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洲角蛙是最先发现的多倍体动物,它具有四套染色体,又称为四倍体。以后,科学家们又陆续在低等动物中发现一些多倍体动物。例如,鱼类中有一些银鲫的种群,就是天然的三倍体。它们的繁殖方式与众不同,是以一种名为“雌核发育”的形式来生儿育女的。子女辈小鱼的遗传物质只来源于母亲,却不带有父亲的任何基因。那么雌核发育到底是怎么一回事呢?原来,雌核发育就是一种假受精现象。精子虽然能像模像样地钻入卵子中,并激活卵子,但是精子只是做了一个假动作,并没有真心真意地与卵子融合,更没有贡献出自己的染色体来共同参与卵球的发育。因此,从遗传学的角度看,由于遗传物质只来源于母亲,因此雌核发育与单性发育相似,惟一不同的是后者不需要精子刺激卵球发育而已。目前,大部分多倍体动物都是通过人工诱导的方法产生的。多倍体动物的诱导,一般多采用物理法和化学法。物理法又分冷休克、热休克、水静压等;化学法则使用细胞松驰素B、秋水仙素、咖啡因、高pH-高钙溶液等试剂处理受精卵。用这两类方法处理受精卵,目的都在于阻止合子减数分裂时第一极体或第二极体的释放,从而达到染色体组加倍的要求。 多倍体动物具有生长速度快、成活率高及抗病能力强等特点,能带来可观的经济效益。更重要的是,多倍体动物往往体形彪悍,有“巨型化”的趋势。设想一下,如果人们能培育出像大象一般高大的牛,像鹅一般大的鸡,那该为我们的农业发展带来多大的利益啊。事实上,许多经诱导产生的多倍体动物,不仅个儿高大,而且身强力壮,例如,三倍体的草鱼、锦鱼、兰罗非鱼的生存力和生长速度,都要大于天然的二倍体鱼。在我国南方一些城市的菜场上出现一种鱼。从外形上看,这些鱼同普通的鲤鱼和鲫鱼并没什么两样,其价格却比普通的草鱼贵2~3倍。尽管如此,只要这种鱼一上市,“工程鱼”的牌子一挂上,马上就被人们抢购一空。看到这种情景,人们不禁要问:为什么这种鱼如此受到人们的亲睐呢?通过杂交方法,如采用类似于无籽西瓜的培育方式,来诱导动物三倍体。这种方法常常通过先大量诱导四倍体并培育到性成熟,然后再将四倍体与正常的二倍体进行“婚配”,生产出三倍体的子女。这种方法尤其适合于水产养殖动物。 多倍体动物的另一个特点是高度不育,生产上可以利用这种特性提高养殖效益。比如,鱼类和其他动物一样,在它的一生中要经历“孕育———生长———繁殖后代”三个阶段。在池塘养殖中,鱼类生长成熟后,就要把从饲料中摄取的营养用来发育其生殖腺———精巢或卵巢。在这个时期,鱼的身体生长就会停滞,造成产量下降。而且,有的鱼类在怀卵、产卵期间,母体体色变得灰暗,无光泽,作为商品鱼的价值就要降低。科技人员用鱼类三倍体操作技术,把二倍体的小型优质鱼———塘虱鱼(学名胡子鲶),变成三倍体。这种人工三倍体塘虱鱼,比天然二倍体鱼生长快28% ,个体均匀,体色亮泽,性腺不发育或发育不良,投喂的饲料都用于鱼体生长增重。显然,这样养成的鱼,其经济效益和品质明显比二倍体优越 此外,多倍体还能增加肉含量和肉中的营养成分,使之具有独特的风味等特点。比如,三倍体虹鳟的鱼肉质量和口味,明显优于二倍体;三倍体大西洋鲑可以耐低氧,可适应在低氧环境中生活,从而降低养殖成本。美国,三倍体牡蛎已经成为牡蛎养殖中的重要品种,且已达到商品化生产水平。1994年,美国西海岸约一半的牡蛎种苗是三倍体,虽然三倍体牡蛎的生活力与二倍体不相上下,但体形比二倍体大13% ~51% 。我国三倍体诱导和培育技术也方兴未艾。鲍,又名鲍鱼,是驰名世界的海产八珍之一。它贝壳坚厚,壳为“石决明”,是眼科用药;鲍肉营养丰富,美味可口,能明目养颜;鲍壳内面富有珍珠光泽,华丽多彩,是贝雕等工艺品的优质材料。世界鲍产量每年约2~3万吨,但自20世纪 70年代始,产量有下降趋势。由于产量不敷需求,鲍的价格居高不下。我国科学家选择台湾产的九孔鲍诱导培育三倍体,经过多年的努力,取得了丰硕成果。从育苗到商品鲍整个生产周期,只需约1年或 14个月,比自然海区的生长周期大大缩短,显示出很强的竞争优势。总之,利用多倍体育苗技术,对海水养殖的贝、虾、鱼类等重要经济品种进行遗传改良,培育生长快、品质优、抗逆能力强的新品种,将具有十分广阔的前景。
利用优质牧草养猪,不但可以降低饲料成本,而且可以提高猪肉的瘦肉率,可大大提高养猪的经济效益。适合养猪的主要优质牧草有:籽粒苋、俄罗斯饲料菜、苦荬菜、冬牧70黑麦草、菊苣、苜蓿、白三叶等。
种草养猪的经济价值
1、营养优势:种植的牧草中维生素和微量元素种类多样且含量丰富,蛋白质含量较高,利于畜禽吸收利用。
2、产量优势:高产牧草一年每亩鲜草产量可达1万~15万公斤,按14%折干算,年产干物质量可达1400~2000公斤,产量高于农作物。
3、适口性优势:喂母猪时加喂牧草,可在日粮中使用一些适口性差但价格低的饲料原料,既可降低饲料成本,又不影响母猪采食;母猪在怀孕期喂饲适量的青饲料,可提高产活仔数和断奶成活数。
4、助消化和排泄优势:牧草中的粗纤维可减少猪只的怪癖行为,有效防止猪胃溃疡、水肿病和腹泻的发生,提高消化道和内脏器官重量,保护猪的健康。搭配牧草喂猪,能促进猪胃肠道蠕动,对粪便的排泄起着清洗剂的作用。
5、生态优势:种草养猪,既能缓解粪污处理难题,又能为养猪提供优质的青绿饲料。
6、降温防暑优势:夏季饲喂牧草可减轻猪对酷暑的应激;在猪场空地种植牧草,可降低高温对猪生长发育的影响,降低使用电扇等降温措施所增加的生产成本。
种草养猪的可行性
猪是杂食动物,具有较强的采食和利用牧草的能力,尤其是我国地方优良猪种对牧草的利用能力相当突出。牧草中的营养成分能被猪充分消化吸收,营养价值较高。试验和生产实践表明,猪常年饲喂青绿饲料,可以收到“以青补精,降本增效”的作用。用优质牧草饲喂母猪,可以满足营养需要,提高产仔数,饲喂育肥猪能改善肉质。
从“猪-牧草”的食物链构成看,种草养猪可行。根据猪的营养需要和对牧草的利用能力,在不影响猪正常生长的情况下,育肥猪每天可以搭配饲料喂牧草鲜重5~8公斤,母猪可饲喂10~12公斤。一般牧草鲜草亩产约在1万~15万公斤,种植1亩牧草所收获的鲜草可以满足20头育肥猪或10头母猪的搭配饲喂量。
从收益上看,种草养猪可行。在目前的生产和技术条件下,养育肥猪的饲料报酬一般是3:1,饲养一头100公斤的育肥猪,约需消耗300公斤精料,按现行饲料价计算,成本约为780元,饲喂牧草代替部分精料后,可节约精饲料20~30公斤,降低饲料成本50~80元。如用牧草饲喂母猪,则使用比例更高,也可以省下更多的精饲料,降低生产成本的幅度更大。
在精饲料原料供应紧张或精饲料不足的地方,种草养猪是一个较好的方法。除利用耕地种草养猪外,养殖户还可以充分利用田间地头、撂荒地等闲置的土地种植优质牧草发展生猪养殖。
种草养猪中牧草的利用方式
