的基本高跟鞋,既时尚又性感。
(一)人生的标点符号
我的一生是一句话,母亲最希望我把它推敲得美丽些、生动些。我用我的脚印落成文字,将它书写在时间的稿笺上。后人为我堆起的那座坟墓,想来就是句末的标点了。
那么,我将表达出怎样的意思呢?
我将脚印首先落成“善”字——我觉得它是最不可缺少的。母亲发现后,点了点头,却又说:“这还不够,后人只能在句末给你点成逗号。”
但我渴慕一个表示完整的句子。于是我又将脚印落成“信”字——我觉得它是最靠得住的。母亲发现后,点了点头,却又说:“这还不够,后人只能在句末给你点成逗号。”
于是我将脚印落成“顽强”,落成“进取”,落成“创造”——我觉得它们都是闪闪发光的。母亲睁着昏花的老眼见了,点了点头,却依然说:“这还不够……”
我茫然了。
“任何人都不会得到句号的,”白发苍苍的母亲叹息了一声,补充说,“可贵的,孩子,是你一直在争取句号。这样你将会赢得一个能够竖立起来的感叹号。”
回答问题
1.联系全文看,文中的“我”一直认为“句末的标点”应该是什么标点?从哪句话中可以看出?
答: 。
2.文中加点的“这”,具体指代什么内容?
答: 。
3.白发苍苍的母亲叹息一声的原因是什么?用文中一句话回答。
答: 。
4.本文中运用得最成功的修辞方法是什么?请从文中摘出两个例句。
答: 。
5.用“人生——文字——坟墓——标点”的顺序和要点,写出概括本文主要内容。不超过40字。
答: 。
6.写出“推敲”这个典故由来的两句诗。
答: 。
(二)鲁迅生活片断
20年代,我在北京大学读研究生,正值鲁迅先生在北大任教,有幸得到他亲自教诲,他讲授的《苦闷的象征》等课程,使我受到很大教育。他提出“艺术的出路是为大众服务;创作要担负起社会责任;作品的使命就是要站在大众的立场上,唤起读者的爱国[ ]。正是鲁迅先生拨亮我心中的向上火花,也正是鲁迅先生激发我写诗撰文,抨击时弊。那时先生上课,穿蓝色布衫,留很长的头发,还将铅笔夹在右耳上。开始我对先生耳上夹铅笔有些不解,恰有一次课后同行,至景山拐角,我见铅笔仍在先生耳和长发间夹着,便问他耳朵上老夹着铅笔干什么?他说:“我是改讲义上字用的。讲义印得仓促,错字很多,随时发现随时作个记号,将来好统一改正,免得误了学生。”先生在北京大学教书,经常早来晚走,来有及回家吃饭,就在红楼前的小饭摊上随便吃一点。一次,下课后我和先生路过小饭摊,他问我回家吃饭,还是在小摊上吃一点。我说:“随便。”他说:“那好,咱们就吃这荞麦条子吧!皇帝老儿未必享受过这么美味的佳肴。”这种小饭摊多卖玉米窝头,荞麦烙烙之类,来用餐的也都是些人力车夫,卖报童叟。饭摊上只有一个条案,全无桌椅可用,端上一大碗荞麦面很是显眼,鲁迅先生却十分泰然,津津有味地吃着,还不时向周围的人点头。
回答问题
1.文中方括号内应填入最恰当的词是 ( )
A、情绪 B、感情 C、激情 D、热情
2.把文章分成三部分:
第一部分:
第二部分:
第三部分:
3.为每一部分选择一个最合文意的小标题。
第一部分的小标题是( )
A、教育 B、教诲 C、拨亮火花 D、为大众服务 E、听鲁迅讲课
第二部分的小标题是( )
A、夹铅笔 B、免得误学生 C、改正 D、讲义错字多 E、不拘小节的先生
第三部分的小标题是( )
A、早来晚走 B、吃饭 C、鲁迅请我吃饭 D、津津有味 E、小饭摊
4.本文写的几件小事表现鲁迅先生的什么思想品质和性格特征?
5.本文是按什么线索组织材料的?
