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成峰牲畜交易市场位于素有全国“黄牛之乡”的通辽市科尔沁左翼中旗舍伯吐镇,是一家多年从事专业现代化牲畜交易的一站式市场。
2 成峰牲畜交易市场公历每月逢2、5、8、0日为牛集,1、3、6、9日为羊集,每集的牛、羊、马等牲畜入市量达20000余头,交易量平均达到10000头以上,日成交额可达5000万元以上。成峰牲畜交易市场作为我国北方较大的牲畜交易市场之一,辐射范围涉及内蒙古、黑龙江、吉林、辽宁、天津、河北、广东、新疆等十多个省市近百个市县。
一、肉牛
肉牛即肉用牛,是一类以生产牛肉为主的牛。特点是体躯丰满、增重快、饲料利用率高、产肉性能好,肉质口感好。肉牛不仅为人们提供肉用品,还为人们提供其他副食品。肉牛养殖的前景广阔。供宰杀食用的肉牛,在中国品种多、生产效益好,有西门塔尔牛、夏洛莱牛、利木赞牛等优良品种。
二、品种
1 西门塔尔
西门塔尔牛该牛毛色为黄白花或淡红白花,头、胸、腹下、四肢及尾帚多为白色,皮肢为粉红色,头较长,面宽;角较细而向外上方弯曲,尖端稍向上。颈长中等;体躯长,呈圆筒状,肌肉丰满;前躯较后躯发育好,胸深,尻宽平,四肢结实,大腿肌肉发达;乳房发育好,成年公牛体重乎均为800--1200千克,母牛650—800千克。 成年母牛难产率低,适应性强,耐粗放管理。总之,该牛是兼具奶牛和肉牛特点的典型品种。
2 利木赞牛
利木赞育肥牛利木赞牛毛色为红色或**,口、鼻、眼田周围、四肢内侧及尾帚毛色较浅,角为白色,蹄为红褐色。头较短小,额宽,胸部宽深,体躯较长,后躯肌肉丰满,四肢粗短。平均成年体重:公牛1100千克、母牛600千克;在法国较好饲养条件下,公牛活重可达1200—1400千克,母牛达800—900千克。利木赞牛产肉性能高,屙体质量好,眼肌面积大,前后肢肌肉丰满,出肉率高, 在肉牛市场上很有竞争力。集约饲养条件下,犊牛断奶后生长很快,10月龄体重即达408千克,周岁时体重可达480千克左右,哺乳期平均日增重为0.86—1.0千克;因该牛在幼龄期,8月龄小牛就可生产出具有大理石纹的牛肉。因此,是法国等一些欧洲国家生产牛肉的主要品种。
3 夏洛莱牛
夏洛莱牛该牛最显著的特点是被毛为白色或乳白色,皮肤常有色斑;全身肌肉特别发达;骨骼结实,四肢强壮。夏洛莱牛头小而宽,角圆而较长,并向前方伸展,角质蜡黄、颈粗短,胸宽深,肋骨方圆,背宽肉厚,体躯呈圆筒状,肌肉丰满,后臀肌肉很发达,并向后和侧面突出。成年活重,公牛平均为1100—1200千克,母牛700—800千克。
4 生产性能
夏洛莱牛在生产性能方面表现出的最显著特点是:生长速度快,瘦肉产量高。在良好的饲养条件下,6月龄公犊可LX达250千克,母犊210千克。日增重可达1400克。在加拿大,良好饲养条件下公牛周岁可达511千克。该牛作为专门化大型肉用牛,产肉性能好,屠宰率一般为65%—70%,胴体瘦肉率为85%—92%。16月龄的育肥母牛胴体重达418千克,屠宰率60.3%。夏洛莱母牛泌乳量较高,一个泌乳期可产奶2000千克,乳脂率为4.0%—4.7%,但该牛纯种繁殖时难产率较高(13.7%)。
