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抑郁药常见的副作用

抗抑郁药常见的副作用,第1张

抗抑郁药常见的副作用

 虽然目前新一代的抗抑郁药的副反应比较小,但长期应用后仍可能导致明显的副反应而导致患者自行停药。

 目前的主要副反应有以下几点

 1体重增加

 有部分患者在长期服用药物后导致肥胖,而自行停药,这一因素在青年女性中尤其明显。氟西汀有减轻体重的作用,所以必要时可换用它维持治疗。

 2性功能障碍

 有许多抗抑郁药对性功能都有影响,如抑制勃起和性乐高潮等。新一代的抗抑郁药物对性功能的影响要比老的抗抑郁药要小的多。有报道称米氮平(瑞美隆)对性功能基本没有影响。

 3失眠

 氟西汀最易引起失眠,故氟西汀一般在早上服用。

 4嗜睡

 三环类抗抑郁药和米氮平(瑞美隆)可引起明显的嗜睡。

 5其他

 如便秘、胃肠道不适等不良反应也相应影响了患者的生活而导致停止维持治疗。

 65-色胺综合征

 抗抑郁药几乎都是存在一种罕见但具潜在危险的反应,称作5-羟色胺综合征。该综合征表现为高热、肌张力增高(肌阵挛、震颤、肌肉强直、反射亢进),精神障碍(易激动、不安、意识模糊、躁狂、癫痫发作),以及自主神经障碍(高血压、低血压、心动过速、多汗)。针对这一综合征的预防,是在需要换用另一种抗抑郁药时,应该留有足够的间隔时间,以保证前一种药物从体内已经排出,间隔时间约为1-7周。

 注 意

 对于药物的副反应,如果一旦出现,患者应及时与医生联系,并在医生的指导下调整用药。

 抗抑郁药导致体重增加,怎么办

 首先应改变饮食及增加运动,其次辅助心理治疗,然后考虑转诊至营养师。

 在此基础上,考虑换用增重风险较低的抗抑郁药,或在可耐受的情况下联用安非他酮。

 如果以上措施均无效,再考虑抗肥胖药物。

 在美国,体重超标者的比例已创历史新高,超重(BMI≥25)或肥胖(BMI≥30)成年人已达685%,其中345%为肥胖,64%为极度肥胖(BMI≥40)。体重增加的原因包括躯体及膳食因素,但也可为医源性。许多药物具有增重副作用,包括大多数抗抑郁药及非典型抗精神病药。

 服药过程中,体重开始增加的时间可预示体重增加模式:首月出现显著增重,意味着日后增重的风险很高。

 针对此问题,Jeffrey S MacDaniels及Thomas L Schwartz博士提出了若干建议,并发表于6月的《Current Psychiatry》。本文旨在探讨以下3个问题:

 ① 处方抗抑郁药时的考虑;

 ② 处理体重增加的方法;

 ③ 可用于减重的药物。

 临床建议

 筛查

 美国预防服务工作组(USPSTF)推荐在全体患者人群中进行肥胖筛查(B级推荐)。筛查对于识别正在服用抗抑郁药患者中的潜在增重人群具有重要意义。

 宣教及治疗

 向患者提供关于健康饮食及体育锻炼的教育及鼓励,或将患者推荐至营养师;如有需要,则开始心理治疗。对于以上措施无效或长期服用抗抑郁药的患者,可采取抗肥胖药物治疗。

 BMI并非健康的绝对指标

 BMI不应被视为超重或肥胖整体预后的绝对指标。Tomiyama等认为,BMI本身不足以代表健康状况,这种关注只会导致健康的超重人群应对不必要的医疗保险开支,并忽视BMI正常但健康状况不佳的个体。

 研究发现,超重人群中约50%、肥胖人群中约29%实际上是健康的。

 常见抗抑郁药的增重效应

 抑郁症治疗中,可能有多个因素影响体重,所以应基于患者药物治疗方案采取多因素管理。以下分别阐述不同类型抗抑郁药的增重风险。

 5-HT能抗抑郁药

 常用抗抑郁药SSRIs及SNRIs中许多具有增重风险。阿黑皮素神经元缺少5-HT2c受体的小鼠中,5-HT相关厌食反应被逆转,造成了明显的贪食及肥胖。接受SSRIs及SNRIs治疗后,突触间隙5-HT积累导致5-HT2C受体下调,因此造成了体重增加。

 SSRIs及SNRIs中,帕罗西汀是引发长期体重增加最严重的一个:研究显示,该药4个月可平均增重273kg。

 理论上,SNRIs可通过上调NA引起恶心及食欲下降,因此增重风险相对较低;并且,NRIs对NA的作用存在剂量-反应曲线,剂量越大上述效应越明显。

 镇静类抗抑郁药

 ▲ 米氮平 由于对α2受体、5-HT2A及2C受体的拮抗作用及抗组胺受体(H1)作用,该药具有显著的增重效应。其抗组胺受体作用可抑制饱腹感,引起热量摄入增加。服用米氮平可引起食欲增加、减缓新陈代谢(可能与5-HT2C拮抗、毒蕈碱受体拮抗作用等有关),从而引起脂肪组织生长增加,且对瘦素不敏感。