(三)临窗看柳
(1)今年春天,虽然春寒料峭,但柳枝仍早早返绿,一夜之间,新绿满枝,煞是可爱。但我因为竞选课代表失败了,心情很不好,坐在椅子上,呆呆地望着窗外。
(2)风乍起,柳枝欢快地笑着、跳着,展示着自己,眼角、眉间洋溢着无限欢乐。我似乎听到一曲柳哨的歌。歌声中片片柳絮随风飞舞。
(3)一会儿,风停了,柳枝恢复了它的平静,垂了下去,它不能载歌载舞了,心中一定有着淡淡的忧伤,虽是这样,柳枝依然保留着那象征活力的绿色,希望能再把绿色写在天空。
(4)就这样,柳枝周而复始起飘起、落下;年复一年地返青、枯黄,永恒不变如一条真理。我看了许久,也明白了许多;如果你有空,就看看窗外,看看柳树,用心支体公,你也会明白许多。
1.给下列加点字注间。
(1)煞 ;(2)柳絮: 。
2.“料峭”的含义是 。
文章开头写“春寒料峭”,其目的是为了: 。
3.从全文看,柳枝的突出特点是 。(从下列词语选出两个:活泼 乐观 严肃 勤奋 积极 圆滑)
4.首段中描绘的“窗外”和最后一段的“窗外”含义完全一样吗?请简述理由。
答: 。
5.从写作意图看,“心中一定有着淡淡的忧伤”一句写出了 。由此可见,本文明写的是 ,实际要写的是 ,这是一种 的写法。
6.结尾说“我”“明白了许多”。据你看,他明白了什么?
答: 。
7.全文共4段,请用“||”来划分段落,画在下面。
(1) (2) (3) (4)
8.文中运用不少拟人的修辞手法,请从文中找出一个例句。
拟人: 。
参考答案
(一)
1.句号 “是你一直在争取句号
2.善,信,顽强,进取,创造
3.“任何人都不会得到句号的。”
4.比喻 比如“人生是一句话”,又如“我用我的脚印落成文字”。
5.人生是一句话,要由我们的脚印落成美丽生动的文字,让后人为我们堆起的那座坟墓竖起一个感叹号。
6.“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
(二)
1.D
2.第一部分:开头……“抨击时弊”。第二部分:“那时先生上课……免得误了学生。”第三部分:“先生在北京大学教书……点头。”
3.第一部分小标题是:拨亮火花;第二部分小标题是:“不拘小节的先生;第三部分小标题是:早来晚走。
4.本文通过三件小事表现了鲁迅先生严谨的治学态度和对青年的谆谆教诲。
5.本文是以事情的性质为线索组织材料的。
(三)
1.(1)shà(2)sù
2.微寒 衬托柳枝生命力顽强(或:突出柳枝的特点)
3.乐观 积极
4.不完全一样 前一个指实景,后一个指更广阔的天地
5.人的心情 柳 人 借物写人(写“象征”算错)
6.明白了人不仅在顺利时应尽显才华,更应在失利时保持乐观、积极的态度
7.(1)||(2)(3)||(4)
8.柳枝欢快地笑着、跳着
近年,在陕西、在全国,梁耘的山水画开始得到了普遍关注。
龙年金秋,梁耘在陕西美术博物馆举办了“老笔梁耘山水画展”,获得了极大成功。著名画家崔振宽在亲自主持的开幕式上评价说:梁耘在陕西是一个很著名的老画家,从艺50年。他的山水画作品笔墨老到,风格陈雄,有很高的学术品位和鲜明的个性风格。梁耘在陕西、在全国都是很有影响的。陕西美协主席王西京说:“看梁耘的作品可能只需要1个小时,但是花费了他50年的心血。”如今,半个世纪的艺术跋涉,梁耘的山水画创作达到了个体终极的高度。画展结束以后,“老笔梁耘”开始成为行内行外的一个共识。“老笔”作为一个符号,成为梁耘山水画艺术成就的一个标签。
