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单的文言文翻译及注释【5首】

简单的文言文翻译及注释【5首】,第1张

#能力训练# 导语文言文的学习好比是另一门语言的学习,语言的学习是一个漫长的过程,要注重积累基础知识,付出了时间,才可以学好文言文。下面是 分享的简单的文言文翻译及注释5首。欢迎阅读参考!

1简单的文言文翻译及注释

  爱莲说

 周敦颐〔宋代〕

 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晋陶渊明独爱菊。自李唐来,世人甚爱牡丹。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甚爱一作:盛爱)

 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译文

 水上、陆地上各种草本木本的花,值得喜爱的非常多。晋代的陶渊明只喜爱菊花。从李氏唐朝以来,世上的人十分喜爱牡丹。而我唯独喜爱莲花从淤泥中长出却不被污染,经过清水的洗涤却不显得妖艳。它的茎内空外直,不生蔓不长枝,香气远播更加清香,笔直洁净地立在水中。人们只能远远地观赏而不能靠近赏玩它啊。

 我认为菊花,是花中的隐士;牡丹,是花中的富贵者;莲花,是花中品德高尚的君子。唉!对于菊花的喜爱,陶渊明以后就很少听到了。对于莲花的喜爱,像我一样的还有什么人呢?对于牡丹的喜爱,当然就很多人了!

 注释

 甚:很,十分。

 说:一种议论文的文体,可以直接说明事物或论述道理,也可以借人、借事或借物的记载来论述道理。

 之:的。

 可爱:值得怜爱。

 者:花。

 甚:很,非常。

 蕃:多。

 自:自从。

 李唐:指唐朝。唐朝皇帝姓李所以称为“李唐”。

 独:只,仅仅。

 之: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出:长出。

 淤(yū)泥:污泥。

 染:沾染(污)。

 濯(zhuó):洗涤。

 清涟(lián):水清而有微波,这里指清水

 妖:美丽而不端庄。

 通:贯通;通透。

 直:挺立的样子。

 中通外直:(它的茎)内空外直。

 不蔓(màn)不枝:不生蔓,不长枝

 香远益清:香气远播,愈加使人感到清雅。

 益:更加。

 清:清芬。

 亭亭净植:笔直地洁净地立在那里。

 亭亭:挺直的样子。

 植:竖立。

 可:只能。

 亵玩:靠近赏玩。

 亵(xiè):亲近而不庄重。

 焉:句末语气词,这里相当于现代汉语的‘‘啊’’‘‘呀’’,助词。

 谓:认为。

 隐逸者:指隐居的人。在封建社会里,有些人不愿意跟统治者同流合污,就隐居避世。

 君子:指道德品质高尚的人。

 者:……的人或物。随着前面的名词而变化。

 噫:感叹词,相当于现在的"唉"。

 菊之爱:对于菊花的喜爱。之:语气助词,的。(一说为“宾语提前的标志”)

 鲜(xiǎn):少。

 闻:听说。

 同予者何人:像我一样的还有什么人呢?

 宜乎众矣:(爱牡丹的)应当有很多人吧。

 宜乎:当然(应该)。

 宜:当。

 众:众多。

2简单的文言文翻译及注释

  杞人忧天

 《列子》〔先秦〕

 杞国有人忧天地崩坠,身亡所寄,废寝食者。

 又有忧彼之所忧者,因往晓之,曰:“天,积气耳,亡处亡气。若屈伸呼吸,终日在天中行止,奈何忧崩坠乎?”

 其人曰:“天果积气,日月星宿,不当坠耶?”

 晓之者曰:“日月星宿,亦积气中之有光耀者,只使坠,亦不能有所中伤。”

 其人曰:“奈地坏何?”

 晓之者曰:“地,积块耳,充塞四虚,亡处亡块。若躇步跐蹈,终日在地上行止,奈何忧其坏?”

 其人舍然大喜,晓之者亦舍然大喜。

 译文

 杞国有个人担忧天会塌地会陷,自己无处存身,便整天睡不好觉,吃不下饭。

 又有一个为他的忧愁而担心的人,就去开导他,说:“天不过是积聚的气体罢了,没有哪个地方没有空气的。你一举一动,一呼一吸,整天都在天空里活动,怎么还担心天会塌下来呢?”