种草养猪必须选择适宜的牧草品种,并且要结合季节来确定牧草养猪的方式。夏秋季节,种草养猪以鲜草直接饲喂为主要的牧草利用方式;冬春季节,以优质草粉或打浆青贮的牧草作为混合饲料成分喂饲。
1、牧草鲜饲方式:牧草种植时间选在春夏季节,种植籽粒苋、聚合草、菊苣等多汁牧草,鲜草添加量占日粮的15%~30%,每10头猪配套1亩牧草。
2、牧草制成草粉添加到精饲料中饲喂的利用方式:种植品种为苜蓿、墨西哥玉米、高丹草等,夏秋季节可以利用鲜草,冬春季节以草粉形式添加到日粮中,牧草粉的量占日粮的8%~15%,每10头猪配套种植苜蓿05亩。
3、牧草打浆或切断制作青贮饲料与精饲料搭配饲喂的利用方式:只要牧草当季直接利用还有剩余,就可以打浆或切断制作青贮饲料,在其它缺少青绿饲料的季节与精饲料搭配饲喂,具体的日粮添加数量可以根据猪的品种、生长阶段和生理状况来确定。
适合养猪的牧草品种
欧洲菊苣、串叶松香草、苦荬菜、美国籽粒苋、鲁梅克斯k-1、紫花苜蓿、墨西哥玉米、高丹草、红豆草等牧草,营养成分比较全面,按干物质计算,粗蛋白质含量较高,一般在12%以上,最高者可达30%,且氨基酸种类齐全,利用率高,可弥补谷物饲料蛋白质、氨基酸种类不全的缺点,还含有比较丰富的维生素和无机盐,粗纤维含量较低、易消化、适口性好,单位面积土地产量高,生产成本低,来源广泛
采用种植阔叶牧草,结合利用甘薯藤、胡萝卜等农副产品的形式种草养猪。
猪是单胃动物,对粗纤维的利用能力较低。种草养猪宜选用菊苣、串叶松香草、俄罗斯饲料菜、苦荬菜等阔叶牧草品种。前三者为多年生牧草,鲜草利用期为3-11月份。苦荬菜为一年生牧草,鲜草利用期为3-8月份。为弥补冬季青饲料不足,合理利用农副产品,搭配种植甘薯、大根菜,胡萝卜,青菜等。茬口安排多采用以下两种模式:
1、多年生牧草与青菜套种
青菜选用个体生长潜力大的千佛头品种。3月份育苗移栽菊苣,行距60厘米,株距25厘米。11月上旬菊苣刈割后,在空行移栽青菜,株距15厘米。翌年1-3月用剥叶的方法采菜叶喂猪。4月初将青菜全部收获,让菊苣单独生长。用串叶松香草或俄罗斯饲料菜代替菊苣,与青菜套种,方法相似,只是要根据这两种牧草的特点,合理配置株行距,采取相应的管理措施。
2、苦荬菜、甘薯、青菜轮作
3月份整地,撒播苦荬菜,6月底苦荬菜清茬后做垄栽插甘薯苗,11月份甘薯收获后移栽青菜,翌年3月底青菜收获后再种苦荬菜。饲喂时尽可能多种青饲料搭配使用。青饲料总量约占日粮30%左右,15-30公斤的猪日喂青饲料3-5公斤,30公斤以上的猪日喂青饲料6-10公斤。
肉猪的饲养
小猪(7kg--20kg)阶段:要充分供给一些质量高、营养全面的小猪配合饲料,以吃饱为原则,饲料中蛋白质含量要达18%以上,Ca含量达到0.8%--0.99%,同时适当喂给少量牧草鲜嫩茎叶,切记不可喂量过多,日喂量以1kg--2kg为宜,最多不要超过3kg,一般在喂料之前半小时喂鲜草。
中猪(20kg--60kg)阶段:这一阶段是增加瘦肉率最关键的时期,也是通过优质牧草节省精饲料降低养猪成本的重要时期,此时可少喂蛋白质含量高的精料,而通过添加优质牧草来补充精料中蛋白质和钙含量的不足,以及补充维生素及矿物质,一般日喂量4kg--6kg鲜草或占精料15%的优质草粉。(精料配制:70%玉米、20%麸皮、10%浓缩饲料或豆饼),精料日喂量为1kg--125kg,一般在喂精料前半小时喂鲜草,每天喂两次。
大猪对粗纤维的消化利用能力增强,抗逆性、适应性大大提高,增重速度快,此时的精料应以玉米占80%、麸皮占20%,不必添加任何浓缩料,每夭喂6kg--8kg左右牧草鲜草或占精料20%的草粉,每天精料为15kg--2kg,喂精料前半小时喂鲜草,日喂两次。在临出栏前半个月,每天喂2kg--3kg鲜草,2.8kg左右的90%玉米和10%麸皮混合料。
母猪的饲养
空怀阶段:如母猪过瘦,应补充较多的精料。一般情况下,母猪每天喂0.5kg--1kg精料,8kg--10kg鲜草或20%--30%的玉米+10%麸皮与60%--70%牧草干草粉混合饲喂。
母猪怀孕后的80天,对饲料中的各种营养成分利用率较高,加之此时胚胎生长发育缓慢,是节省精料的最佳时期,其饲喂方法与空怀阶段相同。
母猪怀孕80天以后至产仔的大约35天,饲料中要适当增加能量和蛋白质,补充钙,每天加20g骨粉或50g鱼粉,同时将精料由05kg--1kg/天提高到1kg--15kg天,把优质牧草调整至5kg--6kg/天。哺乳阶段增加精料的饲喂量,并适当补钙,一般情况下,精料用60%玉米+30%麸皮+10%母猪浓缩饲料或用50%玉米+30%麸皮+18%豆饼+2%骨粉来饲喂,精料用量为2.5kg--3kg天,再加喂8kg--10kg的鲜草。
喂猪的牧草一般不必切碎或打浆,可直接投喂。但有些牧草适口性较差如串叶松香草、草木樨等,可切碎或打浆拌入精料中饲喂。
冬瓜又名东瓜,白瓜,白冬瓜,枕瓜等,属于葫芦科冬瓜属的一年生蔓性植物。冬瓜原产于我国南方的热带地区,在我国的广东,广西,湖南和长江流域栽培的较多,北方地区的冬瓜栽培也在逐渐增多。冬瓜耐湿耐热适应性强,在炎热的夏天也能健壮生长,通过品种的选择,分期进行播种,不同熟性品种间的搭配种植,及贮藏,运输和保护地生产等措施,可达到冬瓜的全年供应。
要想知道冬瓜的栽培季节,我们就得先了解冬瓜适宜生长的温度。
一,冬瓜适宜生长的温度
冬瓜耐热性强,怕寒冷,不耐霜冻。生长发育的适温范围为25–30℃,成株期可耐40℃左右的高温,在高湿的环境下,短时间可安全度过50℃的高温。成株对低温的耐受能力较差,其临界温度为15℃,长期低于15℃,则叶绿素形成受阻,光合作用降低,影响开花授粉,不易坐果或果实发育不良,如果再遇上光照弱,则出现黄萎化瓜,甚至植株枯死。
冬瓜幼苗期耐受低温的能力较强,早春经过低温锻炼的幼苗,可忍耐短时间的3–5℃低温。
冬瓜果实对高温烈日的适应能力因品种不同而异,一般晚熟大型有白蜡粉的品种适应能力较强,无蜡粉的青皮冬瓜适应能力较弱。植株不同生育期对环境温度的要求不同,种子发芽期适温为30–35℃,25℃时发芽时间延长,且发育不整齐。幼苗期以25–28℃为宜,长期低于25℃,则幼苗生长缓慢,叶片黄绿。长期高于28℃时则叶色黄绿,叶肉薄,茎秆纤细,表现为徒长,抗性减弱,容易感染病害。
冬瓜在茎叶生长和开花结果期,以25–30℃为宜,长期高于适温范围,容易引起植株的早衰,萌发侧枝,易发生病虫害等为害。
根据冬瓜对温度的要求,我们就可以合理安排冬瓜的栽培季节。
二,冬瓜栽培季节
冬瓜喜高温,耐热,为了获得丰产,应选择冬瓜坐果和果实发育的适宜气候条件栽植。气候条件对冬瓜坐果率的影响最大。因此,在季节按排方面要特别加以注意。
天气晴朗,气温较高,湿度较大等条件有利于坐果。空气干燥,气温低和阴雨天,昆虫活动少,不利于授粉,且降低柱头的授粉能力,因而坐果差。根据冬瓜对光温条件需求的特点,南方部分地区由于冬春温度气温多在20℃以上,阳光充足,整个冬春季节都可以播种,并可正常开花结果。而在冬春季节低于15℃的低温阴雨天气的地方,因此要避免使栽培的冬瓜在这段时间内开花结果。