 Meta分析显示,接受米氮平治疗4-12周即可引起体重增加174kg(P<00001),超过4个月时增重效应更明显。

 ▲ 曲唑酮及萘法唑酮 二者均具有5-HT2A及2C拮抗作用,及5-HT再摄取作用。其中萘法唑酮的5-HT2a拮抗作用更强,5-HT2C拮抗作用较弱,同时具有轻微NE再摄取作用,因此增重风险相对较低。这两种药并不常用于抑郁症治疗,但曲唑酮常作为失眠辅助用药。即使在超说明书低剂量下,曲唑酮仍可发挥抗组胺作用及α1受体拮抗作用,引起意识水平下降及镇静、嗜睡。

 三环类抗抑郁药

 ▲ 阿米替林 可通过释放肿瘤坏死因子α引起体重增加。许多TCAs可阻断H1受体引起体重增加(阿米替林、丙咪嗪、氯丙咪嗪);与此同时,大多数TCAs具有拮抗毒蕈碱受体作用。此外,某些去甲肾上腺素能TCAs(去甲替林、地昔帕明、普罗替林)具有类似SNRIs抑制食欲的作用,可一定程度地抵抗体重增加。

 Meta分析显示,阿米替林急性治疗期(4-12周)可引起体重增加152kg,4-7个月可增重224kg。同一项研究发现,去甲替林在急性治疗期引起体重增加20kg,而在≥4个月时体重相比基线下降了124kg。

 新型抗抑郁药

 ▲ 维拉佐酮 维拉佐酮可部分激动中枢神经系统突触前及突触后5-HT1A受体,使其具有独特的抗抑郁作用,此类药物被称为多靶点药物,被认为是SSRIs的升级版,以SSRIs作用为核心,同时具有5-HT受体调节作用。54周试验报告维拉佐酮可引起增重17kg,相比之下SSRI长期治疗平均增重为68-10kg。

 ▲ 沃替西汀 同样具有SSRI作用,并可在突触前部分激动5-HT1A受体,同时对5-HT1D、5-HT3、5-HT7受体具有拮抗作用。沃替西汀的增重效应轻微,2项试验显示仅有61%的患者经52周治疗体重增加(平均增加041kg)。

 ▲ 左旋米那普仑 同时具有5-HT及NE再摄取抑制作用,因此也可抑制食欲及限制热量摄入。52周药物试验显示左旋米那普仑几乎无增重作用,且受试报告相较于基线体重下降了434kg。

 体重增加的管理

 改变生活方式

 首先减少进食量,限制高热量及高脂肪食品摄入。一个简单的建议是,维持相同的食品选择,但减少20%食量。在营养师的指导下,可采用更严格的热量限制。某些商业减肥计划的手段比较极端,比如低热量饮食结合巨大运动量,虽然激励减肥的动机是良好的,但更鼓励采取渐进的方式达到减重目标。

 持续运动至少45分钟具有长时间的减重效应。小规模研究显示,运动14小时后,代谢率较基线升高190±714kcal。耐力训练24周可使总胆固醇、甘油三酯及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显著下降,并使高密度脂蛋白水平升高。寻找到适合自己的运动可有助于减肥。小型试验显示高强度运动有助于抑制食欲,减少24小时热量摄入6%-11%。

 心理治疗

 认知行为治疗(CBT)可帮助患者修正生活方式、强化行为、促进减肥,具体来说包括设定减肥目标、预防导致暴饮暴食的触发因素、鼓励控制进餐量、督促锻炼。小型RCT显示,肥胖妇女在接受每周2小时、共10周的膳食调整、运动结合CBT及心理教育治疗后,在18个月随访期达到平均减重104kg,对照组体重增加23kg。

 动机性访谈(motivationalinterviewing)是成瘾精神病学中的重要工具,对肥胖及暴食治疗同样有效。一项meta分析显示接受动机性访谈组与对照组相比,平均BMI降低了051。

 躯体干预

 诊断

 识别及早期干预是成功治疗药物相关增重的基础。首先应询问患者的肥胖、糖尿病、高血压及高脂血症家族史。每次就诊观察重要体征,包括血压、体重等。尽管每次测量的变化并不显著,但腰围是代谢综合征的重要体征,需要密切关注。

 实验室检查也有助于诊断。基线血脂、空腹血糖、促甲状腺激素及T4都是重要指标。若患者出现体重迅速增加迹象,或者BMI≥30kg/㎡,需每3-12个月随访监测。

 药物干预

 考虑采取药物干预时,应先尝试换用增重风险较低的抗抑郁药。换用或增用安非他酮可通过抑制食欲帮助减重。新型抗抑郁药,如维拉佐酮、沃替西汀、左旋米那普仑,引起体重增加的风险较低。严重抑郁症患者可增用哌甲酯,但应留意其心血管副作用及依赖性问题。与患者沟通增药或换药过程中可能出现的抑郁症状恶化,鼓励他们报告变化。换药时应制定时间表,逐渐减量并逐渐增加新药剂量,防止停药综合征。

;