 那个人说:“天如果是气体,日月星辰不就会坠落下来了吗?”

 开导他的人说:“日月星辰也是空气中发光的东西,即使掉下来,也不会伤害什么。”

 那个人又说:“那地陷了又怎么办呢?”

 开导他的人说:“大地是土块堆积成的罢了,填满了四处,没有什么地方是没有土块的。你行走跳跃,整天都在地上活动,怎么还担心会陷下去呢?”

 经过这个人一解释,那个杞国人放下心来,很高兴;开导他的人也放了心,很高兴。

 注释

 杞:春秋时期国名,在今河南杞县。

 崩坠:崩塌,坠落。

 身亡(wú)所寄:没有地方存身。亡,同“无”。寄,依附,依托。

 又有忧彼之所忧者:又有一个为他的忧愁而担心的人。之,的。忧,忧愁、担心。

 晓:开导。

 若:你。屈伸:身体四肢的活动。

 终日在天中行止:整天在天空气体里活动。行止,行动和停留。

 果:如果。

 日月星宿(xiù)不当坠耶:日月星辰不就会坠落下来了吗?星宿,泛指星辰。

 只使:即使。

 中(zhòng)伤:打中击伤。

 奈地坏何:那地陷了(又)怎么办呢?

 地积块耳:大地是土块堆积成的罢了。

 四虚:四方。

 躇(chú)步跐(cǐ)蹈:泛指人的站立行走。躇,立;步,行;跐,踩;蹈,跳。

 行止:行动和停止。

 奈何:为何,为什么。

 舍然:消除疑虑的样子。

3简单的文言文翻译及注释

  五柳先生传

 陶渊明〔魏晋〕

 先生不知何许人也,亦不详其姓字,宅边有五柳树,因以为号焉。闲静少言,不慕荣利。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性嗜酒,家贫不能常得。亲旧知其如此,或置酒而招之;造饮辄尽,期在必醉。既醉而退,曾不吝情去留。环堵萧然,不蔽风日;短褐穿结,箪瓢屡空,晏如也。常著文章自娱,颇示己志。忘怀得失,以此自终。

 赞曰:黔娄之妻有言:“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其言兹若人之俦乎?衔觞赋诗,以乐其志,无怀氏之民欤?葛天氏之民欤?

 译文

 五柳先生不知道是哪里的人,也不清楚他的姓名,因为他的住宅旁边种着五棵柳树,就以此为号。他安安静静,很少说话,也不羡慕荣华利禄。喜欢读书,只领会要旨不在一字一句的解释上过分探究;每当对书中的内容有所领会的时候,就会高兴得连饭也忘了吃。他生性喜爱喝酒,家里贫穷常常不能得到满足。亲戚朋友知道他这种境况,有时摆了酒席来招待他。他去喝酒就喝个尽兴,希望一定喝醉;喝醉了就回家,竟然说走就走。简陋的居室里空空荡荡,遮挡不住风雨和烈日,粗布短衣上打满了补丁,盛饭的篮子和饮水的水瓢里经常是空的,可是他还是安然自得。常常写文章来自娱自乐,也稍微透露出他的志趣。他从不把得失放在心上,就这样过完自己的一生。

 赞语说:黔娄的妻子曾经说过:“不为贫贱而忧虑悲伤,不为富贵而匆忙追求。”这话大概说的就是五柳先生这一类的人吧?一边喝酒一边作诗,为自己抱定的志向而感到快乐。不知道他是无怀氏时代的人呢?还是葛天氏时代的人呢?