冬瓜的播种,除考虑气候因素外,也应考虑市场需求。
各地区因生态条件的不同,冬瓜的栽培季节也有所不同,按冬瓜的熟性或生育期的长短不同,可以分为早熟冬瓜,中熟冬瓜,晚熟冬瓜,按冬瓜的栽培方式又可以分为露地栽培和保护地栽培两种方式。冬瓜一般露地栽培为主,生产成本较低。保护地栽培有地膜覆盖栽培,塑料薄膜拱棚栽培和温室栽培等。
如在我们这里,露地早熟冬瓜一般是在3月上中旬育苗,4月底定植,6月下旬至7月底收获,秋茬可接秋萝卜,白菜等。中熟栽培可在3月下旬播种,5月中下旬定植,7月下旬至8月上旬收获,秋茬接种叶菜类。晚熟冬瓜于于4月下旬播种育苗,5月下旬至6月中旬定植,8月下旬至10月上旬收获,秋茬接种越冬根茬菜。
三,冬瓜的栽培方式
冬瓜因在各地的生长条件不同,其栽培方法也不同,如露地为主的栽培冬瓜,可分为爬地冬瓜,棚架冬瓜,支架冬瓜等。
露地栽培中的地爬冬瓜栽培时,冬瓜植株终生爬地生长,株行距较稀,管理比较粗放,茎蔓基本上放任生长或在结果前摘除侧蔓,结果后放任生长。不好处就是结的瓜大小不一。
露地棚架冬瓜栽培,一般是用竹木搭棚,茎蔓上棚后任其生长,果实大多是吊着或半着地生长,冬瓜大小均匀。不好处是不能密植,不能充分利用空间,成本较高,影响效益。
露地支架冬瓜栽培,架的形式多种多样,如单根支架,人字架,三脚架,四脚架,篱架等。可以合理密植,可提高坐果率,可充分利用空间,也有利于间作套种,而且果实大小均匀等。
四,栽培注意事项
冬瓜的栽培有很多的注意事项,除我以上介绍的温度注意之外,还要注意水分,光照,土壤和营养等。那我就环境条件该注意的事情和冬瓜各生长阶段要注意的问题简单介绍一下哈。
1,光照
冬瓜属于短日照蔬菜,但冬瓜对光照的长短适应性较广,对日照的要求不太严格,在其他环境条件适宜时,一年四季都可以开花结果,特别是小果型的早熟品种冬瓜,在光照条件很差的保护地栽培,也能正常开花结果。
冬瓜在正常的栽培条件下,每天有10–12小时的光照才能满足需要。植株旺盛生长和开花结果时要求每天12–14个小时的光照和25℃左右的温度,才能达到光合作用效率最高。光照弱,光照时数少,特别连续阴雨低温天气,对冬瓜茎叶生长和开花结果都很不利,造成茎蔓变细,叶色变黄绿,叶片薄,果实增长慢,容易感染病害,影响产量和质量。
但在日照过高的情况下,果实又容易发生日烧病和生理障碍,从而影响产品质量。幼苗在低温短日照条件下,可使雌花和雄花发生的节位降低。早熟栽培时可利用此特性促进早开雌花。
2,水分
冬瓜是喜水,怕涝,耐旱的蔬菜,果实膨大期需要消耗大量的水分。冬瓜的根系发达,吸收能力很强,根系周围和土壤深层的水分都能吸收,所以又有较强的耐旱能力。
冬瓜植株根深叶茂,根系代谢旺盛,需氧量较大,所以忌土壤积水而缺氧。如果田间积水达到4小时以上,就可能发生植株枯亡现象。所以在冬瓜的栽培中应选择地势高燥,排浇水方便,雨后不积水的地块种植冬瓜。冬瓜要求适宜的土壤湿度,适宜的空气湿度。不同的生育期对水分的需求不一样,一般植株生长量大时,需水量更大,特别是在定果后,果实不断增大,增重,需水量最多。当空气湿度过小时,容易引起蚜虫危害和病毒病。但在植株开花结果后,空气湿度偏低,有利于花药的开放,授粉和坐果。
3,土壤与营养
冬瓜对土壤要求不太严格,适应性广,但又喜欢肥料。冬瓜在沙土,壤土,黏土,稻田土中都能生长,但以肥沃疏松,透气透水性良好的沙壤土生长最理想。冬瓜有一定的耐酸耐碱能力。冬瓜植株对氮,磷,钾元素的要求比较严格,需氮和钾较多,磷相对较小,三者之比为1:04:11。
4,各生育期的管理
冬瓜的生长发育过程可分为发芽期,幼苗期,抽蔓期和开花结果期。
(1),发芽期
此期由种子开始发芽至2片叶子展开为止,这一时期的主要目标是使冬瓜迅速发芽出土,达到苗齐苗壮。这个阶段冬瓜生长的营养完全由种子的子叶中原来贮藏的物质来提供。
(2),幼苗期
冬瓜幼苗期是指第一片真叶出现到发出4–7片真叶为止。这个阶段需要30–50天,这一时期的主要目标是培育壮苗。此期的主要目标是培育壮苗。本期除营养生长,根系生长外,早熟品种还进行花芽分化,所以幼苗期的生长状况对冬瓜整个生长都有影响。
如一串铃早熟冬瓜,车头冬瓜等,在3–5片叶子时就开始连续分化雌花和雄花。而有些晚熟大型冬瓜品种,如粉皮冬瓜,头冬瓜等,花芽分化较晚,要在定植后长到15–25叶节时才开始分化第一雌花。雌花分化时,如果环境条件不宜,遇到阴雨天,光很弱,日照时间短,叶片变黄绿,植株瘦弱,则雌花分化推迟,着生节位升高,即使已经分化成的雌花,质量也差,花器弱小,花数减少,严重影响产量。
因此,在冬瓜的育苗管理中必须要保持较好的土壤,营养,温度,湿度等环境条件,同时加强通风透光管理,增加光照强度和延长光照时间,提高光合效率。
(3),抽蔓期
冬瓜的抽蔓期时间较长,需要10–40天的时间,时间长短因品种不同差异很大。此时植株因不能承受过重的叶片负担而倒伏,由直立生长变为匍匐生长,所以称为抽蔓期。
此期冬瓜植株根系吸收的营养元素以氮肥最多,如果氮素不能满足需要,则植株表现为瘦弱,叶面积小,叶质薄,叶色黄绿,光合效率低,养分累积少,妨碍雌花的分化或现蕾,即使已经形成的小果,也会黄化脱落。所以在栽培管理上应注意调节好生殖生长与营养生长的矛盾。
(4),开花结果期
冬瓜进入开花结果期,茎叶的生长达到最旺盛的时期,叶片光合能力也达到了最高峰。此期植株生长的重点是连续开花坐果和果实的长大发育,需要吸收大量的磷钾肥料。
冬瓜的主侧蔓都能开花结果,一般侧蔓在第一二叶节就可以出现雌花,以后会连续出现雌花。主蔓之上一般先发雄花,然后再发出雌花,如果第4–15节位摘心,则可以发生6–7朵雌花,如果不摘心,则雌花更多,所以在环境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冬瓜的高产潜力巨大,但在实际生产中,因栽培条件和环境条件等诸多因素的影响,每株冬瓜留瓜数量是有限的,如早熟小果型冬瓜可留3–6个,晚熟大果型冬瓜留1–2个老瓜,如要收获大型嫩瓜可留2–4个。
总之,冬瓜因不同的品种,不同的地区,不同的栽培方式,会有不同的栽培季节,只要能够满足冬瓜生长发育的温度,光照条件,可以露地和保护地栽培,只要防治好猝倒病,立枯病,霜霉病,白粉病,灰霉病,白粉虱,蚜虫,斑潜蝇,等病虫害,冬瓜就可以有很好的收获。
1)、深耕
土壤板结会造成甘薯生长缓慢,就算多施肥料也难增产。深耕能加深活土层,疏松熟化土壤,增强土壤养分分解,提高土壤肥力,增加土壤蓄水能力,改善土壤透气性,有利于茎叶生长和根系向深层发展,从而提高甘薯产量。