(一)烃源岩样品采集

通过对粤中南—粤东—闽西南地区17条典型中生界露头剖面的地质考察(图3-1),共采集上三叠统小水组和小坪组,下侏罗统银瓶山组、上龙水组、长埔组、吉水门组、桥源组、金鸡组、下村组、梨山组,以及中侏罗统塘厦组烃源岩样品65个。岩性主要为泥岩、炭质泥岩和煤线(图5-1至图5-8;表5-1)。黑色泥页岩发育,层位多,累计厚度大,但未见沥青脉、油页岩,亦未见油苗、油味等油气显示。

图5-1 揭西灰寨剖面小水组暗色泥岩

图5-2 高明西安叠坪剖面小坪组凤岗段紫色泥岩

图5-3 高明西安叠坪剖面小坪组马安段煤线

图5-4 高明西安河村水库剖面金鸡组石塘段煤线

图5-5 开平金鸡剖面金鸡组炭质泥岩

图5-6 海丰青年水库剖面上龙水组黑色泥岩

总体上,闽西南—粤东—粤中南地区中生界小水组、金鸡组、银瓶山组、上龙水组、长埔组、吉水门组、桥源组、下村组、梨山组都发育有多套灰色—黑色泥岩、炭质泥岩、煤线(薄煤层),泥岩的累计厚度较大,生烃条件较好;而粤中南地区小坪组、金鸡组和桥源组也发育有较好的烃源岩,但与粤东相比,其黑色泥岩的分布范围及累计厚度都较小,生烃条件变差。

图5-7 惠来葵潭剖面桥源组滨海相含煤沉积

图5-8 海丰青年水库剖面吉水门组黑色炭质泥页岩

表5-1 华南陆区中生界烃源岩样品取样情况

续表

续表

(二)烃源岩有机碳丰度、热解特征及可溶抽提物含量

对研究区所采集到的烃源岩样品都进行了岩石热解(Rock-EvalⅥ)和总有机碳(碳硫仪)分析,同时选取部分烃源岩样品进行了氯仿抽提(72h)。

从测试分析数据(表5-2)可以看出,研究区内采集到的所有样品的游离烃(S1)和热解烃(S2)、氢指数(HI)值都非常低,氯仿沥青“A”的含量也非常低,基本处于10-6级的含量。这可能与华南陆区经历了强烈的火山活动,烃源岩的成熟度比较高,并且露头样品经历了较强的风化淋滤作用,导致烃源岩的可溶有机质损失殆尽有关。由于热解烃S2几乎不存在,因此表5-2中的Tmax值也就失去了实际意义,不能作为成熟度的判识指标。

1上三叠统

小水组黑色泥岩显示了较高的残余TOC含量(表5-2),该组在揭西灰寨剖面出露有20多米,小水组泥岩残余TOC值分布范围为049%~228%。小坪组发育的烃源岩兼有泥岩和煤线,高明西安叠坪剖面凤岗段泥岩的残余TOC在03%~203%之间,马安段泥岩的残余TOC为019%,而马安段煤线的残余TOC在122%~177%之间。

2下侏罗统

金鸡组烃源岩兼有泥岩和煤线。惠州黄洞剖面金鸡组泥岩的残余 TOC普遍比较低(表5-2),这与泥岩中的粉砂质含量较高有关,残余TOC分布范围为001%~118%;开平金鸡剖面金鸡组泥岩的TOC范围为175%~265%,煤线的残余TOC达到264%;高明西安河村水库剖面金鸡组石塘段煤线的残余TOC最高,范围为593%~294%。

银瓶山组、上龙水组、长埔组和吉水门组烃源岩以泥岩、炭质页岩为主。银瓶山组3个样品的残余TOC值普遍不高,最高值为074%(表5-2)。上龙水组褐色泥岩具有较大的厚度,剖面出露良好,但16个样品的分析结果显示该组烃源岩的残余TOC并不高,最高值为072%,多数样品不超过05%。长埔组和吉水门组泥岩具有较大的厚度,但剖面出露较差,烃源岩样品的残余TOC普遍较低,吉水门组唯一的1个样品的残余TOC为032%,长埔组4个样品的残余TOC在036%~046%之间。

下侏罗统桥源组烃源岩主要为黑色泥岩、炭质泥岩和煤线。早侏罗世晚期沉积环境主要为海陆交互相,因此桥源组烃源岩的有机质丰度较高,并发育有煤线。惠来葵潭剖面8个烃源岩样品的残余TOC在08%~61%之间(表5-2);欧阳山剖面3个样品的残余TOC在134%~120%之间。

表5-2 华南陆区中生界烃源岩岩石热解、总有机碳及氯仿沥青“A”分析数据表

续表

续表

3中侏罗统

塘厦组烃源岩主要为泥岩。4个泥岩样品的残余TOC含量不高,最高为082%,最低为015%。

(三)烃源岩干酪根有机岩石学特征

1上三叠统小水组和小坪组

小水组第14层烃源岩热演化程度较高,干酪根的显微组分中微粒体占绝对优势,其含量均在90%以上,并含约5%的海相镜质体,且后者处于高演化程度,其表面具有非常明显的微粒体化特征(图5-9),海相镜质体反射率BRo=170%~257%。根据关系式等效镜质体反射率VRo=081 BRo+018(BRo>150%)(刘祖发等,1999),将小水组海相镜质体反射率换算为镜质体反射率Ro约为226%,为高—过成熟。样品中还含有约1%的碎屑镜质体和丝质体,因颗粒小而未能测得样品中的镜质体反射率数据。小水组烃源岩的沉积环境为浅海陆棚相,且富含黄铁矿,说明当时处于还原环境,其显微组分组成表明干酪根类型为ⅡB型。