 注释

 何许人:何处人。也可解作哪里人。许,处所。

 详:知道。

 姓字:姓名。古代男子二十而冠,冠后另立别名称字。

 因以为号焉:就以此为号。以为,以之为。焉,语气助词。

 不求甚解:这里指读书只求领会要旨,不在一字一句的解释上过分探究。

 会意:指对书中的有所体会。会:体会、领会。

 欣然:高兴的样子。

 嗜:喜好。

 亲旧:亲戚朋友。旧,这里指旧交,旧友。

 如此:像这样,指上文所说的“性嗜酒,家贫不能常得。”

 或:有时。

 造饮辄尽:去喝酒就喝个尽兴。造,往,到。辄(zhé),就。

 期在必醉:希望一定喝醉。期,期望。

 既:已经。

 曾不吝情去留:五柳先生态度率真,来了就喝酒,喝完就走。曾(zēng)不,竟不。吝情,舍不得。去留,意思是离开。

 环堵萧然:简陋的居室里空空荡荡。环堵(dǔ):周围都是土墙,形容居室简陋。堵,墙壁。萧然,空寂的样子。

 短褐穿结:粗布短衣上打了个补丁。短褐,粗布短衣,穿结,指衣服破烂。穿,破。结,缝补。

 箪瓢屡空:形容贫困,难以吃饱。箪(dān),盛饭的圆形竹器。瓢(piáo),饮水用具。屡:经常。

 晏如:安然自若的样子。

 自终:过完自己的一生。

 赞:传记结尾的评论性文字。

 黔(qián)娄:战国时期齐稷下先生,齐国有名的隐士和的道家学,无意仕进,屡次辞去诸侯聘请。他死后,曾子前去吊丧,黔娄的妻子称赞黔娄“甘天下之淡味,安天下之卑位,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求仁而得仁,求义而得义。”

 戚戚:忧愁的样子。

 汲汲:极力营求的样子、心情急切的样子。

 其言:推究她所说的话。

 兹:这。

 若人:此人,指五柳先生。

 俦(chóu):辈,同类。

 觞(shāng):酒杯。

 以乐其志:为自己抱定的志向感到快乐。以,用来。

 无怀氏:与下面的“葛天氏”都是传说中的上古帝王。据说在那个时代,人民生活安乐,恬淡自足,社会风气淳厚朴实。

4简单的文言文翻译及注释

  学弈

 孟子〔先秦〕

 弈秋,通国之善弈者也。使弈秋诲二人弈,其一人专心致志,惟弈秋之为听;一人虽听之,一心以为有鸿鹄将至,思援弓缴而射之。虽与之俱学,弗若之矣。为是其智弗若与?曰:非然也。

 译文

 弈秋是全国最擅长下棋的人。让弈秋教导两个人下棋,其中一人专心致志的学习,只听弈秋的教导;另一个人虽然也在听弈秋的教导,却一心以为有大雁(或是天鹅)要飞来,想要拉弓箭将它射下来。虽然他们二人一起学习下棋,但后者的棋艺不如前者好。难道是因为他的智力比别人差吗?说:不是这样的。

 注释

 弈:下棋。(围棋)

 秋:人名,因他善于下棋,所以称为弈秋。

 通国:全国。

 通:全。

 之:的。

 善:善于,擅长。

 使:让。

 诲:教导。

 其:其中。

 惟弈秋之为听:只听弈秋(的教导)。

 虽听之:虽然在听讲。

 以为:认为,觉得。

 鸿鹄:指天鹅、大雁一类的鸟。

 援:引,拉。

 将至:将要到来。

 思:想。

 弓缴:弓箭。

 缴:古时指带有丝绳的箭。

 之:代词,这里指鸿鹄。

 虽与之俱学:虽然这个人和那个专心致志的人在一起学习。

 弗若之矣:成绩却不如另外一个人。

 为是其智弗若与:因为他的智力比别人差吗?