对土壤结构良好,有机质含量较高,或表土黏厚的应深翻,但一般不要超过40厘米,过度深翻反而容易招致减产。一般深耕30厘米比浅耕15厘米增产20%左右。宜在晴天深耕,切忌在土壤粘湿时耕作,以免造成泥土紧实。深翻要结合施有机肥,增加土壤有机质,以改善土壤理化性质,有利于提高土壤肥力。
2)、起垄
甘薯主要是起垄种植,垄作优点是,比平作栽培增加地表面积,增大受光面积,增加土体与大气的交界面,昼夜温差大,且有利于田间降湿排水。在起垄时要尽量保持垄距一致,如宽窄不匀会造成邻近的植株间获得的营养不同,造成优势植株过分营养生长,而弱势植株可能得不到充分的阳光及养分,生长不匀影响产量。
海南甘薯的起垄方式差异很大,各有优缺点,其中一种起垄方式是,起垄时,垄顶整平,有的在种植薯苗后,略在垄两边勾土垫高,中间做成沟形,这有利苗期淋水抗旱,也方便两边施肥,保水保肥好,在生长中后期方便逐渐多次盖土,防治象鼻虫。但要注意用此法种植甘薯时,一是容易插植薯苗过深,有深达10厘米的,二是后期盖土时,容易造成薯块覆土过深,当块根生长于垄心深层,处于板结贫瘠且水热和通风透气不良条件下,不利结薯和薯块膨大,造成低产。另外,就是多数垄距过宽,有些达15米,未能充分利用土地,因甘薯苗期长势慢,封行迟,也不利抗旱,且封行慢导致的除草工也多,另外,垄距过宽则每亩苗数少,不利获得高产。 利用薯块的萌芽特性育成薯苗是甘薯生产上的一个重要环节。薯块宜选用根痕多、芽原基多的品种,以重100~250克,质量好的夏、秋薯块作种薯。可采取各种育苗方法,如人工加温的温床,用多种式样的火坑,或使用微生物分解酿热物放出热能的酿热温床和电热温床等。利用太阳辐射增温的有冷床、露地塑料薄膜覆盖温床和采苗□等。苗床加盖塑料薄膜,可提高空气温度和湿度,有利于幼苗生长,使采苗量增加,百苗重能提高20%左右。育苗过程中,前期要用高温催芽。从排种到齐苗的10多天内,温度由35℃逐渐下降,最后达到28℃。苗高约15厘米左右时,温度由30℃渐降到25℃。床土适宜持水量为70~80%,初期水分不足,根系伸展慢,叶小茎细,容易形成老苗;水分过多,则空气不足,影响萌芽;在高温、高湿下,薯苗柔嫩徒长。采苗前 3~5天内,必须降温炼苗,将床温维持在20℃左右,相对湿度60%。为了避免薄膜覆盖的苗床内气温过高,除通风散热外,床土还要保持一定的湿度,以便降低膜内气温。萌芽过程中,薯苗所需养分,主要由薯块供应。但根系伸展后或采苗2~3次后,要加施营养土或追施速效氮肥。床土疏松,氧气充足,能加强呼吸作用,促进新陈代谢。严重缺氧能使种薯细胞窒息死亡,引起种薯腐烂。覆盖塑料薄膜时,必须注意通风换气,有利于长成壮苗。
育苗时间因育苗的方式而有不同。加温苗床一般在栽插前1个月左右进行育苗,而冷床和露地育苗则在栽前1个半月左右进行。排种密度每平方米以 23~32千克薯块为宜。采苗宜及时,以免影响苗的素质和下茬苗的数量。采苗的方法有剪、拔两种。
剪苗比拔苗好处多
①种薯表面没有伤口,可防止病菌入侵;
②不会摇动种薯损伤薯根;③促使基部腋芽、小分枝生长,增多苗量。剪苗要离床土 3厘米以上,剪取蔓头苗栽插,能防病增产。
1)、品种要纯
甘薯生产应尽量采用同一品种和种苗质量一致,当不同品种或优劣种苗混栽时,极易导致减产,这是目前南方甘薯低产劣质的主因之一。由于甘薯不同品种间和优劣种苗间存在较大差异,有的前期生长旺盛,有的前期生长迟缓,有的品种耐肥,有的品种耐瘠,还有的品种蔓较长,有的品种蔓较短,那么,混栽后的部分植株获得优势,营养生长过盛,从而影响了另一部分弱势植株的生长,另外,有些优势植株的茎叶旺长,反而会导致薯块产量低于正常水平。一般情况下,就算两个高产品种混栽也会降低产量。
2)、壮苗
要用壮苗,剔除弱苗,壮苗与弱苗的产量可相差20~30%。因为壮苗返苗快,成活率高,长出的根多、根壮,吸收养分能力强。要求薯苗粗壮,有顶尖,节间不太长,无病虫害症状。采苗时如乳汁多,表明薯苗营养较丰富,生活力较强,可作为诊断薯苗质量的指标之一。薯苗长度一般要达20~25厘米,具有六个展开叶较好,薯苗太长则带的叶片较多,蒸腾面积大,返苗迟,而苗太短,则需要较长时间才能达到正常苗的长度,薯苗过长过短都不利高产。
培育壮苗必须采用薯块育苗,一般在插植前100天,选择大小适中(单薯重以200~300克为宜)、整齐均匀、无病虫、无伤口、薯块作种。先在1米宽的苗床排种育苗,当薯块长出的薯苗长度达25~30厘米时,即进行假植繁苗,并在假植苗节数达到6~10个节位时进行摘心打顶促分枝。在计划种植前5~8天薄施速效氮肥培育嫩苗壮苗,当薯苗长度达25~30厘米时,应及时采苗种植。强调剪采第一段嫩壮苗作种苗,剪苗时应留头部5厘米内的数个分枝,但不可留得过长,从新发苗,如此循环剪苗。
尽量使用第一段苗,切忌使用中段苗(第二、三段苗),主要原因是甘薯常常携带黑斑病、根腐病菌及线虫病等,薯块中携带的病原物会缓慢向薯芽顶部移动,而顶苗可在很大程度上避免薯苗携带病菌,原因是病原物的移动速度低于薯芽的生长速度,病原物大部分滞留在基部附近,上部薯苗带病的可能性比较小。有些地方如海南农民很少用薯块育苗,习惯用茎蔓多年连续繁苗,有的还用第二段苗,造成甘薯品种种性退化和产量下降,这是海南甘薯低产的主要原因之一。
3)、甘薯脱毒育苗
脱毒甘薯是利用生物技术将甘薯内的病毒清除出来,并培育出无病毒的甘薯秧苗,恢复优良种性,提高产量和品质。目前中国主要采用“组培育苗”的技术,进行茎尖脱毒后繁育薯苗,主要措施包括试管苗快繁和土壤扦插嫩尖苗等。
4)、灭菌杀虫
灭菌:主要目的是预防因病害而造成老小苗的发生。方法是采用40%多菌灵胶悬剂50倍液或70%甲基托布津700倍液,把薯苗基部6~8厘米段浸泡10~15分钟。
杀虫:杀灭种苗虫源,可用乐果等杀虫剂先喷杀准备采苗的甘薯田地,种前,可用乐果500倍液浸甘薯藤的头部1-2分钟。 一般采用垄作,能加深土层,改善通气,加快吸热和散热,温差大,还有利于排涝抗旱。凡秋季易涝和适宜密植的地区,双行大垄比单行小垄增产。适时早栽可延长生长期,增产显著。主产区春、夏薯当土温稳定在18℃左右时,每迟栽一天,就会减产1~15%;栽种壮苗,发根快,成活率高,结薯早,壮苗可比弱苗增产10%以上。
栽种密度因季节、品种、用途等而异。春、夏薯每亩 3000~5000株,秋、冬薯每亩 4000~6000株。力求在茎叶生长盛期叶面积指数达到3~45。饲用甘薯因不断割取茎叶,在多施肥料的条件下,每亩可加密到6000~8000株。
1)、栽插时间
南方夏秋薯区,主要包括福建、江西、湖南三省的南部,广东和广西的北部,夏薯一般在5月间栽插,秋薯一般在7月上旬至8月上旬栽插。南方秋冬薯区,包括海南全省,广东、广西、云南和台湾的南部,秋薯一般在7月上旬至8月中旬栽插,而冬薯一般在11月栽插。海南由于气候优越,全年可种,但以稻田冬种甘薯为佳,其优势在于:一是充分利用冬闲田,其时气候由热逐渐转凉,符合甘薯全生长期的要求,后期有利淀粉积累,且水旱轮作的土壤有利甘薯生长,减少病虫害,容易获得高产优质甘薯,二是由于反季节生产,鲜食甘薯可销往大陆和出口日韩等国。