图5-9 揭西灰寨剖面上三叠统小水组干酪根光片中的微粒体和海相镜质体

(左:高反射率黄白色的丝质组;右:反射率较低的灰白色镜质组)

高明西安叠坪剖面小坪组凤岗段烃源岩XADPT3xp-fg-2干酪根光片镜下多为大的块状有机质,以镜质体和丝质体为主,镜质组占90%,平均反射率为128%,处于生油窗的晚期;丝质体占10%,未见壳质组,蓝光下未见有显微组分发荧光。显微组分组成显示小坪组凤岗段有机质以陆相高等植物来源为主,干酪根类型为Ⅲ型。

小坪组马安段烃源岩XADPT3xp-ma-3 镜下主要为镜质体和丝质体(图5-10),镜质体约67%,平均反射率为136%;丝质体约28%,反射率为155%~183%。壳质组含量在5%以下。显微组分组成显示小坪组马安段烃源岩有机质以陆相高等植物来源为主,干酪根类型为Ⅲ型。

隆起区小坪组烃源岩的演化程度普遍比凹陷区小水组烃源岩的演化程度要低,这可能主要与粤东具有更大的沉积厚度(古地温)有关。

图5-10 高明西安叠坪剖面上三叠统小坪组马安段干酪根中的镜质组和丝质组

(左:镜质组;右:丝质组)

2下侏罗统金鸡组

惠州黄洞剖面金鸡组第35层炭质泥岩HDJ1jj35主要以镜质体、丝质体、半丝质体为主,镜质组与惰质组比例约37:63。镜质体反射率为272%,丝质体各向异性不明显,干酪根类型为较典型的Ⅲ型。

开平金鸡剖面金鸡组第10层和第14层的显微组分组成很相似,反射率也基本一致,以镜质体和丝质体为主,镜质体反射率分布于175%~180%之间,平均值为178%。有机质以陆相高等植物来源为主,干酪根类型为Ⅲ型。

高明西安河村水库剖面金鸡组石塘段煤线XAHCShk J1jj-si-3 镜质体占绝大多数,有少量丝质体,镜质体约93%,丝质体约7%(图5-11)。镜质体反射率为19%,丝质体反射率则分布于220%~270%。蓝光下未见有荧光组分,有机质明显以陆源高等植物来源为主,干酪根类型为Ⅲ型。

图5-11 高明西安河村剖面下侏罗统金鸡组石塘段干酪根(XAHCShkJ1jj-si-3)显微组分

(左:镜质体;右:丝质体)

3下侏罗统蓝塘群

蓝塘群各组烃源岩中黄铁矿的富集非常明显,多以原生球粒状、质点状分散分布,也有以球粒状集合体形式存在的,是还原环境的重要标志。海丰青年水库银瓶山组第2层的干酪根显微组分几乎全是微粒体,可见极少小块海相镜质体(约2%),由于块体过小而无法测定其反射率。揭西灰寨银瓶山组第34 层烃源岩干酪根的显微组分中,微粒体占95%,海相镜质体占3%,可见少量镜质体约2%(图5-12),由于块体过小也无法测定其反射率。所测海相镜质体反射率均值为175%~193%,换算得到的镜质体反射率最大值为174%。显微组分组成显示银瓶山组有机质以海相来源为主,其沉积环境为浅海陆棚相,干酪根类型可能属于Ⅱ型中的偏腐植型。

图5-12 揭西灰寨剖面银瓶山组JXHZhJ1yps34-2中的海相镜质体(左)和镜质体(右)

上龙水组干酪根显微组分中微粒体占优势,含少量的海相镜质体,部分样品可见极少量的镜质体颗粒,说明有机质以海相来源为主。所有样品均显示出高演化的特征,由海相镜质体反射率换算得到的镜质体反射率最大值第14层为232%,第28层为278%。上龙水组的沉积环境为海相弱还原—还原环境,干酪根类型为Ⅱ型。

长埔组干酪根显微组分中微粒体占绝对优势,并含7%~20%左右的海相镜质体,见小块沥青及带结构的镜质体(图5-13)和少量的残余固体沥青,表明曾经发生过生烃和排烃。长埔组第48层海相镜质体反射率换算得到的镜质体反射率最大值为205%。长埔组的沉积环境应为海相弱还原—还原环境,干酪根类型为Ⅱ型。

图5-13 海丰青年水库剖面长埔组HFQNShKJ1ch501中的海相镜质体(左)和结构镜质体(右)