 曰:说。

 非然也:不是这样的。

 矣:了。

 弗:不如。

 启示

 通过弈秋教两个人学下围棋的事,说明了做事必须专心致志,绝不可以三心二意。弈秋同时教两个学习态度不同的人下围棋,学习效果截然不同,指出这两个人学习结果不同,并不是在智力上有多大差异。

5简单的文言文翻译及注释

  穿井得一人

 吕不韦〔先秦〕

 宋之丁氏,家无井而出溉汲,常一人居外。及其家穿井,告人曰:“吾穿井得一人。”有闻而传之者:“丁氏穿井得一人。”国人道之,闻之于宋君。宋君令人问之于丁氏,丁氏对曰:“得一人之使,非得一人于井中也。”求闻之若此,不若无闻也。

 译文

 宋国的一户姓丁的人家,家中没有井,须到外面打水浇地,经常派一人停留在外面专管打水。等到他家打了水井的时候,丁氏告诉别人说:“我家打水井得到了一个人。”听了的人就去传播:“丁氏挖井挖到了一个人。”国都的人都在谈论这件事,使宋国的国君知道这件事。宋国国君派人向丁氏问明情况,丁氏答道:“多得到一个人的劳力,并不是从井中挖出来一个人啊。”听到这样的传闻,还不如不听。

 注释

 宋:西周及春秋战国时期诸侯国,在今河南商丘一带。

 而:于是,就。

 溉汲:打水浇田。

 溉:浇灌;灌溉。汲:从井里取水。

 居:停留。

 于:被

 及:待,等到。

 国人:指居住在国都中的人。

 道:讲述。

 闻之于宋君:使宋国的国君知道这件事。闻,知道;听说,这里是“使知道”的意思。

 对:应答,回答。

 得一人之使:多得到一个人使唤,指多得到一个人的劳力。

 启示

 ①道听途说不能轻信,不能盲从,更不能以讹传讹。

 ②不要轻信流言,眼见为实,耳听为虚。

 ③在现实生活中对待传闻要有调查研究的审慎态度和去伪存真的求实精神。

1 文言文翻译 阎百诗天质奇钝

阎百诗先生是国中的经学大师,记忆力非凡。但是他的天资是非常愚钝,他小时候读书,(一本书)背诵上许多遍才略微明白,他的身体又容易生病,他母亲不让他读书,他就暗暗记着不张口。就这样过了十年,一天,突然觉得豁然开朗。再看以前所读的书,一点都没有疑惑的地方。这是因为辛苦地堆积精力才会这样。世上的人以自己的愚笨而退缩。或者以自己生病为借口而荒废学业的人,和百诗先生相比,应该明白这是很惭愧的了。

原文:阎百诗天质奇钝

出自 清 阎百诗《尚书古文疏证》

百诗先生为国朝经学大师,记诵精博,而其天质实奇钝。幼受书,读百遍,始略上口。性又善病,母禁之读,遂暗记不复出声。如是者十年。一日,自觉豁然,再观旧所研究本,了无疑滞,盖积苦精力之应也。世之以下愚自诿,或托词因病废学者,观于先生,愧可知已。

扩展资料

一、作者简介

阎若璩1636年十月十四日(11月11日)出生于一个书香世家。祖父阎世科(太原西寨村人),是明万历三十二年(1604年)进士,官至辽东宁前兵备道参议,著有《敬刑录》、《计辽始末》诸书。父亲阎修龄,字再彭,号饮牛叟,明末贡生,以词章名,著有《眷西堂诗文》、《红鸥亭祠》行世。母亲丁氏亦能诗文。家学渊源,使阎若璩自幼就置身于一个良好的读书环境之中,受到家庭的文化熏陶。

阎若璩一生治学,多有著述。其中,最重要的成就是《尚书古文疏证》一书的问世。《古文尚书》系若用古文字书写,西汉时在孔子旧宅壁中发现,比当时流传的今文《尚书》多25篇。

南朝、隋、唐、宋以来学者传诵的系东晋梅赜所献《古文尚书》和汉代孔安国的《尚书传》。但自南宋吴(木或)、朱熹开始怀疑此书是后人伪作,元吴澄著《书纂言》、明梅(上族下鸟)著《尚书考异》考辨其伪,但尚无定论。阎若璩年二十读《尚书》,即疑其伪,沉潜三十余年,乃尽得其症结所在,作《尚书古文疏证》八卷。