提高肉蛋奶等畜禽经济性状可以从遗传育种、营养饲料、疾病防治、畜舍环境和经营管理等几个方面考虑。其中遗传育种是从遗传上改良畜种;疾病既有遗传因素(如易感性)也有环境因素(如病原体);营养饲料与畜舍、设备等虽然是环境因素,但也存在着遗传与环境之间的相互作用。因此,经营者通过管理提高畜禽生产水平和经济效益是一项系统工程,不但要使各个环节都能有效运转,而且要使其达到最佳的协调与配合。
一、经济性状改进的遗传学基础
1数量遗传学基础
数量遗传学是遗传学原理与统计学方法相结合研究群体数量性状遗传规律的一门遗传学分支学科。半个世纪以来数量遗传学对肉蛋奶等可度量的经济性状即数量性状的提高起了极为重要的作用。与起始群体或未经改良的地方畜种相比,猪的瘦肉率提高了20—25%;肉鸡到达2公斤时的上市日龄提前了40—50天;鸡的产蛋数提高了100—120个;奶牛的泌乳期产奶量提高了3000—4000公斤。近50年来,肉蛋奶等主要经济性状的世代遗传改进见表1。
肉蛋奶等经济性状的遗传基础是多基因,表现为连续变异,它的改进需要有生产性能的记录和遗传参数,把表型值转化为育种值,从而提高了选种的准确性。
2细胞遗传学基础
家畜家禽都是两性繁殖的高等动物,性状的遗传都要通过生殖细胞也就是精子和卵子来实现。人工授精和精液冷冻技术扩大了优秀公畜的遗传作用;超数排卵和卵细胞体外成熟技术扩大了优秀母畜的遗传作用;胚胎移植或核移植技术则同时扩大了优秀公畜和母畜的作用,提供了大量遗传上优秀的后代;胚胎切割则是使遗传上优秀的个体通过“无性繁殖”进行复制或“克隆”。
细胞遗传学中的染色体畸变和染色体倍性化在畜禽育种中还不多见。罗伯逊易位在牛和猪中都有报道,但都还没有达到应用的程度;哺乳动物的多倍体和鸟类的孤雌生殖鲜有报道,但多属偶见,很少有人进行深入研究;使马和驴的精卵二倍化有可能产生能育的双二倍体骡子,但这一在50年代的设想至今也未能成为现实。
3分子遗传基础
目前对遗传物质的认识已进入分子水平,即去氧核糖核酸(DNA)和核糖核酸(RNA)。自从1909年瑞典生物学家H尼森埃尔(Nilsson-Ehle)提出多基因假说(Polygene hypothe-sis)以来,数量性状的多基因一直是作为一个遗传整体用统计学方法加以研究和分析的,虽然对决定数量性状的多基因数目可以用统计学的方法作出估计,但不能确定单个基因以及它所在的染色体上的位置。现代分子生物技术的发展,使得从分子水平上研究数量性状基因(Quantitative Trait Locus, QTL)成为可能,这就要分离和克隆决定数量性状的基因、研究其结构和功能,最终达到从分子水平上改良数量性状的目的。
二、育种新技术
这里讨论的新技术有三层含义:一是近年来研究出的对从遗传上改良畜种有明显效果的技术(如用DNA 多态检测猪应激综合症);二是研究的方法和技术虽然不是最新的,但只是近年来才加以推广和应用的(如BLUP育种值);三是从单项技术来看不是什么新技术,但重新组装后起到了前所未有的效果的(如“超级猪”、“节粮小型蛋鸡”)。本文只是通过一些例子加以说明,并没有包括所有的育种新技术。
1生物技术
(1)数量性状主效基因的检测与利用