吉水门组干酪根显微组分以微粒体为主,约占80%,其余20%为海相镜质体,其换算得到的镜质体反射率最大值为21%。吉水门组为半深海相沉积,干酪根类型可能为Ⅱ型。

惠来葵潭剖面桥源组烃源岩干酪根在镜下主要见到镜质体、半丝质体、丝质体(图5-14)。镜质体约占35%,丝质体和半丝质体约占65%。镜质体反射率为223%~226%。三水白妮欧阳山剖面桥源组煤线的显微组分镜质体约占72%,丝质组约占28%。镜质体反射率平均值为110%。蓝光激发下未见荧光组分,未见壳质组。桥源组主要为滨海相、海陆交互相以及浅海陆棚相沉积,干酪根类型均为Ⅲ型。

图5-14 惠来葵潭剖面桥源组第二段烃源岩HLKTJ1q2-48-1中的镜质体(左)和丝质体(右)

4中侏罗统塘厦组

塘厦组烃源岩干酪根光片中的显微组分主要有镜质体(63%)(图5-15)、半丝质体(17%)和丝质体(20%)。在蓝光激发下均不发荧光。有机质为典型的陆源高等植物碎屑,干酪根类型为Ⅲ型。镜质体反射率均值为207%。镜下可见带氧化环的镜质体,显示了陆相偏氧化的沉积环境,与塘厦组的浅湖相沉积环境是一致的。

图5-15 东芜塘厦剖面塘厦组泥岩TXJ2i87-3中的镜质体(左)和带氧化环的镜质体(右)

(四)烃源岩抽提物分子地球化学特征

1上三叠统小水组和小坪组

小水组烃源岩抽提物饱和烃的色谱图主峰碳为 C16或 C17,具有明显的前峰型特征(图5-16),显示该组的有机质应该以非陆源有机质为主要来源。规则甾烷中C27ααα甾烷占优势一般指示低等水生生物来源,而C29ααα甾烷(24-乙基胆甾烷)占优势往往指示高等植物来源(Peters&Moldwan 1995)。小水组烃源岩规则甾烷中C27ααα甾烷占明显优势,规则甾烷具有“L”形特征,同时还检出了4-甲基-C30甾烷和伽马蜡烷,显示小水组烃源岩有机母质应该以非陆相来源为主。

小坪组凤岗段和马安段烃源岩的规则甾烷都具有“V”形特征,C28ααα甾烷比较低,C29ααα比较高,C27ααα甾烷在规则甾烷中不具有明显优势(图5-17),与小坪组干酪根显微组分显示的以陆源物质为主的结果一致。

图5-16 揭西灰寨剖面小水组烃源岩JXHZhT3xsh14-5饱和烃总离子流图及甾萜色谱质谱图

图5-17 高明西安叠坪剖面小坪组凤岗段烃源岩XADPT3xp-fg-2全离子流图及甾萜色谱质谱图

Ts/(Ts+Tm)是常用的表征原油成熟度的指标。小水组烃源岩抽提物中的Tm和Ts比较接近,三环萜烷含量很高,C23i/C30H比值接近或超过10(表5-3),表明小水组烃源岩已经处于高过成熟阶段(Ro=226%);而小坪组烃源岩的Ts/(Ts+Tm)要稍低一些,三环萜烷相对于藿烷要低得多,C23i/C30H指数仅为014,表明其成熟度比小水组烃源岩低得多(Ro=13%),分子生物标志物显示的有机质热演化程度与干酪根镜鉴测得的有机质成熟度是一致的。

小水组干酪根碳同位素值在-23‰左右,小坪组干酪根碳同位素值在-260‰左右(表5-3)。小水组有机质以海相来源为主,小坪组有机质以典型陆相来源为主,但小水组干酪根的碳同位素值反而比小坪组明显偏重,这可能是烃源岩遭受后期改造作用所致。有机质的成熟作用和地表风化淋滤作用带来的碳同位素分馏使干酪根的碳同位素值明显变重,有机质类型越好,干酪根碳同位素受成熟作用的影响越大。Ⅰ型干酪根和ⅡA型干酪根受成熟作用产生的碳同位素分馏效应大于2‰,ⅡB型和Ⅲ型干酪根(或煤)的碳同位素组成随成熟度的变化比较小(熊永强等,2004)。风化淋滤作用也可以导致干酪根异常变重,有机质类型越好,风化带来的碳同位素变重就越明显。δ13C值风化增重幅度,Ⅰ型干酪根一般大于25‰,ⅡA型干酪根可达25‰,Ⅲ型干酪根约1‰(苏艾国,1999)。成熟作用的碳同位素增重和风化淋滤作用导致的碳同位素增重效应叠加在一起,导致粤东以海相有机质来源为主的小水组烃源岩的干酪根碳同位素值可能有约3‰~4‰的增重(原始δ13C值应该为-260‰~-280‰),反而比同时代沉积的以陆相高等植物来源为主的小坪组烃源岩干酪根更重一些,但对干酪根类型为Ⅲ型的小坪组影响不大。