二、启示

只要刻苦勤奋,就会学有所成,再难的事情也会变得容易。

2 文言文的停顿方法需要原创

一、句首语助词、关联词后面应有停顿文言文中有一些虚词放在句子的开头,强调语气或领起全句乃至全段,如“至”、“夫”、“若夫”、“盖”、“故”、“惟”等,诵读应稍加停顿,不能和后面的文字连接二、古代是两个单音词,而现代汉语中是一个复音词的,要分开读如:①故天将大任于/是人也②可/以一战三、根据语言顺序来停顿,即按照“主语—谓语—宾语”、“状语—谓语”、“动词—补语”来停顿,也就是说,在主语和谓语之间、动词和补语之间要作停顿(定语与中心词之间一般不停顿),以使语意明显如:①先帝/不以/臣卑鄙②永之人/争/奔走焉四、充当状语的名词和中心词之间应连读若分开读,就错将状语当成了主语,改变了句子的意思如:①其一犬/坐于前(应为“其一/犬坐/于前”) 五、停顿应体现句子结构分原貌如:①望晚/日照/城郭(句中“望晚”是“向晚”意,即接近黄昏之时,原句是主谓结构,如读成“望/晚日/照城郭”,就读出了另一种理解) ②瞻余马首/可也六、节奏停顿要体现出省略成分如:①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七、对古代的国号、年号、官职、爵位、史实、地名要了解否则易导致朗读停顿错误如:①虞山/王毅叔远甫/刻(“虞山”是山名,“王毅叔远”,姓王名毅字叔远,“甫”,古代对男子的美称) 八、“也”用在句中揭示停顿,朗读时在其后停顿如:①余闻之也/久矣。

3 文言文杞人忧天的停顿,怎么画

充分理解文章后,划分停顿就不困难了。顺便附上译文作参照。

原文:

杞国有人忧天地崩坠,身亡所寄,废寝食者。又有忧彼之所忧者,因往晓之,曰:“天,积气耳,亡处亡气。若屈伸呼吸,终日在天中行止,奈何忧崩坠乎?”其人曰:“天果积气,日月星宿,不当坠邪?”晓之者曰:“日月星宿,亦积气中之有光耀者,只使坠,亦不能有所中伤。”其人曰:“奈地坏何?”晓者曰:“地,积块耳,充塞四虚,亡处亡块。若躇步跐蹈,终日在地上行止,奈何忧其坏?”其人舍然大喜,晓之者亦舍然大喜。

译文:

杞国有个人担忧天会塌地会陷,自己无处存身,便整天睡不好觉,吃不下饭。另外又有个人为这个杞国人的忧愁而忧愁,就去开导他,说:“天不过是积聚的气体罢了,没有哪个地方没有空气的。你一举一动,一呼一吸,整天都在天空里活动,怎么还担心天会塌下来呢?”那个人说:“天如果是气体,那日月星辰不就会掉下来吗?”开导他的人说:“日月星辰也是空气中发光的东西,即使掉下来,也不会伤害什么。”那个人又说:“如果地陷下去怎么办?”开导他的人说:“地不过是堆积的土块罢了,填满了四处,没有什么地方是没有土块的。 你行走跳跃,整天都在地上活动,怎么还担心会陷下去呢?”经过这个人一解释,那个杞国人放下心来,很高兴;开导他的人也放了心,很高兴。

停顿划分:

杞国/有人/忧/天地崩坠,身亡所寄,废/寝食/者。又有/忧彼之所忧/者,因/往/晓之,曰:“天,积气耳,亡处/亡气。若/屈伸/呼吸,终日/在天中/行止,奈何/忧崩坠乎?”其人曰:“天/果/积气,日月星宿,不当坠邪?”晓之者曰:“日月星宿,亦/积气中之/有光耀者,只使/坠,亦不能/有所中伤。”其人曰:“奈地坏何?”晓者曰:“地,积块耳,充塞四虚,亡处/亡块。若/躇步跐蹈,终日/在地上行止,奈何/忧其坏?”其人/舍然大喜,晓之者/亦/舍然大喜。

4 文言文停顿划分“/”