在过去的20年中,陆续发现有些数量性状不但受微效多基因控制,而且还受一个或少数几个主效基因(Major gene)的影响。例如绵羊中的布罗拉(booroola)基因,该基因座纯合子的母羊,产羔数比不带该基因的母羊平均多产羔11-17头;杂合子母羊也要多产09-12头。目前已将该基因定位到绵羊的第六号染色体上。又如猪的氟烷敏感基因,该基因的隐性纯合个体易产生应激综合症,在饥饿、咬斗、运输、驱赶等情况下容易发生突然死亡,而且肉的品质差。但带有这种基因的猪在生长速度和瘦肉率方面比不带该基因的猪有明显优势。由于氟烷测定方法对隐性纯合子的外显率并不完全,其范围在50%—100%,而且外显率的高低受猪的月龄和性别的影响。这就是说,氟烷测定方法不但无法区别基因型NN和Nn的个体,因为它们的表现都是氟烷不敏感型,而且对基因型nn的个体也有相当一部分没有表现为敏感型。用PCR-RFLP方法可以清楚地得到三种不同基因型的 DNA图谱,这给猪育种中检出携带氟烷敏感基因个体(Nn,nn)带来了极大方便。目前这一基因已被定位到猪的第六号染色体上的一个连锁群内(Vogeli,1994)。
(2)数量性状的标记辅助选择
在数量遗传学研究中,把要改进的某个数量性状称为目标性状,因此对决定这一性状的基因或基因组称为目标基因。目前对决定数量性状的多基因还不能准确定位,但如果能找到一个可以识别的基因或基因组的DNA多态,或是一个染色体片断与这一目标性状有密切的关联,就可以作为对目标性状选择的遗传标记。遗传标记还可应用于基因转移、基因定位和基因作图等研究。
除上述分子和细胞水平的遗传标记外,利用已知的主基因或单基因还可以从群体水平上对个体作出标记选择,如肉牛的双肌肉基因,绵羊的多羔基因,猪的应激敏感基因,鸡的小型化基因、快慢羽基因等。
(3)杂种优势预测
通过血型因子、血浆蛋白多态、DNA 多态和实验动物模拟试验,可以对畜禽的杂种优势进行预测。例如能过DNA多态性可以识别种间、家系间、家系内个体间的遗传差异。用Hinf I/ 3’-HVR-α珠蛋白探针可获得猪、鸡、鸭等畜种多态性含量极高的DNA指纹带。这些多态性为分析系间亲缘关系的远近,杂交亲本的选配提供了很好的借鉴。用DNA多态性测定品种或系间的差异,并据此作出的遗传距离(genetic distance)要比根据其他指标稳定,因此用来预测杂种优势也更为准确。
2计算机技术
(1)育种值的BLUP计算方法
BLUP(Best Linear Unbiased Prediction,最佳线性无偏预测)方法最早由美国CR汉特逊(Henederson)于1973年在纪念勒什(Lush)的学术讨论会上系统介绍,虽然他对线性模型的研究早在50年代初就已经完成。由于受当时计算工具的限制,这一方法在育种上的应用推迟了20年。
BLUP育种值估计方法之所以能够提高选种的准确性是由于:(1)充分利用了所有亲属的信息;(2)能消除由于环境造成的偏差;(3)能校正由于选配所造成的偏差;(4)能考虑不同群体不同世代的遗传差异;(5)当利用个体的多次记录时,可将由于淘汰所造成的偏差降到最低。
近年来由于计算机的普及和生物技术在动物育种中的应用,使BLUP育种值估计方法又有所发展,如从公畜模型发展为动物模型;单性状育种值估计发展为多性状育种值估计;常规繁育体系的育种值估计发展为有胚胎移植、胚胎切割等非常规繁育体系的育种值估计。
(2)计算机图像分析应用于畜禽育种
计算机图像分析系统和图文数据库的建立,使育种数据、种质资源、形态特征、生态环境等与家畜育种有关的“数”和“形”联系起来,大到对群体行为,小到对染色体组型特征都可通过图像进行充分的观察和度量,从而可以从宏观和微观两方面提高育种效果。例如在对奶牛外形的线性评定中,15项体型性状中已有14项可由计算机通过图像进行识别,仅1项(乳用特征)还需人机结合进行判断。利用C语言编写的计算机程序,从摄录、数字化、校正、识别、评分及综合等都由程序控制,基本实现了奶牛体型线性评定的自动化,有利于对产奶性状的选择与提高。又如通过计算机图像可分析超声波测定肉用家畜(牛、猪)的活体脂肪层和肌肉层的厚度以及眼肌面积,提高了对肉用动物选种的准确性。