表5-3 华南陆区部分烃源岩甾萜分子地球化学特征及干酪根碳同位素值

2下侏罗统金鸡组

金鸡组烃源岩抽提物饱和烃色谱图多具有双峰型特征甚至三峰型特征,主峰碳为C16、C17或C18,低碳数正烷烃占优势,与烃源岩处于高-过成熟阶段有关。饱和烃色谱图还具有明显的“UCM”峰,与剖面上的微生物作用有关。规则甾烷分布呈“V”字形,C29ααα甾烷比较高,说明陆源有机质占重要比重,这与干酪根镜鉴结果显示的以陆源有机质为主相一致(图5-18)。金鸡组烃源岩干酪根的碳同位素组成分布范围为-233‰~-257‰(表5-3),与Ⅲ型干酪根的特征相符。

3下侏罗统蓝塘群

青年水库剖面银瓶山组烃源岩抽提物的色谱图与其上覆的上龙水组类似,都以低碳数烷烃为主(图5-19),其甾萜的质谱图与上三叠统小水组相似,C27ααα甾烷具有明显优势,规则甾烷具有“L”形特征,显示了有机母质应该以海相来源为主。Ts/(Ts+Tm)比值为050~052(表5-3),表明烃源岩达到了较高的演化程度。银瓶山组烃源岩干酪根的碳同位素值比较重,应该是蓝塘群烃源岩有机质经受热成熟作用和风化淋滤作用强烈改造的结果。校正恢复后,其δ13C值应该为-26‰~-27‰。

上龙水组烃源岩抽提物正构烷烃色谱图的峰型延续了银瓶山组烃源岩抽提物正构烷烃色谱图的前峰型特征,主峰碳为C17,规则甾烷中C27ααα甾烷明显具有优势,规则甾烷具有“L”形特征,显示了与银瓶山组及小水组类似的沉积环境。甾萜质谱参数显示三环萜烷/藿烷比值比较高,Ts/(Ts+Tm)在05 以上,具有高成熟度特征。干酪根碳同位素值分布范围偏重(-203‰~-219‰)。校正恢复后,其δ13C值应该为-243‰~-27‰。

图5-18 开平金鸡剖面金鸡组第10层煤线(KPJJJ1jj10-3)饱和烃全离子流图及甾萜质谱图

图5-19 海丰青年水库剖面银瓶山组第2层烃源岩(HFQNShKJ1y2)抽提物饱和烃色谱图及甾萜质谱图

长埔组烃源岩抽提物的色谱峰型与上龙水组非常相似,为典型的前峰型,主峰碳为C17。C27甾烷具有明显优势,规则甾烷具有“L”形特征,显示有机质来源以海相来源为主。Ts/(Ts+Tm)接近平衡,显示烃源岩的演化程度比较高。干酪根的δ13C的分布范围偏重(-207‰~-218‰)。校正恢复后,其δ13C为-25‰~-27‰。

吉水门组烃源岩抽提物饱和烃色谱峰型具有类似于上龙水组和长埔组的前峰型特征,说明具有相似的有机质来源,且处于高—过成熟阶段。C27甾烷在规则甾烷中具有明显优势,规则甾烷具有“L”形特征,显示有机质来源以海相来源为主。C23i/C30H比值为231,低碳数甾烷也比高碳数甾烷要高得多,Ts/(Ts+Tm)比值为05(表5-3),说明演化程度很高。其干酪根的δ13C为-231‰,恢复校正后应该为-27‰~-29‰。

4下侏罗统桥源组

惠来葵潭剖面桥源组的煤线和炭质泥岩、黑色泥岩的抽提物饱和烃色谱峰型显示了与其下伏的蓝塘群烃源岩不同的特征,桥源组第二段炭质泥岩抽提物色谱图的主峰碳为C21,显示了双峰型特征,饱和烃的组成明显向高碳数部分偏移(图5-20)。桥源组第三段的饱和烃色谱图特征与之相似。规则甾烷具有“V”形特征,显示有机质以陆源为主。三环萜相对于五环萜具有明显的优势,C23i/C30H大于10,Ts/(Ts+Tm)表明其具较高的演化程度。三水白妮镇欧阳山剖面桥源组中可见到5层煤线,厚度从20cm到40cm不等。煤线的抽提物饱和烃色谱图与惠来葵潭桥源组第二段具有类似的前峰型特征,不同之处在于欧阳山剖面桥源组煤线的成熟度比惠来葵潭剖面桥源组烃源岩要低得多,因而其抽提物的三环萜/藿烷的比值也低得多,C23i/C30H值的差别很大。桥源组烃源岩干酪根的碳同位素组成分布范围为-240‰~-253‰,与陆源有机质的特征相符。

图5-20 惠来葵潭剖面桥源组第二段第34层烃源岩(HLKTJ1qy234-1)抽提物饱和烃色谱图及甾萜质谱图

5中侏罗统塘厦组

塘厦组烃源岩抽提物饱和烃色谱图前峰型特征明显,主峰碳为C17,与该组烃源岩处于高-过成熟阶段有关。 正构烷烃色谱图上的“UCM”峰是可溶有机质遭受生物降解的显著特征。C27ααα甾烷具有明显优势(图5-21)。干酪根的δ13C值为-245‰,与陆相有机质的特征相符。