梁耘早年得到过美院附中和本科两个阶段扎实的专业训练和教育,毕业以后,一生临池不辍。他先由画人物转入画山水,继而由画山水又转入画古柏。尤值称道的是,近20年来,他用娴熟、老到、最具难度而又最显功力的焦墨笔法,把西北千年的古柏形象,饱含感情地描写在了宣纸上。那种主干的扭曲、老皮的皲裂、树根的盘绕以及松柏不惧风寒、积极向上的性格特征,给人以极大的审美启迪和精神激励。
纵观梁耘山水画,无论是他的山水系列还是他的古柏系列,一种“大气”“正气”“豪气”的景象扑面而来,这是梁耘山水区别于他人的鲜明之处。“三气”中,“正气”为骨,“大气”为形,“豪气”为韵。画中之“正气”,犹如岩间气雾、山间烟岚,破墨溢纸而直抵人心。梁耘笔下的渭北高原,那山梁土峁、荒原野沟、窑洞杂树、村院牛羊等,都用坚韧的线条勾勒而成。而他在追求线条力度与画面张力的同时,整体又很显通透灵秀之气。梁耘乃秦地汉子,一米八五的个头,走路咚咚有声。他故乡的这一片土地,出过王鼎,出过杨虎城。故乡的莽原山川,自古蕴藏着洪荒间的浩浩苍茫与天地间的凛凛豪气。而书画上,和故乡相关的这一片土地又出过荆浩、出过关仝、出过宋代的范宽。北派山水的荆浩、关仝,注入了梁耘山水粗犷豪放的造型笔墨,而“写山真骨”的大师兼乡贤范宽,更使梁耘的心胸多了一腔崇高与风骨。于用笔上,梁耘深得范宽“山川浑厚,有河朔气象,瑞雪满山动有千里之远”的气韵。在书法上,本土前辈的大书法家柳公权与颜真卿,其“颜筋柳骨”,得天独厚地给了梁耘方正刚劲、神韵清雄的人格滋养。柳公权之“心正则笔正,笔正乃可以为法”的书法箴言,给足了梁耘人格遗传上的血脉滴定。梁耘是一个很好继承中国书画传统的艺术家,这一条“正气”的脉络和线条,就这么千百年地传承下来,传到了梁耘的身上,拧入了他的灵魂。而于这一条线索而讲,梁耘是上溯到了“老根”。他一路跋涉,“跋”到了“根”,“涉”到了“源”。梁耘是根正、路正、风格正。所以,梁耘的山水作品总是难以压抑地氤氲出一种天地正气和大家豪气。在当下“骨质疏松”、“普遍缺钙”、“正义”缺失、“正气”不振的现实下,梁耘山水画所呈现的“正气”“大气”与“豪气”尤为珍贵。也正是这种“正气”“大气”与“豪气”,使得梁耘的艺术实践,水到渠成地达到了一个“老笔纷披”、驾轻就熟的艺术境界。
中国山水画审美中,“老”字常常体现在“老到”“老辣”“老拙”“老境”“雄强”“苍浑”等等意境中。古人崇尚的“古意”“古雅”“古朴”“古拙”等,当是“老”之审美意境的同义解读。梁耘一系列的山水创作,浑厚、大气、荒率、苍凉,特别是后期的作品,尤显“生、老、拙、辣”之味。仔细品味,觉得梁耘的“老笔”之“老”,主要呈现在“老练”“老拙”“老辣”“老境”四个方面。
50年的艺术实践,梁耘手中的那支笔,早就达到了纵横捭阖、娴熟如掌中指的程度。“老练”是“老笔”境界的前提和基础。在故乡这一块土地上,北宋的山水前辈范宽道:“吾与其师于人者,未若师诸物也。吾与其师于物者,未若师诸心。”明代昆山人王履,近50岁时秋游华山,方大悟三十年学画,不过纸绢相承,深慨当“吾师心,心师目,目师华山。”梁耘一开始就从写生入手,深知“徒窃纸上形似,终为俗品”的道理。他的画作不是从芥子园来,不是从宋元山水及古人画中来,而是从现实中的自然中来,这就确定了梁耘作品鲜明的写实性。追摹范宽,梁耘回到北铜官的渭北,一头扎进去,开始了艰苦的写生生涯。他从一块石头、一棵树、一条溪流、一面山坡开始写起。如此,“十日一水,五日一石。”“片石对坐久,窍穴悉自知。”为了写生,他自制了一个特大画夹,几乎能放下四尺画纸。这样的大画夹,梁耘说全国大概没有第二个。