最好选择阴天土壤不干不湿时进行,晴天气温高时宜于午后栽插。不宜在大雨后栽插甘薯,这易形成柴根。应待雨过天晴,土壤水分适宜时再栽。也不宜栽后灌水,栽后灌水或在大雨后栽插,成活率较高,但薯苗往往长时间长势不好,原因在于土壤呈现水分饱和状态,且土温偏冷,同时,土壤也变得比较紧实,土壤中的氧气含量减少,妨碍了根系发展,生长缓慢。久旱缺雨,则可考虑抗旱栽插,挖穴淋水,待水干后盖上薄土,栽苗后踩实,让根与土紧密接触,提早成活。如栽苗后才淋水,则需再覆干土在表面保湿。
2)、合理密植
每亩插植2500~4000株,在一定密度内,一般产量随着密植程度提高而增加,而大中薯率随着密植程度提高而下降,如果是作为食用,不需要大薯,可适当密植,收获中小薯,容易销售。一般以垄宽1米,垄高25~35厘米,每亩插3300株左右最为适宜。要注意插植的株距一致,株距不匀,则容易造成靠在一起的两株成为弱势植株。
3)、栽插方法
甘薯栽插方法较多,主要有以下5种栽插法,一般以水平栽插法为佳,见图2。
水平栽插法:
苗长20~30厘米,栽苗入土各节分布在土面下5厘米左右深的浅土层。此法结薯条件基本一致,各节位大多能生根结薯,很少空节,结薯较多且均匀,适合水肥条件较好的地块,各地大面积高产田多采用此法。但其抗旱性较差,如遇高温干旱、土壤瘠薄等不良环境条件,则容易出现缺株或弱苗。此外,由于结薯数多,难于保证各个薯块都有充足营养,导致小薯多而影响产量。如是生产食用鲜薯,则小薯多反而好销。
斜插法:
适于短苗栽插,苗长15~20厘米,栽苗入土10厘米左右,地上留苗5~10厘米,薯苗斜度为45度左右。特点是栽插简单,薯苗入土的上层节位结薯较多且大,下层节位结薯较少且小,结薯大小不太均匀。优点是抗旱性较好,成活率高,单株结薯少而集中,适宜山地和缺水源的旱地。可通过适当密植,加强肥水管理,争取薯大而获得高产。
船底形栽插法:
苗的基部在浅土层内的2~3厘米,中部各节略深,在4~6厘米土层内。适于土质肥沃、土层深厚、水肥条件好的地块。由于入土节位多,具备水平插法和斜插法的优点。缺点是入土较深的节位,如管理不当或土质黏重等原因,易成空节不结薯,所以,注意中部节位不可插得过深,砂地可深些,黏土地应浅些。
直栽法:
多用短苗直插土中,入土2~4个节位。优点是大薯率高,抗旱,缓苗快,适于山坡地和干旱瘠薄的地块。缺点是结薯数量少,应以密植保证产量。
压藤插法:
将去顶的薯苗,全部压在土中,薯叶露出地表,栽好后,用土压实后浇水。优点是由于插前去尖,破坏了顶端优势,可使插条腋芽早发,节节萌芽分枝和生根结薯,由于茎多叶多,促进薯多薯大,而且不易徒长。缺点是抗旱性能差,费工,只宜小面积种植。
栽插注意事项
1)、浅栽。由于土壤疏松、通气性良好、昼夜温差大的土层最有利于薯块的形成与膨大,因此,栽插时薯苗入土部位宜浅不宜深,在保证成活的前提下宜实行浅栽。浅栽深度在土壤湿润条件下以5~7厘米为宜,在旱地深栽也不宜超过8厘米。
但在阳光强烈且地旱的条件下,要注意如果过浅栽插,因地表干燥和蒸腾作用强烈,薯苗难长根,茎叶易枯干,导致缺苗,应考虑适当深栽等措施。
2)、增加薯苗入土节数。这有利于薯苗多发根,易成活,结薯多,产量高。入土节数应与栽插深浅相结合,入土节位要埋在利于块根形成的土层为好,因此以使用20~25厘米的短苗栽插为好,入土节数一般为4~6个。
3)、栽后保持薯苗直立。直立的薯苗茎叶不与地表接触,避免栽后因地表高温造成灼伤,从而形成弱苗或枯死苗。
4)、干旱季节可用埋叶法栽插。埋土时,要将尽可能多的叶片埋入土中,埋叶法成活率高,返苗早,有利增产,由于甘薯的叶面积较大,通常需要较多的水分供其生长,特别是薯苗栽插后对水分需求较高。此时如果将大部分叶片暴露在土壤表面,在强烈的阳光照射下需要大量的水分供其生理调节,但刚栽插的薯苗没有根系,仅靠埋入土中的茎部难以吸收足够的水分,结果造成叶片与茎尖争水,茎尖呈现萎焉状态,返苗期向后推迟,严重时造成薯苗枯死。而将大部分叶片埋入湿土中可有效地解决薯苗的供水问题,叶片不仅不失水,还可从土壤中吸收水,保证茎尖能够尽快返青生长。 许多地方的甘薯多种在干旱、土层薄、肥力低的差地,有些地方则是连年种植甘薯,土壤得不到轮作和休闲,土壤保水保肥能力降低,土壤的水肥条件满足不了高产甘薯的生长要求,这是甘薯低产劣质的主要原因之一。
早期主要是及时补苗,封垄前中耕除草2~3次,如遇大雨冲塌垄面须进行培土。甘薯翻蔓会损伤茎叶,搅乱叶片的均匀分布,削弱光合效能,再生枝叶时又消耗养分,影响植株养分的正常分配而造成减产。进行追肥、喷施药剂等措施时,要保护秧蔓,减少茎叶损伤。
收获的早迟和作业质量与薯块产量、干率、安全贮藏和加工等都有密切关系。甘薯块根是无性营养体,没有明显的成熟期,一般在当地平均气温降到12~15℃,在晴天土壤湿度较低时,抓紧进行收获。先收种用薯,后收食用薯。薯块应随时入窖,有的地区应及时切晒加工。不论用机械还是人工刨挖,都要尽量减少漏收;同时要避免破伤薯块,否则易在贮存期间感染病害,而导致腐烂。
施肥
甘薯的根系发达,且茎蔓匍匐生长,茎节可遇土生根,吸肥能力很强。甘薯主要吸收氮、磷和钾肥,其需要量以钾最多,氮次之,磷居第三位。
氮能促进甘薯茎叶生长,扩大光合作用面积,从而增加光合能力,直接增加茎叶产量。早施氮肥能促进甘薯早生快发,多分枝,茎叶快长,尽早封垄,为高产打好基础。如氮肥供应不足,则茎叶生长缓慢,叶面积小,颜色淡,植株生长不良,最终影响产量。但施用氮肥过量或过晚,则容易造成茎叶贪青疯长,结薯不良,影响产量。
磷能加快甘薯养分的合成与运转,提高薯块品质,缺磷茎细叶小,叶片颜色暗绿没有光泽,老龄叶片出现黄斑,以后变紫脱落。
钾能促进甘薯根部的形成层活动,从而使块根不断膨大,在生长中后期,钾肥能起到提高甘薯碳水化合物的合成和运转能力,促进块根膨大、增重和改善品质的作用。生长前期缺钾,植株节间短,叶片小,叶面不舒展;生长中后期钾素不足,茎叶生长缓慢,严重的叶片黄化。
据研究,甘薯生长期长、所需养分较多,每亩目标产量3吨鲜薯,约需15公斤纯氮(N)、12公斤五氧化二磷(P2O5)、24公斤氧化钾(K2O)。总的施肥原则是平衡施肥,促控并重,掌握前期攻肥促苗旺,中期控苗不徒长,后期保尾防早衰,具体施肥原则是以有机肥为主,化肥为辅,以基肥为主,追肥为辅,追肥又以前期为主,后期为辅。一般来说,由于甘薯多种在沙壤土或瘦地,所以,要注重早施重施,并多施有机肥和草木灰等,并且,施足基肥,早施苗肥,合理密植,可提早封垄以增强覆盖,减少水分蒸发,提高土壤含水量,从而提高甘薯产量。推荐施肥方法:
北方一般基肥重施农家肥,并配合适量含氮化肥,使生长前期以氮素代谢为主,后期以碳代谢为主。黄淮流域缺磷地区宜穴施或在中后期喷施磷酸二氢钾。南方薯区高温多雨,强调多次追肥,如栽种后追施提苗肥,分枝结薯期追施结薯肥,茎叶盛长期追施催薯肥,后期进行根外追肥等。
1)、苗肥:
在犁耙地或起垄时,每亩施足火烧土等有机肥1~3吨,亩施磷肥20~30公斤。插薯苗前,可在垄心施尿素和复合肥,然后盖土,插或放薯苗,再盖土,这样比较省工,且薯苗既不接触肥料防止伤苗,苗期又能及早吸收肥料营养,早生快发。如备耕和插苗时未施肥,也可在植后7~15天,当苗和叶直立回青,马上早施苗肥,一般可适当淋施人粪尿,或施尿素和复合肥,一般亩施尿素10公斤和20公斤复合肥(15:15:15)。
2)、壮薯肥
种后1个月,重施壮薯肥,一般亩施尿素15~20公斤,氯化钾20~30公斤,可两边开沟施肥。有条件可在垄面适当撤施草木灰或火烧土。
3)、尾肥
种后3个月,看长势适施壮尾肥,迟熟品种或后期长势差的甘薯才考虑,一般不施。
灌溉、除草、松土、培土、翻蔓
灌溉、除草、松土、培土好处在于:充足水分和通风透气有利甘薯高产优质,且可防治病虫害。当天气干旱蒸发量大,主要根据垄面干燥开裂来判断灌水,一般半个月灌一次水。灌水要灌透全垄,一般当水浸过垄的一半以上,观察水是否能逐渐湿润到垄顶即可,淋水喷水则要观察是否湿透垄。
等灌水后垄沟稍干不沾泥,即要除草、松土和培土,用松土盖好垄面裂逢,防止象鼻虫和茎螟等地下害虫钻入垄中蛀食块根和藤头,影响产量和品质。不论在灌水后或不干旱灌水的甘薯全生长期,都可随时用畦沟泥盖好畦面裂逢,防治病虫害。
栽插前后,要适当浇水保活促长。在苗期封垄前,结合施肥,松土1~2次,切断地表毛细管,减少地表蒸发。当甘薯茎叶基本覆盖垄面后,则不要扯动薯藤,防止打乱茎叶的正常分布和损伤根系,影响光合作用和营养吸收,并可利用薯蔓的不定根吸收水分抗旱。
由于目前的甘薯新品种选育目标多是短蔓和茎蔓少发根的良种,所以,一般不提倡翻蔓。但在连续大雨后或连绵阴雨天,会引发甘薯茎蔓徒长和滋长新根,这会增加营养损耗,并且中后期的新根难结薯,就算成薯也小,应适当翻蔓控长和抑制茎蔓长根。翻蔓应是提蔓断根,轻放回原位,不可翻乱茎叶的原有正常分布,特别是茎叶反放,需较长时间才能恢复,会严重影响光合作用和产量。 甘薯的主要病害有甘薯黑斑病、甘薯茎线虫病、甘薯软腐病、薯瘟病、甘薯疮痂病、甘薯蔓割病、甘薯根结线虫病、甘薯根腐病、甘薯病毒病和甘薯紫纹羽病等。甘薯的主要害虫有象鼻虫、蝼蛄、金龟子、地老虎、甘薯天蛾等。甘薯病虫害的防治,坚持以防为主,目前主要以象鼻虫危害最大。
北方以真菌性黑斑病、线虫病、真菌性根腐病为主;南方以细菌性薯瘟、真菌性疮痂病为主;贮藏期以真菌性软腐病为主。防冶田间病害应选用抗病品种,实行轮作换茬,建立无病留种田,栽种无病薯苗,辅以药剂消毒种薯、种苗。甘薯病毒病种类很多,叶部症状有紫环、黄斑、缩叶、卷叶、明脉、羽状镶嵌等。防治方法,可选育抗病毒病品种,消灭薯田传病媒介昆虫,应用茎尖脱毒组织,培养无病壮苗等措施。甘薯的主要虫害是甘薯小象虫和甘薯麦蛾,其次还有杂食性害虫蝼蛄、地老虎、金针虫等。防治蚁象应实行水旱轮作,采取后期在垄面和裂缝处培土等措施。对其他虫害可采取农业技术和药剂防治。
象鼻虫,又称甘薯蚁蟓或甘薯小象甲,属鞘翅目,蚁象虫科,是热带和亚热带地区甘薯生产上的一种毁灭性害虫,通常使甘薯减产20~50%,损失严重,甚至绝收,是甘薯生产的主要限制因子之一。分布于长江以南各省,全年发生6~8代,成虫寿命长,世代重叠。从甘薯幼苗到收获,象鼻虫幼虫和成虫均能为害甘薯,而以幼虫蛀食薯蔓和薯块为主,使茎叶生长缓慢,同时,大量幼虫蛀入薯块,使薯块变黑,气味辣臭,人和家畜均不能食用。目前,世界上尚没有找到有效的抗虫基因,至今仍没有培育出高抗象鼻虫的品种。
由于象鼻虫多在地下块茎为害,世代重叠,给人工和药物防治带来很大困难,目前,对该虫还没有较理想的防治方法。控制甘薯土壤害虫的方法主要有生态防治及化学防治等。一般用化学农药防治成本高,且因残毒等问题,较少应用。此外,有推荐象鼻虫性诱剂,各地反映防治效果不一,象鼻虫性诱剂是象鼻虫雌虫分泌的一种挥发性的无毒的化学物质,不存在残毒及抗药性问题,用于诱杀雄虫,使雌虫找不到雄虫交尾,不能繁殖后代,从而大量减少田间象鼻虫害虫密度。但也有反映难以杀尽雄虫,就算残余少量雄虫,都可能会引发新一轮的象鼻虫大危害。
建议综合防治象鼻虫措施
1)、水旱轮作
2)、对甘薯病虫害多的田地,进行灌水杀灭虫源,充分犁耙翻晒土壤,并用“好年冬”和“杀虫丹”等土壤处理剂处理
3)、杀灭种苗虫源,可用乐果等杀虫剂先喷杀准备采苗的甘薯田地,种前,可用乐果500倍液浸甘薯藤的基部1~2分钟,种后1星期,打一次乐果或敌百虫(正常用药量),对准薯苗和藤头喷,或用80%敌百虫500倍液浇灌蔓头1~2次,可杀小象鼻虫。以上防治措施不必全用,应根据具体情况灵活选用,乐果等农药均按正常用药说明使用。
甘薯的其它主要害虫有卷叶虫、甘薯天蛾、斜纹夜蛾等,可用乐果、敌敌畏和杀螟松等杀虫药,按正常用药说明使用,在午后喷杀。
主要防治甘薯病害措施
1)、选用抗病品种,注意种薯和种苗的病害检疫2)培育无病壮苗,从无病区选留无病种薯和种苗,或选用脱毒种苗
3)、用50%多菌灵或50%甲基托布津500倍液浸甘薯藤2分钟以上,凉干后种植
4)、大田发现病株应立即拔除烧毁,并用50%多菌灵1000倍液喷洒,根据情况,可连续隔7天喷1次,直到根除
5)、收获时彻底清理病残植株,注重水旱轮作,加强水肥管理,注意排水、通风透气,适当增施草木灰和石灰,使植株生长健壮,增强抗病力。
水产养殖生产需要一定的机械设备。机械化程度越高,对养殖生产的作用越大。目前主要的养殖生产设备有增氧设备、投饲设备、排灌设备、底质改良设备、水质监测调控设备、起捕设备、动力运输设备等。
(1)增氧设备
増氧设备是水产养殖场必备的设备,尤其在高密度养殖情况下,增氧机对于提高养殖产量,提高养殖效益发挥着很大的作用。常用的增氧设备包括叶轮式増氧机、水车式增氧机、射流式增氧机、吸入式增氧机、涡流式增氧机、增氧泵、微孔曝气装置等。随着养殖需求和增氧机技术的不断提高,许多新型的增氧机不断出现,如涌喷式增氧机、喷雾式增氧机等。
①叶轮式増氧机。叶轮式增氧机是通过电动机带动叶轮转动搅动水体,将空气和上层水面的氧气溶于水体中的一种增氧设备。叶轮式增氧机具有增氧、搅水、曝气等综合作用,是应用最多的增氧设备。叶轮式增氧机的推流是以增氧机为中心作圆周扩展运动,比较适宜于短宽的池塘。一般养鱼池塘可按每亩05~1千瓦配备叶轮式增氧机。
②水车式增氧机。水车式增氧机是利用两侧的叶片搅动水体表层的水,使之与空气增加接触面积而增加水体溶氧的一种增氧设备。水车式增氧机的叶轮运动轨迹垂直于水平面,推流沿长度和宽度作直流运动和扩散,比较适宜于狭长鱼溏使用和需要形成池塘水流时使用。它的最大特点是可以造成养殖池中的定向水流,便于满足特殊鱼类养殖需要和清理沉积物。一般可按每亩07千瓦的动力配备水车式增氧机。