(五)烃源岩生烃潜力分析与评价

1烃源岩有机碳丰度恢复

对华南陆区中生界烃源岩的评价重点需要考虑干酪根类型、沉积环境和岩性、烃源岩经历的成熟作用和风化淋滤作用等因素。研究区目前没有钻井岩心样品,仅有露头样品可以用来进行烃源岩的生烃潜力评价。由于研究区常年高温多雨,地表水和地下水丰富,植被茂盛,露头剖面上的烃源岩样品受到的风化淋滤非常严重。因此,在进行烃源岩评价时,主要考虑了成熟作用和风化淋滤作用的影响来对地表露头样品进行有机碳丰度的恢复。华南陆区缺乏低成熟和未风化的岩心样品,难以通过热模拟实验求取恢复系数来恢复烃源岩的TOC和生烃潜力。因此,只能根据前人研究资料,并结合研究区的沉积演化史,类比恢复华南陆区烃源岩在热演化和风化中损失的TOC,对烃源岩的生烃潜力进行初步定性分析。

图5-21 东芜塘厦剖面塘厦组泥岩(TXJ2i87-3)抽提物饱和烃色谱图及甾萜质谱图

前人(赵政璋等,2000;秦建中等,2007)研究认为,演化程度中等的泥质烃源岩受风化作用影响的恢复系数在20左右,而高成熟且较致密的泥页岩和板岩受风化作用影响较小,恢复系数为15左右。研究区多数烃源岩具有较高的演化程度,但多数不够致密且长期受到水的浸泡,因此,将TOC的风化恢复系数定为17。

研究区缺乏低成熟度样品,因而采用相似类型干酪根进行类比的方法来对烃源岩的初始有机碳进行恢复。ⅡA型烃源岩到高—过成熟阶段TOC下降约32%,恢复系数平均为148,ⅡB型烃源岩的TOC下降约24%,恢复系数为132(秦建中等,2007)。小水组和蓝塘群烃源岩大部分都是浅海相—半深海相沉积,显微组分以海相镜质体、微粒体为主,部分样品中还能见到少量的陆源碎屑,且都处于过成熟演化阶段,因此,采用ⅡA和ⅡB型恢复系数的平均值140作为小水组和蓝塘群烃源岩在热成熟作用过程中TOC损失的恢复系数。对小坪组、金鸡组、桥源组及塘厦组干酪根类型为Ⅲ型的烃源岩不进行热成熟作用影响的恢复。

烃源岩的有机碳总恢复系数为风化恢复系数和热成熟作用恢复系数的乘积。小水组和蓝塘群烃源岩总恢复系数为17 乘以14 等于238;而对其他有机质类型为Ⅲ型的烃源岩,总恢复系数仅为风化恢复系数17。总恢复系数乘以残余有机碳含量就得到恢复后的初始有机碳丰度(表5-4)。

2烃源岩生烃潜力分析

在有机碳含量恢复的基础上,采用国内外通常采用的湖相或海相泥质烃源岩划分标准(表5-5)和华北地区煤系烃源岩的评价标准(表5-6),分别对小水组和蓝塘群泥质烃源岩,以及干酪根类型为Ⅲ型的小坪组、金鸡组、桥源组和塘厦组烃源岩进行了评价。

表5-4 华南陆区烃源岩有机碳恢复前后对比

续表

根据评价结果(表5-7),小水组黑色泥岩的 TOC经恢复之后范围为117%~543%,6块样品平均值为264%,干酪根类型主要为腐泥腐植型,属好—很好级别的烃源岩,在华南陆区邻近海域进行中生界油气勘探评价时,应特别注意判断是否存在这套烃源岩。

蓝塘群银瓶山组3 块烃源岩 TOC恢复之后分布范围为064%~176%,平均值为131%,为中等—好烃源岩;上龙水组16 块烃源岩样品恢复之后的 TOC分布范围为05%~171%,平均值为103%,属中等—好烃源岩;长埔组4块烃源岩样品恢复之后的TOC分布范围为086%~109%,平均值为10%,为中等烃源岩;吉水门组只有1块样品,恢复之后TOC为076%,为中等烃源岩。整体上看,蓝塘群(银瓶山组、上龙水组、长埔组、吉水门组)烃源岩22块样品恢复之后的TOC分布范围在05%~171%之间,平均为105%,有机质类型主要为腐泥腐植型(ⅡB型),基本上为中等—好级别的烃源岩,在华南陆区邻近海域进行中生界油气勘探时,仍然值得注意判断是否存在这套烃源岩。

表5-5 国内外常用的泥(页)岩烃源岩划分标准

(据王玉华等,2004)

表5-6 华北地区石炭系泥岩有机质丰度评价标准

(据秦建中等,2004)