(3)地理信息系统(GIS)应用于畜禽遗传资源的保护和利用
保存畜禽品种的遗传多样性对今后肉蛋奶等数量性状的增产有重要意义。畜禽遗传资源的保护也是一项系统工程,它是生命科学中的“保护生物学”和地球科学中“地理信息系统”两个学科的结合。建立畜禽品种资源地理信息系统,可以对现有的遗传资源有一个整体的、动态的认识,该系统能监视各个畜禽品种在相当长时间内的数量与地理分布、特性特征等信息的变化,以及建立数量濒危畜禽的报警系统。最近中国农业大学已完成了按畜禽品种名称或按省、市、自治区检索牛、羊、猪、禽等国内主要品种的外形(相片)、数量、分布、生产性能等计算机软件系统。
3系统工程技术
系统工程主要研究的是“系统”。系统是有组织的或是组织化了的总体,是由组成这个总体的各个部分(元素)和部分间的有机联系构成的。下面介绍的虽然是一些成熟技术的重新组装,但从系统论的思想出发,各类成熟技术间的有机联系产生了前所未有的新的效益。
(1)优化育种方案
以最大经济效益为目标的优化育种方案的制定,是现代畜禽育种的重要组成部分。例如在猪的优化育种方案中,结合生物学和经济学目标考虑,生长、胴体品质、繁殖力、饲料转化效率等应作为主要改进的目标性状。通过对性状边际效益的计算和各目标性状经济重要性的分析,可制定出遗传改进快、经济效益高的优化育种方案。对育种核心群的规模、群体结构、种畜利用年限、选种方法、饲养工艺、投入产出分析等在一个优化育种方案中也应予以考虑。
在肉鸡优化育种方案的研究中,本文作者曾提出缩短世代间隔的选择方法,父本品系和母本品系都达到每年13个世代。该育种方案与国内外现行的方案相比,还有以下优点:
1对母系体重的选择要有上下限。这一措施直接选择了增重的均匀度,间接选择了产蛋性能;
2对母系产蛋的选择。废除现行的自闭产蛋箱记录制度,改为按公鸡家系记录产蛋性能,再根据育种目标确定是否淘汰整个家系;
3对产蛋性能用“先留后选”的方法代替现行的“先选后留”方法,提高了选种的准确性。
4初选时间。改6周龄选种为5周龄选种,降低了选种后由于限制饲喂引起的应激作用。
5以入孵蛋的健雏率选择父系,全面提高了受精率、孵化率和雏鸡生活力。
(2)MOET育种计划
MOET(Multiple Ovulation and Embryo Transfer)育种计划是超数排卵和胚胎移植技术与核心群育种技术相结合的一项系统工程,主要应用于奶牛、肉牛等单胎动物。这一育种计划的实施不但可以提高母牛的繁殖力和增加优秀个体的数量,而且通过同胞测定可以缩短世代间隔。MOET育种计划的成功与否很大程度上决定于是否能有一个高产母牛组成的核心群作为胚胎移植的供体,使优良的遗传种质能迅速扩大。我国在“八五”国家科技攻关项目中已立项开展奶牛MOET育种研究。
(3)“理想猪”和“超级猪”计划
从商品猪生产的要求来看,作为杂交亲本的父系和母系应具有不同的特点。对理想父系猪的要求是:配种能力强,四肢健壮,精液品质良好;生长速度和瘦肉率高,大量瘦肉分布在经济价值高的部位;显性白色纯合子;可允许为氟烷敏感基因的杂合子(Nn)。对理想母系猪的要求是:繁殖力高,母性强;食欲良好,适度的生长速度和瘦肉率;不携带氟烷敏感基因即要求基因型为NN。