③射流式增氧机。射流式增氧机也叫射流自吸式增氧机,是一种利用射流增加水体交换和溶氧的增氧设备。与其他增氧机相比,具有结构简单、能形成水流和搅动水体的特点。它能使水体平缓地增氧,不损伤鱼体,适合于鱼苗池增氧使用。缺点是设备价格相对较高,使用成本也较高。
④吸入式增氧机。吸入式增氧机的工作原理是通过负压吸收空气,并把空气送入水中与水形成涡流混合,再把水向前推进进行增氧,它有较强的混合力,尤其对下层水的增氧能力比叶轮式增氧机强。比较适合于水体较深的池塘使用。
⑤涡流式增氧机。涡流式增氧机由电机、空气压送器、空心管、排气桨叶和漂浮装置组成。电机轴为一空心管轴,直接与空气压送器和排气桨叶相通,可将空气送入中下层水中形成气水混合体,高速旋转形成涡流使上下层水交换。涡流式增氧机没有减速结构,自重小,噪音小、结构合理,增氧效率高。主要用于北方冰下水体增氧。
⑥增氧泵。增氧泵是利用交流电产生变换的磁极,推动带有固定磁极的杆振动,在固定磁极杆的末端带有橡胶碗,杆在振动的同时会将空气压缩并泵出,压缩空气通过导管末端的气泡石被分成无数的小气泡,这样就增大了和水的接触面积,增加氧气的溶解速度。它具有轻便、易操作及单一的增氧功能,一般适合于水深在07米以下,面积在06亩以下的鱼苗培育池或温室养殖池中使用。
⑦微孔曝气装置。微孔曝气装置是一种利用压缩机和高分子微孔曝氧管相配合的曝气增氧装置。曝气管一般布设于池塘底部,压缩空气通过微孔逸出形成细密的气泡,增加了水体的气水接触面积,随着气泡的上升,可将水体下层水体中的粪便、碎屑、残饵以及硫化氢、氨等有毒气体带出水面。微孔曝气装置具有改善水体环境,溶氧均匀、水体扰动较小的特点。微孔曝气装置特别适用于虾、蟹等甲壳类品种的养殖。
(2)投饲设备
投饲设备是利用机械、电子、自动控制等原理制成的饲料投喂设备。投饲机具有提高投饲质量、节省时间、节省人力等特点,已成为水产养殖场重要的养殖设备。目前应用较多的是自动定时定量投饲机。投饲机一般使用电机带动转盘,靠离心力把饲料抛撒于养殖池中。
(3)排灌设备
排灌设备主要有水泵、水车等设备。水泵是养殖场主要的排灌设备,水产养殖场使用的水泵种类主要有:轴流泵、离心泵、潜水泵、管道泵等。
水泵在水产养殖上不仅用于池塘的进排水、防洪排涝、水力输送等,在调节水位、水温、水体交换和増氧方面也有很大的作用。养殖用水泵的型号、规格很多,选用时必须根据使用条件进行选择。轴流泵流量大,适合于扬程较低、输水量较大情况下使用。离心泵扬程较高,比较适合于输水距离较远情况下使用。潜水泵安装使用方便,在输水量不是很大的情况下使用较为适合。
(4)底质改良设备
池塘底质是池塘生态系统中的物质仓库,池塘底质的理化反应直接影响到养殖池塘的水质和养殖鱼类的生长,应根据池塘沉积情况采用适当的设备进行底质处理。底质改良设备是一类用于池塘底部沉积物处理的机械设备,分为排水作业和不排水作业两大类型。排水作业机械主要有立式泥浆泵、水力挖塘机组、圆盘耙、碎土机、犁等;不排水作业机械主要有水下清淤机等。
①立式泥浆泵。立式泥浆泵是一种利用单吸离心泵直接抽吸池底淤泥的清淤设备,主要用于疏浚池塘或挖方输土,还可用于浆状饲料、粪肥的汲送,具有搬运、安装方便,防堵塞效果好的特点。
②水力挖塘机组。水力挖塘机组是模拟自然界水流冲刷原理,借水力连续完成挖土、输土等工序的清淤设备。水力挖塘机组具有构造简单、性能可靠、效率高、成本低、适应性强的特点。在池塘底泥清除、鱼池改造方面使用较多。
(5)水质检测设备
水产养殖场一般应配备必要的水质检测设备,主要用于池塘水质的日常检测。水质检测设备有便携式水质检测设备以及在线监控系统等。
①便携式水质检测设备。便携式水质检测设备具有轻巧方便、便于携带的特点。适合于野外使用,可以连续分析测定池塘的一些水质理化指标,如溶氧、酸碱度、氧化还原电位、温度等。水产养殖场一般应配置便携式水质监测仪器,以便及时掌握池塘水质变化情况,为养殖生产决策提供依据。
②在线监控系统。池塘水质监控系统一般由电化学分析探头、数据采集模块、组态软件配合分布集中控制的输入输出模块,以及增氧机、投饲机等组成。多参数水质传感器可连续自动监测溶氧、温度、盐度、pH、COD等参数。检测水样一般采用取样泵,通过管道传递给传感器检测,数据传输方式有无线或有线两种形式,水质数据通过集中控制的工控机进行信息分析和储存,信息显示采用液晶大屏幕显示检测点的水质实时数据情况。
反馈控制系统主要是通过编制程序把管理人员所需要的数据要求输入到控制系统内,控制系统通过电路控制增氧或投饲。
(6)起捕设备
起捕设备是用于池塘鱼类捕捞作业的设备,起捕设备具有节省劳动力、提高捕捞效率的特点。池塘起捕设备主要有网围起捕设备、移动起捕设备、诱捕设备、电捕鱼设备、超声波捕鱼设备等。目前在池塘应用的主要是诱捕设备、移动起捕设备等。
(7)动力、运输设备
水产养殖场应配备必要的备用发电设备和交通运输工具。尤其在电力基础条件不好的地区,养殖场需要配备满足应急需要的发电设备,以应付电力短缺时的生产生活应急需要。水产养殖场需配备一定数量的拖拉机、运输车辆等,以满足生产需要。
科学家们已经揭示,多倍体是自然界广泛存在的一种现象:被子植物中至少有三分之一的物种是多倍体;即使在动物世界,多倍体也屡有发现。
首先发现多倍体动物的,是比利时生物学家凡·培内登。他在研究了欧洲和美洲的马蛔虫后提出,马蛔虫有二倍体和四倍体的不同亚种。后来,科学家在我国发现了马蛔虫的北京三倍体亚种。人蛔虫与马蛔虫的亲缘关系十分接近,正常的人蛔虫有24条染色体,可是四倍体蛔虫却有48条染色体。根据科学家的研究报告,蜗牛中有四倍体,家蚕、果蝇、蝾螈和蛙等动物中,也有三倍体和四倍体。
颇为有趣的是,有时候动物的躯体上会出现染色体倍数不同的情况。有一种蝌蚪在28天时,身体的一边是二倍体,另一边却是三倍体,甚至还有少数是四倍体。我国已故生物学家朱冼曾发现,有一种蚊蛹消化道竟有数目为9、18、72的异常染色体。
研究表明,多倍体动物比多倍体植物少得多。这是为什么呢?原来,植物比较容易繁殖,倘若多倍体植物没有种子,还能通过营养体繁殖后代,因而在进化过程中有可能被保存下来。而动物就不一样了,大多数动物是雌雄异体,染色体稍有不平衡便容易引起不育。因而即便有多倍体动物的个体,通常也只能借助无性生殖来繁殖后代。而无性生殖的个体,往往抵抗力不强,在进化中难以形成稳定的种。多倍体动物不多见的原因,就在这里。
彪悍的多倍体动物