核舟记

明/有奇巧人/ 曰/ 王叔远,能/ 以径寸之木,为 /宫室、器皿、人物,以至鸟兽、木石,罔不/因势象形,各具情态。尝贻(yí)余/核舟一,盖大苏/泛赤壁云。

舟首尾/长约/八分/有(yòu)奇(jī),高/可二黍(shǔ)许。中轩/敞(chǎng)者为舱,箬(ruò)篷/覆之。旁/开小窗,左右/各四,共/八扇。启窗/而观,雕栏相望/焉。闭之,则/右刻“山高月小,水落石出”,左刻“清风徐来,水波不兴”,石青/糁(sǎn)之。

船头/坐三人,中/峨冠/而/多髯(rán)者为东坡,佛印/居右,鲁直/居左。苏、黄/共阅一手卷。东坡右手执/卷端,左手/抚/鲁直背。鲁直左手/执卷末,右手/指卷,如有/所语。东坡现右足,鲁直现左足,各/微侧,其/两膝相比者,各/隐卷底衣褶(zhě)中。佛印/绝类/弥勒,袒胸露乳,矫首昂视,神情与苏、黄、不属(zhǔ)。卧/右膝,诎、(qū)右臂/支船,而竖其左膝,左臂/挂念珠/倚之——珠/可历历数/也。

大道之行也

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男有分,女有归。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

5 文言文停顿

①未尝|识书具,忽|啼求之。 ②借旁近|与之,即|书诗四句,并|自为其名。 ③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 ④自是|指物作诗位就,其文理|皆有可观者。 ⑤父|利其然(有很多基本上没停顿,你这个问题好难回答啊,查又查不到,我还要自己给你打,哎,100分不好挣啊!!)

余忆/童稚时,能/张目对日,明察/秋毫,见藐小之物/必细察/其/纹理,故时/有物外之趣。

夏蚊成雷,私拟/作群鹤舞于空中,心/之所向,则/或千或百,果然鹤也;昂首观之,项为之强。又/留蚊于素帐中,徐喷以烟,使之冲烟而飞鸣,作/青云白鹤观,果如、鹤唳云端,为之、怡然称快。

-------------------------------

奂山山市,邑、八景之一也。然、数年恒不一见。孙公子禹年,与、同人饮楼上,忽见山头有孤塔耸起,高插青冥。相顾惊疑,念近中无此禅院。无何,见宫殿数十所,碧瓦飞甍,始悟为山市。未几,高垣睥睨,连亘六七里,居然城郭矣。中有楼若者,堂若者,坊若者,历历在目,以亿万计。忽大风起,尘气莽莽然,城市依稀而已。既而风定天清,一切乌有;惟危楼一座,直接霄汉。楼五架,窗扉皆洞开;一行有五点明处,楼外天也。层层指数,楼愈高,则明愈少;数至八层,裁如星点;又其上,则暗然缥缈,不可计其层次矣。而楼上人往来屑屑,或凭或立,不一状。逾时,楼渐低,可见/其顶;又/渐如常楼;又/渐如高舍,倏忽如拳如豆,遂不可见。又闻有早行者,见山上人烟市肆,与世/无别,故又名/“鬼市”云。

------------------------

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元方时年七岁,门/外戏。客问元方:“尊君在不?”答曰:“待君久不至,已去。”友人/便怒曰:“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元方曰:“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友人惭,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

-----------------------------

近塞上之人、有善术者,马/无故亡而入胡。 人皆吊之。其父曰:“此何遽不为福乎?”居数月,其马/将胡骏马而归。人皆贺之。其父曰:“此何遽不能为祸乎?”家富/良马,其子好骑,堕而折其髀。人皆吊之。其父曰:“此何遽不为福乎?”居一年,胡人大入塞,丁壮者引弦而战,近塞/之人,死者/十九,此独以跛之故,父子相保。

-------------------------------

太多了,哎,你愿把分给我就给,不给就算了 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

/puton/lang/

6 文言文怎样停顿和断句麻烦告诉我

学习文言文诵读是一个关键,只有读才能读懂,读涉及到读准字音、读出节奏、读出感情。关于读,过去认为很难用笔试的形式来考查,现在还没有条件推广口试,读的这几项内容在近几年的笔试中考卷中还是有所体现,特别是实施新课程改革后,这方面的考试有加大的趋向。现就以读的节奏为例谈谈怎样断句。文言文句子内部的停顿,一般从句子结构与语意两方面来分析:

一、从句子结构来看,要掌握两点:

(一)主谓间、动宾间、状中间、动补间常常要停等。如:

例一、下列句子朗读节奏正确的一项是( )

a、今齐地方/千里

b、王之蔽/甚矣

c、臣之客欲有求/于臣

d、朝廷/之臣莫不畏王

这里a项的主语是“齐国的地方”,谓语是“方圆几千里”,所以这句要在“齐地”后停顿。b项中“蔽”是动词谓语,“甚”是补语,所以在“蔽”后停顿是正确的。c、d两项中“臣之客”与“朝廷之臣”是主语,应在它们后停顿才对。再如:

例二、用“/”给下面句子划分节奏。(只画一处)

余闻之也久。

这句中“余”是主语,“闻之也久”是谓语,所以要在“余”后停顿。还有《狼》中的“屠/自后/断/其股”一句,“屠”是主语,“断”是动词谓语,“其”是宾语,所以在“屠”后停顿是主谓间停顿,“断”后停顿是动宾间停顿,“自后”停顿是状语与中心语间停顿。

(二)成分省略处要停顿。如:“便要/(渔人)还家”,“余人各复延/(渔人)至其家”等。

二、从语意上看应把握以下几点:

(一)前后语意发生转折的地方一定要在转折连词前有所停顿。如:

例三、选出下列各句节奏划分不正确的一项( ) a蜀之鄙/有二僧

b子/何恃而往

c僧富者不能至/而贫者至焉

d自恃其/聪与敏而不学者

这里c项“僧富者不能至而贫者至焉”,“富者不至”但是“贫者至”,前后语意发生了转折,转折连词“而”前有了停顿,所以这项对了;d、项“自恃其聪与敏而不学者”,自己凭靠着头脑聪明和反映敏捷的天赋但是不努力学习,在语意发生了转折的“而”前停顿才对,所以这项错了。a、b项是主谓间的停顿,是正确的。再如下例(2)就与这里的c句一样,(1)是主谓间的停顿,在“人之为学”后停顿。

7 停顿的文言文停顿

1句首关联词或语气词之后要停顿。 如:(1)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醉翁亭记》) (2)若夫/*雨霏霏(《岳阳楼记》) (3)盖/大苏/泛赤壁云(《核舟记》) (4)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马说》) 例(1)中的“而”是转折连词,例(2)~(4)中的“若夫”“盖”“且”为语气助词。 2有些古今异义词朗读时须分开。 如:(1)而/乡邻之生/日蹙(《捕蛇者说》) (2)中/间/力拉崩倒之声(《口技》) 3主语和谓语之间,谓语和宾语、补语之间,一般要停顿。 动宾结构肯定不停顿。例如:“吃东西”,不好停顿成“吃/东西”。 如:(1)池/非不深也(《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2)以光/先帝遗德(《出师表》) (3)遂/许先帝/以驱驰(《出师表》) 4需要着重强调的地方,一般要停顿。 如:(1)先/天下之忧而忧(《岳阳楼记》) (2)出/则无敌国外患者(《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5“也”用在句中时表停顿语气,朗读时应停顿。 如:余闻之也/久(《伤仲永》) 6省略句中省略的地方一般要停顿。 如:(1)其一/犬坐于前(《狼》) (2)必以/分人(《曹刿论战》) (3)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桃花源记》)

《杞人忧天》中“若屈伸呼吸”中的若指你的意思。屈伸:身体四肢的活动。原文如下:

杞人忧天

杞国有人忧天地崩坠,身亡所寄,废寝食者。

又有忧彼之所忧者,因往晓之,曰:“天,积气耳,亡处亡气。若屈伸呼吸,终日在天中行止,奈何忧崩坠乎?”

其人曰:“天果积气,日月星宿,不当坠邪?”

晓之者曰:“日月星宿,亦积气中之有光耀者,只使坠,亦不能有所中伤。”

其人曰:“奈地坏何?”