英国J魏柏(Webb)曾提出一个应用胚胎工程生产“超级稻”的计划。这个计划的目标是:1每年每头母猪提供32头商品猪;2100天达到100公斤活重;3胴体瘦肉率65%。在完成上述三项指标后,每头母猪年产瘦肉量为1400公斤。他建议的具体做法见图1。
(4)节粮小型蛋鸡的选育
节粮小型蛋鸡的选育是一项育种、营养、笼具、鸡舍环境、饲养工艺等改革和配套的系统工程。它的育成是利用了鸡性染色体上的一个矮性化基因(dw),这是一个生长激素受体基因的缺陷型,造成长骨变短、生长受阻,但产蛋等繁殖性状基本正常。目前对这一基因较为广泛应用的是在肉鸡中,父母代母本为矮小型,可节省饲料和提高饲养密度。矮小型母鸡与普通型杂交的后代,公母都是普通型,可用于正常的商品肉鸡生产的。法国伊沙公司的“明星鸡”就是采用这一制种方法生产的。中国农业大学动物科技学院自1990年起就开始把“明星鸡”中的dw基因引入“农大褐”中型褐壳蛋鸡,选育出有90%以上蛋鸡血统的节粮小型蛋鸡。用这种小型鸡作为父系与普通型褐壳鸡杂交,后代商品母鸡为矮小型褐壳蛋鸡;如与普通型白壳蛋鸡杂交,后代商品鸡为矮小型浅褐壳蛋鸡。这两种商品鸡比普通型蛋鸡的体重小20—25%,可提高饲养密度25—30%。虽然总蛋重要少10—12公斤,但可节省饲料8—10公斤。所以总的经济效益比普通蛋鸡高得多。特别是节粮(料蛋比可达20—22:1)这一点,更加适合我国市场。如我国15亿只蛋鸡中有1/3改养小型蛋鸡,则可节省饲料40—50亿公斤。
作者吴常信: 动物遗传育种学家。1935 年11月15日生,浙江鄞县人。1957年毕业于北京农业大学。1979—1981年在英国爱丁堡大学遗传系进修动物遗传育种。历任北京农业大学教授,畜牧系主任、动物科技学院院长。《遗传学报》副主编。1995年当选中国科学院院士。长期从事动物遗传与畜禽育种研究和教学工作。
发酵床就是在养殖过程中给牲畜一个自然生态的原始生存环境,发酵床过程中主要包括的改善居住环境及喂养两方面。居住环境就是建造发酵床,喂养就是饲养纯生态的发酵饲料以及饮水改善,在这两个方面给予牲畜的居住及喂养过程中一个自然生态的生存环境。
发酵床生态养殖技术的核心理念是:通过参与垫料和牲畜粪便协同发酵作用,快速转化生粪、尿等养殖废弃物,消除恶臭,抑制害虫、病菌,同时,有益微生物菌群能将垫料、粪便合成可供牲畜食用的糖类、蛋白质、有机酸、维生素等营养物质,增强牲畜抗病能力,促进牲畜健康生长。
发酵床分地下式发酵床和地上式发酵床两种。地下式发酵床要求向地面以下挖80-100厘米,填满制成的有机垫料,再将牲畜放入,就可以自由自在地生长了。在地下水位高的地方,可采用地上式发酵床,地上式发酵床是在地面上砌成,要求有一定深度,再填入已经制成的有机垫料即可。 应用发酵床养殖专用菌剂配套的生态养猪技术,可彻底解决养殖对环境的污染,提高饲料利用率和牲畜肉品质,变废为宝,节工省本。是一种无污染、高效益的环保技术。 农村饲养的土鸡肉质好、味道鲜,深受消费者喜欢。但由于它生长速度慢(5个月才长大出栏),农户零星散养量不多,因而养殖者的总体经济效益不高,难增收致富。
如何改变这一现状,开发农村土鸡产业,使土鸡长得快,肉质又好,户养量多呢?采用“优质高效养殖土鸡新技术”养殖土鸡,既能达到保持土鸡肉味特色,又有较快的增重速度(90~100天达15~20公斤)。现将技术要点介绍于下。 修建“立体式网床”育雏温室,进行专业化规模育雏,农户养育成鸡成活率高、风险小、容易成功(能育雏的则可从育雏开始)。育雏中主要注意几点:
1室温:0~1周龄时为35~32℃,2~3周龄时为31~24℃,4周龄为23~20℃,也可在1周龄之后以每天降05℃。
2相对湿度:室内的相对湿度保持55%~65%,即10天之前为60%~65%,10天之后为55%~60%;室内保持空气新鲜,无刺鼻、熏眼的感觉。
3补充光照:头5天可保持每天23小时的光照,以后为17小时的光照(包括自然光照在内)。
4适时饮水和开食。小鸡应尽早开食和饮水,而且做到料、水不断,自由采食。在初次的饮水中加入5%的葡萄糖,连用两天;第三天在饮水中加入002%~003%的高锰酸钾。
5高密度育雏。在15天之前为60~70只/平方米,一般每批育雏在5000只(视养殖户对雏鸡的需求量来定育雏规模)。
“网、床、散”结合
养殖户应根据自己饲养的数量来适当改造鸡舍,要求室内地面为水泥地面,有窗户和地窗,使空气流通和采光充足,并做好网床或鸡笼,且以立体式三层为宜。网床的多少以养鸡的数量来定,一般按45~20只/平方米来计算(前期密度大一点)。
网床第一层离地面高40厘米,网床高30厘米,上下层之间的距离20厘米,一二层网床顶部应搁置承粪板(可用三层板)。网床的骨架部位用木材或白夹竹,网床四周和底部用1厘米×1厘米网目的塑料网固定好。料桶和饮水器均置于网床内。将庭院林地用尼龙网围起来,每隔2~3米远打一根桩柱,将尼龙网捆在桩柱上,靠地面的网边用泥土压实。所圈围场地的面积,一般以每只鸡不少于15平方米计算,越宽越好。
买回的脱温小鸡(已经过育雏的小鸡)至1公斤体重的阶段在网床内饲养,1公斤后至出栏期间在所圈围的院林地内放养(雨天和霜雪天不放入)。饲喂中,做到料、水不断,自由采食。网床内饲养,鸡活动范围小、鸡体能量消耗少,增重加快;鸡在圈围的院林地散养,能捕食野生杂草和生物昆虫,改变食物结构,肉质品味高(保持土鸡肉质的品味)。 选择营养全面、适口性好,易于消耗的肉鸡全价颗粒料,再适当搭配其他的饲料养鸡,才能保证鸡的正常生长发育,加快增重速度和使鸡肉风味不变,因此要科学地搭配日粮。
育雏期,应选用肉鸡全价颗粒料,最初开食时要将饲料稍浸泡转化一下,并用手搓碎一点。脱温鸡至1公斤体重期间,则选用中鸡料,更换时应逐步替换,不能一次性全部更换,以免造成应激反应。同时,应添加5%~10%的完整谷粒(或小麦),并给予10%~15%的青绿饲料。
在庭院散养期间,选用大鸡全价颗粒料,日粮中还要加入10%~15%的完整谷粒(或小麦),添加15%~20%的青绿饲料。若光喂全价饲料,一来饲养成本高,效益不核算;二来鸡肉的肌间脂肪多,吃起来不爽口;三是无土鸡肉的独特风味,消费者不喜欢。添加适量的青绿饲料,一来可增加维生素的含量,二是可降低养殖成本,三可减少鸡肉的肌间脂肪含量。
我国大陆海岸线长达18万千米,生长着种类繁多、数量巨大的海洋植物,这些海洋植物含有多种氨基酸、维生素、矿物质,还含有大量非含氮有机化合物和多种促进畜禽生长的生物活性物质,能增强机体免疫力和抗应激、抗病毒能力。因此,开发海洋植物饲料促进畜牧业发展正日益受到重视。下面介绍海洋植物中具有代表性的海草和海藻:
一、海草