表5-7 华南陆区烃源岩生烃潜力定性分析与评价结果

小坪组、金鸡组、桥源组及塘厦组烃源岩,有机质类型均为Ⅲ型,干酪根显微组分以镜质体、丝质体为主,以生气或者凝析油(气)为主,生成液态烃的能力较差。小坪组7块烃源岩样品兼有泥岩和薄层煤线,除马安段2个薄层煤线样品的TOC分别为3009%和2074%外,其他5 块泥岩恢复后的 TOC分布范围在032%~345%之间,平均值为13%,为差烃源岩。金鸡组12块烃源岩样品兼有泥岩和煤线,采自薄层煤线的样品尽管TOC较高,但基本不具有生烃潜力;其他7 块煤系泥岩恢复之后的 TOC分布范围为002%~451%,平均值196%,为中等烃源岩,具有一定的生气或凝析油(气)的能力。桥源组11块烃源岩样品兼有泥岩和煤线,欧阳山剖面的3个样品为薄层煤线,在惠来葵潭剖面均为煤系泥岩,其8块样品恢复后的TOC分布范围在136%~1037%之间,平均值为472%,属好烃源岩,应具有一定的生气和凝析油(气)的能力。塘厦组4块烃源岩样品均为泥岩,恢复后的 TOC分布范围在 026%~139%之间,平均值为076%,为非烃源岩。

记得很久以前看过的1部**中,有个老和尚数落自己的徒弟,贪吃贪睡不干活,不可教也。在咱们老百姓中,还流传着1种说法,贪吃贪睡,添病少岁。意思是说,吃得太多,睡得太多,就会招惹疾病,减损寿命。这种说法,靠谱吗?少吃东西,少睡觉,就能 健康 吗?咱们现在来剖析。

咱们先说贪吃的问题。传统的 养生 经验中,的确提倡过午不食,午时指中午11点到13点,吃晚饭的人,甚至被指责,认为不守规矩。传说,明朝永乐皇帝朱棣,有个宠臣,叫胡广。这胡广,有学问,有眼色,不过,身体虚弱,1顿饭吃不饱,晚上还要加餐,为此,曾受到朱棣训斥。胡广没被吓倒,坚持吃晚饭,还挺丰盛,但是,吃得多,却没强壮起来,37岁就挂掉啦。这类靠恫吓教育人的故事,还有很多。

吃得多,带来的明显结果,就是肥胖,而体重的过度增加,是诱发多种疾病的相关因素。但是,这只是问题的1个侧面。根据相关研究的结论,咱们同胞,2010年到2012年间,平均每天摄入2172千卡热量,比2002年时少了79千卡,相当于每天平均少吃1个鸡蛋。摄入的热量少了,与此同时,超重或肥胖的人数却在增加,体重超重者已经超过2亿,肥胖者接近9000万。

贪吃,只是导致肥胖的1个因素,按照传统的说法,额外增加3500千卡热量,可能增加体重1磅,大约450克。但是,吃同样份量和类别的食物,所带来的增重效应却因人而异,有些人,吃得不太多,也会发胖。这种差异的相关因素,主要有5个,久坐;睡眠不足;内分泌干扰;药物影响;遗传。研究显示,目前人们在工作中的运动量,和90年代相比,大约下降了31%。久坐,活动量不足,才是导致肥胖的重要因素,而每天30分钟中等强度的运动,或者每周9小时以上的轻度身体活动,可以使心血管死亡率降低14%。 健康 专家推荐,每周进行150分钟上的中等强度或者75分钟高强度运动,能够达到这个标准的人,只有228%。

咱们再来说说贪睡的问题。近年来的研究已经证实,睡眠与疾病的关系,呈J型。意思是说,睡眠不足,睡得太少,或者睡眠质量不高,疾病及相关死亡风险会增加;同时,睡得太多,贪睡,对 健康 也没有益处。相关研究发现,咱们同胞,目前的每天平均睡眠时间约为65小时,年轻人,约60%存在睡眠不足。睡眠不足,会影响激素分泌,比如引起瘦素和皮质醇水平升高,会导致食欲增加,引起代谢紊乱,增加肥胖、高血压、2型糖尿病、心血管疾病的风险。

贪吃贪睡,添病少岁,具有一定的道理,但是,却不是完全靠谱的说法。而且,咱们需要面对的是带有普遍性的实际生活现状,信息时代的人们,尤其是年轻人,真正面对的 健康 隐忧是吃完就坐着,缺少运动,而且普遍睡眠不足。如果发现贪睡现象,那可能是2种情况,第1种是加班太多,实在太累,需要抓紧一切可能的时机补觉;第2种可能是非典型抑郁症,每天睡眠10小时以上,每周至少3天出现类似情况,通常还伴随食欲亢进,体重显著增加,上下肢沉重,有灌铅样的感觉,并且出现情绪、工作状态以及人际交往等方面的问题。

贪吃贪睡,添病少岁,只是部分人的 健康 问题。想 健康 ,想长寿,不能凭吃得少、睡得少来实现。对待吃的问题,不能靠节食来控制体重,而是需要注重饮食与运动的平衡,减少久坐,是关键措施。饮食方面,应该强调营养元素的平衡,总的原则是少吃脂肪,多吃水果、蔬菜、全谷物;少吃盐,多吃含钾食物,同时注意补钙。吃完后,坚持运动,保证充足的、高质量睡眠,每天睡眠时间7到8小时,才能维护 健康 。

爱谁,就把 健康 传给谁。

#谣零零计划## 健康 排位大赛#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meirong/10425649.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11-06
下一篇2023-11-06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