梁耘喜欢在深冬初春之际去拜望大山,他要观察裸露的无遮掩的山,重视的是山的骨骼,山岩的肌理走向,山的内在精神气质。他曾冒着大雪进山写生,因痴迷和陶醉而忘记晨昏,竟茫然不知归路。他一进山就是一天,一个姿势常常一两个小时不动。他大幅的写生画稿,有人惊异地询问如何画成?梁耘说一块大毡铺在地上,那就是他的画案。一张一张画成了,拼接在一起,就是一幅长卷。梁耘的足迹爬遍了渭北高原的千沟万壑,翻遍了铜川四周的荒山野岭,十多年下来,他对渭北的山形地貌、村寨窑舍、奇峰峻岭、民风民情等,熟悉得了如指掌。正是在这种情形下,梁耘也才意外地考察出北宋范宽的《雪景寒林图》和《溪山行旅图》的笔墨“原型”,应该就是在渭北的照金一带。那些年,梁耘在铜川沉寂了20年。有人说梁耘那20年要放在西安,早成了驰骋画坛的风云人物。其实厚积而薄发,正如费秉勋先生所言:“北铜官二十年蛰居,耽搁了梁耘,也成就了梁耘。”如今,几十本的写生画稿,见证着梁耘扎实而执着的艺术道路。他的一支笔,正是在这种扎实而漫长的写生实践中,由“生疏”而“熟练”,由“熟练”而“老练”,最终达到“老练老到”“老笔纷披”的艺术境界。
梁耘出生在渭北,这一地区,曾经是中国画北派山水的起源地,也是中国山水画崇高美的源头。明朝的董其昌和莫是龙,同时提出了山水画的“南北宗论”,以佛教禅宗喻画:“禅家有南北二宗,唐时始分,画之有南北宗,亦唐时分也,但其人非南北耳。”佛教禅宗之所以分南北宗,是由于他们的修道方法各不相同:北宗讲“渐修”,重苦练;南宗讲“顿悟”,重灵感。董莫重南抑北的言论有失偏颇,但在区分不同画风的论述上,还是有意义的。正如禅宗,一代一代的北派山水画家在其实践中,都有着“渐修”、“苦练”的艺术精神。古代的荆浩、关仝如此,范宽如此,当代的长安画派也是如此。陕西这块地面,出“笨”作家,“笨”艺术家。然而笨到极处、拙到极处,却会显出灵性。路遥如此,陈忠实如此,贾平凹也是如此。一次一人听说贾平凹几十年手工写作了一千三百多万字,吃惊地问道:你写恁多图啥?贾平凹回道:“不写弄啥?就这品种么。”梁耘说自己一生只有画画,只会画画。他的博客起名“苦牛斋”,喻己之性情如同勤苦的黄牛;自命为“耘”,亦是说他这一头牛,只知道在艺术的田野里躬耕不已。梁耘在创作中舍得下笨功夫、苦功夫,“老拙”是其鲜明特点。梁耘的作品浑厚大气、拙朴粗粝、粗头乱服、荒率苍凉。著名作家朱文杰评价梁耘的山水作品,用“粗瓷大瓮”来概括其审美意蕴。梁耘的作品很少有机巧的东西,非常厚重。梁耘忠于生活,重技巧而不玩技巧,无论是笔法还是气韵,其表现都是浮华落尽,尽显本色。梁耘善于以“老拙”的笔意,传达出旷美的大自然中,那种天生而原生态的大美拙美。赵孟頫说:“作画贵有古意,若无古意,虽工无益。”这里的“古意”,正是“老拙”内在的审美范畴。今人朱屺瞻说绘画当以“拙朴为佳,切忌浮华”。梁耘的艺术实践,在“老拙”一途上,意蕴尽显。在哲学中,“拙”与“巧”有着辩证的统一。著名画家赵振川认为:梁耘的画和他的人一样,有很拙的一面。然而他能够拙中见巧,自然也就是大巧了。
“老辣”作为一种审美范畴,应该是艺术境界中的“老到”“犀利”“厉害”“凶狠”与“排他”的广义集合。艺术家的“老辣”,昭示其的艺术经验与人生经历已臻炉火纯青之地步。梁耘继承中国画的精髓,坚持传统,坚持笔墨。其山水画的最大特点是以笔墨见长。他十分重视笔墨的运用,从用笔用墨,到用点用线,从中国画的结构程式上狠下功夫。他的用笔,特别是用线,一波三折,有力有势,不仅仅勾出平面,更能表现出立体感。中国画的本质是书画同源。“笔中用墨者巧,墨中用笔者能。”“笔为骨,墨为肉”。