海草是生长在近海滩涂、盐滩、晒盐池和水沟中的一种水生植物,学名为川蔓藻,又名沟草。海草营养丰富,粗纤维含量较少,是沿海地区一种十分宝贵的天然饲草资源,有很好的开发利用价值。海草风干物质中含粗蛋白1183%、粗纤维127%、粗脂肪12%、无氮浸出物2289%、灰分4207%、钙136%、磷026%、氯化钠1815%。海草中还含有大量的褐藻酸、淀粉、甘露醇和碘、钾、钴、铁等,这些营养物质可以促进畜禽的生长发育与增重。海草喂鸡、鸭、鹅可以提高产蛋率8%~10%,且蛋黄颜色加深;海草喂猪可节约精料25%,而且猪生长发育快、皮毛发亮,特别是能促使僵猪恢复正常生长;海草喂羊可以提高羊毛产量和质量,减少脱毛;海草喂牛可以预防“大脖子病”和“呆小病”,提高肉牛的采食量和增长速度,长期饲喂奶牛还可以提高牛奶中碘的含量。
采捞的鲜海草可以直接饲喂畜禽,也可以晒干粉碎后拌入饲料饲喂。海草与精料的比例如下:喂猪为1∶1、喂鸡为1∶025、喂鸭为1∶035、喂鹅为1∶05,草食家畜(牛、羊、兔)可任其自由采食。但是,由于海草中盐的含量比较高,经常用海草饲喂畜禽,要减少饲料中盐的供给量(家禽减少50%,家畜减少30%~40%),防止畜禽因摄取盐量过多而造成中毒。
海草生长繁育快、产量高、再生能力强,亩产量可达4000千克,每年可收3~4茬。沿海地区的广大畜禽养殖户如果很好地利用海草,能大幅降低饲料成本,提高畜禽养殖的经济效益。
二、海藻
海藻是海洋中能进行光合作用的自养植物,按其藻体所呈颜色不同可分为红藻、绿藻、褐藻、蓝藻、金藻等,具有高蛋白、低脂肪、低糖分等特点。据测定,海藻中各营养物质含量分别为粗蛋白895%、粗纤维6%、粗脂肪03%、甘露醇113%、褐藻胶247%、褐藻淀粉17%、铁1900毫克/千克、钙007毫克/千克、磷016毫克/千克、胡萝卜素10毫克/千克、维生素E 721毫克/千克、维生素C 32毫克/千克、核黄素21毫克/千克。此外,海藻还含有多种能促进动物生长的活性物质。
在畜禽饲料中添加适当比例的海藻粉,禽畜生长发育快,发病率低,产量和品质都有明显提高。在肉鸡饲料中添加2%的海藻粉,肉鸡生长速度可提高14%~19%,饲料转化率能提高15%,死亡率明显降低;在蛋鸡饲料中添加3%的海藻粉,可替代等量比例的麸皮,不但降低了饲料成本,而且可提高产蛋率7%、降低蛋破损率50%;在育肥猪饲料中添加2%~3%的海藻粉,日增重量可提高18%左右,可节省2%~3%的精饲料,发病率也有所降低;哺乳母猪饲料中添加4%的海藻粉,泌乳量可增加8%,仔猪存活率、体重均显著增加;在奶牛饲料中添加5%的海藻粉,可增加奶牛的摄食量,提高产奶量6%左右,配种受胎率也有所提高。同时,由于海藻含碘特别丰富,奶牛食后牛奶中的碘含量明显增加,提高了牛奶的营养价值。
海藻一般生长在海水清澈、日照条件较好的近海海域,在捕捞或收获时,一定要注意防止运输工具污染,收集后的海藻要及时加工或晾晒,避免堆积发热,失去营养价值。
(作者联系地址:山东省青岛市李沧区夏庄路149号市畜牧兽医研究所 邮编:266100)
畜舍环境中,温度适宜,湿度适宜有利于家畜的生长。高湿使家畜机
体抵抗力减弱,
发病率上升。
低温高湿、高温高湿都容易导致家畜生
病,家畜也易患各种感冒性疾患和神经痛、
风湿症、关节炎和肌肉炎
症;消化道疾病也多在低温高湿的天气条件下发生,如一月龄左右犊牛饲养与7度低温和15度的温度中,相对湿度95%,两种温度的下
痢日数均增多,
下痢日数和饲料利用率呈现显著的负相关。
低温高湿
环境加剧家畜的冷应激,
也明显影响家畜的生长发育和增重,