让我们走进多倍体动物的世界里去。一般来说,自然界中绝大多数植物和几乎所有的动物都是二倍体生物,但多倍体动物是否存在呢?相对于植物而言,动物界的多倍体现象就较为稀罕了。美洲角蛙是最先发现的多倍体动物,它具有四套染色体,又称为四倍体。以后,科学家们又陆续在低等动物中发现一些多倍体动物。例如,鱼类中有一些银鲫的种群,就是天然的三倍体。它们的繁殖方式与众不同,是以一种名为“雌核发育”的形式来生儿育女的。子女辈小鱼的遗传物质只来源于母亲,却不带有父亲的任何基因。那么雌核发育到底是怎么一回事呢?原来,雌核发育就是一种假受精现象。精子虽然能像模像样地钻入卵子中,并激活卵子,但是精子只是做了一个假动作,并没有真心真意地与卵子融合,更没有贡献出自己的染色体来共同参与卵球的发育。因此,从遗传学的角度看,由于遗传物质只来源于母亲,因此雌核发育与单性发育相似,惟一不同的是后者不需要精子刺激卵球发育而已。目前,大部分多倍体动物都是通过人工诱导的方法产生的。多倍体动物的诱导,一般多采用物理法和化学法。物理法又分冷休克、热休克、水静压等;化学法则使用细胞松驰素B、秋水仙素、咖啡因、高pH-高钙溶液等试剂处理受精卵。用这两类方法处理受精卵,目的都在于阻止合子减数分裂时第一极体或第二极体的释放,从而达到染色体组加倍的要求。 多倍体动物具有生长速度快、成活率高及抗病能力强等特点,能带来可观的经济效益。更重要的是,多倍体动物往往体形彪悍,有“巨型化”的趋势。设想一下,如果人们能培育出像大象一般高大的牛,像鹅一般大的鸡,那该为我们的农业发展带来多大的利益啊。事实上,许多经诱导产生的多倍体动物,不仅个儿高大,而且身强力壮,例如,三倍体的草鱼、锦鱼、兰罗非鱼的生存力和生长速度,都要大于天然的二倍体鱼。在我国南方一些城市的菜场上出现一种鱼。从外形上看,这些鱼同普通的鲤鱼和鲫鱼并没什么两样,其价格却比普通的草鱼贵2~3倍。尽管如此,只要这种鱼一上市,“工程鱼”的牌子一挂上,马上就被人们抢购一空。看到这种情景,人们不禁要问:为什么这种鱼如此受到人们的亲睐呢?通过杂交方法,如采用类似于无籽西瓜的培育方式,来诱导动物三倍体。这种方法常常通过先大量诱导四倍体并培育到性成熟,然后再将四倍体与正常的二倍体进行“婚配”,生产出三倍体的子女。这种方法尤其适合于水产养殖动物。 多倍体动物的另一个特点是高度不育,生产上可以利用这种特性提高养殖效益。比如,鱼类和其他动物一样,在它的一生中要经历“孕育———生长———繁殖后代”三个阶段。在池塘养殖中,鱼类生长成熟后,就要把从饲料中摄取的营养用来发育其生殖腺———精巢或卵巢。在这个时期,鱼的身体生长就会停滞,造成产量下降。而且,有的鱼类在怀卵、产卵期间,母体体色变得灰暗,无光泽,作为商品鱼的价值就要降低。科技人员用鱼类三倍体操作技术,把二倍体的小型优质鱼———塘虱鱼(学名胡子鲶),变成三倍体。这种人工三倍体塘虱鱼,比天然二倍体鱼生长快28% ,个体均匀,体色亮泽,性腺不发育或发育不良,投喂的饲料都用于鱼体生长增重。显然,这样养成的鱼,其经济效益和品质明显比二倍体优越 此外,多倍体还能增加肉含量和肉中的营养成分,使之具有独特的风味等特点。比如,三倍体虹鳟的鱼肉质量和口味,明显优于二倍体;三倍体大西洋鲑可以耐低氧,可适应在低氧环境中生活,从而降低养殖成本。美国,三倍体牡蛎已经成为牡蛎养殖中的重要品种,且已达到商品化生产水平。1994年,美国西海岸约一半的牡蛎种苗是三倍体,虽然三倍体牡蛎的生活力与二倍体不相上下,但体形比二倍体大13% ~51% 。我国三倍体诱导和培育技术也方兴未艾。鲍,又名鲍鱼,是驰名世界的海产八珍之一。它贝壳坚厚,壳为“石决明”,是眼科用药;鲍肉营养丰富,美味可口,能明目养颜;鲍壳内面富有珍珠光泽,华丽多彩,是贝雕等工艺品的优质材料。世界鲍产量每年约2~3万吨,但自20世纪 70年代始,产量有下降趋势。由于产量不敷需求,鲍的价格居高不下。我国科学家选择台湾产的九孔鲍诱导培育三倍体,经过多年的努力,取得了丰硕成果。从育苗到商品鲍整个生产周期,只需约1年或 14个月,比自然海区的生长周期大大缩短,显示出很强的竞争优势。总之,利用多倍体育苗技术,对海水养殖的贝、虾、鱼类等重要经济品种进行遗传改良,培育生长快、品质优、抗逆能力强的新品种,将具有十分广阔的前景。
现在很多养殖的朋友都自己种上一片牧草,不用到处买草,自己种草,又能喂鲜草,还可以多余的收割作贮藏,这样不用投入太多的饲料成本,效益增加,才会赚头。
那么,种子帮之前给大家介绍过养牛羊种什么草,养猪种什么草,养鸡鸭鹅种什么草,养鱼种什么草,养兔子种什么草,它们都有各自适合的牧草品种,今天就为大家介绍下我国南北方都好种植的牧草-苦荬菜,它到底养鹅怎么样?一:苦荬菜的基本介绍:苦荬菜是菊科,又名苦菜、小鹅菜,有很多地方也叫“肥猪草”,是一种一年生或者越年生饲草品种,在我国各地广泛分布。
苦荬菜的嫩茎多且柔软,无毛,全株含有白色乳汁,叶片巨大,含有丰富的胡萝卜素、VB2和Vc,也可供人食用,具有祛湿降压的功效,在我国早有食用的历史。
二、苦荬菜的种植方法:1、播种时间:苦荬菜的种植可以春秋季进行,3~5月,根据各地区温度而定,温度在10度左右即可播种。
2、播种方法:苦荬菜的种子小,播种之前要进行精细整地,施足底肥。
可以条播、穴播、撒播,以条播为主。
以条播常见,青刈行距20~30cm,播种深度为1~2厘米,春季宜深,秋季宜浅,播种之后覆土2厘米。
也可以采用育苗移栽的方法,可以在2~3月播种育苗,带苗高生长到3~5片真叶时就可以进行带土移栽,行距保持在20~30厘米,株距10~15厘米。
苦荬菜比较耐阴,可以种在行间或者林下。
三、苦荬菜的田间管理:1、除草:苗期应视杂草发生情况及时中耕除草,垄作在每次中耕除草后还应培土,以防止倒伏,过密时应适当疏苗,有漏苗要及时补苗。
2、施肥:每次刈割后应及时追肥灌水,每公顷追施硝酸铵150~225kg或硫酸铵态氮肥225~300kg,以促进生长和再生。
3、病虫防治:生长期间发现蚜虫时,应及时喷酒乐果、敌杀死或速灭杀丁等进行防治。
苦荬菜优质种子:四、苦荬菜的收获利用:1、收割次数:苦荬菜在株高40~50厘米时候要进行第一次刈割,留茬高度为15~20厘米为宜,隔5~6周后再进行刈割,到秋末最后一次刈割可以齐地进行。
苦荬菜的再生力强,刈割之后的5天左右就可以长出嫩叶。
在水肥条件好的情况下,北方可以刈割3~5次,南方可以刈割6~8次。
2、利用方法:苦荬菜营养价值高,蛋白质含量高,粗纤维含量低。
茎叶柔软、适口性良好,马、牛、羊、猪、鸡、鹅、鱼等都最喜食,其中嫩茎叶可做鸡鸭饲料;全株可为猪饲料,除青饲外,还可青贮或晒制干草粉。
关于苦荬菜的相关种植知识,我们会继续给大家更新,如果您还想了解其它牧草种植方法,可以继续关注种子帮,有问题也可以联系我们。
种子帮,帮您选择更好的种子,感谢阅读!本文部分素材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谢谢!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