梁耘在创作过程中,笔的转换、顿挫、力度都在不断加强,下笔便有凹凸之形,由此构成了作品鲜明的个性特点。清人陈继儒言:“有笔妙而墨不妙者,有墨妙而笔不妙者,有笔墨俱妙者,有笔墨俱无者。”梁耘的山水作品,达到了笔墨俱佳。文徵明言:“人品不高,用墨无法。”言点墨落纸,绝非小事。如此,“人品既已高矣,气韵不得不高;气韵既已高矣,生动不得不至。”所以崔振宽说:“梁耘的画很耐看,很有传统性,同时也很有现代精神,有力度感。”梁耘的“老辣”还有另外一个特点:“金石气”。清以后,“金声玉振”,出现了以金石气入画的审美诉求,如八大山人、赵之谦、齐白石等。梁耘的山水画作品中蕴含着浓郁的金石意味。他在重视笔墨的同时,将器物刻铸的金石笔法融入画笔,其墨点,如高山坠石,其线条,如枯藤盘曲,从而使他笔下的山川莽原、木石花草,呈现出雄浑朴茂、厚重老辣、粗头乱服、屈铁错金般的韵致。崔振宽先生概括梁耘山水具备“粗头乱服”的审美特色。《世说新语》中,裴楷因为仪容俊美,“脱冠冕,粗服乱头皆好。”崔先生概括的“粗服乱头”,言不经意间的散淡洒脱,正是梁耘艺术功底深厚、从容、自信的外在表现,也正是梁耘“老辣”笔触的本色解读。
梁耘画山水,十分重视境界说。近十多年来,梁耘由山水转入专攻老柏来。对于杜甫笔下的“柯如青铜根如石”“黛色参天二千尺”的古柏来说,梁耘倾注了大量的心血。他笔下的渭北古柏,不以形胜,不以质衡,没有四川“翠云廊”古柏的苍翠,也没有苏州“古柏庵”古柏的葱茏。它扎根于干旱的渭北高原,苍老、遒劲、饱经风霜,根如裸筋,身如麻绳,疤如断臂,枝如铁柯。那种不屈与昂扬、那种虽苦而尤争的形象,正是中华民族千百年来不屈不挠、顽强向上的精神写照。“画用焦墨生气韵,书用淡墨生古色。”梁耘的焦墨古柏所创造的意境,是情与意向的结合,是“心源”与“造化”碰撞而产生的艺术火花。于中国画而言,形貌易得,气韵难求。所谓“气韵生动”中的“气”,指的是“元气”,杜诗有“元气淋漓障犹湿”句。孟子说:“吾养吾浩然之气,是气也塞乎天地之间。”梁耘平日养此心胸,旷阔与天地同其大。元气在其画作中表现出来的是一种金石之气、浩然之气、正气、大气与豪气。
石涛有言:“画受墨,墨受笔,笔受腕,腕受心。”梁耘营造意境,常常把自己融入进去。在这种彼此关照、物我两忘的艺术境界,他的笔底自然映照出了主客互参的交融意蕴。如崔振宽所言:“梁耘的焦墨柏树,特别是最近一两年的柏树,用笔比以前更加老辣。”他后期的古柏树,已经从最初的描摹仪态达到了描摹意象,客体对象和主体精神得以结合。外观上是在画对象,其实是在画自己。此时,对象成了画家灵魂的一种物化。借李泽厚之言,梁耘是完成了由“无我之境”到“有我之境”的转变。而与梁耘本人讲,这种转变正是其艺术风格臻于“老境”的完美体现。
中国的山水画,起于晋,兴于唐,盛于宋,极于元。在1700多年山水画创作的历史长河中,能如此集中且持续描绘黄河中游秦地渭北的千年古柏,并赋予其华夏民族精神意蕴并孜孜不倦追求者,梁耘可能是第一人。他笔下的柏树形象,已被人亲切地称为“梁耘柏”。如今,“梁耘柏”在地方政界、特别是在一些海外华人的理念中,已经被幻化成了华夏民族的形象。由“老练”“老拙”“老辣”“老境”等元素浇铸成的“老笔”奖杯,映照出梁耘博厚的艺术修养和老到的创作才能。可以预见,老骥伏枥、老当益壮、老而愈坚的梁耘,在中国山水画特别是古柏的创作上,将会取得更大的成就。
写于2013年4月4日 长安采兰台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