长期生
活在高湿环境中,家畜的食欲下降,
对饲料的消化吸收能力降低,饲
料转化率下降,生长缓慢,增重小。高温环境中,高湿妨碍家畜的蒸
发散热,使体内积热过多,体温升高而导致热射病(中暑)
。高温高
湿环境下,
有利于病原性真菌细菌和寄生虫的生长发育,
因此使传染
病易于流行,
猪的癣疥湿疹等皮肤病和球虫病易于流行,
高湿利于猪
的布氏杆菌病、
鼻疽放线杆菌、大肠杆菌、
溶血性链球菌和无囊膜病
毒的存活,加之高温高湿易使饲料变霉,可使家畜爆发曲霉菌病,引
发食品安全问题,
蒙牛牛奶事件中黄曲霉毒素
M1
是怎么进入牛奶中
的呢?质检总局明确给出结论,
经过四川、
福建两省质监部门组织专
家进行分析研判,
液体乳不合格是由于奶牛食用了霉变饲料,
导致乳
汁中黄曲霉毒素
M1
超标。根据研究,高湿对猪的繁殖也不利,饲养
在潮湿阴暗的环境中,母猪产仔数减少,仔猪断奶窝重降低。
在低温和高温情况下,高湿对体热调节不利。在低温环境中,猪
主要通过辐射、
传导和对流散热,
并力图减少散热量以维持体热平衡。
由于潮湿空气的导热性和热容量比干燥空气大,
潮湿的空气又善能吸
收猪体的长波辐射热,
此外,
在高湿中,猪的被毛和皮肤都能吸收空
气中的水分,使被毛和皮肤的导热系数提高,降低体表的阻热作用。
所以,
猪在低温高湿中的非蒸发散热量显著低于在低温低湿中的散热
量,加剧低温对猪的不利影响,使机体感到更冷。在高温环境中,猪
体非蒸发散热量很小,
甚至从环境中获得热,主要依靠蒸发散热。而
高湿的空气使空气水汽压升高,
畜体蒸发面水气压与空气水汽压之差
减少,则显著降低猪体的蒸发散热量,使猪的热应激加剧。
低温和高温对猪群饲料转化率的影响:
猪在低温的情况下,要不断的增加体温减少散发热量,以维持生态平衡。猪采食量增加。当猪处于下限临界温度时,每下降1℃日增重减少11~22克,饲料多消耗20~30克。如一头40~50公斤的育肥猪,在10℃~25℃时,日平均采食量为2~25公斤,日平均增重06~065公斤。如果气温下降到5℃,日增重量为04公斤,下降到0℃时,日平均增重只有02公斤。当温度降到-10℃时,日增重量为-02公斤。高温的影响
当猪处于上限临界温度时,气温每增加1℃,日增重减少30克,饲料消耗增加60~70克。以40~50公斤的育肥猪为例:当温度上升到30℃时,日平均增重04公斤,上升到35℃时,日增重只有02公斤,当气温上升到38℃时,日增重为-02~-06公斤。如果气温上升到35℃以上或下降到零下5~10℃,由于饲料利用率低,增重慢,其结果每增加1公斤重,比适宜温度饲料多消耗3~4公斤,如果这种高、低温度维持一个月时间,就会浪费饲料50~60公斤。
如果育肥100头猪,
饲料浪费量可达5000~6000公斤。如是千头猪场、万头猪场,饲料浪费的惊人程度可想而知。
湿度对饲料转化率的影响:
高湿环境中猪血液中的血红素减少,饲料利用率和氮沉积能力下
降,使猪增重减慢。空气湿度对育肥猪影响总是与气温共同作用的。
当温度适宜时,相对湿度从
45%升到75%甚至达到95%时,对猪的
采食量和增重均无不良影响。
当猪舍内低温高湿时,
猪体内热量散发
加剧,猪耗料量增加,增重量减少(母猪日增重减少36%,仔猪减少28%)。每公斤增重耗料增加
10%以上。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