晓者曰:“地积块耳,充塞四虚,亡处亡块。若躇步跐蹈,终日在地上行止,奈何忧其坏?”

其人舍然大喜,晓之者亦舍然大喜。

译文:

杞国有个人担忧天会塌地会陷,自己无处存身,便整天睡不好觉,吃不下饭。

又有个人为这个杞国人的忧愁而忧愁,就去开导他,说:“天不过是积聚的气体罢了,没有哪个地方没有空气的。你一举一动,一呼一吸,整天都在天空里活动,怎么还担心天会塌下来呢?”

那个人说:“天如果是气体,那日月星辰不就会掉下来吗?”

开导他的人说:“日月星辰也是空气中发光的东西,即使掉下来,也不会伤害什么。”

那个人又说:“如果地陷下去怎么办?”

开导他的人说:“地不过是堆积的土块罢了,填满了四处,没有什么地方是没有土块的。 你行走跳跃,整天都在地上活动,怎么还担心会陷下去呢?”

经过这个人一解释,那个杞国人放下心来,很高兴;开导他的人也放了心,很高兴。

出自战国时期列御寇《列子·天瑞篇》。文章通过杞人忧天的故事,嘲笑了那种整天怀着毫无必要的担心和无穷无尽的忧愁,既自扰又扰人的庸人,告诉人们不要毫无根据地忧虑和担心。文章基本以对话构成,言简意赅,逻辑严谨,读来文气贯通,一气呵成。

扩展资料

寓意

这则寓言,通过杞人忧天的故事,告诉我们不要去忧虑那些不切实际的事物。这是一则益智寓言,写了忧天者与忧人者两种人。作者不以这两种人为然。

文章重要刻画了一个“杞国人”的形象,他头顶蓝天,却整天担心蓝天会崩塌下来,脚踏大地,却成天害怕大地会陷落下去,以致睡不着觉,吃不下饭。他还担心天上的太阳、月亮、星星会掉下来,惶惶不可终日。在别人耐心的开导下,他又放下心,高兴极了。一个栩栩如生的形象就浮现在我们的眼前了。

另外一个人物,开导杞人的热心人,他对天地星月的解释,是不科学的,只是代表了当时的认识水平,但他那种关心他人的精神,耐心开导的方法,还是值得肯定的。这则寓言故事运用对话刻画人物,人物形象分明。故事短小,但寓意深刻,耐人寻味。

道理

这则寓言辛辣地讽刺了那些胸无大志,患得患失的人。“天下本无事,庸人自扰之。”我们决不做“现代的杞人”,而要胸怀大志,心境开阔,为了实现远大的理想,把整个身心投入到学习和工作中去。寓言中那位热心人对天、地、星、月的解释是不科学的,只能代表当时的认识水平,但他那种关心他人的精神、耐心诱导的做法,还是值得称赞的。

成语本意指杞国有个人怕天塌下来,常比喻不必要的或缺乏根据的忧虑和担心。

杞人忧天原意是要提倡“顺乎自然,无为而治”。这是道家的人生哲学的反映。后来,人们常用“杞人忧天”这个成语来形容不必要的无根据的忧虑。

但是如果从积极方面看待杞人忧天的话,则是一种积极发现生活中的问题并且勤于探究的良好表现。

在人类还没有完全认识自然界之前,一个人提出任何疑问,其勤学好问、勇于探索的精神本身无所谓错误。可是杞人成天为这个问题烦恼忧愁,而影响到自己的现实身心生活就不对了。未来有很多会发生和不会发生的事情,我们成天只是担忧有什么用?关键是多学知识,了解自然,做好防范。

“世上本无事,庸人自扰之。”现代社会是一个竞争激烈的社会,是否具有良好的心态和健康的心理状况对于一个人的发展是极其重要的。我们平时要注意分析事物之问的联系,防止主观片面性和盲目性。对于一些确实无法认知和解决的问题,我们也不要陷入无休止的忧愁之中而无力自拔。人生乐在豁达。

-杞人忧天(列子作品)

-杞人忧天(中国汉语成语)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meirong/10436020.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11-06
下一篇2023-11-06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